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刑事證據法學pdf

刑事證據法學pdf

發布時間: 2022-09-29 05:20:49

❶ 西北政法大學2016年有哪些專業

法學 法律是正義與社會秩序的象徵,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法學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
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在立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從事法律實際工作和初步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法學專業是我校傳統優勢專業,有近50年辦學歷史,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教學科研水平高,是陝西省評選的首批省級名牌專業。

法學專業堅持寬口徑、厚基礎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在保證專業基本培養規格的前提下,根據社會需求下設民商法學、刑事法學、經濟法學、行政法學、國際法學等五個柔性專業方向供同學們自主選擇。該專業已經為國家培養了三萬余名畢業生。

本專業核心課程有:法學導論、法理學、中國法律史、憲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證據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

該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我校具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目前在法學理論、法律史、民商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十個二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有利於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進一步深造。

哲學

哲學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她所做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文章,教給人們的是修身齊家的大智慧。其自然價值目標在於為天地立心,追求天人一體的和諧發展。其人文價值目標在於為生民立命,始終把對於人的關懷視作高尚情志。她以神聖的歷史責任感為往聖繼絕學,彰顯和充弘歷史文化遺產。用美好的理性分析為萬世開太平,智慧地前瞻人類文明的美好藍圖。她包容博大而精深的思想,睿智而精湛的智慧。

本專業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較高的理論素質和較強的專業知識,能夠勝任黨政機關、科研院校、新聞宣傳以及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的高級綜合性人才。特別是順應社會發展和學科發展的新的綜合化趨勢對於高層次哲學人才的需求,結合我校自1958年開辦哲學系以來形成的學科優勢特點的實際,重點把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在為碩士、博士教育儲備人才上,力爭使學生在應屆畢業時一次性考研率達到半數以上。

我校哲學專業經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積淀,經過幾代學人的辛勤努力,現已形成一個國內有影響、西部領先、專業特色明顯的優勢學科群。特別是擁有一支學歷層次高、學緣結構合理、治學嚴謹、教學科研成果豐富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確保了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幾十年以來,我校哲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在黨政管理、教學科研、新聞媒體以及各個領域,均作出了羨人的業績,受到社會的高度贊譽。

本專業核心課程有: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科學技術哲學、現當代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原著導讀、中國哲學原著導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價值哲學原理、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美學、現代思維方式、外語、現代信息技術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哲學學士學位。

我院招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兩個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及法學第二學士學位學生,有利於該專業本科畢業生進一步深造和發展。 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及其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我校現設的經濟學專業融合了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大學科的內容,以「法商結合」為特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突出經濟基礎理論及金融、貿易等方面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的教學和訓練。

本專業培養具備比較厚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一門外語,具有法律、管理等相關知識以及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可以在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保險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調查和預測、金融保險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置: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市場經濟概論、財政學、經濟學說史、世界經濟概論、產業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當代中國經濟、專業英語、經濟數學、計算機基礎以及民法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國際經濟與貿易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研究和探討國際經濟以及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商品、勞務、技術交換活動規律和操作過程的應用型經濟學專業,它兼有國際企業管理和對外經濟貿易兩重特性。
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基本理論和業務技能,掌握我國對外貿易方面的有關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通行規則和國際慣例,熟練利用外語(有較強聽、說、寫、譯能力)開展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適應涉外貿易和外向型企業、政府管理部門的業務工作以及理論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置: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中國對外貿易概論、世界經濟概論、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國際市場行情分析、國際商務禮儀、國際商務談判、國際技術貿易、國際商事仲裁、外貿地理、經貿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以及民法學、世界貿易組織法、涉外保險法、海商法、合同法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重外語、重應用、強調「法商結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90%以上。畢業生可報考政治經濟學或管理學碩士研究生、法律碩士研究生等。 金融學
金融是市場經濟的命脈。金融學是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對金融資產進行跨時期配置的學科,其核心是研究資本市場的運作以及資本資產的供應和定價。
金融學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備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熟悉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較強的實際管理和科學研究能力,熟練應用外語和計算機,能夠勝任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部門和公司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金融專業人才是國際性短缺人才。我校該專業突出「法商結合」的辦學特色。

主要課程設置:貨幣金融學、國際金融管理、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保險學、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財政學、投資銀行實務、信託與租賃、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專業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以及民法學、經濟法、金融法、擔保法、票據法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社會學

本專業培養目標是適應變遷中的現代中國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學習使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具備扎實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現代分析技術與方法;能熟練掌握社會學研究和實際調查操作技能。社會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本專業畢業生不但適合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公共職能部門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工作,而且可以在大中型企業從事勞動管理及勞動關系協調工作和各類相關的社會工作。

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實證研究」和「應用發展」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在知識結構和課程設置上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即以社會學為主幹,使學生掌握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理論,熟悉中外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能運用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反思、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
主要學習課程有:社會學原理、社會心理學、西方社會學理論、文化人類學、社會統計學、社會統計軟體應用、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社會工作、社會保障學、經濟社會學、社會現代化理論、社區概論、市場調查與預測、合同法、社會保障法、勞動法、訴訟法等。

本專業學制為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政治學與行政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素養和創新能力,系統掌握政治學與行政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熟悉相關法律法規,適應現代化政治與公共管理要求,從事各級國家機關、黨政部門、政治團體及社區的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級政治人才。

本專業主要開設政治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公共行政學、國際政治學、比較政治學、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當代西方政治學說
、政府經濟學、中國社會政治分析、公共政策學、電子政府與政務、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等政治學、法學的核心課程。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思想政治教育(非師范類)

