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沒設立法會
1. 我們國家是大陸法系國家為何我國沒有憲法法院
中國沒有設立憲法法院,其職能由人民代表委員會行使。(我國1954年憲法解釋問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只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法律。
1975年憲法也沒辦關於憲法解釋的規定。
1978年憲法首次確認了我國的憲法解釋機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從而基本上確訂我國的憲法解釋體制。
1982年憲法同樣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憲法的權力,並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權監督憲法的實施)
2. 水陸法會的形成歷史
在魏晉南北朝的南朝,梁朝的梁武帝非常崇信佛教。一天夜裡,他夢見一位神僧來訪。這位神僧對他建議說:六「道里的眾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
夢醒以後,梁武帝將自己的夢境告訴朝內的群臣,大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能懂得夢境的含義。這時候,寶志禪師上奏道,夢境必有緣由,勸武帝廣尋群經,以求答案。於是,梁武帝當即令人將各種佛教經典請到法華殿上來,自己親自早晚和寶志禪師一起閱覽。直到幾日後,當閱及「阿難遇面然鬼王」的典故,他倆這才恍然大悟。
典故里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某日,佛陀的侍者阿難在林間宴坐時,忽而遇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腹大如鼓的鬼王,來到他的面前。阿難問:「你是誰?為什麼來這里?」鬼王回答說:「我叫面然,特來告訴你:三天之後,你也將墮落餓鬼道,和我一樣痛苦。」阿難焦急地問:「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果報呢?」鬼王告訴阿難:「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佛、法、僧三寶,仗此功德,既可增長壽命,亦可避免此果報。阿難出定後,內心驚恐不已,急急忙忙向佛陀報告。於是,釋迦佛便教阿難修習《陀羅尼施食法》,使得被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養,這樣既可上供佛、法、僧三寶;又能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食物經觀想修法後,由少量轉為無邊無量,施食給所有的鬼道眾生,消除眾鬼的惡業痛苦,使之們捨去鬼身,生於天上。阿難也因此獲得救拔,脫離了墮落惡趣的果報。
得此緣由後,梁武帝即與寶志禪師一起以《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施食法為核心,花了將近三年時間製成水陸儀文。儀文製成後,梁武帝首先在宮內設立道場,於佛前不點燈燭,手捧儀文,向佛虔誠發願:「若此水陸儀文能資助六道,廣度有情,符合佛法,願我禮拜後,燈燭不點自明;否則,燈燭晦暗如初。謹啟。」
梁武帝發願之後,便在佛前行禮拜。剛一拜下,殿堂之內,頃刻之間,燈燭自然通明,光耀如晝;再次禮拜,整座宮殿有些晃動,出現安祥信號;三拜完畢,天空居然飄下了香花,示現少見祥瑞。由此,梁武帝信心大進,更加堅定不移。
於是,當時農歷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舉行了我國佛教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梁武帝親臨地席,令著名的僧祐律師宣讀儀文。年代約在梁天監四年(505),一說在天監七年(508)。自是,水陸法會就在國內流傳開來,並發展成為佛教寺院里最為隆重的佛事活動。
梁武帝之後,水陸儀文由於經歷周、隋戰亂而逐漸失傳。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670-673),長安法海寺的英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在大覺寺內的一位僧人義濟那裡,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原本,遂再興法會於山北寺。從此,水陸法會又得以重新風行海內。 宋代水陸法會尤其流行,幾乎遍及全國,特別成為戰爭以後朝野舉行的一種超度儀式。當時著名的水陸法會有,宋元祐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宋氏設立的水陸道場,並撰寫《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他在《引文》中說:軾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致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涌禪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軾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六首。
宋熙寧年間(1068-1077),川人楊鍔重述舊規,製成儀文三卷,盛行於天府之國。元豐七年(1084),鎮江金山佛印禪師,因商人請求,於寺中設立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場面宏大壯觀,聞名遐邇。紹聖三年(1096),僧人宗頤又刪補詳定諸家所集之本,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眾弟子,依法崇修,超度水陸亡靈。可惜早已失傳。
降及南宋,水陸法會又有新的發展。乾道九年(1173),浙人史浩途徑鎮江,見金山寺壯麗秀美,遙想以往水陸大齋之盛,出於報答四恩,於是發心施田百畝,在四明東湖的月波山上建立專門的水陸道場,分春、夏、秋、冬四季舉行,並且親自撰寫疏文。此事上達天聽,宋孝宗特地敕書「水陸無礙道場」的匾額,加以鼓勵。月波山周圍有一座尊教寺,師徒道俗3000餘人,完全遵循月波山四時普度之法。同時,又禮請《佛祖統紀》的作者志磐,續成四卷本德《水陸新儀》一書,推廣流通,奉勸海內十方叢林,採用此法,普度眾生,一時奉行者眾多,正如宗頤在《水陸緣起》中所說的那樣:今之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慈。由是,富者獨立營辦,貧者共財修設。
