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道經名言
1. 道德經的十句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2.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如下: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4、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譯文】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5、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譯文】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譯文】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譯文】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3.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1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 7 章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第 9 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 14 章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 36 章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 39 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
第 40 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 44 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2
1. 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譯文】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
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2. 不知常,妄作凶。
【譯文】不認識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盲目亂干、胡作非為,就會出現凶險。
3.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因為大道廢棄了,才提倡(有了)「仁義」。聰明智慧(逐權奪利、投機取巧的心機)出現了,
有了狡詐和虛偽。家庭六親之間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貞節、忠誠之臣。
4.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5.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譯文】踮起腳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躍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輕舉就會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為就會失去主控的權能。
8. 物壯則老。
【譯文】事物強壯了就趨於老化。
9.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10.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譯文】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11. 固至譽無譽。
【譯文】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
1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看得見的有形質產生於看不見的無形質。
13.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譯文】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交沖下而成新的和諧體。
14.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枉屈,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不停地動作可以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16.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
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
17.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
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
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9.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
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20. 禍莫大於輕敵。
【譯文】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3
1.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於不居功,所以其功勞不會失去。
2.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為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時。
5.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准則。
6.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譯文】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
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譯文】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把寵辱這樣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滿,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譯文】保持純朴的本性,減少私心雜欲。
10.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執著於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師范;不善人,又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12. 知其雄,守其雌。
【譯文】雖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於雌柔取態而處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了解別人叫做明智,能認識自己才是聰明。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者。知道滿
足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之。
【譯文】上士聽了傳道言談,勤勉行證;中士聽了傳道言談,似有所動,但終無所得;下士聽了傳道言談,
大加嘲笑。
15.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譯文】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16.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17.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譯文】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
雜的事,終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譯文】善於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動搖,善於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喪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譯文】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譯文】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只有總想表現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誇誇其談,而這種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
面沖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
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24.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譯文】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25.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因此,聖人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什麼並不居功自矜,他不願意使自己顯得過分突出。
26.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4
1.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以「無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沒有不天下太平的。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譯文】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
"來看待。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敗的越快,不如持守虛靜。
4. 悠兮,其貴言。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是悠閑的,他很少發號施令。
5. 希言自然。
【譯文】少發聖言號令擾民,就可以任運自然。
6.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譯文】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妄執,所以不會被拋棄。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譯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險。
8.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譯文】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
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9. 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文】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那樣,不要經常翻弄。
10. 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譯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
11. 是以聖人慾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
【譯文】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們的後面。
12.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13.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譯文】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
4. 道德經的名句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經的名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5、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9、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11、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1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5、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8、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0、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5、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0、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2、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3、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5、治人事天,莫若嗇。
3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8、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3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0、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4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46、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4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8、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5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54、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9、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60、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6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62、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6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6、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6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6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6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71、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2、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7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7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7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9、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8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8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3、治大國,若烹小鮮。
8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8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87、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88、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89、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91、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9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9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94、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9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98、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99、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00、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1、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2、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0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0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0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0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0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10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09、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10、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 《道德經》名言50句,句句經典
