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題材油畫
① 這幅油畫是誰畫的,叫什麼名字
這幅畫是羅倫斯.阿瑪.泰德瑪的作品《比較》 Comparisons,1892年,油 畫 45.7 x 61 cm
下面是他的介紹:
羅倫斯.阿瑪.泰德瑪(Lawrence Alma Tadema,1836-1912)是個荷蘭人,而且只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來英國待過。然而,這位偉大的親英派畫家,不僅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更在一八九九年獲頒騎士爵位。他早期的藝術風格,深受George Ebers,著名的埃及古物學家的影響,而阿瑪.泰德瑪自己也畫了一些古埃及風景畫,其中一幅即是著名的「Pastimes in Ancient Egypt」(1864)。然而在他造訪了龐貝之後,他的畫作主題,完全轉到了古希臘羅馬的世俗生活寫照。藝術買賣家,Ernest Gambart,鼓勵他專注於市場上有高度需求的古典畫作,並且受他之託,負責其畫作的買賣交易。 在倫敦,當阿瑪.泰德瑪的第一任老婆過世之後,他娶了第二任老婆,Laura Epps。而她紅棕色的卷發、玫瑰般的面頰、和強健的體態和女兒們的身影也常出現在阿瑪.泰德瑪的畫中。大理石則是其畫中的另一個特徵,而他也是這項素材最重要的畫家。Ruskin對他畫中充滿了精確的考古學上的考證,更是大加贊賞。 他的畫沒有繁復的主題,或者是道德上的教誨;關於這點,被批評為「缺乏精神層面的」,後來,更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穿古裝」的表現(可憐的模特兒,被說成是腳踝太粗)。在阿瑪.泰德瑪活著的時候,他的作品是很受大眾喜愛的,然而當他一死,他的聲譽就迅速的下滑了。 阿瑪.泰德瑪的畫包括了「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這幅以呈現上色的大理石而著名的畫;「The Picture Gallery」,包括了其作品中介商Gambert的肖像;「The Sculptor's Model」中,一絲不掛全裸的女神,曾在作品展出的時候,引發了一些爭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A Dedication to Bacchus」、「A Favorite Custom」,以羅馬浴場為主題的一系列畫作;和「Silver Favorites」,幾幅在精美大理石遠方展現蔚藍海洋的畫。 阿瑪.泰德瑪可說是古典主義畫家的原型,在他聲譽達到巔峰時,甚至可以和Leighton匹敵。在他死後,同Leighton、Millais、Holman Hunt被葬在聖保羅大教堂的土窖中。阿瑪.泰德瑪有很多的跟隨者和模仿者,其中最有名的莫如John William Waterhouse、John Collier和美國的Elihu Vedder,他們繼續以他們的方式,發展古典的主題。John William Godward則致力於大理石階上著古典服飾的女孩的簡單概念。其它次要的跟隨者,如Henry Ryland,以水彩圖解的方式成名;其它還有Arthur Hill、T. R. Spence、和某些程度上的,Herbert Schmalz。 由於阿瑪.泰德瑪風行了好一段時間,因此許多畫廊都以他的畫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如伯明翰的「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Tate畫廊的的「Silver Favorites」、Lady Lever畫廊的「Tepidarium」、Glasgow的「The Art Lover」、Bristol的「Unconscious Rival」、費城藝術博物館的「Reading from Homer」、和Walters Art Museum的「Sappho」;還有其它較小件的作品,收藏於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阿爾瑪-達德瑪(Alma-Tadema 1836-1912)是英國皇家學院派畫家中的世俗裝飾大師,他把拉斐爾前派掀起的古典主義風潮推向前進,首先以飽含情韻的筆觸描繪著夢幻般的古典世俗題材,並使得這種題材創作發展成為維多利亞時代藝術的中心。他生於荷蘭,1873年,阿爾瑪-泰德瑪獲得了英國國籍。
阿爾瑪-達德瑪雖不是拉斐爾前派協會的成員,但他的繪畫與拉斐爾前派主義理想比較接近,但比之拉斐爾前派畫家,他的技法上有更多古典主義成分,題材也更宏大,但少了些文學性,拉斐爾前派美術可以比作清新的牧歌,那麼阿爾瑪-達德瑪的作品就應該說是華麗的史詩(只是說氣勢上,而非思想內容上)。
阿爾瑪-達德瑪的繪畫多以古希臘,古埃及為背景,描繪浮艷奢侈縱欲的生活。(這便是不符合中國國情之處,也不符合中國古典的審美觀道德觀)在他的晚年,維多利亞時期美術不再流行時,阿爾瑪-達德瑪的作品常被批評為淺薄的沒有靈氣的,評論家認為阿爾瑪-達德瑪畫中的人物沒有感情和智慧,這浪費了他的技巧與天賦。但維多利亞時期的美術在今天又重新流行起來。
