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台灣法治

論台灣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9-24 08:41:08

① 2017台海兩岸關系和平局勢論文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不僅是歷史定論,而且早已為國際社會所公認。「台灣問題」原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內戰的衍生物,完全屬於中國的內政。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17台海局勢論文,供大家參考。

2017台海局勢論文篇一:關於當前台灣政局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2009年兩岸關系承接2008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開局,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岸各項交流 渠道 進一步拓寬,交流面更為廣泛,交流層級也更高了。兩岸經貿合作也有了新的重要的突破,基本上實現了兩岸「三通直航」,揭開了兩岸金融合作的序幕,邁出了兩岸雙向投資的步伐。為了破解政治難題、建立政治互信,學術界的兩岸政治對話也初試啼聲。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關系發展到目前階段的必然趨勢,有了好的開頭,就要繼續往前深入發展,停滯不進不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殷切期盼,倒退更是沒有出路的。2010年兩岸關系將會如何,吸引人們普遍關注。

一、兩岸關系基本形勢

2010年,從影響兩岸關系的各項因素綜合分析,總體上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有利的,甚至毋寧說,兩岸關系正面臨著關鍵的機遇期,是牢牢把握難得的機遇,還是讓機遇擦身而過,正考驗著兩岸人民的智慧。

(一)大陸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陸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胡錦濤一再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不斷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開創新局面。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陸是最主要、最積極的力量,為了支持台灣經濟盡快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為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也為了照顧台灣基層民眾(包括農民)的利益,大陸將會不斷地表達高度的善意和誠意,讓台灣廣大同胞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持續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凡此均將有助於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馬英九當局基本上也會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向。兩年來台灣各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主流民意肯定並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並且期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能夠不斷深入,取得更多更積極的成果。兩年來馬英九當局島內施政與民意需求有較大落差,成效不彰,頗積民怨,唯獨兩岸關系政策獲得多數民眾高度肯定,成為政績唯一亮點。2012年馬英九能否連任正面臨愈來愈大的挑戰,而經濟發展能否盡快恢復,失業率能否有效降低,將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台灣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基本保證,基於上述分析,不論從台灣民意角度。抑或從馬英九自身取得政績的角度來考察,馬英九當局基本上應不至於會違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方向。

(三)國際社會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經歷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更為茁壯,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為提升。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國不淪是從謀求自身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抑或從妥善處理與中國的國家利益矛盾出發,都致力於發展和中國大陸的關系,台灣問題作為影響和干擾因素的作用趨於下降,國際社會普遍樂見並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並進而肯定馬英九當局有別於民進黨陳水扁的兩岸關系政策。美國政府自從去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並簽署《中美聯合聲明》以來,迄今一再表示,美國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支持海峽兩岸經濟、 文化 、政治各個領域展開交流對話,建立密切的關系。凡此皆有助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持續推動。

2010年兩岸正在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協商淡判,兩岸雙方都期待在今年上半年能成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將標志著兩岸經貿關系從此進入正常化、機制化、制度化的軌道,也標志著兩岸經濟整合邁開重要的步伐,它對兩岸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於台灣經濟未來長期穩定的發展意義重大,對於台灣經濟避免邊緣化,並藉助於兩岸經濟整合,融入亞太地區經濟整合至關重要。

2010年下半年台灣將有重要的「五都」選舉,2011年基本上進入廝殺更為激烈的「立委」和「總統」選舉,以迄2012年年初。為了欺騙台灣民眾,獲得選舉利益,民進黨正竭力阻撓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相信進入選舉高峰之後,民進黨更會升高「台獨」的訴求,力圖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態勢,當此之時,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大步前進,抑或停滯不前,正考驗著馬英九當局的政治智慧。馬英九曾一再表示,要「為台灣人民謀數十年之和平」,把握機遇,此其時也。

二、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因此,2010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總體上仍面臨有利的形勢,但也逐漸暴露出若干隱憂,出現若干不確定因素,主要有四:

(一)馬英九當局面臨重要抉擇。在台灣,國民黨總體形象欠佳。囿於私利、勇於內斗使得國民黨不能團結,復雜的黨內狀況也使得青年才俊難以出頭,而尤為重要的,則是國民黨喪失論述能力,因此缺乏足以凝聚全黨的核心價值,一旦敗選,行見分裂和衰弱。

國共兩黨破冰交流,陳水扁貪腐無饜,加上馬英九個人形象,導致2008年國民黨重新奪回政權。但馬英九個人理念曖昧軟弱,在至關重要的兩岸關系問題上,態度搖擺不明,因此執政迄今,未能建構國民黨的理論論述,重建國民黨的核心價值,展現執政的願景。由於內心的「恐綠症」,政策上拚命討好綠色選民,既不能在理論和氣勢上壓倒民進黨的「台獨」,乘勝擴大基本盤,反而因為漠視泛藍選民的需求,一再挫傷泛藍選民的支持熱情,加上不能廣用人才,執政無方,招致民怨。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後,有意推進國民黨的改革,然而改革的目標、途徑、 方法 均存在不小問題,激化黨內矛盾,集中表現在各項選舉中國民黨連選連敗,泛藍選民不願出來投票,基本盤不斷松動,中間選民對馬「無能」亦頗多怨言,而泛綠陣營在民進黨煽動之下,反而更形凝固,形成反馬陣營。總體而言,台灣政治發展出現國民黨聲勢走低、民進黨氣勢上漲的「藍消綠長」態勢。使馬英九連任前景充滿挑戰。

