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識模糊
⑴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思修論文
加強道德責任意識教育既是大學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論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摘要:為適應全球生態危機和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形勢,高校應當依據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和諧理念,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中心講授生態道德知識,以校園為主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體驗為重點實施生態實踐過程,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生態道德培育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體驗
一、生態道德的涵義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生態道德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屬於道德的范疇,卻突破了傳統道德只關注人際關系的局限。生態道德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調整的領域,即生態道德擴展到人—自然—社會這個三維坐標上,不僅單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講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生態道德不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應遵守的生態規律以及生態規范,更指個人對人與生態關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決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協調性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當全社會對生態文明達成了共識,必然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生態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當代大學生們不僅要具有科學的生態道德觀,而且要了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知識,正確認識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現狀,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由生態覺醒到生態自覺的轉變。要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覺醒,就要求在大學校園中開展有效地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採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並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的原理,積極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培養途徑
(一)以課堂為主體的生態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倫理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沿襲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生態環保科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生態道德知識,但同時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師生相互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對生態倫理知識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願望。因此在採用此種教育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克服課堂教學的多種弊端,深入發掘學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為貼近現實也更具時代感的生態德育的內容,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甚至可以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必修課,並輔之以《生態哲學》、《生態法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的選修課。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也有形無形,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即校園生態環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態和諧理念的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規劃、校舍布局、場館建設、道路布置、宿舍條件和花草樹木等等。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有助於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維護和創造等行動中來,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價值取向。因此,加強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校園進行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建設「綠色校園」,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或者園林設計中,使校園處處散發生態和諧的韻味,使校園處處發揮教化育人的功能,為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育營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其二是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精神生態文化是指師生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共同營建的一種體現人與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精神或生態氛圍。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可通過以下幾個渠道進行:
一是聘請校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定期舉辦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節約資源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深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無煙日」、「植樹節」等各種節慶紀念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環保標語徵集活動、環保小抄報黑板報評比及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徵文、歌唱比賽等,以此激發大學生參與生態道德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等輿論工具,進行生態道德知識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與思考生態道德問題的興趣與熱情;
四是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組建生態環保社團,例如:「綠色社團」、「環保社團」等,定期開展環保教育活動:開展節約用水用電、回收廢舊電池、杜絕口香糖污染,提倡勤儉美德、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這樣的活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在高校廣大同學中得到很好的樹立,形成人人保護環境、人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態倫理原則的道德規范,通過制度規范的他律性和強制性,對大學生涉及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獎罰,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使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生態人格。
(三)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
生態體驗是體驗的一種嶄新形式,它是「人置身於一定的生態關系及生態情境之中,在生態互攝的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大學生生態體驗活動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最常見、也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生態體驗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時組織大學生或者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自費到生態旅遊區、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等風景區開展游覽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讓大學生身臨其境,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學生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切實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相關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並自覺生發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感,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態考察。生態考察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生態體驗活動。它主要是通過組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對所在地或周邊地區——尤其是對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了實地勘察或監測,使大學生了解大氣、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分布和變化情況,激發大學生對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探究的興趣,使大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生態環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並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喚起大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吃住無著孤立無援的山野叢林中面對生存與死亡的考驗,接受肉體和精神的磨煉,挑戰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極限的生態體驗活動。學校可適時組織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富有野外生存經驗的老師或教練的帶領,不攜帶任何食物飲料,在野外開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叢林、搭繩過澗、野外自救、尋水覓食、野營野炊等內容豐富的活動。通過這種親歷親為去解決生存問題和應對各種挑戰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種困境中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體會在大自然中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種困難的艱辛與愉悅,從而學會感激、尊重、敬畏、熱愛和維護自然,並自覺養成符合生態道德原則規范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生態教育,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能夠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升華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鍛煉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志、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從而促成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學生健全的生態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蔣保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育路徑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5):43-44.
[2]鄭曉艷,王柏,郝淑媛.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9):7-9.
[3]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53-59.