② 誰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家
達芬奇,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並特別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相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堪稱獨步。他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
達芬奇彷彿是被歷史選定的改革者,於15世紀中期橫空出世,用自己的才華一步步填補了油畫在創作技法、理論依據、審美趣味上的空白,創作出造型精準、結構完整、比例和諧、構圖精巧,同時又神形兼備的作品。他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麗達與天鵝》、《岩間聖母》等代表作,善於用「紀念碑式構圖」來安排畫面結構,無不體現出一種庄嚴、典雅、肅穆的審美趣味,為油畫的藝術語言打下了堅實基礎。
③ 老畫家為23歲女兒畫人體畫,是道德問題,還是為藝術獻身
這首贊美母愛的詩句流傳百世,讓我們看到母愛的偉大之處。當然,如若說母愛是細膩的,父愛則是無言且厚重的。父親與母親一樣,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能夠長大成人。不過有一位父親,卻為人詬病。這位父親是一位老畫家,他曾為23歲的女兒畫出人體畫。此時讓人質疑到,這究竟是道德問題,還是為藝術獻身呢?
如今,人們對李壯平的作品依舊眾說紛紜,顯然李壯平已經成為從國畫大師到被批判的對象。時至今日,對於此事仍然,並且在眾說紛紜。也許黑白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每個人心中自有道德准則。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詩經:陟岵》
父愛如山,父親往往給人一種深沉的形象,他們雖然愛著子女,但表現的總是大愛無言,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愛意,我們也能深切地體會這種感情。李壯平作為一位父親,應當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用自己的大愛來引領子女,至於他這般藝術行為我們也實在難以評價。
④ 《干車草》的作者是誰
1、《乾草車》是英國著名畫家約翰·康斯太勃爾田園風景畫的代表作。該油畫描繪了英國薩福克郡阿爾河畔一個小村莊的優美風景。
2、《乾草車》是荷蘭著名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創作的油畫作品。該油畫為三聯畫,含雙翼外側的油畫,共由四幅油畫組成。該油畫借用宗教的諺語和故事描繪了人類世界之百態。
約翰·康斯太勃爾畫的《乾草車》
1、畫家簡介
希羅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其真名為Jeroen van Aken,另名Jeroen Bosch;約1450年~1516年8月9日, 出生在尼德蘭塞爾托亨的波希市)是一位十五至十六世紀的多產荷蘭畫家。他多數的畫作多在描繪罪惡與人類道德的沉淪。波希以惡魔、半人半獸甚至是機械的形象來表現人的邪惡。他的圖畫復雜,有高度的原創性、想像力,並大量使用各式的象徵與符號,其中有些甚至在他的時代中也非常晦澀難解。波希被認為是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的啟發者之一。
2、作品簡介
《乾草車》(Triptych of Haywain 或The Haywain Triptych)是荷蘭著名畫家希羅尼穆斯·波希約在1500~1502年間創作的油畫作品。
《乾草車》為平板三聯油畫,油畫尺寸為: 135 x 190 cm。
該油畫作品收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 Madrid)。
3、作品賞析
《乾草車》是一幅謎一般的畫,要解釋畫中的怪誕的人和各種生物,簡直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夠破譯出畫中每一個細節的含義,但是整幅畫卻是可以意會的。
《乾草車》的主題來自一句古老的尼德蘭諺語:「世界是一輛載滿乾草的四輪車,人人從中取草,能撈多少就撈多少。 」 在畫面上可以看到:天使在和魔鬼接吻,彈曼陀鈴的浪子正坐在修女的膝頭調情,怪物在奏樂,聖女在祈禱,那乾草車被幾個奇怪的動物拖著,他們正在向右前進,而右面則是地獄。(這幅畫本是幅三翼祭壇畫,左是地上的樂園,右是地獄,喻示人類從樂園走向地獄。)車後跟著教皇、國王、百姓,他們興高采烈,有的跑到了前頭,有的在車輪間奔竄,有的已被碾死。這里人獸混雜,或互相傾軋,或正在斗毆,總之忙忙碌碌,荒誕古怪,而在蔚藍的天空里,卻出現了一個瘦小的基督,他站在黃色的祥雲里俯視著一切。顯然,畫家正是以基督的眼在觀照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它充滿著善與惡、真與偽、美與丑。對於這個世界,波希對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進行了諷刺。由此可見,波希在畫中所表現出的幻想,實際上來自對現實的深刻的觀察,他只是給它以浪漫主義的表現,從而成為獨樹一幟的奇葩。