本專業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在各級黨政機關、非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工作、學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和科研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觀教育、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選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倫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才學、領導科學、黨團工作實務、黨建理論與實踐、大學生心理咨詢、公共政策與分析、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行政法學、公務員法等。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就業市場。一切社會工作本質上是對人的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則是一切社會工作的靈魂所在。隨著我國「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施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開展,黨政機關、非政府公共機構、高等院校以及整個社會,都需要大量的經過專業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西北政法學院具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光榮傳統,自抗戰初期建校至今近70年的時間里,學院一直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系統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學院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了「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優良校風,同時也形成了素質高、底子厚、作風正的政法類人才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秉承學院的優良傳統,具有政治學、法學、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兼容、適應性強、面向黨政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線的個性特徵。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治安學
治安學是研究社會治安現象、治安活動規律,集治安理論與治安管理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治安學專業屬於法學門類中公安學科的本科專業。

治安學專業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理論素養,系統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了解社會治安狀況,運用治安管理方法和安全防範技術,查處治安案件,處理治安事件、治安災害事故,管理道路交通以及處理各種治安問題的知識和初步能力;能在公安、國家安全、行政執法機關以及軍隊、武警邊防消防和其他安全保衛部門,從事治安管理、交通管理、邊防消防管理和安全保衛等實際工作,以及從事治安學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開設有法學基礎課程,主要專業課有:公安學基礎理論、警察法學、治安學總論、治安秩序管理、危險物品管理、公安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計算機安全管理、安全技術防範、治安案件與治安處罰、保衛學、警衛學、戶政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刑事偵查學、偵查措施、偵查訊問、刑事照相、法醫學、涉外警務、文件檢驗學、痕跡檢驗學、查緝戰術、擒敵技術、駕駛技術等。
我校治安學專業經教育部批准設置,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屬於公安類專業,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文理兼收,體檢標准按教育部[2003]16號文件執行,女生錄取比例不超過15%。
偵查學
偵查學是法學門類公安學科中從屬於刑事法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以刑事偵查活動及其規律、偵查制度和偵查理論、犯罪活動規律及其特點為研究對象,集理論性、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職業道德,系統掌握偵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偵查方法、偵查手段和偵查技術,能在公安、國家安全、檢察機關以及行政執法部門,從事刑事偵查、刑事訊問、預防和控制犯罪等實際工作,以及從事偵查學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開設有多門法學基礎課程,

主要專業課程有:公安基礎理論、警察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證據學、偵查學總論、刑事案件偵查、偵查訊問、犯罪現場勘查、刑事照相、偵查措施、法醫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文件檢驗學、痕跡檢驗學、治安管理學、安全技術防範、治安案件與治安處罰、偵查情報學、經濟犯罪偵查、微量物證與毒品檢驗學、查緝戰術、擒敵技術、駕駛技術等課程。本專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實驗教學。
我校偵查學專業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置的本科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屬公安類專業,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文理兼收,體檢標准按教育部、司法部[2003]16號文件執行,女生錄取比例不超過15%。
刑事科學技術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是集刑事圖像、痕跡檢驗、文件檢驗、微量物證分析為一體的工學門類中公安技術類本科專業。刑事科學技術在刑事司法、犯罪案件偵查以及司法鑒定活動中,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發現、識別、鑒定、確認證據,偵破犯罪案件和進行司法技術認定,發揮著揭露、預防和遏制犯罪,解決糾紛,保障穩定的重要作用。
本專業培養政治立場堅定,職業道德優良,系統掌握刑事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技能,具備痕跡檢驗、筆跡檢驗、文書鑒定、圖像處理、微量物證分析鑒定等知識和能力,能夠在公安、國家安全、檢察、審判等國家機關,從事刑事勘驗、物證技術和司法鑒定工作,以及進行刑事偵查、刑事執法、預防遏制和揭露犯罪等實際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隨著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和科技強警的進一步深化,刑事科學技術的作用愈加重要,運用愈加廣泛,實際部門對於刑事科學技術專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顯現出本專業良好的發展前景。
本專業除了開設公共基礎課、法學基礎課外,主要專業課程有:數學、物理、化學、邏輯學、刑事科學技術概論、治安學總論、偵查學總論、犯罪心理學、刑事證據學、犯罪現場勘查、法醫學、刑事照相、圖像處理技術、痕跡檢驗學、文件檢驗學、筆跡學、指紋學、足跡學、光學儀器檢驗與分析、微量物證與毒品檢驗學、聲像技術、查緝戰術、擒敵技術、駕駛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等。該專業注重實踐教學,專業實驗課程佔有較大的比重。
我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經教育部批准設置,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屬公安類專業,列入提前批次招生,招收理工類考生,體檢標准按教育部、司法部[2003]16號文件執行,女生錄取比例不超過15%。

英語(法律英語)

對外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培養大量外向型復合型人才是我院設置本專業的初衷。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能在政府機關、外事、公檢法司部門、海關、邊檢、民航、旅遊、外企、涉外律師事務所、高等院校等從事翻譯、研究、
教學、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本專業堅持「英語專業教學本位,體現英語法律結合特色」,實施「英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核心課有:語音、口語、視聽、閱讀、口譯、基礎聽力、外台聽力、基礎英語、高級英語、報刊選讀、法律英語、語言學概論、英語國家概況、翻譯理論與實踐、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此外,還重視學生法律基本知識的學習,開設了法理學、民法學概論、
刑法學概論、民事訴訟法學概論、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經貿英語、英美司法文書等課程。

