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相關問題
Ⅰ 一些關於法律的問題
法的現象是直觀的、感性的,又是具體的、豐富的。對法的現象的准確把握有助於揭示法的本質,對法的本質對科學抽象又有助於說明法的現象。但是,研究法的現象與研究法的本質有著不同的領域、思路與意義。法學研究有所深化的標志之一,就是藉助現代方法論變革的成就、立足於法的意義,探索、開拓法的現象領域。從法的意義出發.法的現象是綜合的、整體的、動態的范疇,而法律的意義則是在法律與其它各類社會規范的比較之中獲得的。只有把法律視為並實際作為法的現象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法律與法的現象的其它要素相結合,才能顯示出法律的作用及法的現象的整體效應。我國法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都與法的現象觀念的整體變革密切相關。
作者葛洪義,1960年生,1987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現為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陳年冰,女,1962年生,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講師。
法的現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瞬息萬變的。它每時每刻都在具體的社會與歷史條件下,在不斷地發展運動中創造和豐富自己。直觀並不意味著簡單,最具體的常常又是最復雜的。因此,對於法的現象研究,人們理應給予重視,同時,重要的不是探討現象本身是什麼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是探究如何揭示有意義的法的現象。本文僅就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法的現象與法的意義的關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哲學的若干理論與方法問題談些自己的認識,也可以說是,試圖對法的現象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做些論證工作。
一、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
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既是法的概念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范疇。它們具有不同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意義。
法的現象是指能夠經驗的、憑直觀的方式可以認識的法的外部聯系的總和,是直觀的感性對象--法本身;法的本質則是深藏於法的現象之後以至憑借直觀的方式無從把握的法的內在聯系,是人們對可感知的法的外部聯系的真實本源的一種主觀把握和理性抽象。所以,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作為獨立的范疇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科學的法的定義既要能夠反映法的現象的最一般的內容與特徵,又要能夠透過現象的表面關系揭示其深層次的本質。離開了現象,法的本體認知就無所謂意義;離開了本質,法的本體認知就無所謂價值。兩者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法的本體認知的兩層次。同時,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又是兩個相互獨立、認識上不宜合而為一的范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經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與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①法的現象研究既可以用於科學地闡述法的本質,又有自己直接的現實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質或許有助於深刻認識法的現象,然而卻不能代替法的現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研究混為一談.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將本質視為現象,或者將現象視為本質,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與錯誤。因此,法的現象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
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還遵循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思路。從法學發生學上看,各國法學幾乎都出自一個共同傳統,即對法的真實本源和假想中的作用的追尋,而作為感性對象的法本身則變成了次要的、派生的。如古代思想家對法即公平正義的普遍認同、經院哲學大師托馬斯·阿奎那的支配人法的神意、歐洲啟蒙思想家的理性、黑格爾關於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等觀點,顯然已經都遠遠超出了感性對象本身的范圍,而是試圖表徵法的深層本質的一種抽象。它一開始就不是感性現象的符合而是對法的現象背後的萬變不離其宗的基始的探究,是試圖用某種永恆不變的人類的精神力量去闡釋、規范、限制豐富多彩的生動的法的現象世界.這就難怪黑格爾寧願把法哲學視為哲學的分支。康德則承認了現象研究的價值,他無奈地宣布:本體屬於彼岸世界,只能信仰不能認識,現象才是知識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19世紀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無疑具有變革精神。盡管這一學派的思想家因主張法的性質存在於法自身而法又是主權者的命令或規范體系以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們確實憑借對法的現象的研究推動了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進程,強有力地論證了法的現象的獨立性。馬克思、恩格斯首創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法的本質的。他們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針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集大成者施蒂納把法歸結為自由意志、把現實的法歸結為統治者的意志的唯心主義法律觀,明確指出:國家權力與法的現實基礎是個人的物質生活,即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的生產方式與交往形式,「而且在一切還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階段上,都是完全不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現象的關系決不是國家政權創造出來的,相反地,它們本身就是創造國家政權的力量。」③這些觀點一方面指出了以往的思想家們關於法的本質的論述的錯誤所在,另一方面也道明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必須從法賴以產生、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去尋求法的真實本源,法的內容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可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是沿著法與一定社會物質生活之間的關系的思路形成的,但職業法學家在關注法的現象本身的研究時,卻應該探求新的恩路、新的方法。
