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李玫瑾法治

李玫瑾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9-28 08:27:56

『壹』 為何如今不提倡「棍棒教育」易怒的父母,養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俗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的言行舉止就能映射出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的。不僅如此,孩子雖小,卻能受父母情緒的感染,你高興,孩子跟著開心,你氣憤,孩子跟著發火。孩子不僅會家家長的動作,也會學家長面對各種事情時的處事態度。如果父母凡事都愛著急上火,孩子也會跟著形成緊張、壓抑的心理,無法靜不下心解決問題,只會沖著別人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中國公安大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家長易怒暴躁,輕則影響孩子的習慣、性格,重則可能會毀掉其一生。」

有人質疑了,那中國多少年來的「棍棒教育」,難道現在要全盤否定?過去不論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教書先生時刻拿著一把戒尺警示學生,不都是為了對孩子嚴加管教,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做錯了事必定要挨板子受處罰。如果家長老師不讓孩子吃苦頭,長大到 社會 上還會吃更多苦頭,到時候的「罰」可就遠遠不止是家長那麼幾巴掌那麼簡單了。

不論什麼時代,家長對孩子嚴格要求,從出發點來說是為了孩子好,只是當孩子面對家長認為的「錯誤」時,孩子可能還沒有那麼快意識到這就是錯了。這時,家長太過著急的心態會讓自己做出「過度」的舉動,從而傷害到孩子。

時代不同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也不同,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放在封建 社會 ,或是我們的父輩那個年代,本身大家都過得很苦,生活上的苦必定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堅強和勇敢,那時候做錯了事,家長打一頓是常事,別家孩子也如此,當一件事是常態事,孩子的心理上不會覺得是針對自己一個人的打擊,即使被父母打了頓,改正錯誤了自然不會再被打,孩子心理上是能夠接受這種棍棒教育的模式的,因為那時候他們生存的 社會 大環境就是如此,法治不夠完善, 社會 也不太平。

「槍桿子底下出政權」,在那個年代,靠打江山換來的 社會 安定,也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這樣的現實。而把當年凡事靠「打」的心態放到現在,沒有哪個孩子再能承受得住。不是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而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他們本身就沒有經歷過戰爭和苦難,不懂也接受不了自身的苦和難,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的年代,人人自危,不敢隨便表露自己的情緒。而越來越民主開放的時代,我們有不滿,可以說出來,有情緒,允許釋放出來。凡事有利有弊,每個人有了更多的自由,著也會讓人變得更浮躁、暴躁,不懂如何讓自己的情緒收放自如。

而如今,在大多數學者都提倡禁止「棍棒教育」的大環境中,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現在的教育導向的,日常生活中也明白,不能隨便打人罵人,這是人人都講法治的 社會 ,即使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憤怒隨意發泄在孩子身上。 社會 必定會往更民主,更法治的方向發展,所以教育理念也是不論與時俱進的。

相對而言,如今孩子成長的環境更安定更單純。沒有戰爭,沒有飢荒,全家人都把所有的關愛放在一、兩個孩子身上,孩子從出生起就被高度重視,也會讓他們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一旦父母批評了自己,或者指出自己錯誤,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被否定。更別說打孩子,只會讓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不打孩子,不代表就是溺愛孩子。在「打」與「不打」之間,一定有一個最合適的中立方式。可以將「打」變為讓孩子「失去」某一件心愛的東西,作為懲罰來警醒孩子。當父母易怒的情緒暴露在孩子面前時,可以暫時有個「緩兵之策」,不要在氣頭上懲罰孩子,以滅自己的火。很多時候,滅了自己的火,也就滅了孩子的希望。

家長不是氣孩子沒做好,而是氣自己怎麼有個「這樣」的孩子,誤了自己的事,壞了自己的心情。你對孩子這樣發火,他還是意識不到自己哪裡錯了,只知道自己有這樣暴脾氣的父母,以後什麼都不敢再多問多做,變得越來越自卑和孤僻。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即使這個孩子在打壓中也僥幸取得成功,但對於孩子自身來說,他依舊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孩子」,長多大都還只是個考慮問題片面,沒有自信,活著父母命令下的懦弱的「孩子」。這樣的悲哀,可能一生都無法彌補。

希望作為父母的你不要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收斂自己的壞脾氣,也許就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光明。

