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向內修
⑴ 在道教中,什麼是「內修」什麼是「外養」如何理解道教中的「內修」「外養」請舉例具體解釋和說明。
內修是指,通過打坐來煉氣,從而達到辟穀的目的,在《道德經》中指內在的氣,即是自生的氣質與學識;外修是指,通過游歷或活動練習來悟道,在《道德經》中是指與人辯論或學習來增長知識。
可以去看看《道德經》上面的解釋更詳盡
我的答案希望能幫到你》
⑵ 自然的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
我們都知道,老子特別推崇自然,《道德經》一共出現過五次「自然」。
老子所講的道,完全表現在自然。但是老子所講的自然,跟我們所想像的自然有一些距離。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說清楚。
老子所講的自然,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天然。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現象。萬物生育,生了,長了,然後滅了,亡了,也是自然現象,這些跟道德一點關系都沒有。
比如,今年春天特別長,是人類道德表現得好,這樣講有什麼意義?今年月亮特別亮,是因為大家有良心,我想也沒有人會相信。因為天然的事情,跟我們的道德扯不上關系,我們不能用是非來做評判。
第二個,天性。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食色,性也」,如果人連吃飯都不想的話,就太危險了;如果見到異性,沒有一點動心,那我看人類也快完蛋了。
可是現在好像越來越多的男人看到女人沒感覺,女人看到男人沒感覺。而且男女分不清,越來越多的人看著像男的,又不是男的,像女的,又不是女的。這才值得我們警惕,因為人性自然都沒有了。
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要自然地去發展,不能壓抑,所以思想家沒有一個人叫我們禁慾。人要自然發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我想請問大家: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當然是。所以,也不要笑話人家貪生怕死。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豁出去,連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過叫作人為的自然。
在特殊的環境裡面,我們要有特殊的表現,只要不違反自然規律,人早晚都會一死,怕什麼呢?
中國人常講,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現在早走一點,將來早出生,早死早投胎罷了。
可這種話,只有在特定環境裡面才可以講,一般人不可以講,因為人是沒有權力自殺的。
第三個,合乎自然規律的、人為的種種措施,都叫自然。老子不反對人為。如果老子完全反對人為,什麼功成事遂,寫給誰看呢?你不做事能有功嗎?你不做事,那個事情能完成嗎?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違反自然的規律。
人活著就是要動,動不是亂動,而是要大有為的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著想。人活著要善盡人的責任。
因為人跟動物畢竟不同,我想這一點是中華道統最了不起的地方。人如果整天講權利義務,就跟人的價值相差太遠。
人是有責任的,要替天地萬物著想,要讓它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自然然地發展下去。
無為一定要大有為,無為一定要無不為。否則的話,就不合乎老子的要求。
綜上,老子所講的自然,包含三個意思:天然、天性,以及合乎自然規律的種種人為措施。「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純任自然,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摘自搜狐財富金融街
⑶ 請結合中國傳統道德,談談為了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應該怎樣加強自身修養
首先,我也對傳統道德的內涵了解不夠
但是,我仍勉強說說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道德」,即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老子的《道德經》可以去看看 孔子的言論和思想可以去看看
你如果沒有這些東西,談論這個問題就是無根之談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子孫,卻不知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說了很多廢話
怎樣加強自身修養?那肯定就是向聖人,賢人學習了!以他們的思想作為標准來約束自己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先自己做好,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我想,別人為因為你這顆美麗的心而感動,自然也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點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大家好。我經朋友介紹讀孫享林先生更正的《道德經》這本書
我不同意樓上的說道德經完完全全就是一本充滿哲理的教人做事的思想典籍,其實道德經一直都是道教的修煉典籍。老子也是修煉的,古人很多都修道,我認為老子寫得出道德經是從實修的體會得出的,而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道德經很多句子都是修道中看到的景象的描述,比如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等。後人很多隻是在象牙塔里拍拍腦袋主觀臆想來註解。不能因為同時代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可反證道德經不是修真典籍,老子確實要比孔子高明很多而且孔子也曾向老子問道,孔子晚年研究易經,其實可以從他的易經的系辭傳可以看出他已經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是關於人道的,而道家的思想是超越了人道的。
