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線影評
⑴ 如何做影評人
1講出值得觀賞的影片。
2捍衛不為人知的佳作。
3展現更為寬廣的歷史視角。
4提供技術層面的洞見。
5賦予優秀的製片人以名譽和聲望(以使其為大眾熟知)。
舉個例子,1982年的迪斯尼電影《Tron》,裡面的故事,人物和技術和現在電影比起來,簡直慘不忍睹,也不是那種有深刻世界觀的電影,但是他真的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CG角色的主流電影,在電影史上功不可沒。
這樣的電影,只能放在電影史上去評價,單獨說技術,故事,技巧都是毫無意義的。
而一個技巧的使用,雖然看起來已經稀鬆平常,但是歷史上第一個這么使用的電影,將是經典,比如大量使用景深調度和多角度敘事的《公民凱恩》,而這是電影評論的重點。
任何一個好的電影,都是一個新的電影。這句話裡面的」新「,是針對電影史的。電影的突破和創新,是針對電影歷史的創新。單看創新本身,似乎是沒有意義的。
而很多普通觀眾,很難明白一個好的電影到底好在哪裡,為何成為經典,而答案,就在電影史中。
為什麼《銀翼殺手》好。故事,人物依然還是沉悶的。但是奠定了以後所有未來世界科幻電影的一個基調:文化混疊,東方要素,骯臟潮濕街道,巨大的顯示屏,黑市交易,機器警察……
《Avatar》前面一段被剪掉的片段,基本復制了《銀翼殺手》的設定,可以說,詹神也沒有超越《銀翼殺手》。該片的地位,是歷史給與的。而《角鬥士》的成功,普通觀眾的解釋似乎是」好看,壯觀「,而電影評論家的解釋卻和觀眾有所不同,在專業影評人眼裡,這是「劍與皮涼鞋片」(古羅馬軍團戰士的裝扮)的復興。
⑵ 看《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5篇影評
《辛德勒的名單》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戰爭的恐怖。我為大家帶來幾篇《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一
影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大規模奴役屠殺猶太人的一段沉重的歷史。
當猶太人被趕往猶太區時,街頭的納粹人高聲喊:「快滾吧!該死的猶太人!」透過黑白的影片,我看到那些猶太孩子眼中的光漸漸黯淡,他們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苦難與折磨。我不敢想像,他們都還那麼小,心中的憧憬與對美好的嚮往就這樣被蹂躪;就像這黑白的畫面,壓抑得令人窒息。納粹對猶太人的黑暗統治使猶太人徹底成了他們的奴隸。廉價的勞役成了猶太人生存的唯一選擇。後來,電影中出現了一個人物——戈特,他把屠殺猶太人當成樂趣,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憐憫與寬恕,他僅存的只有拒絕、殺戮和無法言語的暴戾。
我仍記得他的猶太女傭海倫說:「我捉摸不透他的喜怒哀樂,我不敢靠近他,我感覺他隨時都可能殺了我。」我還記得她眼睛裡噙滿淚水,恐懼的眼神與抖動的身軀如暴風雨般滌盪著我的內心……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群逃難猶太人中的一位身著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她是這部影片中唯一一抹鮮紅色,她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蹦蹦跳跳尋找著避難的地方,這一幕恰巧被辛德勒看到了,或許是被紅衣女孩所震撼,他的目光久久不肯離開。女孩在一個沙發底下藏身,她悄悄的趴著,露出笑容。可看到這里的我心卻如刀割一般痛,她多像一個天使!可混然不知惡魔的魔掌終會伸向她。後來,當紅衣女孩再次出現時,是在運屍車上,她的紅色大衣依然很鮮艷,可那已不再是希望了,而是我們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電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德裔家庭,家境優渥,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後因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來到克拉科夫尋找發財機會,交際手段高明,能言善道,靠敲詐勒索,讓猶太富商給他投資;長袖善舞,靠賄賂德國軍官取得官方合約。空手套白狼,短短的時間之內從兩手空空發展成了大富翁以及軍方的好朋友。他的本意是發財,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讓他親眼目睹了納粹黨人的殘酷暴行,看到了猶太人被肆意作文http://Www.ZuoWenWang.Net/地踐踏和殺戮,他沒有選擇冷漠和逃避,而是巧妙地出手相助。他用高超的交際手腕買通軍方,讓猶太人到工廠來做工,讓他們短暫逃離集中營的地獄;找個測試消防水管的借口,給火車內飢渴的猶太人帶去生命之水;安慰悲苦絕望的女傭;勸告殺戮成性的軍官用寬恕的管理方式;最後鑄就了閃耀人性光輝的名單。不惜散盡錢財,置自身於危險,保護素昧平生的猶太人。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層層釋放。
「一流的智慧總是自相矛盾的」在辛德勒身上完美展現,他既自私自利、縱情聲色犬馬,又堅守善良的道德底線,彰顯人性的光輝,這是一個真實的人,完美的人。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好學生,但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做沒有惠及個人利益,但卻正確的事情。
戰爭,能揭露一個人的丑惡嘴臉,也能展現一個人閃光的一面。辛德勒在看到猶太人的慘狀後,用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換取猶太人的命,他的名單上列印著一千一百多個人的名字,這不僅是名單,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辛德勒舍棄了很多東西,卻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在猶太人成為自由民時,他們用唯一的金子為辛德勒做了一枚戒指,上面刻著:「當你拯救了一個人,就等於救了一個世界。」
這是辛德勒對自己的救贖,他的善行使一千多個人得以生存。想必,這是人性的光輝,是我看到的在這部影片中納粹人的唯一閃耀的光芒。我時常想,假如我是辛德勒,我會傾其所有拯救猶太人嗎?假如我是戈特,我會殘忍無情地屠殺他們嗎?又或者我是那個時期的猶太人,我是否能忍受避難時躲在糞坑裡?是否能不懼怕死亡?我該怎麼生存,又該怎麼死去。我無法知道,因為我的懦弱,因為我沒有勇氣去面對,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我只能當一個旁觀者,為辛德勒的光輝贊頌。為戈特的殘忍而憤怒,為無辜遇難的猶太人而惋惜,為倖存的猶太人祝福。
時至今日,難忘的是那份厚重的名單,更歷歷在目的是黑白畫面中穿梭在人群中的紅衣女孩,她是最熾熱的火焰,也是人們心中最灰暗的角落。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二
《辛德勒名單》真實的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
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法西斯殺害的,真實的歷史事件。
影片開始,猶太人圍立桌旁衷情聖詠的心聲是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集束不定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
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
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
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讓世界五顏六色。
」
或許在開始的時候,奧斯卡。
辛德勒並不是為了救猶太人而開設工廠的,因為畢竟他是一個商人,一個精明發戰爭財的人,他選取猶太人做工人,是因為他們是最便宜的勞工,開始的他便是為了獲取更多利潤這個目的。
這些猶太人得到搪瓷廠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暫時的安全,沒有受到殺人機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心中的避難所。
奧斯卡。
辛德勒,一名納粹分子,他應該早就知道德國人建造的火葬場及煤氣室,早就聽說,浴室和蒸氣室的噴頭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氣。
他早就知道猶太人遭受納粹的殘酷逼害——電影中有一幕:一列列火車,一節節車廂載滿了猶太人的衣物——他們的鞋子,他們的金器,他們的衣服,成堆成堆的,
堆成好幾座小山,當一把一把金牙仍在驗收員面前,他擺出一副厭惡又無奈的神情,接著便是拿起放大鏡驗證它的真偽……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仇視猶太人,那個驗收員心中應該有些為自己身為德國人而羞愧吧。
奧斯卡。
辛德勒應該也有這種感受吧,1943年,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遭受到的殘酷血洗,他偶然地在遠處看到了這一幕——無數的猶太人被從家中趕到了街上,一陣陣聲之後,一群群猶太人倒了下去。
入夜了,以為安全了的猶太人從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來,從地板下面,從床鋪下面,從鋼琴中……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吸一口安寧的空氣,
耳邊又響起了聲……血從天花板上滲出,從床鋪下流出……一位德國指揮官悠閑地彈起了巴赫的樂曲……其時,一位德國軍官對辛德勒說:"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
600年前,猶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腳,他們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上興盛起來,他們一無所有的來,一無所有,卻發了跡,六個世紀,形成了猶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個世紀的歷史成為謠言,它們從未發生過,今天才是歷史。"
「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
是啊,是會被紀念的,是罪證的印記!猶太人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更震撼了我們,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輕易,那個遙遠的年代——猶太人的生命無法由自己掌控,不必說,
那站成一排的人們被同一顆子彈穿過節約出一堆可悲的屍體;不必說,那兩鬢斑白的老人被年輕的手掌呼過回響出一種人性的泯滅;不必說,那些堆成山的屍體被烈火無情的吞噬焚化出一片窒息的血色;
不必說,曾經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了生命和延續只能躲到臭氣熏天的糞坑裡;不必說,一支發不出子彈的壞對著老人的腦袋不停響起,
甚至不知道哪一發會真的射出他只能這么無力在死亡線上等待……我們啊,生活在安逸的年代,從沒有想像過那戰火硝煙的年代是怎麼的一回事,只是淺顯地了解當中的皮毛。
我們能夠握住我們自己的生命,生存或死亡由我們自己來選擇,那時的猶太人呢?他們不能!
