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立法解釋
㈠ 法律解釋通常分為
法律分析:在我國法律解釋可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
1,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做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答和說明。又稱為有權解釋。正式解釋被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三種。
2,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法律明確授權的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對法律做出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通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學理解釋。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做出的學術性和常識性的解釋。在沒有正式法律淵源的情況下,學理解釋也可以視為非正式法律淵源。第二種是任意解釋。它指在司法活動中的當事人、代理人和公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法律所作的解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㈡ 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的效力哪個大
法律分析:作為立法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兩高」的解釋屬於司法解釋,是工作層面的,其解釋效力要低於立法解釋,不能與立法解釋相沖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四)解釋法律;(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 (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七)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八)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十)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十一)根據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的提請,任免國家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十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十三)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十四)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十五)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十六)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十七)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十八)決定特赦;(十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二十)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二十一)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二十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㈢ 法律解釋的分類
依據解釋的效力所做的分類:有權解釋:依據解釋的主體不同又可分為(1)立法解釋:是指由立法機關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闡明。通常包括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第二,在刑法的起草說明或修訂說明中作出的解釋;第三,在刑法施行中如發生歧義所作出的解釋。(2)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闡明。在我國,司法解釋的權力屬於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無權解釋:又叫學理解釋,是指國家宣傳機構、社會組織、教學科研單位或者專家學者從學術理論角度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的闡明。相對於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學理解釋因缺乏法律上的授權,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因此稱「無權解釋」。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借款或進行擔保,其參與民事活動有明顯的過錯,理應依照相關法律的規定承擔責任;同時,即使經轉讓相關企業或個人成為國家機關的債權人,雙方也是民事活動中的正常債權債務關系,並不會因債權人主張權利而損害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債務人或擔保人為國家機關的不良債權被轉讓的,不應輕易認定為無效。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債權轉讓的司法解釋指的是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如果存在「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這三種情況則不能進行債權轉讓。同時,債權轉讓可以分為兩大類。此外,債權轉讓主要具有三條法律效力,分別是債權轉讓為處分行為,要求出讓人應有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受讓人取得債權有對價的,受讓人需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法律對受讓主體有限制的。
【法律依據】:《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第三百八十六條【對犯受賄罪的處罰規定】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處罰。索賄的從重處罰。第三百九十四條【貪污罪】國家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或者對外交往中接受禮物,依照國家規定應當交公而不交公,數額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㈣ 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
凡屬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為立法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
司法解釋就是依法有權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每一個案件都要這樣做。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司法解釋只能由有權機關做出。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有關司法機關在辦案中應當遵照執行。應該嚴格依法進行。沒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的,也要嚴格依照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則作出解釋,供審判工作中具體適用。這就是我們對司法解釋的一般理解。
㈤ 法律解釋的分類
法律解釋的分類具體如下:
1、根據解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
2、根據正式解釋主體不同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行政解釋等;
3、根據解釋是否有普遍的約束力還是只針對個別案件,正式解釋又可分為規范性的解釋(有普遍約束力)和個別性的解釋(只對具體案件有效);
4、根據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分為語法解釋、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歷史解釋;
5、根據解釋尺度不同,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和字面解釋。
我國的法律解釋分類很多,主要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學界解釋),司法解釋按性質又有刑法司法解釋、民法司法解釋、行政司法解釋等分法,學理解釋包括倫理解釋和文理解釋,倫理解釋又延伸為體系解釋、縮小解釋、目的解釋、擴大解釋、歷史解釋、補正解釋等。
法律解釋是一項嚴肅、復雜的工作。為了正確地進行法律解釋工作,必須掌握和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解釋的方法的研究無疑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㈥ 法律解釋的分類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我們事業單位考試中對這個考點的考查以考其分類居多。
正式解釋
正式解釋又稱「有權解釋」、「官方解釋」、「法定解釋」。指國家專門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對法律和法規條文的含義所作的說明。具有法律效力。依據解釋的主體不同,正式解釋又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三類。
一、立法解釋
從狹義上說,立法解釋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法律所做的解釋;從廣義上說,則泛指所有依法有權制定法律、法規的國家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的解釋。廣義的立法解釋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以及法律的解釋;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解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其他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自己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解釋。關鍵詞:自己制定自己解釋屬於立法解釋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做的解釋。關鍵詞:行政機關對如何具體應用問題的解釋屬於行政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規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包括:審判解釋;檢察解釋和審判、檢察聯合解釋。關鍵詞: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所作解釋屬於司法解釋。
非正式解釋
非正式解釋指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法律解釋。非正式解釋的主體,是沒有經國家授予法律解釋權的任何主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非正式解釋對於法學研究的發展和幫助國家機關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