(二)民進黨堅持激進「台獨」立場。馬英九當局態度的軟弱和論述的曖昧給了民進黨「台獨」以起死回生之機。因為馬英九當局未能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使得島內政治話語權依然牢牢掌握在「台獨」手中,在「台獨」攻勢下,國民黨左支右吾,招架無方。國民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台灣人民謀求了那麼大的利益;國民黨謀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有生死攸關的意義,然而所有這些,國民黨在島內卻道不明,講不白。反而讓民進黨不斷地策動支持者,以暴力的方式干擾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把馬英九的兩岸關系政策一概攻擊為「傾中賣台」,把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抨擊為「喪權辱國」,在民進黨的煽動誤導下,台灣民眾的認知被嚴重混亂了,使馬英九當局正確的兩岸關系政策的推動反而平添阻力。

然而,民進黨丟失政權之後,不進行路線的深刻反省,反而繼續在激進「台獨」的不歸路上愈陷愈深,其實是飲鴆止渴。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只會給兩岸關系帶來危險,難消台灣主流民意對民進黨「台獨」冒險的擔心,民進黨期待執政最重大的障礙便難以去除。從民意凋查結果來看,民進黨雖然連續贏得幾場選舉,聲勢有所上揚,但基本盤卻絲毫沒有擴大,證明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台獨」作為依然深懷戒心。更重要的是,堅持激進「台獨」立場的民進黨萬一僥幸取得執政權,對台灣而言,將是陳水扁八年災難的重演。尤其是兩岸關系形勢已今非昔比,沒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沒有台灣的發展和未來。堅持激進「台獨」的民進黨執政,執意在兩岸關系中搞對抗,除了把兩岸關系導入危機之外,民進黨將一事無成,易言之,只要民進黨堅持「台獨」,民進黨就根本無法在台灣執政。死抱住「台獨」對民進黨而言,只是飲鳩止渴而已。

(三)台灣民意持續民粹化、,在「台獨」長期誤導之下,加上國民黨的自私和軟弱,台灣民眾積非成是,逐漸滋生虛幻的「國家」意識。目前台灣民眾總體上希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但由於兩岸長期隔離,冷戰時期的對抗和隨後「台獨」的扭曲,對統一尚存在頗多的疑慮。由於大陸迅速發展,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兩岸實力對比迅速拉大懸殊,台灣一些民眾對兩岸發展過快走得過近,產生一些疑慮,怕自身利益在這一過程中會受到傷害,盡管是多慮,卻也值得理解。一些台灣基層民眾擔心失業,一些台灣弱勢產業擔心受到沖擊,本來都不難由事實來證明,但在民進黨惡意扭曲下,不明真相的民眾不自覺地成為民進黨攻擊國民黨的支持者,民粹主義越來越掩蓋台灣民眾的 理性思維 。

(四)美國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深層阻力。美國仍然深深地插手台灣問題,把台灣問題作為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籌碼。在明裡暗裡,美國通過支持民進黨和「台獨」,牽制馬英九當局的兩岸關系政策。美國還堅持對台軍售,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橫施阻力。除美國外,日本及少數國家也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暗施阻擾,使兩岸關系對抗、對立態勢至今未解。

綜上所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近兩年來呈現良好態勢,但兩岸關系中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並沒有獲得解決,阻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復雜因素不容忽視。我們應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積極作為,妥善應對,不斷地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向前進。
2017台海局勢論文篇二:台灣政局及兩岸關系現狀淺析
2011年台灣進入一個跌宕起伏、變幻莫測的關鍵時期。重大選舉將至,敏感問題增多,藍綠兩大陣營爭斗更加激烈,島內政局及兩岸關系將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一、藍綠兩大陣營實力拉近,雙方將圍繞「立委」及「總統」選舉展開激烈爭奪

