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天下瑪雅
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重和諧與統一;重實際、追求穩定;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拓展回答
1、從崇尚倫理道德的原則出發,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內聖外王」之道,孔子認為要把道德原則貫徹到政治生活中去,用道德手段治國安民,才能真正管好國家。認為單純用行政的法律的辦法管理人民,只能使他們畏禍而守法,不能使他們具有道德觀念。用道德的辦法來教育、感化人民,用禮來約束他們,不僅能使之守法,還能使之具有道德自覺,心悅誠服地守法遵禮、知恥從善。
2、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協調」的觀點。《周易大傳》的作者就認為,太極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這就肯定了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3、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型的農業文化,幾千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積極推行的政策。農業文明簡單重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注重實際,追求穩定的特點。
4、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理性和人文教養的特點,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具有超宗教的情感和功能。以道德理性來支撐人們的精神信念和維系社會關系。強調通過內在的道德自覺來約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並通過自我的完善來維系社會關系。
㈡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2)法治天下瑪雅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㈢ 高考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㈣ 古希臘神化中的神都有那些
希臘諸神
早期的神祗
冥府神 塔爾諾羅斯
赫卡忒(Hecate):夜之女神,也是幽靈和魔法的女神;最早出現的神,世界的締造者之一,創造了地獄。代表了世界的黑暗面。
該亞(Gaea):大地女神,緊隨夜之女神出現的神,世界的締造者之一,創造了大地,海洋 和天空。
尤拉諾斯(Uranus):天之神。該亞的長子和丈夫,第一任神王。被他兒子推翻。
克洛諾斯(Cronus):該亞與尤里諾斯的十二個泰坦兒女中最年幼者。和平之神,弒父而成為第二任神王。亦被自己兒子推翻,後來逃亡到義大利,建立自治政權。
瑞亞(Rhea):十二泰坦之一,克洛諾斯的妻子。
歐申納斯(Oceanus):或稱俄刻阿諾斯;十二泰坦之一,水之神。生育了地球上所有的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泰西絲(Tethys):十二泰坦之一,歐申納斯的妻子。
海潑里恩(Hyperion):十二泰坦之一,光之神。太陽,月亮和黎明之父。
西亞(Thea):十二泰坦之一,海潑里恩之妻。
尼莫西妮(Mnemosyne):十二泰坦之一,記憶之神。九位繆斯(文藝女神)之母。
愛潑特斯(Iapetus):十二泰坦之一。普羅米修斯,厄毗米修斯和阿忒拉斯之父。
克瑞斯(Crius):十二泰坦之一,生長之神。
忒彌斯(Themis):十二泰坦之一,秩序和正義女神。命運女神和四季之母。
菲碧(Phoebe):十二泰坦之一,月之女神。
考伊斯(Coeus):十二泰坦之一,智力之神。菲碧的丈夫。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泰坦愛潑特斯之子。最有智慧的神之一,被稱為「先知者」。人類的創造者和保護者。因觸怒宙斯被鎖在高加索山上,每日有禿鷹啄食其肝臟,然後又長好,周而復始。後被赫拉克剌斯救出。
厄毗米修斯(Epimetheus):普羅米修斯的兄弟。最愚笨的神之一,被稱為「後知者」。因接收了宙斯的禮物-潘多拉為妻,結果從「潘多拉之盒」中飛出了疾病,罪惡等各種災難降臨人間。
阿忒拉斯(Atlas):普羅米修斯的另一個兄弟。最高大強壯的神之一。因反抗宙斯失敗而被罰頂天。
美狄絲(Metis):聰明美麗的女泰坦,有預言能力。曾幫助宙斯奪取王位,後來被宙斯誘惑,失身於他。最後葬身於宙斯腹中。
十二主神
宙斯(Zeus):克洛諾斯和瑞亞之子;掌管天界,是第三任神王;以貪花好色著名。
赫拉(Hera):宙斯的姐姐和夫人,美麗的天後;婚姻的保護神,尤其是已婚的女人的保護者。
波塞冬(Poseidon):宙斯的兄弟;掌管大海;脾氣暴躁,貪婪。
哈得斯(Hades):宙斯的兄弟;掌管冥府,同時也是財富之神;有一頂可以隱身的帽子;殘忍,可怕,但很守信。
德墨忒耳(Demeter):克洛諾斯和瑞亞之女,宙斯的姐姐;農業女神。
阿瑞斯(Ares):宙斯與赫拉之子;戰爭之神;粗暴而嗜血,但並非真正的勇士。
雅典娜(Athena):宙斯與美狄絲結合的產物;智慧女神和女戰神;她是智慧,理智和純潔的化身。
阿波羅(Apollo):宙斯和勒托之子,和阿耳忒彌斯是雙生兄妹;太陽神;全名為福玻斯·阿波羅(Phoebus Apollo)。
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美和慾望之神;從海中的泡沫中生出。
赫爾墨斯(Hermes):宙斯和邁亞之子;眾神中最快者;盜竊者的守護神,商業之神,黃泉的引導者。
阿耳忒彌斯(Artemis):宙斯和勒托之女,與阿波羅是雙生兄妹;美麗的女獵神和月神,青年人的保護神。
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宙斯與赫拉之子,神中唯一醜陋者,但妻子卻是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火和鍛造之神,為眾神製造武器和鎧甲;鐵匠和織布工的保護神。
其他神祗
赫斯提(Hestia):克洛諾斯和瑞亞之女,宙斯的姐姐;處女之神,不涉政務,是灶神及健康之神,主管家庭事務。
塔那托斯(Thanatos):死神;黑夜女神之子,資格最丈夫的神之一,有一個孿生兄弟——睡神(許普諾斯);哈得斯的首席武官。
厄里斯(Eris):宙斯和赫拉之女;不和之女神,最喜挑起不和,最著名的成就是挑起了「特洛伊之戰」。
2 希臘神祗詳細
尼彌西斯(Nemesis):復仇或正義女神;專門懲罰不法之徒。
赫利俄斯(Helios):陽之神,泰坦海潑里恩之子;阿波羅的前任。
厄俄斯(Eos):黎明女神。
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德墨忒耳之女;被冥王誘拐,成為冥界之後。
狄俄倪索斯(Dionysus):宙斯與一名凡間女子塞墨勒的兒子,唯一有凡人血統的正式神祗;酒神;發明了葡萄酒,並推廣了葡萄的種植。本身具有雙重性格,他能給人帶來歡樂和迷醉,但同時又殘忍,易怒——正像酒一樣。
厄洛斯(Eros):阿佛洛狄忒和赫爾墨斯或阿瑞斯之子;小愛神。他的形象一般都是蒙著眼睛,因為,愛情總是盲目的。他的「武器」 是魔力標槍或弓箭。被射中的人將會對其見到的第一個異性產生不可抑制的愛情。
赫柏(Hebe):宙斯和赫拉之女;青春女神,是俄林波斯山的斟酒女郎。後嫁給赫拉克剌斯為妻。
潘(Pan):赫爾墨斯之子;山林之神;張著一對羊角和一雙羊蹄。是個出色的作曲家和笛子演奏家。快樂和頑皮的神,經常和山林的女仙們跳舞。然而,由於他醜陋的外表,總找不到妻子。
命運女神(the Fates):掌管大地上所有人的命運。共有三位:克羅托(Clotho)紡織生命之線,拉刻西斯(Lachesis)決定生命之線的長度,阿特洛波斯(Atropos)切斷生命之線。
美惠三女神(The Graces):宙斯和歐律諾墨的女兒;眾神的歌舞演員,為人間帶來諸美;分別是阿格萊亞(Aglaia,光輝女神), 歐佛洛緒涅(Euphrosyne,歡樂女神),塔利亞(Thalia,激勵女神)。
藝術女神(The Muses):宙斯和泰坦Mnemosyne的女兒們,共有九人;亦稱為繆斯或庇厄利亞的女神們(Pierides),因她們生於庇厄利亞地方。她們是卡拉培(Calliope,雄辯和敘事詩),克利歐(Clio,歷史),烏拉妮婭(Urania,天文),梅耳珀彌妮(Melpomene,悲劇),塔利亞(Thalia,喜劇),特普斯歌利(Terpsichore,舞蹈),依蕾托(Erato,愛情詩),波利海妮婭(Polyhymnia,頌歌),優忒毗(Euterpe,抒情詩)。
厄里倪俄斯(the Erinnyes):復仇女神,又被稱為歐墨尼得斯(Eumenides)。無情地報復犯罪者,直到其死亡。對犯弒母大罪的人尤其嚴厲。共有三人,提希豐(Tisiphone),美嘉拉(Megaera),阿耳刻托(Alecto)。她們從尤拉諾斯的血液中誕生。
The Pleiades(七仙女):阿忒拉斯的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分別是伊萊卡(Electra),邁亞(Maia),塔吉忒(Taygete),阿耳刻悠妮(Alcyone),美羅珀(Merope),塞萊諾(Celaeno),絲黛羅普(Sterope)。其中邁亞是赫耳墨斯的母親。
時序女神(Hours):執掌自然秩序;共三人——歐諾彌亞(秩序),狄刻(公正),厄瑞涅(和平)。
彭透斯(Pontus):意思是「深不可測的海」。該亞的兒子和情人。
涅柔斯(Nereus):彭透斯和該亞之子,外號「海中丈夫人」。是個知識淵博,真誠善良的丈夫神仙。
多麗斯(Doris):泰坦歐申納斯之女,三千海洋女仙之一。涅柔斯之妻。
忒提絲:涅柔斯的女兒之中最賢慧者。
海精(The Nereids):涅柔斯和多麗斯的五十個可愛女兒。其中的一個阿穆芙萊特(Amphitrite)是海王波塞冬的夫人。
特里同(Triton):波塞冬和其夫人之子;海中的吹鼓手,所用的樂器是個大海螺。
米諾斯(Minos):克里特國王;以嚴密的法治而聞名,因此死後成為冥府的判官之一;宙斯和歐羅巴的兒子。
拉達曼達斯(Rhadamanthys):丈夫的兄弟,亦是冥土判官之一。(記得《女神的聖鬥士》中冥鬥士好象有三巨頭,不過那第三個傢伙的情況似乎很少有資料提及,不知道車田正美從哪兒查到的)
卡呂普索(Calypso):海上女神,阿忒拉斯的女兒;愛上了凡間的英雄俄底修斯,但由於宙斯的阻撓未能與其成婚。
阿刻羅俄斯(Achelous):河神,俄刻阿諾斯和忒提絲的三千兒子中最長者。眾海妖塞壬之父。
阿爾庫俄紐斯(Alcyoneus):天與地之子,最強大的巨人,在地上時不會被殺死。
3 希臘神祗詳細
阿瑪耳忒亞(Amalthea):海中仙女,有一可從中取食物的牛角。河神阿刻羅俄斯的角被赫拉克剌斯折斷後,她將自己的一個送給阿刻羅俄斯。
伊里絲(Iris):宙斯的使者;彩虹女神;人頭鳥哈耳皮埃的妹妹。
琉喀忒亞(Leucothea):海中女神;波塞冬將俄底修斯的船打碎後,她曾搭救俄底修斯。
珀耳塞(Perse): Oceanus之女,是赫利俄斯的妻子。
克呂墨涅(Clymene):俄刻阿諾斯與忒提絲的女兒。好象和若干個神都有過親密關系,包括普羅米修斯和阿波羅等,並生育了不少子女,
喀耳刻(Circe):赫利俄斯和珀耳塞的女兒,是個女魔法師,能把人變為牲畜。
普洛透斯(Proteus):海中丈夫人,變化無窮。
