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考評
1. 如何發揮法治政府指標體系及其考評的更大作用問題
法治政府作為理論主張和政府模式是一種理想的政府運行狀態,或者說,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法治政府評價是對法治政府建設成效的評價,可視為目標性考評。作為政府績效評價的組成部分,法治政府績效評價強化結果導向與公眾滿意度導向,指向政府法治職能的實現程度,旨在提升政府法治的公信力,是法治政府建設評價的延伸。構建法治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與保障條件,涉及理論體系、組織體系、技術體系、制度機制、智能化等主要元素。
2.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下簡稱總局)行政規范性文件(以下簡稱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全面推進總局依法行政,根據國務院關於法治政府建設的相關規定,結合總局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總局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合法性審核、集體審議、發布、清理等事項,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總局規范性文件,是指除規章以外,總局為執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上級文件,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具有普遍約束力,在一定期限內反復適用,並以總局名義公開發布的文件。
總局各部門不得以本部門名義發布規范性文件。第三條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應當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切實推動黨的宣傳思想方針政策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
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應當堅持科學、民主、依法,及時准確反映改革發展要求,積極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序參與、表達意見,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不斷提高文件質量和效率。
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全過程,推動德法統一,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應當落實黨管意識形態原則,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體現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等管理原則。第四條總局將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納入法治政府建設督察內容,作為依法行政考核內容列入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指標體系,並建立督察情況通報制度。第五條總局各部門按照法定職能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分工,負責相應規范性文件起草等工作;不能確定起草部門的,由總局領導指定。
政策法規司負責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核、清理等工作。
辦公廳應當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設,對規范性文件進行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發布。第六條起草部門應當對所制定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必要性、科學性、可行性、可控性進行全面論證。
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上級文件已經作出明確規定的,現行規范性文件已有具體規定並且仍然適用的,不得重復制定規范性文件。第七條制定規范性文件,應當講求實際效果,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並嚴格文字把關,確保政策措施表述嚴謹、文字精練、准確無誤。
規范性文件不得規定下列事項:
(一)增加法律、行政法規、總局規章規定之外的行政權力事項或者減少法定職責;
(二)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收費等事項,增加辦理行政許可事項的條件,規定出具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無謂證明的內容;
(三)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侵犯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勞動權、休息權等基本權利;
(四)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競爭內容、違法干預或者影響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措施,或者違法設置市場准入和退出條件等;
(五)規定應由市場調節、企業和社會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項。第八條規范性文件涉及總局其他部門職責的,起草部門應當與有關部門進行充分協商。
規范性文件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職責或者與國務院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起草部門應當徵求該部門意見或者取得其同意。其中,涉及社會公眾權益、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起草部門應當在總局黨組會議審議後,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第九條起草部門應當對規范性文件中有關行政措施的預期效果和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內容組織專家論證,並應當在起草說明中寫明評估論證結論,作為制定規范性文件的重要依據。第十條起草部門應當充分聽取地方廣播電視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社會團體、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眾特別是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必要時,應當通過召開座談會、聽證會,實地走訪等形式充分聽取意見。
除依法需要保密或者不宜公開的外,規范性文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對公眾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限一般不少於15日。起草部門應當通過總局網站、廣播電視媒體和政務新媒體等便於群眾知曉的方式,公布規范性文件草案及其說明等材料,並明確提出意見的方式和期限。
規范性文件涉及突出矛盾解決、重大制度調整的,或者影響重大公共利益和公眾權益、容易引發社會穩定問題的,或者可能在國內外造成較大輿論影響的,起草部門應當在公開徵求意見前報總局黨組會議審議決定,依法進行風險評估,並做好相關應對工作。
3. 內蒙古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考評辦法
第一條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等有關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工作。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是指考評機關對考評對象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的活動。第四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具體工作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實施。第五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遵循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六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對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評。第七條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旗縣級人民政府分別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本級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評。第八條實行自治區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門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由其上一級主管部門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當地人民政府的意見。第九條實行雙重管理的部門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由本級人民政府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為依據,主要包括下列指標: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情況;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情況;
(三)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情況;
(四)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情況;
(五)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情況;
(六)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情況;
(七)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情況。
