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道德
❶ 伊尹是被哪個皇帝看重,而被重用的
伊尹,這是一個擁有傳奇故事的歷史人物。他的出生並不好,生於有薪國(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開始,伊尹的身份只是一個奴隸身份的廚子。
總的來說,伊尹肯定是功勞大過所謂的權臣威脅王權的。太甲也是一個知錯悔改,寬容的君主。伊尹太甲,君臣事跡,值得歷史銘記。
❷ 伊尹霍光都是賢臣 為何說某人慾行伊尹霍光之事反而是貶義
這是個典故,伊尹是輔佐商湯滅夏建商,商湯死後,又輔佐他的兒子,孫子,可是到了孫子太甲那兒,由於暴虐亂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三年後,太甲悔過自責,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
主要是說明伊尹的忠心,長期攝政卻終能還政於帝王。
從另一個方面理解,比如說某人有伊尹之志、欲行伊尹、霍光之事(霍光典故與伊尹相似),也可以是從反面說這個人想篡權,比如曹操就架空了漢獻帝。
(2)伊尹道德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以鼎烹說湯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
相傳伊尹生於伊水邊,成年後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為生,地位雖卑,而心憂天下。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願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
經長期觀察,伊尹終於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後,血緣聯系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
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
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後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發明湯葯
有資料記載中葯湯劑創始人就是伊尹。相傳伊尹很有學問,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葯為人治病,葯到病除,人稱活神仙。
❸ 《笠翁對韻》典故:四支·其四(2)
2、德重帝王師
帝王師 ,即帝王的老師,或者做皇帝輔助的股肱大臣。
《文獻通考·卷四十三·學校考四》 :
從此,中國文人有了 「帝王師」情結 ,將之視為最高榮譽,畢生追求。
(1)商朝的伊尹
又名 伊摯 ,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稱 :"伊尹生乎空桑。" 《墨子·尚賢》稱: "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勛、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
聰明穎慧,勤學上進,耕作於有莘國。商湯三聘之後,輔助商湯打敗夏桀,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勛。
拜為尹(丞相),尊號"阿衡",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即《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
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富強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逝世,終年一百歲,以天子之禮葬於亳都(今河南商丘市)。,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後世奉祀為"商元聖"。
毛澤東在《毛澤東早期文稿》給予高度評價;"伊尹之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生於專制時代,其心實大公也。識力大,氣勢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義,首倡革命。"
(2)周朝的姜子牙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此即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的來源。
周武王即位後,尊為 "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3)漢朝張良
張良 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
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 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 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
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4)三國蜀國諸葛亮
諸葛亮 (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 琅琊 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 《出師表》 、 《誡子書》 等。
曾發明 木牛流馬 、 孔明燈 等,並改造連弩,叫做 諸葛連 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5)明初劉伯溫