斯卡曼德洛斯(Scamander):河名,亦是河神名;又叫克珊托斯(Xanthus)
赫斯帕里得斯(Hesperides):即夜的女兒們;守衛該亞作為結婚禮物送給赫拉的金蘋果樹。
緒任克斯(Syrinx):山林女神,為潘所追求,化為蘆葦。
帕拉斯(Pallas):特里同的女兒;雅典娜無意中殺死她,因紀念她,自己該名帕拉斯,自稱為帕拉斯·雅典娜。
歐律諾墨(Eurynome):俄刻阿諾斯的女兒,與宙斯生美惠三女神。
格勞克斯(Glaucus):海神,善做預言。
塔羅斯(Talos):巨人,青銅時代最後一人;守衛克里特島。
塞勒涅(Selene):月女神,泰坦海潑里恩和西亞的女兒。
墨諾提俄斯(Menoetius):冥王的牧人。
比亞(Bio):兇猛的化身,帕拉斯與與斯堤克斯河所生的兒子。
克拉托斯(Cratos):強力的化身,帕拉斯與斯堤克斯河所生的兒子,是」兇猛」的兄弟。
非人生物
厄喀德那(Echidna):半人半蛇的怪物。生了許多著名的妖怪——如勒耳那水蛇,涅墨亞獅子,咯邁拉,斯芬克斯等。
戈耳工(Gorgons):福耳庫斯與刻托的三個女兒,其中之一是墨杜薩。
克律薩俄耳(Chrysaor):波塞冬和墨杜薩所生的怪物,珀伽索斯的兄弟。
刻耳柏洛斯(Cerberus): 三頭狗,堤豐和厄刻德那所生,把守地獄的大門。
刻托(Ceto):彭透斯和該亞的女兒;生戈耳工,格萊埃,及大蛇拉冬。
拉冬(Ladon):看守金蘋果的百首龍,刻托和福耳庫斯所生。
彌諾陶洛斯(Minotaur):克里特島上牛頭人身的怪物,喜食人肉,尤其是童男童女;著名的克里特迷宮即為軟禁它而建。
珀伽索斯(Pegasus):飛馬;波塞冬與墨杜薩所生,當珀耳修斯割下墨杜薩的頭時,與克律薩俄耳一起從墨杜薩頭中跳出。
克律薩俄耳(Chrysaor):波塞冬與墨杜薩所生的怪物,飛馬珀伽索斯的兄弟。
格萊埃(Graeae):福耳庫斯和刻托的三個女兒,與戈耳工是姊妹;她們共有一隻眼睛,一隻牙齒。
許德拉(Hydra):堤豐和厄咯德拉所生的水蛇,有九個頭,因住在勒耳那大澤,又稱勒耳那大蛇。
喀邁拉(Chimaera):噴火的妖怪,為堤豐和厄喀德那所生,獅頭,羊身,蛇尾。
斯庫拉(Scylla):義大利和西西裏海峽之間的海妖。
斯芬克斯(Sphinx):堤豐和厄喀德那所生的怪物,有翼,長著美女的頭,和獅子的身子;因俄狄浦斯殺父,前往忒拜為害。
堤豐(Typhon):該亞和塔耳塔洛斯的最小兒子,極度恐怖的怪獸;又稱為堤福俄斯(Typhoeus)。
福耳庫斯(Phorcys):號稱「百怪之父」,生育了很多怪物。
塞壬(Siren):福耳庫斯和一位繆斯的女兒。她們住在一個海島上,以歌聲誘惑並殺死路過的水手。
墨杜薩(Mesa):戈耳工之一;凡見到她頭的人都將變成石頭。
人類和半神人
潘多拉(Pandora):赫淮斯托斯用泥土造成的女人,眾神賜與諸善。
厄帕俄斯(Epeius):希臘軍中著名的巧匠,建造了木馬。
厄瑞克透斯(Erechtheus):雅典王;該亞和赫淮斯托斯之子,由雅典娜撫養大。
厄特克勒斯(Eteocles):俄狄浦斯的兒子,抵抗攻打忒拜的七將,死於自己兄弟之手。
俄里翁(Orion):俊美而強壯的獵人,為阿忒拉斯的七個女兒所愛,死後變成獵戶座。
4 希臘神祗詳細
俄耳甫斯(Orpheus):繆斯之一卡利俄珀的兒子;他能以琴聲使山林,岩石移動,使野獸馴服。死後成為天琴座。
伊俄(Io):是地中海地區某國公主,為宙斯所愛,將他變成小母牛,被赫拉派牛氓追逐,後在普羅米修斯的指引下逃脫。最後成為埃及的女神伊西絲(Isis)。
阿斯克勒皮俄斯(Asclepius):天醫,阿波羅與克呂墨涅的兒子;為宙斯所殺。
布里塞伊絲(Briseis):特洛亞著名美女;為阿喀琉斯所俘虜,由於她的謎煞蠆引起了希臘將帥不和。
歐羅巴(Europe):美麗的人間女子,為宙斯所引誘,是宙斯最著名的情人之一。
卡德摩斯(Cadmus):歐羅巴的哥哥;忒拜城的建立者。
卡帕紐斯(Capaneus):攻打忒拜的七雄之一。
卡珊德拉(Cassandra):普里阿摩斯和赫卡柏之女;是女預言家,曾預言了特洛亞的毀滅。
代達羅斯(Daedalus):全希臘最有名的建造大師,善於各種工藝技巧。
尼柔斯(Nireus):泉水女神的兒子,希臘將領中最英俊者。
皮拉(Pyrrla):厄庇墨透斯和潘多拉的女兒,丟卡利翁的妻子;唯一躲過宙斯洪水的兩個人。
安菲阿剌俄斯(Amphiaraus):著名先知,攻打忒拜的七雄之一。
安菲翁(Amphion):宙斯的兒子;以豎琴的魔力建成了忒拜的宮殿。
安德洛瑪刻(Andromache):赫克托耳的妻子,以對丈夫鍾愛著稱。
安提羅科斯(Antilochus):攻打特洛亞的希臘將領之一,以英俊勇敢著稱,是阿喀琉斯的摯友之一。
丟卡利翁(Deucalion):普羅米修斯和克呂墨涅之子,皮拉的丈夫;宙斯發洪水毀滅人類時只留下他們倆。
伊卡洛斯(Icarus):代達羅斯之子;和父親一起逃離克里特時,因飛近太陽,落水而死。
伊克西翁(Ixion):拉庇泰國王;因意圖對赫拉無理,宙斯將他縛在旋轉的車輪上,永遠在冥土受罰。
伊阿西翁(Jasion):宙斯和海中某女神的兒子,他追求農業女神德米特耳,為宙斯所殺。
伊阿宋(Jason):奪取金羊毛的阿耳戈英雄的首領;美狄亞的丈夫。
西緒福斯(Sisyphus):人類中最狡猾者;死後在冥土受罰,永遠推巨石上山,但將及山頂巨石又復落下。
克律塞伊絲(Chryseis):特洛亞方面阿波羅祭司的女兒,為阿伽門農俘虜,後者拒絕將她交還給其父,結果導致太陽神的報復。
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aemnestra):阿伽門農的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又被自己兒子所殺。
狄俄墨得斯(Diomedes):特洛亞戰爭中,希臘方面著名的大英雄。
希波墨冬(Hippomedon):攻打忒拜的七雄之一。
忒修斯(Theseus):雅典王;希臘神話中的著名大英雄之一。
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奧德修斯的兒子;父親從特洛亞戰爭中歸來後,幫助父親殺死所有求婚者.
忒拉蒙(Telamon):奪取金羊毛的阿耳戈英雄之一。
忒瑞西阿斯(Tiresias):忒拜先知,盲目,據說因無意中窺見雅典娜出浴而被判失明。
阿喀琉斯(Achilles):珀琉斯和海中女神忒提絲之子,渾身刀槍不入,唯一的弱點是腳踝;特洛亞戰爭中的希臘最偉大英雄。
阿德剌斯托斯(Adrastus):阿耳戈斯王;攻打忒拜的七將之一。
阿伽門農(Agamemnon):阿特柔斯之子;特洛亞戰爭中希臘方面的統帥。
阿爾刻提斯(Alcestis):珀利阿斯的女兒;以鍾情丈夫著名,自願代丈夫就死。
阿塔蘭忒(Atalanta):伊阿索斯和克呂墨涅的女兒,美麗而野性的女獵手.
阿特柔斯(Atreus):珀羅普斯和希波達彌亞的兒子,坦塔羅斯的孫子.
歐律斯透斯(Eurystheus):珀耳修斯的孫子;赫拉克剌斯被罰為他做十二件大事.
拉奧孔(Laocoon):特洛亞城的阿波羅祭司,因他勸告特洛亞人警惕木馬,雅典娜震怒, 派兩條蛇將他咬死
帕里斯(Paris):特洛亞王子;由於他誘拐天下第一美女海倫而引起特洛亞戰爭.
帕耳忒諾派俄斯(Parthenopaeus):阿德剌斯托斯的兄弟,攻打忒拜的七英雄之一.
帕特洛克洛斯(Patroclus):諾提俄斯之子;阿喀琉斯的密友;死於赫克托耳之手, 他的死使阿喀琉斯重新參戰攻打特洛亞.
5 希臘神祗詳細
法厄同(Phaethon):阿波羅和克呂墨涅的兒子;因強駕阿波羅的神車,從天上跌下致死.
波呂尼刻斯(Polynices):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兒子;攻打忒拜的七英雄之一.
坦塔羅斯(Tantalus):宙斯的兒子,眾神的朋友;因殺死兒子宴請天神,被罰入冥土永受飢渴之苦.
美狄亞(Medea):美麗的女魔法師,她幫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並嫁給他;後因伊阿宋移情別戀,親手殺蘇煞蛟己的兩個兒子並設計殺死了伊阿宋的新歡.
珀利阿斯(Pelias):伊阿宋的叔叔,他篡奪了本應屬於伊阿宋的王位.
珀琉斯(Peleus):阿耳戈英雄之一;忒提絲的丈夫,阿喀琉斯之父.
珀羅普斯(Pelops):坦塔羅斯之子;被其父做成菜餚給天神食用,後為命運女神復活.
珀涅羅珀(Penelope):奧德修斯忠貞的妻子;丈夫遠征特洛亞失蹤後,拒絕了所有求婚者, 一直等待丈夫歸來.
珀耳修斯(Perseus):宙斯和達那厄的兒子;希臘神話中的大英雄之一.
辛尼斯(Sinnis):著名強盜,外號」扳松賊」,用兩棵松樹將旅人撕裂;波塞冬之子;為忒修斯所殺.
達瑪斯忒斯(Damastes):著名強盜,外號」鐵床賊」;沒准兒也是波塞冬之子;為忒修斯所殺.
斯喀戎(Sciron):著名強盜,強迫旅人為他洗腳;差不多也是波塞冬之子;被忒修斯殺死.
埃厄忒斯(Aeetes):赫利俄斯和珀耳塞之子,喀耳刻之兄,美狄亞之父.
埃涅阿斯(Aeneas):阿佛洛狄忒的兒子,特洛亞英雄之一.
埃俄羅斯(Aeolus):希波忒斯之子,克蘇托斯之父;眾神的朋友,掌管諸風.
埃阿斯(Ajax):忒拉蒙和厄里斯珀之子,通稱大埃阿斯;特洛亞戰爭中的希臘英雄.
埃阿斯(Ajax):俄琉斯之子,通稱小埃阿斯;特洛亞戰爭中的希臘英雄.
俄琉斯(Oileus):阿耳戈英雄之一.
恩底彌翁(Endymion):埃特里俄斯俊美的兒子,為月女神塞勒涅所鍾愛.
海倫(Helen):宙斯和勒達的女兒,人間絕色;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為帕里斯拐走而引起特洛亞戰爭.
曼托(Manto):忒瑞西阿斯的女兒,亦善預言.
許拉斯(Hylas):赫拉克剌斯的密友;美麗的男子,被水妖欽煞蜻.
淮德拉(Phaedra):彌諾斯的女兒的女兒,忒修斯之妻.
透克洛斯(Teucer):河神斯卡曼德洛斯的兒子;第一個特洛亞王.
涅索斯(Nessus):一個渡旅客過河的艄公,馬人;因調戲赫拉克剌斯的妻子被他殺掉, 但臨死設計害死赫拉克剌斯.
涅琉斯(Neleus):阿耳戈英雄之一.
涅斯托耳(Nestor):涅琉斯的兒子,希臘某部的國王,以睿智著稱,且為人公正,長於言辭.
喀戎(Chiron):文武雙全的馬人;許多希臘英雄的丈夫師.
喀耳刻(Circe):赫利俄斯和珀耳塞的女兒;法力高強的魔法師.
阿德墨托斯(Admetus):參加過卡呂冬野豬狩獵,阿耳戈英雄之一;以他忠貞的妻而著名。
菲羅克忒忒斯(Philoctetes):赫拉克剌斯的朋友;赫拉克剌斯臨死時將弓箭送給他.
普里阿摩斯(Priams):特洛亞戰爭時期的特洛亞國王,帕里斯之父.
斯屯托耳(Stentor):希臘人,著名的大嗓門,聲音洪亮可抵五十人.
堤丟斯(Tydeus):攻打忒拜七將之一.
提提俄斯(Tityus):宙斯和厄拉瑞的兒子,因對拉托那無理而在冥土受罰,肝臟為群鷹啄食.
奧革阿斯(Augeas):波塞冬或赫利俄斯的兒子;金羊毛英雄之一;掃除他牛棚中的糞便是赫拉克剌斯的十二件工作之一.
奧托呂科斯(Autolycus):著名的竊賊和騙子;奧德修斯的外祖父.
塞墨勒(Semele):卡德摩斯的女兒;和宙斯生狄俄倪索斯.
塔羅斯(Talus):代達羅斯的外甥,因被代達羅斯嫉妒而被殺.
赫克托耳(Hector):普里阿摩斯和赫卡柏的兒子,帕里斯的兄弟,特洛亞最勇猛的英雄,為阿喀琉斯所殺.
赫丈夫(Hellen):皮卡和丟卡利翁的兒子.希臘一名即從他而來.
赫拉克剌斯(Heracles):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阿爾克墨涅和宙斯所生的兒子,以力大聞名.
赫西俄涅(Hesione):普里阿摩斯的姊妹,被赫拉克剌斯從海怪手中救出,嫁給忒拉蒙.
墨勒阿革洛斯(Meleager):狩獵卡呂冬野豬的著名英雄.
墨涅拉俄斯(Menelaus):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門農的弟弟,海倫的丈夫;特洛亞戰爭中的希臘高級將領.