自95級學生畢業以來,一次性就業率均在86%以上。每年均有許多同學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等錄取為研究生或雙學位學生。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新聞學(法制新聞)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的性質、任務、規律和信息傳播的理論、方法、技術的科學。法制新聞學則是新聞學在融合滲透法學理論及密切關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邊沿性應用學科。
本專業始建於1960年,是我國西部地區最早設立的新聞專業,現主要面向報社、電台、電視台、通訊社等新聞媒體及司法、宣傳、出版、教育、文化管理等部門,培養能系統掌握新聞學專業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較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具有較強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和節目主持等方面的業務能力,能夠從事編輯、記者、節目主持、媒介經營管理、法制宣傳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以新聞學為平台,新聞學與法學緊密結合,理論素養、專業技能、人文修養全面提升,實現學生整體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全面優化是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由於本專業學生素質比較全面,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

主要課程設置:新聞學概論、大眾傳播學、法制新聞專題、中外新聞事業史、廣播電視學、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評論學、新聞編輯學、廣播電視節目主持理論與實務、新聞攝影、電視攝像、網路新聞傳播概論、廣告學、公共關系學、新聞法規、新聞事業管理、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美學、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商法、行政法、訴訟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學生可直接考取我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及其他專業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和培養。 廣播電視新聞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是研究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新聞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新聞學應用學科。
本專業主要面向廣播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及宣傳、教育、司法、文化管理等部門培養能系統掌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法學理論素養和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背景,具有較強的廣電新聞采訪、寫作、編導、策劃、攝錄、製作、播音和主持節目等多種業務能力,能夠從事編輯、記者、節目主持、媒介經營管理、法制宣傳和教育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以新聞學為平台,以廣播電視新聞學為主攻方向,新聞學與法學緊密結合,理論素養、專業技能、人文修養全面提升,實現學生整體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全面優化是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由於本專業學生素質比較全面,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會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主要課程設置:新聞學概論、廣播電視概論、大眾傳播學、法制新聞概論、廣播電視技術基礎、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製作、廣播編輯與節目製作、電視編輯與節目製作、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電視攝像、廣播電視史、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外國廣播電視事業、電視作品分析、新聞事業管理、網路新聞傳播概論、廣告學、公共關系學、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美學、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商法、行政法、訴訟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渠道多,就業面廣。畢業生除就業外,可直接考取我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律碩士及其他專業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和培養。

編輯出版學

編輯出版學是研究圖書、報紙、期刊及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大眾傳播媒介的編輯、出版、發行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大眾傳播學應用學科。

本專業的社會適應面較廣。主要面向書刊出版、新聞宣傳、文化教育、互聯網站等多種行業,培養能系統掌握編輯出版學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法學理論素養和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背景,通曉各類出版物的編輯與出版方針、政策、法規、具備較強的市場分析、選題策劃、文字加工、宣傳促銷等方面的業務能力,能夠從事編輯、出版、發行的業務與管理以及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編輯出版學高級復合型人才。

以新聞學為平台,以編輯出版學為主攻方向,新聞學與法學緊密結合,理論素養、專業技能、人文修養全面提升,實現學生整體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全面優化是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由於本專業學生素質比較全面,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會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主要課程設置:編輯學概論、大眾傳播學、法制新聞專題、圖書學、出版發行學、報刊編輯學、書籍編輯學、音像電子出版概論、網路傳播與網路編輯、出版現代技術、出版美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版權與圖書外貿、出版社管理、新聞學概論、廣告學、公共關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商法、行政法、訴訟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渠道多,就業面廣。畢業生除就業外,可直接考取我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亦可考取法律碩士及其他專業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和培養。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信息、能源、材料並稱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三大支柱,現代社會對信息的依賴程度空前增高。

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系統思想,接受系統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訓練,擁有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知識,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較強的文字表達、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夠在各類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評價等工作。

主要課程設置:資料庫管理、計算機網路、程序設計、演算法與數據結構、信息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操作系統與編譯方法、計算機圖像處理、計算方法與數學建模、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生產運作與管理、組織行為學、網路營銷、
ERP與電子商務、高等數學、運籌學、專業英語、法學原理等。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是一門以經濟科學、行為科學、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的應用性管理學科,它主要研究市場劃分與選擇、產品開發、定價、分銷、促銷的策略和技巧等。

本專業培養懂經濟、懂法律、懂外語,掌握現代市場經濟理論與市場營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決策能力、應變能力、開拓能力、公關能力、談判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在國家機關和各類企業從事經濟管理、理論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置:市場營銷、營銷策劃、商品學概論、管理學、市場調查與預測、消費者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國際市場營銷、期貨市場、證券學、價格學、廣告策劃、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❷ 李學軍的代表性成果

