道德傳承道德實踐
㈠ 談談大學生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
一、深度挖掘,變「嘗試」為「常態」。
「尋找身邊的感動」始於2005年,浙江工商大學徵集宣傳師生平凡而可貴的感動故事引發良好反響。
2008年培育為「十佳校園文化品牌」並由校團委推向全校,2011年納入全校德育體系逐步深化擴大影響,逐步建立校、院、基層黨團支部三級聯動的感動線索徵集評選機制。
二、因勢利導,變「盆景」為「風景」。
充分發揮「感動活動」的育人功能,把典型人物和事跡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納入黨校培訓、作為「始業」教育必修課,把感動故事編成話劇、拍成微電影、出版發行圖書。
「感動故事會」「榜樣的力量」「綠葉之星」評比等活動各具特色,「感動無處不在」和「追美在商大」成為全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推向社會,變「風景」為「風尚」。
積極傳遞正能量,該校先後從1000餘條「感動線索」中遴選凝練,向社會推選典型代表,涌現出了全國優秀輔導員鄒健、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曹秋芳。
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鮑福光、省十大「青春領袖」陳宇峰等許多觸動師生心弦的優秀典型,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省級教學科研優秀團隊和全國先進班集體。
(1)道德傳承道德實踐擴展閱讀
道德實踐原則:
人無德不立。道德底線是社會的基本准則,決不許肆意踐踏。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弘揚了公平正義,彰顯了善的價值,傳承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
道德模範,如同一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照耀人們心靈。小善聚大愛,溪流成大海。他們使人相信,美德從未走遠,道德正能量始終存在,向善向上仍然是社會主流價值觀。
㈡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八個字: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廉,是中華傳統文化倫理的重要范疇。《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強調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廉」被用來形容人品性的方正剛直、潔凈清明,「廉」的主要體現就是不貪,只有不貪才能達到廉的境界。
恥,是中國傳統道德「八德」之一,被認為是「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孟子雲:「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言人若能以無恥為可恥,終身就不會再有恥辱之累。
首先明確什麼是中華民族?
然後再談傳統和美德。
這其實是三個問題。
由於題目沒有給出定義,姑且認為中華民族既官方定義的五十六個族群的共同體,這是一種由中國國籍維系的身份認同。
如果從族群角度角度出發,題主的問題就是偽問題。
因為「中華民族」作為多族群共同體,彼此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一樣的國籍,一樣的國家,一樣的政府。
除此之外各有傳統,因此也就各有各的美德。切不可一概而論,那就容易犯文化沙文主義的錯誤了。
㈢ 當代大學生怎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㈣ 大學生如何通過參與道德實踐引領社會風尚話題討論
1、向道德模範學習。
向道德模範學習,能夠激勵我們不斷向善,弘揚真善美,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2、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全國助人為樂模範馬旭和老伴退休後選擇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自己種菜。堅持省吃儉用大半輩子,把錢積攢起來,等攢夠了就把捐給家鄉的教育機構。大學生學習道德模範,就是要學習道德模範關愛他人的高尚情懷,也要學習他們勤儉節約的品質。
3、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道德。
列車駛來時,為了挽救橫穿鐵路的老人的生命,徐前凱在危難和考驗關頭選擇挺身而出。他毅然跳下火車,在危急關頭,用自己的一條腿換回了老人的生命。面對災難和危機,他挺身而出,勇於擔當,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樣的美德也是值得我們去傳承的。
4.培養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郭建華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堅守一個"為農民放電影",把為群眾放一部好電影,讓群眾看一部好電影,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
只因跟群眾許下諾言——"只要鄉親們喜歡看,俺情願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四十三年如一日的履行著自己的諾言,直到今天,她累計為群眾放映過10多萬場……她這種以誠待人、守信踐諾的崇高品格,是我們大學生投身道德實踐必須要培養的。
5、弘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張富清保家衛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60多年來卻隱藏功名,淡泊名利,堅守初心。還有他在偏遠山區奉獻了一生,無怨也無悔;談到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當然少不了杜富國。在潛伏著巨大危險的雷場,掃雷英雄杜富國一句"讓我來",沖在了戰友的面前,把危險留給了自己。
愛崗敬業是對工作的尊重,無私奉獻是一種美德。他們在死神和災難面前大義凜然、知險而上,把平安和生的機會留給他人,把苦難留給了自己。我們要繼承這種美德,也要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㈤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㈥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對於中國傳統道德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正確的態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和統一的指導思想。這里強調的批判繼承,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採取歷史的、辯證的、有揚棄的批判繼承。「棄糟取精」是繼承文化遺產,特別是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強調這一繼承是經過咀嚼、消化吸收的繼承。「綜合創新」對於繼承中國道德傳統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包括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我們決不應只注意儒家一個學派,而要經過分析加以比較,進行綜合創新,使它們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綜合創新」還要求對全人類的道德遺產進行整理、加工、對比和鑒別,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相結合,以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時,應當反對兩種錯誤思潮。
一種是文化復古思潮,原封不動地將封建社會所宣揚的忠、孝、節、義和神鬼報應、男尊女卑的思想,拿到今天的社會中加以宣揚和推廣。還有一種是歷史虛無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時,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的態度,防止把傳統道德中反動的,腐朽的,宣揚低級、庸俗、有害的道德觀念,作為精華來腐蝕廣大人民群眾。
最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問題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反對全盤西化,機械搬照,又反對全盤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吸收,剔除其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帶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對今天有積極意義的精華。
㈦ 從道德傳承的角度,結合現實道德現象談談如何繼續弘揚優秀儒家傳統美德。手寫,
修學游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自孔子興儒學,便極力試圖改變「戰亂四起,禮樂崩壞」的社會局面,他所採用的方式便是周遊列國,宣傳禮樂文化,整個過程歷時14年之久,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修學游的先師和典範。從歷史上的唐玄奘天竺取經,到馬可•波羅游學17年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再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修學游,修學游不斷傳承、發展和融合。修學游將學習與旅遊融為一體,突出一個「學」字,要求在旅遊過程中要有所學,學有所獲,在旅遊內容、線路設計上圍繞學習內容,突出專業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遊客在旅遊中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便於吸收。研學旅行在修學游的基礎上,對組織目的、方式和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更多的是讓青少年學生了解鄉情、省情、國情,圍繞生活開展主題游、體驗游,將人文、科技帶給青少年學生,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游學傳統,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㈧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㈨ 當代大學生應當怎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注重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和
民族利益,
強調對社會、
民族、
國家的責任意識回和奉獻精神;答
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
驕防矜;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追求精神境界,吧
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重視道德踐履,
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
能動作用。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
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
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發奮圖強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