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
㈠ 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一般來說,法治思維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㈡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內涵是什麼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怎樣培養自己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回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答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一般來講,法治思維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正正義、權利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
(2)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擴展閱讀:
嚴謹的法治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思維能力要求。法治思維是現代國家治理應當確立的基本思維模式。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
法治思維模式,就是運用法律的思維,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運行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與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行政思維等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是,在治國理政、社會治理和行為方式上,它更側重於對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與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
㈢ 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我國自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方略以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作為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能否具有法治思維、能否善用法治方式,不僅關繫到社會主義法治強國建設,也關繫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因此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與其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同等重要。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㈣ 怎樣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
(1)權利義務相統一來
權利義源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㈤ 思修題 什麼是法治思維方式,如何正確理解
a.法治思維是指以法律價值和和法律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專則、法律屬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其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法治觀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第二,法治思維以法治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行為;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
㈥ 談談你對法治思維的理解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專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屬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6)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㈦ 如何理解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㈧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8)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㈨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社會主義法制思維方式
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列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踐經驗的總結.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初一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使命.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有以下幾點:
一、 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
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
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㈩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
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的一種思維方式,法治思維不僅要成為權力享有者和行使者思維方式,而且還要求其通過日常化的實踐來彰顯其價值。
與此同時,由於法治思維與以往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相悖,而後者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因而主張替代以往思維的法治思維,無疑會提升和增強法律的公信力,助推社會的法治化程度,進而最終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10)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擴展閱讀
樹立法治思維,也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廣大群眾應逐步養成遵守法規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尤其在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時,要學會依法辦事。
近年來,在一些勞動糾紛中,很多勞動者以法律為後盾,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方式依法維權,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訴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運用法治思維,採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讓普通群眾「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設,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建設;法治思維,是高素質國民的重要體現。政府堅持依法辦事,群眾懂得依法維權,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改革發展才能走得更穩更實,各項事業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讓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