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法治
Ⅰ 社會主義法治與科學發展觀的聯系。
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素是發展。
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
首先,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是應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穩定的增長,它需要一系列有利於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本規則,才能長期穩定地有效實施,而法律正是這些規則的穩定體現。
其次,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全面的發展,它既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還涉及每一產業內部眾多的部門;它既涉及經濟領域,又涉及社會領域和生態領域;它既要求經濟上的數量增長,更要求發展所需的質量改善。總之,其有關主體之間的利害關系錯綜復雜,必須運用法律加以具體規范。
再次,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是一種在競爭中的發展,各類經濟主體的運作都必須與市場機制和開展競爭相聯系。而要建立起能夠開展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只有通過在相應范圍內加強法治才能有效予以維護。
最後,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是在國家范圍內的一種受國家宏觀調控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發展,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而只有在相應法律規范的保障下,才能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
可見,要發展,就必須藉助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以發展為第一要素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法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變革與傳統發展模式相適應的現行法律的問題。在對現行法律予以變革的同時還需要推行一些新的政策和做法,而要進行這些變革只有依靠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奏效。
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為完善我國法治建設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依法治國不是依法治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立法、執法、司法都要以維護、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的出發點。人類政治文明從人治走向法治,並不僅僅表現為法律數量上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擴展,不僅僅體現在對法律權威的崇尚,最根本的變化首先是法律價值的轉換和創新,是法律對人的主體性,對人權尊重和保障,是法治為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製度基礎和法律保障。離開了以人為本,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法律完備和法律權威,就可能成為一種「惡法之治」。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指在立法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成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表達,這既是社會主義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同時在立法程序上,要堅持民主立法,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正主體,這既是立法內容民主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體性條件。 法治的終極追求,是對人的自由與尊嚴的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這個意義而言,法治是社會發展走向「以人為本」的制度前提。
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國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保證,因此,我國的法治建設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全面協調的原則,全面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法律建設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與法治建設密切相關,依法治國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法治建設與科學發展與密切相關,法治建設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有所成就,科學發展觀只有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則並加以遵循,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Ⅱ 法治最終目的
法治最終的目的是充分尊重和擴展人權。
法治的目的是人,法治的最高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應該是人的價值的最高目標,即人的全面發展、全面人性的培育。法治通過對人的行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創造有利於人全面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促進並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即用法律治理。因此,要說法治的目的,首先要明白法律是什麼,法律的最高價值要求是什麼,只有知道了法的價值追求才能看清法治目標,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階級意志,代表統治階級利益,調整社會成員權利義務關系的社會行為規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指什麼意思
基本含義:法律之治
法治是以「法」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子系統,因而它必然得符合「形式正義」的要求,即法律之治。我們通常所謂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等都可以歸到其中去。「法律之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即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法治首先是一種涉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全范圍的制度設計或安排,一種以「法律」為核心建立的社會秩序——法治秩序:即法律基本上確定了人們參與其中的幾乎所有主要社會活動的基本結構。因此,「法治」意味著必須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作支撐,賦予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以法律形式,對私人交往中使用強迫手段給予嚴格限制,專門的國家立法機關至少對一些極端重要的強制擁有絕對的權力。
(2)法律至上,核心是憲法至上。「法治秩序」本身包含了這樣的觀念: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系統內部存在一個效力「等級塔」,法律規則在這個「塔」中擁有至尊地位,任何公開的規則都要遵循它們。當然,「法律」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判決在我國現階段不具有立法效力,憲法處在社會規范「效力塔」的最頂端,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終極規范,「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憲治」。
(3)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普遍範式。在法治秩序中,法律是一種預設的基本承諾,是社會成員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設、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也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是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共同遵守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它為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每一個行為的一頭連著中立、一般的規則,而另一頭連著強制、特定的責任,任何行為都要在法律規則面前獲得辯解。