殘酷血洗,揭示出納粹分子的丑惡,那時多麼的令人氣憤,生命在他們眼中到底是什麼!辛德勒醒來了,他的良心使他脫離魔鬼的行列,那時的他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更多地保護猶太人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於是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這批猶太人得以倖存下來。
獲取暴利之後的他曾對他的妻子說:「我敢說這里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忘記辛德勒,他們會說;'奧斯卡·。
辛德勒人人都記得他,他做出了傑出的事,他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他空手來到這里,帶著兩只旅行箱離去,裝滿了世上的財富。
」說那番話時,他追逐的是金錢,但最後他得到了比金錢更可貴的財富——永恆。
施義的與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歷史——人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與猶太人告別。
那時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針--兩條命……」他,認為自己做得不夠。
「我本可以救出更多人的。」
那一刻,心裡那道情感的防線很輕易的垮掉了——為他所感動,他已經很努力了。
「你已經做了很多。」猶太人stern安慰道。
影片結束時,是辛德勒的墳墓,那些在戰前曾經獲得辛德勒救助,而幾十年後已步入暮年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代表先人走過墳墓,都在墓碑上放一個代表"感恩永遠不變"的石塊作為敬禮。
那一紙名單見證了生命的永恆,那一枚指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著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於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條生命啊,長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財富買到了永恆,成為永不被遺忘的記憶,這是生命的見證!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三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電影。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燭光。一根火柴點亮了蠟燭,猶太人在禱告,贊美詩結束後燭光慢慢熄滅,變成一縷青煙,然後四周變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畫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徵著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一個小女孩用紅色,這個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之後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我想正是這個小女孩觸動了辛德勒,使他從最開始的一個趁機想發大財的商人,轉變成一個有良知有人性的人。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強與弱、野蠻與良心的之間的沖擊。
那些名單上的猶太人是幸運的,就像斯坦恩說的:「這份名單是生命,名單之外就是深淵。」。但,有更多的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是那個時代的杯具。歷史是蒼白的,沒有人能夠篡改它黑色基調——沉重而哀傷。但是,此刻卻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東的土地上,孩子們十幾歲便放下課本,拿起路邊的石塊練習著打倒敵人。很難想像在貧民區的矮牆、磚塊中他們的童年是多麼的悲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歐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中東地區的人口圖卻是個標準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於老年人口比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甚至不到30歲!
這正是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的!新聞里常聽到:「以色列對加沙實施新一輪空襲,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傷」等等的戰報,我們都早已習以為常。當這些人的生命化為一個個數字的時候,沒有人哀傷。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有的只是報復,又是死傷!
記得政治書里有句話:當今世界的局勢是大多數地區和平,少數地區戰爭。
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話語,透露著整個世界的無奈。人性在那裡早已被泯滅,擁有的只是對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無力改變這一切,能夠的只有期望。
期望其他國家能夠帶給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
期望巴以兩國的停火協議能夠長久!
期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四
對於和戰爭有關的電影,女生的興趣一向都低於男生。
幾年在北京前買了這個電影的dvd, it男看過之後推崇備至,而我卻一直都沒有完全看過,僅僅看過其中的一些片斷。
當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納粹在krakow大屠殺後繼續「清洗」躲藏在房子角落、夾層、壁櫥或鋼琴中的猶太人,其間一個德國人伴著聲在鋼琴上彈奏巴赫的「英國組曲」(第二組曲bwv807第一樂章)。。。
(不過我至今沒有想通電影里為什麼有一段德國士兵的對話,討論這個曲子是莫扎特的還是巴赫的。。。)
最近發現當初買的碟片已經自殺,況且現在可以買到更好的版本,於是又買了一套。
買回家之後溫習這舊片,終於完整地再看了一遍。
都說這個片子很長,但我坐在那裡,安靜地看完這個片子,一點也不感到時間的流逝。
影片是黑白的,所以,窗子是白的,鋼琴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大地是黑的;皮膚是白的,外套是黑的;雪花是白的,鮮血是黑的。
死亡本身造成的恐懼因此被淡化,而因為被納粹所踐踏的人性和對未來的無望而產生的絕望,反而被影片推至極限。
沒有看過這個片子的人,決不會體會到這種絕望,而我,我相信自己哪怕是看過十次,所感受到的,也決不會超過那真正絕望的千分之一。
那是怎樣不見天日的一種黑暗啊。
而辛德勒的名單,對於那一千多個「schindler‘s jews」來說,卻是那無盡黑暗中觸手可及的一絲微光。
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生命,一個故事,更能燃起更多的希望。
黑白的影片中,卻出乎意料地讓觀眾看到一絲色彩,--一個身穿淡淡紅衣猶太小女孩在遠遠的背景中奔跑,彷彿逃離了納粹的魔掌。
但在將近結尾處一輛裝滿了屍體的車上,我又看到了那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那個鏡頭依然是遠遠掠過,卻喚起人心中無盡的悲傷。
影片的末尾,那些獲救的「schindler‘s jews」手挽手站在地平線上,畫面漸漸由黑白轉為彩色,那個時刻,彷彿冰封大地瞬時充滿了陽光,讓我的喜悅眼淚溢滿了眼眶。
我想,這部電影的感人,不在於情節,在於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五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盡管不是第一次看,但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著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著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著那段哀傷的過往。個性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群,與再次出此刻運屍車上的比較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正因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來自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盡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說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豎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脫助紂為虐這一污點。正因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正因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因此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但是真實中的德國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里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說,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正因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能夠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的確,當時架構於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著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能夠逃避,至少能夠選取不一樣流合污。明明知道納粹進行
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擔職責,理解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為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處於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里喜愛拿集中營里猶太人做活靶的阿蒙,亦能夠從對猶太女僕說「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溫情。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里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溫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僅對於猶太人,亦包括波蘭人等一切所謂的劣等民族。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用心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因此恐怖,是正因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徵,而化身為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於法律人而言,它有著特殊的好處。正因無論詩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務必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透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但是只是抽象的詞彙象徵。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但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於這種尊重,才有了英國大憲章里「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權分立而築起的權力的堤壩,才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才有了程序重於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此刻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一樣學說的字里行間。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並不在於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我想,對於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能夠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
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佘祥林式的杯具了。
⑶ 電影終極面試影評3篇
《終極 面試 》的中心在於通過面試、通過面對壓力、利益、競爭、懷疑、選擇時,對人性的揭露與 反思 。下面是有電影終極面試影評,歡迎參閱。
電影終極面試影評篇一:
《終極面試》就電影來說,是不錯的電影,人物塑造豐滿,細節布置極其到位,情節跌宕起伏,是一場鬥智斗勇的好戲;就面試來說,是一場怪異、冒險、“新潮”、恐怖的面試,並不能給在直接的面試技巧上給我們什麼幫助。
但既然是欣賞影片,就該先弄清楚影片想對我們說什麼,如何對我們說這些,批抨或褒揚是後面的事了。
影片的中心不在面試上,因為沒有人會Hire a murderer, torturer, cheater, gambler. 它的中心在於通過面試、通過面對壓力、利益、競爭、懷疑、選擇時,對人性的揭露與反思。影片表現地非常深刻,我在這里就不做教條主義的講論了,就 說說 我自己的收獲。
我做為一個求職者要有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原則。面對壓力、挑戰、誘惑……都能站得住。這樣我在處理任何問題時,我會有一個基本的回應。這個回應一方面滿足我的道德底線,另一方麵包含了我的基本技術 經驗 。這樣保證我的決定不會令我後悔。手足無措和不折手段一樣是註定失敗。
而當我最真誠的價值觀與原則不能被招娉方接受的話,那不用工司拒絕我,我也應該離開公司,因為我不可能在這個工司得到想要的成功。
Blonde就是這樣一位求職者。從始至終的 細心、謹慎、注重合作、尊重他人、富有愛心與憐憫、智慧、反抗不義。於是她勝出了。(注意我並非說,有這些就夠了,8個應娉者都是過關斬將,層層晉級的選手,他們都已經滿足了基本職業要求的能力了。)
那關鍵問題是,我最堅持的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好機會我自己來整理一下。
誠實。這要求我平時就實打實地完成各樣技術培訓與任務,培養要求的能力。盡量不給自己說慌的機會。
尊重。尊重對手,尊重考官,尊重別人的意願與勞動,尊重自己。
堅持。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放棄追求目的與答案。
細心。不要讓自己的頭腦鬆懈。大腦是越用越靈活。
奉獻。對自己力所能及(不違背原則與職業道德)的幫助,不要說不。相反要主動。Never be CRUEL.
