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華藏道德講堂

華藏道德講堂

發布時間: 2022-10-08 04:05:07

『壹』 隋唐時期的主要佛教派別及其主張

隋朝統一全國後,南北兩地社會的發展漸趨一致,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溝通,佛教南北各家師說也逐漸出現了綜合調和、融會貫通的趨勢。這就為建立融攝各家之長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條件。同時,原來的佛教學派在安定的社會里有可能固定於某一地方,發展起寺院經濟。有了物質基礎,也就具備了設立門庭、傳授僧徒的條件,因而師徒傳承,絡繹不絕,逐漸形成宗派。中國佛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以宗派的形式表現出來。宗派與學派的區別是:學派是「所宗、所尊、所主」某種學說,呈鬆散結構的學說流派,只重講說,不重師承。宗派則是有創始人、有傳授者、有信徒、有教義、有教規,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相當確定的,具有師承傳法系統的佛教教派。
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中國創立最早的一個佛教宗派。因創始人智住在天台山,故後世稱之為天台宗。又因該宗教義以《法華經》為依據,所以又稱為法華宗。智認為《法華經》是佛祖釋迦牟尼最後的說法,也就是最高權威經典,因而敬奉為宗要。他以《大智度論》為指針,吸收南朝三論師和涅師的思想,並繼承和發展北齊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觀」(一心中觀緣起法空、假、中三諦)的觀行方法,來組織自己的學說體系。智的思想主要體現在陳隋之際他所開講、後由弟子筆錄成書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的教義、學說,包括教判和教理。教判全稱「教相判釋」,謂判別或判定佛陀所說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中國接納佛教,主要是通過經典的傳譯,起初並無選擇,不論其隸屬大乘還是小乘,也未經辨明它們成立的歷史背景、先後順序以及體系的差異等,都以為是出自佛陀說法,全盤接受下來。南北朝以來,人們已發現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都存在著嚴重分歧,其中很多地方互相矛盾,於是有人開始嘗試整理和統一傳到中國的佛典,並對各派佛學加以研究發展。隋唐時期各宗派都建立了教判的體系,按照自己的觀點、方法,把所有的佛教經典著作和理論加以系統地批判和整理,重新評價、安排。一是為了融合各種佛經和各種教義之間的不同說法和矛盾,共同對付來自外部的攻擊;二是為了樹立本宗派正統和權威的地位。
天台宗的教判,就是所謂「五時八教」。它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五個時期,然後又把這五個時期的說法按形式和內容分為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和化法四教(藏、通、別、圓)。他們認為佛陀在最後時期所說的《法華經》是比化儀四教、化法四教更高更圓滿的教法,所以《法華經》是天台宗尊奉的主要經典。
天台宗的主要理論是「三諦圓融」和「一念三千」。「三諦圓融」說明世界萬物的實相是空、假、中的統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真實的本體,這就叫空諦;事物雖然沒有真實的本體,但並非純無所有,仍有假相存在,這就叫假諦;既看到一切事物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非空非假,不落兩邊就叫做中諦(中道)。空、假、中三諦相互包含,不相分離,任何事物都同時體現這三種本性,這就叫做「三諦圓融」。「三諦圓融」包含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如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全面地看問題等等。但不被一般人理解和接受。天台宗認為這是「三惑」掩蓋了「三諦」,於是又在「三諦」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心三觀」的禪觀實踐學說,要求人們在一念心中同時觀想空、假、中三諦之理,從而成就相應的三種智慧。
「一念三千」說明一切事物相互包含、貫通一致的關系。「一念」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三千」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惡、性相、萬物的總和。「一念三千」就是說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是存在於「一念」之中的。可以說客觀世界的一切都是「一念」的產物,沒有這「一念」也就沒有世界。從「三諦圓融」和「一念三千」可以證明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差別相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其本質是統一的。
隨著封建王朝的統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佛教,也結束了南「義」北「禪」的局面而歸於一統。天台宗的創立,既是體現這種佛教一統的產物,也標志著佛教已經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開創了中國佛教建立宗派的風氣。進入唐代後,雖有智威、慧威、玄朗維系其命脈,卻受到盛行一時的禪宗的壓抑,一直沒有得到迅速發展的機會。中唐時期,湛然將天台宗恢復到了昔日的盛況。不料會昌毀佛對天台宗打擊沉重,天台宗典籍損失嚴重,聲勢驟減。五代時,天台宗僧人從日本、高麗訪求到本宗典籍,才使天台宗又有所復興,但再也見不到隋唐時期的盛況了。
三論宗是隋朝形成的宗派,因以印度中觀學派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要依據而得名。三論宗的創始人是吉藏,其代表作是《三論玄義》。該宗認為各種事物都是空無自性的虛幻存在,只有既不偏執於真實的空,也不偏執於虛假的有,才能達到「中道實相」。「中道實相」就是三論宗的中心理論,為了闡明這種理論,又提出「真俗二諦」說和「八不中道」說。他們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空幻不實,無自性,在世俗人看來它們是真實的存在,此為俗諦;在得道聖賢看來,皆無自性(空無實體),此為真諦。真俗二諦都是為教化眾生而假設的言教,這就是「中道」。「八不中道」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等八種破除偏執的中道觀念。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都是違背中道的偏執之見,只有破除了這些偏執之見,才能顯示中道實相。三論宗主要闡揚龍樹的空宗理論,可以說是僧肇哲學思想的繼續發展。
吉藏門下有慧遠、智凱、碩法師等。碩法師門下的元康在唐太宗時曾奉詔入長安講「三論」,著述頗多,今僅存《肇論疏》三卷。此時天台宗、唯識宗盛行,三論宗流行不久便開始衰落。雖然三論宗流傳的時間並不長,但「中道實相」的思想卻融入到中國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學說中去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識宗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大力支持下,由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的宗派。因該宗由分析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狀、性質、名詞、概念及其含義等)入手而表達「唯識真性」,故又名「法相宗」。無論其分析的出發點還是結果都認為一切現象不過是「識」所變現出來的,所以叫「唯識宗」,合起來稱之為「法相唯識宗」。又因他們二人常住慈恩寺,世稱窺基「慈恩大師」,故也稱「慈恩宗」。還因該宗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故又名「瑜伽宗」。《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即一經二論是唯識宗最基本的典籍。
唯識宗從分析事物的現象,特別是著重從分析意識現象入手,進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其主要理論是「唯識無境」說。主張外境(客觀世界)非有,內識(主觀精神)非無,世界上一切現象只是心識的變現,心外無獨立的客觀事物存在。這種理論主張有情的心識可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合稱「八識」。前五識能分別外界色、聲、香、味、觸諸對象,相當於感覺;意識統率前五識的活動。末那識連接意識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則是世界萬物的精神本源,它內藏著各種名言種子和業種子,因緣而變現出世界萬物。唯識宗認為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以阿賴耶識為主宰,身體死亡了,別的識都消亡了,阿賴耶識卻不會消亡,它是一個永遠轉世、永遠不滅的靈魂。
由於心外無境,所以普通人所謂的認識外界事物,實際上只不過是由識變現,分成認識的主體「見分」和認識的客體「相分」,然後再由見分去認識相分。在修行實踐上,唯識宗認為阿賴耶識內藏的種子有的被染污,有的是清凈的。修行的關鍵是如何清除染污,使所有的種子都變清凈,這就能達到涅解脫。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認識唯識無境的理論,其次要按照佛教要求進行修持,如遵守戒律,修習瑜伽禪定等等。
唯識宗在唐代盛行不過三、四十年,轟動一時很快就轉向衰微。它早衰的根本原因是該宗固守印度佛教的教義,論證煩瑣晦澀,且主張五種性說,認為有一種無種性者,終究不能成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所主張的人性本善以及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念相沖突,也受到了主張人人皆可成佛的天台宗、禪宗的批評。而且唯識宗的弘傳只限於有較高文化的社會上層,影響了爭取更多的信眾。武則天上台時為了與李唐王朝相區別,改為提倡華嚴宗。同時比較接近下層的禪宗也起而與之相爭,唯識宗的衰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律宗是中國佛教中以研習及傳持戒律為主的一個宗派。由於其主流派主要依據《四分律》,所以又稱為「四分律宗」。又由於它的實際創始人道宣住在終南山,所以又稱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佛教非常重視戒律的作用,從典籍上說,它是經、律、論三藏之一;從教義上說,它又居戒、定、慧之首。戒律隨佛教傳入中國,但在唐以前只有律學,尚無律宗。中國律宗逐漸形成於隋唐時期,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高僧道宣。他以大乘律學會通小乘律學,把律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派——律宗。道宣曾受玄奘影響,用大乘教義講解《四分律》,晚年入終南山潛心著述,著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等五大部,受學弟子有一千多人,被稱為「南山宗」。與道宣同時,還有相州(今河北臨漳)日光寺的法礪和長安西太原寺東塔的懷素也弘揚律學,分別稱為「相部宗」和「東塔宗」。三派在當時被稱為「律宗三家」,觀點互有參差,時有爭論,尤其以相部宗和東塔宗之間的爭論更為激烈。唐德宗時,這兩宗的爭論成為當時佛教界的一件大事,甚至最後由朝廷出面組織辯論,判定是非。但以後這兩宗都逐漸衰微,只有南山宗一度傳承獨盛,綿延不絕。後來鑒真和尚還把律宗傳到了日本。
律宗認為在佛教各種律本中,只有《四分律》最適合中國的國情。他們把佛教各種戒律歸納為「止持」與「作持」兩類。「止持」即內心有所執持,以生防非止惡的功能;「作持」即內心的執持不僅消極地防非制惡,而且鼓勵人們積極修學,日趨於善。他們又把戒律分成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是指佛陀所制定的一切戒律,戒體是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於自心的守戒動力,戒行是指發於戒體、隨順戒體的守戒行為,戒相是指心領戒體、表現於言行舉動而顯出的儀相。四科中「戒體」是問題的核心。由於道宣曾參與弘福寺、西明寺玄奘的譯場,深受唯識宗學說的影響,倡立心識為戒體之本,因而能在大乘佛教處於優勢的中國佛教中佔有一席之地。
佛教戒律的條文非常煩瑣,如《四分律》中比丘戒共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共三百八十四條。從不邪淫、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說謊)這四根本戒。到行、住、坐、卧,以及如何進門、吃飯等均有明文規定。如果受戒者真的照此守戒,勢必寸步難行。所以,盡管中國佛教各宗派都講戒律,歷代也都有重興律宗者,但實際影響並不大。