『貳』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聽話怎麼辦

你搜搜看「李玫瑾教授」。
對於孩子的管教,我覺得李教授說的還是有點意思的。

『叄』 百度搜索李玫瑾 第二條出現的視頻並列怎麼做出來的啊求大神指導!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肆』 今日說法觀後感:中學生怎麼提高對生命的尊重

看了這期的《今日說法》,改變了我對《今日說法》的印象,這個欄目不僅僅揭露社會的黑暗面,而且還關心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 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得越來越多的法律知識,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在黨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國、以法治國、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今日說法》欄目無疑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輿論利器。
主持人:今天的節目節目開始的時候先請大家看這么一段錄像,錄像發生的地點是陝西省鳳翔縣的一個練歌房裡,時間2010年11月6日當時有一大幫十七八歲的孩子在這個練歌房裡辦了一個生日聚會,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么一段錄像讓警方發現了一個驚天兇案,來看一下今天的記者調查。
這就是那段錄像拍攝的地方鳳翔縣城的一家練歌房,位於縣城繁華地段,2010年11月26日在民警的一次例行檢查中,幾個服務員隨口說出了一件他們眼中的「小事」,服務員就是提到說大概就是1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夥人在裡面唱歌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當天晚上被打得比較嚴重一點。警方追查細節時才發現,知道這件事的服務員並不多說。這事只要是真的那就是案子,憑借著職業敏感警方覺得很可能是出事了,於是馬上調閱了事發那天的監控錄像。在大量的畫面中只是一群又一群的年輕人進進出出,據服務員說當天有幾個孩子過生日,相鄰的5個包間都被他們佔了,當民警調取了監控錄像的最後一段視頻時,一段大約只有5秒鍾左右的畫面引起了警方的注意。監控顯示11月6日下午18:49:26有六七個男孩子抓著一個人的四肢走出了練歌房的大門,安裝在大門口的這個攝像頭拍到了這些人的背景。而警方也一時無法判斷被抬出來的是什麼人,抬著這個人的又是誰,必須要查清,警方分析畫面中這個被抬出門的人應該就是線索中受傷的人,按照錄像中細節的判斷,這個人當時應該已經沒有意識了。
警方去醫院調查看發案當天是不是有人到醫院去治療,2010年11月26日中午幾組偵查員分別調查了縣城內外的幾家醫院,希望能夠查出錄像中這個受傷者的下落,醫院反饋回來的消息說最近一個月內他們沒有接診,而另外一個消息被正在走訪的民警獲知了,有人聽說最近有幾個孩子在練歌房起了紛爭,打死了人。警方手裡只有這段長度為5秒鍾左右的錄像,這是掌握的為數不多的線索之一,首先他們就要搞清楚當時被抬出去的這個孩子到底是誰,警方的排查范圍在慢慢縮小,事件的大致過程也浮出了水面。
警方查明2010年11月6日這天練歌房附近的一所中學里有幾個同學過生日,大家相約一起唱歌、喝酒,為了讓氣氛熱鬧起來同學們各自叫來了自己的朋友,於是人越來越多一個包廂坐不下就增加到了3個,3個還不夠最後就變成了5個。經過大量地走訪,警方發現事發那天被叫來的朋友們相互並不熟悉,通過多方打聽錄像中被抬走的那個人的身份逐漸清晰。2010年11月26日下午警方查出錄像中被抬走的人叫趙倩娃,是鳳翔本地人,剛滿18歲,父母都沒在,這孩子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有跟父母聯系了,趙倩娃的父母告訴民警,孩子去北京打工已經很久了,他們一直沒有聯繫上。警方隨後找到了參與聚會的同學,大家都反映一件事,那就是聚會上他們的確見到了趙倩娃,而聚會之後他們卻再也沒有見到這個人,現在肯定已經失蹤了死亡。
