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三十章

道德經三十章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34:31

A. 《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注釋:
(1)三十輻,共一轂:輻,車輪上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轂:音gu,車輪中心的圓孔,車軸從當中穿過。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2)當其無,有車之用:無,指車轂中虛空的部分。正因為有了車轂中虛空的部分,(車軸才能在裡面轉動),才使車具有了運載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的意思: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B. 道德經第30章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道德經第30章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一張說的是寫實的手法,也就是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是肯定的。而且事情都是來迴旋轉的,並不能夠一下子清除干凈的。所以要戒驕戒躁戒強,要知道物壯則老的道理。

C. 道德經前三十章感悟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理解:
特別善於駕車行進的人從不留下撤跡;善於辯論演講的人,他的話讓人不抓不著把柄;善於計算的天才,無論多復雜的計算,他不用計算器就能准確無誤的算出結果;善於閉鎖門戶的人,他不用設置所謂的門栓,你不通曉機關就打不開,可算是防盜的高手;善於打結的人,他打的結根本不用繩索,你卻解不開。這些高人,技術爐火純青,真可謂無招勝有招。

聖人就是這樣的高人,他善於救人救物。
聖人覺得每個人都有其才,沒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因材施教,並因才施用,那些人因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拋棄,所以聖人救人,不棄人。
在聖人眼裡,世間沒有不可用的東西,一切廢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遺棄的廢物,因其屬性對其重塑,使廢物新生,進而可以重新被人們使用,所以聖人救物、不棄物。
這就叫做循環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幫助別人的人,是被幫助人的老師,被幫助的人,是幫助別人的人的訓練對象。

不用去尊貴那些教導你的老師,也不必去珍愛想念那些你幫扶過的人,雖然你從被教導和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智謀,但你要始終保持迷惑拷問的心態,多問自己「真的是這樣么?」「既然是這樣,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找到了,應該用那些辦法呢?」「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整個過程哪裡疏漏了呢?」等等,這就叫做探求奧妙。

進而不斷超越自己的認識、不斷超越自己的技術,最終成為那些無招勝有招的高人。

注釋:
呼應第四十九章。

注釋:
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撤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言,主張、號令、話。
瑕字本義:玉中非原生的斑點。謫字本義:針對罪犯所作的判詞。數,計數。
籌策,古時計算用具。關楗,關閉門戶用的橫木或木閂。不可,不可能。
繩字本義: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繩約,繩索。是以,所以。
常,規律、恆久、經常。襲,重復。明,智慧。資,貨也《說文》。
貴,地位高,高價,重視。智,計謀、智謀。迷,惑也《說文》。要,探求。妙,奧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留撤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數的不用籌策,
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關楗,別人也打不開,善於打結的人不需繩索,別人也解不開。
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救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總是善於拯救物體,所有沒有遺棄之物。這就叫重復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
不必貴重自己的老師,不必珍愛自己的借鑒,雖然知曉卻要保持迷惑,這就叫探求奧妙。

D. 《老子》第三十八章全文解釋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E.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其事好還」一句中「還」讀什麼

我聽了好幾個語音讀朗版的《道德經》,都是念的 huan (二聲)。

F. 道德經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引語]
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間,告誡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內容中,同樣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評析]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斗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著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這個准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朴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G.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法本是什麼意思

本就是其根本,就是原來的樣子,在文言文中稱本。
《老子》以賤為本也是呼籲版世人以權謙和為貴,不驕不躁。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

H. 道德經中三十九章的內容和含義是什麼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jié);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在古代原始時期,萬事萬物各得其一而成。(這里說一下「一」代表的是最原始最初的意思,就像伏羲一畫開天,萬事萬物都歸其一而生,就像人們都說要歸一,歸一就是歸其自然。)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靈、神得「一」而寧、谷得「一」而盈,萬物歸一而生,(自然生萬物,道法自然)候王得到「一」而為天下貞。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歸自然。
天如果失去了清就會不成天,將會崩裂、地如果失去了寧那就會不成地,將會覆滅、神如果失去了靈就會不成神,將會惡歇、谷如果失去了盈,將會枯竭、萬物如果失去了生,那麼萬物即將滅絕、候王如果失去了高貴那麼就不成候王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作為基礎。因此候王自稱「孤」「寡」,以示謙下,這不就是以賤作為根本嗎?不是嗎?
世上最好的榮譽是無譽,這樣也不會有誹謗。不要像玉石那樣璀璨明亮讓人重視,而要像石頭那樣暗淡無光,不引人注目。

I.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是什麼主題

真正的道德社會一切需自然而行。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真正體悟回「道」的深刻的含義。答
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而這既有區別,但又密切不可分割,現代社會統稱之為道德。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的三種命名方式 發布:2024-09-20 00:30:30 瀏覽:521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