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和隱私

道德和隱私

發布時間: 2022-09-22 23:50:59

『壹』 誠信的品德是高尚的,誠實與隱私,是我們常常碰到的一對沖突。辨題:誠實與隱私不能共存,講誠實就沒有隱

(1)這句話是錯誤的。
(2)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是相互關聯且常常發生沖突的兩種道德准則。面對兩種選擇,我們應該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以誠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准則,我們應恪守誠實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隱私是待人坦誠的前提,是維持良好關系、有效溝通的基礎。
(3)尊重他人隱私也是我們在交往中應有的品德。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我們要結合具體情境,堅持原則,權衡利弊,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

『貳』 你認為救人在先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侵犯隱私嗎

我們從小的時候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助人為樂,如果碰見別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要盡自己所能的去幫助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受到的最基礎的教育。但是近些年來我們光從助人這件事情上就發生了很多的爭論,有的人就是看準了這點,於是去碰瓷,去騙人,就是為了獲得一點利益,於是讓很多的人都不敢去助人為樂了;還有的人為了去救助別人,反而讓自己受到了傷害,甚至還失去了姓名;而有的人因為自己救了人所以想受到表揚,體現一下自己助人為樂的行為,就不顧受害者的請求把救人的過程發到網上,讓受害者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些的助人為樂都是不正確的。

所以助人為樂是不求回報的,更不能侵犯別人的隱私。

『叄』 怎樣理解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

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是相互關聯且常常發生沖突的兩個道德准則。面對這一兩難選擇,我們應當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以誠待遇人、以信交友」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准則,我們應當恪守誠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隱私又是待遇人坦誠的前提,是維護良好關系、有效溝通基礎。尊重他人隱私,未經本人同意不得將其公開,也是我們交往中應有的品德。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我們要結合具體情境,堅特原則,權衡利舞,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

『肆』 如何看待有的人不守職業道德,泄露顧客隱私的行為

當面說話是事實,背後傳播流言蜚語,泄霞他人隱私是不道德的小人行為,既是事非咀,必是是非人,他無限度的擴大別人的隱私,出別人的丑,丟別人的人,這種小人懶得搭理他,他當別人說你,對你說別人,唯恐天下不亂,他說話不要聽,也不要信,信了就影響工作,搞壞了心情,如果說到自己破壞名譽的話,一定不能原諒,必須告他誹謗,女人就是人格名譽最重要,活著就是一張臉皮。所以對待造謠傳謠者,一般不於理睬,清者自清。

『伍』 違反法律違背道德的個人事情屬於隱私嗎

隱私是處於一種不公開的狀態,那麼如果隱私本來就屬於藏污納垢的性質,也就是說,權利人所隱匿的內容本身就是違反道德或違反法律的,這也算是隱私權范圍內的隱私嗎?

對此,美國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就是「梅爾文訴里德案」,案情大體上是這樣的:原告過去曾是一名妓女,並被捲入一樁謀殺案,後被宣告無罪。但在以後的時光里她放棄了恥辱的生活,一年以後結婚並過著令人尊敬的生活。

但在她被宣告無罪7年以後,被告以她的經歷為素材拍攝發行了一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她以前的生活,並使用她婚前的真實姓名。原告說這部電影使她的朋友第一次知道了她過去的令人討厭的生活。

加利福尼亞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他們的理由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一定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一項為追求和獲得幸福的權利,而原告的這一權利被這一電影的發行所侵害。這事實上已經脫離了對隱私權本身的論述,而是從更高的層次,或者更抽象的層面上來論證「隱私」的正當性。

應該說,原告所要隱瞞的過去的生活事實本身是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但又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且改邪歸正,積極的開始了自己令人尊重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狀態是值得法律去維護的。法律必須尊重生活事實。

我們可以看出,法院也正是從對隱私權的保護出發,而他的理由卻落在了「每個人都有追求和獲得幸福權利」上面,這顯然是想為隱私權的成立提供強有力的憲法支撐,因為這種權利在美國的傳統權利是「不可剝奪的權利」。這只有在憲法地位不可撼動的的國度里才有可能是成立的。

而且,在這個判決書里,法官一再的強調原告「放棄了恥辱的生活」「令人尊重的生活」,這就讓人們不斷的認識到原告已經開始了道德的生活,並且,閃爍於其中的尊嚴更讓增添了對原告的同情與理解。這樣的道理看似清晰的,也是淺顯的。

可見,該法院繞了這么大一圈也就是為隱私權的成立尋找理由,就是因為該案之中的隱私權的認定所依據的生活事實在價值的層面上是缺乏正當性的。

其實,這也就提出了隱私權所可能面臨的道德與法律的困境,作為一項法律權利,必須要有其存在的正當性,我們知道隱私權是在隱私與人格尊嚴相聯時才獲得法律上的正當性。

美國的科布法官在帕弗斯奇案中對隱私權作了自然法的論證,他認為,個人為了成為社會的一員就得向社會讓渡諸多他在自然狀態下就可以自由行使的權利和自由。這裡麵包含著身後的自然法的法理。

