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想道德對人的意義

思想道德對人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9-27 11:16:21

Ⅰ 思想品德課對人有什麼作用

⑴、有助於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

⑵、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識,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打下知識基礎。

⑶、有助於梁當代大學生擺正德與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課能幫助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大量素材和生動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獲得真、善、美的心理啟迪,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具體地說,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它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意味著發展的機遇。然而,由於當代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特點及其經歷的原因,近年來大學生在這一轉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地影響大學生教育任務的完成及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助於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增加應對現實中各種挑戰的能力,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完成大學期間的各項發展任務,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於青年學生積極探討人生的具體問題及其哲理,盡快選擇並走上成功之路。隨著大學生離開家庭並逐漸融入社會,他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有關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問題,並引發有關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相應思索。「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針對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特點,從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進而透過具體現象探討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哲理問題,將有助於青年學子撥開市場經濟的迷霧,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取向的干擾,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成才撥正航向。

Ⅱ 思想道德修養對大學生成長的意義

對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意義,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單純的考試,可以肯定地講,這門課程幫助我們大一新生陶冶了思想、凈化了生活、認識了人生,讓我們這些新生在大學里怎樣為人做事處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燈標。我在本學期,我們系統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就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認識,我有如下的體會:

一、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提升--適應轉變。

我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是在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徵、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和適應轉變、健康成長方面。生活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劃分成若干個階段,大學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經歷。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為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准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心態並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

Ⅲ 簡述道德對於人生的意義

道德是一種社會附加的意識形態,本身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復雜之後,需要一種觀念上的導向,這也與實際運作社會有關系,而通過道德,把人們之間的關系明確下來,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Ⅳ 思想道德的意義是什麼思想道德意義有哪些

思想道德的意義就在於它是人類社會耐以穩定的一個基礎。

Ⅳ 思想道德的認識

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按社會規范的要求所達到的水準。包括人生觀回、道德觀、答思想品質和傳統文化習慣。人生觀指人們對人生目的、意義和態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個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沒有強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依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

Ⅵ 思想道德修養對社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幸福人生的重要追求,是社會發展的標志。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生理健康素質等。
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利於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Ⅶ 為什麼思想道德素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在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等方面養成的較穩定的品質,特指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此外還有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許多,都是把一個特定的范圍詞加在「素質之前」,從而確定所指素質的范圍或方向。
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馮友蘭先生曾對人生境界進行精闢論述,他提到了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是所有人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都要吃飯穿衣,走路跑步,怎麼就出現四種境界了呢?原因就在於你所說的「思想道德素質'',他發端於一個人對人生的理解,是一個人行為的總方針,大方向,是一個人之所以做某件事的背後動機。如馮友蘭的四種境界,有人連自己為何而吃飯睡覺都不知道,像動物一樣渾渾噩噩,那他就處於自然境界;有人為了名聲或者為了掙大錢而吃飯睡覺,那他就出於功利境界。思想素質高,境界就高;思想素質低,境界就低。人的學問主要有兩種:一種對人,是人文科學,可以用來管理人,如心理學,管理學,一種對物,是自然科學,用來管理物質世界,如醫學,物理學。由此看來,第一種學問似乎要優先於第二中學問,因為前者管人,而後者管物。而管人的學問中,又分為兩種,第一種對自己,是思想道德素質,第二種對別人,是心理學,管理學。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素質是人一生行為的大方向,是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的意義的來源,是自己在駕馭世界之前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如今,我國正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說,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思想道德素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質一點也不為過。

Ⅷ 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有什麼意義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當下社會,受消費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責任感缺乏、個人價值突出、道德水準下降特點。為更好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將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資源,不妨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