勇敢。面對風險不要立刻逃避。而是合理分析,在可承受的最大損失下,勇敢接受挑戰。
電影終極面試影評篇二:
首先,沒有看電影的千萬不要看影評,因為任何影評都會影響自己的判斷。就像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這樣開放式的推理電影也會引導出不通的論斷。每個人有了自己的推理後,然後看看別人的推理,互相切磋,恍然大悟,這才是推理者的樂趣。
然後說說我的想法。按退場順序逐個分析:
最先退場的是Chinese Woman。這個人真不好說她是托還是面試者。她最先在紙上寫字,給大家提供了在試卷上寫字可能是損壞試卷的行為。在無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她最先犯下錯誤,淚流滿面地被保安拖出考場。為什麼傾向於說她是托?從海選到最後決勝的8個人,個個人都應該是眾里挑一的精英。而她,在還沒有弄清題目是什麼,就在試卷上寫我應該飛的很高這樣很虛的話,不是一個精英會做的事情。比起相信海選水分大,我寧願認為她是設計好的一個tips,在大家都還沒有在試卷上寫任何字之前,就提示大家“寫答案”是錯誤的答案,從而埋下尋找“question”這樣地伏筆。而且,我情感上不想把一個中國精英定義為一個在壓力下就大腦一片空白的面試者。
第二個退場的是Brunette,她代表沖動、武斷、不謹慎加求勝心切。開場她說的幾句話也是為了襯托她這一性格特點。每次有了新的推測,她就彷彿是得到了答案般,只要是有新的提議,她第一個贊成嘗試。躍躍欲試的她,在想得到答案的沖動中忽視了保護自己的考卷,甚至連手拿一份完整的點燃的考卷都完全沒有察覺。前面,他們為了實驗試卷遇水是否會有反應,已經把考場內唯一一份多餘的完整試卷肢解成小片,這個時候哪來那麼一份邊角完整的紙張?她是一個應試者,而且是失敗的應試者。沒什麼好說的,接著說下一個。
接著是Deaf。結局已經顯示他的身份,我們說前面。他的異常的行為,任是一個從不看推理片的也會察覺,他有野!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大家在說什麼,偶爾又會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支支吾吾的話語好像懂得預言的巫師,每一個音符都透漏著不可忽視的信息。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是關鍵、不是線索。然而出乎意料的就是他很輕易或可以說很傻的自己撕掉試卷出場了。看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部爛片了。這樣一個充滿疑問的人第三個就出局,前面的那些就是故弄玄虛罷了。事實正好相反,推翻自己的推斷,就好像在考試中塗改第一反應的選擇,越改越錯,離真相越來越遠。如果這個時候仔細回味一下他的行為,也許你就是Blond了。可惜我也不是。他在砸燈的時候不動,就是希望碎片能夠掉落在試卷上,順勢他便可以透露線索。而在一開場他額頭上的傷口,說明他多次參與了此類面試,每次面試都有類似情節,可能是前次他不幸被玻璃刮到劃傷了眉角。在他把尋找“Question”的 方法 和時間都安排好後,就功成身退、順理成章地按照White地意願離場。
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鋒口轉向White,又轉向Dark。其實大家有沒有注意到,Dark之所以會成為靶子,是她自己引導地。在前面她積極分析White的性格,讓大家認為她是心理師,接著她爆出她對CEO的了解,順理成章地道出她掌握地資料,主動提供了別人不知道她卻知道的信息。後面她的托,與她一唱一和,把眾人的焦點轉移到她身上。這里就不得不說Brown先生了。我很喜歡他憂郁的眼神,所以我願意他是個托而不是為了脫穎而出不顧他人性命的面試者。Brown先生開始時表現得很善良,讓White離Deaf遠一點(可能因為Deaf是他老闆),在表決得時候總是最後決定,這個是做鬼的基本守則,看哪邊人多往那邊靠。在Black綁White的時候葉表現出不以為然。到了事情進展不下去的時候,卻突然與Dark反目。他們兩一唱一和表現在:1. 誘導Dark說出她對CEO的了解:Brown認為他們是Game,是一群有錢人娛樂的工具,那些大老闆都在屏幕後面看著他,這個時候Dark出來反駁,透露出她對CEO以及公司比別人知道的更多。2. 用刑:他最先懷疑Dark是內應,然後性格大變,開始用刑審問她。而Dark,可以看到電影開始,在進入考場前,Dark就放下衣袖遮住手上的傷。Brown掀開她的裙擺時,她的腿上也有很多傷,說明她多次受刑,多次參與面試,而除了Brown,還有多少人變態得想到用紙割人嗎?難道是我不了解美國的虐術?美國大兵喜歡用紙?打仗的時候能有多少紙?他們有個打火機,燒還狠一點吧?割人這個必然是次次上演,那麼Brown就要和Dark次次配合。毋庸置疑她100%是個托,人們懷疑她,她就改口說她就是員工。3. 找葯:White的葯不見了,Dark卻能夠很快在他的桌子下面發現葯丸,Brown一直嚼口香糖,可能他事先就知道某個人是破傷風患者需要吃葯,面試時間設計為80分鍾,那麼患者肯定需要吃一次葯,必然引出找葯情節。既然他們公司有使細胞再生的葯,那麼他們毋需擔心White會死掉。我覺得之所以Brown要在後面和Dark演這一出,是為了拖延時間,這個時候White還沒有病發,他們需要一些進展來刺激唯一一個醒著的面試者Blond。找葯的時候,Dark退場了,她主動和保安講話。接著Brown也退場了,在生死的抉擇中,他選擇活著。其實我對Brown是否是卧底還是有點糾結的,因為他放下一個托和兩個面試者,其中一個還是個瘋子,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不過既然他們的槍都不能真正打死人,那麼他的離開,正好能夠把矛盾激化。因為人越來越少了。
Black,托。電影開場,他握著十字架說:“I can do everything"。他死而返生,還沒有蘇醒就手摸索十字架。說明他對會醒來一點也不意外,只是感謝主。開場的時候還有一個細節,他洗袖子上的血,這也說明他剛剛經歷過一次小格鬥(就是上一場面試,可能上一場面試沒有這次這么凶險)。中間,White說他知道了“Question”,所有人都期待他說出答案,只有Black,一拳揍昏White,把他綁起來不說,還用襪子堵住他的嘴。我想這正是因為他害怕White真的知道了答案而把答案揭曉給所有人。另一個細節,Dark在說她是因為查過資料才知道公司的相關信息時,Black卻說他也查過卻一無所知,這樣讓Dark更加受到其他人的懷疑。內鬼互推 :)
White,肯定不是托。他在知道自己失敗後,舉槍自殺,因為他以為自己殺了人,而沒有成功受聘就代表他所設想的被公司庇護不可能發生,還不如自己了斷。前面他使詐出局了Brunette,教唆Deaf撕考卷,都說明他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是他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在初期打破了沉默,也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且有影響力的人。
Blond,傾聽者,有勇有謀。取葯救人、最後想到聲控的點子救Black與自救。關心他人但也不過分積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行動,注意觀察與思考。總之,設計了這么一個獲勝者,讓廣大美國觀眾對葯業的信心會有所提高吧?至於最後的“Question”就是“Question 1”,“Question 1”就是考場上考官給的唯一的“Question”:“Any question?”,我當場還沒明白過來,愣是想了一陣,然後又拖回去看了考官說的那段話才想到這個1是指的fisrt,哈哈哈哈哈,英語太差了。
好吧,我前面半段電影沒認真看,所以還有什麼細節或者說有不同的意見歡迎賜教。寫到半夜肚子餓了,睡覺!