在民警調查過程當中參加聚會的人都說不知道這個趙倩娃去哪裡了,找到了趙倩娃的父母父母也說孩子好長時間沒回家了,所以根本沒辦法知道他去了哪裡,到了11月26日深夜警方終於找到了把趙倩娃抬出去的那幾個孩子,那幾個人當中年齡最大的21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經過警方查實當晚跟趙倩娃在一個包房裡喝酒、唱歌的人有8個,在民警的追問下他們都承認事發當晚他們打了趙倩娃之後,抬著趙倩娃出了門,在審訊過程中都很害怕。通過警方跟嫌疑人交流然後,幾個孩子才向警方交代,趙倩娃已經死了,隨後警方在郊區的一口枯井中找到了一具屍體,經過DNA比對死者正是18歲的趙倩娃,顱腦損傷,出血量過大然後就導致了死亡。
從最初接到線索到破案警方用了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8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也全部都歸案了,但是這個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怎麼就打起來呢說打著打著,怎麼就出了人命,後來又發生了些什麼?在訊問的過程當中事實一步一步地浮出了水面。
這是練歌房11月6日下午的監控畫面,幾名犯罪嫌疑人說事情發生在18:00左右,是趙倩娃他打了人。這個孩子叫王安今年15歲,是縣中學的學生,11月6日他為了給同學過生日來到了練歌房,打他的人就是後來的死者,趙倩娃是被過生日的同學邀請來的,正是他們之間的這場爭執引發了這場命案。看到王安挨了打有一個人不樂意了他就是王安在社會上認的「大哥」鄭超,在場的人都能聽到能看見趙倩娃就過來往鄭超臉上打了兩巴掌。鄭超初中沒畢業就在家待業,這次也是被幾個初中同學叫來聚會的,雖然和趙倩娃認識,鄭超認為自己要幫王安討個公道,趙倩娃他就在鄭超臉上扇了兩巴掌,然後把鄭超給激怒了。看到兩人打了起來,整個包廂里的人都在圍觀,鄭超說一開始自己只是想教訓一下趙倩娃,可打著打著幾天前他和趙倩娃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突然出現在了腦海里。本來就看著不順眼的人現在居然敢打自己的「兄弟」,鄭超加大了毆打趙倩娃的力度。
小龍是王安的好朋友,今年17歲,本來是要准備參軍的他,說那一天除了鄭超在打趙倩娃還有一個人也動了手,鄭超和張雷雷打拿酒瓶子往趙倩娃頭部打去。趙鵬今年16歲,是王安的同學是這群孩子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當天看到鄭超和張雷雷打人的時候他並沒有阻攔。18歲的小磊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和其他幾個朋友一樣那天也是來參加聚會的,看著趙倩娃被打他也動手打了趙倩娃幾下。就這樣打了十幾分鍾後,鄭超說趙倩娃從練歌房奪門而逃了。今年21歲的張雷雷是這一群人中年紀最大的,張雷雷說自己和鄭超是鐵哥們,那天也是一起被叫過去參加生日聚會的,他給趙倩娃打電話的目的就是想讓他回來和大家講和,沒想到趙倩娃一進門事情就不像之前預想得那麼簡單了。
看到張雷雷動了手,鄭超也沖了上來,而事情發展到這個程度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拳打腳踢了, 11月6日那天下午18:30左右鄭超拿著練歌房的啤酒杯和啤酒瓶砸在了趙倩娃的身上、頭上,當時圍觀的是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他們中沒人阻止,沒人報警甚至沒有人告訴隔壁的同學和朋友,直到趙倩娃被打倒在地,不再動了。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是監控錄像中錄下來的那一段,昏迷中的趙倩娃被幾個孩子抬出了練歌房,在鄭超的提議下他們8個人打了3輛計程車把趙倩娃抬到了城邊的一處麥地。劉軍是鄭超的好朋友,他回憶說把趙倩娃放在一邊之後,他們8個人就坐在了旁邊,這期間鄭超還曾經對趙倩娃動過手,但是都被大家攔住了。過了一會兒鄭超又打他在這兒又打他,鄭超說趙倩娃在裝睡,當時趙倩娃還是有呼吸的,沒有人說要送他去醫院。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晚了在麥地等了一個小時後,幾個孩子回憶說鄭超和張雷雷出了一個主意,因為鄭超和張雷雷說先把他放著這等一會兒過來再看看是否還好,然後他就讓其他的幾個孩子走了。11月6日19:00左右麥田上的年輕人都離開了走之前,他們還曾確定躺在一旁的趙倩娃是活著的那時候他還有呼吸,活著呢。當天晚上20:00,15歲的王安說他接到了鄭超的電話要他和小龍還有趙鵬趕緊回到麥地將趙倩娃處理掉,因為這個時候趙倩娃已經死了。