當下社會,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未完成,由於多種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確立了以消費為原則和以享樂為理想的意識形態,使得主導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啟蒙都黯然失色,並迫使它們不得不向這種享樂文化吸收、借鑒,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精英文化的「邊緣化」,主導文化的大眾化。這種消費至上的文化所引發的嚴重後果是,不但整個文化向享樂轉向,而且導致人們把整個生命的意義都押注在金錢上,使當今社會在消費的大潮中更加疏遠道德修養,鄙棄價值系統,以極其自戀的方式對人與自我、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重行定位,精神蒼白與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時尚包裝下,享受著已經擲扔神聖的大眾的追捧。 「它裹挾著那彌漫周遭的虛無主義浸漬了人類精神領域……至此,人類對真理、善良、正義的追求不斷被語言所消解,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意義消泯於眾口一詞的操作中。」[1]人們聽憑慾望的牽引,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著「本我」的滿足。信仰消失,價值理性崩潰,整日里所謀者不過數米計薪,再遠也不過是數量上的差別,不是物於物,就是算計著怎樣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大氣候影響小環境,盡管大學校園相對獨立於社會,但它是整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況且廣大師生除了校園外,還不可避免地與世俗社會打交道,這就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帶來了沖擊,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如下特點:

責任感缺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學生的競爭意識也不斷增強,這對於不斷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學生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漸脆弱。於是,許多學生只注重個人的奮斗與獲取,只停留在個人名利得失上,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偏低,道德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薄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喪失積極性,常常出現一些散漫、懶惰、粗俗等不良行為;不少學生把入黨、當學生幹部,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以實現個人的發展和要求,有的學生,一旦入了黨,當了幹部就放鬆下來,甚至比一般學生表現還差;有些學生缺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點,往往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脆弱,甚至以極端不負責任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把自己凌駕於集體之上,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立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本位行為[2]。

個人價值突出。伴隨市場經濟逐利性的日益侵蝕,部分大學生在具體價值選擇上,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群體意識減弱,團隊協作精神隱匿。不少學生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拚命學習,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重實惠、求實用,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淖。在他們看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遙自在的物質享受,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至於他人、民族、國家均可置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往往就是他們的座右銘。有些學生甚至將商品經濟中的價值尺度簡單同社會道德尺度等同起來,錯誤的認為只有獲取實實在在的金錢、物質,才算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道德水準下降。大學生作為文明素質相對較高的群體,理應成為遵守道德規范的模範,但由於社會道德的整體滑坡,部分學生意志不堅,日益受其影響,成為校園內道德規范的破壞者。大多數大學生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秩序,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學生就會放棄自己的道德准則,進而出現了社會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學生考試作弊,求職簡歷弄虛作假等現象;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逃學;言語粗俗,不講禮儀;自私自利;不愛護公物、不講環境衛生、不遵守社會公德,甚至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道德行為與大學生的教養和文明程度極不相稱,沖擊著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已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難題。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我們深入挖掘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養責任擔當。儒家傳統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愛」、「禮儀」、「信」、「義」、「廉恥」、「忠」、「孝」、「自省」、「慎獨」等內容,如果剔除其消極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內核,可以說,這些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它們要求思維主體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為目的,進行內在的自我體驗和反思,不斷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進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從而有利於大學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學生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自覺性。提倡這些修身的德性,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基本道德准則、養成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習慣,仍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對其用社會主義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以人為本,自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決定自己的作為,完全可以走一條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們要講的首先應是公德。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人會有很好的品行。這時候的立德,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迴避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這種秩序和規范需要人們自覺去維護,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對所交往的人講誠信,救死扶傷等等。每個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立德」,就將形成真正文明的社會環境;「立功」從來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對社會的貢獻,每個學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思想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這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造成危險,以「知足」、「無欲」作為個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道家看來,多欲就是罪惡,不知滿足就是禍害,貪得無厭則是最大的罪惡。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時期,對理想、願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據情勢而來,也就是要有一種視名利如過眼煙雲的心態,能夠安閑地度過淳樸閑適的生活。當然,高潮時期尤其要有這樣的心態。這樣就可以培養大學生遠遁物慾,寧靜致遠的心態,成為一個胸襟開朗的樂觀主義者。