馬英九當局執政三年來,島內政局和社會總體保持穩定,經過縣市長、「五都」市長選舉及幾次「立委」補選,藍綠兩大陣營長期存在的「藍大綠小」的政黨板塊並未產生重大位移,仍然呈現出近20年來一貫的「超穩定結構」。但有三大變化趨勢值得特別關註:一是「藍消綠長」的政治生態更趨明顯。國民黨從2008年馬英九當選時的得票率58.45%,到2009年底17個縣市選舉的47.88%,再到2010年「五都」選舉的44.54%,呈現出「一路下滑」的趨勢;而民進黨卻「一路攀升」,從2008年「總統」選舉41.55%,到17個縣市選舉45.32%,再到「五都」選舉49.87%,三年來台灣選舉得票率的消長顯示出「藍消綠長」走勢。國民黨「立委」總席次也由2008年初81席縮減至74席,失去「立法院」四分之三的絕對控制權;「五都」議員席次佔有率也由上屆45%滑落到41%。而民進黨「立委」總席次則由2008年初27席增至33席,達到四分之一提案門檻;「五都」議員總席次已達130席,可以與國民黨平分秋色,並首次拿下大台南市議長及台北、高雄兩市副議長席位,使其在地方議會的干預能力和信心進一步增強。二是「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漸趨穩固。從2009年底縣市長選舉看,藍營在北中部共10個縣市中拿下9席,綠營在南部4個縣市奪得除嘉義市外的3席,且領先幅度均在20%以上;從2010年底「五都」選舉看,國民黨保住了原先執政的台北、新北及台中三市,民進黨則固守高雄、台南兩市,「北藍南綠」壁壘分明的結構將使台灣南北民意落差愈來愈大。三是「藍淡綠深」的態勢日趨強化。藍綠陣營在五市選舉中顯示出「南部更綠,北部褪藍」的變化趨向,除台北市外,民進黨輸的差距都在5個百分點內,而贏的差距則都遠大於10個百分點。隨著「直轄市」體制正式運作,如果國民黨應對不力,這一趨勢恐將會在後續「立委」、「總統」選舉中持續強化。未來「北藍」也許變得更淺,「南綠」可能變得更綠,並將對國民黨執政權形成有力挑戰。四是「非藍非綠」政治勢力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目前,除國、民兩大政黨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仍處於發展低潮,但作為第三勢力「精神領袖」的李登輝近來卻十分活躍。去年底,李登輝極力鼓動與大陸有著較深淵源的王永慶之子王文洋競選「總統」;2011年初,李登輝又宴請王金平、宋楚瑜等人,希望他們能夠籌組第三勢力與馬英九爭奪「總統」大位;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也有意籌組第三勢力,推出「藍綠配」或「綠藍配」角逐2012年「大選」。第三勢力的興起可能會對國、民兩大政黨「立委」及「總統」選情造成一定的沖擊,也將使未來一年台灣政局更趨復雜多變。

二、馬英九未能完全擺脫發展困境。連任面臨嚴峻考驗

三年來,馬英九在推動黨務改革、改善黨政關系、提升施政成效及發展兩岸關繫上取得較大進展,但仍未能有效擺脫發展困境。盡管國民黨在「五都」選舉中達成「保三」的目標,但在總得票率上卻輸給民進黨40萬票,被視為「贏了面子輸了里子」。在「大選」前極為關鍵的一年裡,馬 英九仍將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泛藍勢力整合難度較大。近幾次「立委」補選及兩次地方性選舉表明國民黨淺藍選民流失嚴重。親民黨、新黨對馬英九「排斥異己」的處理方式極為不滿,宋楚瑜甚至公開為曾為民進黨籍的楊秋興站台,在被時任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以妨害名譽起訴後,與國民黨矛盾升級。而一些地方派系對國民黨支持也出現松動,盡管馬英九以金溥聰辭職來緩和與國民黨本土派關系,但成效並不明顯。2011年,馬英九若不能成功整合泛藍勢力,必將會影響到2012年「大選」。二是南部選民翻盤可能性較低。島內南北對立、貧富懸殊的現狀,使南部民眾逐步形成了國民黨「重北輕南」、「重商輕農」的負面印象,也使南部選民「選黨不選人」傾向更趨明顯。在2010年底「五都」選舉中,國民黨在南部二市用力甚深並期待翻盤,但結果卻在南部大輸對手70多萬票。台學者認為,連曾是民進黨的楊秋興都搶不到綠營的票,藍營就更難爭取到南部選民的支持。對2012年「大選」而言,馬英九要想在南部獲得2008年一樣的支持率,可能性大幅降低。三是政黨改革收效甚微。一方面,未能改變基層民眾的不良觀感。民眾普遍感到,國民黨是財團政黨,只重視財團利益、不顧百姓利益,國民黨官員平時高高在上,與基層民眾互動少,執政時存有「傲慢」心態,常常脫離民意。另一方面,暴露 出國 民黨人才不足的缺陷。尤其是在中南部,以「五都」選舉為例,國民黨台中市長人選除了已第三次參選的胡志強外,難以推出有競爭力的參選人;在台南市和高雄市,國民黨推出的參選人明顯缺乏競爭力。四是社會矛盾仍然突出。在經歷激烈的族群爭斗後,島內民眾對當局治理能力、執政能力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能否解決讓國民黨深陷執政危機的經濟民生問題將是馬當局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考驗。如果馬英九不能積極推動讓更多民眾滿意的政策,解決好經濟增長、失業率、貧富差距等一系列社會問題,2012年「大選」將難免遭遇嚴厲挑戰。