華嚴宗以宗奉《華嚴經》而得名。因該宗宣揚法界緣起論,亦稱「法界宗」。又因為該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所以也稱做「賢首宗」。華嚴宗的先驅,一般上溯至陳隋間的杜順,他被追認為初祖。二祖智儼著有《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一乘十玄門》,對後世影響較大。三祖法藏為了迎合武則天的政治需要,曾住太原寺,成為武則天的家廟和尚。他參與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在批評其他宗派的名義下吸取了天台宗、唯識宗的某些觀點,自行判教,發揮和充實了《華嚴經》的思想,著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等,形成了比較完備而獨具特點的理論體系。據說有一天法藏在佛授記寺講新譯的《華嚴經》,當講到《華藏世界品》時,講堂的地面震動了。有人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嘉獎法藏,把地面震動說成是如來佛降跡顯靈。以後對他更是倍加賞識。
法藏還為武則天講解華嚴宗教義。當女皇聽到「六相圓融」、「十重玄門」時,感到迷惑不解。法藏反應極快,隨手指著殿前的金獅子,進行形象的深入淺出的解說:「六相圓融」的理論是用總、別、同、異、成、壞三對范疇說明現象與現象之間錯綜復雜的緣起關系。拿金獅子來說,金獅子的整體是總相,因為它具足了各種成份,比如有眼、耳、鼻、舌、身;而眼、耳、鼻、舌、身則是別相,因為這些成分有所差別。從另一角度看,眼、耳、鼻、舌、身相依相待,合成一個總體——獅子,是同相;眼、耳、鼻、舌、身各自互生,各不相同,是異相。再從另一角度看,眼、耳、鼻、舌、身緣起而成為獅子,是成相;眼、耳、鼻、舌、身仍舊處在各自的地位,保持分離狀態,是壞相。法藏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這六相兩兩相別相成,同時具足,互融無礙,因而叫做「六相圓融」。
「十玄」的理論是要闡明成佛的境界,它涉及到現象和本體的關系,現象和現象的關系以及現象和心的關系。法藏仍用金獅子作比喻來說明這些關系。比如金獅子的眼和耳等都是由金子造成的,所以獅子眼即獅子耳。也就是說,現象與現象之間雖有差別性,但更有同一性。又比如金獅子的每根毛都是金,所以一根毛中就有金獅子,甚至是無數的金獅子。這就是說,部分和整體的差別是次要的,它們之間的同一是更重要的。如此等等,最後歸結為「事事無礙」(大千世界表面看千差萬別,但實質卻沒有什麼不同)、「理事無礙」(本體與現象相互容納,互不妨礙)、「重重無盡」。眾生一旦具有了十玄無盡緣起的悟解,那就達到了成佛的境界。
法藏用金獅子作比喻,生動地講解了華嚴宗的基本教義,終於使武則天豁然開悟。法藏的弟子將這次精彩絕倫的講學記錄整理成書,稱為《華嚴金獅子章》。此書集中而簡要地概括了華嚴宗的基本觀點,成為華嚴宗典籍中權威性的論著。
法藏為了使聽眾理解「重重無盡」,還特地在一間很大的房間里設置了十面大鏡子,八方和上下各一面。每面鏡子相隔一丈多,面面相對,在鏡子中間安置一尊佛像,並點燃一支火炬。這樣一來,每面鏡子不但照著佛像和火炬,而且還照著其他鏡子中所反映的佛像和火炬,互影交光,光光相涉,層層疊疊,無窮無盡。
由於法藏的循循善誘,使華嚴宗在統治集團中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他們的鼓吹,又使華嚴宗很快波及全國,成為當時十分顯赫的佛教宗派。法藏還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薩戒,成為皇帝的門師。法藏的三傳弟子澄觀又是唐德宗的門師,被稱為教授和尚,曾任天下大僧錄。唐憲宗時,授給澄觀金印,要他主持全國佛教。從此華嚴宗更加不可一世,達到了最高峰。
在圓融無礙思想的支配下,華嚴宗隨著歷史的發展,理論上的調合色彩越來越濃。澄觀的弟子宗密著有《禪源諸詮集》、《華嚴原人論》等書,不僅企圖糅合佛教內部各宗派,注意吸收新形成的禪宗一派的見解,而且還積極調合佛教和儒、道二家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出企圖統一三教九流的傾向,這表明華嚴宗的形成和流傳適應著融和佛教內部各宗派和教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由於華嚴宗的發展憑借的主要是政治勢力及其政治活動,為了融和各派,義疏也難免煩瑣難通,致使華嚴宗在以後的發展中,雖然對宋明理學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但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也難免走上被人遺棄的道路。宗密死後四年,發生了會昌毀佛,華嚴宗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寺院被毀,經籍散失,從而轉趨衰落。
密宗出自印度後期佛教中與顯教(通過語言文字明顯說出其教法者)相對而言的密教,約在東晉時傳入中國。唐玄宗時,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來華進一步翻譯傳播,受到唐王朝的扶植和提倡,正式形成宗派,一度流行於漢族地區。
開元四年(716年),善無畏來到長安,受到唐玄宗的尊崇,住在興福寺,翻譯了《大日經》等密教胎藏部經典。開元八年(720年),金剛智與弟子不空來到長安,住在資聖寺,翻譯了《金剛頂經》等密教金剛頂部的經典。
密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都由地、水、火、風、空(空隙)、識(意識)所造。地、水、火、風、空為「色法」,屬胎藏部,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的顯現,表現「理性」方面,即本來具有的覺悟,但隱藏在煩惱中而不顯,故名「胎藏」。識為「心法」,屬金剛界,與胎藏界不同,表現『理德」方面,任何東西都不能破壞它,而它卻能摧毀一切煩惱,故名「金剛」。金剛形容佛教真理的堅不可摧,胎藏形容佛教智慧的深藏不露。真理是平等一致的,智慧是千差萬別的,這兩個方麵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而且都具備於眾生的心中,所以佛與眾生也就沒有根本差異。只要人們身結手印(特定的姿勢)、口誦真言(念誦密咒)、意作觀想(觀想著佛),使行動、言論、思想「三業」清凈,就可與佛相應,當即成佛。
密宗的儀軌極為復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都有嚴格的規定,需經「阿梨」(導師)秘密傳授。由於密宗具備濃厚的神秘色彩,當時的唐王朝統治者對此特別愛好,一時形成了王公貴族紛紛信奉密宗的風尚。由於密宗的理論與修行法門在很多方面與漢民族的倫理道德不相符合,因而在不空之後,密宗只經數傳也就衰落下去了。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宗派,因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行而得名。又因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的佛性為目的,故又名「佛心宗」。禪宗尊奉南北朝時來中國的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為初祖,發展到五祖弘忍時,他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分別創立北宗和南宗。北宗謹守師教,缺少新的創造,漸趨衰落。南宗所傳習的不是自古以來所修習的如來禪,而是主張只要明心見性就可頓悟成佛的祖師禪,逐漸取代北宗及其他宗派,中唐以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一直流傳至今。
慧能的《六祖壇經》是禪宗的代表作,也是中國人的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稱作「經」的一部。按照佛教傳統,只有記敘佛陀言教的著作才能稱之為「經」,他的弟子及後代佛教徒無論多麼偉大,他們的著作只能稱作「論」。
慧能不但認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而且把佛性與人性完全統一起來,去除了成佛的神聖性,代之以生機勃勃的人性,把佛性看成是人的唯一本性,看成是人心的主宰。慧能的佛性論擴大了成佛對象,反映了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要求在成佛問題上機會均等的願望,使禪宗有了廣泛的社會現實基礎,有利於禪宗的傳播。
頓悟還是漸修是禪宗南宗與北宗的主要分歧點。北宗主漸修,認為必須通過長期修行才能逐步掌握佛法而覺悟成佛。南宗則主張頓悟,認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因而不需要長期修行,不需要施捨大量財物,不需要許多煩瑣的宗教儀式,只要自己認識到自己本來具備的佛性,就可以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是禪宗南宗區別於其他佛教宗派的基本學說,它一方面對於急需擺脫現實痛苦生活的窮苦百姓來說,能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另一方面,這種頓悟理論強調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可以在短暫瞬間使人性與佛性相契合,領悟我即佛、佛即我,佛、我一體,從而獲得經過長久思索而不得其解之後突然而至的解脫快感,這對於歷代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完全符合他們的精神需要的。這就是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喜歡參禪的重要原因,而禪宗又通過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唐以後,禪宗南宗迅速流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在南宗僧人中,有不少傑出的禪師,他們分布在各地傳法,使南宗的勢力迅速蔓延開來。他們還把慧能的思想付諸實踐,使禪法變得更加自由靈活和不拘一格。各地禪師的教學和實踐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於是陸續出現了五個禪宗支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從此以後,這些禪宗僧人更為強調自尊、自信、自立,敢於否定佛祖崇拜,敢於離經叛道,在佛門中獨具風采。他們互斗機鋒、棒喝交加、指天笑月、瀟灑風流。那種激烈峻拔、新鮮活潑的禪風,給佛教的生命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形成了一種雲蒸霞蔚、波瀾壯闊的局面。
凈土宗是在南北朝以來流行的凈土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他們提倡念佛往生西方凈土,所以稱為凈土宗。傳說西方凈土的七寶池中長滿蓮花,凡往生西方凈土的人,先投生在蓮花中,經過一定時候,蓮花開放,該人便正式生活在凈土中。因此,東晉時的慧遠組織團體專修凈土法門時,曾自命為「蓮社」,後人也把凈土宗稱為「蓮宗」。凈土宗與其他宗派不同,沒有明確的傳法世系。該宗被推為祖師的,大都是因為此人對弘揚凈土法門有貢獻,而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樣,前後祖師有一定的師承關系。
凈土宗實際創始人是唐代高僧善導,他著有《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偈》等,闡述立宗的理論根據,組成了完備的凈土宗的宗儀和行儀,正式創立了凈土宗。善導提倡念佛,到處宣揚凈土法門,先後達三十餘年之久,擁有大量的信徒。他本人也是每天念佛,一直念到筋疲力盡為止,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天,也要念得身上出汗。凈土宗的教義比較簡單,沒有什麼深奧的哲學含義。他們認為修行者的念佛行業是內因,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願力是外緣,內外相應,便可往生西方凈土。善導把修行分作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根據凈土宗的經典確立的修行內容,包括誦讀經典、觀想阿彌陀佛的庄嚴、對阿彌陀佛禮拜致敬、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贊嘆供養阿彌陀佛等五種,其中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修正業,最為重要,其他四種則是旁修助業;雜行是其他各種積德行善的修行。由於修行者本人信仰程度的不同,往生凈土後見佛、成佛有快慢之分,待遇也各不相同,共分成上、中、下三輩九品。
由於凈土宗的修行法門簡便易行,特別適合文化程度較低的廣大下層百姓的接受水平,故中唐以後廣泛流行,並與其他宗派相互滲透。會昌毀佛後,佛教其他宗派趨向衰落,唯有凈土宗與禪宗流傳至今。晚唐以來,很多僧人都提倡「禪凈雙修」,這已成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
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的重要標志。伴隨著佛教宗派的出現,中國化的佛教思想體系相繼成熟,佛教的文學藝術日趨繁榮,佛教的世俗活動和對外交流空前活躍。中國開始成為亞洲佛教的中心。

