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水平六階段

道德水平六階段

發布時間: 2022-09-23 19:17:47

❶ 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一)簡介:科爾伯格運用經典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道德發展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茨偷葯。

(二)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理論內容:

(1)前習俗水平(0—9歲):

①懲罰與服從定向:服從權威,避免懲罰。

②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獲得獎勵,滿足個人需要

(2)習俗水平(9—15):

③人際和諧定向階段(好孩子階段):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

④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好公民取向):重視法律法規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

⑤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規則是民主的人為的可修改法律

⑥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階段:生命,良心價值取向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❷ 雷夫: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

雷夫: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多數的孩子就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思考訓練,一切行為幾乎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但是,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

道德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我想要獎賞」。任何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小孩做家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我們應當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

「我想取悅某人」,是道德發展第三階段。在上課時,我會告訴學生,你的看法很重要,不要他太在乎別人怎麼想。有位老師在請假隔天回到學校時,看到代課老師留的紙條,因為得知班上學生表現良好而興奮不已。其中,一個叫羅伯特的學生,表現尤其突出。他幫老師維持秩序,告訴代課老師各項物品放在哪裡,就像個小老師一樣。這位老師替羅伯特感到驕傲,並表示要獎賞他。但諷刺的是,羅伯特拒絕了。他說,那麼做不是為了獎賞。

道德發展第四階段是「我要遵守規則」。很多學校是第四階段的行為方式,學生們必須遵循一些規則和守則。但我告訴學生們,不是必須去遵循這些規則,學生守則這些東西都會記在學生的心裡,在我的教室里並沒有任何的規定,因為好好學習本身就是我們去做的,而不是因為規定這樣做。

如果你「能體貼別人」,那便上升到了道德發展的第五階段。比如,學生在酒店裡保持安靜,並不是因為他擔心有麻煩,不是要討好別人,不是因為有規定,而是他知道,在另外一間房子里可能有人想休息,那樣做會讓其他人感覺不舒服。

「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是道德發展的第六階段,也是人格、道德境界的最高階段。我有一個學生長得很漂亮、頭發很長,兩年後她來拜訪我。我看到,她的頭發都剃掉了。其他的老師都感到非常驚訝,我問他到底怎麼了。她告訴我,學校里有一個女生化療時,頭發都掉了,她把自己的頭發獻給患了癌症的那個女孩。這就是我所說的道德發展的第六階段,人生境界的最高階段。

一個道德兩難的故事

問: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你說您是受到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的觀點所影響的,科爾伯格又是怎樣提出這「六階段」觀點的?

雷夫:有一則道德兩難的故事:

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葯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葯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葯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並說他發明這種葯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間闖入葯店偷了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兒童討論,以此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准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從而提出了「道德發展六個階段」理論。我們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來看看:

我把這六階段導入任教的班級,交給學生: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的是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的是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的是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的是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的是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奉行既定的准則」,靠的是境界起作用。我甚至用「六階段」來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也讓我極為自豪。

如何達到第六階段

問:您所說的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靠的境界起作用。很顯然,這一階段是最難達到的。在這一點上,您又是如何教育您的學生的?

雷夫:是的,第六階段不但是最難達到的,也是最難教的,因為行為准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內。這種組合使得仿效成為不可能:就定義而言,第六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看看我現在在做的事情,這就是你們應有的表現。」一旦你做出示範,就等於違背了第六階段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條自相矛盾的行為准則,讓教學者陷入兩難的困窘。

我用好幾個方法來教第六階段。因為我不能討論自己的行為准則,於是我試著幫孩子們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准則。許多卓越的書籍和電影都找得到達成第六階段思維的人。對於父母和師長而言,尋找用這種方式思考的人是饒富趣味的———一旦你開始注意,就會發現這種人並不少。

最物超所值的第六階段思維範例,是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所飾演的瑞德。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小學生看不太懂這部寓意深遠的電影,但是第56號教室是個特別的地方,所以我每年都會有一天在放學後播放這部電影給班上的學生看。瑞德是監獄里的囚犯,因為謀殺被判終身監禁。每10年他都有假釋出獄的機會。片中,他和假釋審查委員會面好幾次,每次都對委員會說他已經洗心革面了,但申請總是遭到駁回。在一個較為輕松的場景中,在獄中度過大半輩子的瑞德說出了他的心聲。他告訴一位假釋審查委員,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改過向善,至少不知道審查委員們說的改過向善是什麼意思。當被問道他是否對自己做過的事感到後悔時,他說他很後悔。他說,這不是因為委員們想要聽到他這么說,也不是因為他在坐牢,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後悔。由此看來,他已經蛻變成一個了解自己的第六階段思維者了。他的行為不是取決於恐懼、取悅他人,或是規則;他已經有自己的一套行為准則。於是,他假釋出獄了。 瑞德的三處假釋