三、民進黨加緊推動政黨轉型。但仍然面臨結構性難題

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以來,對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及「台獨」路線等進行了重大調整。改變以往慣用的激化族群對立和藍綠對決的策略,將治理方式和治理績效放在選戰首位;極力迴避敏感的兩岸議題,不提任何有關「國家定位」、兩岸關系等統「獨」議題。這種溫和的中間路線,得到了中間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也使民進黨快速走出低谷,政治實力大幅回升。從去年底「五都」選舉中可以看出,即使民進黨換了一張臉孔,綠營支持者仍然不離不棄,顯示出民進黨的彈性策略已同樣獲得綠營支持者的認可。盡管如此,民進黨未來發展仍將面臨結構性難題:一是黨內權力斗爭加劇。目前,蔡英文等中生代人物政治選情看漲,特別是蔡英文得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挺扁勢力、高雄市長陳菊等黨內實力派的公開支持,在民進黨內的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已成為該黨最具影響力與實力的「新天王」。然而,作為民進黨「天王」的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等黨內元老派人物政治實力猶存,政治手腕更加嫻熟,他們並不願就此退居幕後。在民進黨「臨全會」1月22日通過「總統」及「立委」候選人提名辦法采「全民調」作業方式後,黨內各派勢力圍繞提名時間、提名人選等問題展開激烈爭斗。未來圍繞「總統」初選等問題,民進黨內以世代交替為核心的權力斗爭很可能趨於激化。二是兩岸政策調整存在不確定性。面對接踵而來的「立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委」及「總統」選舉,民進黨不可能像「五都」選舉時那樣迴避「國家定位」、兩岸關系等議題。2011年初,民進黨內的「天王」、「天後」相繼提出發展與大陸關系的政策主張。謝長廷1月10日舉行記者會提出「憲法各表」論;蘇貞昌2月14日拋出「台灣共識」論;呂秀蓮反復重申去年1月提出的「九六共識」論;蔡英文2月23日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成立儀式上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論。這些政策論述盡管表述不同,卻蘊含著交叉重疊的共同認識,此時相繼提出,既是出於提升個人黨內政治地位目的,也是出於適應島內社會形勢變化,壯大民進黨政治實力的大局考慮。在民進黨「十年政綱」出台之前,其兩岸政策調整都將存在不確定性。三是民進黨轉型受到深綠勢力的牽制。以陳水扁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連線」,在「五都」議員選舉中大獲全勝,當選率高達83%,丑聞纏身的陳水扁之子陳致中也以全台第二高票當選大高雄市議員,表明深綠勢力在島內尤其南部地區仍具有較強政治能量。「五都」選舉表明,島內激進「台獨」勢力仍然較強,對民進黨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民進黨要想贏得下屆「立委」及「總統」選舉,還需要深綠勢力作為後盾與先鋒。如何穩住綠營基本教義派,也是民進黨中央不得不面臨的難題。四是爭取中間選民難度較大。爭取中間選民是2011年藍綠兩大陣營的重頭戲。對民進黨中央及各派系而言,無論誰出馬角逐2012年「總統」,選舉利益都決定其兩岸政策必須向中間地帶靠攏。面對島內希望穩定發展兩岸關系的主流民意,民進黨務實派在「五都」選舉之後加緊推動該黨大陸政策轉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年以來多次強調,只要大陸不設前提,願與大陸進行實質對話,可從「第二軌道」的交流開始,先進行以智庫學者為主的多層次、多元化交流。高雄市長陳菊也表示,願在「自由開放」的前提下和大陸交流。但無論民進黨如何調整,都不會從根本上放棄「台獨」基本立場,這也是影響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ECFA生效標志兩岸關系進入一個新的起點,但兩岸深層次難題將日漸突顯

2011年,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獲清單的生效實施及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正式成立,ECFA所帶來的兩岸經貿互利將會得到進一步彰顯,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以及定期制度化協商談判的做法,早已為島內多數民眾所接受,並將繼續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但面對2012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大陸政策將轉向謹慎保守,並很可能會進一步放緩腳步。一是台當局對兩岸協商的態度更為謹慎。馬英九年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兩岸的協商方式可以有更多彈性,不必硬性規定一年兩次,困難無法解決的就暫時擱置。去年12月兩岸兩會在「投資保障協議」協商時遭遇困難,顯示兩岸協商已開始觸及各自核心利益,兩岸關系向縱深發展將面臨諸多政治障礙。為了維護台灣企業和民眾的利益,為了避免給「總統」選舉造成「負面影響」,馬當局在其任內極有可能僅鎖定經濟議題,不會觸及政治談判和軍事互信議題。二是台當局向大陸提出的要價更高。為爭取更多選民的認同,馬當局未來在推動大陸政策時,將會把讓島內「三中」(中南部、中小企業及中下階層)民眾切實獲益作為發展兩岸關系的重點,把「為庶民爭取更多看得見的利益」作為推動兩岸交往的主軸,這也意味著國民黨在談判中將提出「更高要價」。為讓民眾快速見到兩岸政策「紅利」,國民黨當局可能會不斷向大陸提出注入資金以保持台灣的經濟增長、停止部署或撤走部分對台導彈等要求。三是島內民眾「國家」意識更強。2011年,國民黨將借「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不斷強化「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主權獨立」論述,藉此喚起島內民眾對「中華民國」的光榮感和重新認同,強化民眾「國家」意識。馬英九在2011年「 元旦 講話」中再次強調兩岸不應是政權之爭、統「獨」之爭、「國際空間」之爭,而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之爭」。在兩岸政治互信仍然脆弱、兩岸政治關系仍未取得實質突破的情況下,這不僅不利於化解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誤解和敵意,相反將增加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復雜性和變數。四是反對勢力的干擾力度更大。迫於ECFA的民意基礎不斷擴增,泛綠陣營反制ECFA策略已由「反對者」向「監督者」轉換,並將以嚴格標准檢驗島內失業率、貧富差距、台推動FTA目標等問題,不斷放大和突顯馬當局的各種缺失,營造對馬當局不利的輿論環境與社會氛圍,泛綠陣營的干擾勢必對馬當局形成較大壓力,使其落實ECFA顧慮增大乃至步伐放緩。