㈤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詞目譯義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文化縱覽
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九流十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鄒子》)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縱橫家書》記載〕)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劉安、屍佼、《屍子》、《淮南子》)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農家(許行《神農》已佚)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琴棋書畫
明代&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從語言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從文字類型上看漢字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音節文字之分。從字母體繫上看有古印度字母、回鶻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形式。
鮮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的高度。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黃庭堅等書法名家的作品至今讓人們嘆為觀止
醫葯醫學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
宗教哲學
儒、道、釋〔佛〕、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
中國傳統文化
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 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 嘔欠濤"。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東北虎、金錢豹、丹頂鶴、中華草龜、大熊貓、中華鱘等;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等)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織女等
神妖鬼怪
玉帝、太白金星、瑤池金母、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等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釋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
㈥ 誰知道中國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
許紀霖 原創| 2013-02-22 10:32 | 投票編輯推薦標簽: 中國 文明的崛起 文明國家 文化多元主義 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作為全球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GDP總量今年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老二。全世界都在驚呼「中國世紀」的到來。.資深外交家吳建民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首次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這一新變化世界沒有準備好,中國自己也沒有準備好」。中國的崛起,是一種什麼意義上的崛起?崛起後的中國還缺少什麼,她將走向何方?這些問題令西方人迷惑,中國自己也缺乏清晰的答案。 在一片中國崛起的歡呼聲中,我們需要的只是冷靜的反思。 文明的崛起,還是富強的崛起?中國的崛起當然已經是一個無庸置疑的事實。問題在於,中國的崛起與文明有關嗎,抑或僅僅是一種「富強的崛起」?「富強的崛起」只是以GDP為核心的一組統計數據,所謂民富國強,是綜合國力的展現;而「文明的崛起」則是一種普世價值與制度體系,是人類歷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義系統的誕生。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文明大國,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儒家文明與猶太教-基督教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教-佛教文明一起,是影響至今的人類軸心文明。儒家文明提供的價值典範在於:法家追求的富國強兵並非正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是保持天人之際、群己之際的和諧,國計民生雖然重要,但並不具有終極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德成仁,統治者施行仁政,民眾安貧樂道,維持身心平衡的禮治秩序。最後實現天下歸仁的大同理想。儒家文明通過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在東亞地區曾經建立過長達千年的統治,那的確是一種以天下主義為核心的文明霸權。中國文明在18世紀到達巔峰,以至於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將1400-1800年的現代化早期視為「亞洲時代」, 在歐洲工業革命興起之前,已經出現了全球經濟體系,但它的中心不在歐洲,而在亞洲,中國與印度是全球經濟的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然而進入19世紀之後,隨著歐洲的強勁崛起,中國文明逐漸衰敗。老大帝國先是敗於歐洲列強,然後不敵過去的學生、因「脫亞入歐」而變得強盛的近鄰日本。中國人痛定思痛,放下重義輕利的儒家文明,開始追求西洋式的強國崛起。 早在晚清,嚴復、梁啟超這些中國知識分子已經發現,近代西方崛起的背後,隱藏著兩個秘密,一個是富強,另一個是文明。富強是軀體,文明是靈魂。富強與文明,哪個目標更重要呢?在落後就要挨打的亡國滅種危機面前,文明的目標、自由民主的理想不是不重要,但比較起富強,顯然可以緩一步進行,當務所急乃是盡快實現富國強兵,以自己的實力爭得世界上的生存地位。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追尋強國夢之中,富強壓倒文明始終是中國的主旋律。從晚清到民國,從毛澤東時代到改革開放三十年,雖然文明夢的內涵與時俱變,但富強的目標始終一以貫之。即使在毛澤東時代,意識形態掛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打造社會主義強國,依然是繼續革命的中心目標,毛澤東求強心切,發動「趕超英美」的大躍進,試圖以非現代的方式建立現代強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先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隨後認定「發展是硬道理」,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成為社會上下共同的追求目標,發展主義成為超越各種主義紛爭的國家主導思想,而消費主義又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發展主義的國家戰略與消費主義的民眾意識上下合流,其背後共享的世俗目標,便是與價值、倫理與文明無關的富強。以尋求富強為中心,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就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崛起。 富強與文明是近代西方崛起的兩大秘密,中國在追求現代化過程當中,暫時舍棄了文明,全付精力攻富強,不惜一切代價學西方,追求「富強的崛起」。路易斯·哈茨在為史華慈的《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一書所作的序言中不無感慨地指出,嚴復站在尚未經歷現代化的中國文化立場,一下子就發現了西方思想家未曾意識到的19世紀歐洲崛起的秘密,他在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敘述的背後,讀出了「集體的能力」這一西方得以富強的主題。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幾代中國人追尋強國夢,在何種文明問題上,幾度搖擺――最初英美,又是法蘭西,隨後蘇俄,最後回到英美――至今爭論不休,但在富強這一關節點,卻前赴後繼,綱舉目張。富強這門課是殘酷的,學生先是被老師棒喝毆打,打醒之後一招一式模仿老師。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苦煉,終於到了學生可以向老師叫板、師生平起平坐的時刻。假如像雅克所預言的那樣,2050年真的實現了「東風壓倒西風」,這究竟是中國的勝利,還是西方富強精神的勝利?西方人屆時會否像當年被滿清征服的漢人那樣驕傲地回答:是的,是輪到你們東方人再次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不過這次你們卻在精神上墮入了我們西方精神的俘虜。是我們讓你們從野蠻走向了文明,哦不,從你們東方文明的視角來看,應該是從文明走向了野蠻! 一個可欲的現代性既包含物質文明(富強),也內涵精神文明(價值)。一部近代西方的現代化歷史,也是道德與生存、啟蒙價值與國家理性內在沖突、相互斗爭的過程。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歷史內部曾經出現過物質主義與國家理性攜手、走向全球野蠻擴張的文明歧路。這種以富強為核心的現代性,也預設了對人性的獨特理解,不過那僅僅是霍布斯意義上追求自我保存、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生物人」,這種失去宗教與道德價值約束的現代性,無異是一種野蠻的現代性,或者說反文明的文明。假如沒有文明法則的制衡,聽憑現代性內部富強的單向膨脹,往往會墮於腐敗、冷酷與野蠻。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與文明內部的這種殘缺性有關。今日的中國人,比這個時代的西方人更像19世紀的西方人,表現出歐洲早期工業化時代慾望強烈、生機勃勃、冷酷無情與迷信物質力的布爾喬亞精神。當世之國人,與儒家文明熏陶下的老祖宗比較,在精神上恍若異種。在富強這張臉譜上,中國已經步入「現代」,而「現代」的代價卻是「中國」的失落――不是國家主權意義上、而是文明主體意義上的中國。 現代性內部的野蠻性
富強與文明都是現代性的內在要素。所謂富強,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是器物的現代化,其次是國民精神的提升,第三個旨在實現韋伯意義上的社會-經濟機器的合理化。而文明則是一種特定的價值目標和烏托邦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等,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富強是世俗的訴求,而文明是內涵倫理、道德的價值理想。 在歐洲的現代性歷史過程之中,富強與文明是一個同時展開的兩面,富強為現代性提供了物質生產與制度合理化的基礎,使得人類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能夠創造出比過去所有歷史的總和都要大得多的物質財富,文明則為現代性提供了精神與制度的價值與意義,並以此發展出現代的心靈秩序與政治秩序。缺乏富強的現代性是一種虛弱的、貧乏的宗教/道德烏托邦,而沒有文明的現代性則是可怕的、具有內在破壞力的蠻力。富強與文明,是現代性不可缺少的兩面,它們滿足了人性深處世俗慾望與精神超越兩個矛盾性的追求,是心靈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會秩序中的現實展現。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其野蠻性,並非自現代性而始,然而,現代性一方面是物質和科技的進步登峰造極,另一面卻是野蠻的空前(未必)絕後。文明提供的技術手段使得暴力和殺人更加科學化和理性化,電影《阿凡達》中最令人震撼的鏡頭,就是自然的原始部落與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的對抗。現代性承認了人性的世俗慾望無限膨脹的正當性,當今世界各種利益政治的斗爭,最終乃是人性中的慾望沖突。霍布斯對現代人性的認識雖然冷酷,卻是一針見血:貪婪和虛妄。人類的虛妄發展到現代,莫過於此。當各種超越世界(上帝、天命、自然、道德形而上學)崩潰之後,各種人造的崇拜物、拯救世界的意識形態充斥人間,並且都以某種貌似崇高的名義施行暴力。現代性的內在野蠻性不是一種外在之物,而是內在於現代人的心靈之中,它成為現代烏托邦的內在一部分。暴力不僅施行於人的肉體,而且摧殘人的靈魂,前者比較容易察覺,而柔性的強制性力量――通常表現為流行的意識形態話語――作為福科所說的話語權力卻無所不在。現代文明的野蠻,說到底,乃是一種心魔。與野蠻的搏鬥,是現代文明內部的戰斗,是一場人性的自我搏殺。無論歷史如何進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與心魔的斗爭,是一場人類永恆的戰爭。 當代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奇跡,但現代性的負面景觀都在中國集中地體現。如今這個全球化的現代性非常短視,非常自私,現代人為現世享樂主義激勵,不相信來世,不恐懼地獄,也不追求天堂,要的只是自己看得見的慾望滿足。古代人、中世紀人對自然與上帝有敬畏之心,生活有節制。現代人活得太囂張,肆無忌憚。地球總有一天會毀於人類自身,可能就是一次漫不經心的偶然失誤。古老的瑪雅文明曾經預言2012年是世界與人類的末日。世界末日也好,最後的審判也好,抑或彌賽亞時刻也好,都有一個對現世有所制約的神聖(或恐怖)的終端,讓人懂得審慎、畏懼和有敬仰之心,然而,現代人,特別缺乏信仰的中國人如今天不怕、地不怕,無論是體現國家意志的奧運會、世博會倒計時,還是個人生存意志所期待的買車、買房、晉升的幸福倒計時,都是不具超越性的「世俗時刻」,一旦來臨,即陷入虛無。人們在縱欲與虛無之間無限循環,生死輪回,永無盡頭。這,難道就是現代人的宿命嗎? 現代性靠什麼與內在的野蠻性作戰?現代性一方面滋生著不斷變種的野蠻流感,同時也不斷生產著對它們的抗體,從現代性的歷史來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種價值以及相應的社會政治建制,還有人類幾千年的人文與宗教傳統,都是制約現代性負面的有效因素。文明之所以依然給我們希望,啟蒙之所以沒有死亡,乃是建立在這種現代性抗體的自我生產機制之上的。按照歷史的辯證法,野蠻的流感讓文明產生抗體,但同時也不斷對抗體做出反應,產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繆所說,鼠疫是不可能終極地戰勝的,因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偉大,乃是有一種西西弗斯的精神,與之不斷的抗爭。對於人類文明的前景,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審慎的樂觀或有節制的悲觀態度。 「好的」與「我們的」:需要什麼樣的價值?
去年在英美出版的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斷言到2050年中國將以文明霸主的姿態統治全世界。他追隨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路,將中國視為一個文明共同體,認為近代以來的中國「似乎像民族國家,但骨子裡是文明國家」。雅克這一前設性的理據在歷史與現實層面能夠證成嗎?傳統中國誠然是一個以儒家文明為認同核心的中華帝國,並非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然而,晚清之後歷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像西方那樣的現代民族國家。隨著中華帝國的傾覆,儒家文明也隨之崩盤,處於一波又一波的解體之中。文明國家以獨特的文化認同為基礎,而現代民族國家則以威斯特法利亞體系的主權認同為前提。自上個世紀初中國文明解體之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所賴以存在的價值符號與文化獨特性變得曖昧不清,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文明」,這些最基本的自我認同至今如同在廬山雲霧之中。當代中國人不得不藉助民族國家的現代概念,通過對國家主權的不斷重申以及對國際關系中「他者」的政治性區隔,而獲得國家與國民的自明性。雅克的命題或許倒過來說更為恰當:當代中國表面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國家,骨子裡卻是一個國家主權為核心的民族國家。現代中國的重建,是滿足於民族國家的建構,還是恢復文明國家的風采?對於一般國家而言,它們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使命只是實現民族國家的建構。但中國不一樣,作為曾經的軸心文明,一旦進入世界舞台,註定要扮演大國的角色。在國際政治之中,經濟實力當然很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佩里·安德森在討論全球歷史中的霸權演變時,提出要區別兩種不同的權力:支配權與霸權。支配權(domination)是一種通過強力(force)的權力,而霸權(hegemony),則是一種通過合意(consent)的權力。按照葛蘭西的經典定義,霸權的核心在於其意識形態的本質。霸權不僅建立在強力基礎上,而且也是建立在文化優勢(cultural ascendancy)之上的權力體系。霸權的真正內涵在於知識與道德的領導權,即所謂的話語權。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一個國家假如只有經濟實力,只是一個GDP大國,它可以擁有支配權,但未必有讓其他國家心悅誠服的道德權威。唯有文明大國,擁有話語領導權或文明競爭力的大國,才有可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近代全球的霸業史可以清晰地證明這一點。最早利用航海術進行全球探險與殖民擴張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它們之所以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穩定的世界霸主,個中原因乃是它們徒有擴張實力,而缺乏典範性的現代文明,最終難免被取代。英國在19世紀稱霸全球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這個日不落帝國除了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力,最重要的乃擁有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核心元素: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及一整套社會經濟政治建制。到20世紀美國替代英國稱霸世界,也是同樣如此:領先全球的高科技、高等教育以及典範性的美國價值。這些文明典範伴隨著帝國的全球擴張,輸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民族國家是個別的,它只有特殊性的文化,而文明國家是普世的,無論它用什麼樣的力(軍事力、金融力或經濟力)領導世界,在實力背後還要有普世性的文明。在近代德語之中,文明(Zivilisation)意味著屬於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或本質,而文化(Kultur)則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和族群特徵。文明的表現是全方位的,可以是物質、技術和制度,也可以是宗教或哲學,而文化一定是精神形態的,文化指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存在價值,而是某些特定的民族或族群所創造的價值。文化是特殊的,可以僅僅適合某個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的情形,而文明一定是超越個別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限制,具有適合全人類的普世性價值,從軸心文明到現代文明的世界各種宗教與哲學,無不具有這種普世特徵。 文明與文化不同,文明關心的是「什麼是好的」,而文化關注的則是「什麼是我們的」? 文化只是為了將「我們」與「他者」區別開來,實現對「我們」的認同,解決自我的文化與歷史的根源感,回答我是誰?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但文明不一樣,文明要從超越的視野――或者是自然、或者是上帝,或者是普遍的歷史――回答「什麼是好的」,這個「好」不僅對「我們」是好的,而且對「他們」也同樣是好的,是全人類普遍之好。在普世文明之中,沒有「我們」與「他者」之分,只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價值。 中國的目標如果不是停留在民族國家建構,而是重建一個對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的文明大國,那麼她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就必須以普世文明為出發點,在全球對話之中有自己對普世文明的獨特理解。這一理解不是文化性的,不能用「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這是中國的主權,不容別人來說三道四」這類慣常語自我辯護,而是要用普遍的文明標准來說服世界,證明自己的合理性。當代中國的一些國家主義者在乎的只是「我們」與「他者」的區別、只是一門心思考慮如何用「中國的」價值代替「好的」價值,以為只要是「中國的」,在價值上就一定是「好的」。