[4]雷新蘭.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有效途徑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8-9.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二
《論當代大學生的網路道德》
摘要: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它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和自由等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網路道德缺失的消極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文章對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以及缺失的表現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道德缺失 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路在全世界迅猛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很好的工具。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又極大地助長了大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倫理道德問題。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與不良影響
網路道德是指以現實道德為基礎,適應調節當今網路社會里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之人際關系,規范其網上行為,以維持網路社會的良性運行之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維持網路秩序、保障網路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范。網路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使得人類有了逾越現實社會規范和鬆弛禁忌壓力的機會空間,從而出現了網路道德缺失的新問題。大學生作為網民的主體,其網路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道德弱化,價值觀念模糊
在互聯網中人以電子化的「符號」存在,這里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貴賤,是一個「民主而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當今的大學生網民受西文媒介的宣傳影響,出現了一些盲目的「哈韓族」、「哈日族」,並固執地認為那才是美麗與時尚的主流,他們還盲目地認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從而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據調查,上網的大學生中70%以上經常網聊,但上網聊天充滿了虛假、欺騙和玩弄的不道德行為。主要有:其一,網名呢稱低級庸俗,如「寂寞男子」、「想入非非男」、「帥處男想嘗試」等等。其二,聊天內容充滿低級趣味,「性」問題幾乎成了每個聊天室的主要內容,有些語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見網路的開放性、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模糊,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嚴峻挑戰。
(二)人格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②孫偉平著.關於網路社會的道德思考.哲學研究(京),2007(8).]②。而在網路虛擬社會里,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系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據調查,在大學生中網上沖浪、通宵達旦者為數不少。他們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往往樂不思蜀,極大淡漠了和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對於處於自我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在網路游戲在獲得極大滿足感與優越感後,一旦這種虛幻的自我陶醉與社會現實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沉迷網路,導致情感冷漠
網路社會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在網路社會里人們不必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出現,所以大學生網民可以給自己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在網路世界進行交際[①逞萍著.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初探.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5)]①。網路的虛擬性使大學生沒有必要說真話,一旦大學生選擇了這一游戲規則,他們就不能夠指責對方不講真話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過高,大學生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徘徊。他們的交往在虛擬社會中變成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交往,在交流過程中也感覺不到對方的表情、反應和與自己相關的利益,這就使大學生們的交往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交情淡化、責任淡化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們人與人情感的冷漠。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思考與對策研究
(一)完善技術環境與網路文化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
面對網路文化中大學生道德失衡的嚴峻形勢,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加強,在戰略、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藉助網路媒體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切實做到「以網治網」。
1、建好校園網,主動佔領網路陣地
據調查,各大學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園網,但在投入的力度、快速高效方面參差不齊。要把校園網建成切實為高校廣大師生服務的、深受師生喜愛的現代化工具還要做出不懈努力。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心設計網頁內容,設置學生喜愛的欄目,用聲、光、色、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優秀的寓教於樂的內容,引導學生遠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進其健康成長。同時,還要積極開發設計具有時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軟體,把網路道德原則和規范以生動、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校園網開展網上道德教育;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網的開發建設、更新和維護工作,努力把高校校園網上的德育網站和就業網站建成大學生最為喜愛的德育教育的主陣地。
2、開設校園論壇,充分運用校園網路
網路媒體是一個人際交流的虛擬環境,使教育擺脫了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和教育者在網路上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這對於教育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並心貼心地進行針對性教育提供了一條捷徑。當前,已經被廣泛實施的網上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和利用BBS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嘗試,充分預示,網路已成為嶄新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網友關系。這種利用互聯網超時空的特點,容易創造平等、信任的氛圍,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