五、美國將利用台灣「大選」敏感期加大對中國大陸干預力度。為兩岸關系縱深發展設置障礙

隨著美「重回亞洲」戰略意圖漸趨清晰,以及中美戰略博弈日益激烈復雜,「台灣牌」的地位作用也更顯重要。近年來,美國雖然公開宣稱樂見兩岸關系平穩發展,私下卻擔心兩岸關系發展的速度、廣度、深度失控,導致美對台海事務的主導權弱化,失去東亞戰略布局的重要支點。為維護戰略利益,美擬採取「多管齊下」、「恩威並施」的策略發展對台關系:政治上施壓,極力防堵台當局與大陸協商政治、軍事等深層次敏感議題,設法給快速發展的兩岸關系「降溫」。經濟上「搭橋」,計劃近期與台重啟「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談判,建構「全面性的經貿合作關系」,並支持台灣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外交上」扶持,擬協助台在美開設「台灣書院」行銷台灣文化,繼續支持台「有意義」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組織,強化台灣「國際存在」。軍事上撐腰,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周期縮短,質量提高,金額增大。繼去年宣布同意售台64.42億美元武器後,今年以來又加緊評估售台F-16C/D戰機、「宙斯盾」艦等高新武器的可行性,協助台軍提升「不對稱戰力」。此外,在處理與台朝野政黨關繫上,美刻意保持「平衡」,既維持與馬當局良好互動,又透過智庫恢復與民進黨交流對話,並有意邀請民進黨下屆「總統」候選人訪美。由此可見,2011年美國插手台灣問題的范圍將會更廣、程度將會更深、力度將會更大,是兩岸關系向更深層次發展的最大外部障礙。

猜你喜歡:

1. 台灣問題論文1000字

2. 關於台海局勢的時事政治論文

3. 淺談中國台灣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4. 2017年兩岸關系形勢政策論文範文

5. 台灣問題形勢與政策論文2500字

② 香港,台灣不是法制社會么

從法治進程上看,法律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大陸大,民眾的法治素養,法治觀念也要強很多。但至於是不是法治社會,有自我標榜的成分,也有社會公眾認可的成分。

③ 台灣法律是有罪推定還是無罪推定

基本上
所有法治國家都屬於無罪推定
也就是沒有犯罪的證據,你就是無罪

這個概念基本上是基於『寧可放過一百,不可錯殺一人』
世界上並沒有『有罪推定』這個詞
無罪推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再沒有犯罪事實時,假定路上每一個人都是無罪的
如果有所謂的有罪推定...
那這國家大概人要死光了
以字面上的意義...就是你路上隨便抓一個人
還沒有證據法官或法治單位就先當你有罪
你如果找不到你無罪的事實~那就等死吧!!

例如:你走在路上
突然冒出一個人說你強奸她
你要找到你沒強奸她的事實....
如果沒有...不管有沒有證據你就是強奸了他
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④ 台灣到底是「人治還是法治」

台灣目前是敏主自游社會制度,是真正的法治社會,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⑤ 論述我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針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與前提。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反對「台灣獨立」,這是中國一貫的原則立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在於維護國家主權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反對分裂,反對台獨,反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染指台灣,充分顯示中華民族為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