這種封閉的「區別敵我論」並不能構成有效的價值正當性,因為「我們的」價值無論在邏輯還是歷史當中都無法推理出必定等同於「好的」和「可欲的」價值。中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所要重建的不是適合於一國一族的特殊文化,而是對人類具有普遍價值的文明。對中國「好的」價值,特別是涉及到基本人性的核心價值,也同樣應該對全人類有普遍之「好」。普世文明,不僅對「我們」而言是「好的」,而且對「他者」來說同樣也是有價值的。中國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類的視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國特殊的價值與利益為皈依。中國文明在歷史上曾經是天下主義,到了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天下主義如何轉型為與普世文明相結合的世界主義,這是一個文明大國的目標所在。 在文明與文化的關繫上,當代中國思想界有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普世價值論」,認為中國的未來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西方所代表的普世的現代化道路。另一種是國家主義者所持有的「文化相對論」,認為各個民族與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由於國情與文化不同,各有其價值所在,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通約,不存在一個為不同文化和民族所共享的普世文明。原教旨自由主義視西方為文明的普世模式,這種黑格爾式的文明發展一元論將導致科耶夫所批評的並非美妙的「同質化的普遍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將被這種同質化的一元文明所徹底摧毀。普世文明的確存在,但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確區分了兩種對普世文明的闡釋:一種是在意識形態冷戰或者二元式的「傳統與現代」分析框架之中,將普世文明解釋為以西方為典範的、值得各非西方國家共同仿效的文明,另外一種是在多元文明的理解框架之中,普世文明乃是指各文明實體和文化共同體共同認可的某些公共價值以及相互共享與重疊的那部分社會文化建制。1990年代中期之前,當思想界還沉睡在冷戰思維和現代化模式之中時,西方中心主義的確主宰過中國人天真的心靈。近十年來,隨著「反思的現代性」思維崛起,普世文明的內涵發生了內在的轉變。西方與東方一樣,只是眾多特殊文明中的一種,所謂的普世文明正是各種特殊性文明中所共享的重合部分,是人類得以和平共處與健康發展的基本價值。普世文明不是一組固定不變的靜態要素,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更多文明的介入,其內涵也處於不斷的再建構過程之中。普世文明既是動態的、歷史的,又並非邊界模糊、可任意解釋與發揮。當上帝和天命等各種超越世界解體之後,普世文明便擁有了深刻的啟蒙印記,文明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制度性守護,是對人性尊嚴所必須的自由平等的扞衛。這些已經被寫入聯合國一系列基本公約、並為大多數國家所簽訂認可的,已經成為人類的核心價值。 這種意義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主義者所堅持的文化相對主義有著非常重要的差別。文化多元主義承認不同的文化之間雖然有質的不同,但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並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有可能獲得共約性,比如自由、平等、博愛、公正、和諧等,在當代社會便成為不同民族和文化共享的基本價值。只是在這些價值之間何為優先,什麼最重要,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選擇。但是文化相對主義就不同了,它頑固地堅持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獨特的價值標准,文化之間不存在可以共享的文明價值,「我們的」價值就是「好的」價值。文化多元主義可以與普世文明並存,但文化相對主義只能導致封閉的、狹隘的「中國特殊論」。中國文化的確是特殊的,就像西方文化也是特殊的一樣,但中國文化畢竟是偉大的軸心文明,特殊之中蘊涵著豐富的普遍性,蘊涵著可以與人類其他文化分享的普世文明。「中國特殊論」貌似政治正確,卻將文明降低到文化的層次,大大矮化了中國文明,實非中國之福音也。 富強背後的國家理性
當中國的國家主義者堅持「中國特殊論」,拒絕在文明價值上與其他文明相互比較和參照,而試圖走中國式的另類現代性道路的時候,他們所謂現代性的公共標准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所謂的國家富強:各個國家的現代性在文明價值上各行其事,只有在可衡量的國家實力上現代性才具有了某種量化的可比較性:誰有實力,誰能武力稱霸,誰的現代化就最成功。這種馬基雅維利式的國家主義是一種徹底的價值虛無主義,是中國走向「文明的崛起」過程中的一大屏障。 是國家的富強重要,還是文明的建設更重要?這個問題,從晚清的梁啟超、嚴復、楊度、孫中山,一直到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都有非常激烈的爭論。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兩種理性的沖撞。在歐洲現代性的歷史過程之中,發展出兩種不同的理性傳統:啟蒙理性和國家理性,啟蒙理性的道德價值落實在個人的自由與解放。而國家理性按照梅尼克的分析,從馬基雅維利開始,國家作為一個有機的個體,它像人一樣具有自身的生存發展的理由,為了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國家理性預設了國家主權的自主性,近代的國家主權因為超越了古希臘羅馬的德性倫理和中世紀的上帝意志,在英法最初所憑借的是啟蒙理性的自然法傳統,到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狂潮興起,普世的自然法傳統被判為虛妄,國家理性之上不再有任何普遍性的道德倫理羈絆,權勢成為其唯一的目的,國家成為超道德的利維坦。國家理性的正當性不再是超越的宗教或道德形而上學,而是所謂的國家與國民的同一性。國家掙脫了來自超越世界的普世性規則,它成為它自身,其正當性來自人民的授權,這種授權或者是君主制的代表(公共利益),或者是民主制的周期性的選舉授權。國家自身有其存在、發展的理由,其理由便是公共福祉。國家一旦獲得了自主性,具有了最高主權的形式,便不再有外在的道德規范,其內在的權勢如同惡魔一樣便自我繁殖,向外擴張。 梅尼克在《馬基雅維利主義》一書注意到,霍布斯的國傢具有自我解體的可能性,其自我中心主義和利己主義,無論多麼理性,都無法產生一種將自利的、分散的個人凝聚起來的社會紐帶。某種更高的道德與思想價值必須添加到國家理性之中,於是德國的黑格爾主義,以歷史主義目的論的論證,賦予國家以最高的善。 歐洲有兩種國家理論:第一,從斯多葛學派到基督教的自然法體系,塑造了理性主義的國家,在17世紀,自然法的價值不再來自於自然與天國,開始從人的自然權利解釋國家存在的理由。第二,馬基雅維利主義開始的現實主義國家,國家本身是一個集體人格,並非個人利益的總和,國家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理性主義的國家與現實主義國家(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裂痕,霍布斯是一種解決方案,其核心是功利主義的。到盧梭那裡,其公共意志的思想讓國家獲得現代的神學政治形式,而試圖將二者最後調和起來的,是黑格爾。英國的功利主義政治來到德國,演化為帶有神秘主義性質的神學政治。黑格爾的世界精神需要在歷史中逐步展現,它需要一個像國家那樣的權勢作為主宰人類生活的載體。但手段成為了目的本身,世界精神只是國家權勢的道德表述。國家理性獲得了一種偉大的道德尊嚴。這種自我道德正當化的國家理性,比較起霍布斯世俗主義的國家理性,具有更大的破壞性,這也是德國可以從國民國家一體化的國家主義走向民粹運動的法西斯主義。國家主義可以不必魔化,但法西斯主義一定需要國家的自我魔化。 糾纏梅尼克一生的問題便是國家理性中的道德與權勢之爭。近代德國的一部思想史,從最初的浪漫主義、歷史主義,走向價值虛無的國家主義,最後生出法西斯主義的怪物,晚年的他撰寫《德國的浩劫》,思考的是如何遏制國家理性內部的權勢擴張。作為一個歷史主義的大家,他沒有回到普世的啟蒙理性,而是從18世紀德國早期現代性中的古典人文主義(康德、歌德、席勒與赫爾德)那裡尋求德意志民族獨特的道德價值, 用今天的說法,如何為國家建構奠定一個文明基礎? 從歐洲近代思想、特別是德意志精神的演化史反觀當下,我們會發現當下中國與19、20世紀之交的德國具有某種相似性,那就是富強崛起之後向何處去?現代德國的悲劇性歷史留給人類的重大教訓,乃是提醒我們:假如國家理性缺乏啟蒙理性的導航和制約,任其自身發展,將會把民族拖下無底的深淵。國家理性與啟蒙理性都是現代性的內在要求,國家理性與啟蒙理性各有其內在價值,並非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然而,要警惕的是國家理性借文明的名義擴張其權勢。問題在於: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國家理性?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具有自我擴張性的國家理性,還是審慎的、有道德原則的國家理性?國家理性的正當性何在?是虛幻的國家/國民同一性,或者是施米特式的代表性民主威權,還是自由憲政體制所形成的國家意志?國家理性當然也可以是中國特色的,但在中國文明之中,有儒家的天下主義傳統,也有法家的窮兵黷武傳統,你的國家理性與誰調情,雖然打的都是「中國特色」牌,結局大不一樣。 任何一種理性或主義,本身具有內在的多歧性。真正的歷史罪孽是一種化學反應,單個主義很難說好壞,就看與誰聯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甘陽提出要「通三統」,這個提法本身不錯,問題在於過於籠統,「三統」中無論是中國文化傳統,還是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傳統、西方的現代性傳統,都是內涵非常復雜、具有豐富兩歧性的傳統,就看如何個「通法」。現代的國家理性,究竟是與現代的啟蒙價值、儒家的人文傳統相結合,還是與毛澤東的集權體制或者法家的富國強兵同流合污?與其籠統地談「通三統」,不如深入一個層面,仔細地梳理「三統」之中不同的歷史遺產,各家各派拿出不同的組合方案,為中國文明的重建展開一場思想的大論戰。 如何從富強的崛起走向文明的崛起?中國要的是什麼樣的文明國家?全世界注視著中國,中國應該拿出一份文明的答卷。
㈦ 高一歷史練習冊(第二分冊)答案
第一課
一、一萬 畜牧業 炎黃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漁獵、農耕。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對上古時代歷史的誇張記述。其中雖有誇張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蘊涵著一些有效信息。
擅長栽培水稻,農業工具先進,居民房屋為干欄式建築。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鳥和太陽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課
一、禪讓 世襲 國家 二里頭文化 B C B D 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天下為家」的社會代替「天下為公」的社會;夏朝已設官分職;~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設置了監獄,並制定刑法。
二、宮殿建築群的出現,說明社會分化明顯;青銅器、玉器大多用做禮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等級森嚴及當時人們對神靈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發掘印證了材料二中有關「城…,禮…」的記載。
考古發掘出的遺址、遺物對文獻記載具有印證或補充的功能。
第三課
一、湯 內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實行內外服制。經:重視農業;青銅鑄造業發達。文:甲古文是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實行禮治。
二、有助於了解商朝的經濟狀況,生產生活狀況和統治狀況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佔卜的風俗印證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會生活的直接記錄,是研究商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印證了一些歷史文獻中關於商王朝的記載,使商王朝歷史成為信史。 第6課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練習與測評
1、人們常說,先進可以變成落後,後來者也可以居上。試以秦統一為例,說一說後來者居上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①變法圖強,奮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②政策要穩定、連續:商鞅雖然慘遭殺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繼續;③打破傳統,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國優秀人才,委以重任,尊為「客卿」。由於上述原因,秦國後來居上,迅速強大,先後兼並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
2、結合第5、第6課內容,談一談秦朝大一統國家形成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政治基礎: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列國紛爭,大國兼並小國,形成「戰國七雄」,七國對周圍小國的兼並和邊地的開拓,完成了區域性的統一,為秦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經濟基礎:鐵制農具用於農業生產,出現犁耕技術,耕地面積擴大,私人手工業、商業活躍,各地經濟聯系加強;理論基礎:法家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
條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國強兵、兼並天下為目標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國力強盛,兵力強大。各諸侯國間交通便利,秦國民風淳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國。
3、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內史等諸卿
郡(守) 郡 (守)
縣(令) 縣(令) 縣(令) 縣(令)
探索與爭鳴:
上述觀點都有正確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評價秦所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
中國是農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無力抗禦自然災害、抵禦外族入侵;且自然經濟也極易導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強化中央統治,消除分裂割據因素;建造馳道和直道,保證政令暢通;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侵擾;開邊移民,充實邊地實力;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客觀上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對社會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創立的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在漫長的農業社會具有很大影響。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這一制度,「秦亡於政,而非亡於制」。歷代實行中央集權體制的王朝也並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漢、唐、明、清的統治都長達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的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統治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與皇帝個人的品質、統治經驗的積累,以及統治集團整體的制約力。秦始皇不能適應統一後的社會發展需要,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以致社會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亂,二世而亡,是一個典型的教訓。中央集權體制的致命缺陷導致中國古代社會出現周而復始的治亂交替的局面,對社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到中古後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則更導致中國社會發展緩慢。
(本題涉及秦亡的史實,建議放在第7課後討論)
( 敬業中學 郎宇飛)
第7課 秦末農民起義
讀圖學史:
圖例從上到下依次是:陳勝吳廣起義地點、陳勝吳廣建立政權的地方、項梁劉邦起事地點、陳勝吳廣進軍路線、項梁項羽進軍路線、劉邦進軍路線、巨鹿之戰地點。
練習與測評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門,曰:「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統一的積極影響?
初一泰平、夷去險阻、天下咸撫、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頌德是否符合歷史事實?理由是什麼?
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歌頌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的國家,消除地區之間的藩籬,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這是符合歷史史實的。
但是,稱民無徭役,天下安撫,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這是明顯違反歷史史實的,因為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朝統治者施行暴政,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當的嚴酷,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加之繁重的賦稅,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並最終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指鹿為馬」、「揭竿而起」、「約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還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與哪些歷史事實有關?這些事實說明了什麼?
指鹿為馬:趙高篡權
說明秦二世時,秦朝統治的危機和衰敗,丞相趙高為了要篡奪最高統治權,不惜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由於實行暴政,讓廣大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並最終激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發生,從而加速了秦王朝滅亡的步伐。說明統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約法三章:劉邦進關中爭取民心
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為了取得民心,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並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這也成為劉邦最後能夠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在項羽同劉邦進行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最終敗下陣來,說明項羽因自己的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導致自己最後的失敗。也可聯系現實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後來人們常用來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3、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是歷史認識的兩個層面。所謂歷史敘事,是敘述以往發生過的事件。而歷史解釋,則是闡明歷史發展的軌跡及其意義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屬於歷史敘事?哪些屬於歷史解釋?