道家關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實在個體的自由境界上。首先,應該不為名利所動所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欲壑難填,人如果去追求它們,那麼就離自由越來越遠。其次,應該去除外物之擾。只有洞察事物本性,從更高的層面,即天人合一的層面,從人與世界、人與天的和諧上去看待事物,從而意識到萬物和自我,擺脫各種不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執意的迷霧,我們可以從中尋求到精神世界的寧靜與自由,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當下社會,即使在校園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種利益關系的糾結纏繞,如何做到超然於利益之外,這就要求大學生脫離出個人主義的窠臼,能夠包容天下萬物,體盡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樸、真實之境,以全局、整體的眼光看到事與物,去除了雜心煩惱,實現著對現實名利、財物、權勢和禮制的超然灑脫。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際關系。儒道思想都是以「我」為本,為出發點,以此觀照世間的人與事。無論是修身、立業,還是超越自我,與天人相合,都離不開「自我」這個執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僅要度己,終極的目的是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覺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達到了「人我」的平等。這就是說,從內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種種理念,從而擁有了一種高於道德、大於道德的終極價值。從外延的廣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階級甚至歷史的界限,屬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絕人間世的等級分類,無分別、破對立,絕對確認眾生平等,萬有同源,不同生命類型可以並存並置。它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寬恕每一生命個體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教育當代大學生以慈愛之心體盡天下萬物帶來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慈愛之心審視與人所處的共在之物,人與各種存在,包括人、社會和自然之間成為共生共榮的相互依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諧發展關系,就能夠不自私自利,越幫助別人越充足;越給予別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關繫到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面對多元思想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選擇、有側重地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世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Ⅸ 思想道德素質對人才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答

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它體現著人們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各種問題時所體現出的是非善惡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是政治素養、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識的綜合體,決定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目的和方向。

良好的法律素質對於保證人們合法地事實行為,依法維護各種正當的權益,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中心環節和根本要求。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提高相應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才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承擔起相應的歷史責任。