基本原則是「一個中國」
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方法

⑥ 寫論文沒有頭緒怎麼辦

原標題:論文寫作的「套路」和「模式」
核心提示:論文寫作有沒有好的「套路」和「模式」?要說有,即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路進行創作。談到論文寫作這個話題,我實際上身兼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作者,從讀碩士研究生到現在,近15年來,我一直在寫論文、投論文、改論文、發論文;第二重身份是教師,開始工作後,我陸陸續續指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寫論文;第三重身份是編者,《北外法學》創刊後,我一直承擔編輯工作,有幸閱讀了許多優秀論文,也見識了一些「奇文」。
於是,經常有學生問我:老師,怎樣才能把論文寫好?我通常會先問他,到現在為止,你寫了多少篇論文?字數超過5萬字沒有?許多人回答不上來。我經常和自己帶的研究生說,每寫20萬字的論文,你就會有一個自己能感覺到的提高。當然,如果有老師指導,特別是很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學生提升可能會更快一些。因此,要想寫好論文,首先要多寫多練。
也有學生常常問我:老師,論文寫作有沒有好的「套路」和「模式」?我會告訴他,要說有,基本上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的。發現問題,即找到好選題;分析問題,即在一定邏輯性基礎上深入分析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即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或提出解決方案等。
如何找到好選題
廣泛閱讀,
帶著問題去調研,
並提出問題
要想寫好論文,在多寫多練基礎上,關鍵要找到好選題。比如,有一次,我們編輯部收到某學生寫的一篇6000多字的論文,但仔細一看題目是:解決台灣問題之路徑。還有一次,一名本科生找到我說,他想寫一篇論文。我問:你想寫什麼?他說,論法治。類似這樣的論文選題大而空泛,很難出彩。因此,找好恰當的選題十分重要。如何找到恰當的選題?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帶著問題去調研。調研本學科專家學者都在關注哪些問題?大家都在想什麼、寫什麼、關注什麼。其中一個捷徑是,找到22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為CLSCI)看看這兩年大家都在研究哪些問題?本學科有哪些前沿動態?以防止好不容易選了一個話題,發現前面已有許多篇論文談論過這個話題了。
第二,通過廣泛閱讀,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比如,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關注偵查訊問制度等傳統刑訴法問題,但通過閱讀發現,行政法民法學者都研究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這讓我想到能否從刑訴法角度探討個人信息保護。機緣巧合,有一次,我在翻看案例時偶然發現歐盟有一個關於被遺忘權的判例,也就是眾人皆知的谷歌訴岡薩雷斯案,遂對被遺忘權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大量閱讀,我發現被遺忘權一詞實際上來自於法國刑事訴訟法上的刪除犯罪記錄制度,但當時在刑事訴訟領域還鮮有人關注,反而被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用於保護個人信息。基於此,我對刑事訴訟領域的被遺忘權問題進行研究,從刑事訴訟角度探討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並將此確定為我近5年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要在自己喜歡、熟悉的范疇內,探討什麼問題值得研究,什麼問題還沒有人研究。
第三,恰當提出問題。如何提出問題,我把它歸結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現有學科體系、理論體系以外提出新問題,即純原創,這個難度比較大。第二種是在這個體系以內提出新問題,即這個問題其他人也研究過,但還可以再討論。比如證據證明標准問題,過去討論很多,但有的問題現在還可以再討論。這種方法,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的相對比較多。
論文寫作的創新竅門
論文寫作創新要一步一步漸進而行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當下,創新大潮滾滾向前,競爭與合作的辯證關系成為影響創新認知與創新實踐的重要因素。論文寫作,同樣需要創新。論文寫作創新要一步一步漸進而行,它是建立在掌握比較扎實基礎知識之上的。我認為,論文寫作創新有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比較法。在擁有扎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分析一些制度的共同特點或獨特之處,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術創新。比如,我在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時發現,警察的盤查、留置等權利有一個共同特點:持續時間短,對公民自由限制時間不長、強度不大,因此,以「警察暫時性人身限制權」為主題完成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同時,堅持「中國的問題、國際的視角」,比如,研究個人信息保護法,不知道歐盟情況如何?美國情況如何?那麼視野會相對比較狹窄,也很難提出更多新問題。
第二,找到真問題。有的學生常常追問我:到底是選一個老話題還是一個新話題,或者說是用一個經典理論,還是用一個新興的理論。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用哪一個理論或者哪一個話題,而是先真正提煉出來「我想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真問題還是想像的問題,或者是一個已經被解決掉的問題。如果是已經被解決了的問題,即人們所具有共識的問題,那麼就很難有所創新。對新話題要有敏感性但也要有所警惕,即這個新話題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問題,一定要仔細考量。同時,還要考慮自己做的研究到底是基礎性研究,還是應用性研究,或者說解決的是理論問題,還是實踐問題。
第三,恰當的方法意識。論文寫作、創新繞不開發現問題,如何找到真問題?我認為,一定要有方法意識,也就是尋找、確定研究問題的恰當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收集大量文獻、看大量實際判例。刑事訴訟法學界有些學者特別擅長收集資料、運用案例,他們通過這些資料或案例,運用比較法或實證法開展研究,寫出了高水平的論文,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好論文的修改與發表
寫作和投稿需要有韌性,
也要有點「厚臉皮」
好論文是改出來的。記得我剛讀博士研究生那年,寫了一篇文章呈交導師陳光中先生審閱,結果陳先生指導我來來回回改了十幾遍,每一稿都被陳先生用紅筆改「花」了,但是通過那次修改,我明顯感覺到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因此,好的論文一定需要反復修改、打磨。過去,通常情況下,一篇文章至少修改五遍以後,我們才會交給導師,導師再多次修改後才會對外投稿,這就是因為好論文需要精心打磨。
一篇論文多次修改,通常作者認為已經十分成熟後,會向報刊投稿。期刊方面,目前有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但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研究生可以優先考慮向一些普通刊物投稿,等積累一定經驗後,再向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投稿。我在讀本科時開始給普通刊物投稿,但到碩士研究生階段才在普通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對研究生而言,論文寫作發表通常都有一個過程,可以從普刊開始,慢慢嘗試CSSCI擴展版刊物,再投CSSCI期刊,然後再投法學類CSSCI期刊,甚至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一般情況下,這個過程實際也符合研究生研究水平和論文寫作水平提升的規律。
需要注意的是,論文投稿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之後,可以多考慮法學類CSSCI刊物,這是因為普通CSSCI刊物是綜合類刊物,涉及文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刊登法學論文數量有限,但是法學類CSSCI核心期刊則不同。一方面,法學類CSSCI核心期刊收稿量大,另一方面,這些刊物大多同行會看,文章刊發後會出現評論甚至批評,而這些評論和批評能夠促進自己的研究。
除此之外,寫作和投稿需要有韌性,也要有點「厚臉皮」。我常常開玩笑說,拒稿是常態、中稿才有驚喜。圈內流傳一則笑話說,國外某女博士研究生畢業後把拒稿信列印出來做成了裙子。我一個朋友說,他的拒稿信能裝成一床被子。因此,所謂的「厚臉皮」,就是要在文章被拒之後,還要保持良好心態。每個人收到拒稿信時都會覺得失望、沮喪、難過,但不能因此就喪失寫作、投稿熱情,應該越挫越勇,繼續寫、繼續投,相信總有一天你會收到令人開心的錄用通知郵件。