這也就是後世所謂富者獨立營辦的「獨性水陸」與貧者共財修設的「眾姓水陸」的起源所在。不僅如此,宗頤在《水陸緣起》中還詳細地論述了水陸召請三時,上下堂八位等,以及供養的上、中、下三種對象:上則供養法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明王、天龍八部、婆羅門仙等;次則供養梵天、帝釋、二十八天及虛空界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三山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眾、冥官眷屬、地獄眾生、無主無依諸鬼神眾、幽魂滯魄、法界旁生等。凡是四聖六凡一切眾生,普遍供養。使「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水陸勝會,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
也許是佛教各界人士的極力提倡與大肆宣傳,水陸法會在兩宋時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元朝,在朝廷大力扶持下,水陸法會的規模更是盛大空前。延祐三年(1613),朝廷於金山寺設立水陸大會,令江南禪、教、律三宗的大德與會說法,參加的僧眾達1500多人。流傳至今的徑山高僧元叟行端《朝廷金山作水陸升座法語》,就是當時他臨壇說法的記錄。至治二年(1322)的金山寺法會,規模也非同一般,月江正印禪師在《金山大會歸上堂》中記載: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諦。由此,全國各地紛紛仿效,進一步推動了水陸齋會活動的廣泛開展。
明代伊始,因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沙門出身,他登基後,以朝廷之力極力宏揚佛法。對於水陸法會來說,不僅製作規模空前,而且相關的儀軌也予以定型下來。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先後於南京蔣山設立廣薦法會(即水陸法會)。其中洪武五年的那一次,規模最大,一時高僧碩德雲集金陵,諸如季潭宗泐、楚石梵琦、來復見心、東溟慧日、夢堂曇噩等,均應邀與會說法,僅參加僧眾人數即達千人之眾!此前,朱元璋曾讓宗泐作《贊佛樂章》八曲,詔令太常演奏,而他本人與群臣也赴會禮佛。大臣宋濂還為此撰寫了《蔣山寺廣薦佛會記》一文,記錄了此次盛大法會的真實情景。
此外,明代在江、浙之間有「北水陸」與「南水陸」之分。指的是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續成的《水陸新儀》為南水陸,而鎮江金山寺的水陸舊儀,被稱為北水陸。明末高僧祩宏棄「北」從「南」,將《水陸新儀》稍加修改後,寫成《水陸修齋儀軌》六卷,風行於世。
清代高僧儀潤又依據祩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的作法與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為流傳至今「打水陸」的通用版本,簡稱《水陸儀軌會本》,共四冊。內容包括壇場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法事進行等。
近幾十年來,《水陸儀軌》本子雖無更新或補充,但在實際施行中(尤其是超度亡靈的類別)卻推陳出新,形成了現在流行的「水陸空大法會」。藉以超度水陸之外因空難而喪命的孤魂野鬼,使之脫離輪回之苦。始作俑者,是旅居美國加州萬佛城的度輪老和尚。他在1987年代首創在萬佛城舉行「水陸空大法會」,邀請中國大陸的僧人主持,盛況空前。從此,內地紛紛仿效,形成了現在流行的「水陸空大法會」的慣例。
3. 中國最近能不能出現一次大型法會
因為近期要避免人群聚集,所以不會出現大型的法會。
4. 法會合法嗎
合法。
法會又稱作法事、佛事等,是一種佛教儀式是指為講說佛法、供養諸佛、設齋施食等活動而舉行的集會,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所以是合法的。
法會也指:一般寺院的朝暮課頌、定期舉行的共修,以及根據不同經典、含攝佛菩薩誓願的經懺佛事,皆屬於法會的范疇。中國從古代就非常盛行法會,信徒們參加法會,希望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從而消災添福。早在東漢靈帝時,就曾在洛陽佛塔寺齋請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花燃燈。設會討論佛義、講經,也曾於同泰寺設救苦齋和無遮大會,親自講金字般若經。
5. 為什麼新中國成立那年沒有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9月2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並頒布的。
其所以待到建國5年後方才有憲法,是因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在全國范圍內,軍事行動尚未結束,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還沒有充分組織起來,當時不具備實行普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條件。
所以採取過渡措施,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政治基矗事實上,共同綱領曾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建國後3年,形勢有了很大變化,制憲的時機巳經成熟。1952年12月24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協常委會提議:由政協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建議制憲。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經過討論,接受了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並組成了以毛澤東任主席、由33人組成的憲法起草委員會。1954年1月至3月,毛澤東率領一個由中共中央指定成立的小組,在杭州西湖起草憲法。邊起草邊組織在京的中央委員討論。為了搞好討論,毛澤東還曾親自開列參考書目。經過一段緊張工作,終於搞出了一個憲法草案初稿,於1954年3月23日向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矗憲法起草委員會從3月23日到9月12日一共舉行了9次全體會議,會議都由毛澤東或者劉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會議由鄧小平主持)。歷次會議的氣氛非常民主,討論極為深入。