Ⅹ 思想道德素質對人才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答案盡量多些

以人為本的道德:人是道德的創造者,道德存在的目的,
道德的載體.
1,從道德的產生或起源上看:道德是人為的(人是道德的創造者)
道德不是神秘的上帝的創造物,不是先驗的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本能,也不是自然界中本有的純粹自然,必然性的客觀規律.
道德是人為的,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過程中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主動地選擇和創造的.人是道德的建構者,設計者,道德是人活動的成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需要的變化,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揚棄舊道德和創造新道德,始終以道德的主人的姿態來對這一植根於人性深處的道德向度進行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創造.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由於某種原因人會淪為道德的奴隸,但當人們一旦感覺到道德的陳腐和對人的束縛與壓抑時,人們就會起來推翻這種道德而代之以新道德.這恰恰體現了人對道德的主體能動作用和道德產生,存在與否取決於人的特性.當然,這種能動性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對處於一個特定道德環境中的個體而言,社會上現有的道德也在不斷塑造人,規范人,使人成其為人,但從根本上講,只有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同時,人決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外在的影響.
2,從道德對於人的意義或人創造道德的目的看:道德是為人的(人是道德的目的)
人創造出道德絕不是為了自己制定一種必須服從的清規戒律以接受道德的役使,其真正的目的在於滿足人自身的需要,為了人更好的生存.人的需要既是人進行道德創造,道德辯護的根本動力,也是其根本目的.
道德不僅能滿足人所特有的精神價值需要,同時道德在客觀上還能為個體和社會帶來一些功利性的價值.
無人的道德觀恰恰顛倒了這種關系,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服從種種現存的道德,而不論這種道德是否有利於滿足人的身心發展需要,甚至有可能是根本違背人性的.這樣,人們在依道德而行的過程中就體驗不到道德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應有的道德感,而只能感受到道德對人的壓制,甚至是對人的精神和肉體的摧殘.由此,無人的道德觀是根本錯誤的,道德為人而設.
3,從道德的存在方式和形態的視角來看:道德也是由人的(人是道德的載體)
一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離開了人,就根本談不上什麼道德不道德,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之存在中才有的尺度;另一方面,道德的真正存在並發揮作用離不開人的內在自覺,它不是靠強制性的力量或者自動就能發揮作用的(因為即便有了人,如果人們不去信仰,服從於這種道德,那麼這種道德也將形同虛設).
道德的真實存在以個體的認可和自覺的服膺為前提: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道德並沒有顯現出來,不道德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連最起碼的社會公德也會遭到一些人的鄙視和拋棄.這說明人們對道德並沒在心理上去自覺地接受和容納,進而化為自己的行動,道德也就無從發揮應有的力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只要道德一旦為人們所認可,那麼它就可以煥發出驚人的力量,可以使個體為之傾盡整個身心,甚至於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一言以蔽之,道德的存在具有與人絲毫不可剝離的特性,它緊緊附著在人的身上,和人高度統一.
以學生為本的道德教育
道德的人本特質決定了人本道德教育的理論合理性,決定了圍繞學生或以學生為中心制訂,實施道德教育計劃的合理性.以學生為本,就意味著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從目前的畸形狀態走出來,在重新審視自我的同時確立新型的人學教育觀,即真正把人,把學生的發展置於教育中的核心的,本體性的地位.具體言之,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以促進學生道德之發展,道德生活之完滿為目的,以培養學生對道德的批判,選擇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體驗,實踐道德生活為己任,以人對人的方式———對話,關切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1,在德育價值的定位上:重視個人價值,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德育應該具有雙重價值:個人價值-社會價值.
但是,傳統的德育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對立起來,以"社會本位"乃至"政治本位" 為德育價值的定位.德育工作出發點大多從屬於政治形勢的需要或"管教"學生的需要,忽視道德與個人的休戚相關,忽視德育特有的激發人向善,行善的審美功能,忽視"人是目的"這一道德的根本價值.
傳統德育價值"社會本位" 乃至"政治本位"的確立,使得德育功能的定位上又具有"工具化"傾向.這一方面使得德育本身淪落為維持社會穩定和控制人的工具.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往往把道德規范當作對學生的意志,行為的限制與防範的工具,將"禁止","防堵"作為德育立足點.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淪落為工具.
