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法治化
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什麼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
法律分析: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九、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2. 請問您對平安法治建設還有好的建議嗎
落實責任,加大投入。把綜治宣傳月活動列入綜治、平安建設重要工作,宣傳廣大幹部專群眾積極屬參與綜治和平安建設的好人好事,宣傳在綜治和平安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及見義勇為敢於同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先進事跡。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嚴格進行教育培訓。為改變行政執法隊伍復雜而分散的狀況,建立相對集中統一的行政執法隊伍,使之成為專業的執法力量,避免「執法不懂法」情況。嚴把入口關,切實堅持寧缺勿濫、逢進必考的原則。
(2)治安法治化擴展閱讀
全國政法戰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四個意識」,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
加強過硬隊伍建設,深化智能化建設,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任務,努力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實現治安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摘要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必須走法治化之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法,構建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律部門;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執法,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同時,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與黨的領導、黨的政策的關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引言、正文、結語。正文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執政黨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對執政能力的要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以及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層次矛盾的角度論述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第二、三部分分析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法現狀,對構建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律部門作了闡述。第四部分針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執法現狀,提出了具體措施和對策。第五部分強調了黨的領導、黨的政策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論述了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充分發揮「德治」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作用。
4.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A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法治是治理國政的基本方針。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必須堅持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分析觀察問題,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一、堅持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分析觀察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沖突,最大限度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1、依靠法治思維方法,認真分析當前社會矛盾糾紛根本原因和問題,因時事宜及時解決。
2、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妥善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二、堅持運用法治手段妥善解決問題,依法化解社會矛盾,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
1、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社會關系,激發社會管理創新活力,力推經濟建設科學發展。
2、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3、運用法律手段預防和打擊犯罪,優化社會發展環境。
堅持「打擊與防範並舉、治標與治本兼顧、重在治本」的方針,打擊是手段,預防是根本,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嚴厲打擊干擾和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有效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等治安問題,堵塞違法犯罪空隙,減少安全隱患,有利於優化社會發展環境,同時,為深化法治承德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重要保障。
三、堅持依法治國,加強普法教育,為推進法治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以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理論為重點,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學法,切實增強領導幹部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2、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指導,引領和規范黨員幹部學法遵法用法守法行為。正確引導和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運用正確的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工作。
3、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4、以扎實推進依法治國(治市)工作為目標,著力提升全民法治維權觀念。
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與道德教育、法治理念教育與法治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實現「三個進一步、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和司法實踐,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提高公民的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樹立依法行政理念,不斷提高法治政府建設水平;進一步樹立社會管理創新理念,不斷提高社會法制化管理水平。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創造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
5. 黑龍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2015)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群眾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公民開展、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運用政治、法律、行政、經濟、文化、教育等多種手段,打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第四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應當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門機關工作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方針,實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屬地管理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法治化、社會化、信息化建設,完善必要的硬體設施,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相關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第八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公安、司法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定職責,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發揮主要作用。第二章組織機構與職責第九條省、市(地)、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其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鄉(鎮)、街道辦事處應當有領導專門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辦理具體事務,工作經費由當地政府予以保障。
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站,並由一名負責人分管。
機關、群眾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或者指定專人負責日常工作。第十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實行委員分工負責制和專門工作小組機制,各成員單位應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密切配合、互相協調的工作制度。第十一條縣級以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研究部署本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並監督指導實施;
(三)檢查考核本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落實情況;
(四)分析社會治安形勢,組織開展多元化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協調處理本行政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大問題;
(五)調查研究,交流信息、推廣經驗,決定獎懲事項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獎懲建議。第十二條鄉(鎮)、街道辦事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上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部署,制定實施方案,推動落實;
(二)分析社會治安形勢,排查本轄區內矛盾糾紛、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突出問題和隱患,落實治理措施;
(三)做好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吸毒人員和受邪教影響人員的幫教工作;
(四)推動有關部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組織指導幫助行政區各單位、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平安建設工作,落實各項社會治安防範措施;
(五)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
(六)表彰獎勵先進,總結經驗,督導檢查,督促整改,履行責任查糾建議權。第三章國家機關的職責第十三條審判機關應當依法懲處各種刑事犯罪;教育、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加強司法調解,及時妥善處理矛盾糾紛;做好申訴、信訪的接訪工作;結合案件辦理提出加強治安防範工作的司法建議。第十四條檢察機關應當加強法律監督,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注意發現和化解社會矛盾,結合案件辦理提出加強治安防範工作的檢察建議。第十五條公安機關應當在依法查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會同有關部門整治突出治安問題,治理治安薄弱環節,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對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服務和治安管理工作,加強群防群治隊伍建設,落實防控措施,組織指導治安防範和平安建設工作。
6. 我國治安管理的特點
治安管理的特點
• 社會性
所謂治安管理的社會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治安管理工作的客體主要是社會化的人,而對人的管理又分為個體管理和特定對象的整體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二是治安管理的任務內容有廣泛的社會性。三是治安管理的效益有著強烈的社會性。
• 相關性
相關性即治安管理工作與社會其他領域某些方面存在互相關聯、共同變化的關系。治安管理成效的高低,治安問題的增多或減少,違法犯罪的上升和下降,治安管理手段的先進和落後,治安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等等,都要受到社會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 區域性
區域性特點是指不同的行政區域在人口密度、人口素質、職業結構、生活方式、居住條件、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生產布局、商業分布、交通運輸、民風民俗等方面的差異。由於治安管理是按行政區域來實施的,這就使治安管理工作具有很強的區域性。
• 系統性