《道德經》名言50句,句句經典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的《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道德經》這本書。《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道德經》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下面我們來一起賞析《道德經》中的50句經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0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講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感悟】「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准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03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翻譯講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04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翻譯講解】: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於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翻譯講解】: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感悟】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0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感悟】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08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翻譯講解】: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於自然,才能體現主宰萬物的道,只有符合於道,才能久遠。
09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翻譯講解】: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感悟】老子提出素樸、寡慾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朴,見素抱朴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慾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講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感悟】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50句,句句經典,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1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翻譯講解】: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感悟】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命題。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無不為是對無為的作用的最高評價。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翻譯講解】: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
【感悟】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不去強以為意,才能達到目的。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講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感悟】 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系。「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翻譯講解】: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詁》雲:「重謂寡慾自重,輕謂縱欲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靜謂清靜無為,躁謂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國言。」
15 物壯則老。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章
【翻譯講解】:事物達到強盛之時,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16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翻譯講解】:要讓其收縮,必先讓其張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強他;要廢除他,就先讓他興盛,要想奪取他,就先給予他。
【感悟】老子通過四對矛盾運動的分析,闡述了他的辯證法思想。他把這一原則歸結為「柔弱勝剛強」,並認為作戰和治國不能離開這一原則。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50句,句句經典,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翻譯講解】: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感悟】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18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翻譯講解】: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麼「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萬物之象」。
19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最柔的東西,反而能馳騁穿越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中。
【感悟】「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對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翻譯講解】: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應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奉行的一個原則。
2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與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2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
【感悟】有為者當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23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麼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說不出。
【感悟】 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2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感悟】 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現不利。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說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25 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感悟】 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的方略。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
26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7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感悟】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28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發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觀點。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變之前,有的尚處於萌芽狀態,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29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感悟】揭示了量變與質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際出發,一點點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30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對待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貴在堅持。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說,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闢結語。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50句,句句經典,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3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翻譯講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感悟】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慈愛是「三寶」的出發點和歸宿;生活上節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翻譯講解】:善於為將帥的人從不誇逞勇武;善於作戰者不輕易沖動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感悟】「處下」與「不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處結合用兵、用人,闡述了「不爭之德」,強調「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
34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翻譯講解】:兩軍勢均力敵,哀痛的一方勝利。
【感悟】哀兵必勝,軍隊在悲憤與壓迫面前,戰鬥力最強。
35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大亂的威脅將要到來。
【感悟】贏得民心,關注民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36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翻譯講解】:聖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感悟】自知自愛,是人的自身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體現。
3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連死都不怕時,還會怕你以死相威脅嗎?
【感悟】治理國家,當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38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翻譯講解】:堅強者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者屬於富有生機的一類。
【感悟】弱可能轉強,而強還會轉向衰落。
39 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翻譯講解】:柔弱勝剛強,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感悟】柔弱勝剛強。世人皆知而不能行。眾人難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標。
40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翻譯講解】: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於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持。
【感悟】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一定是因為有的丑惡;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一定是有了惡。
【感悟】美與丑,善與惡相對立而存在。
4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翻譯講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範式。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穀。
【感悟】此句成為歷史上眾多名士的訴求。
43 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塞信私慾的通道,關閉情感的門戶,終身不會窘困。
【感悟】老子此語,道出潔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50句,句句經典,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44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感悟】老子對「道」作了總結性論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他的政治觀。
45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滿,海納百川。淺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總是謙虛的。
46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於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感悟】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7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人們盡管把他裝飾得很漂亮,但用後就扔掉,不是愛他,也不是恨他,人們對待芻狗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
48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譯解】天下萬物生於(看得見的)具體事物(有),而具體事物(有)由看不見的「道」產生。
【感悟】這是老子關於宇宙觀的診斷。
49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翻譯講解】: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感悟】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50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翻譯講解】: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感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6. 道德經名句有哪些
道德經名句有: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摘自《老子·道經·第八章》
解釋: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摘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
解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摘自《老子·道經·第五章》
解釋:「芻」讀作(chú)。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摘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
解釋:正直的人像屈服,靈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遲鈍,指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顯露自己。
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摘自《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
解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7.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8.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經10大名句:
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天下所有的難事都是由簡單的小事發展而來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來的。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得從簡單的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萬物都有規律,人應當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間的規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與生活。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4、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要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就預防處理,要在禍亂產生之前就早做准備,防微杜漸。
5、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
6、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應當立身敦厚,不居於輕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一個人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太大的危險,人生最大的禍根就是不知道滿足,人生最大的過錯就是貪得無厭。
9、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個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會莽撞,有稜角講原則也不會去傷害別人,為人正直而不會放縱自己,有了成就也不會因此而炫耀。
10、行善者不巧辯,巧辯者不良善。
善良的人不文過飾非無理狡辯,文過飾非無理狡辯的人不良善。
9. 道德經十句經典名言
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
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五、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窪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遂:成功。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八、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在快要完成、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事。這是說無論做什麼事,從頭到尾都要兢兢業業、謹慎對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總是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卻不與萬物相爭而以平靜自持,甚至甘心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地方。這句話以水的品性來贊揚利他、無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爭無憂」、「甘於平淡」的精神。
十、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勇武鬥狠;善於打仗的人也不會發怒;善與敵人交戰的人不要與之交鋒;善於用人的人甘心居於他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