文革時期,我們大講"一大二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將道德變為政治教條,過分重奉獻道德,輕公平道德.過於強調非基本道德(奉獻,大公無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和國家的利益,見義勇為等思想和行為),忽視基本道德(公平),不利於樹立公民的權利意識,不利於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以公平道德(互利觀,權利義務統一觀)為核心的基本道德是非基本道德的基礎,它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一些行為我們也應該重新進行善,惡評判.例如: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認為只有出於善的意志的行動才是道德的,其它非出於善意的行動(但不是出於惡意),那些有條件,或想達到關心他人目的的行動都不算 為什麼一個商人為了賺更多錢而童叟無欺就沒有道德的價值 難道他無欺的行為本身就沒有道德價值 一個母親為了照顧家人而操勞家務就不能是道德的 人權鬥士為人權而發起抗爭,女性主義者為女性勞動者的工作權而走上街頭,如果這些行為因為它是有條件的,為達到外在目的的,而不能是道德的,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在公,私問題上,對國家來說,公共利益高於一切;但對個人來說,公畢竟只是手段,私才是目的.不論對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講大公無私,甚至在人們連飯都吃不上時候還大講特講"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這樣的"公"就是惡.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和實踐變革,重新處理解決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把過去那種強化組織和領導,漠視甚至扼殺個人的虛假集體主義,公-私關系顛倒過來.
在利己和利他的問題上,如果某人出於自願,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是一種美德,但如果要求社會全員都要這樣,那就陷於空想了.大家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麼誰來接受別人的利呢 不管利己還是利他,合於義的是善,不義的是惡.如果把賴以維持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去給別人錦上添花,此種利他也不見得是善.所以利他也應該合於義才能達於善.
在具體的學校德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支持,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時刻注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及時評價,使學生合乎道德規范的言行及時得到的外界輿論和內在良心的肯定, 滿足學生道德意識的功利需要,使其感到的一種思想的升華,內心的寧靜,乃至所激起的一種榮譽感;使學生違背道德規范的言行及時得到的外界輿論和內在良心的否定,使其自身消極的,不正當的個人慾求得到合理的節制.
[案例]:班主任手記
我班有這樣一位學生:他平時比較散漫,只是一提到學習,就立刻精神起來,認為這是衡量自身價值的重要因素.但他的成績並不好,老師和同學對他的印象也不是很好.然而在運動會開幕式和廣播操的訓練中,他的不凡表現引起我的注意:不管是列隊行走還是喊口號,精神都十分飽滿,廣播操平時做得不怎麼樣,但在為運動會的訓練中動作卻十分到位.還主動要求承擔啦啦隊長的職務.還有一次,在迎接全國衛生大檢查時,他在包干區的繁重勞動中也表現得非常突出.盡管天氣比較熱,衛生死角很難清理,但他還是毫無怨言地較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看到他的閃光點後,我並沒有象以前一樣忽視他的這些優點,而是非常尊重他的道德行為,及時把他的表現與其他同學不負責任的表現作了比較,使性格各異的同學們受到了震動,大家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許多行為也更規范了.而這位學生則不再懶懶散散,能更主動地關心集體,學習也比以前有了進步.
這位班主任,正是抓住了學生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及時肯定了其道德行為,使其感到一種榮譽感和內在良心的肯定,滿足了其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其他同學也從中認識到了德行的"功利"價值或道德利益所在,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內在道德需要.
2,德育的目標: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傳統德育目標,一方面依附與國家的政治目的,甚至某個時期的政治目的代替了學校的德育目標;另一方面,德育目標高,遠,使道德成為遠離社會現實的"聖人道德".將道德追求當作道德要求,將道德的終極目標當作現實目標,不切實際地要求學生"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了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等等,
傳統的德育目標不但空泛虛幻,而且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一方面,德育起點不當.脫離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脫離學生的知識,思維和意識水平,不能很好地區分什麼是道德要求和什麼是道德追求,無法有效地為學生認同,有時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負效應,導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而無法落實.另一方面,德育目標設置缺乏差異性.傳統德育往往強調用統一的標准,甚至顛倒的標准來要求學生,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結果導致一部分學生要麼停滯不前,要麼消極氣餒,破罐子破摔.
[案例]:常州市幼兒園對大班小朋友的道德要求和評價(摘自常州市教育局製作:"快樂家園"手冊 2003年大班學生用)
能為國家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能感知和表達家鄉的變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為中國的成就感到自豪;喜歡看新聞;熱愛革命先烈;對中國的文字感興趣;喜愛民族文化
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按他(她)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只會對身邊的感性事物(例如家裡的變化,動畫片,色彩絢麗的事物)感興趣,更多的只是熱愛他的爸爸,媽媽等親人,更多的只會為了吃了肯德基而歡欣鼓舞,怎麼可能做到為國家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怎麼可以把他們是否喜歡看新聞,熱愛革命先烈,對中國的文字感興趣,喜愛民族文化等作為道德要求和評價
我們可以把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標分解為基本目標和爭取目標兩級.基本目標是指作為一個學生最起碼應該具有的道德行為規范.如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有事要請假;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待人文明禮貌,團結同學,不罵人不打架等等.達到這些要求,是對每個學生的最起碼的要求.而高出這一層次的,需要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才能達到的道德規范要求,或者是學生發奮進取的道德發展目標,就是爭取目標.如熱愛科學,勤學好問;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熱愛集體,樂於助人;自理自學,自強創造等等.制定基本目標的意義在於使道德教育"下要保底";制定爭取目標,是為了使學生前進有方向,奮斗有目標,充分挖掘出道德發展的潛力.