• 治安管理是一個開放系統,是社會管理整體中的一個要素。
• 治安管理工作自身是一個組織系統。
• 治安管理中任何一項工作都可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
• 群眾性
治安管理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從整體來說,群眾是治安管理的客體,又是治安管理的主體。
• 群眾中蘊藏著參加治安管理的願望和要求。
• 群眾性治安組織是治安管理主體構成的一部分。
• 治安管理效能很大程度取決於群眾的支持各幫助。
• 法治性
治安管理的法治性是指治安管理活動是一種行政執法活動。
• 治安管理的職權是國家賦予並以法律規定和確認的。
• 治安管理活動的實質是執法即對法律、法規鐵貫徹、執行和運用。
• 治安管理的主體也要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行為。
• 治安管理的執法活動必須受黨、政府和人民發行人民群眾的監督。
7.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8. 如何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9. 市局治安防控體系中重點目標和行業防控包括哪些內容
重點目標包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合協調、各部分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格局,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運行機制,提升社會治安體系建設法治化、社會化、信息化水平,增強社會治安整體防空能力,抑制暴力犯罪,使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社會更加和諧有序。
行業防控的內容包括各地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盡最大努力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企業實行封閉管理,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
10. 什麼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推動力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一是完善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委領導體制。社會治理體系是由眾多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核心是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推動社會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統籌各方力量協調行動,促使社會治理各項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進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的途徑和載體,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二是完善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政府負責體制。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要以推進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完善政府治理體制機制。橫向上,破除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弊病,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的機制,實現社會治理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縱向上,破除頭重腳輕、貫通不暢的難題,打造上層統籌有力、中層運轉高效、基層做強做實的治理體系,提高快速響應、精準落地能力。三是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體制。社會治理責任在政府,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要創新完善鼓勵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政策體系,搭建互動平台和載體,建立政府和社會的互動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效率。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發展,讓千千萬萬社會組織的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四是完善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公眾參與體制。人民是社會治理的主體。要著力構建群眾參與的平台和載體,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完善群眾參與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健全權利與義務統一、風險與責任關聯、激勵與懲戒並重的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創新方法手段。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方法手段現代化。一是發揮自治基礎作用。基層群眾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劃清政府管理權和群眾自治權的邊界,把不必要的行政事務剝離出去,把不能缺的自治內容納入進來,進一步增強基層群眾自治活力。探索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實現途徑,搭建便捷議事平台,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二是發揮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優模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善於用法治思維推進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引導社會成員養成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紛爭的習慣,努力使循法而行成為全體公民自覺行動。加快制定社會領域急需的法律法規。三是發揮德治引領作用。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勢,通過身邊榜樣的示範、鄉規民約的約束、行業章程的規范、生活禮俗的教化,引導群眾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四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科技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推動力。要善於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起來,通過現代科技推進社會溝通、改進管理服務,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三、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聚焦制度完善、機制創新,對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點任務作了具體部署。
(一)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關鍵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創造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實現預防化解工作常態化、長效化。一是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預防。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關鍵是要把著眼點放在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上,通過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著眼於完善信訪制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學化,推行領導幹部特別是市縣領導幹部下基層大接訪制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訪工作新路子。二是堅持聯調聯動、多元化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要完善資源整合、科學分流、效力對接的制度機制,實現「三調」聯動。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糾紛。三是堅持疏解引導、培育心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是適應社會轉型的現實需要。要完善工作體系、工作網路,根據不同人群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加強幫扶求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會戾氣,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能力的基礎工程。一是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關鍵是樹立整體效能理念,突出一體化運作。要立足整體防控、協同防控、精準防控,建立健全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力量,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二是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治理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創造性實踐中,是社會治理的中國特色。要堅定不移走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之路,創新完善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制度機制,織密社會治安的天羅地網。三是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新形勢下,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關鍵是要堅持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方向。要打造點線面均衡布局、網上網下交匯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機結合、打防管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提高立體化水平。善於運用法治思維開展防控工作、以法治方式解決治安問題,提高法治化水平。著力培養專業思維、專業方法、專業技術,以打擊防範專業化應對違法犯罪職業化。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作為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提高智能化水平。
(三)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當前,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托起安全的底線。一是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安全生產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二是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要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契機,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推動應急管理從靜態、職能管理向動態、綜合管理轉變,從災害應對向風險管理轉變,提高防災救災減災能力。三是加強和改進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制度。食品葯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一是樹立大抓基層、大抓基礎的政策導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二是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人民群眾是最廣泛、最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要善於總結提煉各地成熟經驗做法,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三是抓好基層基礎建設的重點難點。基層力量、基礎工作、基本能力,是當前基層基礎工作的重點難點。要聚焦力量全覆蓋,建好社區幹部、網格員、志願者等隊伍,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推動社會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層。要聚焦要素全掌控,實現對各類基礎要素的精準掌控。要聚焦能力大提高,增強基層幹部掌握情況、化解矛盾、服務群眾本領。
(五)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體系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掌握維護國家安全主動權的總抓手。一是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強調的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系統思維和方法。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統籌推進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二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做好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工作,必須一手抓當前、一手謀長遠。要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增強國家安全能力。三是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黨和國家安全的生命線,是不可動搖的底線。要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提高防範抵禦國家安全風險能力,高度警惕、堅決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銅牆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