該油畫和波希的另一幅作品「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一樣由三聯畫組成,加上外側翼(Outer Winds)的那副名為「徒步旅行者」(Wayfarer)作品,共可分為四幅油畫。
⑤ 油畫分為幾個派系和幾種風格,詳細點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第二類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具體分為古典主義與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照像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
古典主義與學院主義——古典主義是以尊重古希臘、羅馬的審美原則,構圖上對稱、均衡,氣勢上庄嚴、輝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畫深入。其代表作家有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起源於法國19世紀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線、色彩、動態、表情都表現了藝術家豐富的想像力,它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線的柔和與均勻,使畫面產生了一種激情。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繪畫指19世紀中葉,以米勒為首的畫家主張用忠實於對象的手法去表現正常的視覺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質。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5)道德題材油畫擴展閱讀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
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⑥ 求提香的一幅畫《花神》的一些資料
《花神》提香(1478-1576年) 花神原為希臘神話中的女神芙羅拉。義大利人把每年的 4月28日至5月3日定為花神節,在節日期間人們歡聚在一起盡情地嬉戲樂,人們用各種鮮花來裝飾自己和動物,環境也布滿花草,集會時有花神出現,往往是手持鮮花的年輕貌美的女子裝扮。歷來畫家都喜愛借用神話中的女神來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傳達人性、人情和人愛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幅肖像性很強的主題性繪畫,畫中是位手持花束的威尼斯美人,整個形象就像盛開的鮮花令人傾慕。據說畫中女子是畫家當時熱戀的情人,畫家只是借神話之名,表達自己對情人的愛慕之情。畫家以半身肖像構圖。畫中人轉身俯視,目光專注作沉思神態;似乎由於轉身的動態而使寬松的內衣自然滑落,裸露出豐腴的酥胸;金黃色的秀發披撒在圓渾的雙肩上,與充滿生命的肉體形成對比,使健壯的身體透露出青春活力,整個形象給人以莊重、典雅之感。提香是一位偉大的色彩大師,他特別強調色彩的和諧,繪畫筆觸要服從於色彩與光線對比的需要,筆觸不僅要刻畫對象的質感,同時筆觸的動態起著塑造形體結構和傳達情緒的作用。我們在花神的形象上看不到筆觸和色彩,映入眼簾的是真實的秀發、肉體和服飾,它們之間所富有的節奏韻律恰似一首優美和諧的交響樂曲。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1478-1576年),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北部風景秀麗的山區小鎮卡多萊,12歲時父親帶他游歷威尼斯,後來提香再次來到威尼斯便進了喬凡尼·貝利尼的工作室學畫,從此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威尼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威尼斯派。是喬凡尼·貝里尼的學生,並受喬爾喬的影響。青年時代在人文主義思想的主導下,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派的繪畫藝術,把油畫的色彩、造型和筆觸的運用推進到新的階段。在宗教畫《納稅銀》和《聖母升天》中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愛神節》、《酒神與阿麗亞德尼公主》等神話題材的作品,洋溢著歡欣的情調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為授以貴族稱號後,則畫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獻給勝利之神》等趨逢權貴的作品。