[案例]:班主任手記
我在指導學生自我構建主體性道德發展目標時,從不人為地強求統一,而是注意做到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如根據學生原有的德育基礎,我建議班上的幾個後進生把"上課不做小動作,不罵人打架,不欺負同學,爭取門門功課都及格,不拖班集體的後腿"等要求作為自我道德發展的最初目標;而對其他學生,則建議他們把"上課專心聽講,思想不開小差,友愛同學,樂於助人,取得優良成績,為班集體爭光"等要求作為自我道德發展的目標.這樣確定教育目標,針對性強,也容易獲得道德教育的真正成功.
這位班主任指導學生確立道德目標時,既考慮到學生個體原有的道德水平,又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這一目標,它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到了引導,激勵的作用,起到的德育效果應該是明顯的.
3,德育的內容:回歸生活,回歸真實
傳統德育向學生灌輸的道德內容,選擇的道德範例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相距甚遠,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脫節.人們總是企圖在一個"凈化"了的環境中教育學生,學生總是接受那些"永遠正確"的思想觀念,理由是學生缺乏免疫力,是為了學生的成長負責.由於學校的德育描繪的完美世界和灌輸的道德規范與現實的社會生活和道德行為存在著明顯反差,學生一旦走出校門,聽到的,看到的確實有不少違背完美世界中的言行,許多在學校接受的道德觀念在社會上對不上號或行不通.這時,學校給予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騙",學生必然會對學校的德育產生困惑和懷疑.這時候,學生還有可能將學校灌輸的道德規范根植於心中而轉變道德自律素質嗎
[案例]:世上還是好人多
我們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報道或宣傳:一個老人跌到在路邊,10個人走過去,前面9個人視而不見,第10把老人扶起來,報道得出結論:世上還是好人多啊!
當一個重病或赤貧的人因經濟原因而無法生存時,到處求援無門(包括向政府求援),終於有人出於良心為他發動捐款,募捐到極有限的資金,但根本無法解救這個重病或赤貧者於困境中,他仍然在死亡線上苦苦地掙扎.但這個報道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世界充滿了愛!
類似這種"世上還是好人多,世界充滿了愛"的道德範例,在我們的道德教育中太多太多,學生看到的也太多太多.學生真的相信這種道德教育嗎 如果他們連"相信"都做不到,還能將之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並進一步形成道德自律嗎
我們在課堂上,在學校中,應該把完美的世界打破,將完整的社會剖析給學生,有意識地把社會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引到課堂上來,和學生一起加以討論,認識與提高,而不是迴避社會現象中所包含的負向價值的東西.只有敢於面對社會的挑戰,才能與學生一道去分辨社會生活中真善美與假丑惡,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與抵抗能力,也才有助於自律素質的形成.
道德與生活是鹽與湯的關系,人的成長需要道德(鹽),但不能通過單一的,孤立道德教育(專門吃鹽)來滿足需要,而必須將道德教育融於生活(湯)中才能起作用.因此,道德教育必然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以學生的整個生活環境為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言行是學校德育環境,道德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人雲:親其師,而信其道.如果一個教師對教學態度不端正,為人不正派,虛偽與不誠實,就很難培養出道德高尚的學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不能在學生面前講的頭頭是道,而私下卻是個偽君子,這樣如何能教育好學生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性人格素質漫談》中說:我對孩子也常常喋喋不休地進行說教,但後來發現這些說教對其基本沒用,而更多的還是我們的言行,如對工作的態度等方面在影響他們.只能通過自己的人格熏陶,才能潛影默化地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
4,學生管理:體現主體性,自主性,參與性
在傳統的學生管理中,學生的大部分行為都處在成人的監督之下.長期的監督使學生沒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他們習慣於被人管,行為缺乏自我性,觀念缺少自我感.心理上產生被強制感.行為呈現出一種被支配下的盲目性,根本不考慮行為本身的正確與錯誤,這等於取消了行為者的道德重任.結果是學生雖然行事,但由於缺乏對自身行為意義的理解,不對自己的行為反省,也不去探究行為的價值根據,行為過程及結果未給學生的心理施加價值影響,有時會產生否定自己的心理傾向.當看見別人的行為與自己的不同時,就會否定自己而迎合他人,例如:一些被教師公認"聽話"的學生,一看到別人上課隨便講話,自己便不能自製.
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道德生活中,自由意志和個人責任,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自由意味著責任,責任必然要以自由為前提.經驗表明,隨著道德選擇自由度的提高,道德責任感也越強,只有當人享有運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行動的權利時,人才應對選擇的行為負責.
因此,在學生管理中,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使他們能參與到管理中.可成立"學生自律委員","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學校的學生管理,對學生的文明行為,日常生活,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遵守進行監督和管理;與學生簽訂"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議書";實行輪流值周制,值日班長制,崗位承包制;開展"一幫一,一對一" 活動,定期評選文明個人,自律標兵,自律示範生;引導學生寫"道德日記"或周記;開展學生自律行為的自評,互評,組評活動;嘗試開設"無人監考教室"…….

熱點內容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