⑦ 台灣是法制社會嗎

這就跟說韓國是不是法治社會一樣,大家都是法治社會,但是韓國總統閨蜜的女兒參加賽馬比賽輸了,直接就把會長撤了,我想古代君王都不會如此,,可能還要趟上昏君,估計他的玩伴的兒子才能因為自己失敗撤除毫不相關的官員吧。那問題來了,,韓國是法治社會么??是不是大家高喊法治就法制了,制度好就法制了,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⑧ 中國台灣的法律體系是大陸法系還是案例法系

自清末沈家本,伍廷芳修律以來,基本仿效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法來建立自己的新法體系,中國法律近代化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很深的德國烙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仿效德國和日本建立起自己的六法體系,即憲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這是大陸法系最重要的標志,史稱「六法全書」。國民黨戰敗後把六法全書帶到了台灣,並在台灣延續下來了清末以來的變法修律的成果,所以說台灣是法德式的大陸法系,而且還是非常典型的大陸法系。而共產黨斥責《六法全書》為資產階級產物,宣布盡廢六法全書,中國法治近代化遭受重大挫折,自清末以來建立起來的法治成果功虧一簣,至於發生文化大革命,法律虛無主義盛行自不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仿效蘇聯建立起一套蘇聯式的法律體系,而蘇聯是繼承前沙俄帝國法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故仍屬大陸法系。蘇聯解體後,中國法治不再以蘇聯為師,而是自己的發展道路,即在保持前蘇式法制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並借鑒英美法系成功的判例,將其成文化,所以中國大陸雖然與德法大陸法系有重大區別,但仍屬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相比較,有下列區別:
1,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主要淵源,且成文法系統,富有科學性和邏輯性,判例除在特殊情況下,一般不是正式淵源;英美法系雖有成文法,但不是主要淵源,且沒有系統化,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寧可適用前人依成文法所作出的判例來斷案,也不直接採用成文法。
2,大陸法系法典講究縝密的邏輯,講究科學性和系統性,講究理性主義和先驗主義,法官適用主要採用「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演繹推理,這種特性決定法官,律師,檢察官這樣的法律職業人員必須接受長時間的法學理論教育,否則無法正確理解與適用法律;英美法系講究經驗主義,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說過:「法律的生命從來就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法官斷案主要依法以前的判例來斷案,而不是成文法。法官應當從社會生活中尋求正義,而不是法律的故紙堆,法官不應當機械的適用法律。這種適用法律的方法不是以演繹法,而是歸納推理法來實現,所以英美法系的法律職業人員必須廣博的知識與深厚的社會生活閱歷,否則他們無法從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尋求公平正義的真締。
3,大陸法系由於講究理性主義,所以審理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律人員,即法官來斷案,而不是法律的門外漢,陪審團來審理,大陸法系認為,法律是一門精細,縝密,講究邏輯的科學,非受過專業的法律教育,擁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與豐富的法律實踐不得為之。英美法系則講究感性主義,認為「公道自在人心」,陪審團成員雖不懂法,但能以一顆樸素的公平正義的心來判斷是非公道,法官要做只是保證控辯雙方遵守正當程序,不得逾規越矩。
陪審團是英美法系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英國人,美國人用來保衛自由的武器,當初克倫威爾當政後,想以審判的方式處死前王室成員,但由於有陪審團的存在,克倫威爾無法左右審判,所以大量王室成員躲過一劫;而相反的,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稱帝後,引進了英國式的陪審團制度,用以保衛大革命確立起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但命運真會捉弄世人,拿破崙利用法國人民對他的狂熱崇拜,以陪審團的形式大肆迫害自己的政敵,在英國成為自由捍衛器的陪審團,在法國卻成為了拿破崙迫害政敵,強奸自由的武器。看來一國實施何種法律制度與他的文化土壤有關,世上沒有最好的法律,只有最適用自己的法律,任何法律移植都必須考慮自己的國情與文化土壤,否則「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⑨ 政治:青少年對維護台灣和平應盡怎樣的責任

只要內地真正實行政治改革、不再一黨專政,搞腐敗,兩岸現在就統一又有什麼問題?

