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神明道德

神明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9-28 06:41:46

A. 古人如何敬奉天地神明

北京天壇祈年殿古人敬奉天地神明,首先是體現在歷朝歷代皇帝的祭祀上。祭祀分為大祀、中祀、小祀;而不同的朝代,祭祀的內容有些不同,但都大同小異。以唐朝為例,"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廟為大祀。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上古五帝等)、岳鎮(五嶽及其它山脈)、海瀆(江海)、帝社(農神後稷)、先蠶(教民育蠶之神,由皇後主祭)、釋奠(至聖先師孔子)為中祀。司中(星名)、司命(星名)、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舊唐書.志第一》)大祀中的"宗廟"是指祭開國皇帝或皇帝的先祖,歷代都是如此。為什麼在祭天的時候要祭皇帝的先祖呢?因為《孝經》雲:"孝莫大於嚴父(尊敬父親),嚴父莫大於配天(祭天時以先祖配祭)。"因此,自唐高宗開始,唐朝歷代的皇帝在祭天時都以唐高祖和唐太宗配祭(配享)。另外,唐朝與其它朝代不同的是,唐朝的皇帝把老子(李耳)奉為開宗之祖,所以在四季的祭祀時,都要祭老子。祭祀的每一個過程都必須唱相應的郊廟歌辭來贊頌天地神明;比如在唐朝的太清宮祭老子的時候,三次上香都必須唱辭:【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香初上】(《全唐詩.卷十四》以下同)肅肅我祖,綿綿道宗。至感潛達,靈心暗通。雲輧(píng有帷蓋的車)御氣,芝蓋隨風。四時禋(yīn誠心祭祀)祀,萬國來同。【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再上】仙宗績道,我李承天。慶深虛極,符光象先。俗登仁壽,化闡蟺(shàn)涓。五千貽范,億萬斯年。【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終上】不宰元功,無為上聖。洪源長發,誕受天命。金奏迎真,璇宮展盛。備禮周樂,垂光儲慶。古代有句俗話說得好:"上行下效",也就是皇帝怎麼做,官員及老百姓也都跟著學。由於歷代皇帝都敬奉天地神明,那麼官員及老百姓當然也不例外。在這種時候,社會的道德就會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因為人都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就不會明明白白的去做壞事了。筆者這里講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當然,在中國古代有太平盛世的時代,也有亂世及戰爭年代。古人也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宇宙中的生命是有等級的,體現在人間,人就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在中國古代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什麼人該有什麼樣的享受,該用什麼樣的禮節;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對於熟讀四書五經的皇帝及文人,都很清楚。不知道禮節的人,除非終老於鄉野之間,如果出去行走社會或考取功名,說錯一句話,也可能惹來殺身之禍。也許有人會問:那皇帝說話也有忌諱嗎?當然有,皇帝也不是隨便什麼話都可以說的,筆者舉一個例子。莊子的著作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有一位叫崔瞿的人問道於老子,老子在回答崔瞿提問時,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老聃曰)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yīng)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bá),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莊子.在宥第十一》)歷代的皇帝,信奉老莊學說或看過莊子著作的不少,可是沒有哪一位皇帝敢引用老子的話,說出對黃帝及堯、舜不敬的語言;也沒有哪一位皇帝敢說人不該奉行仁義道德的;更沒有哪位皇帝敢對老子發表不敬的評論。皇帝不敢說,那麼古代的文人也沒有誰敢引用老子的話,說出對黃帝及堯、舜等上古聖王的不敬的語言。誰如果這樣做了,誰就等於是不想活了。因為黃帝及堯、舜等是歷代帝王在祭祀中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的上古聖王,誰敢對他們不敬,就等於是做了一件讓皇帝無法容忍的事情,當然就會招惹殺身之禍。或許有人會說,老子那樣講的。老子是誰?道家的創始人,在古人的心目中,他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子能說的話,你一個凡人,就敢隨便亂學和亂說嗎?過去的修道人也沒有誰去評論老子的這段話,因為大家知道,老子所說的不是常人社會的理。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由於信奉天地神明,人們對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分得很清楚。當然,古人敬奉天地神明的具體例子是很多的,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主要是從大的方面來介紹這件事情。筆者認為,我們現在的人,應該跟古人學習,對天地神明心懷敬畏,對那些開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古聖先賢心存敬仰,不該說的話不要亂說,這樣也許會少惹很多麻煩。

B.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是什麼意思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是指」精神得到提升「。

此句出自荀子的《荀子·勸學》,原文節選如下: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

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

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神明道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C. 舉頭三尺有神明,世上真的存在於神明嗎

當然是沒有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神仙,也沒有鬼怪,我們一定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

D. 你對神明是一直什麼樣的了解

神明是一種更高級的生命形態。
神明可以對我們的生活作玄奧指導,神明可以對我們的生命價值作貴賤評價,神明可以對我們的道德標准作是非定論,神明可以對我們的文化傳承作法典保證。
神明,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寄託精神的地方,使生命的進程充實而不空虛。
神明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生命形式。

E. 荀子「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的明什麼意思

是智慧的意思。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譯為: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精神境界。

出自《荀子·勸學》,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F. 神啟論是一種什麼樣的道德起源論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認為道德來自於神靈的啟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規定。
主要思想:
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G. 道家信仰神明嗎,是無神論嗎

道家最高信仰是道,承認神明存在,不是無神論

H. 荀子「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怎樣理解更好

「神明」是智慧的意思。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譯為: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會達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精神境界。
出自《荀子·勸學》,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I. 「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下半句是啥有什麼道理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嶺,其意義不需要過度闡述,想必所有人都能體會到。早在幾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就被用來記錄發生的一些大事件,顯而易見,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周朝建立後,慢慢制定為人處世的道德准則,也就是所謂的「周禮」。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千萬不能昧著良心做事,否則內心備受煎熬,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原諒自己。如今網路越來越發達,一些所謂的網紅主播,為了個人利益,把粉絲當成提款機,合起伙來欺騙網友,打著為粉絲謀福利的口號,以次充好售賣商品。希望他們多讀幾遍「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昧著良心獲得利益,難道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J. 道德起源的四種理論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