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梅拉道德觀
㈠ 為什麼帕梅拉這么累
肯定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啊,這還用說嗎?現在給大家了解一下,帕梅拉運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她是一個來自美國的女人,自己研發出了許多針對各項身體減脂瘦身的運動,因此叫做帕梅拉,剛開始有許多網紅明星都在學習,甚至是我身邊的人都已經開始練習帕梅拉,前期剛開始肯定是有些困難的,動作不是很難,但是強度很大,對於一些新手小白來說是有一些困難,能不能做完都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帕梅拉運動對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堅持程度真的非常強大,身體素質不怎麼好的人都不一定可以做完一套的,但也就是因為她的強度擺在那裡,許多人都想要去挑戰完成,此時此刻內心的勝負欲就被激涌了起來,帕梅拉自己親口說過,堅持了一個禮拜之後,身體的肉會有肉眼可見的變化,這樣高效強度的運動,當然有許多人都要學習啦,無論做什麼樣的減肥運動,堅持是最重要的貴在堅持,因此我也開始了帕梅拉運動計劃表。
我當然就是典型的梨形身材,腰很細,手臂有些粗,胯很寬,大腿也有些粗,因此我便去帕梅拉的收藏裡面找到了許多關於這各個方面的訓練動作,每一套動作基本上都是10分鍾以上的,這對於我這種減肥新手小白來說是很困難的,先不說動作做的是否標准,就看它的強度來說,已經將我打了一個退堂鼓,但是再去鏡子面前照了一下自己的身材,才發現是如此的醜陋,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就湧上心頭,為了不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時光,還是默默的拿起了手機學習起了帕梅拉,不得不說她真的很厲害,可以做那麼長的時間,並且每個動作都做得如此標准,我剛開始真的有些困難,動作看不懂,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夠不夠標准,網上的人都說帕梅拉運動要是做的標準的話瘦的很快,而且非常明顯,只要是個人,肉眼就可以看得出變化,但要是做的稍有偏執是很容易反彈變胖的,因為動作標准訓練到的地方也不一樣,很容易發錯力,而發錯率的地方會瞬間轉換成肌肉,讓整體看起來不美觀,因此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十分操心,也對自己學習帕梅拉運動的動作是否標准而十分操心,我知道貴在堅持,因此我只要學會了就不會輕易說放棄,怎麼說也要瘦下來,怎麼說也要在這個秋季趕緊瘦下來,等待明年的夏天穿上漂亮的衣服,或許這就是我秋季為什麼不喝第1杯奶茶的緣故吧,還是想趕快瘦下來。
我每一天做帕梅拉的時間其實都挺長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飲食習慣上的調整,我相信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加明顯一些,既然已經下定決心,那麼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學習方面的同時,我也在增長自己的健身知識,要是單純想減肥的人,千萬不要做帕梅拉,它是可以很好地收緊你的腿部肌肉,達到一種視覺上的瘦全身作用,但是要是你想局部減肥的話,還是去另請高明吧,因為想要依靠帕梅拉來將多餘的贅肉減掉的話是很困難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練肌肉,練一些修長又好看的肌肉。
剛開始練帕梅拉運動的時候,總感覺每一天都過得很艱辛,可能是因為剛開始會覺得有些困難和不習慣,甚至途中也有想過放棄,每天都會出很多的汗,我個人是不怎麼喜歡汗的味道的,不過我也正在慢慢的習慣這種感覺,不過到了後期做那些瘦腿瘦腰瘦胯瘦手臂的動作時,我都覺得很輕松,可能是已經習慣了這種每天做帕梅拉運動來提升自己氣質的感覺吧,幾個月之後搭配上健康冬天大自然綠色素的飲食習慣,驚人的意外發現我全身上下都收緊了許多,而且穿衣服也相比之前好看了許多,現在就再也不要擔心買什麼衣服都要看網圖了,有了明顯的變化,發現了變化之後,整個人的心情自然是達到了最高點,因此會漸漸的開始解鎖更多的帕梅拉運動,爭取將自己的個人素質提高一些,毋庸置疑,做了帕梅拉運動真的會瘦很多,無論做什麼運動都貴在堅持,而帕梅拉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過程很苦很累,但是結果會讓你忘卻之前出過的汗受過的累。
㈡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跳帕梅拉
要說超級風靡全球的健身網紅,就不得不提到帕梅拉。帕梅拉憑什麼一度爆火?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跟練帕梅拉呢?我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帕梅拉的火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她自身條件優越、迎合受眾的喜好、受疫情趨勢所影響,因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㈢ 很多健身博主都在推薦帕梅拉,每天做它會有什麼變化
其實,雙方動作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胸椎及胸廓部分。帕梅拉的胸廓有明顯的向對側傾斜和旋轉,整體的重心也偏向一側。再反觀男生只模仿對了上肢的動作,而忽略了胸廓的旋轉和重心的偏移。所以,在我們跟著帕梅拉訓練的時候也要注意把胸廓的動作做到位,才能改善胸椎的靈活性,動作也會更加好看。