論文類:
「公安科技文獻」,《警察科學文摘》1990年7月~1996年12月間月刊、雙月刊;
「煙霧防範技術」,《安全技術防範》1995年第3期;
「代森鋅誤檢案及其思考」,1995年《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優秀論文集》;
「偽造貨幣檢驗」,1995年《北京市物證技術學會優秀論文集》;
「臉部識別系統研究」,《安全技術防範》1996年第2期;
「1998年物證技術學和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999年1、2期合刊,第二作者;
「票證防偽」,《安全技術防範》1999年第2和第3期;
「1999年物證技術學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電子數據與證據」,《證據學論壇》第二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2000年物證技術學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
「淺議電子數據的證據地位」,《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2001年物證技術與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當事人主義下辯護律師的地位、權利及制度保障」,《法學家》2002年第3期;
「經濟全球化與刑事訴訟法制」,《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7月(第4期);
「鑒定結論的證據地位及其質證、認證」,首發於《公安大學學報》2002年8月,第一作者;轉載於《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2年第12期。
「2002年物證技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預斷排除法則若干問題淺析」,載《法學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2004年第3期《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全文轉載。
「2003年物證技術與偵查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
「2004年物證技術學與偵查學學術研究回顧」,《法學家》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超期羈押:成因分析及治理管見」,載樊崇義主編,《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刑事審前程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刑事審前程序改革與展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質轉移原理及其發展:原理、復雜性及擴張」,《法學雜志》2005年3月(增刊),第一作者;
「中國鑒定製度的問題與出路」,《證據學論壇》第9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物質可分性原理的評介」,《證據法學論壇》第10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物證收集的合法性問題」,《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物證比對樣本的發現、收集、保管的研究」,《刑事科學技術研究論叢》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
「持續並創新:物證技術學與偵查學研究新景象」,《法學家》2007年第1期;
「美國傳聞證據規則的里程碑式變革」,載《證據學論壇》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程序和實質:鑒定結論發揮證明作用的雙重保障——以物證鑒定為例」,《法學家》2008年第2期;
「鑒定結論的專家論證及其他證據問題研究」,載《中國司法》,2009年第1期。
「偵查機關強制採取物證比對樣本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徑研究」,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評析」,載《證據科學理論與科學——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著譯類:《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參譯者;
《中國稅收法制論》,中國稅務出版社1997年版;參寫者;
《證據調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參寫者;
《物證技術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參寫者;
《證據調查實用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參寫者;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物證技術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副主編,參寫者;
《司法鑒定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刑事審判認證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司法鑒定概論——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參寫者;
《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版,參譯者;
《刑事司法大趨勢:以歐盟刑事司法一體化為視角》,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美國刑事訴訟規則》,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漂移的證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譯者及初稿審閱者;
《證據調查》(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中國偵查學物證技術學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公安學論叢》,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法學教學參考書:刑事訴訟法資料匯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參寫者;
《「十一五」規劃教材:簡明證據法學教程》,副主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證據學論壇》第13卷,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物證技術學》(第3版),第一執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證據學論壇》第14卷,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電子證據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參寫者;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核心課程教學參考書:刑事訴訟法教學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參寫者;
《物證論——從物證技術學層面及訴訟法學的視角》(專著)

❸ 保存證件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什麼

一、保存證件 刑事訴訟法 的規定是什麼? 證據 (evidence)是指依照 訴訟 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於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目前學界對證據制度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科目,稱為證據學或證據法學 二、證據保存 證據保存是一種 行政強制措施 證據保存的義務可是 行政處罰 機關也可是當事人 採取保存措施要向當事人出具由行政機關負責人簽字的的證據登記保存清單。 被登記保存的證據要對案件事實有證明作用,如登記保存駕駛證,對運政案件事實一般沒有證明作用,應立即退還原主,但路政及養路費征稽案件卻有較大的關聯性。再如業戶有《道路運輸證》但偷漏了道路運輸規費,則就不能對貨物進行登記保存,因為這些貨物與案件缺乏關聯性。 採取登記保存措施後必須在七日內作出處理決定,否則,逾期證據登記保存措施自行解除。繼續保存則屬行政扣押,如果沒有法律依據,就會構成行政侵權。 實施證據登記保存措施時,要注意程序合法,登記保存必須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 關於採取強制措施問題, 主要是使用證據登記保存清單保存證件和車輛的時效問題。按規定把車輛或有關證件作為證據登記保存,其保存時間最長不能超過7天。但現在超過7天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據反映,有些車輛連續被扣幾個月,甚至超一年。對此應當引起重視,這種法律關系不定的狀態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管理,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對執法部門不利的法律後果。凡登記時間達到7天,違法當事人仍然既不領證、車,又不接受處理的,第7天起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來接受處理和領回證、車。通知方式應採用書面形式,有條件直接送達的應當直接送達,異地的也可以用掛號信形式郵寄送達。通知書送達後當事人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仍然既不領車,又不接受處罰的,執法部門可按處罰程序操作,直接作出處罰決定,超過復議或起訴期限後,仍不履行的,即可申請 法院強制執行 ,進而終結懸而不決的法律關系。 在我們國家,刑事訴訟法對證據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因為畢竟只有根據證據才能夠對 犯罪嫌疑人 進行定罪處罰,所以在刑事證據方面,保存是必須要嚴格執行法律規定的,被保存的證據,要提供相應的證明的作用。