(4)法律一經公布便得維持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使遵守它的人們從觀察他或她所受的懲罰中領會到新規范的內容;法治秩序就是給民眾提供合法期望的一個基礎(即法律)來組織社會行為。但法律的穩定性遠不止此,還延伸包括: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並被公開宣傳;其含義須得到清楚規定;其規則的陳述和意向都應當是普遍的„„
(5)司法終結制度。與法律之治相對應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是司法終結制度。法治秩序不僅僅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治理範式,而且也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分權民主體制和恰當的形式程序。法律不過是強制公開以便人們遵守的規則,並不能自我執行,亦不能立時解決實際存在的社會糾紛和沖突;故,法治秩序還包括創設法律的執行機構和專職的第三方裁決,由特定國家或社會機構運用適當的方法來貫徹法律規則,對某個或某些已確定好的領域行使最後權威,以控制一定范圍內人們的活動和保護正當利益。由於行政的效力先定性和分權民主原則,司法成為保證法律被遵守、執行、適用的最後防線,任何經過合法、完整司法程序而做出的最終裁決都是終局性的,都應遵循「一案不二訴」「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進入其他程序。維護司法裁決的終局性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
(6)塑造理性人人格。對民眾而言,法律不僅意味著應然或必然,而且還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力量。但是,法律是理性人的游戲和交往規則,非理性人屬於法治社會的異類,非理性行為是違逆法治和應受法律譴責的行為,所以法律只為理性人帶來好處,並由此構成其行為及其合法性的基礎,並轉化為一種個人交往的能力和力量。法治秩序的優勢在於此,其局限性也在於此。
(7)法律應得到很好的遵守。塑造理性人人格就是培育社會的守法品格和精神,「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 總之,法治的第一要義就是「法律之治」,它包括法律制度的一切形式結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治理,依法辦事,依法塑造公民人格,法律之外不應有多餘的特權和額外的負擔。 內在要求:善、正義
法治是一種基於法律建構的社會秩序,因而法治包含對法律規則本身公正性、正當性、合理性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正義。只有當法律本身是正義的時候,才建立了人們合法期望的基礎,構成人們之間相互信賴以及他們的期望沒有實現時提出反對或主張的基礎。正義確實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但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貫徹「人民主權」原則:在立法層面,制度安排要促進社會進步,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各種權利、義務、責任、利益做到恰當分配;在行政執法層面,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行政,自覺帶頭守法,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按照合法、合理、比例、程序正當原則依法行使執法權、決定權、自由裁量權,做到合法執法、合理執法、及時執法、高效執法、有效執法、誠信執法、節約執法,尊重人權,維護各方正當權益;在司法層面,盡最大限度維護法院獨立、中立,避免司法等級化、商業化、行政化、地方化,保障法官權益和公正、公開行使審判權,確保任何進入司法程序的社會沖突、糾紛能得到正確、合法、合理、公正、平等對待,真正賦予法院對進入司法程序案件的終局性裁決權和對立法、行政的監督權;在社會層面,制度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尊重,賦予自由、平等優先地位,禁止歧視,保護弱者,維護一般機會均等和一般性社會資源分配公平,支持各項合法文化事業發展,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法治秩序的內在要求,就是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目的價值,包括外在的、個人倫理層面的「善」和內在的、社會共同體層面的「正義」兩個方面,前者是個人主義的,後者則是集體主義的。 時代精神:服務、誠信、節約、正理
法治是一個隨著時代內容不斷充實的范疇。在當代,由於受現代性進一步開展引發的部門分殊化、資訊網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化及相伴隨而來的風險社會,到上世紀90年代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興起,放鬆管制、社會自治、組織再造、政府瘦身、政策網路治理等行政合理性議題被引入法治領域,法治已經增添了不同於過往的時代內涵:
(1)政府合法性的根據不是憲法和法律的賦權,而是公眾意願和公共利益;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關心和滿足公眾正當需求,建立與公民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系,樹立誠信政府形象。
(2)任何制度設計、行政和司法過程強調以結果為導向,按照市場觀念運作公共資源和公共品供給模式,進行成本核算,建立節約型政府,權力行使不僅要遵循合法、合理原則,更要遵循比例原則。
(3)矯正「經濟人」假設,用「社會人」視角看待公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保障人權,「服務而非掌舵,重視人而非盯住生產效率」。
(4)強調實踐理性,關注制度設計的社會條件,立法被視為「著眼於現實」而非「著眼於安排」的一個公共選擇過程。
(5)反對先驗主義正義觀和法治的「契約論途徑」,主張「正理的正義觀」和引入「中立的旁觀者」機制,相信法律效力只有在不脫離民眾生活實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Ⅳ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
科學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防線,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四者缺一不可。
(4)終極法治擴展閱讀:
重大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
Ⅳ 法治社會還是法制社會
原來是第二個法制社會,就是說是法律制度的社會,現在來說都說第一個法治社會,其意思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現在一般已經不說法制了
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指什麼意思
依法治國抄,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襲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Ⅶ 法治的終極是什麼
法治的終極
事實上應該是
人人守法,
公平公正
Ⅷ 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對嗎
法律是人為制定的,目的是揚善棄惡。信賴普世價值產生出來的法律,是法治社會的進步。信仰是對一種理想的追求,終極標志意味著不能再前進了。所以說,我們對公正的法律完全信賴,是法治社會的一種標志。
Ⅸ 法治最終目的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即用法律治理,因此,要說法治的目的,首先要明白法律是什麼回,法律的最高價值要答求是什麼,只有知道了法的價值追求才能看清法治目標,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階級意志,代表統治階級利益,調整社會成員權利義務關系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要求的最高價值是自由,因此,法治追求的也是自由,最終目標是保證自由得到充分的實現。
Ⅹ 法治領域的終極關懷,指的是什麼
終極關懷原是哲學領域對人類如何超越生死問題的一種價值思考。法律領域的終極關懷,是指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切法律活動的根本價值。有人把秩序當作法律的終極關懷,有人把懲惡揚善作為法律的終極關懷。而在我看來,人權則應成為法律的終極關懷。忘記了這一點,法律就會變色,人就會變質。堅持了這一點,就會超越法律自身的局限,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譜寫壯麗的篇章。
在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的主要對手——「南方聯邦」總統戴維斯,副總統斯蒂芬斯,南方軍隊總司令羅伯特?李等,這些人的品德操守和法律知識也許是無可挑剔的,但最終他們輸給林肯的,就是對人權第一的法律理念的遺忘或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