歷史敘事: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歷史解釋: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市八中學 應華)
第8課 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練習與測評
1、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集權、中央政府的組成以及郡縣制)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起始,漢統治者從黃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縣制度都繼承秦朝。
2、採取無為政策的原因:漢朝初年,黃老思想符合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願;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後幾十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需要「與民休息」,恢復發展。
作用:這些政策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的恢復,但也使豪族勢力膨脹,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等因素凸顯。
3、角度:(1)春秋以來列國爭霸及互相兼並的歷史;(2)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及其在西漢的繼承;(3)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讀圖學史
總的探究原則:引導學生探究圖中的多元信息,教師補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學過的知識作有效解讀,並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讀,即參考答案的2與3。
參考答案:
1、反映漢朝制陶工藝的發展。
2、反映漢朝統治者的重農思想。
3、反映禮樂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則。
4、拓展探究:(1)陶制倉廩器物的美學價值;(2)反映了漢朝倉廩建築的形制;(3)其反映了漢朝的建築形制,因為從圖片的器物看,屋頂是廡殿式的。
(大同中學 姚軍)
第9課 漢武帝時代
讀圖學史
比照第6課「秦疆域圖」,找出兩者疆域四至的異同,並談談你對這一變化的認識。
秦之疆域:東至東海、南至南海、西至隴西、北至遼東。
西漢之疆域:東至東海、南至南海、西至蔥嶺、北至樂浪。
西漢在秦疆域的基礎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擴充,特別是西面,勢力范圍延伸至蔥嶺。
版圖有此擴張的原因在於,漢武帝通過對匈奴的三次戰爭,不但大體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而且在此基礎上擴大了疆域。
練習與測評
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從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歷史信息?從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麼判斷?
董仲舒認為:只有孔子所開創的六藝,也即儒學才是正道,其他學說皆應一並杜絕,更稱之為「邪辟之說」。如此便能使綱紀得到統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確,百姓自然也就順服了。
從這些信息可以得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學說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強政治上的大一統的局面,鞏固統治。
2、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變化:秦始皇時期,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法家思想。西漢初期,倡導「無為而治」,以道家為主,又兼采儒、法。漢武帝時期,變「無為」為「有為」,「獨尊儒術」。
主要原因:①社會狀況的變化導致統治政策與統治思想的變化:秦時以法治天下,政令嚴苛,使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秦朝二世而亡。漢初統治者鑒於此,採用道家學說,加之漢初經濟凋敝,需休養生息,故採取「清靜無為」的政策。在經歷了「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日臻豐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為,故「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為主張「有為」儒家思想所替代。
②地主階級統治地位的變化導致統治思想的變化:戰國與秦朝,「封邦建國」體制崩潰,舊貴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這種激烈的社會變革,主張實行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重農抑商,符合新興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到西漢中期,新制度逐漸穩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也相對豐富,從我國社會的基本特徵——農業經濟與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發,統治者轉而提倡以「入世」態度積極進取塑造人格,並以倫理道德來協調人際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的儒家勢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西漢前期實際上是地主階級的一個探索思考期。
3、列舉漢武帝時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的措施,從而說明西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盛國家之一。
答:政治上:
為了加強皇帝集權,抑制丞相的職權,設立「內外朝」,從而剝奪了丞相參與國家大事決策的權力。
創設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監察官員,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
為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頒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隱患。
通過上述措施漢武帝加強了中央專制集權統治。
思想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將儒學定為官學,其他諸子之學「罷黜」在官學之外。在長安建立太學,教授五經,從中選拔官吏。確立了儒學在官學中「獨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統一,對社會的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民族關系:漢武帝通過對匈奴的三次戰爭,大體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設置河西四郡,以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東北、東南和西部等地區設置郡縣或其他管理機構,進行有效的管轄。並使漢文化遠播異域。
探索與爭鳴
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把歷史人物放到歷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的階級性和時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觀察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
試以秦皇漢武為例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評價。
秦始皇與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們的建樹對當時乃至於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在開創豐功偉績的同時,兩位歷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戰國末年,七國紛爭,社會動盪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對六國的兼並,統一了全國,給人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國家機器,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成為歷代王朝政治統治制度的藍本。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對於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秦始皇不能適應從中國西部一小國的統治到全國統治的變化,所推行的政令過於嚴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採取焚書坑儒這樣極端殘暴的手段來維護統治,這些都直接或間接造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最終導致秦的短命而亡。
漢武帝
漢武帝是西漢中期的君主。已經變化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調整統治政策,統治思想,有所作為。在民族關繫上,改變西漢初,由於國力衰弱,對北方匈奴造成的嚴重的邊患所採用妥協的辦法,憑借七十年休養生息所積累的財富,通過對匈奴的三次戰爭,大體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為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創造了前提。政治上,設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頒布使中央集權得到鞏固。設置「內外朝」,極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使皇權得到了加強。對國家的統一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思想上,改變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也摒棄主張嚴酷統治方式的法家,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統一,儒學更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漢武帝統治時期是西漢的強盛時期,也對後世帶來深遠影響。
但是,漢武帝在軍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華,大興土木,致使漢興以來數十年之積蓄消耗殆盡,對西漢人民造成災難。面對激化的社會矛盾,漢武帝不得已下詔懺悔自己的錯誤。西漢也從鼎盛開始走向衰弱。
㈧ 古埃吉的神秘事件
1974(Oct. 3th)年國際美洲人大會(Mexico City: XL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mericanists)上曾有個叫休•哈列斯頓(Hugh Harleston)的學者提出古阿茲特克大都市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的冥街(The Avenue of the Dead)上金字塔與神廟等物正好構成一幅迷你太陽系模型,這其中甚至包含了直到1930年才發現的冥王星的軌道數據。而事實上,據考證整座城市從一期建造開始直到以後的擴建都是遵守了某一完備計劃,中間時間跨度長達1000年之久;同樣現象也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平原上著名的巨石陣中存在,根據地層發掘和分析以及C-14測定,古物學家認為其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這段長達1400年的時間里至少分三個階段建造完成的……究其原由,如果仍用「外星人」或「失落的文明」來解釋,相信這也只是無奈的選擇。那麼,史前超文明的真諦又何在呢?
埃及金字塔之謎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謎。
它的神奇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想像。在埃及共計大約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薩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佔地13.1英畝,由至少重2.5噸的近260萬塊巨石建造,共重625多萬噸。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偉的工程,一直眾說紛紜。至今,主要有如下四種解釋:
猜測一:百萬奴隸血汗的結晶
猜測二:混凝土澆灌的結果
猜測三:失落文明的遺產
猜測四:地外文明的傑作
但是,以上理論沒有一種完美到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將金字塔解釋清楚。(是否就意味著先前的金字塔研究者在思維的大方向上存在著誤區?)
2000年前「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記載,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采來的。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時,胡夫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古埃及奴隸是藉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築地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著斜面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但是,近年來考古人員在金字塔附近發現了工匠居住的村落,那兒住過幾千名工匠,食宿條件有充分保證。並且,還在金字塔所埋葬死者的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這表明這些死者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者,而他們不可能是奴隸,因為奴隸死後不會被安葬。此外,考古學家還在墓穴中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後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生活區內發現了勞工們的集體宿舍等生活設施的遺跡。通過對這些遺跡測算,只有大約25000名勞工參與建造金字塔,這就意味著希羅多德有關金字塔由百萬名工匠建造的論斷是不準確的。
然而,疑問仍舊存在: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復雜而繁重的工程,根據估計,胡夫金字塔用了260萬塊石塊。假設近萬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將十塊重達十噸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須費時近700年,但事實上,一座金字塔約需二十年即可建成。到底在沒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將石塊搬運、砌迭。金字塔的外壁石塊都精確地緊貼著,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樣,甚至連一張名片也插不進去;即使以現代最先進的土木技術也很難以完成。建造金字塔的石塊,是以木製的滾軸運送,可是尼羅河流域生長最多的只是棕櫚樹,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熱沙漠中唯一的遮陽材料;古埃及人決不可能大片砍伐,而且棕櫚樹的材質比較柔軟難以充當滾木。如果滾軸的確是木製!那麼,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艦隊由外輸入木材,然而考古學家至今尚未找到運輸木材的船隻遺骸。古代埃及人如何把石塊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石壁光滑,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設計並挖掘雕刻它呢?要知道4500年前,那時候人類尚未掌握鐵器。據測算大金字塔是由260萬塊每塊重約10噸的石塊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物,歷經至少4500年的風吹雨打,其縫隙迄今仍相當緊密,一把銳利的刀也難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藝,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隸之手,的確令人難以相信。同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金字塔作為法老(Pharaoh)的陵墓自然實在難以置信,暫且不說這260萬塊巨石如何採掘,要完成此建築所需時間長達近700年。如此簡單的數字,相信法老都可以算出。他們又為何要建造這個自己無法享用的陵墓呢?
因此,另一種解釋就更具有合理性了。2000年法國化學家戴維杜維斯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一英寸長的人發。之二是他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利用木模逐層澆灌造石得來的。然而,問題並沒有這么簡單。戴維杜維斯的人造石說只不過解決了金字塔的石塊搬運與壘砌問題,至於金字塔的真實建築目的,所隱含中的大量的不可思議的神秘現象以及超高度文明跡象對於尚處於奴隸制發展階段的古埃及王國來說的確顯得難以至信。
大金字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由其建築技術上的高超、定位技術的精確,一直以來使世人驚嘆不已:在平均邊長9063英寸的底座上,金字塔四邊互相的誤差率還不到1%;現代建築的一大難題「正直角技術」甚至被古建築大師們游刃有餘應用於金字塔的轉角建構上,達到令人驚呀的「2秒之微」的誤差;金字塔雖不是建造在正北緯30度在線,卻也在非常接近的29度58分51秒,所存在的細微的誤差是有意加上去的。(假設原始設計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從大金字塔的底邊看到太空的極點的話,將大氣中光線的曲折方式也計算在內後,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度58分22秒,而非30 度的位置不可。58分22秒與實際位置所在的58分51秒之間的差距還不到1分的一半。)
美國加州大學派出科研人員前去考察。進入塔內之後,他們發現所攜帶的各種電子儀器幾乎都失靈了。還有人試圖通過X光透視大金字塔的內部構造,卻發現根本無法得到影像。難道說大金字塔的設計者已經懂得了X光的透視原理,擁有防X光透視的技術與意識?
在胡夫金字塔中,內部結構極為復雜和神奇,並飾以雕刻、繪畫等。由於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這些精緻的藝術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進行,應是在利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燈下才能完成。當時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燈,就必然留下一些「用火」的痕這。可是,現代科學家對墓室和甬道里積存了5000多年之久的灰塵進行了全面仔細的科學化驗和分析,結果證明:灰塵里沒有任何黑煙和煙油的微粒,沒有發現一絲一毫使用過火炬或油燈的痕跡。由此可見,藝術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繪制壁畫時,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燈來照明,而很可能是利用某種特殊的蓄電池或者其它能夠發光亮的電氣裝置。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難道已掌握有類似於現代電燈的技術么?
20世紀40年代,法國人布菲爾發現在金字塔形的構造物內,產生著一種無形的、特殊的能量,稱之為「金字塔能」。這種無形的、特殊能量,能使塔內的動物屍體變成了木乃伊,食物不易腐爛,刀片保持鋒利,鮮花能常開不謝,等等。
天狼星是一顆不尋常的星星,它具有雙重星球系統的身分:天狼星A便是我們看到的部分。另外還有天狼星B,圍繞在天狼星A的周圍,但因體積小,無法以肉眼看到,一直到1862年,美國天文學家艾爾文•克拉克(Alvin Clark)用當時最大、最新的天體望遠鏡,才發現了它的存在。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天狼星B。然而,金字塔經文中的作者卻早已具備了天狼星為雙重星球系統的知識。他們又是如何知道的?
……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就連傳統上對於吉薩古建築群在建築時間的判定上都非常值得懷疑。
首先,獅身人面像(Sphinx)很有可能並非是在卡夫拉統治期間修建的。之所以傳統上的考古觀點都認為它是由卡夫拉修建的,主要是因為公元前1400年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在其腳爪之間放置的一塊石雕上僅存的一行文字涉及到了「卡夫」這兩個字,後人推測「卡夫」指的就是法老卡夫拉。另一方面,當初位於其附近的河岸神殿在出土時發現裡面就有一座雕像將卡夫拉本人描繪成一個獅身人面像的神靈。可是,到了1905年,有關獅身人面像與卡夫拉之間的直接關系就顯得站不住腳了。考古發現在古文獻記載中古埃及所有統治者的姓名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現在稱為「徽印」的長方形外框。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教授J•H•布瑞斯蒂的德注意到,在「卡夫」這兩個字外部沒有古埃及用來圈住統治者名字的長方形或橢圓的圖形,因此「卡夫」可能並非指一個法老的名字。而「卡夫」這兩個字在古埃及文字中僅僅是「升起」的意思。1992年紐約法醫學專家弗蘭克•多明哥對埃及法老卡夫拉雕像的頭部及獅身人面像的「人面」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結果證明兩者差別之大不可能是同一人,即「人面」不是卡夫拉。因此,先前考古學家對於它面部進行的主觀詮釋顯然是錯誤的。另外,1992年8月來自波士頓大學地質學修奇博士(Robert M Sehoch)根據獅身人面像所受腐蝕的特點與程度同樣也得出了一個驚人而又嚴謹的結論:獅身人面像至少在埃及歷史上最後一次雨季的早期,也就是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就已建成。獅身人面像的侵蝕邊緣比較圓鈍,呈蜿蜒彎曲向下的波浪狀,有的侵蝕痕跡很深,最深達2米。另外上部侵蝕的比較厲害,下部侵蝕程度沒這么高。這是典型的雨水侵蝕痕跡。而獅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多年,其餘時間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於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風沙侵蝕的話,那麼同時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築,也應該受到同樣程度的侵蝕,然而古王朝時代的建築中沒有一個有獅身人面像受侵蝕的程度嚴重。而從公元前3000年以來,吉薩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造成獅身人面像侵蝕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釋這些痕跡是很久遠以前、吉薩高原上雨水多、溫度高時的時代殘留下來的。修奇博士的論點,在當年美國地質學會年度大會上,獲得了3000名同行的一致支持。而事實上,它是由幾乎一整塊重達2000多噸的巨石所造,據埃及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其在修建技術方面甚至要比其它已確定年代晚幾千年的建築都要高超的多。在埃及古王國建朝之前古埃及人難道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動員足夠的人力從事此類大規模建築工程嗎?