㈦ 法律解釋的分類
法律解釋的分類,法律解釋,依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
(1)根據解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2)根據正式解釋主體不同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行政解釋等;(3)根據解釋是否有普遍的約束力還是只針對個別案件,正式解釋又可分為規范性的解釋(有普遍約束力)和個別性的解釋(只對具體案件有效);(4)根據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分為語法解釋、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歷史解釋;(5)根據解釋尺度不同,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和字面解釋。 拓展資料:法律解釋的基本分類根據解釋主體和效力
法律解釋由於解釋主體和解釋的效力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兩種,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是區別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的關鍵。
1、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正式解釋有時也稱有權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的不同;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2、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根據解釋尺度
根據解釋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釋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與字面解釋三種。
1、限制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窄的解釋。
2、擴充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窄時,作出比字面含義廣的解釋。
3、字面解釋:這是指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字面的通常含義解釋法律,既不縮小,也不擴大。
根據解釋方法
1、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又稱語法解釋或文義解釋,即依照文法規則分析法律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以便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含義。這種解釋要防止脫離法律的精神實質而斷章取義或陷於形式主義。
2、邏輯解釋:邏輯解釋是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法律規范的結構內容、適用范圍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求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作出確定的解釋。
3、系統解釋:系統解釋是從某一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聯系其他規范來說明規范的內容和含義。
4、論理解釋:論理解釋又稱目的解釋,是指按照立法精神,根據具體案件,從邏輯上進行解釋,即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合理的目的進行的解釋。論理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是指超過被解釋對象的字面含義或日常含義范圍,如擴展、使用該字詞的較為邊緣含義,但沒有超出該詞句的應有含義范圍,或者說仍在該條文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范圍之內,因此也沒有超出一般國民的預測可能性。
(2)縮小解釋,是法律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法律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法律的真實含義。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
(4)歷史解釋,是根據制定法律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法律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另外還有反對解釋、補正解釋等。
根據解釋的自由度
1、狹義解釋:狹義解釋,又稱嚴格解釋,強調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含義,嚴格地理解與把握整個法律的精神,較少解釋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國家,特別是英國,傾向於狹義解釋。
2、廣義解釋:廣義解釋稱較自由的解釋,強調不拘泥於文字的、比較自由的解釋。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願違背法律條文規定,但在一些特殊社會條件下(如社會矛盾激化、發生危機、對外戰爭等)會作出改變法律字面含義,甚至改變立法原意的解釋。民法法系國家較傾向於廣義解釋。
㈧ 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怎麼區分和聯系
1.制定主體不同,一個是司法機關,一個是立法機關。
2.針對性不同。前者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做了解釋,後者是針對術語概念進行解釋。
3解.釋效力不同。一般來說,立法解釋效力更高。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以立法解釋為准。
兩者的聯系是:都是對我國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解釋指司法機關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說明。對某一案件在適用法律上所作的解釋,只對該案件有效,沒有普遍約束力。最高法院所作的解釋,對下級法院通常具有約束力。違背憲法與法律的司法解釋無效。
立法解釋又稱法律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作出法律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准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
(8)司法解釋立法解釋擴展閱讀
立法解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法律草案在審議通過,立法機關所作的起草說明或者對法律草案的修改說明,當法律草案通過後,其「說明」也視為一並通過,「說明」中有關適用法律的具體解釋也自然就屬於立法解釋的范疇;
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正在施行的法律的有關條款的具體含義等問題所作的解釋;三是在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律規范的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出現原則分歧或者對有關法律適用的理解不一致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處理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立法解釋。
實踐證明,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對法律規范的具體含義進行立法解釋活動在國家的法律實施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徒法不能自行」,必須要經過司法機關的活動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但法律規范基於其自身的特點不可能過於具體和明確,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就可能出現在理解和適用上的偏差(如農村村、社基層組織人員能否視為「國家工作人員」而成為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體等)。
此外,由於「最高兩院」都是「司法機關」而不是立法機關,它們在各自具體的司法活動中對所適用的法律規范在理解和掌握時難免沒有局限性,因此,這時就特別需要相對獨立於司法機關之上的立法者自己對立法進行客觀公正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司法解釋可以分解為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分別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1981年6月《關於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
根據立法機關的授權,「兩高」在審判、檢察工作中,針對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相繼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及其他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如批復、答復、復函等),這對正確、及時、有效地執行國家的法律、法令,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立法也起著拾遺補缺、舉足輕重的作用,司法解釋不僅成為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重要淵源,在我國法律解釋體系中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㈨ 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1、立法解釋同被解釋的法律一樣,具有普遍約束力.因為作出立法解釋的是內立法機關,也是法律容的制定機關,因此他們的效力是等同的。(立法機關解釋)
2、司法解釋是司法機關是適用法律的時候,結合客觀實際作出的解釋,其運用於審判/檢察等司法活動的實踐中.在我們實際操作中,他的效力也是很高的,但是從法理上來說,司法解釋效力低於法律。(通常指兩高解釋)
3、學理解釋是專家學者從法律理論/各家學說的角度對法律所作出的解釋,沒有法律強制力,不是法官審判案件的依據,不具法律約束力,但是從法律的淵源及將來的發展來看,學理解釋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學發展的推動力量。(學者、專家的解釋)
㈩ 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區別
法律分析:1.制定主體不同,一個是司法機關,一個是立法機關。
2.針對性不同。前者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做了解釋,後者是針對術語概念進行解釋。
3解釋效力不同。一般來說,立法解釋效力更高。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以立法解釋為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八條 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第九十四條 本法所稱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