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者的作用
❶ 一個法律人應具備那些職業素養
黨的十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推進依法治國的法律人),必須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為法治建設的推進者——「法律人」,應當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素質:
一、要有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
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良好的法律理論素養,這種理論素養是法律人從事法律職業的基礎,它一方面要通過理論學習來獲得,另一方面要通過法律實踐活動來積累和提升。良好的法律理論基礎表現為具有良好的法律觀念、系統的法律哲學知識、全面的了解國情社情人情、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功底和秉持正義的法律精神。
二是良好的部門法知識素養,特別是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專門法知識素養,其中,最為核心是運用部門法知識正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
三是熟練的法律實踐經驗。法律實踐經驗是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是對具備的法律知識素養的檢驗,它是法律人法律知識素養的有機的組成部分。這種以經驗為內涵的知識運用能力包括:法律規范的運用知識及經驗、法律方法的適用知識和經驗、法律事實的判斷知識和經驗、法律辯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知識和經驗、與當事人進行交往的溝通知識和經驗等等。
二、要有明辨審慎的法律判斷能力。
法律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事實和法律的兩個方面的判斷活動,就是運用法律判斷事實,通過事實適用法律。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明辨與審慎,因為如果事實認定不審慎明辨,就會出現認定事實的不清或者錯誤,影響案件的認識和處理,甚至會侵害當事人的利益,而如果法律適用不審慎明辨,則不僅會造成違法後果,也會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影響到法律正義的實現。法律實踐從私而言,有關人格有關財產;從公而言,有關秩序有關穩定有關安全;但無論如何,法律實踐作為正義之事,法律尤其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惟有如此,才能日漸接近正義,維護正義,伸張正義。
三、要有理性嚴謹的法律思維技巧。
法律的思維不同於日常思維的基本特點是,法律是理性嚴謹的邏輯,而日常生活思維則理性與情感並重。法律思維的理性嚴謹表現在對待問題和處理問題上,重視對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思考,強調法律適用的普遍性優先於事實的特殊性、堅持程序正義優於利益訴求的實質合理性,程序的公正優於實體的公正,主張理由的說服優於結果的強制,這從本質上彰顯了法律思維的理性化特點。而在日常思維中,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常常會出於個人的喜好、情感或偏向、價值觀的左右、利益的趨使等發生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的變化。法律的理性思維和技巧,是強調法律人要善於運用法律的邏輯工具,用嚴謹的法律思維來進行事物的判斷與取捨,反對情感因素、個人好惡等對法律判斷的影響,最大限度保障法律實踐過程中的公平公正,維護法律的正義和尊嚴,確保法律的貫徹和實施,防止個人因素對法律實現的影響。
四、要有公正嚴明的法律道德操守。
法律乃正義的化身,法學乃正義之學。法律人必須具有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這是保證法律公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沒有這樣的道德基礎,法律就會成為不良利益主體為惡的工具。當然,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要有公正的法律為基礎,要有良好的嚴格的程序來維護。當然,從一開始進入法律人共同體開始,這種素養的養成和訓練就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在法學研習和法律實踐的過程中,僅僅增強一些有關法律的知識技能還遠遠不夠,要把法律職業道德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視德性因素在法律職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人不能缺「德」,法律之治,是有德之治,是尚德之治。法律的教育要以公正的法律道德教育人,以嚴明的法律情操鼓舞人,以高尚的法律人格來感染人,以堅定的法治信念熏陶人,使法律人獲得對自身的角色認同感與角色使命感,並在現實生活中贏得人們的尊重與信任,從而提升法律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同時,道德的教育與熏陶只是培養法律人道德素養的一種教化性的努力,而且,只有這種教化性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完善法律人的追責機制,使法律不僅成為普通人的他律,也要成為法律人自身的「鎖鏈」,使法律人知法守法用法,進而來影響社會,影響他人,為法治社會起到榜樣的作用。
五、要有以人為本的法律人文關懷。
人乃萬物之靈,也是世界的主體。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考察一切法律活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法律的制度設計乃至程序展開都應當貫徹「人」的標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學說」;同時法律人也應當把「為了人的發現」和「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和最起碼的人文關懷注入到自身的法律實踐過程中,始終把當事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法律實踐位置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與利益,尊重當事人的人格與人性價值,嚴禁在法律活動中蔑視人、污辱人、侵犯人,以法律人的實際活動踐行「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理念,發掘法律實踐中的人文精髓,推動法律活動朝著更具人文理性的目標邁進。