他的肖像畫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中年畫風細致,穩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則筆勢豪放,色調單純而富於變化。在油畫技法上對後期歐洲油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他個人風格趨於成熟的第一個代表作是《神聖與世俗之愛》(1512~1515),表現象徵聖俗兩種愛情的兩位女性分別居畫幅兩邊,背景山水亦各有差異,神聖之愛(左邊)背景為丘陵寨堡,世俗之愛背景則為湖濱城鎮,但彼此皆和前景的泉石樹木相連。象徵的兩女性刻畫極為出色:神聖的愛表現為一衣著整肅的婦女,世俗的愛則為裸體女郎,她們彼此各倚踞圖中央古典石棺式水池的兩邊,形成鮮明的對比。裸體女郎的形象健康美麗,光彩照人,被譽為文藝復興藝術中表現女性美理想的最佳作。另一幅《酒神節》,風景描繪和人物形象含蓄而又富於詩意的安排,還帶有喬爾喬涅的遺風,但是提香用色絢麗和以暖色為基調的特點卻表明他已更傑出地掌握了油畫技巧,這一新穎的表現手段極能適應他那生機盎然的健美造型的要求,從而創造出一系列在內容和形式上高度和諧的盛期文藝復興的藝術典型。 此後,提香的傑作不斷出現。祭壇畫有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聖母升天》(1516~1518)。這是一幅高6.9米,寬3.6米的巨構,以地上的聖徒群眾、雲中升天的聖母和天頂的上帝分列下中上3段,上帝自由翱翔的形象和雲層的環形構圖可能吸收了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的風格,但色彩的富麗和人物的生動有力則完全是提香的本色。畫中凌空而起的聖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跡感到無比驚異的聖徒的形象,在表現強烈的運動、力量和雄偉的體魄方面,不僅可以和米開朗琪羅媲美,而且為威尼斯畫派開拓了全新的領域,因此此畫早在16世紀就被譽為「近代第一傑作」。 伊賽克的祭獻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代表作則有1518~1524年間為費拉拉公爵製作的一組油畫:《維納斯的崇拜》、《安德里亞人的酒宴》和《巴科斯與阿里阿德涅》。第1幅表現許多小愛神(帶翅的嬰孩)在維納斯雕像下嬉戲飲食的情景,第2幅描繪安德里亞島上的人發現了水泉湧出美酒的奇跡故事,第3幅則表現酒神巴科斯和他的情人阿里阿德涅林中邂逅之事。每一幅畫都有優美的山水風景陪襯,人物生動、情緒熱烈和體態健美更屬前所未見。提香這時期的傑作還包括一些肖像畫和人物畫,例如《帶手套的青年》(1520~1522)和《蒼神》(1516)。前者是一佚名貴族的肖像,後者則是借古典女神之名而創作的婦女像,兩畫在寫真傳神上皆得其妙,對典型性格和精神風貌的刻畫更有獨到之處。提香的肖像畫也滲透生氣洋溢的風格,在《蒼神》形象的塑造上,更能將模特原型的寫生(《蒼神》與《田野合奏》、《神聖與世俗之愛》的女性可能都取自同一原型)與理想加工結合起來,集健康美質和聰慧崇高於一身,並強調豐滿熱情的女性美,奠定了提香日後一系列女性典型的風格特徵。 1510年在帕多瓦作神學院壁畫,1512年回威尼斯,1516年繼貝里尼之後任共和國畫師,1518年完成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聖母升天》。1532年在波洛尼亞遇皇帝查理五世並作其畫像,由此受封為特命伯爵、宮廷畫家並成為皇帝的私人好友。 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為授以貴族稱號後,畫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獻給勝利之神》等趨逢權貴的作品。他的肖像畫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1545—1546年訪問羅馬,為其平生之僅有一次,在此畫注重性格刻劃的《教皇保羅三世及其侄子》。 1548—1549及l550—1551年訪奧格斯堡的帝國宮廷,為宮廷名流們作半官方畫像,並為查理五世的繼任者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工作。 中年畫風細致,穩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則筆勢豪放,色調單純而富於變化。在油畫技法上對後期歐洲油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晚年,他坐在海邊的花園別墅里,耳中鳴響著喧囂的海潮音樂,頭腦中醞釀著他那美妙的構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畫室作畫,夜晚,通宵宴飲,不知疲倦也沒有憂愁。1576年去世。 威尼斯出現象提香這樣在色彩上如此熱情飽滿的繪畫大師,是有一定的社會基礎的。