建議還是聽你朋友的,真正的去實修一下孫老師版本的道德經,實修的方法很簡單的,就是每天早中晚和傍晚面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背誦四次,少於四次也可,但最好四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我修了半年,身體好了很多,以前的毛病幾乎沒有了。道德經作為哲學理論書籍一直也是我的認知,剛開始我也對此版本不屑一顧,一直認為流傳下來幾千年的版本才是好的,這個當代版本的道德經怎麼能比得上流傳了幾千年的版本呢,直到機緣巧合突然決定開始實修,才真正相信這個版本的用處的,因為我10多年的毛病,就是背了幾個月道德經好了好多,真正受益以後就更加堅定了繼續修下去的想法。修道的人都會將道德經作為修行的指導書籍,把道德經只看作哲學理論書籍,范圍太窄了。只有親身體驗才有體會,不要輕易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斷然否定,人的認知是很有限的。 只是閱讀道德經可以起到修身養性的一些作用,但是真正要從根上改變自己還是需要實修的,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給你兩個QQ群,感興趣可以進去跟老學友交流,他們很多都有20年的實修經驗。QQ126596274 , QQ179958651
⑸ 《道德經》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觀點如何理解
這句話主要比較了向「外」和向「內」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葉、發展,向「內」才是根本、源頭的思想。
「知人」就是了解別人、認識別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際關系開展的基礎。《紅樓夢》里有副著名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講的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識人」,有句古話叫做「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識人」是為人處世的頭等大事。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則簡直可以說是寸步難行。「知人」是每個人都會一點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區別只在於「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於「知人」的人當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於「知人」。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向內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了解別人,首先要對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難透徹了解的也是自己,因為太主觀了,就象一面鏡子,可以照盡天下萬物,卻獨獨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為徹底的「自知」不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內照」——更重要的是「內照」。一個懂得「內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資格稱為「明」。「明」是「內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學」的范疇,「明」比「智」的等級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呢。
⑹ 以《道德經》的觀點來看,個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
《道德經》是真正的天書,如源頭活水孵育人類,數千年如一日的陪伴。
老子釋迦說法時人心已難度化,如果說這個末法時期還有一普度眾生最方便之門,那就是《聖經》,她同儒釋道醫武一樣,都是最窄的門,能上道的人幾近絕跡,聖經里簡稱「窄門」。
「你們要走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能進入這個天道窄門的人鳳毛麟角,多進入了狹義「窄門」,唯我獨大坐井說天闊。本篇和《道德經和金剛經的秘密》都屬於知識的窄門。人類演化的無量知識,輪回百世未必能窮盡。一玹氏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生老病死的血肉臭皮囊,沒有創造任何知識,一切知識從來不增不減恆常恆在。
佛道儒醫武乃至上帝真主,傳遞的真相只有一個,不是多個。老子傳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眾妙之門,站在無極界解說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能解其意、證其道,所以古往今來翻譯解讀道德經者,無非俗文。耶穌傳道時人心已壞,只能借、演、說道的「用」,所宣的博愛即為道之用。
闡明本體所展現出來的「用」,道以「博愛」駐世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引導老百姓體會大天大地大自然——大我,從而體證道、上帝的偉大,然後回歸上帝、回歸伊斯蘭謂之「主」的世界。
⑺ 拜託了!!!!
道德經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出生入死。每個人,只要一出生,就開始慢慢的走向死亡,活一天就少一天,所以叫做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天生福氣很厚實,壽命很長的人,佔十分之三。這個是上一世積累了大福氣,做過很多善業的。
死之徒,十有三。天生福氣很淺薄,壽命很短的人,佔十分之三。這個是上一世沒有修福氣,做惡業很多的。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本來可以長壽,但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而短壽,也佔十分之三。
不好的生活習慣:也就是佛教說的這一世造作的惡業,比如殺盜淫妄語抽煙飲酒,等等,十惡業。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
生生,使生命長壽。第一個生是動詞,使之長壽。第二個生是名詞,泛指地球上面的生命。
下文就講了:以其無死地。
再來看開頭的文字,一共是十份,三份長壽的,三份短命的,三份浮動不定的或長壽或短命,那麼還有一份哪裡去了呢?