❷ 在哪一法系中法學家作用巨大,也叫做法學家法
大陸法系。
在大陸法系,最受人敬仰的是書齋中的法學家們。早在古羅馬以來,大陸法系就有「法學家法」的稱號。
❸ 法治的作用是什麼
一、維護現有社會關系方面的功能
(一)保障和維護秩序的功能
一定社會秩序的維護和保障,需要多種機制。法和法治對於秩序的維護和支撐,最明顯的是通過規范的宣示和指引,使人們可以沿著設定的軌道預期相對方的行為,安排自己的行為。同時,當既定規則被違反時,法律會做出反應,規制和懲罰違法主體。權利被侵害時,按既定的途徑和程序進行救濟,恢復既定秩序,減少擾動。
現代法和法治不僅調整社會主體的多種行為,而且也調整自身的運行。這主要是指法的形成和運作都有既定的規則和程序加以安排。規則如何形成和確認,又如何在行政和司法中得以運用,都有相應的法律加以規定。通過這樣的制度化運動,法制不斷再生產自身,法律秩序也得以不斷地再生產。法制通過調整社會和調整自身,使社會得以規范化和秩序化,減少無序和混亂,防止動亂和震盪。
(二)保護權利、保障社會活力的功能
一個社會里如果人們衣著統一,語言雷同,步調姿勢完全相同,思想也人人一樣,人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秩序的社會,但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甚至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社會必須擁有秩序,也必須同時具有活力。兼有秩序和活力,這樣的社會才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質。法律通過對產權和交易安全的保護,使得社會在經濟上具有較大的活力,人們的積極性得到調動,物質和精神產品才會大量產生出來。這就是法治化市場經濟的優勢所在。在經濟領域如此,在其他領域也一樣,每個人的自由得到保證,各人成為積極活動的主體,社會才會具有活力和後勁。
法治正是以保障每個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為其圭臬。通過這種保護,通過對社會多樣性的寬容,法治得以激發人們充分利用自己潛能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勞動和創造,推動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
(三)保障和制約民主的功能
現代法治經常是與一定程度的民主聯系在一起的。民主和法治都是現代國家構建的重要內容。民主是法治的精神向度之一,如果缺乏起碼的民主,法治一般也無法完善和發達。法治是對民主的保護,民主需要法治加以規范和引導,同時也需要法治加以制約,以防止民主的非理性成分泛濫。法治以理性精神對民主軌道加以設計,對民主的范圍、程序和效力提供清晰的界限,對民主中的爭議加以預防和裁斷。
同時,司法的權威也可限制民主中躁動不安的因素。如果一個社會法治的權威尚未樹立,就徑行推動民主的大躍進,很可能民主的好處未得,其所導致的紛爭和危害卻已肆虐。
(四)合法化既定政治秩序的功能
一定的政治秩序當然需要強制力的支持。合法化就是政治秩序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非暴力支撐機制。德國思想家韋伯認為,歷來的支配秩序大體有這樣幾種合法化機制:傳統型,魅力型和法理型。傳統型合法化機制,是說該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是通過傳統而得以確立的,比如一以貫之的王位繼承傳位制度。魅力型,是說該秩序的合法化建立在領袖人物的超凡魅力之上,該領袖類似救世主基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韋伯認為,現代社會已經祛魅,魅力型合法化機制即使存在也難以持久;傳統型合法化機制也因為理性時代的到來而無法延續;法理型統治才合乎現代社會的需要。以理性為其核心的法律體系高居於社會之上,成為公認的權威,使現行秩序合法化。這種法理型統治,實際上即是法治。法的權威取代個人權威,即是法治取代人治。當神聖和傳統的權威式微,理性和法治取而代之,實是自然而必要之舉。二、裁決糾紛、維護正義方面的功能
(一)提供糾紛裁決權威機制的功能
社會糾紛的裁決機制是多樣的,而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具有終局性和權威性,它起著對其它糾紛解決機制的導向和矯正作用。社會的重大糾紛,如果能得到司法合理和平的解決,這種解決又具有巨大權威,能夠為整個社會所接受,那麼,這種中立性的巨大權威就成了一個社會的壓艙石,可以保障這個社會臨「爭」不亂,大局穩定。法律的權威越高,這種作用發揮得就越充分。
(二)協調利益和價值、維護正義的功能
法律確認重要的利益關系,保護正當利益,但困難在於利益很多時候是互相沖突和重疊的。所以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劃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就成為法律的重要任務。法律協調利益關系就必然涉及到各種價值,如自由、平等、秩序等等。各種價值各得其宜,形成了和諧的共存關系,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正義。
法律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公平正義緊密聯系在一起。法治承諾最低程度的正義,內涵最窄的法治也要求規則的權威和規則面前的平等。規范調整本身,就意味著對同等的人和事給予同等的對待,這就是起碼的平等。規范調整也給行為人一定的行為自由,這也與人追求自主的天性相一致。規范調整也較少任意性和專橫,而且它的事先預知的特徵,可使承受其利弊後果的人有所趨避。經過長期的進化,法治形成了復雜的機制來發現更多的事實,容納更充分的說理和理性論證。法治雖然有時會有利於強者,但如果沒有法治,弱者的處境會更加不利。由此而言,法治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均勢,在追求一定程度的實質正義時,法治所能夠給予的也較人治要多。
(三)豐富既有意識形態體系的功能
不需加以論證和思索就被理所當然地接受為正確的論斷就是意識形態。這是對意識形態的一個簡略定義。法治的性質和水平隨著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法治本身卻幾乎已經獲得全球性認同,人們認為法治好,應該實行法治,可見法治本身已經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具有正當化和固化既定秩序的作用,法治實際上也具有這種功能。這里所說法治的意識形態功能,主要不是說法律保護既存的意識形態體系,而是強調法治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具有被人們輕易接受和不加質疑的特點。