劉基 (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 青田縣 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6)明朝建文帝方孝孺
方孝孺 (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 "緱城先生" ;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 "正學先生" ,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 宋濂 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 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福王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是歷史唯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十族:父四族 (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 母三族 (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 妻二族 (岳父一族、岳母一族), 第十族是門生之門生 。
《明史紀事本末》 :
(7)三代帝王師——祁寯藻
祁寯藻 (1793-1866)字穎叔、淳浦,號觀齋、息翁,山西壽陽縣平舒村人。戶部郎中祁韻士之子。道光進士。歷官至軍機大臣,左都御史,兵、戶、工、禮諸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道光十九年(1839)赴福建籌辦海防,查禁鴉片。咸豐帝即位,更得重用。後自請辭官。咸豐、同治之際,密陳厘捐病民,力請罷止。論時政六事。同治元年(1862),供職弘德殿,教同治帝讀書。五年後卒。
世稱 "三代帝師(道光、咸豐、同治)" 、 "壽陽相國" 。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愛民,舉賢薦能,政績卓著,對朝政有影響。其書法由小篆入真行,師承二王,出顏柳,參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為清代中晚期著名書法家,有 "一時之最,人共寶之""楷書稱首" 的贊譽。
❹ 伊尹本是奴隸出身,為何卻能夠成為史上首任軍師
伊尹是非常傳奇的,但是由於歷史對他的記載實在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存在有爭議。但是也不妨我們對他的生平事跡進行稱贊!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活了一百歲。據後世考古學者考證,他除了是商超的宰相,還是一名巫師兼醫生。殷墟甲骨文,就可以證明那個時代多麼崇信神明。藉助偉人一句話:「伊尹之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
❺ 伊尹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為何被稱為三朝元老呢
伊尹被稱為三朝元老是因為他他歷經五位帝王,並且受到帝王重用,三朝元老是指受三世帝王重用的老臣,也可以指資格老,聲望高的老臣。對伊尹來說,三朝元老遠遠不夠來形容他的功績和威望。伊尹是一個非常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夏末商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經輔導商湯滅夏,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他還是中華廚神。
伊尹後期不能說是受帝王重用,而是大權在握。史記殷本紀記載,太甲即為三年的時候,為人暴虐,不遵守湯法,亂德,被伊尹流放在桐宮,後來太甲改過,才被伊尹迎了回來,教授太甲政事,能夠廢立天子,伊尹絕對是稱上大權在握,他從一個奴隸走到後來左右國家的地步,人生不可不謂一段傳奇。
❻ 歷史上出身於奴隸之家,卻連續輔佐了五代帝王的是何人
歷史上商朝有這樣一個人,名頭多的可怕,像什麼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勛、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史上首任軍師、史上首任帝師、中醫湯葯的鼻祖全都是他,還曾被商湯三顧茅廬才請出山,還連續輔佐了5代帝王。可就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卻出身於奴隸之家,他就是著名的伊尹。
世人對他的敬仰
一代帝師、賢相,伊尹作為商湯滅夏的第一大功臣,建立商朝之後,便被任命為丞相,繼續擔任湯的帝師,而後還又做了商湯子嗣們的帝師,一連輔佐了5代君主。
廚祖、葯祖、化學鼻祖,除了政治仕途上一展宏圖,伊尹也相當注重民生建設,尤其深入研究了烹飪,被後世稱為中華廚祖;還發明了中醫湯葯,伊尹雖然不是最主要的醫葯行業神,但大多數民眾相信,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葯的療效,成為中醫葯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也被稱為中醫湯葯的鼻祖;這兩樣其實都屬於化學范疇,所以他又是商朝第一大巫師,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化學鼻祖!
❼ 伊尹只是國相,卻能放逐身為商王的太甲,他的權力有多大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宰相,如齊國的管仲、漢朝的蕭何和蜀國的諸葛亮。這些人都因其非凡的治國能力而聞名。還有一個,他就是唐朝的宰相伊尹。當然,當時不是叫宰相,而是叫尹,他的職能是宰相,所以我們過去叫他宰相。伊尹的聲望不同於上述宰相,因為他生活在一個很長的時間,並有關於他的史料很少。正因為如此,伊尹的出生充滿了神秘。據說易尹出生在沂水河畔。
