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扶不扶與道德

扶不扶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9-23 18:17:15

㈠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什麼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道德層面由於社會上碰瓷現象的出現,導致部分老年人的道德素質有待提高,作為路人,並非不願意去做,而是切實害怕。

法律方面,這個由於我國現階段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所以作為好心人,在做這樣的好事兒的時候,應該提前做准備,比如說用手機拍攝、讓路人作證等。

扶不扶

2017年12月,上饒某中學三位學生在放學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他們就趕緊上前扶起摔倒的老奶奶。結果是,被扶起的老人不但不感激,反而指責他們把自己的拐杖踢倒,才導致自己會摔跤。

老人說要這幾個學生給她錢買葯,剛開始說給50,後面又說要100、2000、5000乃至最後乾脆索要100000元住院治療。並且抓住學生不放,後來3名學生只好選擇報警。也許真的是好人有好報,幸好事發地有個監控,最後警察調看監控才還3名學生一個清白。

此類新聞並不少見,有的是專業的「碰瓷團隊」策劃,有的是老人沒有錢去醫院看病,只能通過訛人付醫療費,有的是家人子女教唆,借機敲詐。不論是哪一種,都是給社會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㈡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什麼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普遍變低了,人開始變得自私自利起來了,要解決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問題。

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出於好心肯定會去扶人,一個懂得感恩的老人絕對不會要那個人一分錢而且會懂得感激。那麼會產生碰瓷這種事,很明顯,是我們的道德變低了,人心變黑了,中國現在處於發展中國家,雖然科技經濟變好了,但素質是越來越下降了,但我相信雖然大多數人素質低下,但總有那麼幾個人是有素質的,要解決碰瓷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問題!

關於扶不扶的案例:

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假摔」來觀察市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一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一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一瓢「渾水」。

㈢ 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的問題是道德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我認為這既是一個道德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老人摔倒了,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老人摔到無人扶的道德窘境,有人會感到氣憤,而一旦身臨其境,卻難免會選擇不扶。從道德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扶一把。

但是由於出現了一些扶老人被敲詐的事件後,每個人扶之前都會出現顧慮,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公民的良心是整個社會的良知,面對社會道德良知的淪喪,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怎能不讓人糾結。毋庸置疑,「彭宇案」之後,扶摔倒的老人已經成了社會難題。盡管公眾疾呼、輿論關注,卻難以改變道德與法律沖突的窘境。

㈣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

時間已經過了這么久,這已經恐怕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了吧,為什麼每次這樣專的事情,媒體啊屬,都要把這樣的事情歸為道德問題,那麼我請問你小悅悅事件,是道德問題嗎?路人見著當作沒看見他一定要承受道德的考量嗎?這不公平,非常的不公平、
而且這個話題批判性太強,不是扶起跌倒的道德,是扶起社會的責任,到了現在這個時間,應該有人可以意識到,老人扶了被訛詐不是個案,撞了老人不承認也不是新鮮事,有人被訛自殺了,有人被長期的壓力整的生活昏暗,有人花錢了事。那麼誰又為那些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人買單,誰?那三個小學生,後來平反了,可是那三個家庭是搬家的搬家,後來發了5000元的好人獎,有用嗎?損失的僅僅是金錢嗎?孩子那麼小就面對這樣的陰影,僅僅是一句道德就能幫助他們了嗎?我覺得很不公平、
先說老人為啥要訛人,是道德問題嗎?這是社會責任問題,他要是不努力訛詐你,他家可能就完了,高額的醫葯費承擔不起啊,這個時候既然事情都曝光出來了,是不是政府,這個社會也要盡一些應盡的責任,這么多年繳稅,福利呢?看不到,養老金,拿不著,住房公積金,在哪裡,這個時候政府不管,誰管、