3、凈化網路環境,控制不良信息傳播
加強網路技術的研究,防止網路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第一是身份認證技術,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等技術加強對資料訪問的控制管理。第二是加密技術,如通過加密、防火牆等計算機安全技術來加強網路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被非法復制和下載。第三是分級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對不同的用戶設置許可權來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者發表言論,以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及時制止網路侵權行為的產生。第四是網路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一個登錄者平時使用的記錄、行為,以方便對網路侵權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另外,各級網路管理部門應積極採取技術防範措施,優化網路環境,對進入的信息嚴格「過濾」,將與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內容有關的網站或搜索關鍵字自動鎖住,凈化網路環境。
(二)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1、加強網路管理,確保健康發展
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但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有時顯得難以抵抗,特別是網路中的政治誹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對大學生影響極大。網路中許多違背道德的行為,如黃潮泛濫、黑客襲擊等,通過傳統的道德說教難以解決,高校必須加強網路管理,如加強電腦「防火牆」的研製,防止內外黑客的入侵;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加強網路監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入口;對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抵制信息污染侵襲網上環境等。建立網路行為監督機制,要保證網路道德規范的切實執行,必須建立網路行為的監督機制。高校應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計算機監控、軟體隔離等技術手段剔除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調閱互聯網上的不健康內容。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加強監督和檢查,要定期不定期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者進行批評教育。
2、加大立法力度,確保有法可依
網路道德自律中存在著監督的天然缺位,單純依靠道德自律並不能有效解決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只有在以法律為主導的前提下的他律來帶動網路道德自律,才能保證網路健康文明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覺的網路道德觀。網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此滋生出來的網路失范問題亦需要我們去研究,對於網路犯罪的法律研究,進而出台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應該說是「以法治網」的當務之急。
(三)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1、培養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響力」
網路媒體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自己的業務,還要求他們能深入了解網路的特性,熟練地使用網路,使網上的學生德育工作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高度重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開拓創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乏網路高手,但有些德育老師的網路知識還有待豐富、網路操作技能還有待提高。因此,當前對德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最現實的是加緊學習包括網路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網路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及規律,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將是網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網路便捷的交互能力也會促進學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
2、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
因為網路道德的遵守主要靠個人的內心信念自律。高校要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誘惑面
⑵ 公民道德意識淡薄根源
根源在教育 主要是啟蒙教育 言傳身教很重要
⑶ 品質不良現象分為哪幾種
一、品質不良現象類型分析:
品質不良即道德品質不良的必須類型,具體如下:
1、道德認識無知、行動盲目。表現為道德觀念十分模糊,缺乏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甚至是非顛倒。
2、缺乏道德情感、情緒消極多變。表現為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往往是非顛倒,榮辱不分。
3、行為習慣不良。表現為不少壞習慣,有的對人不誠實,慣於說謊;有的養成張口就罵、動手就打的壞習慣;有的抽煙、賭博、好吃懶做;有的愛佔小便宜,看到別人的東西不拿就難受等等。
4、道德意志薄弱。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自製能力。一方面表現在履行道德義務時,不能堅持用正確的道德動機戰勝錯誤的道德動機,不能用正確的思想約束自己,常常屈從於個人慾望和情緒沖動,產生不道德行為。另一方面是犯了錯誤經過教育,有了悔改之意,但由於缺乏堅強的意志,往往經不起考驗,在同夥的慫恿、煽惑下產生動搖,或在涉及他們利益而引起內心沖突時失去控制,因而導致時改時犯,反復不斷。
5、法制觀念的淡薄。表現為不懂法、不守法,為所欲為,踐踏法律的尊嚴,最終受到法律的懲罰。
道德品質不良在不同人的身上發展程度不同,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但其危害是嚴重的,一旦形成,若不及時糾正,就會向更嚴重的方面發展,乃致造成人生悲劇。
二、道德品質的定義及表現:
品質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簡稱「品德」,是指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
道德品質的表現:
1、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2、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⑷ 我們周圍存在那些傳統道德的負面影響
哈哈```親愛的,偶告訴你啦,這個問題哦```其實!!!我知道答案啦。(*^__^*) 嘻嘻……在政治課本上,自己去看哦……
⑸ 基層公務員缺乏思想認識,道德意識弱化