自治區人民政府可根據法治政府建設任務和形勢的變化及實際需要,適時修訂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並重新公布實施。第十一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採取日常考評與年度考評相結合、全面考評與專項考評相結合、自查與互評相結合、群眾評議與專業部門評價相結合、材料審查與實地抽查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第十二條考評機關應當依據本辦法,結合本級政府或本系統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重點和主要工作目標要求,制定年度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實施方案,明確具體的考評內容、考評標准、考評形式、評分細則。第十三條考評對象對照考評辦法和實施方案規定的內容,對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並按照考評機關規定的時間向考評機關提交法治政府建設情況書面報告。第十四條考評工作應當堅持內部考核與外部評議相結合。第十五條內部考核可以採取審閱年度報告、聽取工作匯報、查閱案卷和文件資料、抽查下屬單位工作情況以及考評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進行。第十六條外部評議可以採取座談會、問卷調查、徵求意見等方法進行。
外部評議可以由考評機關自行組織實施,也可以由考評機關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機構組織實施。第十七條根據考評得分情況,考評對象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等次的分值劃分由考評機關確定。第十八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評中予以加分:
(一)法治政府建設方面的創新舉措被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行政機關作為經驗推廣的;
(二)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成績突出,獲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表彰、獎勵的;
(三)法治政府建設有關工作被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新聞媒體作為典型經驗予以宣傳報道的;
(四)考評機關確定的其他情形。
加分事項為同一事項的,不累積加分。第十九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評為合格(含合格)以上等次:
(一)行政決策違法或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二)由於行政機關違法行政導致發生重大以上事故、事件、案件,給國家利益、人民生命財產、公共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三)違法處置群體性、突發性事件,導致事態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第二十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應當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中。
4. 廣東省依法行政考評辦法(2017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根據國家、省有關法治政府建設要求和《廣東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等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依法行政考評工作。第三條本辦法所稱依法行政考評,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其所屬部門和下一級政府的政府職能轉變、制度建設、行政決策、行政執法、政務公開、社會矛盾防範和化解、行政監督、依法行政能力建設、依法行政保障等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和依法行政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和督促檢查的活動。第四條依法行政考評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公眾參與的原則。第五條依法行政考評應當納入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依法行政考評結果應當作為有關表彰獎勵的依據。第六條省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應當加強考評信息化建設,推動考評工作同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政府信息公開等其他信息化系統的信息共享,提高考評效率。第二章考評主體與考評對象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簡稱「考評主體」)負責對其所屬部門和下一級政府的依法行政狀況進行考評,具體工作由同級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組織實施。第八條各地級以上市、各縣(市、區)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的依法行政狀況,由其上一級主管部門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當地人民政府的意見。第九條實行雙重管理部門的依法行政狀況,由本級人民政府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條考評主體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對考評對象、考評內容和考評方式作適當調整,並在考評方案中予以明確。第三章考評內容與基本要求第十一條依法行政考評以國家、省有關法治政府建設要求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為依據,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情況;
(二)依法行政制度建設情況;
(三)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情況;
(四)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情況;
(五)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情況;
(六)自覺接受監督情況;
(七)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情況;
(八)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情況;
(九)依法行政保障情況;
(十)其他依法行政情況。第十二條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職能切實轉變;
(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有效落實,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
(三)政府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職責依法全面履行。第十三條依法行政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立法、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民主性逐步增強,質量不斷提高;
(二)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制定規范性文件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三)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評估機制健全,制度執行力得到有效保障。第十四條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決策規則明確、程序完備,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基本形成;
(二)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序得到嚴格履行;
(三)重大行政決策後評估、責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實。第十五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執法主體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有效推行,執法行為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二)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落實;
(三)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嚴格實施,各類行政違法行為得到及時查處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第十六條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基本要求:
(一)政務公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健全,保障措施完善;
(二)政務公開內容覆蓋權力運行全流程、政務服務全過程,公開制度化、標准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公眾參與度高;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在法定時限內得到處理和答復,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5. 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
一、制度建設(占總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民主性明顯增強,質量明顯提高;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制定規范性文件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評估機制健全,制度執行力得到有效保障。
(一)提高政府立法質量。
1.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起草工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條文內容不與上位法相抵觸。
