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畫技法學堂

國畫技法學堂

發布時間: 2022-09-19 17:48:34

㈠ 哪位大俠幫幫忙!!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是近現代的嗎 那當代著名的國畫家的代表者呢

黃賓虹:(1865-1955) 現代遜色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世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舊事與美術編輯任務;後轉做教育任務,先前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注重章法上的真假、繁簡、疏密的一致;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行家筆嚴謹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淳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沉,氣勢澎湃。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清楚的特徵。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遜色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龐大的賣國主義肉體、遜色的藝術效果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遜色貢獻,深為世人敬重。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知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終年陳設徐悲鴻生平引見及其書畫作品,並陳設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知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度指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冤家,都曾蒞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賣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土,宜興群眾為故土撫育出這樣遜色的藝術巨匠而感到榮耀、自豪。徐悲鴻的光芒功勞永載史冊,並將永世鼓勵故土群眾發奮向上,開拓行進。 齊白石(1864--1957)我國二十世紀知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學名阿芝,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窮,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概,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招"。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有意間見到一部乾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十分快樂,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末尾繪畫生活,先後從蕭鄉陔、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特地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和往常期,北平陷落,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活,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行個展,並應徐悲鴻聘,任北平藝專聲譽教授。1949年中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任務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聲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討館員、北京中國畫研討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聲譽院長。曾中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明部授予"群眾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專制共和國藝術迷信院授予"通訊院士"聲譽狀。1956年獲世界戰爭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戰爭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聲譽院長,同年9月16日在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巨匠,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激進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作風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發生了極為龐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戰爭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明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行《世界文明名人——齊白石降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中國美術館舉行《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問世。 劉海粟(1896—1994) 是遜色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熱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掌管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興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迷信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突破封建權利,開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游覽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團體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贊。 1919年他到日本調查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列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落幕式,回國後興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與帝國美術院落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注重和推崇,被稱為"西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空虛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裝備,成為事先國際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引見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優待通輯,逃亡日本。朝日舊事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局部,畫論精闢,廣為傳達。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學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晚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進修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逝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出家,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倡議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初次舉行團體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專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就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合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微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驚動了文明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開掘敦煌寶藏的興味。抗打敗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際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擬研討。在印時期所繪作品多精細寫意,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微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初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晤。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爾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興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行四十年回憶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安寧洋大學聲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潘天壽(1897--1971年) 晚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迷信校,新華藝術專迷信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見地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迷信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調查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迷信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作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爽蒼秀,筆墨顏色縱橫交織,氣勢澎湃,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共同作風。 潘天壽效果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外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劇烈競價,最後660萬元群眾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廉價。往常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經常數十萬。 陸嚴少,筆名:似乎,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歲時從馮超然學畫,專習山水。48歲時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80年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為教授。善於國畫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筆。出版有《陸嚴少畫集》等數十部畫集。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中國畫院院長。 gл╔eΘp○vЕmГァfob九mГァmГァ

㈡ 如何表現國畫中的虛與實

虛實以「留白」、「計白當墨」、「以實觀虛」的理念來表現畫面,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中國畫講究意境,「意象外之意」。這是中國畫傳統畫家人文氣質的體現,也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等。它是人的主觀精神,是人的心靈顯現,也是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實體驗。凡是從真誠地體驗中產生的畫中之象和畫外之意,總能打動人。然而意的表達,總要藉助形象,「借物抒情」。沒有形,「意」無寄託,所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是畫面所有的因素融會得恰到好處,十分到位,所以中國畫是一種「意象」藝術,「意」起著支配作用,「象」從屬於「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為之。

