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工作表態發言
① 如何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推動科學立法民主
一、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選項中的主導作用
法律法規立項工作是體現人大立法主導作用的關鍵,是立法主導性的第一道關口;制定立法規劃,選擇確定好立法項目,決定著地方立法的價值取向,關系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得失。一般法規立項要經過立法預測、立法徵集、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和科學論證。在立法選項階段,地方人大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動權,不斷健全立法項目公開徵集制度,堅持立法公開、開門立法。首先要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徵求立法項目,積極引導公眾提出立法項目,廣納民聲民意,克服以往那種以行政部門申報為主、受制於行政部門立法積極性的不良現象。其次立法選項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選項涉及具體應該立什麼法?需要立什麼法?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按照輕重緩急、成熟與否的原則進行逐項論證。應注意堅持問題導向,從服從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考量、且急需解決的事項中選取立法項目,而對那些涉及有關行政執法方面的立法項目、或一些立法條件不成熟、條件不具備、需要不迫切的問題,堅持能不立就不立,能緩立的就緩立,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把保障公民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作為立法重點,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再次要做好立法項目的統籌協調,做好立法選項的審查工作。一方面應積極探索立法協商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建立健全立法決策咨詢制度,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與政府的整體協調,通過召開立法徵集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初選立法議題進行逐一篩選,從而使立法選項既能充分反映民意,又能體現各方利益平衡;另一方面立法計劃編制要注重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相結合,長遠規劃要進行預測和頂層設計,注重前瞻性、戰略性,注重法律法規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年度計劃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受部門提議立法權的誘導,努力改變「政府提什麼,人大立什麼」的傳統慣例,從而為立法決策更加充分體現各方面、各領域對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呼聲和期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起草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的起草工作直接關繫到法律的質量,也決定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因此,立法計劃由誰來編制? 法規草案由誰來起草?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立法的質量和水平。目前,關鍵是加強人大的主導作用,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切實改變過去那種法律法規草案文本由政府部門起草、再提交人大審查,向社會徵求意見提請人大審議通過的錯誤做法,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地方人大在具體的立法實踐中,不能當「甩手掌櫃」,要敢於勇於挑起立法計劃編制和主導法規草案起草的重擔,推進立法主體多元化,一些立法事項,既可以聘請相關法律顧問、由人大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負責起草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科研機構或者公民起草,還可委託市轄區(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廣泛徵集民意、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稿。對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應當成立由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專門(工作)委員會牽頭、政府法制辦和有關部門、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專項立法起草小組,積極探索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立法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通過座談、咨詢和分析論證,並將法規規章草案向社會公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最後協調決定。同時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集中起草制度,積極探索開放式、多元性的起草機制,建立健全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社會公眾溝通機制,發揮好人大在立法起草過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三、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審議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審議是立法的重要環節,法律法規草案的審議工作也是立法工作的最後一道關口,必須精雕細琢,細之又細,充分發揮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的作用。首先,要嚴格遵守立法程序,依法行使立法權。立法審議法規草案是一項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強的工作,決不能簡單省事走過場,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進行。提交人大審議的法規草案應有提案人、依法向本級人大提出法規案,先由專門委員會對法規草案進行審查,並向大會作出說明;列入大會議程的法規案印發會議,由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授權常委會相關機構根據代表的意見做出修改,提請下一次會議進一步審議;對法規草案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分岐較大、爭執不下時,可暫緩審議。這里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審議法規案,應盡量採用「二審三表決」(即經過兩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不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在召開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時不再進行審議,直接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或「三審」(即經過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的審議模式。目前最常用的「二審」(即經過二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方式,普遍存在以下缺憾:草案在第二次會議期間審議提出來的許多意見,由於馬上要提交表決,時間緊迫,人大法制機構來不及仔細推敲,難於充分研究吸收。「二審三表決」的審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間隔的兩個月時間,解決以上缺憾。其次要保證充分的審議時間,充分汲取各方智慧。一方面,要克服直到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一天才拿到法律法規草案的現象,敦促有關議案提前提交並送到審議者--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有關人大代表手上,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審議前的研究、分析和論證,這是決定草案審議工作質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審議時間也要給足,讓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逐條甚至逐句審議草案條文,同時也給人大法制機構留足時間研究吸收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的修改意見。對立法中的重大問題和分歧意見,需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把握好各方利益訴求,平衡好各種利益關系,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明確各審次的審議重心,提高表決程序科學性和民主化水平。一審著重審議草案的體例、框架、結構和重點、焦點問題。二審要對草案的條文進行逐條逐句審議;三審重點看吸納公眾意見進行立法修改情況。同時應探索法規草案條文單獨表決機制,對經過修改後仍有重大分歧的個別條款,先實行單獨表決,然後才進行整體表決,從而真實反映審議者的意見。對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事關區域改革發展穩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作出規定的法規草案,建議事先進行立法評估,進行科學論證分析,提請人代會審議通過,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功能作用,從而使地方立法上合國家法律政策規定,下合人民群眾的心願和要求,真正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推動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進程。