答:1、主觀原因表現在:一是公務員道德認識存在誤區,對加強公務員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識不足。主要表現為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以道德風尚的滑坡和一代人的墮落為代價的「道德代價論」,認為有了錢就會有德,物質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的「庸俗經濟決定論」,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領導幹部多吃點多拿點也是應該的,看領導主要看他有沒有工作才能,至於作風上的小事不必過分苛求的「小節無害論」等觀點廣泛流行,導致了人們思想的混亂。一些本來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在「反思」中受到了沖擊 和否定,也導致了不少公務員重才輕德、重能力輕做人,放鬆了思想改造和道德修養。二是公務員道德建設滯後。黨和政府關於公務員道德建設的方針、任務和要求是明確的,但在具體落實上沒有跟上去,缺乏切實可行的操作性措施,使得公務員道德建設呈現出道德要求虛擬化、道德約束隨意化、道德越軌無懲治化狀況。
2、客觀原因表現在:首先懸新舊體制並存,經濟秩序混亂,管理上存在漏洞,為一些公務員道德行為的弱化提供了可能條件。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計劃經濟下實行的計劃單列和雙軌制,在新型市場經濟中「病態」運行,導致權利與義務關系調整中的失序和經濟責任、權利結構等方面的混亂。一些公務員為贏得或保全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可能在道德的天平上失衡;另一方面,新體制從入軌啟動到轉入良性運行有一個過程,各種配套法規、章程、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健全,無形中造成許多管理上的「空檔」,成為產生不道德行為的客觀隱患;另外,雙重體制下不盡平等的競爭環境,為一些利慾熏心的人利用職權搞不正之風提供了方便。其次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為一些公務員道德失衡提供了誘因。市場經濟絕非完美無缺,它「有其自身弱點和消極方面」,其重利性、競爭性、本位性、交換性客觀上存在非道德和反道德的可能性。再次是監督體系不完善,為一些公務員在行使權力時的非道德行為提供了客觀條件。表現在:監督體制不合理,監督缺乏權威性;監督部門權能有限,監督缺乏實際效果;民主渠道不暢,監督缺乏群眾性;輿論導向形式化,揚不必盡善,惡不能必懲,容易導致一些公務員道德意識淡化。
上述問題的存在,表明我國的行政道德建設不僅出現滑坡,而且嚴重滯後,難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大力提倡公務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⑹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
道德修養是的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只有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夠在今後的發展當中搶佔先機,才能夠 為今後的發展積蓄力量。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道德觀念對我們大學生影像很大。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知榮辱、講道理的人,這不僅是社會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覺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生活在新時代,獨立和個性意識強,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現在許多社會不良風氣沖擊校園,才使得一部分學子產生利己主義傾向,大學生道德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否認大學校園是一塊「凈土」,可是在大學生群體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如買飯考試抄襲、坐公交不讓座等等。許多事情剛發生時都很小,但如果都不加註意,不加約束,不及時改正,都容易變成「問題」,日後走上社會,就可能沿襲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人們常說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驕子」,可是,為什麼恰恰這個「社會驕子」群體其道德狀況會出現這么多不容忽視的道德修養問題呢?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也可意為風俗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道德是引導我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我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他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讓人積極向上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品質和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也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既然道德這么的重要,我們大學生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水平,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人格,將道德融入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堅持「八榮八恥」等榮辱觀,修身律已,自覺想勞動模範學習,從他們身上學到他們優秀的道德觀念。重視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自我修養在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精神,增強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代大學生應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雖然大學時期的我們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二)從我們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看,我們長期生活在校園里,社會實踐非常缺乏,不能真真切切地體驗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因此,容易出現思想方法脫離實際、價值觀抽象等問題,以至進入社會處理問題缺乏思想准備和實際能力。因此,要盡量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鍛煉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要從教育者著手,教師要有豐富的全面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水平。這樣學生才可以從老師身上不僅學到知識,還可以學到課本外的東西,這也可以是我們進入社會前學到的「社會經驗」。我們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對我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網路信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快速傳播,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這時社會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我相信這應該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我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腐朽思想的侵蝕,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也有利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我們一方面是聯系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我們大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注重知行統一,在實踐中學習。「不行不為真知」。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總之,只有我們的道德觀念和水平提高了,我們才能成為一名有知識有內涵的大學生,這要我們養成一日三省的習慣,自省自警,自珍自愛,知榮求善,知恥改過,讓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只有做到以上我們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
