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戰略珠江論壇
㈠ 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是什麼
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如下:
一、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立足當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著眼長遠,築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促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
四、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五、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六、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範風險、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七、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整體謀劃,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率先突破,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規范行政決策程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八、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繼續推進法治領域改革,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加快構建規范高效的制約監督體系;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
九、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挑戰、防範風險,綜合利用立法、執法、司法等手段開展斗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教育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依法依規誠信執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十一、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
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㈡ 為什麼要成立依法治國小組
首先這極大提高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權威性和實效性,政治站位高,由黨中央統一領導、全面推進法治戰略落地;其次,有利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舉措的頂層設計,體現了中央對法治建設全方位的統一領導,增強了制度定力。
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確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學理支撐,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
僅有牢牢地把握這三個層面,才可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確方向,才可以立足於中國具體基本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㈣ 要加快什麼戰略布局
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
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迫切需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要,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迫切需要。
這就要求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統籌運用國內法和國際法,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推進國際法治領域合作,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規則體系提供中國方案。
戰略布局重要意義:
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基本經驗,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即是這一理念和經驗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㈤ 如何正確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其廣泛性、深刻性、復雜性前所未有。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各式各樣的「改革葯方」爭相涌現,改革處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只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不是削弱、更不是取消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想目標、以勞動人民利益需求為價值取向、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新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在南湖遊船上誕生就昭示了黨與人民群眾「舟與水」的密切關系。人民民主制度是在吸取人類制度文明史上一切優秀成果基礎上的偉大創舉,但人民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地方,其制度的優越性還沒得到充分展現。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充分保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必須不斷加強民主法制觀念的培育,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權力的意識和能力;必須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把人民民主落實到底。要讓全體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更加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真正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鞏固和加強黨的執政地位。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讓全社會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要使人民群眾的權益切實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維護,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無處不在。這樣,人民民主就能得到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發展,黨的領導就能得以鞏固和加強。
總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結合。沒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就會落空;沒有廣泛充分的人民民主,黨的領導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礎;沒有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就沒有保障,黨的執政地位就得不到鞏固和加強。
㈥ 貴州經驗形成五個綠色,五個結合,的建設格局分別是什麼
「五個綠色」: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的縣(區、市)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92個。
三是持續用力築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還林60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
強力實施六盤水市水城河環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四是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五是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全面開展了生態縣、生態村等生態文明創建活動。
「五個結合」:
一是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最近正在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二是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在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雲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三是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37%和41%。梵凈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多彩貴州正風行天下。
四是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促進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醫葯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葯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五是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五個關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與雲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雲南共同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6)法治戰略珠江論壇擴展閱讀