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的研究實際上也具有不同的意義。研究法的現象並非僅僅為了揭示法的本質,而研究法的本質也決非只是為了闡明法的觀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法律觀的唯心主義實質,認為施蒂納等人把法等同於意志、觀念,事實上是把現實領域的斗爭轉化為觀念領域的斗爭,其結果是,「他只是指出一項道德要求,即人們把『我』對這種政權的關系在形式上加以改變」,對待現存政權本身,他則沒有絲毫的認識,也就完全不打算攻擊它,說到底,他只是「在與現存政權的神聖靈光(風車)作斗爭」。所以,「盡管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家們滿口講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詞句,而實際上他們是最大的保守分子」。④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對法的本質的研究.其價值指向是為了揭示法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依賴,從而指出一條消滅資產階級國家與法的特殊道路。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只要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使競爭成為多餘的東西,因而還這樣或那樣地不斷產生競爭,那麼,盡管被統治階級有消滅競爭、消滅國家和法律的『意志』,然而它們所想的畢竟是一種不可能的事。」⑤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法總是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它的存在與否,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當施蒂納提出一種虛無主義法律觀時,馬克思恩格斯立即指出:「聖桑喬對法的全部批判只限於把法律關系的文明的表現和文明的分工說成是『固定觀念』、聖物的果實,而關於沖突的野蠻表現和調停沖突的野蠻方式,他反而為自己保留下來。」⑥顯然,即使是剝削階級的法律,也有野蠻與文明之別。那麼,通過法律現象研究,我們可以使法更好地反映提高社會生產力的要求,為進一步研究法的本質創造條件;通過法的現象本身各種問題的研究,亦可以揭示法律關系的文明表現和文明分工,揭示和說明法的現象的獨特意義,充分發揮法的現象的價值。法的現象的獨特性只有通過觀察法的現象本身才能予以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法律體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任務,是為了闡述法的產生、發展,消亡的客觀規律,這也是一切社會上層建築現象產生、發展、變化的共同規律。它不是為了研究法的現象的獨特性而產生的,也就不能就法的獨特規律進行深入論述,而是把這一任務留給了後人。鑒於此,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發揮社會主義法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深入探討法法的操作層次諸問題,就不能不就法的現象展開研究。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言:「形式是確定內容之為內容,是此不是彼的全部特點,從而使內容不同於無特徵存在的不確定性。」⑦
根據以上三方面的分忻,我們以為,把法的現象作為相對獨立的命題進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既有利於法律的實際操作效率最大化.又可以促進法的本質的進一步思考。
二、法的意義與法的現象
法的意義是現代法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現代法學的進展不僅體現在運用科學手段揭示法的意義,而且還在於把採用逆向思維即通過法的意義揭示法律現象視為研究的動態手段,進而得出必須綜合考察法的現象的社會學結論。實現了對法即規范這一傳統法觀念的超越。
意義是個關系的范疇,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一事物對它事物所具有的產生或能夠產生一定後果的獨特影響,這時的意義含有價值的意蘊;另一層則是指事物發生作用和作用方式的獨特性。借用現代語言哲學的術語,前者表明事物的意義代表事物的一定的意向性,後者顯示事物的意義還反映了事物的一定的指稱性。從意義的雙重性入手,可以認為,法的意向性是指通過依法調整、控制人的行為表明法的顯在的或潛在的思想意向,從而反映法的目的性;法的指稱性是指法總是表徵一種特定現象,它可以通過其現象自身內容的交互作用和形式合理性達到其他社會現象無法企及的目的,表明了法的特殊性。簡言之,法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夠通過自身的特殊性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確切地說,法的意向性指向法的本質,法的本質決定法的社會效果;法的指稱性指向法的現象,法的現象決定法的實效。法的本質研究的直接意義是促使法律對社會發展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法的現象研究的直接意義則是促使法律切實得到實施和實現。
憑借從可驗證的事實出發把握法的特徵與實效、進而探討法的內容與本質這種功能分析手段,法律社會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國,通過法的意義全方位透視法的現象這一富有研究價值的領域卻尚未得到相應重視和有效把握。法的實效是由法的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法的現象是由彼此相聯的各個要素共同構成的,任何一個單獨的要素都不能導致法律實際效果的產生。作為一個整體.法的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特定關系--結構,決定著法的實效。結構不同,法的意義也不同。因此.研究法的現象,不僅要從法的現象內部的各個要素去認識它,更要從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去認識它,要從結構的整體去認識。皮亞傑(J·Piaget)曾舉例說明這一問題:「以語言來說,由詞構成句子,句子的意義由其整體決定,而不是由獨立的各成分決定。」⑧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經由合法的立法機關依據一定的合法程序制定出來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這也僅僅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個規范標准,這一標准並不能自然轉化為人的自覺行為,它本身並不包含其得以實現的全部必要條件。孤立的規范、盡管具有法律效力,但它根本不足以覆蓋法的全部現象,因為它沒有法的實際約束力。因此,法的現象是一種系統的社會調整機制,最低限度也應包含它能夠護法律的權威機關。法的意義與它的結構密切相聯,意義產生於結構之中。