這個也就是下文說的:以其無死地,沒有可以受傷害的地方,長生不死。還有一份就是長生不死。
為什麼會長生不死呢?然後再來看前文,夫何故?為什麼這樣?答:以其生生之厚。
厚,就是非常非常的想讓你長壽。
中國古代的人常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天爺喜歡讓地球上面的生命都得到長壽。
我以前寫過,上古儒家記載的聖王,最短壽的也可以活800歲,稍微長壽一點的,可以活幾千歲。
後世的儒家,以為荒誕不羈,故刪去。
我以前也寫過,西方的聖經上面也說:你如果不想死,上帝是絕對不會讓你死的。
所以這里,為什麼可以長生不死呢?為什麼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長生不死呢?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其生生之厚,老天爺對地球上面生命實在是太好了啊,生生之厚就是非常的想讓你們長生。
天地處處示現生機,但是地球上的生命不會其意。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蓋,就是覆蓋,陰覆,陰覆後人,前人陰覆後人。泛指以前的古人。
聽以前的人說,擅於攝持生命的道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凶惡傷人的犀牛和猛虎,
進入兩軍廝殺的陣地,不會被兵甲傷害。
犀牛不知該用利角怎樣傷害道人。猛虎不知該用利爪怎樣傷害道人。刀兵也不知該怎樣傷害道人。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為什麼會無法被傷害呢?因為道人身上全部都是生氣,沒有一點死氣,純陽之體。
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外面的刀兵災禍都是因為身體裡面的陰氣死氣招感而來的。
道人修成純陽之體,無念清凈,金光萬丈,浩浩盪盪,橫掃一切。
心中沒有一絲分別念,至誠之道可通神明,故猛獸不能傷,刀兵不能害。
至於說怎樣修成長生不死?我在前面道德經很多章節都講解過了,內修神氣,外修福德。
或者說,要把這一章與上一章合起來看,才可以明白。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這樣達到了純善之境地,心裏面沒有一絲的私慾私念,浩浩盪盪,純陽之體,金光萬丈。
然後下面就講,這樣的純善境地,猛獸不能傷,刀兵不能害,以其無死地,心裏面一絲陰霾也無,純陽普照,所以叫做無死地,大公無私,你找不到可以被攻擊被傷害的地方。
這樣來連貫的看上下文。
⑻ 人體奧秘:《道德經》中泄露的生命天機
1
太陽是七色光組成的,萬物都是七色光組成的,我們人類身上有光嗎?有!我們人類也是七色光組成的。
何為 「光」 ?光者明也,我們的身體是遠古的身體,是大自然的身體,是天下大眾的身體,是為人民服務的身體。
當我們做事沒有 貪婪、沒有妄想、沒有虛假 的時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 大方向明確,小方向清楚 ,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們心中升起;一切言語、起心動念就 「復歸其明」 了,就這么簡單!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用其光」 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 「復歸於明」 。
所謂 「復歸於明」 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僅中國禪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說: 每個人都是道,都是光,就這么簡單;
釋迦牟尼佛也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俱有如來光明,只要不妄想,不執著,智慧圓滿之光皆可現前 。
2
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機,人體是個小宇宙,人的內在構造本身就具備聯接宇宙各個空間的智慧與力量的按鈕。事實上大自然中有很多無形的高能量,需要我們人類去發現、去接收。
人體在什麼狀態下才能到達這樣的一個接收狀態呢?就是老子所說的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的狀態,即堵塞貪婪,關閉干擾,終身沒有憂慮。而為什麼有的人接收不到呢?
是因為人類往往被過度的慾望所制約,所以屏蔽了我們和宇宙整體性抱一的狀態與信息交換。
這樣的狀態就是老子說的相反方面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意即打開通道,放縱無度,終身不可救葯。這和佛法修行中說的持戒也是一個道理。
人與自然之間神奇的無形聯系,隨著科學的發展,也在逐步證實:如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人與自然界無形聯系中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比如各類射線,比如無線電波、比如反物質……
科學工作者自從發現它們後,就逐步在電視、廣播、通信、互聯網等領域中進行廣泛的實踐與運用。
當然這些電波都是人為的,自然界中更存在著很多無形的物質能量信息,一定要我們人類處於寧靜無欲的狀態,也就是要在 「 清靜為天下正 」 的 「守母」 狀態上才能接收。
那麼什麼是 「守母」 狀態呢?正像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自我解脫》中告訴我們的: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貴食母」 表示什麼?表示人的身體是遠古的身體,人的身體是大自然母親的身體,所以人的身體內也有一套軟體系統,可以直接從大自然中得到營養。
所以我們可以說,只有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兒女,只有知道尊重大自然母親,守護好大自然母親,守護好我們這個屬於天下大眾的身體,我們才可以說 「守母」 ,才能 「食母」 。
這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一脈相承。
3
以下,我們從幾個方面來闡述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
1 一般人只知道老子所說的「塞其兌,閉其門」的靜心,是為了練內在之氣。豈不知,宇宙中更高級的物質能量信息都是從「守母」那兒才能得到。
我們的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和宇宙天地一體的身體,僅僅修自己個體的內在之氣,是有局限性的;
僅僅修自己個體的內在之氣,沒有把自己放在大道的整體中來,是沒有把自己放在社會和諧的整體中來,是沒有把自己放在服務大眾的整體中來的,因此很難證悟大道。
就像佛教所說那樣,只顧把自己關在自我的小房子里修個體清靜的是小乘之道——小乘之道能修成自己的整體性,但不能修成 「與外界的一體性」;
而立願為和諧社會、為大眾服務的才是大乘之道,才能真正證悟大道。
2 關於「塞其兌,閉其門」的內修方法,為什麼要強調「塞其兌,閉其門」?