② 如何加強經濟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首先要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要按照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和競爭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維護公平正義、規范權力運行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設。
一是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下一階段立法工作重點要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在經濟體制方面,完善財稅、環保、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應對突發事件、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強規范政府行為方面的立法,完善行政權力運行規則,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強化民主監督機制,切實提高行政效能。
二是健全立法機制,提高立法質量。要堅持依法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符合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負責制定法律,但法律草案可由國務院提出。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部門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要堅決克服立法過程中的部門利益化傾向,堅決克服借立法之機謀取私利、損害公民和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堅持科學立法,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變遷和形勢變化的要求,增強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立「新法」與改「舊法」要並重,對出台時間早且長期沒有修改、社會反映強烈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分析評估,對確實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要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要堅持民主立法,立法的過程應當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表達,合理的訴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體現。近些年來,我們在「開門立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許多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草案都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些好做法要繼續堅持和完善。
三是堅決維護法制統一,確保政令暢通。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部署。要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防止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和各行其是。現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出台的一些規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違法增設許可項目、處罰種類和強制措施,違法規定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條件,違背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損害了國家法制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今後,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遵守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按照法定許可權及程序立法和出台規范性文件,加強合法性審查,做到下位法與上位法不矛盾、不抵觸,政策之間「不打架」。各地方和部門都要顧全大局,維護國家整體利益,自覺執行中央決策和國家法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加強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發現問題堅決糾正,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要及時受理和處理人民群眾提出的審查有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建議。同時要注意保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③ 當前我國立法領域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法律分析: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法律依據:《關於的說明》 第四 完善立法體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
我們在立法領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全會決定提出,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一是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二是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不能久拖不決。三是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嚴格。我們黨是先鋒隊,對黨員的要求應該更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④ 房產稅真的要來了,房產投資會怎樣呢
房產稅真的要來了,房產投資會怎樣呢?
一是完善地稅管理體系,培養地區稅務稽查。健全地稅稅收制度,合理布局地區稅權,理清稅金關聯,依照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制度改革,後退所得稅征繳階段並平穩下滑地區,融合所得稅法律綜合科學研究促進改革。在中央統一法律和稅收徵收權前提下,根據法律受權,適度擴張省部級稅款管理員許可權。統籌推進非稅收入改革創新。
以上海松江房產稅試點為例子
年應繳房地產稅稅款(元)=新購住房應征稅面積(總建築面積)×新購住房價格(或核定組成計稅價格)×70%×徵收率
掌握房市基本知識的人都知道,實際上上海和重慶這二座城市的房產稅試點早已十餘年了。悠長十年,示範點實行的房地產稅並沒給這二座城市的房市產生太多「意外驚喜」,特別是上海,以前火爆的房市如今依然火爆,一房難尋的畫面常常開演。但這二座城市的示範點,的確為房地產稅的實施造就了更加成熟的前提條件自然環境,非常值得每個城市參考。
以上海為例子,現階段上海房產稅試點征繳對象是: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市行政區域內農村居民在本市新購且歸屬於該農村居民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包含新購的二手總量住房和新創建產品住房)與非當地農村居民在本市新購的住房。
顯而易見,房地產稅「精確進攻」手執多套房產者。只擁有一套房地產、房子面積也比較小的普通百姓,基本上不必擔心需交房地產稅,很有可能根本就沒做到房產稅的征稅對象。
房地產稅的實施必定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即便對要繳稅的擁有高端房跟多一套房得人,稅賦都不會非常重。有專家指出,「徵收率肯定在總價格的1%下列,房子價格相對較高的城市還會對組成計稅價格折扣,折扣佔比還非常高,因此就是為了平穩實行,逐漸發展趨勢。」
⑤ 會議討論發言稿格式
會議討論發言稿是與會者在會議進行中發表與會議有關的觀點、主張等言論的書面文稿。以下就是我整理的會議討論發言稿格式,一起來看看吧!