『貳』 佛教對聯1200副

大雄寶殿
現身凈飯國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
說法靈山會上十方三世共仰能仁

一真法界或玄或妙不足以文字求
大光明藏難思難議豈得以語言說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如是觀
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皆無為法

世道大凌夷拜佛誦經正好安心韜智慧
界限慕分別有教無類願隨多士證菩提
韜(tao音濤,掩藏)

青蓮妙像琉璃光印於林端
碧樹幽棲鍾磬聲聞於嶺外

放大光明敢向無生說妙法
得真解脫須從華里認如來

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獨尊
慧日法王超九界而證妙果

佛法似滄海納眾流而不溢
經典如尺鏡含萬象而有餘

念處正勤三十七品為其行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運其心

緇門風范即萬法而無欠無缺
圓通道場彌三際而不增不減

退一步看利海名場奔走出許多魑魅
在這里聽晨鍾暮鼓打破了無限煩惱

自性清凈法身眾生同具
離垢妙相庄嚴諸佛獨證

昭昭於心目之間相不可睹
晃晃於色塵之內理實難分

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
居涅槃岸桂輪孤朗於中天

從真界騰應質凡聖大慈父
三德圓萬德具天人調御師

大乘小乘隨根機而演教
半科滿科逐權實以相曉

法流東土靈文始於漢帝
佛生西域祥光現於周朝

無生無滅歷萬劫而不古
若隱若顯遠百福而常今

朗萬法之幽邃萬德圓明
覺大夜之重昏纖塵凈盡

開權顯實隨機應化
通玄達妙離幻即真

慈悲喜舍度樊籠出迷津
信解行證入華藏之玄門

凈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世出世間最大法王

大雄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佛日高懸光明界
法輪大轉利寰宇

彌勒殿
大肚能容容世界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提布袋笑盈腮德難宣言
張海口化痴呆慈無能勝

開口便笑指出迷津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

於人無所不容
凡事付之一笑

我笑有因真可笑
你忙無甚為誰忙

何處此身容入座
與君相見有前緣

客堂
從何處來博覽古跡而朝聖境
且這里住踏遍名山為禮尊顏

挑起一擔通身白漢阿誰識
放下兩頭遍體清涼只自知

山色青翠隨僧入院
松聲靜雅與客談玄

尋僧有意來蓮社
送客無心過虎溪

有僧皆佛印
無客不東坡

佛門常會龍門客
禪林時集翰林人

客來莫嫌茶飯淡
僧家不比世情濃

文殊殿
娑婆界內輔法王達本菩提場
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

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來哲五台聖境秉至誠

絕百非絕穿鑿計校拈不二乘
離四句離分別思量說第一法

觸石沾雲悉植菩提之種
染煙臭氣咸資般若之光

過去龍種已懷獅子之德
現在曼殊常現象王之身

包性德劫前證龍種
依智海雲外吼金獅

鑄象鍛龍常居獅座
談經論道大暢牛乘

冥真於萬化之域
顯德於重玄之門

般若智光破生死昏衢之暗
金剛寶劍截結使纏縛之憂

韋馱
菩薩心金剛像三洲感應
將軍身童子貌萬國威靈

浩大功勛護法安僧常守戒
聰明正直受持結願本無私

示勇健於天倫摧邪扶正
受遺囑於大覺護法安僧

直對慈容欽崇法化
橫揮寶杵丕振宗風
丕pī音批,大,宏大

萬劫巍巍獨立人
三洲感應顯威神

現在韋馱身
未來樓至佛

化群萌獨被三洲
揮寶杵擁護十方

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三洲四海志稟威靈

伽藍
青燈觀青史著眼看春秋一書
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威武難屈受遺教守護伽藍
神功叵測現雄勇摧邪扶正
叵pǒ音坡,不可

英雄三國無雙士
正氣千秋第一人

赤面赤心扶日月
青龍青史鎮乾坤

具三不志大丈夫
歸一乘教無上人

毗盧
毗盧宮殿如爐冶銷熔頑金鑄良器
般若禪壇配化工轉變純根為上賢

五周四分之經文瀾翻於口海
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

入纖芥之微塵非名言之可說
混太虛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

遮那妙體偏法界以為身
華藏庄嚴等太虛而為量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五周四分依真如演旨
七處九會以法界標宗

振圓音於普光明殿
現神變於菩提場中

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
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

不生不滅真丈夫
無形無相大毘盧

遍七處而恆演
歷九會以同宣

敷萬行之因華
嚴一乘之道果

觀音
月印千江示有感必應之旨
日照萬國吐無微不觸之光

一身不分而光照塵剎
萬機感應以月印千江

現在為菩薩常示卅二應身
過去是如來具足無邊功德

利物利人少病少惱
救苦救難大慈大悲

不動本際妙音無方
遍示法界本性湛然

問大士因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頭

地藏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悲行堅地獄未空不成佛
願力深眾生度盡證菩提

手中金錫振開地獄門
掌內明珠光攝大千界

念佛堂
教主廣長舌開示群萌出娑婆
慈尊垂寶手接引眾生歸極樂

低頭合掌碧玉階前光輝麗
歌詠贊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
迦陵出殼千稱佛號壓群音
殼(-幾+卵)ku或que音哭或確,鳥卵

華開九品慈悲接引生極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稱彌陀

六根反本變苦海以作蓮池
一念迥光化愛河而成凈土

一舉洪名兼眾德而具備
千稱佛號統百行以無遺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聖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以法藏之法輪攝取眾生
仗凈土之凈緣圓滿佛果

釋迦慈父確指凈域之門
彌陀尊師廣開香嚴之肆
肆sì音四,店鋪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行願導歸極樂九界全收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

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混動
識波奔涌憑念佛以停凝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眾生品類萬別千差
彌陀願力平等無二

塵塵剎剎雖清凈
獨有彌陀願力深

生即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生本無生生西方
見猶離見見彌陀

天宮福報猶有死
神棲佛國永無生

五觀堂
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
無維摩手段滴水難消

粥去飯來莫把光影遮面目
鍾鳴板響常將生死掛心頭

初嘗柑欖寧知味
細嚼鹽虀始見香

三餐不忘農夫苦
一粒常思佛祖恩

試問世間人有幾回知道飯是米煮
請看座上佛亦不過認得田自心來

齋堂花光叢法寶
十方飯粒惜珍珠

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五觀若存寸金易化

拈匙放箸口口不離
舉足動身步步踏著

庫房
一米一粒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常念物力唯艱

寸薪不是等閑來
粒米皆由辛苦得

楊岐明燈照千古
寶壽生薑辣萬年

愛惜三寶物
如護眼睛珠

山門
覺路滿大千眾生共赴超塵界
法門唯不二奕世同游選佛場
奕yì音意,累,重迭

為滕蘭演教之所群標鷹舍
惟大聖棲真之處高揭獅床

相相離相親證實相之妙相
門門普門直入無門之法門

鷲靈玄門方廣周於百憶
龍宮法鏡圓照匝於三千

開人天覺路
闡解脫法門

十方婆伽梵
一路涅槃門

務廣四攝之路
思崇八正之門

光明普照大千界
聖諦都歸不二門

我人頓息何有去來之路
空色圓融本無生滅之門

見聞隨喜吉祥殊勝地
究竟常樂解脫涅槃門

龍藏遠承恩傳經覺院
雞園常說法派衍宗門

一字法門不隔塵而入
千層樓閣即撣指而登
撣dàn音但,1觸,2同彈

有福方登三寶地
無緣難入大乘門

入三門咸資般若光
登寶地悉植菩提種

接三根機說上乘法
容無量眾開不二門

雲起慈門大暢宗風
波騰願海廣度群迷

禪堂
先後只此燈任顛倒去來事莫忘初意
頓漸無他說但堅強清凈念總合禪機

摩室悟禪天龍一指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百千法門中殊特法門
無量妙義內真實勝義

行棒行喝談妙談玄
舉古舉今演事演理

風吹風動無二種
水流水濕豈兩般

搬柴運水皆妙用
穿衣吃飯盡禪機

山頭鼓浪眼聽似雷霆
井底揚塵耳觀如錦銹

馬足車聲世路不知何時盡
岩花澗月禪心應向此中生

一塵不染照禪心
萬法皆空見佛性

木人把板雲中拍
石女含笙井底吹

四大聚成玄免角
六根縛住白龜毛

禪河隨浪靜
定水逐波清

不須格外論奇特
只此全機耀古今

雙手打破虛空蓋
一口吞盡剎海水

祖堂
三世諸佛同證
六代祖師共傳

萬代禪宗由祖證
千秋佛法見根源

妄塵凈盡心地廊而性地圓凈
慧炬熒煌迷天開而彌天獨朗

熏金粟妙香拈花微笑
浸紫霞佳氣萬派朝宗

佛佛授手唯授此心
祖祖相傳唯傳此妙

東土西天相傳得鼻
南能北秀奉祀馨香

西天四七
東震二三

圓音非扣而常演
果海離念以心傳

雜聯
宿舍
演教弘宗願力深
高山流水有知音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強中自有強中手
能人背後有能人