以結構的觀點分析法的現象雖屬鮮見,但對法的現象的全方位考察卻由來已久。龐德曾經指出,法學家意義上的法的第一種含義是法律秩序,而在發達社會中才出現了法的第二種含義,即「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基礎」⑨。實際上.把法的現象的范圍擴大到維護法律的權威機關--司法機關及其活動,除了法律必須得到有效實施這一重要理由之外,還有另一層原因,即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要求司法活動予以必要補充。依照自然法的理論,「只要通過理性的努力,法學家們便能塑造出一部作為最高立法智慧而由法官機械地運用的完美無缺的法典。」⑩這種觀念在我國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以至於人們總是把法與規范性法律文件相等同。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法官恪守完美無缺的法典完全是不可能的。首先,法典不可能完美無缺。社會本身是發展變化的,立法者的預見能力則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為各種社會關系設定或正確設定永恆的行為標准。法律內含的穩定性與社會固有的多變性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矛盾之處。因此,從歷史的縱向發展看,法律難以完美無缺。而且,從社會的橫斷面看,規范性調整的對象是一般的人和事,它不可能為具體的各個行為設定行為模式。然而,人與人是不同的、事與事也總存在一定細微差別,正如弗蘭克所說:「每個糾紛都是獨一無二的。」⑾法律作為一般的行為標准很難直接體現與實現個別正義;其次,法官不可能完全恪守法律。法官是人不是神,也不是機器,他不可能機械地適用法律。必然在適用法律時摻雜自己對法律的各種理解與認識。所以,對於同一個案件,法官們往往意見相左,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相反,如果意見一致,才屬於非正常。即使能夠排除法宮職業能力、道德水準等變數,這種情況也准以避免。哈特曾從語言的不確定性出發推導出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必然性。他指出:「由於這些規則本身就是語言用法的一般規則,並且由那些它們本身就需要解釋的詞彙構成,它們不能比其它規則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解釋」,「語言固有的本質對一般語言所能提供的指導也有一定限制」。鑒於此,這位分析法學的泰斗對傳統的實證主義法學進行了批評,指出,「形式主義或概念主義法律理論的人所共知的弊端存在於這樣一種態度中,一旦一般規則已制定出來,他們便逐字地解釋那種企圖隱藏或把這種選擇的需要降低到最小限度的規則,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規則的含義凝固化,使它的一般詞彙在它的各種應用中出現問題的場合下必須具有同樣的含義」。他由此而承認,法律規則存在一個「開放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很多東西必須留給法院來發展」。⑿盧埃林在對司法實踐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為極端的觀點:「那個根據規則審判案件的理論,看來在整整一個世紀中,不但把學究愚弄了,而且也把法官給愚弄了」。⒀弗蘭克則認為,這種法觀念是一個「基本的法律神話」和兒童「戀父情結」的殘余。⒁上述觀點,有些可以說是極端偏激的,但就提示注意司法機關及其活動對法律的整體影響而言,應該說是有借鑒意義的。法律畢竟是紙上的規定,而法官對案件的裁決與它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則是可能的。
早在70年代以前,前蘇聯學者就對法的現象做出了一種更為寬泛的解釋。他們在研究法的一般概念時存在四種觀點,即「規范說」,認為法是一種規范體系;「形成過程說」,認為法律規范的形成過程必須到客觀物質生活條件中去尋找;「社會學說」的觀點頓向於法不是規范的總和而是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動。如馬爾采夫提出:「法首先是社會生活本身」;亞維奇則指出:「如果在一定條件下,法律規范不能在人們實際行為中實現,那麼,它就是沒有用的、沒有生命力的,就不是發生效力的法。」顯然,「社會學說」的觀點對法的現象的理解更為寬泛。在前三種觀點的基礎上,還形成了「法律制度說」,認為「法律制度的概念(理論)不僅能夠包括全部法律現象,而且還能夠把作為我們社會生活特殊現象的整個法律現象的組織和相互作用看成是有機地聯系著的。」⒂法的現象是社會現象的有機組成部分,法的現象的生命力來自於社會生活。應該從社會現象的交互作用中去認識法的現象,這是運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法的現象的重要進展。
在對法的現象的具體內容給予必要關注的同時,結構的觀點要求對法的現象內部的結構關系給予高度重視。為了說明結構分析的地位和意義,這里先假定存在這樣一個社會:A.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是最具權威性的行為規范;B.司法機關是最權威的法律適用機關,它對任何糾紛都能做出具有最終效力的判決。如果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不是最具有權威的或者沒有權威,而司法機關的判決沒有終極效力或沒有效力,如果存在比立法機關更為權威或能影響立法機關權威的規則創制機關,又存在比司法機關更為權威或能影響、干預司法權威的法律適用機關,那麼,A十B的社會中法的現象的地位和意義必然有所變化。因此,可以推論如下:(1)特定社會法的現象的特殊性取決於其內部的組合形式;(2)法的現象的不同組合形式決定了法在不同的社會中處於不同的地位、發揮不同的作用;(3)法的現象是一個自律體系,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足以引起法的現象的結構性變化,決定了法的意義的變化;(4)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應是一種法的現象領域的全方位綜合變革,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法的現象的結構性調整。
總之,法的現象是一個整體的結構性的范疇,它的意義決定於它的結構。法的意義與法的現象的聯結考察可以促使我們有效地把握法的現象的整體而不是側重其中某一部分。
三、規范:法的要素的意義及認知方式
如前所述,法的現象的內部結構決定著它的意義,研究法的現象應從認識現象的整體入手而不是偏執於構成整體的某個要素。然而,這絲毫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要素"的意義。換言之,法的現象內部各個要素都是有意義的,問題在於,這種意義不是法的現象的意義而是要素本身的意義。只有當各個要素按照不同的形式組合為一個整體時,現象的意義才能夠被充分地予以展示。要素本身只有在處於與其它要素的關系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並作為現象這一整體的部分起作用。那麼,要素具有何種意義,應如何探討要素的意義呢?