象為「實」,意為「虛」。每個畫家在對繪畫藝術形式的表現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處理,並體現出時代美學的觀念。繪畫的創新,必須廣泛借鑒和吸收,博採眾長,在題材的選擇上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表現事物,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同時也開拓了新的審美領域。只有廣泛吸收,大膽探索,才能在繪畫道路上有出路;只有思想敏銳、寬容博大、敢於超越,藝術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繪畫中美的視覺形象是通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中國畫講究以線造型,書法用筆。用線造型是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語言,是構成中國工筆人物畫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通過對線的氣、骨、韻、力等內在品質的追求,結合「中鋒形筆」、「骨法用筆」等具體運筆要求,把所要表現的繁雜的自然物象進行條理化,用線條對構成畫面的造型因素進行提純,從而使畫面中的形象得到凝練。中國畫在構圖上是散點透視構圖,追求在平面上的點、線、面的節奏感。把不同時間、空間的事物組織在同一畫面,以自己程式化的語言使它們更為協調完美。中國畫的色彩不是自然物象的還原與再現,不受光源色、環境色及固有色的影響,而是概括畫面的需要,加上作者的感受獨立發揮,其色彩不是為了表現自然物象色彩的逼真,而是為了營造畫面意境和情致的需要。

實的物象是通過一定的外在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畫面中的,以表達畫家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而工筆人物畫中的所謂虛,正是畫家畫面中呈現的審美情感和美學思想。時代不同,繪畫觀念也不斷變化,虛與實的概念在每個藝術家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工筆人物畫中實的部分始終是神態各異的人物形象,虛則是這種畫面形式背後隱藏的意象形式,每幅畫都有實有虛,形成虛實相生的畫面關系。每幅作品都是在「虛實」交融中形成畫家所追求的有意味的繪畫形式的,它也是「物象」與「心象」交融的過程,是畫家主觀情感與外在物象相融而生的,是畫家心靈的獨白。工筆人物畫家非常注重通過其塑造的畫面形象來傳達情緒,通過意象構圖、意象造型、意象用色的原則追求一種意境。中國畫在構圖、造型、用色上都遵守寫意性這一特徵,工筆人物畫亦遵循了中國畫寫意性的本質。

在構圖上,中國畫注重「留白」。空白能給觀者以豐富的想像空間,能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中國畫的「留白」是中國傳統畫家追求的審美境界,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凝練。留白藝術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在留白之處,畫家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隨著中國畫領域中文人水墨畫的發展,中國畫就一直講究「見素抱朴」和「計白當墨」的藝術原理,可以說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畫的構圖學問,千百年來讓中國藝術家競相挖掘,樂此不疲。這也是與西方繪畫的最明顯的區別。現代工筆人物畫家們在造型上遵循中國畫講究的「以形寫神」的原則:形,是指客觀事物可以看得見的形態、形象、形體,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象」,是實的部分;神,是指事物的內涵,精神氣質和氣韻,是指畫面虛的部分。所以畫家在表達對象時,須先將作者之感情移入對象中,熟悉其生活,並由作者內心之感與其相應,結合形象與技巧配置,容入畫中。

所以,中國畫不僅強調「形似」,更加強調「神似」,只有達到神似的作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質特徵,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這也是中國畫造型上虛實相生的體現。同時,中國畫的造型又是以線條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線條是中國畫造型中最基本的語言,是畫家從客觀世界中所抽取出來的,是畫家主觀精神的文化,是畫家主觀精神的載體,是畫家性格的體現。畫家通過線的長短粗細,剛柔強弱,輕重疾徐,濃淡干濕,轉折頓挫,表現出物體的輪廓、體積、明暗對比、節奏等和虛實相生的關系。在工筆人物畫中那些隨線而生的人物形態是畫家心境的表現,情感的抒發。中國畫線描的發展,來源於生活,它是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用線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用線的魅力。另外,除了情感的抒發,它又能表達物體的立體、遠近,有豐富的表現力。傳統繪畫中用「春蠶吐絲」式的線描來表現頭發,而衣紋的線描一般是外輪廓線,表現結構的線要粗些,裡面的輔助線要細些,這樣不但加強整體感,並使其與背景拉開距離,使整個形象更加鮮明。表現皮膚常採用柔潤的線,這些線都以中鋒用筆。傳統用筆之所以採用中鋒,在於中鋒線堅韌渾厚,有助於彌補平面性造型的單薄之弊。工筆人物畫追求線描抒寫出的氣韻意味,使之成為有意味、有內涵的形式,並形成形與意、虛與實、靜與動、柔與剛的種種變化。它一方面隨物象的「質」、同時它又隨著畫家精神世界的「神」變化而變化,它是中國繪畫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虛」與「實」在線造型上的體現。