並且,在1998年的世界金字塔研究大會上,世界金字塔研究學者們普遍接受了一個新的推斷。胡夫金字塔大石塊間的紗漿經過C-14的檢測,證明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遠遠超過胡夫國王的第四王朝,完全可以斷定,後人所說的胡夫金字塔在胡夫執政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不知為何法老胡夫偏偏要將其作為自己的聖地?)
從種種跡象表明:傳統上對於埃及金字塔的認識與真實情況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古埃及人能夠獨立完成此奇跡的建造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就有人把金字塔與神秘學聯系起來,認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會滅亡後的遺產,或者是諸如大西洲之類已經毀滅的人類文物的遺留物。亞特蘭蒂斯(Atlantis)曾被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Timaeus)和《格利迪亞斯》(Critions)中記載過。大西國軍隊曾經征服過埃及。也就是說是大西國人將金字塔文明帶到了埃及。還有某些生物考古學家甚至認為,地球的周期性氣候變化會導致高級智能生物的周期起源和進化,生生死死,周而復始,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史前文明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是太陽系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周期性出現的不適應人類生存的氣候。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跡,僅留下極少遺物,成了現代人類的不解之謎。
然而,事實上此論斷是根本經不住嚴謹的科學分析論證的。
從埃及金字塔所表現出來的眾多超高度文明跡象表明:其建造設計者所擁有的科技文明程度甚至遠高於當今人類文明。但是,我們根據人類史學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一個獨立發展的文明,其發展程度與其社會制度、人口數量、文明所影響的區域面積、資源以及能源的利用狀況等諸多因素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地球上曾經存在過超越當今人類文明的史前文明,那麼此類文明勢必會在全球范圍發揮出相當大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都應該留下由此類文明所創造的城市遺跡、大量已開發過的礦產遺跡、由高度文明所產生的垃圾、以及人類骸骨化石……可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無論任何一個地質層中都沒有找到相關充足的證據。更何況,此類論斷也違背了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地球上所有物種的演化均是由低等到高等循序漸進緩慢發展的,並且唯有現代人類才具備發展出高度文明的生理條件。此外,根據史料記載所謂的亞特蘭提斯帝國就其發展狀況只不過是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罷了,一個由君主奴隸製作為統治方式的古代文明怎麼可能發展出甚至超越現代文明的科學技術呢?僅憑一次島嶼沉沒或是一次大規模火山爆發怎麼可能就能夠輕易將擁有超越現代文明的遠古文明徹底毀滅呢?
由於建造金字塔之說尚有許多難以解釋之處,所以,隨著飛碟觀察和研究活動越來越廣泛,以瑞士人埃里奇•馮•丹尼肯(ErichvonDaniken)為代表的一些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變幻莫測的飛碟上的外星人聯系起來。他們認為,在幾千年前,人類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這樣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有人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作為飛碟導航的地標,是外星人到地球上來的一個降落地點,是停留站;是外星人的發電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秘密廟宇,一個倉庫儲藏著開大闢地以來直到世界末日的歷史上的重要文獻;是天文台,用以觀察蒼穹,了解星辰的運行,占補未來;是多功能的計量器可用於測繪大量土地,可計算時間,確定一年月有365.2422天……
但是,即便是「外星說」,同樣也存在著種種疑問無法做出合理性解釋。
研究外星人的學者一直相信,遠古的高度文明,是由外星人傳來的。類似傳言,在阿特蘭提斯與瑪雅文明等,都不絕於耳。古埃及人是否曾經接觸過外星人,以古埃及這個重歷史與教育的民族而言,如果真的接觸過外星文明,斷無可能在相關數據中找不到任何記載。隨著埃及考古學家經過多年挖掘考證工作之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古埃及人確確實實參與了金字塔的建造。在吉薩高原發掘出大規模的金字塔建造勞工的生活區遺跡,同時也發掘出相當數量的建造工具。如果是地外人造金字塔為何還要古人參與其中?
那麼,除此之外還可能會有哪一類超高度文明具有對此奇跡的創造施之以影響的可能性呢?以我們現有的知識領域來找尋,唯一真正值得考慮的就只有未來文明。要想證明未來文明與埃及金字塔有關,首先需要論證的就是「時間倒流」(Time-going-backwards)是否可以成為可能。
首先,有大量的事實證據可以證明的確存在「時間倒流」現象。近代考古學家在史前地質層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造工具及人類遺跡,並測定了它們的年代,這些考古發現的年代測定結果表明,這些來自於遠古世界的神秘物體其歷史要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古遠得多。
1817年,考古學家HenryR.Schoolcraft和ThomasH.Benton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塊石灰岩石板上,發現了兩個人類的腳印,長約10.5英寸,腳趾較分散,腳掌平展,與長期習慣於不穿鞋走路的腳印相近。腳步強健有力,腳印自然,各種跡象均表明:其壓痕是在岩石很軟時踩上去的。據鑒定,這塊石灰岩石板有2億7000萬年的歷史。1938年美國肯塔基州柏里學院地質系主任柏洛茲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紀砂岩中發現10個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腳印。顯微照片和紅外線照片證明,這些腳印是人足壓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據估計,有人足痕跡的這些岩石約有二點五億年歷史。更早一些時候,有人在美國聖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塊岩石上,曾發現過一對人類腳印。據地質學家判斷,這塊岩石約有二點七億年歷史。三葉蟲是5.4至2.5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最為奇特的是業余化石愛好者麥斯特(William J.Meister,)於1968年6月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發現了幾塊三葉蟲化石。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A.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他敘述說,「當我用地質錘輕輕敲開一塊石片時,石片「像書本一樣打開,我吃驚地發現,一片上面有一個人的腳印,中央處踩著三葉蟲,另一片上也顯出幾乎完整無缺的腳印形狀。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幾個人穿著便鞋!」之後,1968年7月,地質學名家伯狄克博士親往羚羊泉考察,又發現了一個小孩的腳印。1968年8月,鹽湖城公立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華特,又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岩石中發現了兩個穿鞋子的人類足跡。所有這些發現,經有關學者鑒定,均認為令人無法懷疑,是對傳統地質學的嚴重挑戰。猶他州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館長馬迪生,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那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可以造成近似人類腳印的猴子、熊或大懶獸,那麼,在連脊椎動物也未演化出來之前,有什麼似人的動物會在這個星球上行走呢?」三葉蟲是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與蝦蟹同類。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滅絕。而人類出現的歷史與之相比,很短,至於穿上象樣的鞋子不過三千多年 。這一切,又該作何解釋?
人類學會製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歷史,然而,人們卻從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發現人工製造的東西(OOPARTS)。16世紀,秘魯的西班牙總督弗朗西斯哥•德•托列多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塊從裡面露出18厘米長鐵釘的岩石,是某採石場親自送來請教於他的。1844年,蘇格蘭特衛德河附近的礦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發現藏有一條金線。1845年,英國布魯斯特爵士報告,蘇格蘭京古迪採石場在石塊中發現一枚鐵釘,鐵釘的一端嵌在石塊中。185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多契斯特鎮進行爆破,從堅實的岩床中炸出了兩塊金屬碎片。這兩塊碎片合攏後,竟是一個鍾形器皿,高12厘米,寬17厘米,是用某種金屬製成,有點像鋅或鋅與銀的合金,表面鑄刻著6朵花形圖案,花蕊中鑲有純銀,底部鐫刻著藤蔓花環圖紋,當地報刊譽為「精美絕倫」。1852年,蘇格蘭一處煤礦中,在一大塊煤炭中發現一件形狀像鑽頭的鐵器,而煤塊表面無破損,也找不到任何鑽孔。1852年6月5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以「過去時代的遺物(A Relic of a BygoneAge)」為題報道,在馬薩諸塞州Dorchester地區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岩石層中發現了金屬花瓶,是一種呈鋅白色的合金,經測定,含有大量的銀成份。1880年,地質學家J.D惠特尼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波山(TableMountain)的地下300英尺的地方挖出的各種石器工具作鑒定,發現有類似現代的杵一樣的工具。據測定,發現這些工具的地層年代是在五千五百萬年前。1885年,澳大利亞一處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塊時發現煤中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金屬物,是一平行六面體,兩面隆起,其餘四面均有深槽,形狀規則,使人無法否認這是一個人造物體。1887年考古學家 FlorentinoAmeghino在阿根廷的海濱、一個叫MonteHermoso的地方,發現了350萬年前的燧石、雕刻的骨頭化石及古代壁爐等。1891年,伊利諾伊州摩里遜維爾鎮一村婦在敲碎煤塊時,發現煤里有一條鐵鏈 ,兩端還分別嵌在兩塊煤中。這兩塊煤原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在敲碎時才分開。196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恰市洛亨斯寶石禮品店3位合夥人蘭尼、米克謝爾 和麥西,在一個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塊化石。當他們用鑽石鋸開化石時,鋸刃被堅強的東西弄壞了,打開後才發現,化石中包著一個「晶洞」,裡面有一個像汽車火花塞一類的東西。中間是一條金屬圓芯,外包一個陶瓷軸環、軸環外又有一個已變成化石的木刻六邊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貝殼化石碎片。據地質學家估計,這塊化石在5 0萬年前就已形成。而50萬年前又何來汽車火花塞? 人類懂得穿上衣服的歷史至今不過4600年,世界各地發現並證實了2萬年前的鐵釘。在美國得克薩斯州GlenRose的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發現有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的腳印,考古學家們吃驚地在恐龍腳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時發現有12具人的腳印化石,甚至有一個人的腳印迭蓋在一個三指恐龍腳印上。把化石從中間切開,發現腳印下的截面有壓縮的痕跡,這是仿製品無法做到的,顯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層還發現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鐵錘,有一截手柄還緊緊留在鐵錘的頭上。這個鐵錘的頭部含有96.6%的鐵,0.74%的硫和2.6%的氯。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合金。現在都不可能造出這種氯和鐵化合的金屬來。一截殘留的手柄已經變成煤。要想在短時間內變成煤,整個地層要有相當的壓力,還要產生一定的熱量才行。如果錘子是掉在石縫中的,由於壓力和溫度不夠,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過程。這說明岩層在變硬、固化的時候,錘子就在那兒了。發現人造工具的岩層和恐龍足跡所在岩層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層都沒有恐龍足印和人造工具。難道這說明人類和恐龍的確曾生活在同一時代?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認為很難解釋成是自然過程形成的。1966年夏,美國地質勘探學家維吉尼亞•麥金泰爾博士在墨西哥鑒定了一批在麥阿科勒克出土的鐵矛。起先估計這些鐵矛的歷史不到兩萬年。但測試結果表明是25萬年。1968年,考古學家Y.Druet和H.Salfati在法國的一個叫Saint-JeandeLivet的地方,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根金屬管。1871年考古學家WilliamE.Dubois在美國伊利諾斯州(Illinois)的LawnRidge旁鑽井時,在距地表114英尺深處發現了一枚類似於錢幣的東西,據伊利諾斯州地質勘探局(IllinoisStateGeologicalSurvey)鑒定,其所處地層屬於更新世(20~40萬年前)。這些比成岩期還要早的人造金屬物的清單還可以開很長很長……
1921年在非洲尚比亞,人們發現了一個古尼德人的頭骨,頭骨左方有一個邊緣平滑的圓孔,這圓孔唯有子彈射擊才能形成。而據考證,古尼德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有7萬年。當時的人類,才剛剛學會使用石斧! 並且還曾經發現過4萬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彈穿過的痕跡。在秘魯國立大學的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一個人像,穿著衣服,鞋子,戴著帽子,雙手舉著一個望遠鏡正在觀察天體。完全是一副現代人的作派,可據考察卻是30000年以前的作品。在南非的布蘭堡,有一幅名為「白婦人」的壁畫。畫中婦人身著短袖套衫,緊身褲,戴手套,穿吊襪,腳穿便鞋。看過此畫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一幅現代畫。人類發明衣服才只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但這幅古代墓畫據考證至少有上萬年的歷史。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一些機密檔不斷面世,科學家查閱到其中也有時光倒流的內容。1971年8月,前蘇聯飛行員亞歷山大•斯諾夫駕駛米格21型飛機在做例行飛行時,無意中「闖入」了古埃及。於是,他看到了金字塔建造的場面: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金字塔剛剛奠起塔基……
來自北約的絕密報告,報告中所描述的事實,同樣令人匪夷所思:1982年,一位北約飛行員在一次從北歐起飛的飛行訓練中,他的視野里,竟然出現了數百隻恐龍,飛機竟然來到了史前非洲大陸。一位北約飛行員在飛行途中,「誤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場。盟軍和德軍戰機的飛行員都看見了他,他也看見了他們,僅僅1分鍾後,他又回到了現實。
1986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SR71型高空偵察機飛越佛羅里達州中心城區時,突破「時空屏障」,來到了中世紀的歐洲上空。他在遞交給軍方有關部門的報告中這樣說,飛機掠過樹梢,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篝火發出的熱浪,成堆的屍體令人觸目驚心。專家們調查後指出:這位空軍飛行員看到的是歐洲歷史上發生著名的「黑死病」的情景。由鼠疫引發的瘟疫波及整個歐洲大陸,成千上萬的人倒斃街頭。
事實上,在對於「UFO」的研究中也同樣存在著按以往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1957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人看到過從飛碟里走出來的與東方地球人一模一樣的人,且表情豐富。在1973年11月3日晚的哥倫比亞長途電訊工程師卡斯蒂略看到兩個酷似地球人中歐洲人的飛碟人。1976年1月12日貝洛奧里藏特市一對夫婦在一架飛碟上見過外形與地球人無異的人。上世紀80年代,原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的Feliks Zigel博士在整理了約2萬起目擊與著陸事件的報告,就曾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些不太常見的個子較高的外星人在外表上與我們十分接近,很難區分。」試問,此類「外星人」如何會與地球人在相貌及體形上如此相似?這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解釋是很難得以成立的。因為任何一個物種的形態都是由兩方面來決定的:該物種的原生態以及該物種後天的生存環境。即便宇宙生物同出一源,概不會出現如此情況。並且,從
㈨ 科斯定理對環境保護的現狀或者歷史沿革