電影終極面試影評篇三:
由影片開始的氣氛來感覺,似乎是有些模糊,懸疑的味道好像有,但又都是普通舉止:深沉中性的背景音樂中,將人物逐一亮相,不需要考驗到邏輯,是我們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舉動。但於終極測試的先決條件下,似乎又體現出某種玄機線索,這使得觀眾多半會認真看待是肯定的,應該算是成功的開始,且手法既是間接又是直接:面試前的穿戴和自我暗示自我勉勵都是清晰的告訴我們,但又只限於部分局部,每個人亮相的形式各有不同,是專門設計的。人物的性格心態夾雜其中,某些局部的線索事先明確的告知了我們。雖不說有沒有什麼特別復雜的用心,但似乎已經預示了一場不比一般的競賽。但是,影片想告訴我們的,可能又是相反的用心。後來,在那個實際上是很正常的面試廳里,所有的應試角色來自不同的“領域”,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人,或者也包括能耐方面吧。
開局氣場的嚴肅性,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正在發生的 故事 當中,似乎是我們也被參與在了面試之中。主考官非常認真嚴謹的宣講了事項與要求,還有“問題”。我們和劇中人物好像一同開始了這困難重重的面試。後來也確實發現,這根據電影的介紹是一場優中選優的比拼,八位應聘者都有“獨到之處”,但遇見疑難時,他們和我們一樣,都不能一針見血一語道破,片中真相答案是唯一的,限定八十分鍾內完成考題,而卷面貌似空空如也,周圍環境當中可能潛藏的提示和辦法又無法確定。對於這種場景,專業和能力都變得無從下手,因為問題和任務還未呈現出來,有力也無處使。“找題”比解題更有戲劇性,用來搬上熒屏確實是不錯的題材。我們的探索本能此時也被電影激發了,此環節處理的很給贊。
片中人物也同樣被激發,不同的是,他們的後半生將可能會從此改變。應試時間也有限,角色會比我們在一部電影的時間內付出及顯露出更多行動舉止,且隨著時間的縮短愈演愈烈,影片人物間也本身就具有一個直觀直接的開場白。我們沒有這種壓迫感,容易旁觀者清。但是,從影片人物的眾多性格展露過程中,各種性格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些性格元素也是本片的推進源動力所在。而其中存有心理問題的那個男的,還有其他較為特殊的某些情節,雖然是劇情需要才被集中在一塊,但確實促成了鮮活精彩的整個故事。在一間小小的會議室中,利用符合事理但不會經常有的故事,閃現著我們身邊工作與生活之種種共鳴。同時,採用的誇張和較為極端的表現手法,將這些都集中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顯露著人之七情六慾,赤裸裸的,也涵蓋了種族和信仰因素。劇情越是到後面,不論是感覺正常還是不正常的,角色的性情展現愈發強烈。直到,最後的真相大白,更深刻感覺到的是“各有所短”而不是各有所長的人們,不是誰都可以通過此等測試。往往是過於自私卑劣的慾望,會把人適得其反,離成功愈發遙遠。慾念多就必然缺乏冷靜的思考,甚至於逆境中自取滅亡。紙總有一天是包不住火的,玩火者終自焚。過於強硬執著也容易演化成扭曲、病態、脆弱甚至妄想症,和堅強優秀背道而馳。由於涉及種族等因素,上述說的這些當然是對事不對人,而且,想聲明片中首先“違規”被驅離考場的還是一位說粵語的女士----應該是我們中國人。不過,最後被應聘的也是一位女士,就是說還好本片至少不歧視女性。不過,這位女士是怎麼做到從復雜中脫穎而出,我是要看過第二遍後才能更准確的講述:有一家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神秘企業,需要一位能兼顧各方因素且為公眾利益著想的人,我們沒有看到具體的職位職責還有薪水是什麼,只是知道最終受聘確實來之不易,是差之毫釐的事情。本片也被譯作《血聘》,其實,暴力血腥只是說不該在面試時存在,但卻不是本片最觸動的東西。更深刻更有效,能體現說明本片的質量,能發人深省的,其實是不斷在變化著的人物表情和愈發逐漸真實及露骨的人物對話。它們中有的感動了觀眾,有的,則讓人深思心寒,且都不是曇花一現。人物都恪守著某種“准則”,性格特徵明確,還有私隱和秘密等實際上一直都影響支配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只是隨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影片對於此是很著重的。
這樣講吧,影片人物中現在有任何一位在我面前,我都有把握能與其對話幾十分鍾且存有默契(假如我會英語),可能有些誇張吧,只是想說明本片成功之關鍵就在於此----假想如果這一點稍有偏頗,加上是在那麼小的一個房間里,宏觀微觀都不值得推敲了,那誰會再去看第二遍?就這第一遍的話又能從中看懂什麼呢?
而且,估計本片是作為有備無患,其實最後好像是以女主角的回憶,在沒解開答案之前,首先將應聘者各種在劇中有過的想法說法、相關對話,作有針對的略了一遍。也就是把先前他們解題奮戰的“不正確性”讓觀眾再次回眸,因為正確結果只有一個,剛也提到過內在強調的是“各有所短”。先前想的問的和做的,此時此刻大都顯得虛無縹緲,而不是開始時的振振有辭、胸有成竹。可能,觀眾會算不清先前劇中到底發生了多少本應值得再三思量的情節,但據此至少能夠明白到聰明的人多,自作聰明的也多,而真相卻往往不多,我們不用妄自菲薄,也不可低估謙虛謹慎的重要。
本片真正的“天才老闆”出人意料的,是故意混入應試人員的其中一位。但他打開一扇門也被關上了一面窗----其管理交際能力非常差,身邊需強有力的助手,要從這次面試中產生。而這次面試中的所有人物,其實也都擺脫不了人的局限與相對性。尤其是外觀最貌似強悍的一男一女,他倆失敗的結局,實際顯然不是由於其他應試者的針對坑害,“自以為是”和“疏忽大意”等才是原由所在,其中那男的還可謂犯下彌天大錯,具體就不多說啦,應了那句老話:上帝使人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還有句老話:常識結合理性的判斷,往往比“了不起的點子”更管用。這是本片過程的真實寫照,也可能是本片無需大牌演員的原因之一。總是處於冷靜和旁聽的女主角,她之所以最終受聘用並非偶然。因為態度的淡定誠懇,雖然“表面上”頭腦好像不算靈光,但她因而也是犯錯率最低的,最能從其他錯誤中 總結 教訓,追究真相。而其他的幾個人,明知都不是吃素的,也還是在言語舉止上有所輕率及鋒芒畢露,結果直接間接都是吃了虧。
本片的“舞台”不大,但很講求事理及客觀和生動性,使之觀賞價值並不亞於高成本大製作,這是本片最稱道的地方(就好似片中“低調者”最終受聘)。影片也實際上深入了民心,幫我們驅散所謂優等人才頭上所謂的光環,把真正具備價值和力量的元素、要點和品德從中分離過濾出來。針對作為一個社會人如何去分清主次,如何更好的提升自己,本劇是一篇很值得學習的 範文 。能同時具備誠懇與承擔的人才是老闆們都喜愛的。本片正是從某些角度塑造了這種人才的雛形----傾聽、細致和有同情心(戲中台詞)。雖然只是戲,但有些網上的評論都比較好,值得人事部門參考。
⑷ 左右電影影評
《左右》講的是一個戲劇沖突很強的故事,講好這個故事並不容易。但影片完成的可以說超出我的想像,導演和演員都幾乎是恰到好處。
女主角前夫,孩子的父親,是最困難的角色,因為他是個堅定的左顧右盼者,他最不討好,可是他的掙扎最大,不容易演的恰當,可是張嘉譯分毫不差,尤其是很智慧的表現了痛苦中人類的幽默感。
《左右》是王小帥編劇並執導的家庭親情電影,由成泰燊、劉威葳、張嘉譯、余男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對已經離異的中國父母為挽救患白血病的小女兒,放下兩人的私人恩怨,放下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牽絆,最終沖破社會道德倫理觀念,展開了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的故事。
經過大量思想斗爭和幾近崩潰的左右權衡之後,兩家都同意了。但做試管育嬰的結果是,前夫的精子質量不足以保證成功。不服輸的枚竹決定不放棄,她希望用自然性交的方式再試一次。
⑸ 道德力量是什麼視角
《道德的力量》編輯推薦:品故事,讀經典,感受心靈的震撼與道德的力量。
政治中的道德感召力、法律中的道德教化力、道德與經濟驅動力、道德義務論、道德情感力、從道德求幸福、美德的人格魅力、職業與道德、社會公共道德、道德與環境保護。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共建和諧社會。