意義是通過我們直觀和感覺到的外界物之間的對立呈現出來的,如"公正"的意義存在於與「偏私」的對立之中,「善」的意義存在於與"惡"的對立之中。我們感覺到外界物之間的差異,由於這種感覺,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的目的而存在從而具有意義。如果說法的現象是有意義的,實際上這種意義正是通過法的現象各種組合形式的差異呈現出來的;如果說法的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也有一定的重要意義,這種意義也將能夠通過對比的方式予以揭示,鑒於法律規范在法的現象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我們以法律規范為例對此加以探討。
首先,有必要重申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即法律規范並不從來都是人們行為的主要標准,更不從來都是裁決糾紛的主要依據。中國法律史研究曾經指出鑄刑鼎是中國法律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人們更多地是依據習慣法調整自己的行為及評價他人的行為。法律、道德、宗教也曾經歷了一個由溶合走向分化的過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歷代封建主雖很偏愛和擅長立法,但在民事領域,發揮主要作用的仍然是「禮」等封建倫理規范;在刑事領域,儒家倫理規范也經常可以代替法律規范作為官方裁決案件的根據。有趣的是,案件當事人同樣能夠以儒家倫理規范為依據要求裁判者變通處理,⒃直至訴諸君主的權威。無獨有偶,創造了「簡單商品經濟社會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典」的古羅馬也存在類似情況,即使在法典統治的鼎盛時期,法律規范仍然受到自然法原則的支配。被查土丁尼授予代表官方解釋法律特權的羅馬五大法學家,在他們所留下的著作中部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自然法的關切。當西塞羅提出「為了自由,我們才成為法律的奴僕」、當塞爾蘇斯把法定義為「善良公正之術」的時候,實際上道德原則已經獲得了與法律規范相同的法律效力,甚至具有凌駕於法律規范之上的力量。這種道德原則在歐洲曾長期以自然法的形式直接運用於司法實踐中,並可以取代實在法。⒄自然法與實在法相分離的二元思維模式曾導致歐洲一個重要的法律傳統和觀念的產生,即人們沒有服從"惡法"的義務。時至今日,這種傳統仍然在發揮作用並日益具有更為普遍的影響。
其次,法律規范在法的現象中重要地位的確定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它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觀念。國家立法機關創制的法律規范的權威性是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隨著以法制對抗專制的法的觀念的產生而形成的。這種權威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角度將自然法學逐出法的領域之後達到了頂點。其原因主要有:(1)羅馬法的復興。由於羅馬法適應了資本主義建立統一國家和擴大市場經濟規模的需要,它"在各大學中校當作對整個教會帝國具有拘束力的東西來進行講授",這就導致了一種"把習慣、道德、法律歸結為類似-套制定法規的傾向"。⒅(2)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大規模立法活動。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的要求在歐洲大陸是以立法的形式得到確認和保障的,立法由於分享「革命」的神聖性而獲得了自身的權威性。⒆(3)法的理想與法的現實由對立向統一的轉化。自然法與實在法的關系在革命前後是不同的,之前側重於對立,之後傾向於統一。這種法觀念的變化要求人們尊重實在法以維護自然法。(4)分權學說的影響。啟蒙思想家普遍認為由民選代表組成的立法機關可以制定體現人類理性的完美法律,這種法律的權威性足以使人民對抗行政、司法權力可能的專橫與任性。(5)強調世俗的國家權力。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主權的、獨立的、民族的國家的興起。新興的民族國家為了從教會手中奪取政治自由需要強化世俗的國家權力。馬基雅弗里強調權力對於法的重要性就是這一背景的產物。上述原因,最終引發運用立法形式反映國家意志以設定新秩序的實在法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以強調法律規范的重要性為其基本特徵。
第三,法律規范在法的現象中重要地位的形成又是與一定的思想方式的演變相聯系的。自亞里士多德時代開始,人們便潛心認識現象的性質並依據各種現象性質上的差別把握現象本身。這種思想方式反映在法的研究上.體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產生的最初原因和最終原因的嘗試。結果法被視為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因果關系式線性發展的產物。起初,人們比較傾向於從自然的或超自然的權威那裡獲得對法的徹底解釋.於是「自然」、「天意」、「神意」、「君主權力」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法學的殿堂;其後,由於受到人文主義思潮和新教革命的影響,市民等級獲得了人對神的政治解放,權威不再是神而是人自身。但是,無論哪一種權威觀,「都在法律秩序的背後安置了一個唯一的,終極的和無與倫比的權威。並且把它作為所有法律律令的淵源」⒇。這種思想方式自牛頓時代以後逐漸發生了變化。伽利略曾給予我們一個有趣的啟示:他是通過落體的場、速度、加速度等而不是落體的性質去研究落體的。他的成功,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思想空間。新的思想方式要求人們不能滿足於對現象性質的說明,而倡導以人類經驗的領域為研究對象以觀察和分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那個時代被稱之為「科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致力於法的"科學"研究。他們提出,法學研究只能以可經驗的法的現象為對象,主張將一切先驗的和形而上學的理論趕出法學領域。由於他們認為,只有實在法規范體系才是可經驗的法的現象,所以,法律規范在法的現象中也就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法學思潮由於反對法的性質研究,主張限製法的現象范圍,而把法與國家權力緊密聯系,以至於受到後來者的深刻批判。)