因為《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這段話就是說: 世人啊,請您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外面亂搞,請您不要一天到晚向外求,人也需要回過頭來重視自己生命的正確使用;如果忽略了對身體的正確使用,有時您再要想回頭也來不及了!
所以,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 返觀內照 。這也是佛法說的,我們的內心一切具足,不必外求。
「塞其兌,閉其門」 也是一個靜心方法,我們的身體也需要靜心,我們在忙於工作之餘,也要讓自己身體各個系統、各個器官注意放鬆。
這好比是一杯混濁的水那樣,放在那裡過一會兒,它就會自動澄清下來。
人在 「塞其兌,閉其門」 的靜心狀態下,會將人生旅途中所有的壓力負荷慢慢卸下來了,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功能也將得於慢慢恢復,人體的一些垃圾也將得以清理,然後通過各種形式排出(出汗、排泄等),如此就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3 睡眠也有「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的功效,那為什麼還要靜心呢?
睡眠,是自然母親給予人類自我功能修復的特別神奇的方法。我們身體上很多不舒服、很多疲憊,甚至於很多傷害,都能在睡覺中不知不覺被消除。
但是現代不少人私慾貪婪,導致睡眠質量已經達不到那種應有的狀態,因此要通過靜心清理,來解決身心靈整體合一的問題。
一個人通過 「塞其兌,閉其門」 這個靜心過程,可以使自己和自然母親溝通,讓自己的生命品質升華,來促進體內的氣血和諧順暢;
一個人通過放下自私貪婪,不被自私貪婪所牽引,懂得放下即成福地,懂得解脫即是新生,懂得心性提升即是接受更高層次空間的宇宙智慧對自己的加持,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逐漸達致天人合一的先天狀態。
4 正像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告訴我們的一句話,即:「清靜為天下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回歸靜心—— 讓頭腦得到靜心,讓身體得到靜心。
當我們 身心合一、內外合一、天人合一 之時,宇宙集體智慧就會流經我們的頭腦,這才是一種生命的完美體驗。
如何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呢?老子告訴我們,就是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我們人體裡面什麼寶藏都有,人體內聯結宇宙高能量空間的什麼按鈕都有。
如果我們只是開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玩樂,你 「開其兌」 了,那你就與圓滿的人生無緣了,那你就沒救了,就將在人生最後的一刻帶著迷茫、帶著恐懼、帶著痛苦離開美麗的地球。
4
《道德經》中說: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為襲(xí)常。」
生命在宇宙的長河裡只是一顆小小的干電池,有時候我們充電並不多,但消耗得卻很快,所以人生幾十年一晃,一下子就乾涸了,就病了,就老了。
老子要讓我們「見小」,就是減少能量消耗。老子讓我們「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這樣才能保持這個身體的長遠存在。
「守母」就是我們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確發展好自己的生命,回到充滿大光明的自然母親那裡。
當我們人的身體進入靜心之時,當我們的感官不受慾望牽扯之時,當我們的身心達到高層次平衡之時,身體內的先天能量就會啟動,此時清氣就會上升,濁氣就會自然下降排出。
此時我們最能夠體會到的是身體柔和,神清氣爽,甚至出現各種神奇而不可思議的境界,因此老子說「 守柔曰強 」。
5
當一個人的慾念貪念止息的時候,當我們身心靈合一的時候,我們的自性之光就會自然出現,這個自性之光會自動補充體內的各種不足。
如果自性之光持續不斷和大道之光同頻共振的話,就會源源不斷,這就是 「道不可須臾離也」 。這樣的生命就健康和諧了——這就是 「無遺身殃」 。
「無遺身殃」 的意思是,只要我們正確使用好自己的身體,只要我們 心地坦盪、光明磊落 的做人,我們自身就不會出現禍根或陷入死地。這和孟子所說的 「善養吾浩然之氣」 很相似。
感恩自己神奇的身體吧!