但這種讓渡並不意味著他放棄所有的權利,在未經他允許的情況下,公眾無權侵犯那些必須由他加以保留的權利,隱私權就是其中的一項。這似乎在告訴我們隱私權的正當性來源於權利的讓渡,即來自權利人的允許。這就抹去是權利獲得正當性的其他條件。這里事實上暗含著「同意」的理論支撐。

但是我們不可以忽略他是從自然法出發的這一前提,這也就隱含著隱私權需要的自然法基礎,無論是永恆的善還是永恆的理性,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那麼隱含於隱私權之中的「隱私」的正當性又是什麼,那些公眾不知道的秘密能否表現出足夠正當使隱私權成為一項法律權利,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陸』 「小孩子沒有隱私」是不是道德綁架

小孩子沒有隱私這句話其實是不正確的,這些話其實不能片面的看待,他應該以正面和反面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其實小孩子沒有隱私,可能是怕他們受危險或者被騙,可是他們有著自己的小秘密,這樣就不想讓別人發現,其實父母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尊重小孩的隱私,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隱私,隱身作則。

『柒』 如何在道德層面和法律層面保護個人信息

在道德層面我們應該形成打聽別人隱私信息可恥的氛圍,在法律層面可以通過刑罰來保護個人信息。

『捌』 隱私權和道德權!

老師沒收你的手機行為違反了國家的四部法律,分別是:《物權法》、《教育法》、《教師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情節嚴重者算是侵犯你的私隱.­為此,我咨詢了相關的律師。­一:《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的規定以及第四條之規定:手機是你的合法動產,你擁有該物品的所有權,任何個人與機關(除執法機關外)無權佔有或扣留.­二:《物權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條:你有權對傾犯你合法財產的個人以及機關(除執法機關外)要求財產復原和歸還.­三:學校有規定學生不允許帶手機上學,卻無規定老師可以沒收以及扣押手機.因為《物權法》有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別人的個人財產.而學校更沒有權利去沒收,雖然個別學校是公辦學校,但學校再怎麼樣也只能是學校,永遠都不能成為執法單位.而某些學校有規定老師可以沒收,此規定與法律相沖,它便是違法規定.照例應該廢除.­四:《教師法》並沒有「沒收或扣押學生財產」的權力。並且《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育法》中說明,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而《物權法》中的權利,是屬於合法權利。­也就是說,這樣一來,老師不只違反《物權法》,更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利。你不只可以拿回手機,還可以向法院訴訟老師這四項罪。­另外,《物權法》中還規定了假若財產在其中損失,你還可以要求侵害人作出賠償,例如手機價格下降。­

『玖』 人為什麼要有隱私

有些人 就是不喜歡讓別人知道 自己的事情, 我怎麼洗澡?我怎麼做愛? 這些也是個人隱私,人不可能讓別人看著洗澡吧?但是這些是合乎道德的,洗澡是道德的,和自己合法夫妻做愛是道德的, 所以要保護!這些隱私
當然你出去和別人亂做愛,這也是你的隱私,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老婆,還出去誘騙別的女人做愛,那就是不道德的!只是隱私的問題,就像美國對公民是否有權利持槍一樣,是要付出代價的!保護隱私會把道德和不道德都涵蓋進去,只是利大於弊!至於不道德的被保護了,那就是我們要為道德的隱私所付出的代價!

『拾』 如何看待隱私(請涉及一些人生哲學方面)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願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1、隱私是個人的自然權利。從人類抓起樹葉遮羞之時起,隱私就產生了。隱私感是自然人進入人類社會後的第一個表現,它應當產生於人類勞動之前,即在原始人能夠進行抽象思維之前,就已產生了類似的意識和感覺。其中,羞恥感及其派生的隱私感是最先表徵出來的本能。隱私感是人類羞恥感的表現,它使人從主觀意志和客觀行為兩方面都告別了動物界。無論是相對個人性的隱私。如身體的隱蔽部位,還是明顯社會性的隱私,如匯款希望工程、婚外性關系,均是僅憑個人的主觀意志即可作為,無須公眾或不特定多數人、少數人的協助或配合。因此,隱私的存在,隱私之於社會公眾而言是不可剝奪的,這正是自然權利的特點。 隱私的自然性告訴我們,只要主體願意隱瞞,隱私客體即可成為隱私事實,即使違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隱私照樣可以產生並繼續存在。而且,是否公開、何時公開隱私內容,也任由當事人自行處置。
2、隱私是客觀事實。無論隱私內容如何,是否違反道德或法律,也無論社會輿論或國家法律對隱私內容作出怎樣的評價,隱私的內容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認或如何評價為轉移。隱私的客觀性告訴我們,隱私是客觀真實的社會存在。社會輿論、國家法律或其他規則可以對特定隱私作否定性的評價,但無法否認它的存在。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