拓展:
大學生提高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通過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祖國的國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激發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信念,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把握人生成才的方向,才能正確對待成才道路上所面臨的各種境遇,不斷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礙,勇往直前。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思想品德修養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須善於總結提高,狠下功夫。思想品德修養貴在自覺,貴在實踐,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取得長足進步。
我認為,修養可與素質等同,我們常常評價一個人說「素質高」,也就是所謂修養好,作為大學生思想修養可以彰顯時代的風采,談吐溫文爾雅,氣宇軒昂,舉止落落大方,知禮敬讓,遵紀守法,關注社會民生,要做到這些,大學期間的歷練便不可放鬆。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因此,可以確定自己學習的榜樣,以先進人物為楷模,就會不斷激勵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習先進人物,可以是歷史上的,也可以是現實中的,人一旦有了信仰,動力就會沒有窮盡,從而推動自己前進。
3、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加強社會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掌握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要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這個大課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為個人的成長進步、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實踐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奉獻自己的愛心,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與閱歷,進一步提高自身覺悟意識與能力,開拓自己的視野,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違規行為,在實踐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規范,自我完善。
並且,一個人的思想狀況如何,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這里的「行」就是指社會實踐,離開了社會實踐便談不上自我修養、自我改造。社會實踐不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們思想道德的形成,正是在社會實踐中、在為人處事的表現里形成的。
偉大領袖列寧曾指出:「舊社會給我們遺留的最大禍害之一,就是書本與社會實踐完全脫節」。當代大學生只有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了解國情、鄉情,耳聞目睹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社會氣象以及新問題,既激發了為振興中華、建設四化的雄心壯志,同時又看到前進道路中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勢發展的差距,從而樹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識,不再局限於狹小的交際圈,而懂得把目光放得長遠,把自己的人身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
4、與時俱進,培養自己的時代意識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與時俱進,培養自己的時代意識。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的交織,前所未有的文明沖擊與文化碰撞,使我們90後成為困惑的一代,我們這一代充滿了個性,突破了所謂的苑囿,但同時也導致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職業選擇方向難辨等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所以一定要規劃好自己的圖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社會需要我們的時候,做好我們該做的事。
;⑺ 現代社會一些人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社會環境、利益、家庭教育
更多的是後者,父母的教育方式,
直接關乎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還有可能是遺傳因素!!
⑻ 誠析當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成因
網路交往的特殊性對當前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學生之所以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會出現道德失范的現象,主 要是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難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們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主要是受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規范的制約。其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道德發展水平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由於互聯網環境的特殊性,如互聯網的不太友好及開放自由,網路和現實的分離,網路環境的「去個性化」狀態,這些都將導致大學生的主觀價值標准模糊和自主意識降低,自律道德弱化,並因此而造成網路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難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和制約。對行為的判斷是根據客觀的效果,而不是主觀的動機。他律的道德標准具有客觀性。由於互聯網缺少規范和監督,大學生難以形成這種受制於外部規范的「他律道德」。
在網路社會中,由於個體「現實身份」的喪失和「平等身份」的獲得,將不再受到原有社會規范的影響,因此,網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現實社會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規范和權威的基礎上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個體觸及社會的規范及他人的利益時,他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壓力和自我良心帶來的拷問,也就是必須考慮到道德成本的問題。在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他將會進行理性的道德判斷,考察行為將帶來的壓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後才決定是否實施行為,這就要求他對大多數的信息進行分析。然而在網路空間,個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現實社會的直接對話,責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難對不道德的行為採取相應的道德措施。此時道德行為的維護也僅僅表現為行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者可以隨意解釋其行為來為自己辯護。互聯網正面臨著道德評價體系的缺失,個體在互聯網的行為很少會被人評價,即使有評價,其道德約束力和現實壓力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網路空間就很難形成。大多數人在這種缺少評價和制約的環境中,會表現出與自己性格和現實身份不一致的行為。