03 彎腰交叉觸足彎腰交叉觸足這個動作屬於全身大肌群參與很多的練習,做這個動作時,咱們男生這次做的還是很標準的哈。但還是要啰嗦幾句,萌新在彎腰摸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腰部綳直,去充分的激活我們的核心肌群。不要彎腰去摸,這樣反而對腰部的負荷加大,可能會導致腰疼的毛病。在向下彎腰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要有控制的慢速彎腰,通過很好的核心穩定性將上下肢的動作配合好
㈣ 帕梅拉是一個人嗎
帕梅拉·馬爾斯(Pamela Mars),美國人。
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272位。
中文名
帕梅拉·馬爾斯
國籍
美國
快速
導航
人物榮譽
人物簡介
帕梅拉·馬爾斯(Pamela Mars),美國人。財富來源:糖果,寵物食品。
人物榮譽
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272位。[1]
2020年4月7日,帕梅拉·馬爾斯以62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48位。[2]
2020年,帕梅拉·馬爾斯以72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美國富豪榜》第74位。
㈤ aphra behn詳細介紹,在海外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她的作文
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2)一書中指出,在十八世紀里英國民眾討論甚至參與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事務的公共領域得到空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絕後)的發展,文學即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觀點所表達的一些當代的理論關懷使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到,作為第一個步入現代社會的國家,英國當年的政治、經濟乃至思想文化建設的過程與生存在「現代」狀況中的全世界的「今人」休戚相關。因此,近二三十年來,在英美乃至整個西方,對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的學術興趣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爆炸」。如一位學者所說:以往人們心目中的那一段沉悶的時期而今成了早期現代英格蘭的文化,那時「正忙於進行全面的構建——從民族國家和帝國到文學市場和商品文化,到交通要道和現代主體」的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成了關注的熱點。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的文學藝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而女性讀者群的形成和女性小說家的崛起又是當時文化生活中最意義深遠的重要發展之一。
貝恩和她的追隨者 談到英國的職業女性寫作,每每要追述到十七世紀末的奇女子貝恩(1640-1689)。維吉尼亞·吳爾夫在《自己的一間屋》(1929)中曾說過:所有的女人都應在阿芙拉·貝恩墓上撒下鮮花,因為是貝恩為她們掙得了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權利。 貝恩的代表作《奧魯諾克,或王奴:一段信史》(1688)有明顯的承前啟後的特徵。它所講述的奧魯諾克與妻子悲歡離合的故事屬於「英雄傳奇」,繼承了羅曼司(romance,也譯「傳奇」)敘事傳統。對於政治上擁護復辟皇室的貝恩來說,奧魯諾克最根本的身份是尊貴的王者。然而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王公」或「英雄」。開宗明義,小說標題便採用矛盾修辭法借「王奴」這個片語將他的自相矛盾的社會地位亮出來。他的膚色和面貌、出身和教養無不充滿矛盾:他皮膚漆黑,但鼻子卻高高隆起,「不是扁平的,非洲人式的」;他是黑人部族的王位繼承人,卻得法國老師多年調教,並且常與歐洲商人打交道(包括賣奴隸)。他通曉好幾國歐洲語言,博覽群書,「像是在某個歐洲宮廷長大成人的」,但作為受害者又常常激烈地批評基督教和白人文明並率領黑人奴隸起義。他既做過販奴者,又最終成了被販賣到美洲的奴隸,因此他和其他黑奴的關系也是既有認同,也有深刻的隔膜。與主人公相似,講故事的「我」也具有多重的社會身份和多重的主體立場。她是白人殖民者中的一員,來到美洲殖民地蘇利南後住在島上「最好的房子」里,被奧魯諾克稱為「大女主人」。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對奧魯諾克懷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比貝恩晚出生十餘年的瑪麗·查德雷(1656-1710)曾在一首詩中說:婦女無緣接觸知識,被分派做最低賤的粗活,「充當奴隸」,為奢侈驕橫的男人服務。因此,女性敘述人同情、欣賞受迫害的奧魯諾克、把他視為理想的英雄人物並就以副總督為首的白人毒打折磨奧魯諾克一事表達「我們女人」的不滿和憤怒,是有深刻的內在原因的。 小說的敘述者和主人公都是在老故事框架中出現的新時代的新人物,故事的背景也從傳奇的非洲轉到寫實的美洲。