西方學者多認為法治是中立和非政治的,與意識形態無關,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則認為資本主義法律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從而起著神聖化現存秩序和掩蓋其剝削壓迫本質的作用。西方最近幾十年崛起的批判法學也揭示了法治的非中立性,認為法治是披著中立外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無疑地,以上看法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但如果從穩定既存秩序角度看,也許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如果一個國家或秩序具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其相關的意識形態就在總體上具有正面價值。
法治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神話」。它「神化」現存的社會格局和秩序。法治的引入,可以豐富既有的意識形態體系,並使意識形態更具彈性和韌性,也提高了意識形態的安全性。
(四)繼往開來、保存和助跑文明的功能
著名法學家龐德認為,要保有文明和發展文明,就必須努力控制各種各樣互相沖突的需要和利益。如果對各種慾望不加協調和節制,文明就會停滯或者消亡,因為這樣就會導致或者過於消費而無法積累,或者缺乏、喪失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或者在互相鬥爭中同歸於盡。節制和協調的機制,可以有習慣、宗教、道德和法律。
法律在諸種機制中最為晚出,但發展速度卻很快,直至成為主導性的協調方式和手段。在近現代,法律文化在西方較為普遍地發展成為法治。法治又很快地成為全球性的流行話語。人自己建造了房屋,而後安居於其中。人自己製造了助跑器,而後藉助之以達到更高的速度。法律和法治即是此類人工設施,是主體性力量的外化和結晶,是人的對象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對象化和外化表現的法制,同時也是人類發展的跳板。法治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同時又可起著加速文明進步的作用。法律和法治保存文明,也加速文明。它翻譯、表達、保存人類的經驗和智慧,並且傳播之,擴大之。同時,作為客體化的成果,它又有超越一時一地具體存在的特性,這就是在物質和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文化。這就是制度和制度文明。這樣,法律文明就可以在代際間傳承,在空間上傳播,成為尊重和「崇拜」的對象
❹ 法學怎麼樣
法學是各個高校都會開設的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為此法學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說法學好,也有人說法學不好。作為一個法學在學生,我想說一說我的見解。
那麼法學這個專業其實也存在一些難處。
由於法學是熱門專業,學習法學的人很多,所以在就業方面其實競爭壓力還是蠻大的。包括說法學專業對你的專業知識要求很高,所以你一開始去就業的時候可能你的薪資水平不是會很高,你會從基層做起,比如說當律師的時候,可能首先會從小助理做起。這是一個需要機遇以及積累經驗的職業。
有志者事竟成。沒有一個事情說他絕對的好或者壞。其實最後事情的好壞以及成功都是在你自己的,所以如果有小可愛選擇法學這個專業,希望在大學的4年當中,能讓你收獲很多專業知識,幫助你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能更好。
❺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5)法學者的作用擴展閱讀:
法律邏輯
法律邏輯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學術體系,個人的學術觀點大量存在,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看見很怪異和很冷僻的研究。這種研究的困難正在於,法學家不願意把精力放在一種方法論上,而僅僅知道方法論的人,未必對法律有什麼興趣。
法律邏輯,更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智者,可以認為他們是天生的法律人,且以邏輯為主要學術工具。第一個智者普羅塔哥拉,他不僅為一個城邦立法,他還親自教授學生以邏輯方法(按羅素的說法,「智者」差不多就是教授的意思)。
一個流傳廣泛且難解的悖論是,普羅塔哥拉悖論,這是一個編造的故事,在羅馬時代的《阿提卡之夜》里有記載,大意是說他告他的學生不交學費,但是由於口頭合同有約定:「在學生第一次勝訴的時候才交納欠繳的學費」。結果師生產生了不同解釋。
❻ 中國法學家和經濟學家待遇和社會地位誰高
經濟學,你打開電視劇就知道了,中國最熱門的詞語是什麼:CPI,房價,泡沫,版股市。。。
中國現權階段的根本任務是什麼:大力發展經濟。
所以,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民眾對經濟學家都可以說到了膜拜的地步。可以對比一下,互聯網上走紅的學術界任務中,大多數都是搞經濟的。
所以,論地位,肯定是經濟學的要高。
但是收入,這個說不清楚的,因為每個行業的收入來源不同,供求狀況不同;
甚至同一個行業中每個人的收入來源也不同。很難直接下定義說經濟學的一定比法學的收入高。除非你能拿出實質性的證據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特別NB,比如像那個誰誰誰的,那錢錢必須是大把大把的,但是,話說回來,在任何一個行業,你能站到頂端,那個什麼都是大把大把的。)
❼ 律師和法律工作者有什麼區別
他們的范圍不同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按照工作性質劃分,律師可分為專職律師與兼職律師,按照業務范圍劃分,律師可分為民事律師、刑事律師和行政律師,按照服務對象和工作身份,分為社會律師、公司律師和公職律師。律師業務主要分為訴訟業務與非訴訟業務。律師職業的基本特徵是。具備必須的法律專業知識。以提供法律服務為職能。受國家保護和管理。