上述分析表明,法律規范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標准和為司法機關提供審判案件的依據。法律規范的意義存在於與其它各類規范標准和審判依據的比較之中。由於它可以由最權威的國家機構制定,也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最大限度的具體標准,為審判活動提供最強有力的依據,並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建立和維護體現現代民主精神的秩序,因而,它在現代法的現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但是,與法律規范地位的上升相伴隨的則是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等在法的現象層次地位上的下降。如果其它的規范標准和審判依據仍然存在並具有重大的法律實踐意義,法律規范的作用必然相應減弱。如果其它規范標准和審判依據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麼就沒有必要過分誇大法律規范的作用而絕對排斥其它。同時,法律規范作為社會的一種重要規范形式,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聯的.它的地位和作用與它反映社會發展的能力相聯系,如果它本身不能盡量完美地體現讓會的需要和價值觀念、單純作為國家權力的產物,那麼,人們行為的標准和司法解釋的依據也就都會發生新的變化。法律規范並非永恆地發揮它在近代以來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的。這一因素在法的現象中的可變性值得注意。
綜上,法的現象:(1)是個相對獨立的范疇,有自己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與研究意義;(2)是個整體的結構的范疇,法的現象的意義存在於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即結構之中;(3)單獨的法的要素仍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可以通過與同類要素的對比方式來認識,但不應把法的現象的某一個別要素與法的現象相等同,更不能把法的現象及其要素視為靜止不動的
Ⅱ 法學的幾個問題
1、本文主要涉及政治中的哲學,「能動的反作用」 是源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動的反作用於物質,作為上層建築的社會學、法學等都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二者是正相關的關系,同理,法學等其他上層建築也能動的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如良法促進交易成本和風險的減少,從而改善經濟。詳情可以參閱下舒國瀅北大出版社的《法理學導論》前幾頁的內容。
2、法的價值主要是自由、公正(公平個正義)、秩序。關於其准則,不是很明白你想問的是哪方面的內容,是想問在法律價值沖突時,如何解決嗎?那就是先價值位階原則,再個案平衡原則,最後比例原則,詳情請追問。
3、排序:主要是基本原則的排序即先自由、再公正、後秩序。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性需要,是法的價值的頂端。正義則是自由的價值外化,是自由之下制約其他價值的法律標准。秩序必須接受自由、正義標準的約束。PS:各國認識不同,排序也不同,以上僅為一般西方法學的認識排序。
綜上,需了解詳情,請參閱法理學的相關書籍。
Ⅲ 關於法學的幾個問題
第一,你說的應該是這個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源於2007年5月1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針對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這一犯罪行為,將刑法第312條規定的關於「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補充,解決了實踐中比較常見又容易引起爭議的幾種掩飾、隱瞞犯罪所得被盜機動車行為的法律問題
這個就不細說了,這是網路的。自己看就好
第二,醉酒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8條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委託代理終止情形(1)代理期間屆滿或代理事務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5)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第四, 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有很多。
這個大體上被稱為「違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
違法阻卻事由 具體包括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這兩種法定事由。 還有其他啊比如職務行為、被害人承諾行為等等。
還有就是責任阻卻事由 ,包括主體年齡未達刑事責任年齡。 患有精神疾病無法辨認控制行為的人。 再有就是期待可能性。
Ⅳ 有關法律知識提出的三十個問題並解答
我們的國家制定了許多法律、特別是近些年,立法速度加快,每年都有不少法律、法規頒布實行。對法律種類的劃分,可以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如:從法律的文字表現形式方面劃分,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從法律的適用范圍方面劃分,可分為普通法和特別法;從法律制定的主體方面劃分,可分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從法律的內容方面劃分,可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等等。 對於我們打官司的人來說,對法律可以這樣來劃分: 憲法,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母法--憲法之外,我們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門。即:(1)刑事;(2)民事;(3)經濟;(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打的官司,側重學習其中的一個部門法律、法規。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Ⅳ 法學的一些問題
第一部分
01b 02a 03c 04b 05b 06a 07a 08d 09b 10a
第二部分
01d 02a 03c 04b 05c 06d 07d 08a 09b
汗顏……
Ⅵ 法學問題,求科普!