人們在經濟優異的條件下,對自由與入世哲學的興趣日趨強烈。提香借希臘神話題材以表現人生的歡樂與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長期神學思想禁錮下產生的逆反心理。 提香對於歐洲後來的繪畫有很大影響,他象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又象拉斐爾那樣幸運和受寵。在上層社會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時他與威尼斯進步的人文主義學者,又有廣泛的交誼。他反對教會專權,在最反動的年代,他堅決維護民族尊嚴,他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的作品,都通過對人的活動與性格的表現,來實現現實主義藝術的意義。威尼斯畫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現力已達這一畫派的頂峰。在威尼斯人看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並沒有被線條分割著,一切都是霧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這正是水城風光的特色。 雖然他一生的風格變化不大,但是在每個時期的風格還是各有特點。提香的早期與中期創作在用色方面已很出色,晚期創作則更是用寬大粗放的筆觸和成堆的顏料組成,適合遠觀。他的風格的發展過程也代表了西方油畫的發展歷程,起初的風格比較細膩,通過色彩和輪廓表現對象,進而發展到主要依靠光色來表現物體,他的風格的變化的中期影響了巴洛克的繪畫,而後期則影響了日後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畫派。提香的藝術生涯和豐富的創作實踐推動了16世紀威尼斯畫派的發展,他的藝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幾代威尼斯畫派的畫家。提香漫長的生命使得他可以經歷不同的階段,如果說他的作品是從一種對大 提香·韋切利奧作品自然的令人愉快的視野開始的,充滿生機而又理想化,帶著古典主義色彩,那麼他的後期作品則是有著引人入勝的熱情,不管在詮釋上還是技術上都是如此,這是巴洛克美學的前奏。
提香對色彩的性能及其相互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用色大膽,色調極其豐富明快、微妙而准確;他的筆觸熱情奔放,流暢自如,不拘陳規;畫面響亮而又和諧,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雄渾、華貴之美.
提香對他同時代的人有著極為明確的影響,但對於一個一直有著影響力的人來說,他對後代的作用更大,他的構圖為後代提供了無盡的靈感。不僅是威尼斯人,也包括不計其數的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家都敬仰提香,將其作為深刻研究的對象。義大利人,如科拉奇家及其流派,弗蘭德斯畫家如魯本斯和凡·代克,法國人如普桑和布蘭佳,或西班牙人,如委拉茲開斯,還有接下來很多年內幾乎所有的馬德里畫派傳人,都分析或臨摹提香的作品,以在其中尋求光線和色彩,尋求理想的美和朝氣蓬勃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力量。幾個世紀過去了,提香作為一個偉大的畫家和天才藝術家的典型,仍然停留在歷史中,他靈巧的畫筆可以解決美學上的任何問題,莊重、高貴而完美。瓦薩利曾評價說,在義大利,沒有人能和提香的繪畫天才相比,無論是拉斐爾或是達芬奇都趕不上他。
⑦ 油畫《老國王》是誰畫的
1885-1890年在玻璃作坊當學徒,從事修復中世紀教堂的彩色嵌玻璃窗的工作。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關心社會,憐憫罪犯,作品富有強烈的宗教神秘感。他畢生忠於自己的老師莫羅,在莫羅死後,任莫羅美術館館長。他繪畫的題材1914年前多為水彩,後來才以類似彩色嵌玻璃畫的方法作油畫。他用粗大的黑線勾勒輪廓線,填入厚厚的色塊,像《受士兵嘲弄的基督》、《老王》、《悲切》等。宗教的狂熱使他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孤獨者,他甚至堅信,在工業化的社會里,基督終將再生。 魯奧在對社會與宗教的思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他的主題,以暗紅色和藍色大膽地薄塗並勾出強有力的輪廓來表現,成為相當憂郁陰沉的形象。晚年魯奧的繪畫多為厚塗,色調濃艷,形象以濃重的粗線勾出來,以此為他的特色。 魯奧的風格,尤其是他堅持使用濃重的黑色輪廓線以及他有時畫的發亮的一粒粒的藍、紅、綠和黃色,往往被認為與中世紀彩色玻璃畫相近。魯奧的輪廓線明確地採用剪影的原理把整個身體分成塊面,具有庄嚴的感覺。 魯奧是最傑出的現代版畫家之一,他創作木刻、彩色石版畫和銅版畫,所以在他的油畫中也有版畫的影響,粗獷而有力度。他的畫風有時被列入野獸派,但表現派對他來說更為適合。 作品:《鏡前裸婦》 魯奧曾受到過天主教作家、宣傳家波羅伊的影響,他尋求一種適合於他自己觀念的主題,對於充斥社會的資產者洋洋得意的邪惡行徑表示出強烈的義憤和憎惡,他認為妓女就是這一腐朽社會的象徵。 他在這幅描繪妓女生活的《鏡前裸婦》中,就是抱著強烈的憎惡心情來抨擊她們所代表的道德敗壞的社會。畫中沒有同情,只有揭露。他把妓女置於很窄的空間里,以暗藍色為主,以黃白色畫肉體,用淡藍色畫陰影,勾出濃重的輪廓,呈雕塑式的造型。而面部令人憎惡,在身體上滲透著腐朽和死亡的病兆,畫中的裸體毫無美感,令人厭惡。 馬蒂斯是粉飾社會撫慰心靈,而魯奧是揭露。