會議討論發言稿格式1
第一:含義會議發言稿是與會者在會議進行中發表與會議有關的觀點、主張等言論的書面文稿。會議發言稿有時也稱會議講話稿。第二:特點表態性。會議活動的本質是與會者圍繞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的信息交流,無論是務實性會
關鍵字:會議發言稿,會議發言稿格式
第一:含義
會議發言稿是與會者在會議進行中發表與會議有關的觀點、主張等言論的書面文稿。會議發言稿有時也稱會議講話稿。
第二:特點
表態性。會議活動的本質是與會者圍繞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的信息交流,無論是務實性會議還是務虛性會議,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會議發言是與會者討論議題、交流觀點、表明態度的基本方式。會議發言稿實際上是與會者系統表達對會議有關議題或事項的正式觀點的工作論文。從這一點講,會議發言稿的首要特徵就是表態性。發言者必須以簡潔方式,清晰准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說理性。會議發言稿的表態性是與說理性密切相關的。發言要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就必須將聽眾置於和發言人平等的位置,以說服和感染的方式爭取聽眾贊同或接受發言人的觀點。會議發言稿或層層深入,剖微析理;或言必有據,多方徵引;或有敘有議,展開闡述,目的都是把觀點說深說透,使與會者信服。
日語性。會議發言的效果是在聽眾的聽覺中產生的,因此,發言稿既要便於發言者的口頭表達,又要適應聽眾的聽覺,使講者順口,聽者順耳發言稿多用結構簡單明白的短句,而少用結構復雜的長句語言上強調生動性和節奏感篇章結構上則講究條理清晰,語意連貫,層次轉換平緩自然,力避思路脫節。此外,還用設問、應、反復等方式來增強表達效果。
情境性。會議發言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面對特定聽眾所發表的觀點與態度。發言稿必須充分考慮發言人的身份,聽眾的身份與層次,發言的時機,發言的態度,聽眾對發言人觀點的潛在態度等多種因素。發言稿的語言風格或親切或嚴肅,或熱烈或平和,表達方式或犀利尖銳,或柔中帶剛,或以守為攻,都是為適應特定情境下的表達效果。
第三:種類
會議致詞。包括會議開幕詞、閉幕詞、祝詞等。開幕詞是大會開始時由有關領導向大會所作的提示性或動員性的發言,一般原則地交代會議目的、任務、意義等。閉幕詞則是會議結束時領導人對會議進行情況的總結評價或對會後工作提出意見和要求的發言。祝詞是會議召開過程中,有關領導代表個人或組織對大會的召開或取得的成果發出祝賀的發言。這類發言稿的特點是語言精煉,篇幅相對短小,高度概括,富有感召性和鼓動性。
主題報告。又稱會議報告,是會議主持機關的主要負責人或會議的法定發言人按會議的有關議題向大會報告工作或進行工作動員的發言稿。主題報告通常涉及會議的中心議題,總結既往工作經驗,說明今後的規劃和方針,是會議討論工作、統一認識、研究問題的重要方式。這類發言稿的特點是結構復雜,講究邏輯,注重事實和數據,有較強的政論性。
專題發言。是領導人或與會代表就有關問題在會議上表明觀點態度的發言。發言人如是領導者,則稱講話稿,因為領人的.發言往往代表著組織的觀點或意見。這類發言稿一般針對具體問題,語體上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會議討論發言稿格式2
會議發言稿的結構一般可分為標題、稱謂、正文三個部分。
一:標題
會議發言稿的標題形式多樣,依不同情況靈活選擇。一般工作報告或祝詞類發言多標明機關名稱、事由、文種、會議名稱等,專題發言常常以發言者的基本觀點或發言內容作為標題。
二:稱謂
稱謂是發言者對聽眾的呼告。根據在發言稿中的位置,可分為提行式和段中式兩種。提行式用於開頭,示意發言開始。段中式用於發言內容的部分與部分之間,或主體部分與結尾部分之間,起打破沉悶氣氛,改變發言節奏,暗示即將轉換層次或即將結束等作用。
稱謂因聽眾、發言人的身份與年齡及發言場合等情況而異。一般性代表會議用「各位代表」,黨代會、團代會用「同志們」,典禮儀式用「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之類。有時會混合使用多個稱謂,如朱鎔基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九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就使用了「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作為稱謂。
三:正文
發言稿的正文雖因發言類型、發言場合、發言內容等因素而各不相同,但各類發言稿在結構上都可大體分為開頭、主體、結束語三個部分。
開頭。發言稿的開頭是全篇總起,寫法多樣。有的提出基本觀點,有的闡述發言的意義,有的說明發言的理由,還有的表示敬祝之意,等等。無論採用何種形式,開頭都應直截了當,開門見山。
主體。主體是發言稿的核心部分,承接開頭而展開。不同類型的發言稿,主體的構成各不相同。
致詞類發言稿,如開幕詞、閉幕詞等,主體重在表達祝賀、歡迎、點題、總結等意思,一般是通過闡明會議的意義、價值、影響等,對會議進行積極評價。
開幕詞是某些會議開始時主持人或參加會議的主要負責人的動員性發言。通常以說明會議目的,介紹會議議程和開法為主要內容,有製造熱烈氣氛,調動與會者積極性的作用。開幕詞的結構大致包括:宣布會議開始,說明會議的背景、意義,介紹會議的組織情況與參加人員,交代會議任務,提出希望與要求等。會議的任務或議題是開幕詞寫作的核心任務,寫作時應注意簡潔精煉,不枝不蔓。至於內容各部分間的順序,則可靈活安排。例如,彭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所作的開幕詞,其主體部分就是按照上述要求撰寫的。
閉幕詞是會議結束時主要領導的總結性發言,主體部分通常對會議進行全面總結和評價。主要內容包括:會議成果的評價,會議議程的完成情況,會議精神的貫徹辦法,()向有關方面致謝,提出希望和要求,宣布會議結束等。寫作閉幕詞應注意內容全面,突出重點。對會議成果的評價是閉幕詞的核心內容,但要高度概括。會議精神的貫徹辦法也是原則性、指示性地提出,不可過於具體瑣碎。例如,尉健行在中國工會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閉幕詞就是按上述原則撰寫的。
專題發言的主體是通過陳述、分析、論證對所講話題進行深入闡發,把發言者的主觀意圖講清講透。專題發言的目的是為了讓聽眾接受或同情發言人的觀點,寫作專題發言應注意話題集中,觀點鮮明,做到言必有據,析理透徹,使人信服。例如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發言稿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觀念談起,引出現代自然科學的實驗觀點,通過分析指出中國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了現代自然科學實驗的特點和要求,指出中國青年應確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使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全篇始終緊扣「格物致知」這一線索,以節節相推、層層深入的方式剖析「格物致知」的科學含義,得出水到渠成的結論。用意深遠,語言質朴,邏輯嚴密,使人信服。
主題報告的主體部分總結或匯報既往工作,或提請討論有關問題,或闡發政策形勢,擔負著敘述事實、分析事實、總結經驗的任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包括任期內的工作情況、工作經驗和教訓、對今後工作的建議。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在報告中可以綜合寫出,也可以按工作的不同方面獨立寫出。例如,韓杼濱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主體部分的三個小標題採用的就是綜合式寫法。田紀雲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全國人大常務會工作報告》則是採用各項工作獨立寫出的,該報告的主體各部分的標題分別是:
一、抓緊立法,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二、改進監督工作,促進法律的落實
三、推進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制觀念。