航海殖民活動像是魔棒,把黑人王子奧魯諾克變成了奴隸,同時卻也把在歐洲微不足道的敘述者變成了顯赫的「大女主人」。蘇利南復雜的種族關系和政治情勢給了女性敘述人介入政治的機會,就像復辟時代的危機曾使貝恩本人得以出任間諜的角色。沒有這種參與感帶來的自信,就沒有這個人物的另一重身份,即女性講故事人(作家)的身份。敘述人常常有意無意地強調這一身份。比如,書中有關「我」和奧魯諾克等人的冒險和狩獵活動的記述所佔篇幅超過全書的八分之一。她自稱這是「離題話」,但是卻津津樂道地講述。顯然,敘述人有某種「僭越」傾向她留連於自己的活動和情感,使它們「超重」並幾乎構成一個可與主人公的悲劇抗衡的有意味的「故事」。 貝恩的成功使其他一些粗通文墨而又處於經濟困境中的婦女敏銳地意識到存在一個樂於購買「貝恩式」作品的讀者群。於是,德·拉·里維埃·曼利(1663-1724)和伊萊莎·海伍德(1693-1756)之流紛紛照貓畫虎,開始了兜售散文故事的筆墨生涯。她們的作品就題材而言更多地脫胎於貝恩的融法國的愛情傳奇和「丑聞實錄」(chroniquescan
daleuse)於一爐的三卷長篇《豪門兄妹的愛情書簡》(1684-87)和中篇言情故事。貝恩的後繼者的共同點是聚焦於越軌的情愛和女性激情。曼利的小說,如諷刺輝格黨黨魁、挖苦上層社會墮落風氣的《新大西洲》(1709)和帶有自傳色彩的《里維拉歷險記》(1714)等,或是接近丑聞紀實和罪犯小說,或是以誇張筆觸記述一連串以異域為背景的愛情奇遇。演員出身的海伍德也幾乎同出一轍。她的第一部小說《過度之愛》(1719)曾轟動一時,和《魯濱孫飄流記》以及《格列佛游記》一道被列為理查遜之前的三部最暢銷書。她承復辟時代余風用比較直露的筆調寫性愛,大肆鋪陳或渲染引誘或情愛場面,書中時時出現起伏的酥胸、急促的喘息、激動的顫栗、綿軟的身軀、半透明的不整的衣衫,等等,有意通過撩逗、激發色情想像而吸引讀者。然而,她作品又與色情小說《范妮·希爾》(1748-9)之類有根本的差別。在她們的小說里,純潔少女被貴族引誘者追逼迫害的道德寓言已經成型。海伍德作品中一再出現的模式是:守身如玉、消極等待的貞女得到頌揚、愛憐並終有善報;而那些遭惡報的女人,如中篇《放達敏妮》(1725)中的女主人公,則都在社會中比較有地位,又在戀愛中表現得「過度」大膽、主動、熱烈。對性愛描寫既趨又避,是早期女作家和後來的理查遜的重要共同點之一。這類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也往往面目模糊或前後表現不一。海伍德既復制了復辟時代喜劇中類型化浪盪子形象,又驅使他們轉變;既想讓女性激情和慾望得到充分的表現,又企圖界定並神化某種與美德相關的真「愛情」。總之,不論這類小說藝術成就如何,在近時許多文學和文化研究者看來,它們的存在「是極為重要的,使後來世紀中期的經典小說的出現成為可能」。 《帕梅拉》之後的女性小說 在工商業增長和殖民擴張進程中,舊的生活模式逐漸被侵蝕。經濟、社會、文化的種種不同質的發展給中產階級女性造成新的限制和擠壓,也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自我想像。有些婦女問題專家說,十八世紀的英國女性被逐步擯斥於公共領域之外雲雲,恐怕是不符合實情的。實際上,當時中、上階級女性在退出某些生產領域的同時大步走進了由正在變化的消費、娛樂和社交方式催生的諸多新的公共領域,小說的生產和消費就是其中之一。日漸有閑的中產階級婦女成了印刷品的忠實消費者,越來越多的下層女性也加入了不斷擴張的讀者群。專為低收入讀者服務的流通圖書館隨之應運而生。由於女性讀者群開始形成,由於她們的趣味和好惡對書籍的出版發行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曼利和海伍德們才得以靠賣文為生。同樣,由於存在這樣一個熱衷於從閱讀中獲得人生教益的群體,理查遜才會不斷地和女性朋友兼讀者討論修改他的作品,帕梅拉才有可能在小說里獲得第一主人公及道德權威的中心地位。他的《帕梅拉》(1740)繼承了曼利和海伍德的言情的「引誘小說」的情節框架,使之和興盛一時的說教文學融合,讓代表美德的帕梅拉最終收獲了世俗的和精神的雙重獎賞,把舊式引誘故事成功地改寫成備受歡迎的新灰姑娘神話。 需要強調的是,《帕梅拉》等作品發布的操行指南言論不僅是對女性思想和行為的指導規定或(如某些女權主義者所強調)壓制女性的新策略,而且也是整個中產階級界定自身新身份的努力,是他們自我塑造、自我提升並在全社會范圍內革新道德規范的宏偉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查遜等男性作者自認為有責任與復辟時代羅切斯特伯爵所代表的貴族惡德抗爭,不僅認同帕梅拉所演示的虔誠而高潔的自我形象,而且也認同她和其他女主人公所代表的「美德受難」的社會處境。如南希·阿姆斯特朗說,「現代個人首先是個女人」。以理查遜最後一部小說《葛蘭底森》(1753)的同名男主人公為代表的商業社會新「紳士」大大不同於舊式尚武騎士,而更近似於所謂「淑女」。一些帶有女性色彩的特徵,比如對文雅和「精美」(refined)的講求,開始主導全社會的趣味。對精緻之美的追捧是十八世紀中期張揚的「善感文化」(the
culture of
sensibility)的一個重要方面。動輒落淚昏厥並喋喋不休談論內心感受的帕梅拉是集種種敏感多情特徵之大成的女性模範。「我知道我寫的是真心話,」帕梅拉說。傳達著女主人公的「真心」的話語不僅征服了情人,最終還改造了整個《帕梅拉》世界。理查遜的推重人「心」