憲法的制定是在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同時,又特別注重群眾智慧的發揮。除憲法起草委員會內部多次認真討論外,還曾在1954年3月至6月的81天時間內,組織了北京500多位高級幹部討論憲法草案初稿,接著有全國8000多人討論,提出了5,900多條意見。自6月14日到9月10日,還經歷了為時3個月的全民討論,全國人民對憲法草案提出修改或補充的意見,經整理歸並後共達180,420條。憲法草案經過反復修改,在9月15日提交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後,100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又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我國的憲法是人民的憲法,人民主動、積極地參與工作,保證了1954年憲法的民主性和完善性。
1954年憲法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部憲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毛澤東說過,這個憲法「使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正確的道路可走」。憲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記錄了全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革命斗爭而取得的勝利成果,確認了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民群眾成為國家主人翁的事實。
1954年憲法規定了各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為我國後來的民主建設與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矗可以說,後來憲法規定的主要內容,都是1954年憲法的繼承和發展。盡管幾十年來我國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十分巨大,但後來的憲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並不同第一部憲法離得太遠。以目前的現行憲法來說,他所規定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制度,例如人民民主專政制、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區域自治制、生產資料公有制等等,都是從1954年憲法那裡延續下來的。即使是憲法典的體系結構,也同1954年憲法非常近似。至於凝聚在1954年憲法中的理論思想,當然更應成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寶庫中的組成部分。
由於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在新條件下產生的現行憲法無疑地更臻完善。現行憲法反映了更為豐富和新型的客觀現實,從而發展到了更高的階段。但是盡管如此,具有開創意義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崇高歷史地位,是應予充分肯定的。
6. 法會的中國法會
後漢時即有皇帝行齋會之事。歷代三寶紀卷四載,光和三年(180),後漢靈帝於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花燃燈。或設會討論佛義、講經等,以達祈福增慧之目的。齋請僧侶之法會稱為千僧會、萬僧會。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於同泰寺設救苦齋;中大通五年,又於同泰寺設無遮大會,帝親自講金字般若經。此外,行於我國之法會尚有水陸會,即設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之法會;梁武帝時,始行於金山寺。放生會,乃由他處買進受捕之魚鳥牲畜,於三寶前為其說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於山野沼澤、泉池河水,此即放生會。華嚴會,乃講贊華嚴經之法會。盂蘭盆會,即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種物供養佛法僧三寶,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獅子會,九月重陽,諸僧皆坐獅子座,作法事講說。此外,據荊楚歲時記龍華會條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以為彌勒下生之徵,稱為龍華會。 從農歷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會如下:元月一日彌勒佛聖誕法會、元月九日供佛齋天法會、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法會、四月八日佛陀聖誕法會、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供僧會、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薩聖誕法會、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法會、九月二十九日葯師佛聖誕法會、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法會(舉辦彌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紀念法會。
7. 重陽節寺廟有法會嗎
重陽節是民俗,不是佛歷,所以寺院一般都沒有法會。不過由於當下重陽節漸漸興旺,我國政府又將重陽節正式定為法定節假日——「中國老人節」,所以沿海地區的一些寺院也開始在重陽節因應十方信眾的需求來做一些相應的祈福類法會了。譬如福建省福鼎市的資國寺,每年重陽節就有「九九重陽老年文化藝術節」呢!
8.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