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要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範區」戰略定位,開展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兩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實踐,貴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較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探索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57萬畝,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制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二是培育激發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徵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
貴安新區獲批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台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建立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台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是出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率先出台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30餘部配套法規。率先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探索,全省環境資源司法機構達108個,實現全覆蓋。
五是建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咨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㈦ 全面依法治國的地位是什麼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法治建設將承載更多使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地位,就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大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
規范化
全面依法治國,著眼於促進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沒有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不可能全面深化改革;沒有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效應也將受到很大局限。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地位,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培養法治人才。
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
㈧ 在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境或阻礙
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
江必新
▶社會領域的治理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突出薄弱環節,構成了建設法治中國的一個顯著短板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
▶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還要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中國。現實表明,社會領域的治理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突出薄弱環節,構成了建設法治中國的一個顯著短板。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舉,是法治一體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首先必須清醒認識當前法治社會建設中的諸多矛盾,並從對矛盾的分析入手,釐清法治社會建設的進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七。
一是公民權利意識覺醒與維權理性不足之間的矛盾。表現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不滿法律程序上的種種限制;一方面認為他人違法侵害其權益,另一方面自己卻坦然違法、鑽法律漏洞;一方面以法律為武器,另一方面卻容易以極端方式維權。這些矛盾導致維權與違法往往交織難辨。
二是對公權力機關的訴求日益增長與對公權力機關的服從、配合與支持日益淡化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人仍有遇事找政府解決的習慣,而且在新的形勢下其訴求愈加多元復雜。與此同時,由於缺少對公權力機關必要的信任,對其服從、配合、支持的程度則日漸降低。這種下降狀態又反過來削弱公權力機關滿足人民群眾訴求的能力和資源。
三是對依法治國方略和法律至上原則的抽象認同與人情、關系、私利、政績大於「國法」的行動之間的矛盾。在我國,厲行法治早已是共識,憲法法律至上也獲得了最廣泛的觀念認同。但在具體的行動中,特別是關繫到自身利益的事務上,人情、關系、私利、政績等不正當考慮迅速成為行動者決策的主要考慮因素,處於至上地位的法律被架空。
四是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五是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六是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七是中國當下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獨特性與應對方式的簡單化、低效化之間的矛盾。社會事務日新月異,紛繁復雜,情況和形勢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社會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發展進入黃金期,社會矛盾進入漩渦期,治理難度在加大,復雜性在加深,利益沖突在加劇;然而社會管理模式仍然滯後,不少應對方式過於簡單、低效,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
要應對和破解上述矛盾,需要系統治理。
第一、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第二、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第三、制度改進,使規范體系管用。高度重視法律規范質量的提高,尤其是要重視法律規范的針對性、系統性以及可實施性的問題。積極完善社會領域的法律體系,推動構建和完善社會自治規則,合理配置實施資源,努力創造實施條件,保證國家法律和社會規則相互配合協調發揮作用。
第四、秩序建構,有效控制不當社會行為。在簡政放權的同時要強化對市場活動的監管和市場秩序的維護。在培育社會組織的同時加強對社會組織外部行為的規范和內部治理的引導。要切實解決專業中介組織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扭曲市場規則的問題,要全面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誠信和公信,透過秩序的建設和維護持續規范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
(作者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負面清單:一種新的治國理政模式
王利明
▶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只要不是負面清單列舉的事項,政府無權進行審批,這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的規范和制約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規則十分透明、公開,法律不禁止就可以直接進入,不需要進行煩瑣的審批,也非常有效率
所謂的負面清單,也稱為「否定清單」、「負面列表」等。最初它主要出現在有關國際貿易投資法的領域,後來作為一種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模式確定下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它是指由法律法規列舉一些禁止或者是限制市場主體進入的事項,對於法律法規沒有做出禁止和限制列舉事項之外的領域,可以由市場主體自由地進入,法律不作干預。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實際上就是在這個決議里,已經把負面清單管理,作為一項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方法確立下來了。從管理模式上來說,為什麼說它是我們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
首先,負面清單管理給予市場主體廣泛的行為自由,可以有效激活市場主體的潛在活力。現代社會任何國家的立法者,能力都是有限的,很多的事情是立法者在立法時所無法預見的,立法者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從而無法相應的強制性要求別人去做。市場主體能否進入這些領域,必然成為法律調整的空白地帶,大量的是法律調整的空白地帶,也有人把它稱之為「法律的沉默空間」。