的作品「展示了識字婦女的道德力量以及男人皈依女性所代表的價值觀的可能性。而這正是新興的善感文化的主旨。」「情感主義」(Sentimentalism)思潮把婦女及其感受和德行推到了思想文化陣地的前沿。 《帕梅拉》之後,女性「出品」達到了一個峰值並在此後幾十年裡保持著數量上的優勢。據說,1760到1790年間的書信體小說中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出自女人之手。英國不但有了《新淑女雜志》一類刊物,而且它們已經開始刊登題為「女性文學」的文章了。一批人稱「藍襪子」的自學成才的中、上階級婦女活躍於倫敦的文化沙龍,並且大舉介入翻譯和寫作活動。在《帕梅拉》引發的熱烈爭論中,老作家海伍德推出了一部《反帕梅拉》(1841),把譏刺的矛頭指向帕梅拉所代表的信仰和德行以及她向上爬的社會抱負;稍後又發表了《給女僕的禮物》(1743),明白地站在女僕的立場上談人論事。她趁熱打鐵、匆匆炮製不止一部「搭車」作品,說明她充分意識到熱門話題的推銷潛力,也深知不同的意識形態表態可以從不同類型讀者的錢包里挖出硬通貨。大約十年後,海伍德又出版了她最著名的小說《白希·少了思》(Betsy
Thoughtless,1751)。少了思小姐出身倫敦富裕人家,是個仰慕虛榮、貪圖享樂然而心地單純的女孩子。她一心要充分享受被多人追求的快樂,導致後來遇人不淑,嘗盡苦頭,最後才幡然醒悟。該書明顯地向理查遜的路數靠攏,說教意味大大加強。不論這是否表明海伍德想痛改前非,至少可以說她在情感主義大勢將成之際准確地判斷了世風,適應了市場並修正了自己的形象。此外,在這部小說里,粗製濫造的羅曼映成分大大減少,語言表達、情節布局、人物刻畫等也都大有改進。這恐怕不只是海伍德個人的成熟,也體現了理查遜和菲爾丁對英國小說的鍛造。 亨利·菲爾丁的妹妹(也是理查遜的好友)薩拉·菲爾丁(1710-68)的《素樸兒》(1744)和弗·謝立丹(1724-66,名劇作家謝立丹的母親)的《比達爾弗小姐回憶錄》(1761)則都以十足成色的多情主人公弘揚情感主義哲學,並明確地表達了對惟利是圖的商業化世界和「個人利益經濟學」的抵制和批評。戴維·素樸兒雖為男性,卻有鮮明的女性特徵,而且他的人生軌跡和諸多女性故事相交。他的天真質朴和他弟弟丹尼爾的虛偽狡詐構成醒目的對比。素樸兒和比達爾弗小姐的人生歷程都是一連串的磨難。這種悲劇性處理不只是為了賺取眼淚,更包含了兩位女作家對倫理和世態的認真的思考和估量。終難見容於世的素樸兒的命運有著雙刃的詰問:即是對社會的質詢,也隱含對情感主義美德本身的懷疑。 曾得約翰遜賞識的夏洛特·倫諾克斯(1720-1804)的成名作《女性吉訶德》(1752)講述的是貴族少女阿拉貝拉的故事。她隨父親隱居田園,把浪漫傳奇看作生活的真實圖景並從中攝取了她的全部見解和期望。由於閱讀成為越來越普及的文化消費,女性書迷開始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定型人物,阿拉貝拉就是這樣讓男人頭疼不已的走火入魔者。她以虛構取代實況,見到一略有靈氣的園丁就猜想他是隱姓埋名來追求自己的名門青年,發現來做客的表親格蘭維爾有恙,便認定他是為自己害了相思病,如此這般地演出了一系列荒唐戲。不過,不論這位貴族小姐如何凌空蹈虛,其實她的幻想本質上與白希姑娘的心願相似,是渴望在異性的關注中享受快樂和權力,從而從反面揭示出當時女性的「正常」生活是多麼局促、空洞和暗淡。 步白希和阿拉貝拉們的後塵,弗蘭西斯·伯尼(又稱「達勃萊夫人」)的伊芙琳娜小心翼翼、不事張揚地出場了。《伊芙琳娜》(1778)是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也是奧斯丁之前最成功的女性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來自鄉下的身份曖昧的孤女伊芙琳娜·安維爾到倫敦「闖」世界並最終嫁給一位德財兼備的貴族青年的經歷。就這個人生軌跡看,她顯然是繼帕梅拉之後的又一個「灰姑娘」。不過,通過女主人公即主要「寫者」寫作風格上的改變,這部書信體小說反映了《帕梅拉》所未曾包含的「成長」主題。伊芙琳娜十七歲時得了監護人批准跟隨鄰人到倫敦訪親會友見世面,她最初從倫敦寫信時,口氣完全像個興奮得暈了頭的鄉下姑娘。但不久後她就在私人晚會上開始了她的「學習」。她的不少舉止被認為不合禮儀。她的那些言行粗鄙的中產階級親戚又不時讓她蒙羞。她寫信給自己敬慕的貴族青年為親戚們的失禮道歉,不想又觸犯了淑女決不能主動給男人寫信的忌諱。而她在游樂公園里走失一事則成了小說中的一個重要象徵,凸現出女主人公的困惑和驚恐。伊芙琳娜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取決於別人的看法像她這樣沒有私產、沒有家庭支持的女孩子一旦被開除「淑女」籍,就不但會失去締結滿意婚姻的機會,甚至可能失去安全和溫飽。於是,生活不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歡鬧喜劇,而是布滿了陷阱的險惡迷宮。伊芙琳娜的語調開始發生變化。她說自己「無精打采,忐忑不安,沒有精神頭兒也沒有勇氣干任何事……」她開始採取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這說明她開始失去天真,意識到了「應該」和實情的距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熟了」的伊芙琳娜筆下,「怕」和「愛」兩個詞在很多時候是可以互換的。對她的監護人,她常常用「愛」的宣言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和自己愛慕的青年男子打交道時她卻不時以合法的「怕」來表達浪漫的冀望。伯尼以觸目的位置突出「懼怕」的母題,並把它和女性對理想化的男性權威的「愛」扭結在一起。這一敘述選擇使她筆下的灰姑娘冒險具有了新的意味,婉轉地再現了伊芙琳娜們被壓抑扭曲的處境以及她們修正這一處境的嘗試。愛與怕的結盟不僅昭示出女性對男性「主人」不論是父親、導師還是丈夫的愛背後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壓力,同時也透露了女性對於被社會認可的規范的改造和利用。這使她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壓迫性別規范的共謀或參與制定者,同時也使規范在生成過程中就開始變質。