主持人:我們今天請到演播室的嘉賓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李老師,我相信現在看電視的一些家長朋友肯定看完這個事情之後有了巨大的擔心,大家一定會提問說現在孩子長大了到了十四五,十五六,他必然就會有一些朋友聚會,家長是不會陪的,是不能陪的,那麼在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怎麼能夠防止這種意外發生呢?
嘉賓: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他有哪些事情比如說事情發生是在這個歌廳里頭但是有些道理不是等到事情發生才去說的,也就是當我們在和人家發生沖突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孩子 尤其男孩之間他有時候有一些動作、肢體沖突是很正常的,你不可能說要孩子不許跟人家動手,這個我覺得要求太高了。
主持人:那麼在動手過程當中,你要做到什麼情況?
嘉賓:就只要對方一般不跟你,我們講不是立著,兩人對著人家已經倒下了,你在這種情況你再去打人家,那就屬於你多餘了,所以我認為就是我們在跟孩子交流過程當中,你要教會他在社會沖突當中怎麼去解決,沖突到什麼時候要停下來,什麼時候要進行自我保護性的東西,那麼哪些行為是絕對不能做的。我認為這個教育不光家長還有學校也應該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人際關繫上在處理人的矛盾沖突上,那麼什麼行為是底線,這些我認為這個案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孩子根本沒有受到過任何這方面的教育,但是我們看到這些孩子對死了個人這個事兒,你說好聽點叫很平靜說難聽點叫很漠然,說得再難聽點叫極度冷漠。
主持人:怎麼提高孩子對生命的這種尊重呢?
嘉賓:這個我認為就是在孩子早年的這種親情的那種互動,就是不光是你要照顧孩子你還要讓孩子來照顧你,讓他能感受到一種互相的這種親情,可是我們現在就這樣的一個活動特別少,就在家庭當中所以很多家長現在都說我跟孩子沒話,那麼你想他跟父母都沒話的話,他對一個生命他怎麼能有感受呢?
主持人:剛才我們說到被害人趙倩娃的父母是在警方找上門來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出了事兒,那麼趙倩娃究竟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當中生活打人的,參與到整個事件的其他孩子他們的家庭狀況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記者也希望能夠走進他們的家庭。
趙倩娃的家在鳳翔縣城西邊的孫村,家裡的房子是新修的因為不經常回家趙倩娃的父親說他沒有家裡的鑰匙,要跳窗進去才能給我們開門。聽趙倩娃的父親說房子蓋好之後,他們一家人並沒有在裡面共同生活而是分了3個地方打工,當我們想找一張趙倩娃的近照時,他的父親顯得有些為難,這是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大了以後還沒有照片。對於兒子趙倩娃父親的回憶有些模糊,他說他很疼愛兒子,只是如果不是民警找到他,他還不知道兒子已經沒有了。打人者鄭超的父親在鳳翔做小生意,和趙倩娃的父親一樣,都是民警找上了門才知道兒子出了這么大的事,確實心裡太難受了。鄭超是家裡惟一的男孩,初中沒畢業就在家務農了,鄭超的父親說因為怕孩子走歪路,他還專門花時間教育兒子,他覺得自己是了解兒子的,就是工作太忙,對孩子的關心太少,做父親的也有一定的責任。
鄭超被捕後,沒幾天鳳翔縣降溫飄起了雪花,盡管心裡恨兒子不爭氣,但是鄭超的父親還是讓家人收拾了幾件厚衣服送進了看守所。打人的鄭超和張雷雷被檢察院批捕其他6個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批准取保候審。回家後的小龍不再像以前那樣不著家了,聽他父母說小龍現在每天按時去學校補習功課,去哪裡都會告訴父母。同樣在家幫著幹活的還有小磊,我們到他家的時候他正幫著父親鏟院子里的雪。對於孩子們的轉變很多家長都感到欣慰,但是每每提到那個死去的趙倩娃,他們的心情又很沉重。王安的父親是個公務員,采訪時他是這樣說的,自從這個事出了以後,孩子雖然犯法人還在,人家的孩子已經沒有,本來還有想給人家他爸他媽安慰安慰,但是自己沒有勇氣,不敢面對。