元朝謝赫在「六法」中提出「隨類賦彩」,說明了中國畫在色彩方面的基本出發點:畫家所畫的色彩不僅隨著客觀物象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隨著畫家主觀精神的變化而改變,它是畫家主觀感受的理想表現。它不同於西方繪畫的寫實性,不遵循西方繪畫理論中的色彩學原理。它沒有環境色和條件色的限制,它只能採用同一種顏色的平塗與渲染來表現物象。通過顏色的深淺變化與色的配置對比達到色彩的和諧。這是中國畫用色理念中的意象用色,也是畫家用色虛實相生的表現。在創作中畫家應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新鮮的感覺,才能賦予色彩情感的內涵。我的畫用色時也遵循中國畫的色彩觀念,因色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我在設色時,盡量使色彩濃麗的蒙古族服飾顯得沉著大氣;畫畫用色單純而豐富,力求色彩古厚、典雅、含蓄,充分體現蒙古人的精神氣質與個性,同時表達我自身對色彩的審美觀。

「虛」是本質的、抽象的,對「實」的要求是深刻的、完美的。兩者是屬於對立又統一的審美范疇。構圖、造型、設色,虛實相生的創作理念始終貫穿在傳統和現代的工筆人物畫中。如果作品過分追求實的部分,而忽略了對虛的滋養,那畫面必將平庸而無動人的力量;而過分追求虛的理念,沒有對實的部分的塑造,那麼作品不會立得住。所以說如何更好地運用「虛實相生」的關系進行創作是一幅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㈢ 國畫大家陸嚴少的老師是誰