正劍揮來藤落地
迷雲散盡日流天

雲中高樹綠扶塔
雨後嘉山青到門

竹影掃塵塵不動
月輪穿海海無痕

龍歸法座聽經偈
鶴伴松影養道心

痴人前不可說夢
達人前不可言命

發揮八聖固先聖之丕業
紹隆三寶安大寶之鴻基

雲點太清任情風而人我
漚生巨海逐識波以高低

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
了達實性者無佛無世界

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
衣里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不經一番寒徹骨
查德梅花撲鼻香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青山不墨千秋畫
綠水無弦萬古琴

臨崖勒馬收僵晚
船到江心補漏遲

一月千江波波具含凈月
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

事理交徹若圓鏡之互照
性相圓融猶明珠之相合

失其旨也徒修因於萬劫
得其門也等諸佛之一朝

朗愛河之昏波同臻彼岸
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籽食有餘

性定伏魔朝朝樂
妄念不起處處安

斷煩惱以獲三昧
圓福慧而修六度

口餐法喜真餚膳
心得明門妙總持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總是真如

入道要門起信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十方三際縱橫無礙
一心萬法舒捲自由

自性虛空華光三昧
水月道場清凈聖地

法音遠達眾生喜
道德圓明四海傳

泉聲妙聽廣長舌
山色常留清凈身

花飛羅什談經席
香散生公說法台

煙霞清凈塵無跡
水月空虛性自明

入佛法海信為根本
渡生死河戒是船筏

葯無貴賤愈病者良
法無優劣契機即妙

培器未燒經雨即化
煩惱未斷轉生即迷

法法頭頭皆歸實相
根根塵塵悉證圓通

滯相迷真頭頭是障
背塵合覺法法圓通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靈鷲聖境捷足先登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全波即水全水即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松風入座千華秀
明月來筵萬象融

珠林玉樹千山合
寶剎樓台八面通

靜里禪機翻貝葉
閑中妙偈涌蓮華

學林探路貴涉遠
無人跡處有奇觀

荊山之玉務須剖釋
衣里明珠總賴指示

滄海納百川而不溢
尺鏡含萬象而有餘

有生有滅特地乖張
無去無來轉見漏逗

智照洞然本無迷暗
靈機廓爾豈有階梯

妙性海中為雨露
菩提場里起清風

室內千燈相照耀
天邊寶月更清圓

三事納衣青嶂外
一爐沉水白雲中

龍得水時添意氣
虎逢山勢長威獰

只知事逐眼前過
不覺老從頭上來

天空廓落無邊際
杲日當空宇宙明
杲gao音搞,光明

人身難得而易失
良時易往而難追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卉木雖有大小春光原無偏僻
形像雖有殊異明鏡豈有二照

嚼定菜根亦是儒林第一義
禁犯肉食請看楞伽四卷經

合五部四教雲集海會
願十方三世障盡業空

愛欲為出世之障
識心乃生死之根

四大非有
五蘊本空

雲開月露
水到渠成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瑞現清涼山自然自在
雲飛舍利塔如見如來

天下同歸何憂何慮
空山無侶獨去獨來

免生死輪回之幻苦
住涅槃永恆之真樂

玩水觀山徒勞萬里
埋頭吃飯空過一生

動深廣之智海
搖融金之德山

桌錫談經春秋不老
慈燈慧鏡日月常明

依廟吃廟吃廟護廟
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合抱之樹發於毫芒
千里之行始於初步

即有之空一法不立
即空之有萬法全彰

天池一滴味具百川
帝釋千珠光含萬象

微妙法門即心是佛
無上覺道主善為師

開權顯實隨機應化
通玄達要離幻即真

合覺百八煩惱滅
背塵萬億妙行興

溪自石上流來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綠水青山皆妙體
黃鶯紫燕總玄音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

眾生迷時非失似失
諸佛證時無得為得

峻閣重樓天人聚會
瓊漿玉液氣味香嚴

溪路上宜防失足
迷途中急早回頭

真解脫一塵不染
妙庄嚴萬法皆空

墨水池滴曇花雨
清磬聲傳貝葉香

洞徹靈明無掛礙
狂心歇處幻身融

心止念足真富貴
私慾斷盡大福田

塵消古鏡光逾遠
風定寒潭水自平

海內藍天池內柳
水中明月鏡中花

尊勝寶幢垂瑞彩
無垢佛塔放光明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縱遇鋒刃常坦坦
假饒毒葯也閑閑

寺鎮摩尼青色寶
山飛舍利紫祥光

榮華總是三更夢
寶貴如同九月霜

初學因言而會道
無學合理而忘言

福報天宮猶有死
神棲佛國永無生

精金百煉方成器
利劍重磨始見功

清凈法堂雲作伴
幽雅精舍月為鄰

心如朗月連天凈
性似寒潭徹底清

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家雞有食湯鍋近
野鶴無糧天地廣

一輪秋月向空懸
萬丈寒潭澈底清

三毒水泡虛出沒
五蘊浮雲空去來

心融妙理虛空小
道契真如法界廣

端借慈航證覺岸
應從苦海識菩提

法王座下知音少
長者園中木耳多

泯念即相相離相
達真即心心印心

雲開白月毫光滿
雨過青山髻色深

既得人身不修道
如入寶山空回手

安心先問將心句
佛法休拋世法求

和平養無限天機
忠厚留有餘地步

鑒物變以悟真常
睹形遷而入正道

塵塵剎剎雖清凈
獨有彌陀願力深

極清閑地是蘭若
觀自在處紫竹林

柳影入池魚上樹
梅花照道馬登枝

行步事萬象燦明
圓融理波海一味

忍片刻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寬

養成大拙方見巧
學到如愚始見奇

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口傷人六月寒

頭頭頂掛虛空
步步踏著實地

盜者勿來道者來
嫌者莫入賢者入

海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童子面前人

兩手把虛空
一足踏到底

明燈時作伴
經書常為朋

理觀除愆猶持炬破暗
散心悔過似絕糧行遠

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
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

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澄想生覺性
亡念滅迷情

豎窮劫波海
橫該盡法界

昭廓心境開
潭清影現中

替父母求生凈土始言大孝
為自己廣種福田方報佛恩

育苗者日日盛反為焦枯之患
滅火者水水過即有沉溺之災

有麝自然香
何須大風揚

觀念念即住
覺妄妄皆真

春色無高下
枝葉有短長

千山必仰宗
萬派皆歸海

瓜地不納履
李下不整冠

繩鋸木斷
水滴石穿

因指當看月
依教要觀心

利生為事業
弘法是家務

青山原不動
浮雲空去來

大匠無繩墨
良才無曲直

千祥如霧集
萬善若雲臻

大道無向背
至理絕言詮

雨灑曇花漱
風翻貝葉香

花雨禪心寂
松風鳥語香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見無相之相
證不空之空

金繩開覺路
寶筏渡迷津

無緣慈悲重
權實二智深

根深即果茂
源遠而流長

性定菜根香
世味淡中常

開人天正路
暢無量法門

無明分分破
法身分分顯

山有玉而增潤
川藏珠即不枯

法窮甚深理窟
教啟無上圓宗

辭六親之至愛
厭三界之無常

勿臨渴而掘井
宜未雨而綢繆

松風水月
仙露明珠

孽重欲熾
德深情淡

心如明鏡
性似寒潭

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大殿)

演大法義音震於無間獄
吹大法螺聲通於有頂天
(大殿)

修水月之梵行
拜空華之如來

登陽焰之階級
度谷響之眾生

知足大富貴
少欲最安樂

金繩開覺路
法雨流瓊樹

伐邪見之稠林
飲正法之甘露

參禪病著相
念佛貴斷疑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叔嫂不授受
長幼不並肩

寶劍鋒從磨礪立
梅花香自苦寒來

溪涌寒雲流白玉
風飄落葉散黃金

迷理起分別是見
對境生愛憎為思

如蠶作繭即住處為受縛之因
似蛾赴火以光明作喪生之本

根深蒂自固
源長流自遠

愛鼠常留食
憐蛾不點燈

百靈之沖府
萬聖之玄都

掃除六賊
戡翦四魔

紅塵富貴心無牽
人間甲子不知年

青山洞裡僧家住
綠樹影中客騎行

千岩花綴千岩錦
五頂峰連五頂天
(南台普濟寺)

遍歷風巔望海闊
恍疑天近地無余
(東台望海寺)

遠塞冥鴻杳
長空孤月懸
(西台法雷寺)

塔影連天漢
鍾聲出斗限
(中台演教寺)

殿與雲霄近
山多松柏香
(北台靈應寺)

