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土壤
㈠ 土壤分層的立法參考
我國1995年制訂的重金屬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可以作為參考。一級標准規定土壤鉛含量≤35mg/kg,三級標准應≤500mg/kg。一般來說,砂性土負載容量低,較粘性土更易遭受重金屬污染。土壤分層結構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知道了,這個不用多解釋,唯一需要指出的是完整的土壤剖面分層通常包括A。、A、B、C層,也就是 枯枝落葉層、腐殖層、風化層、母質層等。耕作層和犁底層是針對水稻土等人為耕作土壤而言。
㈡ 土壤污染防治 國土部門怎麼執法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對已污染土壤進行改良、治理的活動。土壤保護應以預防為主。預防的重點應放在對各種污染源排放進行濃度和總量控制;對農業用水進行經常性監測、監督,使之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須進行凈化處理;推廣病蟲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以及整治礦山防止礦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因重金屬污染者採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學改良劑,以及改變土壤的氧化還原條件使重金屬轉變為難溶物質,降低其活性;對有機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採用鬆土、施加鹼性肥料、翻耕曬壟、灌水沖洗等措施加以治理。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如日本根據土壤污染立法,對特定有害物鎘、銅、砷,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即定為治理區,需由當地政府採取治理措施:糙米中鎘濃度超過或可能超過1mg/kg的地區;水田中銅濃度用0.1N鹽酸提取、測定,超過125mg/kg的地區;水田中砷濃度(0.1N鹽酸提取)在10-20mg/kg以上的地區。
㈢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
法律分析:重點做好建立相應法律制度和體系;加強工礦企業環境監管,切斷污染源頭遏制擴大趨勢;對污染土地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逐步推動風險管控等四個方面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㈣ 江蘇擬立法規定: 樓盤銷售時應公開地塊土壤修復狀況
快報訊(記者 徐紅艷)11月29日,《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對土壤污染防治從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和修復等方面加以規范。《條例(草案)》提出,嚴格控制將土壤污染風險高的地塊規劃為居民區、學校等敏感用地。有關地塊符合條件後開發為商品房的,開發商應當在房產銷售時,根據有關要求公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和治理修復信息。
受省人民政府的委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就《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進作了說明。他介紹,2020年,省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指出江蘇在土壤污染預防保護機制、污染地塊准入管理、土壤污染修復工程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
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在《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審查意見的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達到90%以上。但與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相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弱、起步晚、見效慢,還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突出、法律責任落實不到位、污染地塊管控修復存在短板、制度標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表明,江蘇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建設用地污染地塊數量多,在納入詳查的18000多家重點行業企業地塊中,3435個地塊確定為土壤污染高風險。不過,未來一段時間,化工等搬遷騰退地塊數量仍會進一步攀升,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土壤環境風險依然存在。土地再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缺少監管或者監管不到位,容易引發二次污染問題,更嚴重會引發社會群體性事件。
由於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累積性,存在的環境風險容易被忽視。《條例(草案)》第十條擬規定,縣級以上政府應當根據土壤等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和空間布局。
比如,編制涉及土地開發利用的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當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充分考慮土壤污染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嚴格控制將有色金屬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以及農葯、鉛蓄電池、鋼鐵、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等行業中土壤污染風險高的地塊規劃為居民區、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療養院等用地。
《條例(草案)》強調充分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擬規定對達到風險管控、修復目標擬作居民區、學校等敏感用地地塊,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採取聽證、評估等多種形式,聽取利害關系人等有關方面的意見。移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開發為商品房的,開發商應當在房產銷售時,根據有關要求公開地塊土壤污染狀況和治理修復信息。
㈤ 如何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首先,加強相關立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等法律法規對土壤污染防治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從農業環境保護出發,防止因使用化肥、農葯以及污水灌溉對土壤造成污染;從防治「三廢」污染出發,防治因排放污水、廢水、廢氣以及不合理處理、處置固體廢棄物而對土壤造成污染;從保護受特殊保護的自然區域、人文遺跡角度出發,在保護這些特殊區域環境的同時保護這些區域的土壤,使其免遭人類活動可能帶來的污染。
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對土壤污染防治的規定分散且不系統,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條款只是原則性、概括性的,對於如何保護土壤不受污染、如何對已污染的土壤進行整治、修復或改良等,沒有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因此,筆者建議盡快加強相關立法,盡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其次,積極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範,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切實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第三,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強化土壤環境監管職能,建立土壤污染責任終身追究機制。加強對涉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處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管控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投入品亂用、濫用問題,規范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和處理處置活動,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
㈥ 論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原則
土壤污染防治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政府主導,公眾參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是由環保部起草的法律體系,目的是制定土壤污染行動計劃。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全票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則是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准則。它蘊涵著土壤污染防治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與要達到的理想,集中體現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區別於其他調整土壤污染防治關系的法律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土壤污染防治法規范,設計具體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度的基礎。
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過程中,立法者須遵循體系強制的要求,將各項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到相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度和規范中。同時,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立法解釋的准則。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土壤污染防治法乃至整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化的要求,實現與保持各項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度和規范在價值取向上的和諧統一,使類似問題類似處理的法治原則的實現成為可能。
㈦ 土壤污染防治法為什麼需要盡快出台實施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28日下午分組審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三審稿。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草案三審稿已經比較成熟,建議盡快出台實施,為打好凈土保衛戰提供法律支撐。
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在前兩次審議基礎上又進行了修改完善,符合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際,已比較成熟,建議提請本次常委會會議表決。這一法律的頒布實施,將把凈土保衛戰納入法治軌道,推動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土壤,防治土壤污染。同時,法律也填補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空白,標志著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的各環境要素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已經建成。
同時,還有一些委員提出,草案三審稿對於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仍顯不足。土壤污染危害十分嚴重,特別是有些污染的影響可能是長久的、很難修復的,必須通過立法對故意污染土地行為予以嚴厲處罰,以起到震懾作用。現在草案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還不夠,建議一方面要加大經濟處罰力度,還可以考慮增加追究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㈧ 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應當遵循什麼原則
保護土壤有利種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