【陸嚴少 簡歷 】 在中國當代畫家裡,專以深入傳統筆墨精華乞求變法的,能獲得成功的很少,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則更少。能深入傳統而又形成自己突出風格的近代畫家,除了黃賓虹先生之外,大約也只有陸儼少先生了。 勤奮少年 陸儼少一生經歷坎坷。他的父親陸韻伯承繼祖業在上海嘉定縣開設了一家米店。1909年,陸儼少就出生於這戶殷實的商人家庭,他又名砥,字宛若,陸儼少幼時小名驥,字儼少,後以字行。 可能是某種天賦的作用,年幼的陸儼少尚未識字,就喜愛信筆塗抹。兒童的信筆塗抹終於召喚了藝術女神,十三歲時,他偶然得到石印本《芥子園畫譜》,便如飢似渴地臨摹。十四歲高小畢業,赴上海入澄衷中學讀書。通過一位老先生高曉山的教育,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畫。中國畫玄遠深邃的畫意,流暢的線條在感性上引起了他極度的興趣,他在校圖書館見到一部有正書局出版的《中國名畫集》,因不能出借,便帶了筆硯在館內臨摹,憑著良好的記憶,他從而初知了中國畫傳統的源流派別及筆墨運用;課余的時候他又摹刻《十鍾山房印舉》,學秦漢印和清代一些名家的刻印。就這樣打下了很好的美術基礎。青年時代的陸儼少非常勤奮。他幾乎沒有別的娛樂,空閑的時候他不是作畫就是練字要麼就是讀書,每天早上聞雞起舞,四時就起了床,因寢室里沒有桌子,便把一隻大皮箱擱在方凳上當桌子,靜靜地坐在床沿練習書法,而此時他的同學還在夢鄉里呢。他初學龍門石刻的《魏靈藏》《楊大眼》《始平公》,接著又臨《張猛龍碑》《朱君山墓誌》等。中學畢業後,經父親同意,陸儼少進入注重中國畫的無錫美專。希望進一步在繪畫上得到深造。他借到一部《畫學心印》,便點著煤油燈看到深夜。後來覺得學校教員的水平不高,加上軍閥混戰,時局動盪。不到半年陸儼少就輟學回家了 求師生涯 回到家鄉,陸儼少經人介紹向前清翰林王同愈請益,受到王的賞識。他特意把陸儼少介紹給上海名畫家馮超然。在行過拜師禮之後,馮超然第一句話便告誡道:學畫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終身以之。這句話陸儼少終身銘記在心。從此陸儼少每月去上海馮起超然家兩次。馮超然的習慣是深夜作畫,白天接待賓客。他只給學生布置作業,作些指點,或在習作上略改幾筆,學生很少有機會見他動筆。陸儼少先後臨過戴熙、王時敏、王昱、惲向、唐寅等人的作品,馮超然認為他甚至可以以假亂真,常常得意地對人說:我有一個不像老師的學生。陸儼少每次到上海除了去馮超然家,就是跑裱畫店,偶然見到一張王石谷的畫便興奮不已,在師友間奔走相告。如果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話,那麼陸儼少是\"熟看名畫三百幅,不會作畫也會作。\"廣泛地臨摹使得他畫技進步神速。除了學畫之外,他還認真學習古詩文。只要他一有空閑,手裡總是拿著本書,他好讀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的詩,和歐陽修、韓愈、柳宗元、蘇軾、歸有光的散文,並對《史記》、《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等也發生了興趣。陸儼少生性淡泊,他自己曾有個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陸儼少認為除了精湛的技法之外,必須在修養及對事物有宏觀性領悟,實際上另佔三分的寫字無非是為了增強控制毛筆的能力,作畫時可以得心應手,陸儼少因為注重讀書與寫字,所以其畫作自然就達到鬼斧神工,氣象萬千的藝術境界。讀書,作畫,寫字這就是陸儼少的生活的全部。 廣師造化 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陸儼少在輾轉避亂期間感受風寒,染上氣喘病根。1934年春,他應友人之約游歷了上柏山、西天目山和黃山。有鑒於上海賣畫市場的艱難,陸儼少不願依靠他人,便在上柏山買地經營農場,他一年中幾個月住在山中,讀書、作畫、種植,其餘時間則托友人代管農場。這一年他又北上遠游,經徐州、曲阜、濟南至北平,游覽了孔廟、泰山、故宮、長城,而後至大同看雲岡石窟,上妙峰山游覽太行山色,經天津、煙台返回。這些游歷,開拓了陸儼少的胸襟膽識,為他晚年的臥遊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積累。1935年,南京舉辦第二屆全國美展,其中還展出故宮及私人收藏的歷代名跡。陸儼少聞訊後專程去南京住在親戚家,朝夕到場觀看。他先大體看一遍,然後擇其百幅名畫細心揣摩,看它總的神氣,以及如何布局、運筆、渲染,默記在心。對其中的幾幅傑作,如范寬《溪山行旅圖》、董源《龍宿郊民圖》、李唐《萬壑松風圖》、郭熙《早春圖》、黃子久《富春山居圖》、趙孟頫《枯木竹石圖》、高克恭《晴麓橫雲圖》等,陸儼少早晚觀看,逐根線條揣摩其起筆落筆,以手指比劃,閉目默記,把近百幅名畫看到爛熟,自謂\"貧兒暴富\"。後來上海和重慶也曾展覽過故宮名畫,其中有巨然《秋山問圖》、趙孟頫《鵲華秋色園》等,陸儼少每次都不放過觀看的機會。他感到看一次名跡,手中的功夫就提高了一層。 1937年\"七七\"事變後,陸儼少攜妻挈兒西行避難,歷時三個多月才輾轉抵達重慶,在一家兵工廠里當一名事務員。他業余作畫至百幅,先是在重慶租了場地開了畫展,1939年又到成都開畫展。四川一個教育廳長對他說:\"在成都開畫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陸儼少回答說:\"我二十年學畫,未學人事。\"對方說:\"那是開不好畫展的。\"陸儼少住在一家小客棧里,起草了一篇畫展啟事,沒想到這篇啟事竟使當地一些宿儒對他另眼相看。之後他又到樂山舉辦畫展,正好武漢大學西遷至樂山,他的畫展引起了朱光潛、馬一浮等名人的關注和稱贊。後來他又到宜賓去舉辦畫展。