法學的最高成果是揭示唯一最高法理。這個最高法理的揭示和達成廣普,就意味著全人類共同遵循的法理得到了揭示並達成了公信,全人類放棄用戰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時代就永久結束了。最高法理的揭示,必然同時發生實踐最高法理的「人類共和法約」和這個法約的實施法案。
法學不同學派的發生,是人類法學理智還不健全的表現。求證和導出至高法理命題的論證方式和論證成果文本,就是所謂的「哲學」。其論證方式是追溯一切問題的發生基因,再循著這個基因來按時序證明清楚一切問題因因相循的「因果鏈」,通過因循關系來審查現實社會問題的根源,並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可行高效辦法,這樣就找到了完善知行活動法約的法理依據。可見,當前讓法學界說清什麼是「法理」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法學問題。
揭示法理的思辨論證,是一個艱難的思辨論證過程。當思辨論證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時,就發生了不同的法學派別。這些派別的發生,是根由於論證課題不同、思辨法則應用不同,試圖揭示法理的研學思辨層次不同而發生。都是還沒有揭示最高法理的法學學術表現。當最高法理揭示清楚後,那麼所有的法學派別也就歸於一統了。最高法理還沒有揭示清楚,就不可能具備精確講清「什麼是法理」的學術能力。
對於最高法理,我通過三十多年的思辨論證,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可以作為參考。這個最高法理是:「公約公信公行,公行公約公信,公信公行公約良性循環發展」。我稱這個法學最高法理為「三公法案」。由於這個結論的法學理論內涵過於豐富,並有較大解讀難度,在這里無法周全解說。
Ⅶ 法學的相關問題
你這個方面涉及好多,被罵是否造成嚴重後果,是不同的被攻擊,是否造成輕傷、輕微傷、重傷,涉及的法律,就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侵權責任法》財產繼承就是《婚姻法》《繼承法》可以粗略的了解,具體事宜,建議可以咨詢律師。也可以這里咨詢
Ⅷ 法學問題
1、法律賦予某項權利,你可以選擇行使,也可以不。這個是法律理念,沒有什麼法律明文這么說的。不過是義務就必須要履行。
2、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第四十七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上列這些行為是侵犯著作權的,你看看你說得那些行為再不再起中就可以知道了。沒有就表示不是著作權侵權。
3、言論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發表言論以及與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權利。近來,它通常被理解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創作及發布電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種形式的富有表現力的資訊。http://ke..com/view/84184.htm
4、《合同法》第九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就這樣。
Ⅸ 法學論文答辯會問什麼問題
法學論文答辯時,答辯老師一般會問到下面幾個問題:
1、選擇該課題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多年的經驗積累,使我掌握了更多與課題觀點一致或相反的資料、示例引發的思考.這樣更有利於對本課題的研究和思考,更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後,可以說是與指導老師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後選擇該課題(這一點很重要)
2、該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目的-重在闡述論文要解決的問題.即為什麼選這個課題進行論述,要論述出東西.
意義-重在表明論文選題對理論研究有哪些貢獻,或對實踐具有哪些幫助和指導.
在明確兩部分的區別之後可以對選題的相關領域進行搜索,明確當下該選題有哪些研究成果,還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選題需要補充和完善的,對選題的價值有一個綜合性的判斷.
3、全文基本結構、框架是怎麼設計的?
你可以以文章內容為例先說明幾點,大概內容就是每一部分之間的聯系,A段為B段鋪墊,C段輔助說明問題,D段提出解決方案什麼的.既可以說明邏輯關系,又能表示出你對自己論文的熟悉程度.
最後再來個總結,類似如下:
總之,各部分相互間有邏輯聯系,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展開論題服務.使得論文的結構更統一而完整,為更好的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
4、全文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介紹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問題,並總結前人的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及不足,而在自己的論文中,我將會運用xxxx理論,遵循以下結構.
正文部分的思路是 首先討論xxx 然後xxx 再次xxx 同時基於我的研究興趣,我重點討論了xxxxx
基於以上的分析,最終我得出結論xxxxx- -
5、在研究該課題過程中,是否發現了不同的見解?自己是如何逐步認識這些見解的?又是如何進行處理的?
該問題切記回答"並未發現不同見解"!!!!!
首先必須要肯定,對於該問題存在諸多不同的見解(此處需要對各類不同見解加以總結闡述,分列成條,比如傳統觀念認為XXXXXX,現代觀念認為XXXXX),其次,闡述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些不同見解的(記住,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某一種見解,各個不同見解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對錯,只要不離譜即可),最後,處理不同見解,一是在論文寫作中是怎麼處理的(你是用什麼"見解",也就是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展開研究的),二是自己在平常學習研究中如何處理(依舊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種見解,去取精華去其糟粕!)
6、課題研究中有哪些問題是沒有涉及的,但卻是與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
任何一篇文章,無論字數多少,不可能將所有涉及到的問題全部研究清楚,所以,需要您選擇一到兩個和該課題聯系緊密的問題,並對其做精簡的概述(概述不是長篇大論,一定要精簡)
7、還有什麼問題是你自己還未研究透,論文研究還不夠深入透徹的?
該問題需要您結合自己文章的實際情況來回答(但注意和問題6分開),該問題是論文已經提到或已經進行了相關說明,但不夠深入!(這是考核老師想知道您是否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8、在寫作過程中,立論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該問題必須要與問題1嚴格區分,需要結合課題所研究問題的現狀、意義、目的展開敘述.