為了揭示古今中外名人、普通人的人格修養密碼,探尋道德建設道路上為政與做人的金鑰匙,紅旗出版社傾力打造精品力作《道德的力量》,旨在幫助全國黨員幹部和廣大讀者領悟精神力量,堅定道德操守,共創和諧社會。全書圍繞「道德」這一主題,採用名家經典論著和諸多趣味故事相結合的編寫方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道德在人類各個領域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本書的出版,對領導幹部更加堅定道德操守,對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⑹ 《花樣年華》的影評。
情感在道德面前變得如此無能為力,拒絕與逃避的話題變得如此意味深長——那段屬於60年代的花樣年華漸行漸遠,亦真亦幻,唯有吳哥窟泥封處瘋長的野草見證者已逝的浪漫歲月,並以年年如約般的青翠對那段「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虔誠地緬懷。
物是人非,原本就是60年代的香港往事,真實與否都已不再是應追問的話題。裊娜的穿著旗袍的步態,綽約的寥落風姿,暗巷的雨夜,昏黃的街角燈光,暗香浮動帶著韻腳的音樂,還有守候在那兒的孤寂的男子的背影,構成了《花樣年華》全景畫般的風情。
愛了卻沒有長相廝守,那是一段無法訴說的北上網時;分開了卻依舊情意綿延,那是一段欲說還休的心靈衷曲。曾經的傷痛羽化成魅力的四年,成為《花樣年華》結尾處張曼玉(飾蘇麗珍)重回故地時淚光瑩瑩的深情凝望,梁朝偉(飾周慕雲)數年後重回故地的尋訪。然而,近在咫尺卻仍然逃脫不了命定般的錯過,而這一錯過,或許就是一生。記憶中的那個年代、那段年華,彷彿就是為了讓人懷舊與感傷的,就像是發黃的就上海的月份牌,年代久遠卻風韻不減,尤似當年。
抽身退回記憶中的那個年代,梁朝偉泥封記憶的吳哥古跡在王家衛的鏡頭下以層層迭迭的「門」的意象存在著,那是所有人進出的地方,是帶著真心而來、帶著祈禱而走的地方。真心是慾念,祈禱依然還是慾念,因而,正如
錢鍾書
先生所說的——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在梁朝偉泥封記憶並且自以為輕松離開的時候,畫面中有一位高僧背對著攝影機,俯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梁朝偉成為一個被看的客體,當局者迷,局外者清,更何況是那樣以為得道高僧呢!燃燒著的慾望再怎樣泥封都只是自欺的手段,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屬於他和她的愛欲與文明是永恆的不老記憶,鮮活而且具體。
其實,影片伊始的片頭字幕就已經定下了男女主人公必然分離的終局——「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她一直羞低著頭,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他沒有勇氣接近,她掉轉身,走了。」分手不需要理由,王家衛在影片中一再的強調著男女主人公錯位的機緣,傳達出他們偶然的相遇與必然的分離。
情境錯位:偶然與必然之間
影片以一系列的偶然開場,讓梁朝偉與張曼玉匆匆相見相識,演繹情感圍城中兩個被動的等待者如何深陷情感漩渦又主動突圍德爾故事。諸多情境上的錯位強化著他們之所以相愛又分開的理由。
情境1.租屋
開場戲用筆極為簡潔。張曼玉與
房東
太太定下租約,轉頭而走的瞬間,與前來租屋的梁朝偉不期而遇,短暫得可能沒有任何印象,然而紅塵一瞥,卻是情緣一生的開始。
情境2.搬家
然後是因賃屋而致的搬家。梁朝偉與張曼玉隔壁而居,不約而同選擇了同一天搬家,恰好兩個人又都是獨撐局面,因而家搬得毫無章法,傢具、生活用品多次被搬家人員錯放。梁朝偉將錯放的書籍還給張曼玉,讓兩人邁出了相識相知的第一步。偶然而戲劇化的清潔預示著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男女主人公必會因這種偶然的互相走入而牽扯出某些或然的可能。
情境3.擬境
影片顛覆了傳統的敘述模式,淡化了梁朝偉妻子和張曼玉丈夫的出場,只吝嗇地給了他們背影與聲音,將原本是四個人的關系只簡化為兩個人的故事。然而,在梁朝偉與張曼玉的情感世界裡,卻始終糾纏著另外兩個人的影子。為了得到「他們是怎樣開始的」這一答案,梁朝偉與張曼玉以「模擬情境」的方式體驗著事實真相。影片以此種方式既強化了電影影像的趣味性與多種可能性,同時也在錯位的「角色互換」中使男女主人公無奈與無助的內心世界暴露無余。
劇中有幾處模擬情境一處是兩人虛擬情境,意圖發現彼此的愛人誰會是調情的主動者,結果以張曼玉依據:「你知道你的老婆是個怎樣的人嗎?」氣急敗壞地轉身離開作為結束。此時虛擬情境與真實情境合二為一,點名張曼玉對丈夫既愛且恨而又無計可施,只能以言語方式發泄怨氣的可憐可嘆的處境;另一處是張曼玉向虛擬成她丈夫的梁朝偉質問:「你是不是外面有了女人?」結果在「丈夫」承認的情況下,張曼玉只以默默流淚應對,傷心至極;再一處是屬於梁朝偉與張曼玉兩個人的。兩個人因害怕離別而虛擬著離別時的場面,梁朝偉松開了張曼玉的手,轉身走開,留下張曼玉任由手指掐掐了臂上的肌肉。短暫的黑場,梁朝偉將肩膀借給張曼玉,任其倚靠,後者痛哭不止。
因深愛並縱容著愛人的兩個人同時陷入了情緒的低谷。或許是最初因為同病相憐,隨後彼此同情而惺惺相惜、相互關愛。「擬境」既讓觀眾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又讓觀眾走入了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著他們節制的慾望與真情。都市的喧囂背後,人類情感以多種方式上演著,錯位鏡語中的情愛淡淡地來卻濃濃地縈繞著,揮之不去。
一、道德錯位:接受與拒絕之間
一面是雙方愛人日漸彰顯的畸戀,一面是男女主人公以禮節情的傳統道德,這種倫常錯位所形成的對立的價值取向使影片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張力場」。王家衛無疑是聰明的,選擇如此擴張感極強的視角必將使情緒的宣洩收放自如。
在拍攝過很多現代都市題材,諸如《阿飛正傳》、《重慶森林》、《春光乍泄》之後,王家衛為何又退回60年代,選擇了「懷舊」情緒?其實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在「懷舊」表層的背後隱喻著都市情感向原初的皈依。正像片中何老闆所說,總覺得新領帶花了點(
余
小姐/情人送的),還是舊的那條好。現代都市情感的迷失大多出於無法或是不願承受生命的平常與平淡使然。而何老闆所言恰恰直擊過來人的要害,其實卻是「人不如舊」,情感回歸的意象被雲淡風情地簡筆帶過,暗示著張曼玉最終的情感選擇。
王家衛匠心獨具,始終未將情感與道德底線的那個薄層點破,只是緊緊圍繞「懷舊」這一生命母題,游弋在梁朝偉與張曼玉接受與拒絕的情感漩渦之中,詮釋著道德判斷的終極價值。而有意味的是,王家衛精巧地設置了一系列主客觀背景,始終在為他們提供著組中走到一起的可能。
首先是主觀心理的趨同。對方妻子與丈夫的情感背叛,使梁朝偉與張曼玉本就產生的朋友之誼更多了向前發展一步的可能,而且接觸過程中兩人的情投意合、共同的生活志趣都在激盪著互慰的靈魂撞擊。張曼玉偶然知道梁朝偉生病並想吃芝麻糊,便煮了一大鍋與包括梁朝偉在內的所有人分享,個中滋味,可見其情;梁朝偉在旅館再次生病,張曼玉急切地趕往本不打算去的「2046」號房間,關心之情,可見一斑;得知梁朝偉要去新加坡,情急之下張曼玉說出「我們自己知道沒什麼不就行了」,留戀難舍之意,溢於言表。
然而「旗袍」意象的每次在場都指向著中國女性的「傳統」情結,從而制約著情感世界再次錯位的出現,抑或是由於傳統觀念中「發乎情而止於禮義」的道德戒律遲滯了張曼玉的決定以致未能實現「多一張船票」與梁朝偉一同離開香港的選擇。而梁朝偉對張曼玉的感情之摯,也是日久彌切。梁朝偉因為向和張曼玉在一起而提議共寫武俠小說;有因為害怕令張曼玉頗多閑言而新租寓所;因害怕她不來新寓所而焦灼等待;因擔心她而讓她回去後打個電話,哪怕一句話都不用說。正因為體念之深,才使得梁朝偉在追求並說出愛意之後卻始終無法沖決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選擇了放棄並離開了傷心之地。
他們在共同堅守著「我們不會和他們一樣」這一道德信條,在同雙方愛人的道德缺失比照的同時,只能任由懷戀日篤。這種道德上的對立與錯位,其實正是一種普泛化的時代表徵。
其次是客觀「景語」的營造。王家衛承襲著他慣用的風格,即以小空間負載深厚內涵的影響策略。諸如租屋、旅店、辦公室、餐館等場景的構設皆是單調而缺少家庭溫馨的存在物,更遑論狹長的路面、窄仄的樓梯、樓角昏暗的燈光、斑駁的牆面透露著局促與不安、暗淡與凄涼。這些導演可以流露的審美觀照成為王家衛的影像格調,凸顯出浮華人世中作為個體存在的人所面對的生存境遇——如此的渴盼與失落,如此的寂寞與孤獨。偶然的一次擦肩而過就可以成全一段錯位的足以毀掉兩個家庭的畸戀,情感的不可把握與不可寄託在此體認無疑。