在這樣的一個空白地帶,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完全採取了不同的看法。正面清單管理這樣的模式下,它實際上受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影響,對這樣一個法律沉默的空間,並不允許市場主體就可以直接地進入,能否進入,很大的程度上,實際上還是要由政府來決定,這樣市場主體的行為的空間其實是受到了很大的壓抑和限制。但是負面清單管理認為,只有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或限制的領域,市場主體才無法進入,凡是清單沒有列明的領域,市場主體均可以進入。因此,與正面清單相比,負面清單模式賦予了市場主體更充分的行為自由。凡是法無禁止的,即推定市場主體有行為的自由,在「法律的沉默空間」,政府機關也不得設置額外的審批程序,實際上就給了市場主體非常大的行為自由,這種自由其實就是經濟活力的保證。
第二,為什麼說它是一種新的治國理政的模式?就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地限制和規范公權,尤其是規范審批權。審批實際上是政府部門權力的一個最集中的體現,它直接決定了針對誰,能夠干什麼,其實也是對資源的一種分配。在正面清單管理模式下,法律雖然沒有規定,但是政府依然還是在管理,政府實際上通過規章等各種規范性文件,仍然在限制著領域的進入,我們的許多規章其實都有幾個特點,首先就是宣布這個事歸我管,二是要求大家都要報批,三是不報批我就要處罰。
那麼一旦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以後,凡是負面清單之外的,凡是法律沒有限制,沒有禁止的,所有這些部門領域,不得再進行審批。這就意味著只要不是負面清單列舉的事項,政府無權進行審批,這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的規范和制約。所以它體現了法制的一個基本的精髓,這就是規范公權。
第三,這種模式使政府的行政行為更加公開透明。法治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公開的、透明的、可預期的效果。負面清單管理可以說在很大的層面上實現了這樣的效果。
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之下,負面清單的內容本身是公開的,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也是公開的,除負面清單明確列舉的事項之外,市場主體原則上都可以自由進入,例如,在負面清單管理的模式下,一個企業要進行投資,應當首先去找一名律師咨詢,看看現在要進入的投資領域,是不是國家法律法規所限制禁止的領域,只要不在法律法規禁止限制之列,那麼其就可以放心地進入。這樣對於行為的結果,企業也能夠產生一種合理的預期,所以它能夠達到這樣的一種公開預期的效果。
第四,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能夠真正使經濟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到機場去坐飛機都要經過安檢,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大家每次進入安檢的時候,屏幕上顯示「禁止攜帶易燃易爆等等物品」,把這些東西列舉出來,其實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即明確列舉法律法規要禁止攜帶的物品,如果我們不採用這種方法,而是採用正面清單管理方法,即明確列舉哪些物品是可以攜帶的,則機場可能需要將所有可以攜帶的物品列出來,如果採用這樣的方式,我相信可能一個安檢人員每天要檢一個人,都要檢幾個小時。這必將是非常低效率的,而且他會給安檢人員極大的自由裁量的權利。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規則十分透明、公開,其也更有效率。規則和空白地帶,法律不禁止就可以直接進入,不需要進行煩瑣的審批,這就會非常有效率。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方面看,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就是我們所要強調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職權法定原則相結合,這兩項原則正是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的內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法學院院長)
下一階段法治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吳志攀
▶改革進入深水區,就必須開大船,要駕馭一個復雜的工具和復雜的局面,就必須按規矩來辦事,要講法、信法、用法
▶我們講依法治國,也就是政府要用法律來維護社會公平,維護政府的道德形象
▶依法治國,首先要治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同步的。離開了法治,市場就會混亂,經濟就不可能起飛,更不可能平穩、高速地發展。這是我們改革開放的一條最基本、最核心的經驗。今天,當改革開放進入到了新的階段,當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一個新的時期,就不得不更加強調法治。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已經有一代人的實踐(中國的傳統,三十年為一代),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而在下一個階段,我認為要通過加強法治來解決三個問題。
其一,就是要用法律的方法劃分好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中國是一個大國,即使今天有了最好的噴氣式飛機,從海南島坐飛機到烏魯木齊,也要好幾個小時,這么大一個國家,維護統一、維護中央權威,同時照顧好各個地方的不同特點,調動各地的積極性,這是執政興國的一個基礎。分稅制改革之前,我們的中央財政略顯單薄,而一些地方財大氣粗。那時的地方政府,還沒有在「土地財政」和「地方融資平台」方面「打主意」。在推行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和地方實際上重新劃分了財權,中央財政大大充實了,同時,城鎮的房屋市場化改革也在這個時候開始。這些改革,影響深遠。但任何一項改革,不可能只有好處,不可能沒有一點消極面。我們現在都看到了,比如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一些地方的收入主要靠賣地,房地產成為主要支柱產業,但泡沫大了,有問題,老百姓也受不了,國務院三令五申平抑房價,先後出台《國十條》和《國五條》,但收效都不明顯。還有地方債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復雜。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首先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裡面要算經濟賬,還要有法治。我們現在比過去更加強調依法治國,治國首先就要治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個大的框架當然是憲法,是我們的根本政治體制所確定下來了的,但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在各個部門法中都有反映。新一輪的法治建設與改革,要在這方面下力氣。
其二,就是要用法律劃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政府是市場行為的「裁判員」,企業是市場的「運動員」,兩者的角色分工不同,因此兩者不能混同。還有,運動員也應該分分類,有的是跑長跑的,有的是短跑,不能哪裡有便宜可占就到哪裡去比賽。例如,很多央企進入房地產市場,央企掌握國計民生的命脈,實力雄厚,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經濟基礎。但是,很多央企放下自己的主業,拚命往房地產市場里鑽,到處拿地,而且把地價抬得很高。政府辦企業,當然要實現保值增值,但辦企業的目的不止是為盈利,還有承擔很多社會責任,特別是央企,應該多花一些精力去發展那些中長期的、戰略性的、風險大一些、利潤可能不那麼高的大項目,只要有利於國計民生長遠發展。而不是房地產這樣的,利潤高,見效快的競爭性項目。地方政府當然特別歡迎央企去拿地,怎麼拿他們都高興,一切可以開綠燈,但這樣一來,市場就可能有點亂了,很多事情就不公平,這樣演算法治嗎?不好說了。未來著力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領域,加強法治建設。
其三,要更加強調,把促進公平正義作為政府的基本價值追求。我個人有一個看法,中國社會對公平的敏感,超過了西方。對不公平的事情,老百姓反應很激烈。所以政府要在這么復雜的一個社會,維護公平不容易。我們講依法治國,也就是政府要用法律來維護社會公平,維護政府的道德形象。政府要盡量多考慮弱勢群體,不能被利益集團綁架了。現在對城鎮低收入群體提供的經濟適用房的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工程,全民覆蓋的醫保和社保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等,都是體現社會公平的政策。這些方面還要加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市場經濟條件下,摸著石頭過河是成功的,但進入了深水區,有可能摸不到石頭了,這個時候就必須開大船,要開船,要駕馭一個復雜的工具和復雜的局面,就必須按規矩來辦事,要講法、信法、用法,這樣船才穩當,才能乘風破浪。
(作者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不斷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體系
李 林
▶要防止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立法不公,防止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權力關系合法化
▶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頂層設計的立法模式轉變