四、認真辦理代表的提案和議案,密切代表與群眾的聯系
五、加強外事工作,開展同國外議會和國際會議組織的交往與合作。
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全社會應該怎樣努力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應該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
保證憲法的全面實施,要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特別要加強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文件,使憲法全面實施具有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2、完善立法體制機制。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點解決立法的針對性不足、操作性不強、立法不及時等問題。
3、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為此,必須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如食品葯品、生態環保。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就是要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依法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監督制度,拓寬公益訴訟范圍。
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格刑事責任追究,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遏制各領域的違法行為。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5、切實增強領導幹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識。
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只有各級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實際行動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要將法治觀念和制度意識強不強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從內心深處信仰法治、認同法治,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樹立制度的權威,把制度運行好、執行好,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⑦ 推進公平司法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全會繪就了建設「法治中國」的路線圖,提出了依法治國「升級版」方案。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意味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首先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高度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法律安排。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以法治為基礎建構的,更加強調對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和依法制約,把治理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治理。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始終堅持「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邏輯和理念,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簡政放權,關鍵是要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克服將改革與法治對立起來的錯誤觀念,樹立「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的依法改革觀念,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推進改革。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切實加強立法工作,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用立法及時鞏固改革的成果。提高立法質量是關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法治的基本含義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實現法治的基本前提。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而完善這一法律體系依然任重道遠。以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為例,完善與市場交易有關的民商事法律,尤其是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可謂勢在必行。新時期的立法工作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升級版,提高立法質量、實現科學立法將是打造升級版的關鍵所在。「科學立法」成為立法工作的首要標准和核心理念,提高立法質量、維護立法公正,是科學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民意,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條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擴大公眾對立法的有序參與,除了擴大一般群眾對立法的參與,也要適當擴大專家學者、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囊團對立法的參與,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立法工作,確保實現科學立法。不僅讓相對利益超脫的中立的第三方作為立法後評估主體,也要讓第三方提前介入作為立法起草主體、立法論證主體。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勘定司法權力的邊界,規范權力的運行。期待司法改革試點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沿著法治的軌道遵循司法規律順利推進、依法推進。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一個基本要求。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無論是各級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都應當養成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如此循環往復,整個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就會蔚然成風。
⑧ 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是個方面談談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從我做起
似乎依法執法司法這三方面,普通人可能無所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