㈣ 劉奎齡的藝術生涯

1905年在私立敬業中學畢業後,即輟學在家,臨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畫,探索創作動物畫的新途徑。30餘歲,以賣畫為業。60歲左右技法更趨成熟。1949年以後,被聘為天津文史館館員,先後任政協河北省天津市委員會委員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畫。精於工筆鳥獸、草蟲。
20世紀30年代,劉奎齡的繪畫藝術不但風格漸趨成熟,題材也日益豐富。他通過反復探索將西方水彩畫的「濕畫法」與傳統中國畫的「沒骨點染」相結合,首創能准確表現動物皮毛的「濕地絲毛」技法,作品生動逼真,令人耳目一新。除了花鳥、蟲魚、家禽、人物、故事、風俗等傳統題材,劉奎齡最搶眼的作品是大型走獸,如獅、虎、豹、鹿、馬、驢、猞猁等。此外,劉奎齡筆下的貓、犬、猴、羊、兔、松鼠等小動物也充滿了靈動的生命力。這些小動物被劉奎齡用畫筆定格在一個個經典的瞬間,成為傳世精品。據粗略統計,劉奎齡作品題材有走獸、花鳥、草蟲、翎毛、人物、山水等一百五十餘種。若將所畫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劉奎齡不僅畫了一個動物園,而且還畫了一個植物園。
名家輩出的二十世紀畫壇中,劉奎齡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藝術大師,他在時代的藝術涅盤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備一般藝術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質之外,也有許多違背藝術規律與常規邏輯之處。古人雲:學者必有師。劉奎齡卻是獨辟蹊踁、自學成材;其私淑古人,卻不擁有古人的真跡,只能梭巡於「借觀」名家真跡和珂羅版印刷品之間;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劉奎齡卻躲在津門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統」;他沒有出國留洋,也沒有進過正規的美術院校,卻在中西文化互滲的花鳥畫、動物畫的技法之結合上作得是如此優秀。這或許是其獲得成功的「秘笈」之一罷。當然這一切亦和劉奎齡於傳統私塾教育的基礎上,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當大的關系。
劉奎齡堪稱自學成材的全能畫家。4歲就開始仿描剪紙動物和花卉。7歲入私塾,接受了幾年私塾教育後,劉奎齡進入青年會普通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新式教育。不久又轉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學讀書。10歲時,劉奎齡開始描繪昆蟲和家禽。1904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嚴修與張伯苓創辦天津敬業中學,即天津南開中學前身。劉奎齡曾進入敬業中學首屆班學習。後輟學在家,從此開始自學繪畫,並逐漸走上以賣畫為生職業畫家的道路。1907年,天津《醒俗畫報》創刊,不久劉奎齡受聘為畫報繪圖。1911年劉奎齡在天津東馬路民立二十五小學代班任教,1912年被天津《新心畫報》聘為畫師。36歲以後,劉奎齡最終放棄了各種社會職業的選擇,成為了一位以筆耕墨耘為生的自由職業畫家。這使劉奎齡的對繪畫藝術的追求更加精誠專一,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藝術感覺,並逐漸走向了其藝術創作頂峰的輝煌階段。1967年6月12日,時年83歲的劉奎齡在天津土城去世。永遠地放下了他那曾經創造出數以千計珍品的畫筆。
在畫壇上辛勤耕耘了60餘年的津門一代宗師劉奎齡先生,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在藝術事業上。他沒有機會從師學藝,而是以對藝術的赤誠之心和堅韌不撥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自學成功。他的藝術是通俗的,能讓人們輕松愉快地感受,所以有廣泛的讀者;他的畫又是高雅的,他對傳統的意境美有著獨特的體驗,對洋為中用有著獨到的理解,他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將西方繪畫的寫實精神挖掘得恰到好處。他的畫既有工筆特色的精意結構,又有水墨小寫意的筆墨韻趣,二者結合得水乳交融。以其寬廣的畫路,為豐富發展中國畫的技法開拓新的表現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奎齡是中國20世紀中國美術的傑出代表。劉奎齡繪畫藝術風格映射出近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趨勢。他一生追求寫實,濃縮了20世紀中國寫實繪畫的歷史。
作為天津文化藝術的代表人物,天津地域文化滋養了劉奎齡藝術。津沽文化傳統中,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雅俗共賞的審美情趣、中西繪畫的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這位開創性的繪畫大師。天津以有這樣的藝術大師而自豪。