它是天地自然賜予我們為眾生服務的管道。我們要正確地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體,不必向外求,只要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尋找本源的力量,只要我們按下接收宇宙高能量信息的 「確認鍵」——放下、接納、感恩!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我們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天下眾生的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身體時;
當我們做事沒有 貪婪、沒有妄想、沒有虛假 的時候,那一刻我們就突破了自我的小房子,而走向了與生命整體合一的大光明中,那麼內在的寧靜和智慧就會流經我們。
健康與幸福就會伴隨我們,我們就將活出自己真正的 生命、慧命,明白自己的使命。
放下,松開, 活出來,做自己!
⑼ 《道德經》第十二章 於塵世喧囂中,修清靜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8】,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0】。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釋】
1.五色:青、赤、黃、白、黑為五色,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喻眼花繚亂。
3.五音:角、徵、宮、商、羽為五音,這里指多種多 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
5.五味: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口感豐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維權奔走,喻縱情放盪。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
9.心發狂:心放盪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
11.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今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豐飫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盪;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對此章的解讀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陳老並非杞人憂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設沒有同步跟上,物慾的滿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准,人們越來越富有,靈性之泉卻越來越乾涸!
調查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低。人們被生活的洪流裹挾著,被朋友圈曬幸福的圖文刺激著,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動,很難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愛好心理學,又願意傾聽,信任我的朋友也就願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們隔壁那個炒房發財的周大姐,前兩天剛從歐州旅遊回來,跟人講話動不動人家國外如何如何,言談中間或還夾雜幾個英文單詞。唉,有錢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們初中班上成績倒數的女生因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曬奢侈品,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換了部新車,我還開著現在這部三年前的小破車,好丟份.......
我們的這顆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擾,我們並不關心自己到底要什麼,我們更關心身邊的人有什麼,心中想的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們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別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別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願意同他們交換么?
我很快又從這些朋友口中聽到了他們所羨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前段時間飲食沒控制好,突發胰腺炎,差點要了命。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時一臉的羨慕嫉妒恨,悻悻地說:還是健康最重要,身體沒了啥都沒了。/曬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歸宿,能給他的只有錢,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實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葯,幸好她兒子報了警,才及時洗胃沒有釀成悲劇。末了,講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嘆一句:唉,要是我,寧可要一份實在的溫暖。/那個換新車的同事,工作強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上周焦慮發作去醫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說: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們痛苦著別人的幸福,而那些讓我們覺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謂幸福,無非是各種能令感官愉悅的物質享受。僅僅從別人真實發生的痛苦中,我們才會猛然驚覺,也許我們曾經羨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東西,並沒有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重要!如果我們能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守住一份淡泊從容,也許就不那麼患得患失了。
知名學者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意思是我們的肚子吃飽了,就不會想再吃東西,而我們的眼睛,卻是永不滿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如果我們任由我們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種聲色物慾和難得之貨,我們的心,就永遠靜不下來。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時,總是將眼睛輕輕的閉上,暫時關閉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紛擾,才能更好的跟心靈對話。佛祖為悟道,也是拋棄了皇宮的一切享樂,從苦行開始。老子深諳人性,為防世人偏離太遠,勸誡人們取法聖人,不受外物所擾,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語堂解析本章時說:「腹」指內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大多數心理的痛苦緣於與內在自我失去連接,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屏蔽外在的干擾回到內在,否則人就如無根的浮萍,迷茫而無助,哪裡會有實實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為腹不為目」,即是強調內修,而不要耽溺於外在的物慾追求。
古今中外先賢哲人,對我們這個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來越重視了。哲學家西塞羅說: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說: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麼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他認為,人和牛以及其他動物不同,人是不會以肉體的快感、物質的享受為滿足的。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人們尊為「復聖」,可謂修得清靜心的典範。連孔子也連連稱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靈富足帶來的強大力量,才可以讓顏回安於如此簡陋的生活卻自得其樂吧?
觀察佛像時,心常被那種沉靜安寧慈悲殊勝的面相所觸動,有一次仰視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淚來,我並非佛教徒,那一刻卻感受到了佛的大愛,也許只有證悟了生死、獲得大解脫的佛祖,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力吧?
我們普通人,面對塵世喧囂,也許做不到心無掛礙,但仍然可以時時坐下來,輕閉雙眼,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⑽ 怎麼樣根據 道德經 來進行修煉
要體會道德經的真正內涵,首先要理解合理的解釋意,推薦先看 曾仕強的道德經回視頻答。不理解的可以與我商量。其次,具體修行要找明師指導,否則很難理解真意,容易按自己的意思理解走偏。最後,要身體力行。道的繁體字「導」用首(心)把握度去行走。
道德經是描述道(宇宙萬物規律),以及如何修道的一本人生經歷的書。也就是老子本人的修道的感悟經歷,描述下來傳給後世,指導人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