我們或許可以小結說,在伯尼等女作家筆下,體現於帕梅拉等等的那種一脈相傳的「女德」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與當時的男權秩序有諸多共謀關系的特殊的女性主義,其特徵是多愁善感與理性算計並重,柔弱、順從的表象與實質上爭取、維護女性利益的目標共存。女德的兩重性體現的就是情感主義的內在矛盾性。 《伊芙琳娜》出版十年之後,夏洛特·史密斯(1748-1806)將她的精神女兒《艾米琳》(1788)送到世間。這時她已經是個閱歷豐富的中年婦女,生養過十二個子女,並且飽受不幸婚姻的折磨。書中主人公艾米琳·毛伯雷和她的女友們都是帕梅拉式的無辜受害者。艾米琳遭到堂哥及其家人的雙重侵害。叔父蒙特利爾在她父親去世後侵吞了她的家產。自私任性的堂哥迪拉米爾糾纏不休要和她私奔。這種種情況使艾米琳的生活成了接連不斷的折磨和噩夢。斯塔福太太(像作者本人一樣)嫁了個百無一是的男人,把一家人推到走投無路的境地里。而出身貴族的阿黛琳娜·特里勞尼則因厭惡酗酒成性的丈夫愛上了一個放浪的青年公子,結果婚里婚外陷入雙重困境。她們都是被環境脅迫的弱者。在描寫她們的經歷時史密斯像伯尼一樣頻頻使用「懼怕」、「眼淚」和「嗚咽」等字眼。不過,柔弱多情不是這些女人的主導特徵。盡管艾米琳年紀輕輕,卻驚人地成熟冷靜。她和女友們聯手攻防,最終成功地解除了她自己和堂哥的婚約和另外兩位的既成婚姻。她們使按照當時社會通行看法被視為「墮落女子」的阿黛琳娜重新被家人原諒並接納。她們在男性友人的幫助下使艾米琳討回了自己的名分和財產。而斯塔福太太也因朋友們處境改善而獲益。在《艾米琳》中,好男人和壞男人的差別不在階級歸屬,而在其思想、品行、風度,特別是他們對女性的態度。書中的模範男士最重要的「功業」就是無條件地信賴女主人公的德行,在她未得父親承認時就慧眼識珠地認定她為心上人。伯尼以及夏洛特·史密斯對兩種男性形象的一褒一貶,宣揚了集舊貴族及新富階級優秀品質之大成的葛蘭底森式的新型紳士。這既是她們與男權秩序的妥協,也是她們對男權秩序的修正。這些形象所表達的女性希望和選擇,最終也影響了社會規范。九十年代初斯密斯曾親赴法國觀察革命。她後來的一些小說特別是《德斯蒙德》(1796)常常被視為激進的「雅各賓」派作品盡管實際上她寫作並不主要著眼於政論或道德說教。她的《老宅》(1793)一書以老到的筆法運用哥特風格,意識形態用意不那麼顯揚而藝術成就更高,布局適度、語言干凈,人物生動,成就逼近瑪麗·埃奇沃思(1768-1849)的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傑作《剝削世家》(1800)。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1757-97)的處女作《瑪麗》(1788)雖然是粗線條的,從很多方面看只是一部小說的雛形,但卻具有一些鮮明的思想特徵,標志了日後在革命風潮中寫出《為人權辯護》(1790)和《為女權一辯》(1792)的女作者的誕生。《瑪麗》和後來的(未能完成的)《瑪麗亞》(1797)均把女性私人經驗政治化,書中法國大革命的氣息隱約可感;敘述對女主人公的同情有時帶有濃重的自愛自憐意味,瑪麗的思想也毫不掩飾地表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在革命風起雲涌之際,對「個人」的這種含有激進意味的強調來自女性,頗為耐人尋味。女作家關於婦女地位和命運的思考以及葛德文之流對社會公平的關懷表明,有關個人權利、尊嚴和自由的觀念此時成了弱勢群體的武器。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此刻在沃斯通克拉夫特筆下的個人慾望伸張實際是群體權益的伸張,是與信仰、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共存的。 女作家一個世紀來富有成果的寫作實踐(其中包括本文未能述及的安·拉德克利夫等人風靡一時的「女性哥特小說」)為此後簡·奧斯丁們創作活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
《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19日
㈥ 女網紅帕梅拉效仿劉畊宏,直播健身卻用錄播充數,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女網紅帕梅拉效仿劉畊宏直播健身,卻用錄播充數。小編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帕梅拉曾經多次宣傳,表示自己會開啟直播首秀。但是這場直播卻讓觀眾非常的失望,這明顯是一種濫竽充數的做法,而且嚴重的影響到自己的形象以及口碑。
在眾多的直播平台上,這些健身博主都在用心的做著一件事情,想要真心的帶著每位觀眾去健身。但是帕梅拉這樣的做法明顯沒有誠意,相信帕梅拉的粉絲人數一定會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也希望他們如果真的想復制劉畊宏的成功之路,一定要付出一些努力,不要一次又一次消耗粉絲。
㈦ 看誰回答的字數多我就給誰分
這是傳說中閑人嗎、有這會功夫還不如做點有用的事呢。。。。。。。。。。。。。。。。。。。。。。。。。。。。。。。。。。。。。。。。。。。。。。。。。。。。。。。。。。。。。。。。。。。。。。。。。。。。。。。。。。。。。。。。。。。。。。。。。。。。。。。。。。。。。。。。。
㈧ 我國的「美德楷模」有誰