2.推行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的法規、規章起草工作機制,加強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論證和成本效益分析,立法內容明確具體,制度安排科學合理,制度執行措施有力,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強。
3.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設立的主要制度,依法咨詢專家學者的意見;邀請專家參與起草或者委託專家起草的,專家意見在送審材料中獨立說明。
4.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通過政府網站或者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時間不少於30日。政府規章經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和普遍發行的報刊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公布,實施日期與公布日期的時間間隔原則上不少於30日。
5.依法開展規章備案、評估和清理工作。
(二)加強規范性文件監督。
6.規范性文件規定事項符合制定機關職權范圍,不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不創設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收費等事項,不違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
7.制定規范性文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部門領導班子會議集體討論決定;重大或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規范性文件草案,採取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公開聽取社會公眾意見。
8.政府規范性文件在提交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前報送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核;部門規范性文件在發布前報送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
9.規范性文件在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載體上統一發布,並按規定上報備案;上一級政府對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情況進行年度或者季度通報,並向社會公布通過備案審查的規范性文件目錄。
10.推行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按期修改、廢止或者重新制定規范性文件。未建立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每兩年開展1次規范性文件清理,並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
(三)量化指標。
11.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報備率和報備及時率、規范率均達100%,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審核率、統一發布率均達100%.。
12.社會公眾對政府立法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達80%以上。
13本級政府或者部門沒有發生因規范性文件存在違法事由,被本級人大常委會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或者撤銷的情形。二、行政決策(占總分值的10%)
基本要求:行政決策規則明確、程序完備,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基本形成;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社會聽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成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序;行政決策後評估、跟蹤反饋、責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一)健全行政決策制度。
14.完善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明確行政決策的范圍和許可權,健全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規范行政決策行為。
(二)推行重大行政決策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制度。
15.重大行政決策事先向社會公布,開展民意調查,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並通過適當途徑反饋或者公布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
16.行政機關作出重大行政決策,按規定組織專家對行政決策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社會風險及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咨詢論證。
(三)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和風險評估制度。
17.制定、公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聽證目錄,並按規定組織聽證;聽證參加人具有廣泛代表性,產生方式和名單向社會公開;聽證程序規范合法;聽證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向社會公布。
18.建立健全部門論證、專家咨詢、公眾參與、專業機構測評相結合的決策風險評估機制,科學評估決策風險,並制定相應的處置預案,未經評估或者評估不通過的,不予決策。
(四)堅持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製度。
19.重大行政決策作出前,由政府或者部門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未通過的,不作出決策。
20.重大行政決策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部門領導班子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五)推行重大行政決策實施情況跟蹤反饋和後評估制度。
21.重大行政決策實施後,通過跟蹤調查、抽樣檢查等方式,及時了解決策實施情況並反饋決策機關研究。
22.適時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後評估,並廣泛收集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對決策實施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相關決策是否需要作出調整或者停止執行。
(六)落實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23.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行政決策監督制度,明確監督主體、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
24.對超越法定許可權、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決策的,依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的規定,對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七)量化指標。
25.涉及民生重大決策的聽證率、民調率均達100%;沒有發生因違法決策引發重大群體性事件或者集體上訪事件的情形。
26.沒有發生因違法或者不當決策被上級機關責令糾正或者撤銷的情形;沒有發生因依據違法決策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變更或者確認違法的情形。
27.社會公眾對行政決策的總體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達80%以上。
6. 內蒙古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
一、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
(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規范行政權力事項。各級人民政府實施的所有行政權力全部實行清單化管理。全面落實和有效銜接中央和自治區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權力。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
2.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除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審批層級的事項外,直接面向群眾、量大面廣、由基層實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下放到旗縣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管理。盟市以上政府及部門對下放管理層級的事項,要加強對下級機關培訓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事項順利承接。
3.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各盟市、旗縣(市、區)政務服務中心要推進行政許可標准化建設。實行一個窗口辦理、並聯辦理、限時辦理、規范辦理、透明辦理、網上辦理。
4.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加強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機構監管,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對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及收費實行清單管理,事項和收費清單向社會公布。