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要依賴自然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人類又是環境的改造者,通過社會性生產活動來利用和改造環境,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把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城市和鄉村等」。按照環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環境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不利於人類的變化,以致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給人類帶來災害,這就是環境問題。自然因素如洪水、乾旱、風暴、地震、海嘯……,自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對這類環境問題,人類可以採取措施減少它的消極影響和破壞力,但卻難以阻止它。我們這里所講的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環境污染這兩大類。環境破壞是指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或進行大型工程建設,使自然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亂采濫捕使珍稀物種滅絕等,其後果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有的甚至不可逆轉。環境污染主要是指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人環境,使環境質量下降,以致危害人體健康,損害生物資源,影響工農業生產。具體他說,環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質,主要是工業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對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質引起的污染和雜訊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或電磁輻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環境問題貫穿於人類發展的整個階段。但在不同歷史階段,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差異,環境問題的類型、影響范圍和程度也不盡一致。依據環境問題產生的先後和輕重程度,環境問題的發生與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自人類出現直至工業革命為止,是早期環境問題階段;從工業革命到1984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為止,是近現代環境問題階段;從1984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環境問題高潮至今,為當代環境問題階段。本章將根據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概述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有關情況。
第一節環境保護的萌芽時期
一、工業革命前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農業革命以前。在農業革命以前,人與自然的關系曾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這次大轉折的標志是能夠利用「製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據我國科學家考證,在元謀人遺址中有大量的炭屑、燒骨等遺跡,這是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明。這說明,大約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利用火。由於能夠利用火這一體外能源,人類結束了自然奴隸的歷史,由被動適應環境轉向主動改造環境,開始了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艱難而漫長的歷程。
伴隨著火的利用和工具的製造,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就出現了。一些學者認為,在史前社會,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如美洲野牛絕跡可能與人們過度狩獵有關。舊石器時代晚期。猛獁象、披毛犀的消失,也可能是同樣的原因所致。不過,在農業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類活動的范圍也只佔地球表面的極小部分;另一方面,從總體上講,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還很低,還只能依賴自然環境,以採集和獵取天然動植物為生。此時,雖然已經出現了環境問題,但是並不突出,地球生態系統還有足夠的能力自行恢復平衡。所以,在農業革命以前,環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規律運動變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於自然環境。
農業革命以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一是人口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爆發性增長,由距今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的532萬人增加到距今2000年前後的1.33億人。人口數量大大增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也隨之增大。二是人們學會了馴化野生動植物,有目的地耕種和馴養成為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使人類的食物來源有了保障。隨著耕種作業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力量與作用越來越大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環境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人們主要是通過大面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來擴大耕種面積,增加糧食收成,加上刀耕火種等落後生產方式,導致大量已開墾的土地生產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漸變成了不毛之地。為了農業灌溉的需要,水利事業得到了發展,但又往往引起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等。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類文明的進程。歷史上,由於農業文明發展不當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從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屢見不鮮。
誕生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尼羅河的賜予」。在歷史上,每到夏季,來自上游地區富含無機物礦物質和有機質的淤泥隨著河水的漫溢,都要給埃及留下一層薄薄的沉積層,其數量不致於堵塞灌渠、影響灌溉和泄洪,但卻足以補充從田地中收獲的作物所吸收的無機礦物質養分,近乎完美地滿足了農田對於有機質的需要,從而使這塊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來養育生於其上的眾多人口。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樣無比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埃及漫長而輝煌的文明。然而由於尼羅河上游地區的森林不斷地遭到砍伐,以及過度放牧、墾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尼羅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寶貴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糧倉」從此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現已成為地球上的貧困地區之一。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是著名的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這里曾經是林木蔥郁、沃野千里,富饒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輝煌的巴比倫文化——「楔形文字」、《漢穆拉比法典》、60進制計時法……巴比倫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亞著名的商業中心,巴比倫國王為貴妃修建的「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然而,巴比倫人在創造燦爛的文化、發展農業的同時,卻由於無休止地墾耕、過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使這片沃土最終淪為風沙肆虐的貧瘠之地,2000年前漫漫黃沙使巴比倫王國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如今,這塊土地所供養的的人口還不及漢穆拉比時代的1/4,而那座輝煌的巴比倫城,直到近代,才由考古學家發掘出來,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與古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齊名的古印度文明,發祥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開化歷史都和美索不達米亞相似。4000-5000年前,這里的農業就很發達,人們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與一年兩季的洪水種出了豐盛的莊稼,盛產小麥、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符其實的糧倉。然而,毫無顧忌地開墾,無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溫德亞山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壞了生態結構和生態平衡,土地沙化出現了,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漸變成了茫茫沙漠。今天,這里已經是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的荒漠。
地中海地區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曾有過一段時期,地中海的每個地區都呈現出一種進步而又生機勃勃的文明。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但、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西西里、南斯拉夫、希臘、克里特、土耳其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繁榮進步的地區。如今,除了很少幾個國家還算發達外,其他都淪為二十世紀世界上的落後地區,許多國家現在的人口也僅有先前人口的一半或者1/3。地中海地區各個國家的文明興衰過程基本上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於漫長年代中造就的肥沃土地上興起,持續進步達幾個世紀,隨著開墾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森林和草原植被遭到毀壞,富於生產力的表土也開始隨之遭到侵蝕、剝離;接下來持續的種植和滲漏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長所需的礦物質營養,於是生產開始下降。隨著土地生產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開始衰落。
瑪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文明,它在低地熱帶森林中(現今的瓜地馬拉〕發展起來。公元250年,瑪雅文化、建築、人口均達到鼎盛時期,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200-500人。但是,由於生態破壞以及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至公元800年,瑪雅文明開始衰落,不到100年,這塊昔日繁華的土地幾乎人煙絕跡。
黃河流域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4000多年前,這里森林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據記載,周代時,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達到53%,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但是,自秦漢開始,黃河流域的森林不斷遭到大面積砍伐,使水上流失日益加劇,黃河泥沙含量不斷增加。宋代時黃河泥沙含量就已達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進一步達到70%,這就使黃河的河床日趨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懸河」,遇到暴雨時節,河水便沖決堤壩,泛濫成災,黃河因此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害河」。與此同時,這一帶的沙漠面積日復一日地擴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農業社會,生態破壞已經到了相當的規模,並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後,針對人類破壞環境的惡果,曾經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義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里的高山牧畜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因此,恩格斯給予人類以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此外,在農業社會,特別是農業社會末期,還出現過污染問題。據考證,幾千年前,由於我們祖先的採暖和爐灶設施十分簡陋,洞穴內充滿煙氣,嗆得令人窒息,人們逃出洞外。又因食物腐爛發出惡臭而令人生厭,於是遷往別處而不返。有人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大氣污染歷史的開端。但總的來看,在農業文明時代,主要的環境問題是生態破壞,污染問題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較突出,井引起人們的重視,採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例如,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王國的《漢穆拉比法典》就禁止鞋匠住在城內,以免對城市生活環境造成污染;14世紀初,英國議會頒布法令,禁止倫敦製造業在國會會議期間燒煤,以保持大氣的清潔。
二、西方古代環境保護的源流
作為一種「能思維的」高級動物,人類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一直不停地對這種發展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的開端,通常追溯到古希臘時代。
希臘文明首先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發展起農業,並以此為基礎創立起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元前八世紀中葉,希臘半島大部分地區已經明顯地呈現出人口壓力的跡象(主要是指在食品供應方面的壓力),此時,希臘大部分較好的土地均已開墾種植,有些坡地森林也已經被砍伐。隨後的三個世紀中,人口繼續增加.耕地需求量越來越大,古希臘人就將他們的耕地逐漸向原先是林地或牧場的山坡上推進,然後,為了彌補牧場縮小所造成的損失,他們在剩餘的牧場上進行過量放牧,井砍去更多的森林以擴大草場,這種狀況一直發展下去,直至所有的可耕地都種植了作物。於是,不幸也隨之降臨到古希臘人的頭上,絕大多數的土地遭到冬季大雨的侵蝕,開墾的山坡地和砍伐過的林地上的表土被迅速地沖蝕流失,草地、牧場也由於超載放牧而毀壞。
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一些希臘人開始覺醒,公元前590年左右,棱倫已經意識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變得不適宜種穀物,就極力提倡不要繼續在坡地上種植農作物,提倡栽種橄欖、葡萄。幾年之後,古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為了鼓勵種植橄欖樹,給雅典城邦的農民與地主頒發獎金。但是,為時已晚,那時雅典土壤的毀壞流失已到了無可挽回的悲慘境地。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曾發出告誡:人類的發展要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人口應當保持適度的規模。柏拉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那麼今大的繁華之所到明天只將留下一些「荒蕪了的古神殿」。他在其所著《對話》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從希臘興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時代(公元前427-347年)之間雅典土地所發生的變化:「先前富饒的土地現在只剩下一付病秧秧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軟的表土都被沖蝕殆盡了,剩下的只有光禿裸露的骨架。許多現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澤原為遍布沃土的平原;那些山丘上曾覆蓋著森林,並生產出豐富的畜產品,而如今只有僅夠供蜜蜂吃的食物。再者,當時每年的雨水滋潤著土地,上壤不會流失,不會像現在這樣從光禿的地上沖到海里;當年的土層很厚,吸存著雨水,把水分存儲在具有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土壤里;這些吸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則在各地聚集,匯成湍急的山泉和潺潺的小溪。一些現在已經荒蕪了的古神殿,就座落在那些曾經湧出噴泉的地點,它們證實了我們關於土地狀況描繪的真實性」。
正如前面所說的,環地中海地區各國文明的興衰極其相似。過度墾植之後,土壤侵蝕嚴重、生態環境惡化也是緊隨古希臘文明之後的古羅馬文明覆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羅馬人在進行掠奪式種植的過程中,也曾注意到水土保持工作。他們修建了集水壩、蓄水池來收集冬季的雨水以供夏季灌溉,還修築了梯田和灌水工程。但是,這些水土保持工程由於種種原因或放棄不用,或缺乏維修而最終消失湮沒了。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公元前60年左右,哲學家兼詩人盧克萊修就已經認識到義大利的土壤侵蝕及地力耗竭的嚴重性。他指出:雨水與河流正在侵蝕耕地,沖蝕土壤,使土壤流失,隨著水流入海洋;地力枯竭,大地正瀕臨死亡,農民們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耕種更多的土地,進行更艱苦的勞動;國力也正隨之下降。與盧克萊修幾乎同時代的另一位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曾探討過在公元開始的最初10年中,羅馬與之激烈作戰達四個世紀之久的沃爾斯查、艾奎安、赫尼查眾多的軍隊的口糧和給養來自何方,因為,李維生活的時代,這些地區的土地是如此貧瘠,只能勉強供養著寥寥無幾的人口。李維雖然沒能從自然環境的破壞中找出原因,但是,也說明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紛紛探求人類如何利用腳下的土地進行生存的問題。
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精華的西歐文明也是建立在一塊保留著原始生產力的土地之上。總體來看,西歐的生態環境一直沒有遭到十分嚴重的毀壞,威脅到西歐文明的延續。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歐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十分有利於土壤的保持,適合於農業生產,特別是那些鄰近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區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幫助農民恢復了地力;另一方面是由於西歐人民長期以來付出了極大努力,不畏艱難困苦,實施各種適用措施,加固他們的文明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例如,西歐的農業生產始終分布在大部分較好的土地上,大片的林地從未被砍伐:現代的輪作制大約是十四至十五世紀期間起源於西歐低地國家。