常聽內地朋友總說解放、回歸,挺好笑的,就像國民黨在台灣(四、五十年前)不斷宣揚的縹渺不定的大中國思想一模一樣,就像朝鮮人民(皇民)在那黨的英明領導下,還是認為金廢物是偉大的領袖一樣可笑(多少社會不公不義、人民都餓死還要造原子彈),洗腦,被洗腦,都不知道。
其實你也不必特別花時間去聯系,因為你的前提是統一,是解放,基本上台灣主流意識不是統一,都會懶得跟你說,我現在可以打一些兩岸的症結所在,哪一天真的可以統一了,就代表不是「解放」,因為兩岸能夠統一的基礎是建立在兩岸有同樣的社會以及政治制度,這很重要,請問你有看過走向共和嗎?我想你看過的機會很低,如果你看過了,就不會這樣問,如果你沒看過,我簡單說明一下兩岸差異有多大(我是專指政治制度),試想一下,讓你們政府變成朝鮮人民共和國,你想要嗎?你一定認為幹嘛要變成那麼落後的國家,台灣大部分的人,一聽到對岸朋友在黨文化的宣傳下,口口聲聲的「解放」,「回歸祖國」,就像把你的政治生活環境變成朝鮮那樣不需要考慮,那為什麼政治差異會是重點呢?我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沒有一個政府能夠做到100%全社會公平與正義,但這個時候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如果一個有法治的政府以及國家,則可以很大程度地提供一個公平與正義伸張的管道,也就是將不公不義盡量縮減到最低,所以要說法治社會可能有那麼點消極意義也是多少能夠體會,但最可怕的是有一個政府根本不講法治,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游戲規則,任何情況都不公開,一切某黨說了算,同時要注意我的意思,專制政府本身真的沒有不好,尤其政府在有目標、理想下是有效率的,但,只是進步的速度趕不上腐化的速度,最糟糕的你願意去相信某黨皇帝都會是有理想性的嗎?在沒有人監督下還願意有理想嗎?這樣的機率有多大?是呀~新加坡是好的例子,但別忘了,我還記得有朝鮮、越南、伊朗、利比亞等等,多到讓你不會認為人民作主有啥過錯,所以,唯有真正政治上的變化,才能帶來真正的立憲、或是說法治社會,才能為人民帶來福祉,否則,什麼愛中國、愛祖國,都是放屁,就只是某黨愛屁股底下那張權力以及利益的結合而只不斷告訴他的子民、用一堆西方民主缺點來述說這不好那不好(居然有人相信在沒有其他人的制約情形下,還會綻放「為人民服務」的光芒),什麼一黨文化,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簡直是不負責任,但我也必須承認,就像某黨宣傳的那樣,民主有一堆缺點,但是他的核心價值是法治的基座:人人可以尋法得到活著的尊嚴。

最後兩點想告訴您:
第一、愛中國,愛中共請要搞清楚,更要分得清楚。
第二、追求普世價值沒有什麼國情適不適合的問題,法治正義、自由平等的觀念一百年前中國人追求,現在依然會追求,這個才是普世價值、時代精神,大勢之所趨,任何人都拒絕不了。如果說你認為普世價值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只能說你是某黨最愛的的人才,讓我想到毛新宇。
所以,憲法不是寫寫放在那好看,而是要去實行,否則都只是為了專制搶人民好處的腐敗黨,再說,香港號稱一國二制,請問,到現在,法xxxx功在香港的公開活動、中央政府對香港爭取普選的態度、香港政治人物公開發表對中國制度的意見、2007年行政長官候選人梁家傑提出中央政府不實行特區官員任命權 等,均引起一些人質疑是對「一國兩制」、「河水不犯井水」的挑戰。所以,我覺得先別提統一不統一,如果台灣能夠當負起全中國的一盞法治人權的明燈,將來有一天內地真正實行了法治,去除專制政府,我想兩岸統一不再需要考慮,因為根本不是問題。

⑩ 香港 澳門 台灣 是法制還是人治

您好, 港澳台是法抄制的社會....
所謂 "天子犯法, 與庶民同罪" , 例子 "澳門某一司長歐文龍, 因貪污罪成入獄"
又如 "台灣陳水扁"
但是, 法制的社會在前進的道路中, 依然存在 "人治" 的困擾...
原因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這班人就共同利益妥協, 為求將自身利益最大化, 不惜培殖利益代言人... 如 "香港議會不同派別的議員"
"路漫漫其修遠兮" ...... 雖然我們都知道問題所在, 但革命是需要流血的....中國就是很少譚嗣同這種人, 再加上法律灰色地帶, 更加難以把這班投機份子一網打盡......

熱點內容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