如果你對於引導孩子達到這種境界的思考持懷疑的態度,我不怪你。任何拿出真心、誠意對待教育這份工作的老師,都會暴露在慘痛失敗和心碎失望的風險下。我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並且盡力而為。正因為孩子們無法無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讓無可救葯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准。

我再重復一句:許多卓越的書籍和電影都找得到達成第六階段思維的人。也就是說,通過閱讀卓越的書籍和觀看優秀的影片,是可以培養並達到第六境界的。

  干國祥:中國教室里的道德人格圖譜設計

三境界六階段:

一、功利境界。【遵從胡蘿卜和大棒的趨利避害階段】

分兩階段:

1.我不想受到懲罰;

2.我想要得到獎勵。

二、道德境界。【克己復禮階段】

分兩階段:

3.我要做個好孩子;【追隨特定榜樣、親仁】

4.我要捍衛游戲規則。

三、天地境界。【仁的最高階段】

分兩階段:

5.將心比心(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惠澤天下(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顯然,在發展的較高境界,這完全是一種儒家話語的表述。我以為,這也許是我們文化中最好的表述,而且它必定與真正的共產主義理想和西方美德,是不相沖突的,但它因為文化的原生性,對我們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❸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該怎麼解釋,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一個心理學常考點,一般會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為科爾伯格把人的道德發展分為了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包含兩個階段,所以一般我們也把他的理論稱之為「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兩難故事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漢斯偷葯」。故事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本城一個葯劑師發明的鐳才能治好她。病婦的丈夫漢斯找到葯劑師,卻被索價2000元,這個葯價足足高出了葯成本的十倍。漢斯只能到處借錢,可最後只湊夠1000元。漢斯不得已,只好懇求葯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賬,以便能快點救活妻子。但葯劑師一口回絕他,說:"不成!我研製此葯就是為了賺錢。"漢斯因此走投無路,於是乎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夜黑風高的晚上,撬開葯劑師的店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故事講完以後,研究者會向被研究的兒童提出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科爾伯格帶著問題,採用縱向法,對72名10~26歲男孩的道德判斷進行長達10年的跟蹤測量,並對所得結果在其他國家進行驗證。最終,柯爾伯格於1969年提出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如下:
1.前習俗水平(0~9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去偷葯,因為偷葯會受到懲罰,是不好的。
(2)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把這種關系看成類似買賣的關系,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所以這時候兒童會在回答之前會想知道漢斯的妻子對他好不好?如果好,他們就覺得漢斯應該偷葯,因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們就覺得漢斯不應該偷葯,因為不符合他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包括一下兩個階段:
(3)尋求認可(或好孩子)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所以這個時期的兒童會想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的?如果大多數人都支持漢斯偷葯,那麼他們就覺得應該偷葯,因為偷葯符合大家的意見;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對漢斯偷葯,那麼他們也會覺得不應該偷葯,因為偷葯不符合大家的意見。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所以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回答不該偷葯,因為偷葯觸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所以這時兒童會覺得既然漢斯偷葯救人會觸犯法律,那麼說明現在的法律考慮的還不夠多,應該進一步修改。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沒有什麼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所以他們會認為漢斯無論如何也該去偷葯。

❹ 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和六個階段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外在標准控制,通過行為後果來判斷行為。例如:受獎勵為好行為,收懲罰為壞行為。

  階段一:懲罰和服從取向。以服從權威和避免受懲罰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准,不理解道德標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兩種價值觀沖突。

    階段二:功利取向。以是夠能滿足個人需要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准,即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

水平二:習俗水平。以遵從社會規范、社會規章制度為准則。

    階段三:「好孩子」取向。以取悅並得到他人的認同,以他人的意圖進行判斷。認為權威人物所指定的社會准則、行為標准都是對的,應該遵守。

    階段四:「好公民」取向。也稱為維護社會秩序取向,即作為社會成員,應該遵守社會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公民的義務,不能違反法律法規。

水平三:後習俗水平。道德標准內化於己,稱為自己的道德標准,遇到道德標准矛盾沖突的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階段五:社會契約取向。認識到各種法規都是為公眾權利和利益服務的,符合公眾需要的便應遵守;如果不適宜,就可以按多數人的意願修改。

    階段六:普遍道德原則取向。這是理性良心取向,個體道德認識超越社會法律法規,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全人類的正義。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例如,海因茨有責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或陌生人)。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要點:

1、道德發展具有固定不變的順序。童年期,在10歲前,多以前習俗水平為主;少年期的個體大多數處於第二、第三兩個階段;青年期則發展到第三、第四兩個階段為主導的水平。

2、達到後習俗水平的個體並不多。而第六個階段的道德准則是抽象的,適於全人類,但是卻難以實現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從權威和權威所制定的規范的水平。

3、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只能決定道德發展的內容和速度,不能影響道德發展順序。