五文殊
無垢文殊
智慧文殊
聰明文殊
孺童文殊
五頂文殊

性為隨緣不變
心是不變隨緣

心隨境轉即是眾生
心能轉物即是諸佛

慕蘭若之寂靜
厭俗舍之喧嘩

要提無上毘盧印
須向千峰頂上行

說食終難飽
著衣方免寒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心中悟無盡之境
境上了難思之心

手把兔角弓
擬射無明鬼

貝葉香濃三藏括三乘之密
金繩影直一樓與一塔齊高
(藏經樓)

樓榭入煙霞壁畫龍蛇空即色
文字摛星漢藏分南北異而同
(藏經樓)摛chi音痴,傳播

竟能與羲卦麟經並垂宇宙
應不讓元亭石室高峙岷峨
(藏經樓)

妙音能消三世苦
威鎮遠徹九霄雲
(鼓樓)

擊大法鼓作獅吼
豎大法幢摧邪魔(鼓樓)

警醒世間名利客
喚回苦海夢中人(鍾樓)

建功勛名動天地
立偉業神貫古今(五郎)

飯齋類似香積味
火點便是廣長舌(火點)

伸著臂雙手擎天
進這步通身是佛(天王)

承玉皇旨培禾育苗
好生之德和風時雨(龍王)

甘露之旨既深
油雲之雨方遠(龍王)

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王)

地利人和萬民之福
風雨調順龍王之澤(龍王


四大天王護持聖教
八部龍神永鎮邪妖(天王)

誓願弘深十方同化
慈悲廣大三德具圓
(三大士)

同守八敬威儀嚴肅
共修六和禪凈精進(尼)

山門外鳥語花郁
庵院中飯熟茶香(尼)

僧伽乃六和之團體
菩薩以眾生為已身(雲水)

拯含靈登於寶地
導群迷化生蓮池(孤)

施甘露除飢虛苦
放法食得飽滿樂(孤)

大悲觀音示面然
拔濟三途息苦輪(孤)

未供先嘗三鐵棍
私造飲食九銅錘(監齋)

少林顯化神通大
能擋黃巾百萬兵(監齋)

如來七佛百千萬劫超苦海
接引群生二十四層拜諸天
(七佛)

三四尊佛陀靜觀塵擾
十二位法軀閑看人忙
(七佛)

初進戒堂折旋俯仰一身浮氣拙
繼登壇壝動轉施為四體苾蒭香
(戒堂)壝wei音偉,壇。

四弘誓願慈悲為本
三無漏學以戒為師(戒堂)

教海沖深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妙辯叵窮(講堂)

演揚清凈甚深妙法
傳承密部金剛上師(密宗)

為眾生開智慧
依正教轉法輪(講堂)

大梵剎大叢林皆大歡喜
新殿堂新光彩唯新氣象
(開光)

去舊更新梵宇復輝煌之制
宏宗演教法源得流通之祥
(開光)

地震龍潭湧出大千世界
天垂寶塔撐持不二法門
(方丈)

獅窩常出獅兒吼天吼地
紫山接來紫氣亘古亘今
(方丈)

縱橫十笏談經地
爛熳千華選佛場(方丈)

大暢宗風心光獨透
悲施法雨普潤三根(講堂)

一粒米從信士口中分出
半甌水由行人肩上挑來
(廚)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內煮乾坤(廚)

香積廚中修妙供
菡萏座前獻酥酡(廚)
菡萏handan音漢但,荷之別名

青菜豆腐著鹽炒
粗茶淡飯一腹飽(廚)

普施法雨人天聚會
廣開覺路龍蛇交參(講堂)

外彰威武貌
內息干戈心(五郎)

娑婆印壞
凈土文成

似水投水
如空合空

子期雲喪
伯牙輟琴

德者本也
才者末也

悲智雙運
行願齊周

智光無際
妙辯叵窮

出生死海
登涅槃岸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蓮華勝友
菩提眷屬

空華佛事
水月道場

棲神妙寂
創躡玄宗

一塵不染
萬法皆空

參考資料:http://www.cneln.com/club/library/content_fabu.php?book_id=391&id=6199

『叄』 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讀書筆記1500字

」儒釋道「與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可以寫版很多:
家庭教育權
因果教育
多元文化
讀經教材
弟子規讀書會
華藏道德講堂
智慧名言
企業管理
健康養生
德育故事
懺悔專欄
……
比如.企業管理:
近幾年的統計數據指出: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十年,全球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也不超過四十年。現代的管理人,熟知各管理學派理論,企業卻壽命短促…其原因何在?以上的這些問號,都將一一轉化為驚嘆號,為我們開啟通往愛與關懷「幸福人生」、「和諧企業」的康莊大道!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家庭也好,能夠長治久安,能夠永續發展,根源在有「德」!
員工無德,縱使百年基業,也能一夕垮台!子女無孝,縱令權傾朝野,仍是希噓終生!
(從儒釋道文化網復制的(⊙﹏⊙)b)
參考影音講座:周泳杉老師主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帶動經濟良性發展的實踐分享「、」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
授人以漁,自己也比較省力^_^ 12號的問題,應該已經過了,看我打字辛苦的份上,O(∩_∩)O~
總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網:www。whfx。org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www。amtb。tw/rsd/rsd。asp
(句號小寫)

『肆』 「移風易俗」調查報告

2017“移風易俗”調查報告一

跨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在推進“兩個率先”的偉大實踐中,崑山農村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市村規民俗整體呈現出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原因,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並沒有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保持同步。目前,崑山農村部分地區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較為嚴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求神拜佛、講究排場、盲目攀比之風日盛,不僅給廣大普通農民群眾增添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敗壞了社會風氣。當前,崑山正在更高水平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根據市委、市政府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市文明辦就崑山農村當前存在的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的主要問題、產生原因、關系把握及對策建議先後到陸家、錦溪、花橋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並會同公安、民政、民宗等12家單位召開座談會,了解實情,徵求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問題

目前,崑山農村在婚喪喜事方面普遍存在著講究排場、盲目攀比的風氣,看風水、搞迷信活動也有所抬頭。從全市整體情況來看,花橋、陸家等地婚喪喜事花費甚巨,錦溪、周庄等地情況較好,其它地區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些問題,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甚至出現了“結婚結不起”、“小孩生不起”、“死人死不起”的現象。

1.喪葬殯禮盲目攀比。目前農村喪葬活動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和職業化的服務班子,具有信息敏銳、花樣繁多、全套服務、產業運作等特點,甚至出現老人還未咽氣,喪葬中介已經守在家門口的現象。崑山農村的風俗,逝者一般要在家停放三天,供親朋好友弔唁,期間有念佛、道場、放炮、樂隊、燒庫、錫箔、代哭、“摸心經”等十多項內容。通過調查大致估算費用如下:念佛費用約2400元,道場約4800元,樂隊約1500元,折錫箔至少5000元,爆竹、香燭1000元,羹飯1500元,棺材和骨灰盒3000—5000元,壽衣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廚師服務費80元/桌,食材1000元/桌,人工費200元/天,以20桌、20個人工計算,酒席費用約2-3萬元;火化之後還要辦“五七”活動,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整體來說,農村喪葬花費一般要5—8萬元。特別是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民用失當的方式表達對長輩的孝心,在喪葬儀式上大講排場,動輒花費數十萬。周圍村民跟風效仿,似乎在喪葬上多花錢就是對長輩親人的孝順,反之則會被其他村民視為“不孝”,形成了一股盲目攀比之風。

2.求神拜佛一擲千金。近年來,崑山農村宗教信仰中的商業現象和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抬頭,特別是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中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燒香拜佛商業性質比較嚴重。燒香有香頭負責,小到本地的東岳廟、華藏寺,大到杭州的靈隱寺、普陀山等,普遍存在著商業行為。本地的寺廟年初一都有燒香的習俗,而在燒頭香的過程中,信眾存在著不理性競價的現象。有些寺院道觀周邊管理不規范,商戶良莠不齊,利用農民的宗教信仰,兜售香燭、借機斂財。二是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抬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拆遷安置補償等政策使部分村民腰包鼓了起來。然而,部分富裕起來的村民卻對算命、看“風水”、“關夢”等封建迷信活動趨之若鶩。一些所謂算命先生、“風水”大師、“師娘(神婆)”本身不通周易、風水等方面基本知識,卻乘機在農村招搖撞騙,竟獲得了不少村民的信任。有些農民對“大師”深信不疑,惟命是從,甚至“走出去、請進來”不惜重金希求得到大師“指點”,村風民風烏煙瘴氣。

3.結婚生子大操大辦。隨著崑山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結婚攀比之風愈演愈烈,主要體現在四個比:比房子、比車子、比彩禮、比排場。一般嫁娶,男方要在市鎮買房裝修,費用基本都要百萬以上。如果是沒有拆遷安置房的普通農民,這是結婚最大的一筆開銷。男方還要給女方一筆彩禮,根據男方家庭條件,在數萬至數十萬不等。女方一般會配一輛小車作為嫁妝,價格多在十幾萬至二十幾萬。不同於城市,崑山農村婚宴一般要置辦三天(上場、正日、落席),每天少則二三十桌,多則五六十桌。再加上婚慶公司花樣繁多的各類開支,婚禮費用普遍花費頗多。這對於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人來說,自然是無法負擔的沉重開支,“啃老”並相互攀比就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彩禮多、房子大、車子好、酒席闊就覺得有面子,甚至出現了對“啃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畸形社會心理,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相比與結婚,青年夫妻生子方面的開支也不容小覷。滿月酒動輒數十桌的現象比比皆是,孩子的用物,“只選貴的、不買對的”,吃穿用樣樣都要名牌,再加上過“周歲”“十周歲”等,不僅給家庭增加了負擔,還容易養成孩子嬌氣攀比的壞毛病。

二、原因分析

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得以泛濫的物質基礎,但歸根結底封建思想遺存、價值觀念缺失、宣傳教育缺少、政府管理缺位是當前產生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