西歐農業生產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大的破壞,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大量增加的城市卻帶來了污染問題,特別是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某些污染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可以說,現代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嘗到了這種文明所帶來的苦果,盡管區別於以前文明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惡化的滋味。所以,嚴格他說,現代西方文明從開始階段就不得不面對環境污染的挑戰。例如,煙的公害就出現於十二、十三世紀的西歐。當時,在「煤炭文明」之花盛開的英國,煙害肆虐,已成公害。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二世(1307-1327年)時期,煤煙污染問題就已暴露出來,並有針對煤炭的「有害氣味」進行的抗議;在理查德三世(1413-1422年)時期,鑒於煤炭燃燒產生的煤煙和氣味,開始對煤炭的使用加以限制。1661年,約翰·伊凡林曾寫了一本關於倫敦煙氣的有名著作《驅逐煙氣》。其中對倫敦煙氣的描述如下:「地獄般陰森的煤煙,從家庭的煙囪和啤酒廠以及石灰窯等地冒出來,倫敦有如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好象是火與冶煉之神(羅神)的法庭,恰似在地獄的旁邊一樣。……這個光榮的古代城市,從木製到石砌,一直到用大理石建造,連遙遠的印度洋都受它的支配。但是由於淹沒在煤炭散發出來的濃烈的煙和硫之中,出現了惡臭和昏晴。……探訪倫敦的疲憊的客,還未見倫敦街道,就首先從數里之外聞到了臭味,這正是玷污該城榮譽的有害煤煙。……在倫敦,歷經許多世紀依然堅硬如磐的石和鐵,因遭煤煙的腐蝕,如今已變得破爛不堪。……倫敦居民不斷吸人不潔凈的空氣,使肺臟受到損害。在倫敦,患有粘膜炎、肺結核和感冒的人很多」。但是,這些呼籲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工業革命後,各種污染已經相當嚴重,人們才逐漸覺醒,採取了各種措施,防治環境污染。
三、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的源流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活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活動引起的對森林、水源及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從遠古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有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思想。這種思想,常常是不自覺的、甚至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上古時代,人們曾把山川與百神一同祭把。《詩經》中就有「懷柔百川,及河喬岳」的說法。《國語·論語》中對此作了解釋:九洲名山川澤,是出產物質資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之所以尊崇山川,已不完全是迷信。而主要是因為山川乃資源的產處。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已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自然界的生物資源,反對過度利用或肆意破壞它們。西周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這是我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森林和動物的法令,而且極為嚴厲。四周政府把對人口居住環境的考察和保護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圍,《周札·地官》規定大司徒的職責是,除掌管天下輿圖與戶籍外,還要「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就是說大司徒的工作職責包括,考察動植物的生態狀況,分析其同當地居民的關系,並對山林川澤和鳥獸等動物加以保護,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狀態,最終使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
先秦時期,人們對生物資源的保護由不自覺的、模糊的階段逐漸地發展到自覺的、比較清楚的階段。到春秋戰國時代,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已具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規定,范圍也相當廣泛,並始終同經濟發展相聯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當時,諸子百家對生物資源保護的認識也不一樣,產生了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從而又促進了資源保護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其中以春秋時齊國人管仲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管仲在齊國為相,他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十分注意山林川澤的管理及生物資源的保護,形成了一整套保護思想。他認為,山林川澤是「天財之所出」,是自然財富的產地。政府應當把山林川澤管起來。「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就是說,不能很好地保護山林川澤的人,不配當國家的領導人。管仲在總結前代帝王處置山林川澤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並實行了保護生物資源的政策。他主張採用法律手段保護生物資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澤的機構。他認為,保護生物資源,並不是把山林川澤封禁起來,不讓人們利用,而是按照規定的季節開放,有計劃地利用。他說:「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體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認識。他把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同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成為富國強兵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採取的許多措施都是保障農業生產發展的。此外,管仲還十分注意環境衛生,甚至具體到水井的清潔。《中匡篇》說:「公與管仲父而將飲之,掘新井而柴焉。」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用柴木蓋井,保護飲用水源的清潔衛生。
先秦關於保護生物資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保護生物資源的行動已由自發階段進入了相當自覺的階段,在理論上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對先秦環境保護政策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關於保護生物資源的一系列具體規定,體現了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資源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特點,是古代生物資源保護政策的最完善的論述。
唐代和宋代對環境管理和生物資源的保護仍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唐代不僅把山林川澤、苑圃、打獵作為政府管理的范圍,還把城市綠化、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范疇,同時還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劃為禁伐區或禁獵區,這就從管理范圍上超過了先秦時期。宋代,特別是北宋,也相當重視生物資源的保護,並注重立法保護,甚至以皇帝下詔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護禁令;同時,還命令州縣官吏以至鄉長里長之類的基層官吏偵察捕拿違犯禁令的人,可見其認真程度及執法之嚴。從宋代起,人們對圍湖造田導致蓄泄兩誤、濫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的問題已經有所覺察,表明當時的有識之士對新出現的環境問題相當敏感。
明代對山林川澤的保護一直到仁宗(公元1425-1426年)時、都承襲前代的有關規定進行管制,而且范圍相當廣泛。到仁宗時,為了緩和「工役繁興,征取稍急」的困難局面,減輕人民負擔,就開始放棄或部分放棄了管制措施。「山場、園林、湖池、坑冶、果樹、蜂蜜官設守禁者,悉予民」。由於馳禁湖泊,使許多湖泊被盜為田,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一些人為的自然災害。據《明史·河渠志》記載,明英宗時巡撫周忱曾指出圍湖造田的惡果:「故山溪水漲,有所宣洩,近者富豪築圩田,遏湖水,每遏泛濫,害即及民」。明代馳禁山林河泊,雖有某種不得己的原因。但確是保護方面地倒退,對環境地損害很大。
清代人口猛增,又開放了東北、西北及江南許多草原或山地,墾為農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擴展及林木破壞與水上流失,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並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警告。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記述並分析了安徽宣城水土流失的狀況及原因,指出開墾山地造成了水土流失並殃及平地農田。但是,所有這些警告並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視,不合理的墾殖仍在繼續進行,對中國的環境帶了巨大的災難。
在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我國古代早就對生活環境進行管理,以防止人口集中造成的局部環境污染。殷商時期就有禁止在街道上傾倒生活垃圾的規定,而且視其為犯罪。《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嚴禁亂拋廢物損害環境。戰國時,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也規定了「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的法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建立過管理山林川澤政令的機構,如虞、虞衡、虞衡清吏司等,還配備一定級別的官員,如虞部下大夫、虞部郎中、虞部員外郎、虞部承務郎等。這些機構和官員的職責還常常包括打獵、伐木、打漁、管理苑囿、負責某些物資的供應等。據《史記》和《尚書》記載,我國最早的虞官產生於帝舜時期。當時,洪水和猛獸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是主要的環境問題。舜通過部落聯盟議事會,任命伯益為虞官,除協助大禹治水外,主要任務是管理草木鳥獸,特別是要驅逐傷害人類的猛獸。對此《尚書·堯典》作了如下描寫:「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於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大概意思是說,在一次會議上,舜要選拔管理山林川澤、草木鳥獸的官員,大家就推舉益來擔任,舜就答應了。伯益連忙叩頭拜謝,並要把這一官職謙讓給朱、虎、熊、羆幾位。舜就說:「好啦,就讓他們和你一起干吧!」伯益在這一職位上作出了後人尊崇的功績,故被後人尊稱為「百蟲將軍」。
第二節環境保護的興起時期
一、工業革命後的環境問題
18世紀興起的工業革命,曾經給人類帶來希望和欣喜,因為工業化的興起,城市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兒童能夠進入學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誠然,人類發展又一次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的陰影,人類文明又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欣喜,還有諸多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埋下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潛在威脅。
㈩ 煙是誰發明的為什麼吸煙有害健康那還有人抽
新大陸發現之前中南美洲已有煙草的證據
應當說,哥倫布到達中南美洲之前,即發現了那麼多的人在吸食煙草,決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起的習俗,這種「規模」的出現是要經過一些年代的。正如神農嘗百草而後發現茶葉、後又經過若干世紀的試種、加工、傳播才成為一種飲食時尚而為消費者所接受一樣,煙草的起源也肯定是早於1492年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就拿哥倫布發現煙草的中南美洲來說,煙草的起源早於哥倫布的發現約幾個世紀,甚或十幾個世紀。
對此,不但說法眾多,可資考據的資料也很多。這里僅列舉幾例。
之一:考古學家在亞利桑那州北部的拍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煙葉和煙斗並列在一起,並有吸剩的煙灰。這些遺物,經套色版和分光光度計分析,含有煙鹼,並推斷為長柄煙草(N.Dttenudta)的葉子。
之二: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的奇阿帕斯州帕楞揆的地方,在建於公元432年的廟宇內的薄浮雕上,發現一幅展示了一個瑪雅人的教士在儀式中通過管狀煙斗噴煙的浮雕。此外,在有關著述中也有不少的記述。
美國煙草專家茄納(W.W.ogarner)在他1946年所著的《煙草生產》(The proction of tobacco)一書中,曾提到煙草是1492年新大陸被發現時,見到當地的印第安人在吸食煙葉製品,並談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古冢中發現許多式樣的石質煙管,其形狀有的象鳥,有的象其它動物等出土物品。
美國人郝克思(S.N.HaWKS)1978年所著《烤煙生產原理》 (Principles of flue——Cured tobacco)一書中,在談及煙草起源時說:「在公元前,中南美洲已有煙草的種植,在墨西哥的Palengue的地方,有一老人吸煙的圖,雕刻在這個地方的禮拜堂內,這個圖的刻制,約在公元5世紀,這可以證明墨西哥的種煙歷史很久。1962年美國人海曼(Rober-rtk.Hel-mann)所著的《煙草與美洲人》一書,關於煙草的敘述與出土文物的記載及印第安古代應用煙草製品的圖片頗多。他也肯定煙草是中南美洲的原產,並記述在公元5世紀,在墨西哥、智利等國出土的文物中,吸煙的工具多種多樣,有的煙鬥上刻有美麗的花紋,有的則刻有象人的身體形狀等等式樣。沃爾佛的《香料煙》一書中也曾記載:「在公元432年時,在墨西哥的Chlapas州存有瑪因(mayan)牧師扮演用管狀物吸煙的圖,裝飾在禮堂內的十字架上,表示著這個管狀物的煙氣,可以吹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這也說明墨西哥種植和應用煙草已久,並也可能就是原產地區之一。
《農藝植物考源》一書,是底坎多(A.De-candolle)1882年寫成(已譯成中文),該書在研究煙草起源時曾談到:在歐人發現美洲時,吸煙、聞鼻煙以及嚼煙之風氣,已遍及新大陸……,觀其情形,其起源已甚悠久,今在墨西哥之阿茲台克人(Aztecs)之墓圍及美國之古冢中,發現甚多之煙斗雕刻極為精細,其花紋有動物形者……。一些國外學者甚至肯定了煙草的發源地就在中南美洲,否定煙草的原產地在舊大陸、否定在中國。如《農藝植物考源》一書中說: 「植物學家有相信煙草起源於舊大陸的,實為大謬,雲雲……」此外,1926年德國人瓦格勒(WllnelmWagner)所著《中國農書》《已譯成中文》,在其煙草史的論述中,他談到中國在17世紀上半期(即明朝末年)的農書中,初次提到煙草這個植物,中國人稱Tobakoflanze煙草,即出煙植物之意,可見它不是中國古有的東西。
以上可以說明,煙草在中南美洲的出現大約在五世紀前後,決非是十五世紀。
凡是中國的香煙都印有「吸煙有害健康」幾個字,不印上這幾個字,香煙就是毒品,是要遭禁止的,印上了這幾個字,香煙就成補品了,是用來賺人民幣,賺外幣的。這年頭奇怪的事情很多,其中香煙上印刷著「吸煙有害健康」卻不對香煙加以禁止,甚至連相關的限制條例都沒有,這可謂5000年之怪現狀之首。
劉翔最輝煌的時候代言白沙集團,這在當時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可是光反對有什麼用,《聯合國憲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沒有規定煙草集團不能夠進行廣告宣傳,雖然在道德上要求不能做香煙廣告,可是沒法律的根據,以德治煙與以法治煙還沒相結合,所以香煙廣告照做,白花花的銀子滾滾而來,有段時間幾乎家家電視台都是「鶴舞白沙,我心飛翔」。
對於吸煙的年齡也沒一個限制,只要有錢,只要會用人民幣,不管是誰都可以買到香煙,不管你是80歲的老頭還是剛2個月大的受精卵,只要有票子,商店是不會拒絕賣你香煙的。於是,一群屁大的小孩子,模仿大人的模樣,嘴上叼一隻煙,到處晃悠,他們以為嘴上叼支煙就是老大,嘴上有隻煙,干起壞事來就有底了,其實香煙到底是什麼味道,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除了一點點苦澀與嗆喉嚨,其餘什麼味道都沒有。要是能夠規定吸煙的年齡限制,恐怕也不會見到稚嫩的娃兒吸煙的情景,即使有,他們也不敢這么囂張的叼著煙,而是偷偷的躲在廁所,嘗個新鮮。
「吸煙有害健康」既然已經是一個口號,喊了這么多年的空口號,說了這么多年的謊言,掩耳盜了這么多年的鈴,欺世盜名了這么久,也該到了醒醒的時候了,至少不要助桀為虐。一邊喊著「吸煙有害健康」的口號,一邊在打著香煙的廣告;一邊在舉著「吸煙有害健康」的旗幟,一邊在樹立全國香煙基地的牌坊;一邊說「吸煙有害健康」,一邊卻巴不得你多抽些,只要不抽死就行,沒人感到不是在被愚弄著,誠信危機和社會風氣敗壞與這句「吸煙有害健康」有很大的關聯,這是在公然說慌,公然踐踏法律與道德。
吸煙本來就是毫無益處的事情,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陋習之一,就象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可是現在仍然有人成天打過來打過去,仍然雄赳赳的為戰爭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現在不可能一下就要求禁煙,放眼看天下有林則徐勇氣與氣魄的人就林則徐一個人,禁煙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但至少也得減少香煙的種植量,不得允許再成立新的香煙生產廠家,至少也得規定商家不得象未成年人出售香煙,至少「吸煙有害健康」這句話要算是一句話,不能是放屁 。
煙草公司賺錢也應該算是差不多了,香煙的價格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有上幾十元幾百元一包的香煙,這幾十幾百元就是一個貧困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他們一家的生活費就慢慢燃盡在大款官僚吐出的裊裊青煙里。昂貴的香煙完全是一種社會變態的產物,說好聽點它是一種奢侈品,在有人還吃不飽飯,買不起房,交不起學費,娶不上媳婦,看不起病的今天,卻有另一些人嘴裡裊裊的吐出」百元人民幣形狀「的煙圈,他們憑什麼?他們憑有錢,這是他們的自由。國家的政策也該出台了,政策應該保護弱小者才對,政策與制度是一部分強人制定的,強人從不需要政策的保護,什麼時候「吸煙有害健康」算得上一句話,而不是一個屁。
所有的煙草商都不願意寫吸煙有害健康,,但國際上(聯合國煙草協會,世界貿易協會,等)要求必須標名。
我國也嚴格要求,必須標明吸煙有害健康,告之吸煙者,煙草對身體的危害。 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煙草生產行業。
煙草在我國經濟成分中占很大比例,可以說煙草帶來了稅收是我國的經濟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