❹ 吳丹紅的學術成果

《法律與權利》(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擔6萬字;
《證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擔30萬字;
《刑事司法大趨勢》(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擔8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簡明證據法學》(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國刑事司法程序》(合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擔12萬字;
《新世紀的證據法》,獨譯,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謀殺案》,獨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權制度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較檢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國刑事名案程序與證據問題研究》,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側面》,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證據法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9年9月版。
《證據法學》,(參編,孫維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的釋義和適用》,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證據新規定釋義》,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與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即將出版。 《新刑訴法對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贛南審判》1998年第4期,0.5萬字;
《再探控權論——行政法理論基礎的反思》(獲院論文大賽二等獎),《盾鳴》1998年第5期,0.5萬字;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初探》(獲「華為杯」電子商務徵文三等獎),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1期,0.6萬字;
《為陪審制度辯護》(該文獲校論文大賽一等獎),《青年法學》2000年秋季號,0.7萬字;
《舉證時限的理論思考與立法構想》,載《南京師大學報》(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萬字;
《美國規制誘惑偵查的法理評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0.7萬字;
《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簡化改革芻議》,《人民法院報》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萬字;
《論誘惑偵查》,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萬字;
《共犯口供證明力淺論》,載《人民檢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萬字;
《透視證人拒證權的價值理念》,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9期,0.5萬字;
《論共犯口供的證明力》,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萬字;
《證人證言的形式問題反思--以庭審改革為切入點》,載《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訴訟證人拒證原因探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版,0.6萬字;
《誘惑偵查初探》,載《公安大學學報》(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書報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轉載,0.6萬字;
《「零口供」與沉默權》,《檢察新時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9萬字;
《證人資格問題重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萬字;
《兒童作證問題之研討》,載《政法論叢》(核心)2003年第1期,0.8萬字;
《論英美法上的意見證據》,載《律師世界》2003年第3期,0.7萬字;
《證人權利保障論綱》,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1.6萬字;
《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萬字;
《「陷阱取證」的法律思考》,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六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師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1.9萬字;
《我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2期,0.9萬字;
《一體化下的歐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6日B2版;
《證人作證的實現方式》,《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萬字;
《刑訊逼供案的舉證責任》,載《法律適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萬字;
《英美恢復性司法述評》,載《中國監獄法學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萬字;
《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中的證據問題》,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0.8萬字;
《證人制度的實證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1.1萬字;
《傳聞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1.9萬字;
《實現正義的另一種進程》載《訴訟法論叢》第九卷(權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轉載,1.9萬字;
《證人補償制度研究》,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萬字;
《證人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2.2萬字;
《歐美恢復性司法典型案例評價》,載《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萬字;
《證人制度改革縱橫談》,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九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0.8萬字;
《歐盟檢察發展趨勢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載《人民檢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萬字;
《特免權的中國命運》,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1.7萬字;
《法治視野下的卧底偵查》,載《法治論叢》2005年的4期,1.2萬字;
《角色、情境與社會容忍——法社會學視野下的刑訊逼供》,載《中外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3.3萬字;
《面對中國的證據法學》,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萬字;
《刑事訴訟中的律師保密義務》,載《刑事法評論》(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2萬字;
《司法場景中的證人作證》,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1.2萬字;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研究——以法院處理刑訊逼供為例》,載《現代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1.4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樣本與中國現實之間》,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萬字;
《證據法的批判與建構》,載《環球法律評論》(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萬字;
《中國式陪審的省察》,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1.5萬字;
《傳聞法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台灣本土法學雜志》第94期(2007年5月);
《舉報人法律保護的實證研究》,載《法治論壇》2007年第3期;
《證據法學的啟蒙》,載《證據科學》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訊逼供》,載《華中法律評論》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訴訟中的測謊》,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交叉詢問制度的中國問題》,載《證據學論壇》第14卷,2008年12月版;
《傳統訴訟文化新解》,載《西部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
《證據法上的理論迷局》,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證據立法的理想與現實》,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觀方面的證明》,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理念嬗變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8期; 《喧囂中的前進:年終評點司法界》,《湖北法制報》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兒童作證,不是一紙規定那麼簡單》,《檢察日報》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從誤用測謊技術》,《檢察日報》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誘惑偵查」須嚴格控制》,《檢察日報》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錄的困惑》,《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對司法的媒體監督》,《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規定證人的三種權利》,《檢察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3版;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不應叫停》,《檢察日報》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揚法學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偵查需要法律規則》,《檢察日報》2003年6月6日第3版;
《與學術親密接觸》,《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的誘惑偵查》,《檢察縱橫》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偽證證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認罪口供的自願性和真實性》,《檢察日報》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萬字;
《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中具有調查權》,《檢察日報》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萬字;
《如何建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4年1月8日第3版;
《歐盟檢察制度有了新發展》,《檢察日報》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證據學研究的「三維世界」》,《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遠OK?》,載《方圓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與制度的路》,《方圓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與法律縫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圓法治》2005年第 4期;
《維權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圓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義滅親」文化與法律思維》,《方圓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實·錯案·證據》,《方圓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方圓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話》,《法學家茶座》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於細微處見法治》,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方圓法治》2005年第 11期;
《證人為什麼不出庭?》,《法制日報》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方圓法治》2006年第 3期;
《為什麼不能實行毒品「合法化」》,《檢察日報》2006年1月9日第3版;
《叢林正義與司法正義》,《法制日報》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順從暴力與順應權力》,《方圓法治》2005年第 13期;
《證據立法呼聲緣何歸於沉寂?》,《檢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話》,載《中國婦女報》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論與尷尬》,《方圓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圓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個辛普森——程序法治視野下的羅伯特殺妻案》,《方圓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為什麼而爭論》,《檢察日報》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誘惑偵查:既然實際採用,就該立法規制》,《檢察日報》2006年3月20日,0.5萬字;
《讓律師走出保密義務的困局》,《檢察日報》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質》,《方圓法治》2005年第 16期;
《閑話「以保創收」》,《法制早報》2006年6月5日;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檢察日報》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誰來監督監督者?》,《方圓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廣告治理中的法治憂思》,《法制早報》2006年7月9日;
《事實的「羅生門」》,《檢察日報》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綁性」》,《法制早報》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烏托邦》,《方圓法治》2005年第 19期;
《親歷庭審台灣「第一女婿」》,《方圓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學的開放與限制》,《法制早報》2006年8月20日;
《錯案何以揮之不去?》,《法制早報》2006年8月28日;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方圓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親歷嗆扁現場》,《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方圓法治》2006年第17期;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檢察日報》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斷案」》,《法制早報》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後》,《方圓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麗與哀愁:感受台灣地區法律的脈動》,《法制早報》2006年9月25日;
《中國證據法學第一人》,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證據相對主義》,《檢察日報》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報》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誰最大?》,《檢察日報》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廂情願》,《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動物的法律權利》,《檢察日報》2007年2月5日第3版;
《寶島司法掠影》,《法學家茶座》第14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裡》,《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電腦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報》2007年4月15日;
《側面看法律》,《檢察日報》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方圓法治》2007年4月下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審判——電影〈十二怒漢〉中的證明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下期;
《從發現真實到價值多元》,《檢察日報》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錯位的權利保障》,《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擊官員的「真」文憑》,《清風》2007年第3期;
《殺光所有的律師?》《晟典律師評論》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雞肋:中國式陪審》,《中國改革》2007年第7期。
《保護舉報人是檢察機關的義務》,《法制日報》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實》,《檢察日報》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紙餡包子」背後的真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法學家茶座》第1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紙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法制日報》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軟體與硬體》,《檢察日報》2007年9月4日(4826期)。
《預防腐敗犯罪需警惕當代韋小寶》,《法制日報》2007年9月9日。
《關於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萬別來念法律?》,《方圓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檢察日報》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師父石仲朱》,《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學院聽課》,《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21版;
《網路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報》2007年10月21日;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圓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證人是靠不住的》,載《人民檢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證據理論的一個側身》,載《方圓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學證據的迷霧》,《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檢察日報》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問手術簽字制度》,《法制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2版;
《華南虎」真假辯:一場精彩的民間審判》,《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選擇有慣性作用?》,《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2007年12月24日A3版轉載。
《科學證據一定是科學的嗎》,《檢察日報》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麼》,《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後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路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麼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願的自願》,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