困惑之二則在於帕梅拉自我身份意識的復雜性。她在抗爭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給自己賦予了改造社會的革命色彩。她自覺地站在上層社會的對立面,力圖用貞潔、道德抗拒B先生的騷擾以及這騷擾背後所掩蓋的道德墮落。正如瓦特所說,她與B 先生的斗爭,「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而且是兩個不同的社會階級所持有的關於性別和婚姻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之間的斗爭」(170)。然而理查遜並沒有讓這位女僕成為勞動階級的革命代言人。16歲的帕梅拉話語中雖然表露出強烈的道德改良意願,但在現實生活中她更多的是適應這個社會,爭取自己所想要的回報。可以說,理查遜在小說中「從未顯示出改造他所在世界的社會現狀的興趣」(Flynn 69)。事實上,帕梅拉並未將自己和同在B先生家服務的僕人們等同視之,而是刻意地將自己與他們區分開來。出身下層的帕梅拉所依恃的美德混合了上層社會的物質理念,在富人家生活多年的她已經接受了富人們的部分價值取向。戴弗斯夫人曾對帕梅拉勸告,「要注意跟男僕們保持疏遠的關系」(6)。這種疏遠並不是完完全全出於對清白名譽的考慮。B先生告誡帕梅拉,如果她嫁給了男僕中的某一位,那就會身敗名裂,落到貧窮、悲慘的境地(8)。這番話顯然是上層貴族對下層僕人的蔑視與侮辱。然而帕梅拉並未駁斥這種以地位、財富衡量幸福的謬論。她的不反駁表明其內心其實是贊同B先生這番話,自己也有意識地避免落入那樣的悲慘境地。在第22封信中,她向父母逐一列舉了那些朝夕相處的僕人們聽說她要走時所流露的惋惜之情。「我再給你們舉個例子,說明男管家朗曼先生也很喜歡我」(38)。在即將離別之際,她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美德是否如她所願,得到回報。一旦結果令她滿意,我們就看到她所流露出的那種令人不快的自得。在確信美德會得到回報的心理預期下,她離開時穿上了新衣服,打扮得超出平常的漂亮。在她看來,她那身樸素得體的新衣服是「物質失敗、精神勝利的象徵」,這也成為「她對自己變化中社會生活環境的態度具有象徵性質的表述」(Kinkead-Weekes 11)。
二
上述關於帕梅拉的美德和自我身份意識的困惑讓我們了解到,雖然帕梅拉以中產階級美德為自己的立身之本,但她的思想已經滲入了上層社會特有的意識。兩種異質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她的抗爭話語夾雜著自己對上層社會權威的妥協。
在此基礎上,也就能比較好地理解帕梅拉對金錢的矛盾態度。雖然她沒有把金錢視為生活最高目標,並不願意以自己的清白來換取物質收益,但她對物質財富相當的敏感。在自己的第一封信(不包括她後來所寫的附記)中,她用一半的篇幅描述老夫人去世時的情況,而另一半的內容涉及到了錢。先是說B先生的「好心」饋贈,然後說自己是靠勤儉節約攢了些錢等等,活脫脫就是一份個人資產匯報。當B先生徹底暴露真實面目,帕梅拉准備離開之際,B先生讓傑維斯太太送給她五個基尼,作為禮物讓她當零用錢花。可這位曾經言辭拒絕物質腐蝕的帕梅拉此時卻坦然笑納,因為錢是傑維斯太太拿來的,「我想我可以收下」(78)。B先生此時的饋贈和他在涼亭里許諾的貴婦人生活一樣,都是對帕梅拉美德的挑戰和侮辱。她並非不知道這筆錢的來源,也並非不知道這筆饋贈背後所隱藏的目的。但她找借口收下了錢,表現出資產階級商人式的對金錢的實用主義態度。在被軟禁在林肯郡時,為了得到善良的牧師威廉斯先生鼎力相助,她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存了一小筆錢,大約五六個基尼;我能把一半交到您手中,作為一個人、一匹馬或其他各種小事情上的費用開支嗎?」(123)不難看出,帕梅拉在抗拒上層社會的物質引誘過程中,也深諳金錢的運用之道,並藉以獲得了美德的勝利。可以說,小說「歌頌了虔誠與金錢的完美結合」(Damrosch 214) 。
帕梅拉不願用自己的貞潔來換取虛榮,但正如她對金錢的態度一樣,讀者可以通過其間的內在對話性來發現帕梅拉的矛盾之處,即理查遜在宣揚以順從為內容的傳統美德時,卻塑造出了「決定自己命運的女主人公」(Flynn 54)。當那些貴婦人們慕名前來「參觀」帕梅拉時,她逐一評點這些貴婦人們的虛榮和高傲。盡管她聲明,「你們發現我對門第與出身嚕嚕蘇蘇地寫了這么多,難道不感到奇怪嗎?假如我存心誇獎門第,那我勢必要因此而對自己做出很低的評價了」(41)。可是,她並非真的不在乎門第以及它所能給個人帶來的優越感。否則,她也就不會如此轉述傑維斯太太對B先生的回話了:「確實沒有,先生;她不跟人來往,處事又謹慎,所以他們都尊重她,對她表示很大的尊敬,彷彿她生下來就是個貴婦人一樣」(18)。理查遜在藉助小說進行說教時,想通過帕梅拉的書信達到兩個目的,「首先是讓帕梅拉本人獲得大眾認可;其次宣傳她的思想以對讀者加以影響」(Keamey 37)。而大眾的認可,既包括貴婦人對她美貌的贊揚,又包括同一階層對她美德的推崇。對帕梅拉本人來說,她可以用美德來傲視貴婦人,又能用貴婦人般的優雅來折服同階層的人。因此,以謙虛為美德的她很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在信中可以說是不厭其煩地列舉。比如,「這里的廚娘雖然有時脾氣不好,有點愛罵人,但有一次她也對我說,『啊,我們的帕梅拉出落得就像一位貴婦人一樣漂亮啦。你們看,有一個漂亮的臉蛋該有多好!』」(32)再如,「有一次他(朗曼先生,筆者注)對傑維斯太太說,看到了我,他巴不得他現在還是個年輕人,好讓我成為他的妻子,結婚時他會把所有的財產都授予我。要知道,大家都認為他有很多錢」(32)。在這里,讀者可以看出帕梅拉非常明白自己美貌的價值,以及自己所能獲取的收益。信中頻現的「貴婦人」、「漂亮」、「很多錢」字眼正是帕梅拉的潛意識流露。最具戲劇性的還是B先生夜闖卧室,意圖對帕梅拉不軌的那一幕。在突受驚嚇的情況下,帕梅拉仍能看到「主人穿著一件華美的絲質晨衣從裡面沖了出來」(53)。也許,如果帕梅拉平時不是特別注重外在衣物的華美,大概在當時的情境下,她是很難分辨出晨衣的質地與樣式的。
㈨ 有一部小說叫做 「莎米拉」么 英國的
應該是《帕梅拉》英國作家塞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著
以下是作者和小說的介紹