綜上所述,網路「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難以形成最主要和關鍵的因素是網路中缺少行為的引導和監督機制,網路中的個體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再加上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中的自主道德意識存在問題,網路環境在此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網路的道德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行為失范的對策
1.提高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
網路社會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多元價值共存的社會,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網路空間,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由於不適應網路運行的新環境而受到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沖擊,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而形同虛設。人的道德的發展有一個從無律到他律最後發展到自律的過程。在網路中他律因素已經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體必須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為。對於學校德育而言,網路社會的影響是一個現實的客觀存在。學校德育只能對多元信息的選擇和接受環節進行調控,以形成學校德育對象本身的鑒賞、批判能力,培養青年大學生自律精神,提高網路道德素質,加強網路道德自律,自覺趨利避害。
2.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
學習者應具備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學生應該具有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把握對自己學習有價值的信息的意識,並把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來的意識。提高青年學生對網路文化信息的判斷力,是減少校園網路文化消極影響的根本措施。學校應重視網路知識培訓,提高學生使用網路的水平,提高他們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禦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達到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培養美德的目的。
3.形成健全的網路人格
心理學家認為,大學生之所以上網成癮,是由於大學生自我發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師和社會心理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的心理教育觀念和模式,應當給學生「網民」提供 「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而不是提供 「說服」、「說教」或「灌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心理生活為中心,促進「網路人」的人格現代化。 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立足於培養學生現代化 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網路社會人格」。
4.營造環境
營造大學生綠色網路學習生活環境。要採取積極的引導對策,從思想上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提高學生自身的免疫力,幫助他們自覺抵禦不良的信息侵襲。可以精心設計網上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潛能、開展創造性學習的舞台;可以用科學、健康、 積極向上的信息感染學生,提倡讀書、上網相結合的正確學習方式,使網上學習成為讀書學習的延伸和升華;也可以及時組織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網上討論,積極引導學生過健康有益的網上生活。 三、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引導大學生樹立網路道德意識
首先,我們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教育引導 大學生樹立網路意識。其次,要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在網路社會中,目的和手段應當都是正當的。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之間,總是有本質區別和原則界限的,絕不容混淆。第三,要處理好大節與小節的關系。網路社會中的「小節無關緊要」論是不對的、有害的。在這里,大學 生應記住並實施一句古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教育大學生講究網路禮儀
網路禮儀是網民行為文明程度的標志和尺度。一個大學生如果連 這些起碼的網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會做,很難相信他能遵循更嚴格、更高的網路道德標准。從人的直接交往,到電話交往,再到網路交往,是人類交往方式的進步和變化,與此相適應也要求大學生採用新的交往禮儀。
3.要求大學生遵守網路道德規范
虛擬的網上活動與現實社會的活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網路人的自由在本質上是理性的,網路人必須具有道德意識,不能認為匿名、數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隨意製造信息垃圾,進行信息欺詐。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網路問題,熱衷於在網上沖浪的大學生必須遵守網路道德規范,按照網路道德規范的普遍要求來約束自己的網路行為。
四、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加強理論研究,增強教育的系統性
在電子空間中,人將擺脫諸如鄰里角色、現實直觀角色等物理實在中制約人們的道德環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圍內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因此,必須加強網路道德理論研究,克服過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傾向。將注意的焦點從純粹的網路技術轉向人自身,從「技術地解決」轉向「倫理地關注」和「倫理地解釋」,力求在開發和使用網路技術的同時明確地把「以人為目的」的倫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網路化的社會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術因素大於人的因素」的倫理困境。更進一步,可以嘗試將研究的問題劃分為具體問題、交叉問題和理論問題等層次,有系統、有秩序地分別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對大量涉及極廣的問題時無所適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網路道德提升到理論和實踐相聯的高度,使網路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統性。
2.加強規范操作,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在進行網路道德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網路道德規范操作,可以極大增強網路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要在注重網路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實際的同時,創造具有普遍化、標准化技術背景的監督環境。這就要求網路主體對自身的道德責任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同時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種道德規范的無處不在的強烈壓力以及違約責任。此外,對目前許多暫時性的具體操作規范、網路協議,應努力避免規范之間的自相矛盾和規范自身形式的凌亂和內容的不合理。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將這些規范、協議匯集起來加以統籌編纂,重點放在其合乎現實和可操作性上。同時注重國際化也是賦予網路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種必然趨勢。