❺ 刑事案件證據三性

證據 的「三性」是指證據的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性三大特性。 一、合法性判斷。 證據合法性,側重於形式,主要解決證據資格也就是證明能力的問題。 二、真實性判斷。 證據真實性,即證據所表達的事實或內容是真實的,不是臆想或虛構的。 三、關聯性判斷。 證據關聯性,是指證據與待證事實必須密切相關,具備證明待證事實的屬性。 關聯性證據包括定罪證據和免罪證據兩種。定罪證據與事實之間是內在的直接的關系,而免罪證據與事實之間則是外在的間接的關系。例如 死刑 案證明標准更嚴格,要求「排除一切合理懷疑」。 拓展資料: 證據是指依照 訴訟 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於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目前學界對證據制度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科目,稱為證據學或證據法學。以上便是刑事案件證據三性的相關內容

❻ 為什麼要學證據法學

簡單地說,不學證據法學,就會出現下面兩種情況:要不就是捉住犯人定不了內罪,定不來罪。容要不就是捉住不是罪犯的人時又亂定罪。無論是民法還是刑法,無論是法院、公安局、檢察院工作都要會找證據,會用證據。就是在行政機關工作,證據法學的知識也是非常有用的。

❼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陳瑞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ltUJunGoOsrLXKGA7as2JQ 密碼:z025

書名:法律人的思維方式
作者名: 陳瑞華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5-1
頁數:280
內容介紹:
中國法律人今天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從事不同法律職業的法律人,竟然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不僅如此,一些社會公眾基於對中國法治狀況和個人處遇的反思,對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提出質疑,對法律人提出批評。對這些問題的深深感觸,成為作者此部作品的靈感之源。作者期望在「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這一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標題之下,為讀者奉獻一系列新的思想和心得。
作者介紹:
陳瑞華,男,1967年2月生,山東聊城人,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工作。獨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審判原理論》(1997,2004),《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2000,2005,2011),《看得見的正義》(2000),《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2003,2008,2011),《程序性制裁理論》(2005,2010),《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2005,2010),《程序正義理論》(2010),《比較刑事訴訟法》(2010),《法律人的思維方式》(2008,2011),《論法學研究方法》(2010),《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2011)。2004年11月,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0年2月,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❽ 何家弘的學術成就