1.封建思想遺存。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迷信思想,對當前農村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部分人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對社會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在周圍親戚好友的影響下,很容易被一些所謂的“大師”迷惑。家裡一有事,就要請“風水”先生、或神婆查查家宅、看看家裡過世的親人在陰間過得如何。這種封建迷信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2.價值觀念缺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農村思想道德體系也面臨著沖擊和影響,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失。農村中封建迷信現象日漸盛行,部分村民對宗教信仰不夠理性,盲目信教,篤信神靈,花錢消災,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村民對招搖撞騙的“大師”惟命是從,將“大師”視為精神支柱。

3.宣傳教育缺少。部分經濟比較寬裕的農民在婚喪嫁娶等方面大操大辦,奢侈浪費,一些村民盲目跟風,“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少村民認為婚禮大操大辦才有面子,喪葬儀式樣樣齊全才顯得對長輩有孝心,其他村民則紛紛仿效,否則就會被村裡人瞧不起。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村民“打腫臉充胖子”,甚至不惜借債操辦,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部分區鎮、村(社區)領導對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沉渣泛起置若罔聞,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投入微乎其微。正面的宣傳教育基本沒有,有的還產生這種事情不要去管、也不能去管的思想。

4.政府管理缺位。調查發現,目前農村的喪葬行業已經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體系。比如陸家鎮念佛人員就有30多名,道士約15名,花橋經濟開發區有7-8支一條龍服務隊伍,從業人員百餘人。從事人員中不少人甚至是六七十年代鄉鎮宣傳隊里的文藝骨幹。這批人對佛法道教並沒有多少認識,缺乏基本的宗教修養,有些人並不具有佛教道教人員身份,只是由於利益的驅動而加入到喪葬行業中。圍繞婚禮形成的一整套服務也從城市走向了農村,形成了一條利潤可觀的產業鏈。同時,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寺院道觀在宗教活動中過多考慮商業利益,引發了部分香客的異議。多年來,崑山對農村的封建迷信和喪葬行業的管理比較薄弱,沒有一個具體的部門來扎口管理,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來規范管理,實際上處於管理的真空狀態。村兩委班子人員和村民多是“沾親帶故”的鄉親,礙於情面,沒有進行有效管理和正確引導,導致了目前的無序化狀態。

三、把握好幾個關系

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在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要重點處理好宗教與迷信、風俗與陋習、需求與供給、管理與教育這幾方面的關系。

1.把握好宗教與迷信的關系。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保護公民合法的宗教活動。依法開展宗教活動與看風水、請“大師”、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動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對於日常的燒香拜佛等宗教活動,我們要教育引導村民理性拜佛,不搞鋪張浪費,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對於一些打著宗教、科學合法外衣、實際從事封建迷信、借機斂財勾當的行為,一定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處理。

2.把握好風俗與陋習的關系。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區,崑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獨具特色的水鄉風俗。在不斷走向開放的現代背景下,我們在做好農村民間風俗傳承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對傳統習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村規民俗非一朝一夕形成,要大力倡導文明節儉的村風民俗,狠剎婚喪嫁娶中大講排場、盲目攀比等不正之風,切實減輕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

3.把握好需求與引導的關系。富裕起來的農民希望子女的婚事辦得熱鬧喜慶是人之常情,晚輩希望通過舉辦喪事表達對長輩的孝敬與思念也是人之常倫。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婚喪喜事是每家每戶的大事,包括正常的燒香拜佛,這個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宜疏不宜堵。關鍵是要把握好需求與引導的關系,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控疏導。宣傳告知信教群眾,辦喪事做道場,應當在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場所內進行,防止欺瞞哄騙、以次充好、坐地起價等擾亂市場的行為。

4.把握好管理與教育的關系。針對當前農村的婚喪市場和封建迷信活動,有必要開展專項整治,規范市場秩序,狠剎歪風邪氣。專項整治雖然力度大、見效快,但常態長效的宣教工作則更為重要。對農民的教育工作,緩不得更急不得,關鍵是要創新宣教方式方法,要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方式開展“潤物無聲”的宣傳教育工作。只有通過長期耐心細致的宣傳教育,逐步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的思想覺悟,改善農村的社會風氣。

四、對策建議

崑山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然而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的抬頭告訴我們: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並不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消失,我們只有採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才能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1.開展調查摸底。建議由民政局牽頭,各區鎮對本地區喪葬行業和從事喪葬行業人員的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所謂的“風水”先生、“大師”、神婆進行統計,對活動情況進行了解。各區鎮、街道相關負責人特別是社區(村)幹部務必深入農村(社區)傾聽村民心聲,實際調查研究,掌握一手資料。市民族宗教局要負責對全市道觀寺院燒香拜佛情況,特別是其中涉及商業行為的相關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市工商局要對全市從事喪葬行業的經營戶進行整理,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上述部門形成書面調查匯總材料,上報市府辦,建議由市府辦牽頭進一步落實區鎮和部門責任。

2.完善行業服務。一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市民政局指導殯葬行業協會加強自身建設,加快制定一批行業規范,引導從業人員加強行業自律。二是強化行業正規服務。目前崑山的喪葬行業市場混亂。市工商局要努力樹立和培育一批經營規范、服務正規的行業龍頭企業,引領全市喪葬產業健康發展。市民政局要對市殯儀館加強規范管理,杜絕在出殯、火葬、骨灰盒、墓地出售過程中的私自抬價、隨意定價現象。三是完善自選套餐服務。民政局要指導喪葬服務行業提供可供勾選的服務清單,尊重群眾刪繁就簡的內心願望,使整個喪葬活動程序簡約、內容充實、場面肅穆、價格親民,引導喪葬行業文明新風氣。四是加強價格管理。當前婚喪喜慶行業普遍存在隨口要價的現象。沒有最起碼的明碼標價,良好的市場環境自然無從談起。民政、工商、物價等部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崑山婚慶行業的婚紗攝影、鮮花、婚車、司儀、攝像、化妝等,喪葬行業的壽衣、花圈、靈車、火葬、骨灰盒、墓地等提出比較合理的政府指導價,完善目錄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價格管理體制、規范市場運作。

3.加大政府扶持。一是興建一批公益性項目。為規范群眾祭祀活動,從根本上破除封建迷信、節約用地,建議政府借鑒國內殯葬改革先進地區的經驗,支持各區鎮建立公益性骨灰堂(替代公墓)、停柩中心,樹立健康文明的喪葬方式。二是資金扶持一批場館。如花橋等地社區會所向居民低價開放,自購食材、鄰里互助辦紅白喜事宴席,剎住了盲目攀比之風。建議政府投入資金,在其它區鎮建設一批類似場館,營造淳樸節儉、鄰里互助風尚。三是設立移風易俗類獎勵。對於帶頭樹立婚嫁節儉新風、自覺抵制喪葬迷信活動的家庭、個人予以物質獎勵,形成正面示範效應。

4.進行規范治理。一是開展專項整治。建議由市府辦組織成立領導小組,聯合市文明辦、公安局、文廣新局、民政局、民宗局、工商局和各區鎮開展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專項整治。對村幹部、行業經營戶及相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對不正當的行業競爭進行查處,對危害人身安全、傷風敗俗、借機謀利的封建迷信活動要堅決取締,對正常的宗教活動進行規范管理。二是建立長效機制。民政、民宗、工商等部門要在喪葬活動、宗教事務、殯葬行業、婚慶行業中制定具體的管理措施,加強日常管理,並納入到年度工作考核范圍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態管理機制。三是做好試點工作。選取幾個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比較嚴重的村進行試點。發放倡議書,黨員幹部做好示範帶頭工作,村幹部深入每家每戶,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逐步轉化村民意識,和村民簽定承諾書,簡化婚喪喜事形式,理性燒香,不搞封建迷信活動。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展,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5.加強宣傳引導。一是積極發揮黨員幹部模範示範作用。從自身做起,堅決做到帶頭不燒香拜佛,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並嚴格約束家人,婚喪嫁娶一律從簡,堅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二是加強媒體宣傳。通過市級媒體“一報兩台一網”開設專題專欄,加強對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危害性的宣傳報道。利用社區電子顯示屏、戶外公益廣告、微博微信、文化宣傳欄等加大對農村文明新風的宣傳力度。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思想道德“三評三講”活動,做到“婚喪喜慶講文明”,定期開展道德講堂活動,深入開展“我推薦、我評議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文明和諧家庭”等活動,傳播文明風尚。四是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發揮好村鎮文體團隊的作用,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三句半等文藝作品形式展示封建迷信的危害性,通過百姓舞台天天演以及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了解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做到文明辦喪事、節儉辦喜事、理性辦佛事。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農村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現象的改變貴在堅持、重在長效。我們相信,在崑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各部門各單位群策群力、真抓實干,通過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現代化新崑山,一定能在促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上取得更大的成績,為深化“道德之城、樂仁崑山”建設,更高水平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7“移風易俗”調查報告二

根據區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安排,8月中旬,《東昌時訊》編輯部組織人員深入到我區古樓街道魏大廟村、侯營鎮田莊村,採取現場調查、與村(居)委會班子成員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區移風易俗問題進行了調研。本次召開座談會2次,發放調查問卷60份,收回有效問卷53份。

二、典型案例基本情況

古樓街道魏大廟村:位於城區西南部,東鄰昌潤路,西鄰站前街,現有居民1762人。

村裡目前設有紅、白理事會,並且有紅、白事餐廳禮堂。之前,一是存在坐流水席現象。本村別管誰家有紅、白事,坐“庄鄉席”曾經特別厲害,最多的坐80桌以上。有的群眾隨50元的禮,坐席去3-4人,讓本戶不好准備,導致過事的戶家經常出現超席現象,存在極大的浪費。二是存在不合理的請執現象。每過紅、白事之前預先請執,最少的請5桌,最多的請過10桌。按現在規定請執不超2桌,僅這一項每個紅、白事能節省2000元。