㈤ 中國四大名著是什麼、作者及主要內容

中國四大名著是《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

一、《水滸傳》作者施耐庵,

主要是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

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二、《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明代小說家。

主要是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三、《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主要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四、《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說家。

主要是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的史詩。

(5)國畫技法學堂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四大名著的歷史意義:

一、《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二、《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思想。

三、《水滸傳》以真實的歷史宋江起義這一社會問題來開展故事,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四、 《西遊記》根據唐代玄奘取經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展開了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的艱難坎坷和曲折迂迴的故事。

《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說,故事內容包含「幻中有理」、「幻中有趣」、「幻中有實」將歷史真實不斷神化、幻化,最終以「幻」的形態定型。

四大名著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增添了創作體裁,大大刺激了文人的創作熱情,使得中國文學史活力四射地發在下去。

㈥ 水墨畫、連環畫的藝術表現形式特點

水墨畫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
連環畫表現形式四大系列:一、追求"線韻"(中國畫技法);二、追求光影色調(西洋畫技法);三、對形式美加以強調(裝飾畫技法);四、誇張變形以求幽默詼諧(漫畫技法)。
來源:北京網-藝術學堂

㈦ 下列畫家分別擅長畫什麼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黃胃

黃賓虹:(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24915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xo123&_dir=%2F12535308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齊白石(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劉海粟(1896—1994)
是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沖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贊。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迫害通輯,逃亡日本。朝日新聞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部分,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633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壽(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認識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內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價,最後660萬元人民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高價。現在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數十萬。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

陸嚴少,筆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歲時從馮超然學畫,專習山水。48歲時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80年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為教授。長於國畫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筆。出版有《陸嚴少畫集》等數十部畫集。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中國畫院院長。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72

㈧ 崔敏考畫家簡介

崔敏考 字仁和,1957年河北晉州生人。崔老師從事中國繪畫藝術創作四十於載,青年時期在內蒙師范專業進修經名師梁志高,曹文虎,魏泉深,顧守明等指導學習,從八十年代直到今天,崔老師一直在藝術道路上前行,其作品工筆花鳥《荷塘清趣》曾獲河北省藝術節大賽一等獎,石家莊地區作品展工筆人物牡丹《晨讀》獲一等獎,《荷塘情趣》曾在著名刊物《青春歲月》發表,崔老師是一位全才畫家和工藝美術師,2001年其設計和雕塑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紫銅浮雕作品獲得杭州工藝品博覽會大師級精品獎,崔老師的油畫作品也非常了得,曾為天津,保定,河北,江蘇等各大教堂設計繪畫宗教人物油畫作品受到廣大的好評代表作《聖母抱耶穌》《耶穌受難記》《耶穌牧羊》等作品,2017年參加天津濱海新區藝術社區送萬家公益活動,天津濱海衛視對崔老師進行專訪。近年來崔敏考老師勇於創新繪畫藝術結合中西方繪畫特點和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藝術,其作品在北京,新加坡,台灣,美國,日本等國內外受到收藏者青睞,崔敏考老師也是各大書畫院的簽約畫家,省美協會員。
崔敏考一直對自己的藝術繪畫表現要求極高,他為人做事非常低調,周圍的朋友都知道他清雅正派,有著傳統文人墨客的氣質性格又有新時代思想精神面貌,他自幼出身貧寒,靠著對繪畫藝術的情有獨鍾和堅持不懈的學習,努力,創新,終成為被大家認可的一位藝術家,也為正在藝術道路上前行的年輕人做出了榜樣,他不追求名利,不喜歡熱鬧,唯有藝術才能讓他感到快樂,充實,幾年前他有機會認識了表演藝術家李保田先生,二人一見如故,李保田先生也非常酷愛繪畫藝術,二人聊其甚歡,相見恨晚,他送給李保田先生一副竹子《清氣圖》,李先生頗為喜愛珍藏至今。
崔敏考老師會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絕不懈怠,會呈現藝術造詣更高的作品給懂他的人,懂他作品的人。

㈨ 怎樣對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的作品從技法上分析呢。重謝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齊白石(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壽(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認識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內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價,最後660萬元人民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高價。現在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數十萬。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