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則書

道德與法則書

發布時間: 2022-09-23 02:05:34

❶ 關於道德法治的書有哪些

關於道德與法治的書有《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

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社會反響: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這三科教材於2017年9月在全國中小學投入使用。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東中西部14個省份回訪調研,通過聽課、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情況,92%的教師對教材表示滿意。

❷ 有哪些書籍是關於倫理和道德方面的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雅克•蒂洛的《倫理學與生活》麥金太爾的<倫理學簡史>,何懷宏的<倫理學是什麼>
倫理學是關於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規律的學說。而道德則是社會與自然一切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關系中,善與惡的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活動的總和。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通過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反映的;倫理學則是通過善與惡、權利與義務、理想與使命,即人們的行為准則等一切范疇和體系來反映的。

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這一概念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 、「習慣」 的意思相聯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後來羅馬人用「moralis」來翻譯「ethics」,介紹該詞的西塞羅說這是「為了豐富拉丁語」的語匯,它源自拉丁文「mores」一詞,原意是「習慣」或「風俗」的意思。[1] 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但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著中,有大量關於人生道德、倫理的內容,特別是君君臣臣、孝悌之道等。其實在古希臘的同期,中國的倫理學已然興起了。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分類編輯
希臘羅馬倫理學
早期階段:畢達格拉派——蘇格拉底派
中期階段:蘇格拉底派——亞里士多德派
晚期階段:亞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學興起
中世紀基督教倫理學
前期階段: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相應於教父哲學
中期階段:以阿奎那為代表,相應於經院哲學
後期階段:以培根、鄧斯·司各脫等人為代表,相應於異端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倫理學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倫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倫理思想,以加爾文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倫理學,以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等人為代表
近代倫理學
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洛克、休謨等
17-18世紀,歐陸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笛卡爾、斯賓諾莎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伏爾泰等
18-19世紀,德國學院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等
18-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邊沁,穆勒(也譯作密爾)西基維克等
19世紀,英國進化論倫理學,代表人物:史賓塞,赫胥黎等
19世紀後期,德國新康德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李凱兒等
19世紀後期,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格林等
過渡時期倫理學
非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克爾凱郭兒,叔本華,尼采等
現代倫理學
分析倫理學(又稱:元倫理學),代表人物:摩爾
現象倫理學,代表人物:胡塞爾
實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義倫理學
存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海德格爾,薩特等
精神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馬里坦等
新正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卡爾·巴特等
語言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圖爾敏等
道德發生倫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等
人本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等
新行為主義
心理倫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
宇宙倫理學,代表人物,齊奧爾科夫斯基、張雲飛等。

❸ 關於思想道德的書籍有哪些

有 道德與法 思想品德等等,還可以把他們分為 思想和道德,思想包括心境和對生活的態內度。道德包括處事行容為。在這推薦《思想品德》《品德教育》《人文觀察》《心態決定命運》《關系決定命運》《社會與法》等等 望採納

❹ 道德經 天道法則是什麼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❺ <道德經>是一本怎麼樣的書

《道德經》

老子 著

最享盛譽的在公元前四世紀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教徒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眼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

對個人來說,通常應提倡純朴和自然;應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為一樣。人們不應該尋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敬世界。對政府來說,稍有消極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規章繁冗,通過更多的法律或嚴厲施行舊法律通常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稅賦,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和發動戰爭,這一切都是與道教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按照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據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比孔子年長。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么早期的作品;有關該書的實際創作日期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道德經》本身未提到一個具體的人物、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個靠得住的估計——與實際日期的誤差在八十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范圍還要小得多。

這個問題引起了對有關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對有關其人的真偽的許多爭論。有些權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這個傳說,因而斷定他沒有寫《道德經》。其他學者指出他只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個人的觀點僅為少數學者所接受,我認為:(1)老子實有其人,是《道德經》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3)老子是孔子較年長的同時代人的傳說純屬虛構,是後來的道教哲學家為給老子及其著作塗脂抹粉而編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

由於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下列的說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過婚,有個兒子,叫聰;聰後來成為魏國的將領。

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麼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教哲學家都用此書來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以上內容節選於《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邁克爾.哈特 著)書。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一章》)

===========================================================================================

書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

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

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

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

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

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

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

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

龠。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聖人後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

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

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人治

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

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

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

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

吾有何患!故貴身於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

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語今之

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15.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

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若朴,渾若濁,曠若谷。孰能濁

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16.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

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

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18. 大道廢,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

忠臣。

19.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

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忙□其未央!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

乘乘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若海,漂無所止。眾人皆有已,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21.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

眾甫之狀然?以此。

22.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是以聖人抱一為

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23.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況於人?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