3.加強制度建設,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在開展網路道德教育、倡導網路道德禮儀新風的同時,要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網路道德約束機制,即通過利益調控機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強制措施來促進網路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施。可以制定包括《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路違紀處理條例》等規章制度。另外,還應通過輿論來進行網路道德教育,通過輿論的力量,傳導、褒揚善舉德行,譴責、鞭撻缺德行為,從而使整個網路社會形成揚善懲惡、扶正驅邪的良好道德動力和壓力,隨時引導、激勵、敦促大學生做有道德的網民。
4.加強發展前瞻,增強教育的持續性
與生態倫理、環境倫理出於同樣的理由,網路道德也應兼顧全局,著眼長遠,注重道德主體及理論自身的可持續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網路中的各種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漸趨於協調、穩定,網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優勢才能得以合理的發揮和發展。其實,網路將不僅作為即時性的工具,更作為人類社會歷時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必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網路道德的價值標准中還應該涵蓋融合了文化傳統、時代精神與未來理想的歷史尺度,將網路和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視為價值關懷的直接目標。
⑼ 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分析
大學生是社會新生代,祖國的新血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好壞會直接左右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也影響到社會的前進發展。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則是一個社會道德的風向標。
一、當前大學生道德現狀
1、追求潮流,安逸享樂,缺乏節約意識。
不顧家庭經濟狀況,一味追求名牌生活,一些甚至惹上貸款。喜享樂,學習上不刻苦,生活上圖享受。逃課、曠課家常便飯,掛科習以為常,吃飯外賣、喝水奶茶,時不時出去逛街買東西。生活作風不節約,一件衣服一桶水,洗澡半個小時以上,一邊刷牙一邊放水。 2、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希望擺脫他人對自己的監護,但是非辨別能力不足,自我約束力差。因此,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男女交往中,公共場合行為過於親密,男女感情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喧嘩,出口成臟,排隊加塞等。
3、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
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 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次之;在物質和精神關繫上,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缺乏遠大理想和目標,更缺乏奉獻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
二、形成原因
1、社會因素
社會日新月異,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沒跟上。大學生在學習時不免受到影響,一些低級趣味雜志、網路視頻、音像製品的流傳,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礙,對其自身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
2、學校因素
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片面注重文化知識的灌輸教育,而忽略了 學生的道德教育,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只要成績好就一切都好的錯誤觀念。
3、家庭因素
由於當今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溺愛,放鬆了家 庭教育。且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績而忽略了其人格道德的全面發展。
4、自身因素
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物質等各方面不缺,形成唯我的性格。並且在當前形勢下,許多學生對日趨多元的道德標准有時尚不能加以正確選擇,面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道德、不文明的現象,不能自覺地去身體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規范,有的大學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脫節。
三、特點
1、主體性。
不少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注重個人的參與,強調自我價 值的實現。
2、務實性。
第一,大學生在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方面,越來越考慮個人的發展要求。 現在的大學生首先 選擇一些大城市、 待遇好一些的單位,
3、兼容性。
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並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從價值實現的途徑上看,傾向於既靠自己努力,又爭取別人幫 助。
4、不穩定性。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常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四、建議
1、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遵守法紀和社會公德,通過自主的體驗來感知道德知識,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通過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規范,並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學校:學校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為使大學生的 知識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要樹立開放式德育觀念。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懷,應該把大學生德育的目的、內容、原則同各種載體、媒介相結合,通過更多的形式和渠道廣泛開展育人活動,做好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環境育人工作,形成多維開放的大學生道德意識培養體系。
3、 社會。①使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大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②制定和不斷完善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政策。③建立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所急需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④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能夠感受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