塞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是18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對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他出生於1689年英格蘭德比郡的麥克沃思。他的父親是傢具製造商,外祖父也是倫敦的商人。由於某些偶然的原因,他的家庭曾經從倫敦遷到德比郡,但他在10歲時又隨家庭遷回倫敦。他從家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他的父親是清教徒,堅信誠實、忠貞、勤儉等美德是社會的支柱。理查森後來所寫的小說,對這些美德都給予了贊揚。
他只受過中等教育,但平時喜愛讀書。13歲時,倫敦左鄰右舍的女孩子都認為他善於講故事,而且他還願意為她們寫情書,也為附近的窮人代寫書信。16歲時他在倫敦印刷商約翰·魏爾德處當學徒,當過幾年排字工和校對。學徒期滿之後,他和印刷商里克一家人有聯系,最後接收了他們的印刷廠,在1721年自行獨立經營,並娶了他原先老闆魏爾德的女兒瑪莎為妻。瑪莎去世兩年之後,他在1733年又和伊麗莎白·里克結婚。
他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第一個妻子生了六個孩子,有四個生下不到一年就夭折,其餘兩個孩子在兩三歲時相繼早逝。他第二個妻子也生了六個孩子,五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在嬰兒時夭折。他晚年得了神經性疾病,可能與他不幸的家庭生活有關。他是在1761年逝世的。
他由於勤奮努力,在印刷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8世紀30年代,他的印刷廠是倫敦三家最好的印刷廠之一。他在這一時期結識了英國辭典編纂家及作家塞繆爾·約翰遜博士,畫家霍格思,演員科利·西伯和戴維·加里克,詩人愛德華·揚和下院議長阿瑟·翁斯洛。由於翁斯洛的影響,他承接了有利可圖的政府文件印刷業務,後來又承印下院的定期刊物。
他在30年代除了從事印刷事業外,也開始寫一些小冊子之類的東西,如出版過一本《學徒工手冊》。他之轉向文學是由於一個偶然的原因引起的。1739年兩位書商里文頓和奧斯本建議他編寫一本包含各種主題的書信示範,以便指導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如何寫信;結果於174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寫給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寫的信》。在准備寫作過程中,他回憶起他以前聽到過的一個故事,那是關於一個女僕\拒絕男主人求愛而最後又嫁給男主人的事情。他想到可以採用書信體的方式把這個故事寫成一本小說,於是就著迷似地全力投入了工作。那時他已50歲了,從1739年11月開始寫,到1740年1月完成。書名是《帕梅拉,又名貞潔得報》,並於同年出版。
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帕梅拉是個窮苦家庭的少女,她的父母為人誠實正直,帕梅拉從小從他們那裡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她在12歲時到一個富裕家庭當女僕,由於善良女主人的培養,她學會了縫紉、刺綉、音樂、舞蹈,並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擅長寫作,經常把身邊的經歷寫信告訴父母。在15歲那年,她的女主人去世了,年輕的主人B先生愛慕她的美貌,開始用各種方式引誘她,企圖破壞她的貞操。她由於受到父母及已故女主人的教導,珍視自己的貞潔,幾次拒絕男主人的放盪要求。為了保全清白之身,她決定回到父母家裡去,過清貧但卻朴實的生活。但萬萬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她歸家途中,主人指使馬車夫把她拉到他的另一處宅第,使她處於囚禁狀態之中。她企圖逃走,卻沒有成功。B先生以優越的物質條件為誘餌,要求她成為他的情婦。當遭到她嚴詞拒絕之後,他又企圖把她強奸。經過許多周折,帕梅拉貞潔的品德終於感動了B先生,他經過內心斗爭,決定不考慮世人的議論和譏笑,正式向她求婚。但她當時懷疑這是假結婚的詭計,對此猶豫不決。B先生一氣之下,把她趕出了家門,但第二天又深深後悔,派馬車夫把她追趕回來。她也感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之中愛上了才貌雙全的年輕主人,雙方消除誤會之後,特別是帕梅拉看到他確已改邪歸正,於是兩人終於結為伉儷。
這部小說出版後,成了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人人爭相閱讀,全國上下出現了一股帕梅拉狂熱。帕梅拉的形象被繪印在茶杯上和扇子上,這種現象在英國小說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這部小說出版之前,英國也出版過許多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苗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還有一些女作家所寫的家庭生活小說。理查森曾從這些小說中吸收了文學營養,但《帕梅拉》的重要貢獻卻在於它把社會環境的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通過有趣的故事使讀者得到道德教育。理查森在繼承笛福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特別注重人物的感情描寫,從而產生了現代小說一種新的文學類型——傷感主義文學。《帕梅拉》稱得上是傷感主義文學傑出的代表作。