「景語」的調用是對人生際遇無常無法釋懷的一種呈示。王家衛深諳此道,不時地運用畫面造型的能指功能,在舒展、沉緩的音樂氛圍中,在灰暗、淺淡的影調中渲染人世的無助與無可奈何,苦悶與抑鬱。每一次「雨」的不期而至都是對梁朝偉與張曼玉情緒的指認,呈示男女主人公如雨一樣綿延不斷、揮之不去的愁情。梁朝偉欲離開香港『離開張曼玉的前夕,即將分離的眷戀情緒在雨景中被渲染著、彌漫著,裹挾著雨中顯得越發孤獨的兩個被遺落於愛的世界之外的靈魂。「煙」的意象是直接與梁朝偉的情緒世界緊密相關的:在知悉妻子的不忠之後,陋巷牆下苦澀的孑然獨處,吸煙成為他排解情緒的最佳方式;約張曼玉共寫武俠小說後,辦公室內的閑愁,「青藍色」的煙霧恰恰與隨後張曼玉場景中的灰藍色的調子如出一轍,這種藍調籠罩著他和她,外化著他們壓抑而憂傷的內心世界。
這些主客觀情境的設置,都在暗指著同樣境遇下的兩個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走到一起,然而,正像「煙」的意象所潛隱的——一切必會消散,「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因不願再踐踏靈魂中的那方凈土,兩個人寧願割捨未來擁有幸福的可能,空餘下對舊日純美時光的感懷,留待歲月慢慢繁榮記憶。
愛欲與文明之間只是那麼一步之遙,影片中無數次出現「時鍾」這一道具,或居於畫面一隅,或成為畫面特寫,時間漸行漸遠,年華逐年老去,他和她將那句執著的「我們不會和他們一樣」的話語固守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風景。縱然情感美麗,卻憔悴了花樣的年華。
三、時空錯位:取捨與得失之間
王家衛對藝術的唯美追求近乎於恪守,此片更有過之。蘇麗珍的扮演者張曼玉每次出境時,旗袍的雅緻與不落俗套,明示著懷舊氣氛。加之低調、滲透著生命感傷的音樂以及周璇「花樣年華」歌曲的適時介入無疑又平添了舊日情懷的醇濃。凸顯「懷舊」的主旨,其實就意味著男女主人公在取捨之間的最後選擇結果:懷舊意味著記憶,記憶意味著已經失去。
導演巧妙地運用了若干鏡頭語言直接或間接暗示著時空位移,鋪設得失置換的可能情狀。
1. 選擇情境
上文提到的「擬境」其實都是選擇情境。舉一例。梁朝偉即將離港赴新加坡而與張曼玉告別的一場戲里,導演用了選擇情境:一種是兩人輕輕牽手,張曼玉倚在牆上落寞地任梁朝偉悄然離開;一種是兩人輕輕牽手,張曼玉遂反握其手,倚在梁朝偉的肩頭痛哭失聲。這種實驗並不像德國湯姆·蒂克《羅拉快跑》的敘事結果:同一個故事,不同的發展導致了不同的結局。王家衛的選擇情境是在選擇之後、在情境懸置之後又合二為一,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梁朝偉在擬境中已目露堅毅之色,最終執意離開。實際上,結果並非選擇情境的重點,重點在於選擇的過程讓張曼玉袒露了心中的真情實感,既讓梁朝偉得以明了,同時又讓觀眾心知肚明,更進一步地渲染結局的悲情效果。
2.慢鏡頭與定格
影片運用慢鏡頭多次延展男女主人公的情緒空間,調動觀眾的幻想性思維,臆想二人可能會有的愛如潮水的未來,從而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
「定格」語言的調用,在強化視像沖擊的同時,也加重了影片的意義指向。梁朝偉在離港前,委婉地告知張曼玉:「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無望地等待之後,梁朝偉走出2046,在長長的走廊盡頭被瞬間「定格」。在此之前,張曼玉因梁朝偉生病,趕來2046而後離開時,也在同一地點被瞬間定格。導演將「定格」這一鏡頭語言置放在同一地點絕非偶然,意在強調因時空錯位而導致的最終結果,哪怕有一個人稍微回一下頭,奇跡就會發生,結局就會改寫。然而,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留與去、取與舍之間掙扎的痛苦。如果他們緣份的時空沒有錯位的話,我們又何嘗能體會到這份痛楚與傷懷,又何嘗能體會導演王家衛的這份苦心孤詣。
選擇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痛苦,為了固守靈魂的安適而寧肯與願相違又是怎樣的一種勇氣!結尾處的他和她生活著,卻再也沒有大悲大喜。而曾經的那扇蓄滿情感的心靈之門在有風的日日夜夜是否會悠悠開啟,情感是否會漸漸彌漫氤氳?時過境遷的幾年後,梁朝偉還是放不下舊日情感而只能是自欺欺人地把「秘密」泥封,而張曼玉再次回到曾租賃居的窗前,也仍為舊日情感刺痛得淚光閃閃。轉借冰心先生的一句美文,畢竟「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何況,誰又能說,愛就必須要長相廝守,分離就不是最好的結局!
⑺ 潘虹演過哪些電視劇
潘虹演過的電視劇有《地久天長》、《大上海屋檐下》、《喜樂會》、《走過冬天的女人》、《世紀末的童話》、《道光秘史》、《花幟》、《千秋國家夢》、《生死之門》、《金融大風暴》、《情書》、《我心換你心》、《男人離婚》、《超越情感》、《南北一家親》、《梧桐雨》、《青衣》、《少年黃飛鴻》、《少年天子》、《無鹽女》、《紅粉世家》、《不可觸摸的真情》、《香樟樹》、《諜戰之特殊較量》、《北京我的愛》、《梧桐相思雨》、《少年康熙》、《京華煙雲》、《歡天喜地七仙女》、《玉卿嫂》、《青天衙門》、《大清後宮》、《楊乃武與小白菜》、《行走的雞毛撣子》、《雄關遺夢》、《綉娘蘭馨》、《真情無限》、《問君能有幾多愁》、《青天衙門2》、《雙面膠》、《謝謝你曾經愛過我》、《燈火闌珊》、《悲傷時唱首歌》、《王昭君》、《天涯歌女》、《非親父子》、《道德底線》、《台灣1895》、《生死英雄》、《親人愛人》、《奪子戰爭》、《大祠堂》、《賴布衣傳奇》、《兵臨城下》、《最熟悉的陌生人》、《冰是睡著的水》、《決戰南京》、《女人的戰爭》、《醫者仁心》、《生死橋》、《國色天香》、《當婆婆遇上媽》、《丐世英豪》、《春暖花開》、《新上門女婿》、《賞金獵人》、《聰明小空空》、《我們的快樂人生》、《幸福生活在招手》、《真愛謊言》、《天下人家》、《木府風雲》、《文家的秘密》、《保衛孫子》、《勸和小組》、《婚姻之癢》、《夢回唐朝》、《隱婚日記》、《辣媽正傳》、《到愛的距離》、《愛情面前誰怕誰》、《巾幗大將軍》、《誰解女人心》、《雙獨家庭的奢侈品》、《當婆婆遇上媽之歡喜冤家》、《冬暖花會開》、《虎媽貓爸》、《愛你不放手》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大陸女演員,表演藝術家。她是首位登上《時代周刊》和開創電視廣告模特時代,並首任省級影協主席的華人藝人。
1979年,潘虹憑借《苦惱人的笑》一舉成名。1983年至1994年,先後獲得四屆金雞獎(三屆最佳女主角,一屆金雞獎特別獎),三屆金鳳凰獎和三屆小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一屆百花獎、華表獎、上海影評人獎和中國長春電影節,以及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和義大利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等多項國內外最佳女主角。
1988年至2011年,潘虹先後獲日本評選的「世界十大影星之一」;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世紀之星」;對中國影壇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和中國電影百年優秀演員;大世界吉尼斯頒出的獎項――獲得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次數最多的人;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電視劇產業二十年群英盛典突出貢獻人物。
中國電影家協會先後為她舉辦過三次表演藝術研討會。以日記題材的《潘虹獨語》和《潘虹表演藝術研討會》,以及多篇隨筆日記、散文集被多家出版社編成雜志、教科書篆寫專欄。
⑻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5篇優秀影評
《少年派的奇幻漂》是李安所導演的大片,引人入勝的劇情與讓人嘆為觀止的華麗場面,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我為大家帶來幾篇《小王子》觀後感供大家閱讀。
《少年派的奇幻漂》觀後感一
一個叫派的少年和他的一家人在印度開了一個動物園,快樂地生活著。直到有一天,一家人因種.種原因迫不得已賣了動物園,帶上所有動物踏上了前往加拿大的輪船。暴風雨來臨,船上的所有人都不幸喪生,只有派和兇狠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僥幸地逃到了救生艇上。派和孟加拉虎從對峙到相依為命,在海上漂泊了227天,一次又一次地死裡逃生,直到派獲救,理查德?帕克重返大自然。
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驚險神奇。觀影後靜下心來思考,少年派的漂流只有一個「奇幻」可言嗎?