㈤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文章摘編如下:
跌倒老人扶不扶?這是個爭論經年的話題。今年5月發生在四川達州的「三名兒童扶老人後被索賠」事件,終在5個多月後經警方調查確認,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詐被處以行拘。而還在近期,廣東汕頭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賠,終在報警找到目擊證人後,還己清白,老人上門道歉。

在大陸的社會道德問題屢被討論之時,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體也進入公眾視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還有在樓道里亂堆東西、在公共花園開菜圃等不文明現象,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準偏低。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徵為:法制觀念淡漠,對個人權利的邊界沒有清醒的認識,進而導致公共意識的缺乏。正如已故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指出,
在個人權利伸張的社會,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組成的,整齊有序而人人平等,有著個人權利還有對等的公共義務。而當個人對自身權益缺乏約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顧他者。再在各種運動驅使之下,法制觀念的缺失,社會的無序,又使得人們的惡性缺乏約束,敲詐、好佔便宜、以怨報德,等等。

個人道德與體制機制不是相互隔絕的,人類發展史證明,從生態系統到社會系統,每一個要素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關系。以一些老年人為例,缺乏法紀約束導致了非理性,乃至社會失范。而司法執行機構的判斷失誤,又誤導了社會心理和行為。

今日大陸一些人的法律意識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機構的判處失當,給社會道德投下陰影。「跌倒老人扶不扶」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綜合問題。(鍾海之)

㈥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請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說明其應該扶的理由。

應該扶,從法律來講,如果因為你的不作為,而導致老人受到更大的傷害,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從道德來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為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㈦ 以道德為題「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當然要扶。但在當今社會,碰瓷,賴皮,訛詐……的太多,扶,要旁邊有人,否則相反。

㈧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什麼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普遍變低了,人開始變得自私自利起來了,要解決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問題。

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出於好心肯定會去扶人,一個懂得感恩的老人絕對不會要那個人一分錢而且會懂得感激。

那麼會產生碰瓷這種事,很明顯,是我們的道德變低了,人心變黑了,中國現在處於發展中國家,雖然科技經濟變好了,但素質是越來越下降了,但我相信雖然大多數人素質低下,但總有那麼幾個人是有素質的,要解決碰瓷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問題!

相關內容

「不扶」是社會「碰瓷」等不正之風頻現的結果,是很多人當今明哲保身的行為。「不扶」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也是把我們的善良丟棄的動作。我們很想去指責那些沒伸出援手的人們,但想想他們真的不想去「扶」嗎?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說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

「扶」與「不扶」的糾結是道德的退步,如何保證情況的惡化,法律只能是最後的底線。不能讓「碰瓷」和故意訛詐行為成為「零成本行業」,國家應該用有力的法律武器去打擊這種嚴重影響社會道德的行為。不能讓我們的善意在一次次傷的千瘡百孔之後,變成陌生的路人,而讓那些真正的惡人仍然走在「發財致富」的路上。

㈨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不扶自己的道德軌跡被扭曲、要扶又怕投身於黃河也洗不清的法律責任,這樣的事情都聽過、也看過;但是做一個人、做一個有社會良知的人,還是要走出社會道德困境;縱觀五千年的中國"道德之邦",幾千年前道德的種子便撒在了這片寬廣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開出千姿百態的花;在社會主義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這片道德文化底蘊豐饒的土地上更是孕育出"道德講堂",百花其後香",信仰道德、傳承道德、踐行道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從老子的《道德經》到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道德熏陶濃郁而厚重,這些都提供了肥沃的"道德土壤"。老百姓在這樣的環境滋養、耳濡目染下,社會發出"講道德"這樣的創意和感想,"道德講堂"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悄然誕生了。現今的社會進入了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和財富的增加,社會結構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不得不承認,我們在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也讓我們深思,這一切是否都表明我們當今的社會在某些領域、某種程度上又出現了道德偏移問題,人們不禁思考我們的道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通過道德建設來激濁揚清就迫在眉睫,"道德講堂"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時應景產生了。

熱點內容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