⑧ 油畫《老國王》是誰畫的
老國王 【類別】油畫 、 名畫
【作者】 喬治·魯奧
【規格】76.8×54厘米
【屬地】現藏匹茲堡卡內基學院
【簡介】
表現主義繪畫以德國為中心,但它的激發劑還要歸因於荷蘭畫家凡·高的藝術,這是史家所公認的事實。可是法國的野獸派繪畫給表現主義的影響要更直接,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野獸派畫家喬治·魯奧的創作就是一具明顯的實例。
法國畫家喬治·魯奧(1871.5~1958. 2)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與馬蒂斯是同路人。他出生於細木工家庭。據說在凡爾賽軍隊強攻貝爾維爾那年,他母親躲在地窖里,一顆炮彈落在鄰居房上,爆炸聲嚇驚他母親,於是加速了分娩,這位未來的畫家就這樣來到了世界上。他先在巴黎裝飾藝術學校夜校部學畫,後來在玻璃製作坊當學徒,在那裡接觸了修理中世紀教堂玻璃窗畫的作業。這門技藝對他以後的繪畫有極大的影響。從此他熱愛玻璃鑲嵌工藝,並成了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1891年喬治·魯奧在莫羅的畫室學習,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他與野獸派畫家的志同道合,是於1898年在接受凡·高、高更和塞尚的藝術影響下開始的。魯奧的宗教感情是他的社會道德觀變化的表現,他曾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現象。在經常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冷酷的法官等形象。1914年開始創作油畫,色彩用得很厚,還用黑線勾輪廓,形體被大大減化,而且畫得很大。這些形象也象他年輕時熟悉的玻璃窗畫一樣,所畫題材也都離不開宗教,如《聖容》、《耶穌遭受士兵們的嘲笑》、《耶穌和大祭司》等。畫上的基督形象是一種悲劇的面具,而且輪廓畫得很粗。
這一幅《老國王》也非常典型,它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黑色勾輪廓,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憂傷,不象國王,倒象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的製作年代應是1916~1917年,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間,魯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春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他們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聯系他的作品,再來看他的創作思想,與其說魯奧是野獸派畫家,不如說他是表現派畫家更恰當些。
1947年,魯奧把自己認為不是他的代表作品共315幅畫公開燒毀。晚年,在他的畫上增加了一種綠色和一種黃色。對於耶穌形象,他仍依依不捨。此幅《老國王》有76.8×54厘米大,現藏匹茲堡卡內基學院。
⑨ 如何評價19世紀英國畫家羅塞蒂的油畫作品《珀爾塞福涅》
羅塞蒂,是西方美術史,拉斐爾前派油畫流派的創始人,拉斐爾前派的關鍵美術家。拉斐爾前派油畫流派,是西方美術史上,19新世紀誕生於美國的一個油畫流派。假如說,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流派的寫作,其文化藝術基石是古希臘文化宗教信仰神話傳說。19新世紀誕生於法國的的浪漫派油畫流派,寫作的文化藝術基石是選自中世紀的經典傳奇故事,從但丁,沙士比亞,拜倫的文藝作品中創作靈感。
畫中帕爾塞弗涅手上的番石榴,代表婚緣,背後的光輝代表外部真情對她的誘惑,彷彿是性感女郎在黑暗和光明掙脫的分歧,這幅畫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神秘感,又頗具浪漫的詩情畫意和想像。羅塞蒂畫筆工具下的女性形象,早已成為了美術家單一化的藝術表現手法,成為了美術家非常容易辨識的與眾不同,原創設計的風格特徵。假如說,中國美術史上,很多美術家全是通才美術家,集詩,書,畫一體的通才美術家。羅塞蒂都是一位西方美術史上上的通才美術家,山水詩歌熟練的通才美術家,同時也是一位痴情的美術家,它用畫筆工具,表達自己對老婆炙熱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