《帕梅拉》出版後,曾經出版了好多偽造的續集。針對這種情況,理查森本人寫出了一部續集於1742年出版,書名為《地位提高以後的帕梅拉》(Pamela in Her Exalted Condition),但這部續集並沒有為他增加多少聲譽。
由於《帕梅拉》作為文學上的新成就大受讀者歡迎,理查森受到這次成功的鼓舞,就創作了他的第二部小說《克拉麗莎,又名一個少女的歷史》(Clarissa or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於1747—1748年出版。全書長達7卷,是英國最長的一部小說,也用書信體寫成。這部小說的故事結局和《帕梅拉》不同:帕梅拉雖因貞潔自持而備受折磨,但得到圓滿幸福的結局;而克拉麗莎的歷史卻是悲劇性的。克拉麗莎出身於一個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是個性格開朗、生氣勃勃的少女,但她的父母卻把她許配給一個她所不愛的人。在她內心痛苦焦急時,上流社會的青年羅伯特·洛夫萊斯出現了。他是個在外表、智力和儀態上很具有吸引力的人,克拉麗莎愛上了他;但他只想玩弄她,並不真心想要她。他假裝要協助克拉麗莎擺脫她所痛恨的婚姻,幫助她逃出父母的家庭,然而當她完全處於他支配之下的時候,他卻把她姦汙了,使她悲憤而死。她的親戚莫登上校和洛夫萊斯決斗,殺死了他,替她報了仇。女主人公的美德在小說中雖未得到厚報,但惡行最終還是受到了懲罰。
《克拉麗莎》出版後,受到讀者更大的歡迎。但是出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他親眼看到廣大讀者雖然同情賢德女主人公的精神痛苦,但是那個誘惑她的惡棍也得到大批男女的崇拜,這是使理查森感到特別苦惱的。許多女讀者對理查森說,《帕梅拉》和《克拉麗莎》中兩個男主人公都是品行不端的人,她們希望他寫出一個男性道德典範的形象。於是理查森就創造了他的第三部小說《查爾斯·格蘭迪森爵士的歷史》(The History of Sir Charles Grandison),於1753—1754年出版。格蘭迪森英俊的外貌和高尚的道德曾受到婦女們的極大愛慕,他曾多次受到誘惑,但卻堅守清白之身,因而獲得善報。他娶了一位像他本人一樣理想人物為妻,這就是美麗的哈里葉·拜倫小姐。但這個完美無缺的人物道德說教成分太重,缺乏真實的生活氣息,因而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興趣。雖然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對這部小說印象很深,說她記得書中的每一個情節,但俄國詩人普希金卻批評這部小說:「完善的格蘭迪森,讀著他時,使我們發困。」
理查森的散文也寫得生動、自然、有力,包含了豐富的英語習慣用語,這也是他的小說在當時極為流行的原因之一。
理查森的小說不僅在英國文學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西歐文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把傷感主義帶進西歐文學,導致了18世紀末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帕梅拉》出版後,義大利著名戲劇家哥爾多尼很快把它改編為劇本。法國啟蒙運動作家盧梭寫的書信體小說《朱麗,又名新愛洛伊絲》(176年)就是模仿《克拉麗莎》而寫成。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早期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也受到理查森小說的影響。俄國詩人普希金在他的詩體長篇小說《葉夫根尼·奧涅金》中寫到女主人公達吉安娜時,曾描寫她醉心於閱讀理查森小說的情況:
她很早就愛讀小說,
小說占據了全部生活;
那些虛構的故事令她感動,
她醉心於閱讀理查森和盧梭。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狄德羅在他的《理查森贊》(1761年)一書中,把理查森與摩西、荷馬和索福克勒斯並列,稱贊他深刻洞察人的心靈活動。
但是,在稱贊理查森的同時,也要看到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在作品中雖然譴責了貴族階級道德的腐化,但是他所頌揚的道德理想,還是建築在資產階級宗教道德的要求上,而不是建築在人的本性的尊嚴上。他的倫理結構的基礎也不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僅是人與家庭的關系。這樣就難免束縛了他的視野,也影響了他認識社會現象的深度。
㈩ 帕梅拉和劉畊宏體操,誰的效果更勝一籌哪一個的變化最大
老實說,小編給不出具體的答案,因為對於每個人而言,這個答案都是不一樣的。劉畊宏的強度也在漸漸加大,網路上曬出的對比照也是非常明顯的,而帕梅拉的健身操種類非常的齊全,針對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的訓練,在國外拉梅拉是絕對的女王,在劉畊宏出現之前,大部分的女生健身都接觸過帕梅拉。
想要運動更有氛圍感選擇劉畊宏
劉畊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的直播間非常的有活力,他和vivi兩個人非常的有趣,氣氛也是比較熱鬧。不停的鼓勵小夥伴們繼續堅持加油,這樣也會讓觀眾更加的有代入感,不瞞大家,小編作為一個懶癌星人在劉畊宏的直播間也可以堅持更久。而帕梅拉由於是外國人的原因,雖然也開了直播間,但是語言上還是有區別的,所以直播間更加的清靜,不過也有人更喜歡這樣的氛圍。
相信說到這里小夥伴應該也有自己的主意了吧,小編也要去做劉畊宏女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