『伍』 孩子的哪些不良行為,初中階段不改正,將來很難出人頭地呢

孩子的哪些不良行為,初中階段不改正,將來很難出人頭地呢?

我相信每位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不是每位父母都在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是關鍵和前提,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後天性格的養成和思想觀念的形成也十分重要。如今很多家庭對孩子都太過寵溺,導致不良習慣和行為的養成,脾氣暴躁、目無尊長、嬌生慣養等等,這些不良習慣若是不及時改正,孩子在以後的社會中將很難立足。

加強法制教育

預防青少年不安全行為習慣性的方式除開必不可少的習慣養成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教育之外,法制教育也很重要。很多青少年盡管接納文化教育,但法制觀念依然十分欠缺,非常容易遭受社會發展上一些不好原因的不良影響而觸及法律法規,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越來越更加關鍵。青少年大多數為在學校的學生,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應以學校為教育雲平台,在大學校園中加強法制教育,學校可以機構學生收看法制宣傳片,或是進行一些法紀知識競賽題庫等主題活動,充足激起學生們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我堅信根據學校進行的法制教育主題活動,定能讓學生們對法律法規有更為深層次的了解,進而產生法治觀念。

『陸』 從法律角度分析葯家鑫案

應將葯家鑫的行為分為兩個階段來看,一是開車將人撞傷,二是連捅被害人數刀致其死亡。
1、第一個階段,葯家鑫雖將被害人撞傷,但不構成交通肇事罪。
在一方全責的情況下,符合以下條件才構成犯罪:
(1)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
(2)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3)致一人以上重傷,且存在以下情況:
酒後、吸毒後駕車
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嚴重超載駕駛的
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2、第二個階段。葯家鑫連捅被害人數刀致使其死亡,構成故意殺人罪。
主觀上,葯家鑫希望被害人死,是主觀故意。客觀上,葯家鑫實施了殺害被害人的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3、至於網上的「激情殺人」之辯,純屬是腦袋發熱,胡說八道,簡直是放棄了為人的最後一點良知。
所謂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 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激情狀態與實行行為之間無間隔的冷靜期。。例如:丈夫甲一日提前下班,回到家中發現妻子乙和另一名男子丙正在通姦,甲一時氣憤,從廚房拿了菜刀將乙、丙殺死,本案中的甲即為「激情殺人」。
葯家鑫一案中被害人行為無任何過錯,更談不上嚴重過錯,因此不能認為是激情殺人。更何況"激情殺人"僅是作為刑事偵查術語,來描述犯罪過程。法庭辯護中,不能據此作為免責事由。同時我國刑法中沒有對該詞定義,從法理角度只是用來分析殺人者的主觀動機和主觀惡性,而不是准確的罪名。
綜上,葯家鑫只構成故意殺人罪。

『柒』 今日說法常駐嘉賓都誰

《今日說法》沒有嘉賓,《今日說法》是普法欄目。

《今日說法》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

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7)李玫瑾法治擴展閱讀

《今日說法》主持人:

1,撒貝南

湖北省武漢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1999年1月,撒貝南和開創了中國法制節目新形態的《今日說法》一同走入了觀眾的視野。撒貝南的輝煌源於主持《今日說法》。

2016年,撒貝南正式宣布退出《今日說法》節目組,正式退出法治節目主持圈,開始擔任央視部分綜藝節目主持人。

2,路一鳴

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從事主持人工作12年,2009年起開始主持《今日說法》欄目,2007、2012年中央電視台「優秀節目主持人」,2008年全國「十佳法制節目主持人」。

3,元元

曾因主持北京電視台《第7日》、《元元說話》節目而被觀眾所熟悉,她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開創「說新聞」的先河。曾獲得全國主持人金話筒獎、金鷹獎、播音與主持作品一等獎。

『捌』 李玫瑾:情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資本

我長期從事的是犯罪心理研究,雖然研究的是少數人,但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時經常進行倒溯性的研究,所以我很關注人的早年成長和家庭教育。

因為我是一個女性學者,可能更關注的是微觀。現在的媒體或專家講 社會 問題時很多視角都是宏觀的,比如軍事、外交、法治,這些大的話題都非常重要,但是有一個特點,你往往看不到具體的人。不過我們真正要把這個 社會 很多問題落到實處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不考慮具體人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難落實,所以我講 社會 問題也源於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在這些年一直在大力地提倡一個觀點,就是心理撫養。心理撫養這個「撫」字更強調的是0—3歲。現在很多父母不注重孩子0~3歲之前的撫養,這也導致了很多留守兒童的存在,其實孩子3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孩子從0歲出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不能翻身、不能自由行動,他們的需求只能哭喊來表達,他們的每一次哭喊都是一種痛苦的呼喚,這個時候來回應他和關注他的那個人就是恩人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撫養其實是在培育他的 情感 ,而 情感 的延伸就是人性。