「錯案為何能復制」,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4月26日
「刑事司法大趨勢」,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嚴懲不如嚴查」,載《法制咨詢》2009第4期
「反腐敗:在嚴懲、嚴查與嚴防之間」,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7期
「論法律語言的統一和規范——以證據法學為語料」,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用品格證明人身危險性的探索——評劉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證據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載《河北法學》2009年第2期
「論推定概念的界定標准」,載《法學》2008年第10期
「論推定規則的適用」,載《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
「從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關於推定范疇的反思」,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4期
「論推定規則適用中的證明責任和證明標准」,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從『硬審訊法』到『軟審訊法』」,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17期
「論職務犯罪偵查職權的優化整合」,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20期
「享受法學」,載《法制資訊》2008年第10期
「證據的審查與認定原理論綱」,載《法學家》2008年第3期
「證據學抑或證據法學」,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奧運規則》專題報道之一 奧運·法治·民主」,載《民主與法制》2008年第15期
「提高瀆職犯罪的『風險成本』」,載《先鋒隊》2008年6期
「刑事錯案中的證據問題——實證研究與經濟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2期
「從法律走向法治」,載《民主與法制》2008年第5期
「證據法功能之探討——兼與陳瑞華教授商榷」,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檢警關系」,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3期
「論職務犯罪偵查的專業化」,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5期
「論司法證明的基本范疇」,載《北方法學》2007年第1期
「多種些活樹 少談些森林——也說『中國法學向何處去』」,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1期
「中國司法鑒定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5期
「論證據的基本范疇」,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1期
「中國陪審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展為借鑒」,載《法學家》2006年第1 期
「人權語境中的「好人」與「壞人」——從鍾南山院士被搶談起」,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7期
「從司法證明模式的歷史沿革看中國證據制度改革的方向」,載《法學家》2005年第4期
「中國特色的檢察體制的完善」,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對法定證據制度的再認識與證據採信標準的規范化」,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3期
「論司法鑒定的規范化」,載《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第3期
「刑事司法的十大發展趨勢」,載《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從正義女神的蒙眼布談起」,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期
「司法證明標准與烏托邦——答劉金友兼與張衛平、王敏遠商榷」,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偵查立法之我見」,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6期
「論檢察機關執法觀念的更新」,(何家弘、劉為軍合著)載《人民檢察》2004年第3期
「文書審與司法公正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論法官造法」,載《法學家》2003年5期。
「2002年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3年1期,何家弘,劉品新,劉為軍
「圈套、誠信與偵查法治」,載《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6期,何家弘,劉為軍
「兩大法系證據制度比較論」,載《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
刑事證據立法與犯罪偵查觀念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中國需要「法治」足球中國律師,,編輯部郵箱2002年第9期
「法律不是專政的工具」,載《山東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
「刑事證據立法與犯罪偵查觀念」,載《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4期
「足球黑哨問題之我見」,載《法學雜志》2002年2期。
「測謊結論與證據的有限採用規則」,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
「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我見」,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1期。
「入世·足球·法治」,載《比較法研究》2002年2期。
「2001年物證技術學與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學軍,劉品新
「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準確」,載《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爾冬,何家弘;
「論科學證據的採納與採信」,載《中國司法鑒定》2002年1期,何家弘,劉曉丹
「什麼是誘惑偵察」,載《法治與社會》2002年11期,何家弘,龍宗智
「完善司法鑒定製度是科學證據時代的呼喚」,載《中國司法鑒定》2001年1期-何家弘,劉昊陽
「2000年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1年1期-何家弘,劉品新,陳碧
「中國刑事證據規則體系之構想」,載《法學家》2001年第6期。
「試論刑事司法與證據制度的價值取向」,載《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論司法證明中的推定」,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司法證明同一論」,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1期。
「刑事證據的採納標准和採信標准」,載《人民檢察》2001年10期。
「「零口供」與沉默權」,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4期。
「論司法證明的目的和標准——兼論司法證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疇」,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論司法證明方法的特點和種類」,載《公安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沉默權制度及刑事司法的價值取向」,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證據的採用標准」,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第3期。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沉默權制度」,載《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關注家庭暴力」,載《今日中國(中文版)》2000年第3期。
「試述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載《法學雜志》2000年第2期。
「試論司法公正觀念的相對性」,載《中國司法》2000年第4期。
「法學的通俗化」,載《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3期。
「讓證據走下人造的神壇——試析證據概念的誤區」,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
「執法長官與公訴律師——美國檢察官職能評析」,載《人民檢察》1999年第5期。
「司法公正論」,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2期。
「自由心證與認證制度──證據學師生對話錄」,載《中國司法》1999年第1期。
「監督,還是介入?──論大眾傳媒對司法公正的影響」,載《中國司法》,1999年第9期。
「女性「失貞」面面觀——來自婦女熱線的報告證人李昌鈺」,載《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
「司法證明方式和證據規則的歷史沿革——對西方證據法的再認識」,載《外國法譯評》1999年第4期。
「公正執法與科學執法」,載《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有毒的樹上結出的果實一定有毒嗎?──關於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的師生對話錄」,載《中國律師》1999年第3期。
「陪審制度改革斷想」,載《中國律師》1999年第4期。
「有毒的樹上結出的果實一定有毒嗎?(三)──關於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的師生對話錄」,載《中國律師》1999年第5期。
「有毒的樹上結出的果實一定有毒嗎?(四)──關於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的師生對話錄」,載《中國律師》1999年第6期。
「有毒的樹上結出的果實一定有毒嗎?(五)」,載《中國律師》1999年第7期。
「神證·人證·物證——試論司法證明方法的進化」,載《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陪審制度縱橫論」,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李昌鈺:一流美國法庭科學家」,載《科學與文化》1999年第5期。
「美國總統柯林頓給會議的賀信」,載《法學家》1998年第5期。
「美國反腐敗法律制度」,載《外國法譯評》1998年第4期。
「我與推理小說的緣份」,載《法律與生活》1998年第1期。
「現場勘查之王——美籍華裔物證鑒定大師李昌鈺博士」,載《法律與生活》1998年第2期。
「加拿大警察一瞥」,載《法律與生活》1998年11期。
「證據意識漫談」,載《法學雜志》1998年第3期。
「沒有掛簾的窗戶——美國華裔「超級神探」李昌鈺辦案紀實」,載《中國司法》1998年第3期。
「1997年物證技術學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1998年第1期,孫言文;何家弘;劉品新;王保國
「證明的自由」,載《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3期,喬納森·科恩著,何家弘譯;
「香港「廉署」采訪記」,載《華夏星火》1997年第6期。
「證據調查方法探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證據調查方法探源(續)」,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為「自由心證」正名」,載《法學雜志》1997年第6期。
「米蘭達忠告」,載《人民檢察》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偵查制度(一)」,載《公安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日本的犯罪偵查制度(二)」,載《公安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偵查制度(三)」,載《公安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1995年物證技術學和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
「英文版《中國審判案例要覽》評介」,載《法學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羅德立;何家弘。
「法國犯罪偵查制度(續)」,載《公安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證據調查學的對象和體系」,載《法學雜志》1996年第6期。
「關於創建「證據調查學」的構想」《法學家》1996年第6期。
「論美國檢察制度的特色」,載《外國法譯評》1995年第4期。
「法國的犯罪偵查制度」,載《公安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法國的犯罪偵查制度(續)」,載《公安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法國的犯罪偵查制度(續)」,載《公安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
「外國法庭科學鑒定製度初探」,載《法學家》1995年第5期。
「1994年物證技術學和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證技術學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展望」,載《法學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證技術在強化執法職能中的重要作用」,載《法學雜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
「美國檢察制度研析」,載《法學家》1994年第4期。
「美國檢察制度的歷史研究」,載《法治論叢》1994年第3期。
「美國的犯罪偵查制度」,載《公安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美國的犯罪偵查制度(續」,載《公安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
「從洛杉磯事件透視美國審判制度的弊端」,載《法學雜志》1992年第5期。