不足,有不信。

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其

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

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

然。如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27.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

謂襲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

迷,此謂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

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朴。朴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

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

奢,去泰。

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故善者

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

物牡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

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

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

軍居左,上將軍居右。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哀禮處之。

32.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知止不殆。譬道

在天下,猶川穀與江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 大道泛,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愛養萬物不為

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5.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出言,淡無

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36.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

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有利器,不

可示人。

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

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下篇·德經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

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

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

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

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當以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

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

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

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

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

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

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

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

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

欲,人自朴。」

58.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

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

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

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

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

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

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

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

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

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

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66.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67.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

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

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

熟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

手。

75.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78. 天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

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

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

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

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

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

而不爭。

===========================================================================================

《道德經》書名的由來

《道德經》即《老子》書,是道教對《老子》的稱呼。道教中還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稱呼。《老子》稱經較早的見西漢劉向,但劉向未稱之為《道德經》。《道德經》之稱可能始自魏晉時的樓觀道的梁諶。

(參見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4,2期葛剛岩《〈老子〉流傳的相關問題考論》)

❻ 關於道德修養的書有哪些

《金剛經》《莊子》《孟子》《老子》《詩經與楚辭》《史記》《左轉》

心靈雞湯

❼ 康德: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 ——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墓碑銘文

    「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頁)

    韓水法漢譯文:「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177頁)

    鄧曉芒漢譯文:「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頁)

    李秋零漢譯文:「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

  馮曉虎《學習康德好榜樣》:「有兩事充盈性靈,思之愈頻,念之愈密,則愈覺驚嘆日新,敬畏月益:頭頂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十八世紀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蔭道上上,每天午後三點半,總是會悠然走來一個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內曲,左肩下斜,歪搭著頭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遠穿著一套灰色的裝束,手裡永遠提著一支灰色的手杖,後面永遠跟著一位忠誠的老僕人,永遠為他准備著一把雨傘。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時,以致於市民們在與他們親切地打招呼的同時,總忘不了趁機校正自己的手錶。

    這就是哲學家康德和他的僕人拉普。

    一位傳記家贊嘆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則的動詞。」是的,而且這還是一個從不與其他詞搭配的動詞。康德畢生既沒有過遠離故土的經歷,也沒有過結婚生子的願望。他只知道日復一日地沿襲著自己的時間表,簡直像一部最精確可靠的機器。

    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這樣進行的:五時康德起床,穿著睡衣去書房,先喝兩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煙。七時康德去教室上課。課後他又換上睡衣回到書房看書。十三時康德再次更衣,與朋友共進午餐。飯後十三時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條被後人稱為「哲學家之路」的小道,哲學家開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後不久才買下的,共兩層。書房裡擺著兩張普通的書桌,牆上掛著一幅盧梭的畫像。康德的私人書籍並不多,各種書加起來也不過五百本。

    正是在這種樸素、單調的環境下,康德度過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譽、權力、利益、愛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與他終身無緣。海涅甚至下結論說:康德沒有什麼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歲時才告別人世,在當時的確是罕見的高齡了。不知道這是否該歸功於他那整齊劃一,保守而有節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讀到盧梭的《愛彌爾》,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忍釋卷,一連幾天足不出戶,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個一干二凈。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廣為人知的康德的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華認為任何人在哲學上如果還未了解康德,就只不過是一個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生於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康德出身一個家境貧寒,子女眾多的馬鞍匠家庭。他的祖輩是十七世紀從蘇格蘭遷來歐洲大陸生活的。1740年康德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1745年畢業。離開大學後康德去鄉下一個貴族家庭任職家庭教師。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任講師。1770年康德被評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長。在校期間他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和科恩科學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辭去大學的教學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以1770年為標志,康德的一生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學,重點是數學、天文學和化學,主要成就有正負數理論和星雲學說,在其他學科方面也深有造詣;後期他則主要研究哲學,還涉及宗教、邏輯學和人類學等領域。

    作為自然科學家,康德提出了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宇宙不變論相對立的宇宙發展論,為辯證法奠定了科學上的基礎。1754年康德發表《對地球從生成的最初在自轉中是否發生過某種變化的問題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轉速度因潮汐摩擦而變慢的假說,後來得到證實。1755年康德發表《宇宙發展史概論》,從自然界的歷史發展觀點出發,提出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含有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向認為自然界亘古不變的觀點挑戰。後來拉普拉斯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說,後人合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盡管康德在自然科學上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但他還是以哲學家的面目出現在大多數後人的心中,或者說他還是憑著哲學論著的影響銘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