針對過去的陳規陋習,居委召集全體班子成員、黨員、紅白理事人員,商量研究決定,按村風俗習慣從2016年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凡紅、白事請執不超2桌,不允許再坐“庄鄉席”,沒有幫忙任務的庄鄉一律不允許幫忙“坐席”,並制定出什麼情況可以“坐席”,什麼情況不可以“坐席”的四項規定,並做了兩塊廣告牌在小區門口、餐廳門口懸掛至今。

據估算,每個紅、白事至少能少坐25桌,如果每桌按300元標准計算,“庄鄉席”這一項紅、白事能節省7500元,從請執不超2桌,去掉坐“庄鄉席”,每個紅、白事可節省平均9000元,整個居委每年平均70個紅、白事,可節約60多萬元。

侯營鎮田莊村:位於聊莘路沿途,是省級文明村,現有村民3500人,村民多以種植蔬菜大棚為主。

『伍』 中國佛教協會的《法音》雜志是怎麼評價凈空老法師

中央領導針對凈空分子在國內的滲透活動情況,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堅決封堵,肅清其惡劣影響。
長期以來,凈空及其「凈宗學會」利用其影響和境外建立的組織,把中國作為其主要滲透對象,在國內設點活動,推行和散布其歪理邪說。
甚至非法組織各種組織機構,打著弘揚佛法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幌子,通過網路及各種論壇和學術交流等形式,從事傳教及講經活動,非法出版大量宗教圖書和音像製品,嚴重違反了我國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
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內的正常的宗教活動和秩序。對此,有關部門和各地果斷採取措施,依法查處和關閉了凈空及其凈空學會開辦的傳教中心和活動據點,堅決阻止凈空入境活動,防止其借機擴大影響。
充分認識凈空在境內從事滲透活動的現實危害性和潛在影響,採取有力措施協調一致,堅決制止和打擊凈空及其凈宗學會的滲透活動,肅清影響,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宗教和諧。

『陸』 真的服了我們這個年代 現在怎麼世道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總之在國內購買任何一樣產品就沒有一樣可以放心

印光大師求子疏
印光大師求子疏 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疏伏以觀音大士,誓願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念,以眾生之念為念.故得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如皓月之普印千江,若陽春之遍育萬卉,遍塵剎感,遍塵剎應,無求不遂,有願皆從也。弟子某某同室人 痛世道之 危岌 ,愍人心之陷溺,愈趨愈下了無底止。仰冀大士賜我福德智慧之子, 以期將來窮則獨善, 以倡導於一鄉.達則兼善,挽狂瀾於既倒。特立三約,以為先容:一 保身節欲二 敦倫積德三 胎幼善教勉行此三,以期無負大士之洪慈也.又祈四海內外,一切同人,咸息惡心,咸發善念,咸生福德智慧之子,咸體普覆並載之仁.視鄰邦如手足,以天下為一家.互相維持,不相侵暴.以期上慰乾父坤母之洪恩,下符與天地並稱三才之人名.轉大亂為大治,普天同慶。暢佛化於兩間,萬國咸寧。唯願菩薩, 普施無畏,愍我愚誠,滿我所願. 年 月 日弟子 百拜上呈(據說,這個疏很靈的,自寫出之後,得到自己如意的孩子的不勝枚舉)