5.推行權責清單制度。深入推行權責清單制度,完善清單的內容和形式,推進清單編碼化管理。嚴格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行政權力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各部門職責變化情況對權責清單實行動態管理,不得違法取消、增加和調整行政權力。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實施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進行清理並向社會公布。
(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6.依法確定職權。建立並完善政府部門「三定」規定合法性審查制度。結合政府部門權責清單,進一步梳理政府部門「三定」規定,理順部門職責關系,解決職能交叉問題。
7.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績效管理。
(三)完善宏觀調控。
8.轉變政府投資管理職能。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適時調整自治區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
9.推進價格體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大幅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制定並公布政府定價目錄,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四)加強市場監管。
1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工商登記前置審批,加快工商登記後置審批改革。進一步推動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加快工商注冊多證合一。全面完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內蒙古)建設任務,做好企業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
11.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設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勞動保障、稅收征管、投資融資、安全生產、建築市場、招標投標等重點領域失信嚴重程度分類管理和嚴重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建設經營異常名錄庫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庫。推進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加大「信用內蒙古」網站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
12.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旗縣級以上政府部門全部建立「一單、兩庫、一細則」工作機制。
(五)創新社會治理。
13.加強重點領域治理。科學編制應急預案,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範處置和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全方位強化安全生產,全過程保障食品葯品安全。
14.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加強志願服務組織化建設,健全完善志願服務制度體系。
(六)優化公共服務。
15.建立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梳理公共服務事項,明確服務事項和責任主體。對進入公共服務事項目錄的行政權力明確運行流程、申請材料、示範文本及常見錯誤示例、辦理時限等內容。
16.推動公共服務事項全部進駐政務大廳辦理。加快政務服務大廳升級改造,公共服務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將部門分設的辦事窗口整合為綜合窗口,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加快推進網上辦理。
17.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調節收入分配和完善社會保障職能,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公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加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監管。
(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8.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完善綠色發展評估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並嚴格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19.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7. 寧夏回族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
一、行政決策(占總分值的15%)
基本要求:重大行政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映。
(一)重大行政決策范圍明確。
1.編制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年度計劃;編制或者調整重要的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各類總體規劃。
2.制定涉及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的重大決策;制定土地管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文化衛生、科技教育、食品安全、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交通管理、土地房屋徵收等關系民生的重大措施。
3.編制財政預算、安排重大財政資金,制定或者調整重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以及實行政府定價的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價格;決定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立項和重大國有資產處置,以及依法應當決策的其他事項。
(二)重大行政決策制度健全。
4.行政機關內部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法制機構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推行。
5.重大行政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庫建立。
6.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制度規范。制定、公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聽證目錄。聽證代表遴選方式科學合理,聽證代表具有廣泛性。
7.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對重大行政決策進行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和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環境、經濟等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
8.重大行政決策公示制度建立。除依法應當保密的以外,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的名稱、依據和結果公開。
(三)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完備。
9.重大行政決策按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的法定程序作出。
10.重大行政決策事項事先採用召開座談會及通過媒體徵集意見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及專業性較強等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組織專家對決策可能引發的各種風險及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咨詢論證、風險評估。
11.依法應當聽證的決策事項及涉及公共利益或者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按照法定程序組織聽證。
12.重大行政決策作出前,經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沒有通過的,不得提交會議討論、作出決策。
13.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經決策機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辦公會議、專題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四)重大行政決策責任落實。
14.重大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建立。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決策者及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15.重大行政決策實施後,應當通過輿情跟蹤、抽樣調查、會商分析等方式,廣泛收集利益相關方面和社會公眾對決策實施的意見或建議,對決策實施情況進行研究、評價,並根據評價情況適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決策。
(五)效果指標。
16.重大行政決策公開率達到90%以上。
17.沒有發生因違法決策引發重大群體事件或者重大集體上訪事件的情形;沒有發生因違法或不當決策被上級機關責令糾正或者撤銷的情形。
18.沒有發生因依據違法決策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變更或確認違法的情形。