❺ 道德發展六階段

堅持讀書分享第92天,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1》第20—47頁。

        以前看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個階段,還專門記了下來,但從沒有想過可以用這六個階段來對照孩子的行為,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大多數孩子的道德發展處於第一階段,因為害怕某種懲罰才去做某件事情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一個人的道德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這是許多和老師和家長經常犯的錯誤,為了換取孩子的良好行為,施以禮物或金錢作為賄賂的手段,我也經常採用這樣的方法,還感覺這種方法益處多多,用的樂此不彼。如果讓孩子的道德發展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物質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孩子就沒有繼續努力的動力,良好行為也許會戛然而止,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應該讓孩子知道,適宜的行為不需要任何獎賞,它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要取悅某人。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專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倍感沮喪務工作,他們無法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對生活如此不滿。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咱們結婚吧》中的男主角果然,雖然已經擁有一份在別人看來很不錯的工作,但他仍感覺每天都過的不開心,因為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孩子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則辦事,已經很不錯了,然而規則故有其必然性,在我們最敬仰的英雄當中,許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因此,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小孩兒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只想自己,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若能夠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說明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已經處於較高的水平了。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這個階段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的階段,許多成人未必能夠達到這樣的階段。但是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應該對孩子有更高的期望,並且盡力而為。正因為孩子們往往無法無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讓無可救葯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准。

        以後不管還在教育孩子,還是教育學生我們可以對著這六階段來觀察孩子處於哪個階段,並激勵孩子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❻ 科爾伯格三階段六水平口訣是什麼

科爾伯格三階段六水平口訣是如下:懲罰功利前習俗,遵守法規好孩子,契約原則最後述。

柯爾伯格把道德認識劃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三個不同的發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共有六個階段。關於階段對應的年齡劃分,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於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於習俗水平。

後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後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六個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❼ 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是什麼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外在標准控制,通過行為後果來判斷行為。如果受獎賞則為好行為,受懲罰為壞行為。

階段1,懲罰和服從取向。以服從權威和避免受懲罰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准,不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兩種價值觀沖突。

階段2,功力取向。以是否滿足個人需要為判斷標准。

水平二:習俗水平

以尊從社會規范、社會規章制度為准則

階段3,"好孩子" 取向。以取悅並得到他人認同,以他人的意圖進行判斷。認為權威人物所指定的社會准則、行為標准都是對的,應該遵守。

階段4,"好公民"取向。也稱為維護社會秩序取向,即作為社會成員,應遵守社會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公民義務,不能違反法規、法律。

水平三:後習俗水平

道德標准內化於己,成為自己的道德標准,遇到道德標准矛盾沖突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認識到各種法規都是為公眾的權利和利益服務的,符合公眾需要的便應該遵守;如果不適宜,就應該按多數人的意願修改。

階段6,普遍道德原則取向。這是理性良心取向,個體的道德認識超越社會法規和法律,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全人類的正義。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

理論意義

發展性輔導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人格輔導,而道德發展的成熟顯然又是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於從道德判斷這一角度認識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發展性輔導人員從發展的立場,幫助兒童提高道德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兒童的品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道德意志由於通常可以還原為情感和行動問題,所以根據簡約原則,故為三方面)組成的。相對來說,從道德認識著手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發展性輔導操作性更強一些。

所以,科爾伯格的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對發展性輔導在道德和人格輔導上是一個極大的支持,為輔導人員增添了信心以及指明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對發展性輔導乃至整個學校心理輔導、咨詢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❽ 三水平六階段是什麼意思

三水平六階段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柯爾伯格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三種水平,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其中每種水平又有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即: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手段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關於水平階段的其他情況簡介。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❾ 道德認知發展的六個階段中包括

道德認識發展階段論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三種水平,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其中每種水平又有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即: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手段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❿ 勞倫斯·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的發展過程分為哪六個階段

哈佛大學的勞倫斯·科爾伯格把道德的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兒童必須經由這個過程才能成為能夠完全承擔道德責任的人,並且,這個過程是可以測量。這六個階段分別是:懲罰與順從取向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取向階段、人際關系協調階段、「法律與秩序」取向階段、社會契約法律取向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取向階段。

在第一個懲罰與順從取向階段,要避免懲罰的「大棒」或者接受獎賞的「胡蘿卜」,兒童按照被告知的選擇那樣做。在第二階段,基於有限的互惠原則,兒童既做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事情,也做可以滿足他人需要的事情。在第三階段,基於孩子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和表揚的心理和青春期少男少女服從流行的道德觀念,孩子會做一些受人認可的事情。在第四階段,年輕人開始承擔他或她的責任,表現出對權威的尊重,為既定的社會秩序本身而維護它。在第五階段,成年男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傷害他人。在第六階段,成年男女採取本質上康德式的道德觀(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一個人只有遵守道德法則時,才是自由的,因為這個人遵守的是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成年男女在這個階段不再被自我利害、他人意見或道德法規的力量所控制,而是通過自我規范、自我恪守如正義、互惠、尊重個人尊嚴等普遍原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熱點內容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