法律工作者是指法律職業,可以統稱為法律家或法律職業人士,指專門從事司法及其他法律活動、具有特定專業資格的職業法律工作者。一般法律職業特指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法律家,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律代辦等。廣義的法律職業還包括法律職業(仲裁人、調解人、公證人、法律技術員等)以及立法者、法學者。 在我國目前的稱謂中,還有一批人也被習慣性的稱為法律工作者,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簡稱法律工作者,或者「法工」。它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剛恢復律師制度,因律師極為稀少,不能滿足需要而採取的起臨時補充作用的組織,它主要通過在鄉鎮或街道建立法律服務所,利用貼近基層、便利群眾、服務便捷、收費低廉等優勢,面向基層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從而彌補因律師嚴重不足在基層法律服務方面形成的空白。這個組織發展得很快,二十多年來,不光是在基層,而且早已遍布城鄉各地。其所從事的業務,也不限於基層法律服務,實際上也在從事訴訟業務及法律顧問等非訟業務,在事實上與律師形成競爭關系。實踐中也有個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工作時冒充執業律師的現象。目前,除了司法部於2000年頒布的司法部第60號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對其實施調整外,我國法律未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出明確規定。
❽ 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意義和重要性
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作為21世紀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人才,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沒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較高的法律素質,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培養良好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有助於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增強公民權利義務和當家作主的責任感,為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在社會生活中帶頭學法、守法、用法,減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對於改變我們民族多年來形成的輕視法律的心理、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現在的大學生不僅要了解法律知識,更要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制觀念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學校法制教育。一個人的法律素質不會自發的形成,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其培養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灌輸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價值觀;二是普及法律常識。對於高校學生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價值觀教育方面。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高校培養各類專門人才,以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法律素質是現代公民必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現代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
❾ 法學的性質有哪些
法學隨著法的出現而出現。自從社會上有了法,特別是有了成文法以後,也就有了法學。恩格斯說:「隨著立法發展為復雜和廣泛的整體,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的必要性:一個職業法學者階層形成起來了,同時也就產生了法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9頁)。這是因為,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制定了法,除了運用國家權力強制執行以外,還得對法進行宣傳、解釋和辯護,求得法的更圓滿的實施;並且要進一步研究法的內容和形式、法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謀求制定更恰當的法,使它更能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因而統治階級中就有一些人專門為法進行說教,發表許多關於法的言論和文章,有的還寫了專著。這就是統治階級的法學,既是階級統治所需要,又是屬於統治階級所有。
由於法的實施對整個社會生活進行了干預,影響及於社會各階級,統治階級以外的其他各階級也都對法有所反應,有所議論、批評,以至反對。這些意見形成了他們的法律思想和法學。可是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階級的法學才能取得支配的地位而被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違反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學,往往被壓制、禁止。但階級社會的階級矛盾是有消長的。代表新生產方式的階級的法律觀點,起初雖然是微弱的、被壓制的,但隨著這個階級力量的成長壯大,經過革命取得了政權,他們的法律學說也就發展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法學,發揮著指導新法的制定和維護新法的作用。
法學同法一樣,是有階級性的。奴隸主、封建主或資產階級的法學,生根於不同形式的私有制和剝削制度,它們的共同任務在於維護和鞏固剝削階級的經濟關系,為確認和發展對剝削階級有利的法律關系作辯護。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的無產階級的法學即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為維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法制,從而為保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直至最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對一切階級一視同仁,或者對一種法制既不擁護又不反對的超階級的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