9、該課題研究的創新點是什麼?
課題的創新性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課題研究能夠反映時代特點
②課題研究具有新內容
③課題研究具有新的角度
④課題研究採用新的方法,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⑤廣泛收集資料,了解課題的研究狀況,搞清已有的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加以改進,在此基礎上,確定該課題的著眼點,避免選題的盲目性.
課題研究的創新點,要在課題研究方案中明確提出來,目的是表明你的研究不是簡單的重復別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而是進行新的創造,這也是你的課題研究的最突出的價值或意義所在.
10、該課題研究存在哪些不足?
該問題的回答可結合問題7展開,按照以下步驟:第一,XXXXX;第二,XXXXX(如果實在不知道,那麼可以結合其他專業來說,比如您是財會專業,那麼肯定要涉及到專業統計學知識,您可以說"由於對統計學專業知識學習欠缺,在研究過程中XXX部分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等,因為任何論文的寫作,都必須要涉及到其他專業的知識點,獨木不成舟!)
Ⅹ 法學老師問的五道問題,求~
早期看看法律碩士聯考考試指南,熟悉刑法民法,法理憲法與法制史。可以看一些法律案例,增強自己的法律概念。英語要很早就准備,誰也不會對英語胸有成竹的。大三就多背誦英語單詞,特別是他們的多重意思,不要放棄,有時間看一些英文報紙。接下來寒假看法律碩士考試,這是重點。寒假多做些題目。可以借閱一些刑法民法說看看案例,對答題有好處。之後就是靠自己按計劃努力啦,還有明年暑假的堅持不懈。理解記憶非常重要,我本人不推薦報考研班,幾百人一起上課太難受了,只知道記筆記也沒有交流。具體的用書可以去看看你想上的大學研究院要求的書。 我了解的在江蘇有蘇大揚大,安徽大學,不是名牌的。 下面是我在中國考研網看到的: 一、法律碩士基礎知識 1.什麼是法律碩士? 法律碩士是一個全國統考的專業,由有資格招收法律碩士的高校聯合出題並統一閱卷,法律碩士專業課部分考查法律專業課(法律碩士基礎課分,刑法學和民法學各75分;法律碩士綜合課分,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各課分值分別為60分,50分,40分)。和英語這兩門公共課是全國統一的,和其他任何考研專業是一樣的,英語滿分各分。 2.法律碩士就業 法律碩士畢業後就業范圍廣,公務員、法檢系統、大型企業都需要法律人才,如果過了司法考試,也可以去當律師。總之,法律碩士畢業生不會像工科畢業生找工作那樣嚴重受自己專業限制。 二、法律碩士復習參考書目 首先說明一點,法律碩士復習千萬不能在書籍上貪多貪全,否則考完試之後就追悔莫及。目前面上法律碩士相關的書籍非常雜亂,以下就為大家推薦必須的書籍,專業課復習下這些書籍就足夠了,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再其他的書籍。 1.法碩指南,全稱「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聯考考試指南第X版」年的是第11版。此書內容詳細,方便考生打基礎,特別適合法學零基礎的考生。本書內容涵蓋了法碩專業課考試的所有五門課程,初學的同學必須通過法碩指南快速掌握法律知識。本書變化不是很大,如果有最近兩年的,可以不最新的。同時法碩指南一般都是在每年8月份以後出新書,所以大家只能看前一年的書籍,否則從准備考研到新書出來,有小半年的時間浪費掉了。法碩指南只有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面上有打著指南的旗亂出書的現象,大家在書的時候要認准出版社,謹防上當受騙。 2.考試,全稱「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考試」,每年也都有更新版本。此書權威性高於指南,因為考試的編輯單位是考試中心,而這個中心就是負責出題的單位,他們掌握考生的命運。但考試的很多知識點講的太簡單,不適合打基礎,建議在每年9月份左右,考試出來當年最新的版本的時候一本新的用來最後沖刺和查漏補缺。 3.練習類書籍,例如《法律碩士聯考考試大綱配套練習》、《模擬及解析》、《法律碩士標准化題庫》等,這幾本書可以說是法律碩士復習中做題的材料來源。這些書籍可以到當地的考試書店,一般大學里的書店都有這書,如果不是在讀學生,地理位置很偏遠,也可以同事或者以前的同學代為購。練習書籍不是做完一次就完事的,做完了要研究,不管是正確的的還是錯誤的,都要多次看,思考這個題目考查了那些知識,這樣才是最終目的。 4.歷年真題,法律碩士每年重復出現的題目不少,有時還會原題再現。特別是最近5年的法律碩士真題一定要認真研究,真題要那種按年份分的,整套安排很完整的書籍,可以以在或者下載免費的歷年真題。歷年真題建議大家在9月以後再研究,當然放到以後看也可以,千萬不要提前用歷年真題,同時也不要去做亂七八糟的題目,否則會打亂做題的思路,上面推薦的三種題目足夠用。 