不,不是的。派不僅要面對海上生活種.種突如其來的危險,還要隨時提防一隻兇狠的老虎,那處境讓人無比擔憂。可若是沒了那隻老虎,派也不會存活下來。正國為他要隨時提防老虎,他才會時刻不放鬆警惕,為了讓老虎不吃自己而為老虎捕魚。在海上求生,最可怕的就是精神恍惚,無所事事,寂寞地等待死亡來臨。「生作文http://Www.zUoWEn8.coM/於憂患,死於安樂」,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當派回憶起那段漂泊大海的日子,說了這樣一句話:「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失去,而最痛心的是,沒與他們好好的告別。」是啊,派與他眷戀的故鄉,不辭而別;派與他深愛的家人,不辭而別;派與他相依為命的老虎,不辭而別,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珍惜那些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雖然人或許不會一下子就生老病死,但光陰的流逝總讓人覺得不知不覺。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都要不遺餘力地做自己要做的事,說自己那些發自內心的話。把握當下,這才不會錯過一些十分珍貴的東西。
正因為派有信念,沒有絕望,才會讓他絕處逢生。學會在絕望處希望,就會擁有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巨大的力量會幫人克服一切困難。我們的生活環境比海上漂流好了很多很多,更不應一遇到困難就停滯不前。只要有勇氣,有信念,生活中就沒有過不去的檻兒。
一部經典的電影,給我留下無限的啟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觀後感二
昨晚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看的一半時就似乎知道李安想講一個什麼故事了。很特別的方式來講述這樣一個少年在海上沉船遇難的故事。用的是寓言式的,說實在的,我也是第一次這么直接的看這樣的電影。雖然之前看《納尼亞傳奇》時也有這種感覺。李安這次是站在一個純少年心理上來講關於人類生存的事。主角其實很簡單。大自然(食人島,大海),人,老虎,鬣狗,母猩猩,斑馬,小老鼠。這是一個自然中的簡單食物鏈。在這個食物鏈中又分兩層。獅子之上與之下。當然這里就出現了電影的戲劇沖突人與老虎的矛盾。但這里編劇作家到導演都完美的設定了派這個少年的飲食特性,又給了他足夠多的活命的食物。他主要的飲食困難是淡水。派是個素食者,這就定了一個調。大自然中的植物,他都是想吃的,因為大自然中大部分是植物。但沖突在於他是人,當然如果說他不是一開始就是素食者,與父親,哥哥一樣都是可以吃葷食。或許他會想吃了老虎的。但他沒有,雖然他最終吃了打來的魚。但那是他認為可以吃的食物。類似於肉汁放在飯里的食物。接著他就在漂流中遇到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寂寞。人不能寂寞。特別是絕對的寂寞。於是他就開始馴化,就是他自己所想的溝通。與老虎的溝通。讓老虎成為他唯一的玩伴。當然派心理是多麼想與老虎溝通的。可是不能。這感覺也是李安在這個電影中讓我感覺有意思的地方。為何不如索性把老虎設定為童話性,或是感性。但沒有,還在電影開始就做了一個鋪墊,就這只老虎是在快要成年時在溪邊喝水時捉住的。就是說這只孟加拉虎是在自然中已經獸化了的。當最後那隻虎看也沒看他自己進了森林中時。派就更加理解父親說的話了。
在大海,在那個半天是正常的淡水,夜晚變成酸性水的島上。在那個植物花蕊中,派看到了人的牙齒時。這個電影就全部揭開了這個寓言想說的了。
人是有理性,但對於大自然而言,是渺小的,但人又是想改變大自然。通過各種工具,方法。但想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說到底是去更好的適應大自然。不然,就會被大自然所回歸。對就是這個回歸這個詞。當然或者說被捕獲。
最近看了《一九四二》。定的調是人與人的爭斗。看《暮光》講僵屍,狼人與人類。看《異形之前傳》是人與外星球之生物。《行屍走肉》表面上看是人類與行屍的爭斗。實際還是與人爭斗。在第二部結尾時,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屍毒的隱性攜帶者。換句話說就是有人為的投毒做實驗了,是政府或是某些人。那就另說了。
食人島的形象是和影片前段出現躺著的毗濕奴像是一模一樣的
至少看了李安這個電影就會簡單的看清楚了。當然也要多少理解一些寓言哲理的。不然也只能會被那奇光異彩的大自然所迷戀一下。被電影攝影師的拍攝所迷。其實這很難稱奇幻。因為那種身體能發光的動植物,人類現在知道的有很多。別外按洋流,季節遷徙的動物也很多。至於鯨魚就是我們早就知道的。如果說真有奇巧一點就那個島的定性為陰陽兼而有之。這與派的信仰有關吧。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梵天是創造之神,毗濕奴(visnu)毗濕奴是保護之神,是懲惡獎善大慈大悲之神。濕婆(Shiva)濕婆是屬性最復雜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毀滅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濕婆就是一個陰陽合體的神。這在藏傳佛教中也能看到的。食人島的形象是和影片前段出現躺著的毗濕奴像是一模一樣的。而其性質又是濕婆的。而整個島又表現出的是大慈大悲的梵天的特性。人與大自然的合協。那些狐鼬是一種獨居或者成對四處游盪的物種。有時它們三到四隻組成小群,群體內性別結構並不清楚。狐鼬能在地面和樹上活動,它的跳躍和奔跑能力很好。奔跑速度快並且用尾巴平衡身體。能從一棵樹跳躍到相鄰的樹枝上。遭遇危險時它會發出短促的咆哮,尋找最近的樹爬上去,雖然通常保持沉默。
《少年派的奇幻漂》觀後感三
過去幾個星期,我們班斷斷續續的看完了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派的少年和家人、動物園里的動物搭乘一艘前往加拿大的貨船,不幸遭遇暴風雨,與一隻名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在海上漂流,途中遇上種.種困難,最後在墨西哥獲救的故事。大家看完,總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是一部冒險類的電影。它教給我們許多道理。在遇到極端情況時,一定要像主角派那樣,勇敢、機制、沉著、冷靜,堅定活下去的信念,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這是從情感、從心的方面得出的結論。但是,如果從更理性的方面來看,就完全不一樣的了。成年派講述的故事,雖然引人入勝,最符合電影名稱,但仍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一隻老虎每天要吃4公斤肉,派哪來的一噸魚肉可以給老虎?派說老虎是游泳健將,那飢餓時它完全有機會有能力幹掉木筏上的派,而不用眼巴巴的看著他。少年派講給日本人的故事二更加漏洞百出,而且兩個故事都無法說明沉船的原因。
這明顯說明,兩個故事都不是真相。於是更有高人推斷故事三,這個故事更加真實,同時更加殘酷。派就是老虎;而在小艇上的不是動物,不是廚子等人,其實就是派的一家。派的哥哥拉維是個務實派,他認為在生存面前,道德、信仰和倫理都在其次。於是做出了吃人、用人肉當魚餌等事情。派的母親不願意放棄宗教,於是與拉維發生了沖突,最終被拉維所殺。母猩猩代表了母親的形象,鬣狗代表了拉維的形象。電影中有老虎一躍而出殺掉鬣狗的情節,這其實象徵著派在目睹了種.種人類社會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後,迫於生存壓力,終於突破道德底線,殺死了拉維。老虎代表著派內心深處的獸性,即動物的本性。而片中說到的如果沒有理查德。帕克,派就不可能活下去。這也說明了正是人內心的動物本性,在危難關頭支撐派生存下去。導演李安也藉此嘲笑了宗教,因為真正使派活下去的,不是他信奉的三個宗教,而正是不被任何宗教所允許的殺人、吃人。在災難面前,祈禱是沒有用的,只有「務實」,才能拯救你。這才是該電影的深層含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僅只是一篇講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影片,它更解釋了生存與道德、倫理,人的人性與獸性的關系。看完讓人驚訝、懷疑、恐懼、釋然的同時,又回味無窮,對人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謝編劇和導演對故事的精妙闡釋。