我研究犯罪時經常講, 一個人有 情感 就有人性,一個人的 情感 越豐富他的人性就越完整。所以孩子一出生的 情感 撫養實際上是人性的起點,這個過程不是靠教的是靠養的,所以養的過程就是育。

情感 是教育孩子的資本,孩子對父母有了 情感 才會產生依戀。如果孩子跟母親沒有形成依戀關系,等他青春期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很多孩子就是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父母無法教育和控制這個孩子。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養很重要。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情感 的豐富與否決定於孩子耳邊話語的多少。我們知道越是有愛的家庭話語越多,家裡親人越多聲音就會越多,聲音多聽得多孩子才會說話好。如果我們見到一個6歲上下的小孩子是一個「小話癆」,就可以斷定他家裡親人多,受到的關注多。相反一個孩子話語非常少,甚至不敢和人接觸,知道3歲之內他身邊可能親人少,或者他受到的關注少,沒有人跟孩子嘮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3歲之內的養育, 情感 豐富與否還決定著孩子話語的發展。

話語發展好的孩子 社會 性發展就會很好。什麼是 社會 性?就是跟他人的一種接觸和群體的融入。這會影響到孩子很多方面的發展,比如現在說的中學校園欺凌,我們研究校園欺凌的現象時發現,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是 社會 性不是很好的孩子,就是說他很孤單沒有很多的朋友,相反在中學階段他的朋友很多,那麼他被欺凌的幾率下降很多,因為人多勢眾。從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人的言語發展對人的 社會 性發展的影響。

所以說,養育是一個人發展的根,在家庭教育中,養育更為重要,是人生的第一個台階。

我把人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0~3歲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對他 情感 的培養。

對孩子 情感 的培養從他剛出生時就開始了,他在完全不能動的情況下,每一次哭喊,你對他是否都有回應,對他的照顧是否到位,都決定著他對這個世界的 情感 。

在從孩子哭喊到你照顧他、安撫他的過程中,他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會記住你的氣味、記住你的聲音、然後記住你的相貌。孩子從四個月到半歲,對父母的依戀開始形成,這是他對一個人的 情感 。孩子的這種 情感 得到滿足,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這個信任得到滿足,他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擴展到親情,然後是夥伴感情。所以說 情感 就是人性的核心。

第二個階段:3~6歲

這個階段,性格的培養是重點。

這個階段是後天人的 社會 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期。父母要懂得在孩子在3歲左右對她的錯誤行為說「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研究未成年犯罪發現很多十五六歲的孩子父母拿他沒有辦法,父親說我勸過他,說過他,打過、罵過,但是我說還是不聽,我拿他沒有辦法,為什麼?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3歲時哭鬧時對他說不,孩子在6歲之前沒有學會適可而止。這樣的孩子在6歲之前,父母對他說不行,他最多在地上打滾,但如果6歲之後對他說不行,他就可以跳樓……所以對孩子性格的培養必須是越早越好,也就是6歲之前,他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況下給他建立行為模式。

我們從3歲開始學會對孩子說不,然後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孩子的行為有底線,行動有規則,一個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模式對他接下來的發展極為重要。

第三個階段:3~18歲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孩子從6歲時開始上學了,如果在此之前,他的家庭已經把前兩個階段做好,父母對他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力,這就建立了培養他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

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父母首先要意識到人與人在學習方面是存在差異的,這個差異最重要的一部分來自遺傳,還有一部分來自後天,其中智力相當一部分取決於遺傳,技能方面的東西才是後天。孩子有些智能是天生的,當父母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學習不佔優勢的時候,就要研究他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在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常常跟孩子說別人為什麼考100分你考不了,別人為什麼學習那麼好你為什麼學不好?我認為這個涉及到孩子的能力問題,因此對於能力問題恰恰要甄別他先天的個性。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有八大智能,學習類智能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在孩子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優勢智能,找到他的優勢智能就相當於找到了他自我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他今後在 社會 上的一個定位。

第四個階段:18歲以後

孩子經歷過前三個階段之後,也就是18歲之後,他基本的認知就基本成形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認知就停滯不前了,實際上,人是可以通過修養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調整。

不過這個時候的修養更多是靠自己修的,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後還對他過多地干涉,四處問師救葯,讓別人救救他的孩子其實已經很難了。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學會在 社會 活動當中修養自己。

以上就是我談到的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養育和教育它們的關系,其中前兩個全部在養的過程,後面兩個是教,包括自我的一種成長。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