三、法律碩士專業課復習建議 法律碩士考試在英語上不易拿高分,很難和其他考生拉開距離;一般考生也都是差不多,呈現低分高分兩頭小,中間分數大的態勢;而專業課不同,兩門專業課佔分,高分可以拿到左右,低分也許就是,足足可以拉開分的差距。 專業課怎麼復習呢?建議同學們先看實體法即民法和刑法,其次看憲法、法制史、法理。不提倡先看深奧的法理學。民法、刑法都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我們每天聽到的關於法律的新聞幾乎都是民法或者刑法方面的,因此學起來比較輕松,可以更快的培養我們對於法律的興趣和法言法語。法理學是關於法是什麼的一門學問,當學完了刑法和民法,再學法理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學到的關於民法刑法的知識來理解法理學的考點。法理學主要內容就是法的派系、法的結構、法的部門、違反法律要承擔的責任、守法、司法、執法、法與社會相關內容的關系等,這些法理學的知識可以反饋到任何一門實體法當中,如刑法,刑法有關於犯罪的構成要件的法條,違反了刑法的規定要負什麼責任,誰來追究責任,司法機關、執法機關要怎麼做?是不是和法理學的內容是完全對上了。所以先學實體法,再學法理學。而憲法、法制史主要是記憶了,沒有太多的技巧,不過對於法制史,大家把握幾條線復習最好,如各朝的重要法典、法典的篇章結構的歷史演變、司法機關的演變、刑罰制度的演變等,這個建議大家學習以前學長的筆記資料。 專業課主要看指南和考試,只要用這兩本書作為教材看,不需要法學的單行本的法學教材,也不需要看其他的面上的任何相關書籍,關於法碩指南和考試的出版時間和出版社在上面的書籍部分已經做了說明,希望大家不要錯的書籍。再次強調,法碩教材類書籍只要這兩種,其他的書作為教材看不單浪費時間,還會誤導學習。如果法碩指南和考試有些觀點不一致,建議大家以考試為准。 四、法律碩士專業課復習計劃 對於絕大部分年的考生來說,三、四月份已經到了開始戰備的時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能最大限度的指導各位戰友的法碩復習,特提出以下專業課復習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信息准備階段 在這一階段需要了解法律碩士相關知識,主要有:什麼是法律碩士(特別注意區分「法學碩士」),法碩有哪些招生院校,法碩聯考要考哪些內容,應該看什麼書等等。這些信息在很多考研上都能夠找的到。解決基礎問題之後,可以進入到相關的裡面去尋找一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比如招生院校的信息。 在這里要提醒以下大家一點,與其他專業的研究生不同,因為法碩的參考書和考試內容能夠是全國統一的,所以報考學校可以不急著在復習前期就定下來,在11月份報考前能定下來就可以了。在前期可以定下幾個比較中意的,然後在後面的時間再慢慢比較,因為有些東西要等招生簡章出來後才能確定,比如招生名額、公費比例和學費標准、獎學金和補助政策,這些東西每年都可能會變化,不過也可以參考往年的情況。在獲取院校信息時,大家可以到學校的官方網去查找官方的可靠消息,也可以利用關系,該校的在讀法碩中的那些學長。 2.第一輪---基礎階段(4月----6月,長約兩個月) 專業課目標:集中主要精力完成1--2遍《指南》 參考書:除了《指南》外,建議使用的有趙秉志編寫的《X年法律碩士復習全書》(作為配套練慣用)同時關心一下法律方面的媒體及新聞報道。 3.第二輪---強化階段呢(7月----8月,即暑假期間的大概兩個月) 專業課目標:繼續強化《指南》的消化和吸收,同時也可以通過渠道弄到班的錄音幫助理解。時間上可以這樣安排的,前一個月(即整個七月份)用來聽錄音,聽的同時結合看《指南》,八月份先把《指南》放開了,以人大出版的《大串講》(堪稱濃縮版的《指南》)為藍本,注重細節和重難點的突破。這樣把兩個月的時間計劃充分,應該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可以用模擬題演練來檢驗自己的提高。 4.第三輪---強化兼總結階段(9月----11月,長達三個月) 這是整個復習過程中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一個環節。 專業課目標:在這個最長的一個階段,特別容易鬆懈下來,同時也發生思想動搖,除了復習上要堅持不懈外,思想上也要非常注意調節,實現平穩的過度,只要過了這一坎,那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主要任務是實現重點難點的突破,同時把握掌握案例題的方法和答題技巧。法制史的一些記憶性知識點,必須開始強記(最好的方法是通過作題幫助記憶)。 參考書:《重點難點解析》(人大版)、《重點法條解析》(人大版)、《經典案例集》(人大版) 5.第四輪---沖刺階段(12月---考試前夕,長約1個半月) 專業課目標:主要任務是總結、查缺補漏,同時要非常重視主觀題答題技巧的訓練,方法上面已經講過。零碎的時間可以翻翻法條。 參考書: ★★★《指南》 ★★《重點難點解析》 ★《重點法條解析》(人大版) ★《經典案例集》(人大版) ★的多少表示重要程度 現在這個時期看書不能像剛開始看《指南》那樣一字不漏地看了,而是挑著看,另外還有《最後五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