    歌德說:「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還著有《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書。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思想。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類,分別對應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他認為憑感性可以認識數學,憑知性可以認識物理學,而憑理性卻無法認識「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現象世界,而「形而上學」 研究的對象是「自在之物」。現象世界是世界的顯現,可以認識;「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體,無法把握。他還提出了四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現象世界,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所謂上帝、靈魂和自由都是無法確知的,或者說是無法證明的。「形而上學」不能作為一門真正的學問而存在。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准則的,而是絕對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種永恆不變,普遍適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絕對命令」,是「應當如此」。道德應該符合正義而不是個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覺到意志自由,生命長存。上帝永遠指導著世間萬事萬物,上帝萬能,靈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終能夠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判斷力批判》中,他批評並融匯了當時各派的美學觀點,開創了獨特而復雜的美學體系。他指出藝術源於天才,上帝創造一切。美應該從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尋找。可以說,康德在第一部書中否定上帝,卻在第二部書中證實上帝,又在第三部書中尋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實現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統一,構築起三位一體的神聖的哲學殿堂。

    康德把他的時代稱為「批判的時代」。他一方面批判萊布尼茲~沃爾夫的「形而上學」體系,批判封建神學;一方面又批判無神論、唯物論,為神學向科學爭得一席之地,試圖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矛盾。

    康德創立了德國的古典唯心論,發起了德國的資產階級哲學革命。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寫道:「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的道路,因此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的國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喚出來的一樣。」德國的唯心論的發展正是費希特批判康德,謝林批判費希特,黑格爾批判謝林的過程。而黑格爾辯證法的起點也正是康德哲學。

    黑格爾哲學解體後,許多德國大學的哲學又發展為新康德主義,他們的口號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紀後期直至二十世紀中現代哲學中的新實在論、現象主義等思潮也可從康德哲學溯源。

❽ 與道德有關的書籍,急需!

《道德經》

❾ 《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傑里米·邊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NS-8tQaU6-XgKpY0yjTCnw

?pwd=tm38 提取碼: tm38

書名: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

作者:傑里米·邊沁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陝西出版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0-1

頁數:255

內容簡介: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書: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ISBN:9787224089936,作者:(英)邊沁 著,程立顯,宇文利 譯

作者簡介:

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他是一個政治上的激進分子,亦是英國法律改革運動的先驅和領袖,並以功利主義哲學的創立者、一位動物權利的宣揚者及自然權利的反對者而聞名於世。他還對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❿ 道德與法律的名人名言摘抄

法律是約束,道德是良知,道德與法律都是為了建設美好的社會,營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有關道德與法律的 名言 ,希望能幫到你。

目錄

法律與道德的名言名句

道德與法律的格言

法律與道德的名人名言

法律與道德的 名言名句

1.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崔敦禮(宋)《芻言》

2.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3.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意)《論犯罪和刑罰》

4.假如沒有法律他們會更快樂的話,那麼法律作為一件無用之物自己就會消滅。――洛克(英)《政府論》

5.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6.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7.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8.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日蓮(日)《立正安國論》

9.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唐)《天論上》

10.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唐)《天論上》

11.疏法勝於密心,寬令勝於嚴主。――呂坤(明)《呻吟語·治道》

12.在一個國家中,法律永遠是由強者的權力制定的。――柏拉圖(古希臘)《法律篇》

13.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悖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14.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黑格爾(德)《法哲學原理》

15.沒有永恆的法律,適用於這一時期的法律決不適用於另一時期,我們只能力求為每種文明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柯勒(德)《法律概念》

<<<

道德與法律的格言

1.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

4.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朴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道德。——蘇霍姆林斯基

5.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些喝酒上了癮的,是因為做了錯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責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葯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妓女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爾斯泰

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7.美德對於每個人,都是善;不道德對於每個人,都是惡。——莎甫慈伯利

8.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伏爾泰

9.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蘇霍姆林斯基

10.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11.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12.忍耐——肉體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氣的混合。——哈代

13.如果不去加強並發展 兒童 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教育 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14.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15.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

法律與道德的 名人名言

1.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2.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法諺

3.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馬克思

4.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5.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6.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魯納

7.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龐德

8.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邊沁

9.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10.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11.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2.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霍姆斯《普通法》

13.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14.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5.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著名的法律學者

16.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7.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18.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魯赫

19.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西塞羅

20.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


道德與法律的名人名言摘抄相關 文章 :

★ 道德與法律名人名言

★ 道德與法律的格言法律與道德的名言名句

★ 關於法律的名人名言

★ 法律的名人名言

★ 法律的名人名言

★ 有關法律的名人名言

★ 有關法律名人名言摘抄

★ 道德法律的名人名言大全

★ 道德與法治名人名言

★ 關於法律的名人名言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