「外國偵查制度淺析」,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外國偵查制度試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英國的犯罪偵查制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偵查學十年」,載《法學家》1989年第2期。
「美國檢槍史上的著名案例」,載《法學雜志》,1989年第3期。
「偵查方法史考(二)」,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刑事訴訟證據屬性新辨」,載《法學家》1988年第6期
「罪犯識別與親子鑒定中的「遺傳密碼指紋法」」,載《法學雜志》,1988年第1期。
「偵查方法史考(一)」,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8年第6期。
「犯罪偵查中的同一認定問題」,載《法學家》,1987年第5期。
「犯罪偵查學基礎理論芻議——與劉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
「從一件奇案論同一認定的兩種基本認識方法」,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同一認定種類之我見」,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同一認定理論與犯罪偵查學」,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對墨刑的一點新認識」,載《法學雜志》,1986年第2期。
「防衛過當的定罪問題」,載《法學雜志》,1985年第4期。
「在運動中把握法制的協調發展」,載《法學》1984年第10期。
「美國測謊業一瞥」,載《法學雜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靈魂――外國犯罪實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虛擬的真實――證據學講堂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犯罪的密碼――科學探案紀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換位的視角――多媒體對話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證據的語言――法學新思維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從通俗到深奧――法治文化雜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從觀察到思考――外國要案評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從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從相似到同一――犯罪偵查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從應然到實然――證據法學探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人生狹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誤區――龍眼石之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後的罪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情淵――雙血型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語――美國法律制度》(第4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豪門血案》(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雙血型人 股市幕後的罪惡》(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毒樹之果》(主編),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證據法學》(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三言九問 德恆證據學論壇實錄》(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新編犯罪偵查學》(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證據法學研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簡明證據法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語》(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外國刑事司法制度》(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新編證據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的陪審制度向何處去――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展為背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中國偵查學·物證技術學發展報告》(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享受法緣》(獨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公安學論叢》(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司法大趨勢 以歐盟刑事司法一體化為視角》(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證據調查》(第2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證據大全》(第2版)(譯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司法體制研究》(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證人制度研究》(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奇案》(譯著),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
《司法鑒定概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檢察證據教程》(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證據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證據制度改革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偵查論叢》(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外國證據法》(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神證·人證·物證》(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人才與司法改革――中日法學家的對話》(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證據的困惑》(獨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外國證據法選譯――增補卷》(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電子證據法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審判認證指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外國證據法選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證據學論壇》(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
《法苑雜談》(獨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
《當代美國法律》(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證據調查實用教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新編證據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證據調查》(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當代西方犯罪與罪案實錄》(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域外痴醒錄》(獨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畫》(獨著),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歐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審訊與供述》(譯著),群眾出版社1992年版
《血痕彈道指紋探奇》(譯著),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
《犯罪鑒識大師 李昌鈺》(獨著),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人生誤區――龍眼石之謎》(獨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性科學知識薈萃》(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法律英語實用教程――美國法律制度要覽》(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後的罪惡》(獨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刑事證據大全》(譯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瘋女》(獨著),群眾出版社1995年版
《毒樹之果 美國刑事司法隨筆》(編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中美檢察制度比較研究》(英文版)(獨著),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
《同一認定――犯罪偵查方法的奧秘》(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外國犯罪偵查制度》(編著,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問題研究》(譯著),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英國警察》(譯著,第一作者),群眾出版社1989年版
《私人偵探與私人保安》(編譯,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偵查人員出庭憑證的范圍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項目)
「刑事訴訟中證據調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國法學會項目)
「檢察制度比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重大項目)
「司法鑒定人的出庭作證研究」(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項目)
「偵查機關強制采樣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徑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偵學研究會項目)
「證據的審查與認定原理研究」(2006年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
「刑事錯案實證研究」(2006年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
「證據的審查與認定原理研究」(2006年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
「陪審制度比較研究」(2004年司法部項目)
「歐盟刑事司法一體化」(2004年歐盟法律與司法合作項目辦公室項目)
「刑事審判中的證據制度研究」(2000年國家重點社科基地重大項目)
「刑事審判認證制度研究」(2001年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
「電子證據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
「中外司法體制研究」(司法部項目)
「證人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檢察機關執法觀念的轉變」(最高人民檢察院項目)

❾ 刑事證據學和證據法學有什麼關系又有什麼不同

刑事證據是證明和認定刑事案件事實的手段和方法,是刑事訴訟的靈魂,刑事證據學就是專門以刑事訴訟中的證據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理淪性和實踐性兼備。由於刑事證據學既是刑事訴訟法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對刑事證據學的研究不僅要以刑事訴訟法學的理論作為基礎,還要綜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刑法學、犯罪學、法醫學、哲學、心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證據法學是法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作為訴訟法專業當中的主幹學科來說,它更是每一個學習、從事該專業學生所必不可少的學習課程內容之一。證據法學是研究司法、執法等活動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或者其他相關事實的規律、方法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從總體上來說,該學科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論方面內容,主要包括證據基本理論(如證據概念、類別等)以及證明的理論(如證明的概念、證明的標准、證明的責任等);其二是實踐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證據的收集、審查、認可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實際運用。刑事證據學以證據的尋找和認定為主,是在刑事案件的證據,來作為刑事訴訟的基礎。二證據法學是比較廣范圍的對證據在法這一角度的確立。民商事、行政及軍事案件里都需要證據,都會有證據學。他們有一定相交的區域,但是目的不同,應用領域不同。

熱點內容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