19.社會公眾對行政決策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0%以上。二、制度建設(占總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則,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符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方針政策,立足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科學發展、推進「兩區」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實際需要,切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規范性文件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並公布,備案審查制度有效落實。制度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充分發揮。
(六)政府立法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顯著提高。
20.科學編制政府立法規劃和計劃。立法項目社會公開徵集制度建立健全。每五年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個五年立法規劃建議;每年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立法計劃建議。
21.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進,政府立法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立法起草、論證、調研、協調、審議制度完善,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由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組織起草。
22.政府立法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通過政府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時間不少於30日。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草案,通過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
23.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起草工作按照法定許可權、法定程序進行,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立法內容明確具體、與上位法不相抵觸,原則上不再新設行政許可事項。
24.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經政府法制機構依法審查後,按照法定程序提請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審議。
25.政府規章發布後,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和主要報刊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公布正式文本。公布日期與實施日期間隔原則上不少於30日。
26.堅持「立、改、廢」相結合的原則。政府規章實施滿2年的,應當進行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實施、修改或者廢止的主要依據之一。
(七)規范性文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
27.制定規范性文件嚴格遵照法定許可權,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不得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事項,不得違法增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義務。
28.制定規范性文件遵守公開徵求意見、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的程序。重大或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規范性文件應當採取召開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組織聽證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公開聽取社會公眾意見。
29.政府規范性文件提交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前經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部門規范性文件提交部門會議前經本部門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
30.規范性文件應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部門領導班子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31.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建立。定期修改、廢止或者重新制定規范性文件。每2年開展1次規范性文件清理,並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
(八)效果指標。
32.社會公眾對政府立法工作及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工作的總體滿意度均達到90%以上。
33.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率達到100%。
34.政府及部門沒有發生因規范性文件存在違法事由,被本級人大常委會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或者撤銷的情形。
35.規范性文件沒有發生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事項,沒有違法增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義務的情形。
8.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是什麼內容
行政執法公示制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這三項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於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履行職責,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是指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應當堅持依法規范、執法為民、務實高效、改革創新、統籌協調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作為本地區、本部門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的組織領導和推動落實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司法行政、編制管理、公務員管理、信息公開、電子政務、發展改革、財政、市場監管等單位參加的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協調機制,指導協調、督促檢查工作推進情況。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納入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指標體系和年度效能目標考核體系,建立行政執法經費保障機制,將執法裝備需求報本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9. 廣東省依法行政考評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根據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等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依法行政考評工作。第三條本辦法所稱依法行政考評,是指考評主體對考評對象的依法行政狀況進行考核、評價的活動。第四條全省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依法行政考評工作,具體的組織實施工作委託同級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負責。第五條依法行政考評遵循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六條依法行政工作應當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政府績效考評體系。第二章考評主體和考評對象第七條省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各地級以上市和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依法行政狀況進行考評。第八條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分別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本級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依法行政狀況進行考評。第九條各地級以上市、各縣(市、區)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的依法行政狀況,由其上一級主管部門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當地人民政府的意見。第十條實行雙重管理部門的依法行政狀況,由本級人民政府設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三章考評指標和基本要求第十一條本省依法行政考評以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為依據,具體包括下列指標:
(一)制度建設情況;
(二)行政決策情況;
(三)行政執法情況;
(四)政府信息公開情況;
(五)社會矛盾防範和化解情況;
(六)行政監督情況;
(七)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情況;
(八)依法行政保障情況。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治政府建設任務和形勢的變化及實際需要,適時修訂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並重新公布實施。第十二條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立法、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民主性明顯增強,質量明顯提高;