當前,我國法律體系雖然已經形成,但立法不當問題的存在,致使部分法律制定後不能用、不管用、難執行、難適用、難遵守,某些法律甚至形同虛設。為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形勢下,應進一步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我國立法制度和法律體系。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立法觀念和立法模式。立法應當充分代表民意、體現民利、反映民情,公平公正地解決社會問題、分配社會利益,防止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立法不公,防止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權力關系合法化,警惕立法權力滋生的腐敗,從制度和規范的源頭上維護人民利益。一是應當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立法觀,轉變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立法觀;從片面追求立法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和實效的立法觀,轉變為立法質量和實效第一的立法觀;從重立法效率、輕立法民主的立法觀,轉變為民主優先兼顧效率的立法觀;從只管法律制定不顧法律實施的立法觀,轉變為兼顧立法與法律實施並以法律實施為導向的立法觀。二是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加強領導、科學規劃、頂層設計、協調發展的立法模式轉變。從立法項目選擇的避重就輕、拈易怕難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頭、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轉變,使立法真正成為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社會關系和處理社會矛盾的藝術。
第二,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職能。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轉變被動立法局面,使立法與全面深化改革協調推進,積極主動地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一是推進人大常委會常委的年輕化、專職化、專業化,讓人大常委會委員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更好履行職能。二是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會期制度,適當延長每年的會期,為民主立法提供充分時間保障。三是推行立法旁聽制度,讓公民、媒體和社會組織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參與和監督立法過程。四是推行立法助理制度,以彌補人大常委人數少、時間少、專業知識不足等欠缺。五是進一步擴大人大常委會委員、專門委員會、立法工作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委託專家學者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比重,增強立法的全局性,從源頭上預防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
第三,推進民主立法。擴大不同利益群體公開主張、表達利益的渠道,使人民充分表達自己的立法意志和利益訴求,通過立法博弈實現公正立法。建立和完善更加廣泛的立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制度,對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立法事項,原則上都應當向全社會公布,並建立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和反饋制度。完善立法聽證制度,對影響重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立法事項,要通過舉行聽證會的方式充分聽取意見,確保法律草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全面參與立法、有效開展立法博弈,保證人民群眾立法訴求的充分表達和宣洩。推行律師和法學專家為法律草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提供專業立法咨詢、參與立法聽證等立法援助的制度。推進立法公開,建立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立法旁聽制度,旁聽代表有權發言,保證人民群眾對立法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㈨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什麼化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法律服務隊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黨的領導能不能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得到具體落實,領導幹部是關鍵。
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繼續推進法治領域改革,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出改革方案,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㈩ 依法治國戰略的內容和具體任務結合實際談談有哪些亮點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展開,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治化。法治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的絕大多數制度、體制和機制,已通過立法程序規定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表現為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因此,發展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構建完備科學的法律制度體系,實質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律化、規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家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歸根結底是要增強治理國家的權力(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強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力、遵守力,提高國家制度體系的運行力、執行力。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社會分工、公平競爭和自由等價交換,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功能,必須規范政府行為,將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過分干預,依法保證市場主體自主決策、分散決策;必須保護財產權利與人身自由,保證市場主體平等地位,實現公平競爭;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降低交易成本;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有效解決爭議,維護市場秩序。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法治體系,形成良好法治環境,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過民主科學立法,實現初始環節資源配置的分配正義;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實現法律的執行正義和矯正正義功能。司法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可以為市場經濟改革提供一種緩和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是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的實踐過程,是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配置資源、保障人權、馴化權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不斷深化法制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依憲治國,切實尊重和維護憲法權威;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進公正司法,建設獨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推進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推進依法治軍,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努力推進地方法治建設,夯實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推進法治國際合作,完善國際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進依法執政,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事業的領導和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公平正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但卻見仁見智,沒有共識性的最大公約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宜抽象地主張公平正義,而應當通過法律和法治來表達和實現可操作的公平正義: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功能,重構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評判體系,把公眾對於公平正義的利益訴求納入法治軌道。通過科學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義訴求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公眾通過法治方式,依法維護和實現自己表現為法定權利或權益的公平正義。二要通過公平公正的實體法,合理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和利益、科學配置各類權力與責任,實現實體內容上的分配正義。三要通過民主科學的程序法,制定能夠充分反映民意並為大多數人接受的程序規則,從程序法上來配置資源、平衡利益、協調矛盾、緩解沖突、規范行為,實現程序規則上的公平正義。四要在發生矛盾糾紛等利益沖突問題時,通過包括司法程序在內的各種法治程序、法治機制來解決,實現法治的實體與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