《少年派的奇幻漂》觀後感四
電影主人公派講述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那是他與家裡乘坐輪船舉家遷往加拿大途中遭遇到的海難而發生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派在船沉之前,坐上了救生的小船,與他一起上船的還有斑馬、鬣狗、紅猩猩、孟加拉虎,之後斑馬、紅猩猩先後被鬣狗咬死,之後在派憤怒地決定與鬣狗搏殺時,孟加拉虎突然沖出來咬死了鬣狗,就這樣派與老虎在互相鬥爭、共生共存的狀態下渡過漫長、乏味、恐懼、絕望的海洋漂流行程;第二個故事是派與自己的媽媽、水手、廚子一起坐上了救生船,水手摔斷了腿,廚子是一名很醜惡、殘暴的人,他甚至吃了一隻老鼠,他說要將水手的摔斷的腿砍掉,不然傷口感染會死掉,而就在砍掉了腿之後,廚子將水手的腿拿來作為魚餌,之後水手痛苦的死去,他的屍體也作為魚餌和廚子的食物,然後是派的媽媽,廚子厭煩她的埋怨,與她進行爭執,暴怒之下起了殺心,派的媽媽叫派趕快逃到他們之前搭的捕魚的浮船上,而他媽媽卻沒有跟上去,就這樣被廚子殺死,這時的派心生憤怒與恐懼,在第二天,派殺死了廚子,而廚子的屍體也和水手的屍體的下場。派就這樣一個人支撐著渡過漫長、絕望的孤身漂流,最終得以存活。
兩個不同的版本,但是少年派希望呈現給世人的是他與動物之間的斗爭與互動,他不希望將人與人之間的自相殘殺表達出來,因為這太過殘忍和絕望。
人性總是多面的,我們在看到紅猩猩、斑馬、鬣狗、老虎之前的搏殺時,我們可能不會有太多的觸動,但我們看到對應著它們的不同性格的人類在現世中的弱肉強食時,我們看到的只是對人性的絕望,在面對生存、生命受到威脅時,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如何去應對?!就像派一樣,一開始只能是一味的順從和害怕,廚子的殘暴,可能他與母親只能是妥協與無助,可派母親也被廚子殺死,派失去了最後能夠軟弱的理由,這時他內心的那頭猛虎才被喚醒,是恐懼也好,還是憤怒也罷,他要保護自己,他要為母親報仇,他要生存。
在派小時候,想要去碰觸自己內心的獸性,可是及時被父親制止,他似乎也像沒有了活力一般,似乎生命力也被一同抑制住,覺得生活沒有了樂趣和希望,當然,自從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戀,才開始重燃生命的熱情。
小時候一直被父母小心的庇護住,自己內心的那頭猛獸也從未再現,也沒有必要出現,事實上那樣的力量也是可怕的,所以派一直小心的安放在內心深處。即使他們舉家遷往加拿大,在船上遇到廚子不尊重他們,無視他們的用餐要求時,也是他的父親站在他們的前面保護他們。這時的派只需要躲在父親的身後就可以了。
而這次的沉船,派失去了父親和哥哥,甚至親眼看見自己的母親被廚子殘忍殺害,終於激活了派內心的獸性,他要反擊!
之後,派終於漂到陸地,靠了岸,被當地的居民救下。可派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他說理查德帕克(老虎)走向叢林,而在正要走進叢林時停了下來,可理查德帕克並沒有回頭望派一眼,就又繼續走向叢林深處。這時派悲傷至極,而派確實安全了,而他內心的恐懼與獸性也可以收回到自己的內心,不需要再出現。這是值得慶祝的,可是派卻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有對它說聲「謝謝」,畢竟它支撐他走過了絕望、恐懼的日日夜夜。
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座食人島,派在沒有到達大陸時,登上過一坐島上。上面和可愛的一大群貓鼬,有清澈的淡水,也有可以吃的植物,可是這座島晚上卻特別恐怖,水會變成腐蝕性液體,而整個島就的全貌是一個躺著的人像。之後派抓住一個包裹的植物,一層層剝開,裡面看到了一顆人的牙齒。這時,派開始醒悟,這並不是他的目的地,他如果求安逸的生活在此,等待他的只會是更深層的絕望至死。第二天,他決定繼續重回海上漂流,叫上理查德帕克一起,找到最終的生的陸地。
這座食人島,派說之後經調查或才文獻記載,並沒有過這座島的任何信息,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就像電影里說的,其實這座島像是派的一個夢境,而島的全貌是一個人形,這不就是派躺著睡覺的樣子嗎?!在夢中,有這樣的一個海島,裡面有無公害的可愛動物,有供人吃的食物,有淡水,似乎可以滿足一個人生存的所有供給,就只是沒有其他的人類。晚上,理查德都害怕的趕快離開,也就是他的恐懼得以消散,他本可以就在這樣滿足的狀態下,永遠的夢下去,可是他看到了那顆牙齒,看到了腐蝕肉身的池塘,看到了食人的植物,他需要重新醒過來,喚醒自己的恐懼,重新踏上救生的旅程。
派得以存活,支撐他的是內心的恐懼、獸性、生的信念,這也可以歸結為是神的指引,無論如何,我們內心都是有對於生的深深的渴求,我們內心的所有信仰,都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更加輕松一些、快樂一些、堅強一些、勇敢一些,而生存本身就有著無限能量的。
無論如何解讀派的倖存,都是對於生命本生的敬畏和執著,這是人類生的品質,支撐著我們一代代人生存的信念。雖然慘酷,但又真實。
心理老師武志紅說,李安的作品中是在絕望中深深的開出一朵花來,而這部電影我看到了絕望,也看到了那朵盛開的花朵。
《少年派的奇幻漂》觀後感五
今天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所感觸,故作本文。
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為「Pi」。因為Pi和Pee很像,別人經常把他戲稱為「Pee」(尿)。小時候的他就是在眾人的揶揄中長大的。
派的母親本來做植物園工作。派的父親看上了這家植物園,想把它轉變成動物園。於是兩人就這樣認識了。可是因為女方家庭的反對,派的母親被迫與娘家斷絕關系。在法屬印度時期,也就是20世紀中葉,兩人就有如此勇氣真是讓人欽佩。
由於法國收回了印度某些州的自治權,派的父親所在的動物園每年得到的補貼少了,經營出現了虧損。這樣,派的父親決定赴加拿大賣掉動物換錢。
在航行的途中,他們經過了新加坡到達菲律賓,然而此時暴雨來臨。好奇的派半夜起床去船頭享受暴風雨中在大海航行的感覺。然而,大船卻進了水,派的一家被海浪吞噬。
派為了救斑馬,跳到了一隻小船上。這時大猩猩以香蕉為筏向小船游來,最終被派救上了船。老虎理查德以及狼狗隨後也登上了此船。四種動物共存的結果是:狗咬死了斑馬,猩猩捶打狼狗然後被其撲倒,老虎餓極了,要吃派。於是最後就演變成派和老虎的斗爭。
有了對手,就有了生存的目標。派憑借驚人的毅力活了下來,並憑借智慧和理查德做了朋友。那個凶神惡煞般的老虎終於被馴服了。
兩者漂流到了食人島,遇到了成千上萬的狐獴。狐獴們很可愛而且很可憐,因為他們懼怕被害,每到夜晚就棲息到樹上。派不願意在此孤島長眠,毅然踏上了船,重走漂流的路。
老虎經歷了很多顛簸和飢餓終於倒下了。派則飄到了岸邊被救。結局是好的,派有了幸福的家庭,言語間透露著從容。可是又有誰能理解那一段海上驚魂時光呢?也許用高爾基《海燕》中的一句話結束本文比較合適: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面對絕望和挫敗,智者會像派那樣敢於挑戰自我並竭盡全力地活下去。影片中的海洋與月亮共同造就了一幅凄美的畫面,而我們從影院回來的路上看到月亮後卻有說不盡的溫馨。珍惜現在吧,美好的生活有時候蘊含在平淡之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經歷在告訴人們珍惜幸福的同時,也在激勵著世人敢於戰勝意外和困難。
⑼ 電影《門徒》怎麼評價結局有什麼深意
很多人做了很多的錯事,並不是他天生如此,也許是各種逼迫和無奈的結果,然而錯了終究是錯了。
阿昆(劉德華飾)長年壟斷了海洛因市場,雖視追隨8年多的阿力(吳彥祖飾)為接班人,但阿昆一向小心行事,從沒透露過「貨倉「、加工場的位置也未見過其他「同事」。阿昆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全權交由阿力打理,阿力漸漸知道了更多毒品市場中的秘密。
8年來阿力以卧底的身份搜集毒販的全部資料,但他對吸毒者阿芬(張靜初飾)投入了感情,阿芬的景況卻令他對自己邊緣人的身份感到更加迷惘。
鬥志斗勇的過程中,阿力最終取得了阿昆的完全信任,8年來的追蹤,也有了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