(二)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制定規范性文件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評估機制健全,制度執行力得到有效保障。第十三條行政決策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決策規則明確、程序完備,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基本形成;
(二)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社會聽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成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序;
(三)行政決策後評估、跟蹤反饋、責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實。第十四條行政執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執法主體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有效推行,執法行為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二)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基本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落實;
(三)行政執法監督制度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第十五條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
(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
(二)堅持依法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嚴格落實政府信息公開責任制度;
(三)社會公眾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在法定時限內得到處理和答復,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第十六條社會矛盾防範和化解的基本要求:
(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有效建立,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聯動機制基本形成;
(二)行政復議申請渠道暢通,行政復議案件得到依法、公正處理,生效的行政復議決定得到有效履行;
(三)行政應訴規則完善,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得到有效執行,司法建議得到妥善處理;
(四)信訪事項得到依法處理,社會和諧穩定得到有效保障。
10. 廣州市依法行政考核辦法
第一條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國發〔2004〕10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國發〔2008〕17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33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依法行政考核,是指上級人民政府對下一級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政府對所屬部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進行考查、評價的一種監督制度。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適用本辦法。第四條依法行政考核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第五條市、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設立的依法行政議事協調機構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具體考核工作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組織實施。
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可以邀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專家學者、新聞媒體和其他有關方面的代表參加。第六條市人民政府負責考核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門。
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負責考核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本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
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上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導。第七條實行垂直管理的部門,由其上級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考核,並充分聽取其同級人民政府的意見,考核結果抄告同級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議事協調機構。
實行雙重管理的部門,由同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並充分聽取其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考核結果抄告其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第八條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依法行政工作的組織領導情況;
(二)行政服務效能情況;
(三)科學民主決策情況;
(四)制度建設情況;
(五)行政執法情況;
(六)政務公開情況;
(七)行政監督情況;
(八)其他需要考核的內容。
依法行政考核指標體系由依法行政考核機構另行制訂,並報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後以依法行政考核機構名義向社會公布。第九條依法行政工作組織領導的基本要求:
(一)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運作的基本准則,貫穿於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領導、監督和協調機制,行政首長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制定推進依法行政的具體辦法和配套措施,落實依法行政階段性和年度工作任務,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監督考核制度;
(三)建立行政問責制度,監察機關負責組織、指導、監督政府部門實施行政問責工作,政府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進行責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法制度,強化對行政執法人員的依法行政知識培訓和考核,加強普法和法制宣傳,營造全社會尊法守法、依法維權的良好環境;
(五)加強法制機構建設,使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支持和督促政府法制機構及部門法制機構對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履行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監督檢查的職責。第十條行政服務效能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界定和規范行政機關的職能和許可權,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實現職責、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實行集中統一的公共財政體制,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府非稅收入,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行政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實行國庫集中支付;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規范行政許可行為,減少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優化行政許可(審批)流程,減少行政許可(審批)環節,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擴大政府網上辦公范圍,實現政府部門之間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建立電子監察網路,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審批)的情況進行監察;
(四)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不斷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對應急決策的事項范圍、啟動機制、程序、時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規定,妥善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第十一條科學民主決策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行政決策規則,規范行政決策程序;
(二)建立和實施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集體決定等制度;
(三)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和實施情況後評估制度,及時發現並糾正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減少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
(四)建立健全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實現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