但是夏桀對伊尹不感興趣,尤其是當他看到伊尹的時候,他看起來很奇怪。據說伊尹既沒有鬍子也沒有眉毛,也有人說伊尹出生在孔桑,這當然是神話。總之,夏桀不太喜歡伊尹。他拒絕了伊尹的許多想法。伊尹想為夏朝做點什麼來挽救它,但是他被這樣對待。一天,伊尹在街上悶悶不樂地走著,聽到有人在談論這件事。他們談論的一個共同話題是實際上討厭夏桀。伊尹終於知道,夏桀已經徹底失去了他的心。所以他毫不猶豫地收拾行李,准備返回商國。
❽ 商朝名人伊尹究竟是奸臣還是賢臣有什麼記載呢
伊尹生於專制時代,輔佐商湯上位。在歷史上,伊尹是一位非常清明的賢臣。
根據歷史的記載,他是一個棄嬰。他的養母是一個在沂水負責採桑養蠶的奴才,養父是和沈王一起做家奴的廚子。伊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長大後的伊尹不僅擅長烹飪,還悟出了一套“以鼎取勺”、“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當時,夏桀的統治是不道德的,人民深受其害。伊尹看到夏朝已經是大勢已去了,於是決定另尋他路。
在這個過程中,伊尹寫了《伊訓》《肆命》《徂後》等文章教太甲怎麼做。就這樣過了三年,難能可貴的是,也許是他的良心發現了,也可能是他為了生活屈服了,泰嘉真的翻身了。
事後,大家都很開心。伊尹很高興把皇位還給了太甲,寫了三篇《太甲》和一篇《咸有一德》贊美太甲。
❾ 伊尹是怎樣的一個人
伊尹又叫伊摯,他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賢相。
關於他的出生,有許多傳說。有一種說法,說伊尹的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一位神女在夢中告訴她:
「你家的灶上近幾天可能會出現一隻青蛙,你要是看見了,一定要快快離開,不要回頭。」
過了幾天,果然灶間出現了一隻青蛙,他的母親趕快向東逃走,但是她忘記了夢中那神女所說的話,回頭看了一下,於是她家的房子頃刻之間變為汪洋大海。
他的母親也被淹死了,水退之後,化為一棵桑樹。在這棵桑樹底下,有一個小孩在啼哭,一個好心人把他帶回家養育,長大以後,他有特殊的才能。這個傳說當然不是真的,但說明伊尹出生是不平凡的。
伊尹長大以後,到了當時的一個大官宦人家有莘氏家做奴僕。他的主要任務是做飯,他做的飯特別好吃,他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位有名廚師。傳說他做的菜味道好、顏色佳,讓你吃了一次就不會忘記。
在有莘氏的家中,他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為人聰穎,胸有大志,深得有莘氏的喜愛。
當時湯因不滿夏桀的做法,准備有朝一日消滅夏而自立,就廣招人才。他聽說伊尹賢良有謀,就去有莘氏的府上親自相求,要有莘氏放了伊尹,他可以答應任何條件。
有莘氏覺得湯日後必成大器,他家中有一個女兒,就想攀上這門親事。湯渴望賢才心切,就答應了。
於是伊尹就作為陪嫁而來到湯的領地。湯依舊安排他做廚師,伊尹做得一手好菜,深得湯的喜歡,伊尹就用做飯做比喻來說明為政的方法,叫湯實行王道,而不能實行霸道。
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個隱居不做官的人,湯派人聘請他,往來數次,伊尹還是不願從政,後來湯親自前去拜訪,他才答應助湯滅夏。
湯為了感謝伊尹投奔他,在伊尹到來之日,燒起了火,設下了祭壇,用許多犧牲(供奉給神的祭品),鋪上地毯,親自到宮外迎接,設高位讓伊尹坐在上面。伊尹便以做菜的味道做比喻,為眾人說為政之道,使得眾人皆服。
伊尹認為,釜中有至真之味,其妙處口不能言,人嘗而自知,對國家政治的領悟也是如此。
伊尹在湯立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桀將湯囚禁在夏台時,就是伊尹想出辦法,騙得桀釋放了湯。湯從夏回到了自己的領地,本來並不想代夏而立,而是想派人去勸解桀,讓他以國家利益為重,改變那荒淫無度的生活,他所派的人就是伊尹。
伊尹來到夏宮,使盡了全身的解數,來勸說夏桀,但桀這時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淫樂的泥潭中陷得太深,哪裡還會聽他的勸說。伊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回到了商。傳說中說他「五就湯,五就夏」,可能就與這事有關。
他對湯說:「我觀夏桀,整日迷惑於妹喜,不聽眾言。大臣們一個個心懷怨言,上上下下都深受其苦,民怨沸騰,憑大王之功,定能滅夏。」於是和湯商討滅夏大計,定下了滅夏的計謀。
伊尹參加了湯滅夏的整個過程,湯的許多智謀都出自伊尹之手,他在滅夏中立下了汗馬之功。湯在位29年後去世,本來所立的太子太丁沒有即位就去世了,於是就由湯的第二個兒子外丙即位。
外丙在位三年後便去世了,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王,中壬帝在位四年後去世,伊尹便立太丁的兒子太甲為王。
太甲帝即位後,一開始還好,三年以後漸漸不遵守商湯所立的法度,昏庸暴虐,無仁無義,於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宮中。前後一共三年時間,在這期間,就由伊尹代理朝政。後人把這叫作「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宮中,悔過反思,想起自己的祖先湯建立國家的不容易,想起一國之君所應擔負的職責,於是回心向善,革面洗心。伊尹看到君王能這樣,高興極了,就立即將其迎回朝中,把權力一起交給他。
太甲帝在後來的治國中,能夠以仁義道德行事,對諸侯以誠意相待,漸漸諸侯們又重新認識了這位國君。所以商代在太甲統治的這段時間里,國力處於鼎盛時期,伊尹作了《太甲訓》三篇,歌頌太甲帝的功德,尊太甲帝為太宗。
太甲死後,他的兒子沃丁即位。在沃丁當政時期,伊尹去世了,活到了100多歲。沃丁感念伊尹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就用天子之禮來厚葬他,後人稱他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