欲得福德智慧之子,請念地藏經(題目自加)--凈空法師講述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這是說生產時候應該如何修福。這一類的事情,在現代衛生醫葯比過去發達,狀況比過去好轉太多了。在古時候,特別是在農村落後的這些地區,生產實在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來,教給我們怎樣修學,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家人關系非常密切,決定有深厚的因緣,不是偶然聚合的。因緣非常復雜,佛將這些復雜的因緣歸類,結歸四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它聚集成為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總離不開這個關系,宿世的因緣這才變成一家人,諺語裡面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很有道理。可是覺悟之後,你的一家人就變成法眷屬,這個好,無比的殊勝。不覺悟,這一家人是恩怨輾轉相報的一個場合,那真是叫苦不堪言。畢竟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所以世間人的一生,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所以兒女之來,一定要懂得他宿世的因緣。果報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經裡面所舉的「剎利」,這在印度過去是王族,「婆羅門」這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宗教家,「長者、居士」都是有福報的。底下講「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包括的范圍就很廣,將印度四姓階級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中國人講的貧富貴*。無論哪一種身分,無論哪一種地位,生產決定是不能避免,而且生產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富貴人家照顧周到一點,貧*人家照顧差一點。總而言之,這個苦是不能夠避免的。佛教給我們方法,「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這早讀。最好如果家裡人對佛法能信仰,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應該在什麼時候讀?懷孕的時候就讀。每一天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一千聲地藏菩薩名號,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念誦,福報就很大了。縱然懷孕的小孩是來報怨,冤家債主來的,你能夠這樣照顧他,怨結就化解了。你對他有恩,他就不報怨,他來感恩,轉變要從一開端。這個地方說的是最低限度要在生產七天之前,當然你提得愈早愈好。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最好是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讀,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做母親的人,心平氣和,真誠恭敬,清凈平等,起心動念決定影響胎兒。在現在用科學的理論來說,大家更容易明了,這也是屬於波動的現象。在佛法裡面講,像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萬法都放光明,不但人身上放光,萬物都放光。其實極樂世界光明遍照,我們世間又何嘗不放光?假如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人物,不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光明遍照,一真法界就講不通了。哪有這個地方光特別大,那個地方沒有光,那怎麼能講得通?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包括我們這個法界在內,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法界之後,另外有個一真法界,沒這個道理!經上講的是一樁什麼事情?那個地方光明遍照,大家都能夠親身感覺到,我們這個地方光明遍照我們沒有感覺,就這么個道理,不是光明不照。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心不清凈,心太亂了,妄念太多了,所以這個境界你見不到;不是沒有,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無二無別。用現在物理的講法就很容易理解,光是什麼?光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只要動就有波,現在科學家稱之為波,我們佛家叫光,光就是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現在都知道,物質怎麼組成的?分析到最後變成原子、電子、粒子。這些基本的物質它是什麼樣狀態?動的。佛不需要這些科學儀器,佛看得很清楚,現在最先進的儀器還觀察不到的,佛都看得很清楚。佛給我們說出這個現象,他老人家所講的委曲婉轉,說出這個真相出來,沒有人相信、沒有人接受。所以那個說法就很微妙、很高明,我們稱之為善巧方便。佛講物質現象,給我們講了四個原則: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說的是什麼?說是基本的物質,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一定有這四個現象。地是什麼?它是一個物象,你能夠看得到,這叫地。地就是代表物質,我們肉眼不能看見,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發現,看到這個東西。佛無需要借儀器,佛的眼睛叫五眼圓明,他能看見,我們凡夫不能看見。所以他眼睛比我們銳利,他見到這個現象。基本的物質怎麼組成的?它帶電的。所以火大,火大就是陽電,水大是陰電,我們今天講它有溫度、它有濕度。風大是什麼?它是動態的,它不是靜止的,這是講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人細胞的組織,都是這個現象。你想想看它怎麼會不動?基本的粒子它也在那裡運動。動就產生波,波動能夠多大范圍?給諸位說理論與事實都一樣,這個波動遍及盡虛空法界。然後你再想想,天地萬物這么多眾生起心動念,波就更顯著,波動幅度就更大了。物質它的波動比較微細,比較小,你才曉得我們生活空間那個波多復雜。佛經上講善念善心,波動是平穩溫和的,你接觸之後生歡喜心,接觸感覺得很舒適。惡念惡心波動也很強烈,你感觸到人一身不舒服。現在有的人講這都叫磁場,也行,說磁場也行。在中國內地氣功的人講氣,都可以,都是這么一樁事情。你說氣也行,佛法裡面講光、講波動、講磁場,一個道理。由此可知,這一個神識來投胎他有念頭,他有念頭他有波動,所以母親起心動念、一切舉止就影響他,所以中國古時候講究胎教,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懂得古書裡面講的胎教,說了一些原理,但是說得沒有這么詳細,沒有這么透徹,我們讀了半信半疑,不知道這個影響的嚴重性,不曉得!我們今天明白波動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起心動念影響胎兒太大太大了,所以作母親在懷孕期間這個階段當中,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清凈的,胎兒受利益就太大太大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好,孝子賢孫。怎麼教他?在懷孕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行孝、要盡孝,孝的波就影響他。我們修凈,修清凈、修福,這才真正叫他種下了深深的種子,不是沒有道理,決定不是迷信。為什麼佛陀教給我們讀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孝經,這一部經裡面所講的精神歸納起來就四個字—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教學大根大本。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裡面的寶藏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福德,能是技術能力;無量的才藝,是我們自性里頭本具的寶藏,這稱之為地藏。寶藏埋在地下,像我們今天講的金銀礦產,如果不開采埋在地下,雖有我們得不到受用。你要懂得去開采,用什麼方法開采?開采自性的寶藏一定要用性德,要用這個工具,與它相應才能開發出來。性德裡面第一殊勝的就是孝敬,所以孝敬才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哪裡學起?先學《地藏》,從這里下手。先學孝道,從孝道裡面建立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在早年見到有一些法師到美國去弘法,我給他們送行,勸勉他們,到美國不要建寺廟,我勸他們建祠堂,提倡孝道。為什麼?如果孝道沒有,佛法決定不能紮根,佛法的道場建不起來,沒有基礎,佛法是師道。建祠堂好,建祠堂弘揚佛法,比建寺廟效果要大很多。因為你建寺廟人家一看是佛教,不信佛教的他不進來,這個緣就斷絕了。我建祠堂每年祭祖,中國人不管信什麼宗教,老祖宗他沒忘記,他要來參加祭祖。在祭祀裡面就可以講解佛法,可以講解中國傳統的教學,這樣慢慢的才能夠感化一切大眾。所以利用祠堂來做道場,比寺廟要殊勝很多。可是這些人出去,也都沒有接受我的建議。所以日本人、中國人在美國建的道場都很多,實際上都是度中國僑民,真正當地人進來的非常非常之少,原因就在此地,我們把本末倒置。雖然經歷一百多年,以美國做例子,佛法傳去一百多年,今天沒有辦法生根,沒有辦法弘揚,許多人不曉得原因在哪裡?我在美國各地方講經提醒大家,我們自己沒有福報,力量非常薄弱,我提倡的是現代化與本土化。你在美國建道場,道場的形式一定是美國的建築,決定不能把中國宮殿式的這種建築帶到美國,美國人一看這是外來的,外來的文化,排斥的心立刻就產生,就不會進來。所以我勸大家在美國建道場建什麼樣子?建白宮的樣子,建美國國會的樣子,他一看是本土的文化,他就很容易進來。裡面的佛菩薩形像,一定要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這是我們自己人,這才能度得了那些人。我們要曉得,古代兩千年前佛法傳到中國,印度這些高僧聰明,造的這些佛像中國人的面孔,建立的道場中國人的形式。中國人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這種宮殿式的,模仿這一種方式來建道場,老百姓看到喜歡。誰有福分一生能夠到皇宮去參觀一下,沒有這機緣、沒有這福分,到寺廟去轉轉,也等於跟皇宮差不多,所以他一定會走進來。這個道理要懂,這是個硬體的設施。裡面的內容一定要教孝、要教敬,從孝敬下手,古代人懂得。佛教傳到中國,為什麼會被朝野熱烈的歡迎?就是它教學基本的理念,跟中國古聖先賢不謀而合,儒家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也如此。而且佛法比儒家講得詳細,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朝野熱烈歡迎,道理在此地。它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人民,確確實實有利益、有好處,決定不是迷信。當年修學佛法,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是哪些人?士大夫階級。那個時候所說的士大夫階級,就是今天講的知識分子,不是普通人。真正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們修學佛法,他們接受佛法,信仰佛法,依教奉行。這才能真正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帶動民間的風氣,這風氣是善良的風氣。現在寺院變質,不是教學,以前寺院就是學校,是教學的設施。現在變質,變成超度亡人的場所,這是完全變質,變得太大了。超度這個事情在佛教里頭本來沒有,怎麼會演變成這種現象?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親近道安法師,那個時候我們在一起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佛事什麼原因起來的?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給我說了一段話,我想想也有道理。他說這個起源可能在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那個時代,唐明皇的晚年因為寵愛楊貴妃,遭受朝野的議論引起安祿山造反,幾幾乎乎亡國。幸虧得力於郭子儀,把這一個動亂平息,傷亡軍民很多。所以這個動亂平定之後,朝廷就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廟,都叫『開元寺』,開元寺是這么建立的。建立這個道場追悼死難的軍民,請法師誦經做超度,那是叫追悼的法會,是這么一個開端。朝廷國家提倡追悼死難亡魂,民間就上行下效,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之後,也請法師來做超度佛事,在當時是附帶的。道場里還是講經說法,領導大眾修行,這附帶的事情。現在變成正規正經的事情,正經事情見不到,沒有了,把副業變成正業,這顛倒,這樣就趨向於迷信了。這些事實怎麼樣演變形成的,我們要懂得。實在講那些超度的理論方法、原理原則,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超度的人如何真正叫被超度的人,能夠離開惡道,能夠生天享受天福。經上講得很清楚,超度的人本身要證果才行,本身的人不能提升自己境界,不能夠證果,被超度的得利益就很有限了。像這個經上舉的例子,像光目女,這是一個孝女,知道自己母親在生的時候,造了許多罪業。她懂得佛法,要是如佛所說,她母親做的行業,一生所做的事情,將來一定墮地獄,墮地獄就太苦了,地獄是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她要想救她的母親,那就只有求佛。佛教她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沒有教她用別的。婆羅門女用念佛的方法,光目女也是用念佛的方法,不是用其他的方法,用念佛。婆羅門女一日一夜,我們今天講精進念佛,她是一個凡夫,一天一夜為了救度她的母親,念得很真誠、很懇切、很如法,一天一夜就得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得一心不亂她就證果,所以她在定中就到地獄,地獄鬼王看到她來,合掌稱她菩薩。她從凡夫,一天一夜的修行,超凡入聖,道理在此地。就問她:菩薩,你到這里來干什麼?她問鬼王:這什麼地方?鬼王告訴她:這是地獄。地獄只有兩種人能來,一個是造業受報,一個是菩薩,不是這兩種人見不到地獄。所以她就問,打聽她母親的下落,那鬼王告訴她:你的母親三天之前已經生忉利天,不但你母親生,跟你母親一起受罪的人統統都生忉利天了。聽說她有個孝順的女兒給她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個福報她生天了。這個福報怎麼講的?假如不是她母親造罪業墮到地獄,婆羅門女一生可能都達不到這個境界,平常念佛懶散,怎麼可能念到一心?這是為了救母親拚命!所以一天一夜把自己的境界轉變提升。她能夠轉凡成聖是什麼力量?是她母親這個緣幫助她的,她母親生天是這個道理。如果她只做一個形式上的超度,沒用!自己得不到福,被超度的人也得不到福。惡道的法界,跟我們人道的法界,沒有兩樣。如果說你這個家庭,你的兒女受到很好的教育,在社會上被大家所尊重,你做到總統、做到部長,你這個作父母的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家的尊敬,一樣的道理。你自己沒有成就,你的父母怎麼會得到鬼神恭敬?所以經上講超度,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被超度的人只得到一分。自己念佛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亂,這是你自己得到的功德,你母親沾一點光,得你的福生忉利天,這是七分之一的功德。所以自己要不成就,對方就得不到這么大的福。通常布施那隻是請他們來吃飯,像放焰口,放焰口是請客,請吃飯,他得到飽暖而已;得到個溫飽,不能幫助他離開惡道。真正離開惡道,超度法事裡面,做法事的這些法師隨文入觀,這一堂法事做了之後,他自己真的就作菩薩,他境界就向上提升,那個超度的效果就大,所有超度的人必定生天。你說為什麼生天?因為這個超度的佛事,這些法師們這么樣認真,以清凈平等心來修學,他自己超凡入聖,從凡夫地提升到菩薩,是這么個道理。如果佛事做完之後,你還是個凡夫,你就沒這個力量。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做超度佛事要認真,念的這些經文、念的這些偈頌,一定要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之後要不退轉,功德無量無邊,得到福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可以說敷衍塞責,不可以。超度哪裡可以談價錢?做生意買賣,那是什麼功德都沒有,完全流於形式,這錯了。不僅是超度亡靈,真的超度自己,自己超度,亡靈就跟到超度了,自己沒有辦法超度,亡靈是決定超度不了的。佛法常講的,自己未度,要想度別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婆羅門女真的自己得度,自己得度之後這才能度人,這些亡靈乘她的福力超生。超生頂多隻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一定要自己有修行的功夫,別人幫忙幫不到的。做超度佛事,中國在早年規模最大的是梁武帝,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主持這個超度法會的人是寶志公,那是當代的高僧;寶志公,以後我們曉得,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超度的法會,等以後傳下來就是梁皇懺。觀世音菩薩主持這個法會,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到忉利天,諸佛如來要來主持也如此。*別人的福報,只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再往上去一定要*自己的修行,自己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藉別人的福報最高到忉利天。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所以自己修行真正轉了境界,真正有了功夫,超度的佛事可以不需要形式。我們在《影塵回憶錄》裡面讀到,倓虛老法師所說,當年他們有三、四個朋友在一起研究《楞嚴經》,他里頭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這是在家居士,每一天還要為工作、生活去奔波,並不能專心。但是八年時間用在一部經上,多少他有一點定力,如果八年時間學個十部、八部,沒有效果。八年時間在一部上,心定在這一部上,他的冤親債主找他超度,來求他。他原來看到這些鬼魂來,害怕了,這都是過去冤家,怕來找麻煩的。結果這些冤親債主走到面前,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心就安了,不來找麻煩。怎麼超度法?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個鬼魂踩到他的膝蓋、踩到他的肩膀生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你自己達到這個境界,有了這個功夫,他就藉你的福報,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所以超度亡靈你要曉得,全憑自己的德行,全憑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們今天居士林的超度法會,跟我們的講堂、跟念佛堂結合在一起,這個力量大。下面超度佛事做形式的,裡面真正內容依**念佛堂,所以這個超度就非常殊勝。決不是往年那種超度可以相比的,確確實實有諸佛菩薩在道場,有護法善神在道場。我們做超度的這些法師同修,以真誠清凈心感應不可思議,真正是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了心電的感應,實在講就是這一些思想,起心動念這個波,起心動念都是善的純善,這個力量強、波力量強,能夠把這一些,世間一些眾生,包括這一些鬼神,他們惡念的波,我們干擾他,我們把他惡的波拉平,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里頭確實有道理。這一段是講生產,念這個經有好處。念經如果對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能夠明了,力量就更殊勝。因為你明了,你讀的時候隨文入觀,平常我們境界轉不過來,至少在讀誦的時候境界能轉一點,你能轉個一分、兩分都能產生效果,效果都在波動裡面顯示出來。如果體會得更深,平常能夠依教修行,力量就不可思議。下面講果報,「是新生子」,出生的小孩,或者是男孩或者是女孩,「宿有殃報,便得解脫」,過去生中他要是造的有罪業,這一生要來受報,這個罪業就消掉了。確確實實給這些嬰兒消除業障,這個時候消除業障好消。小孩長大了,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時候你想消除業障,幫不上忙。這個時候他完全聽話,所以消除業障都要在這個時候。於是我們才體會到,古聖先賢講的胎教是多麼重要,這是佛門講的胎教。下面說「安樂易養,壽命增長」,這個小孩業障消除,災難也就消除了,很好養,他壽命增長。假如這個小孩要是承福而生的,他過去生中修的福,就是我們講他報恩來的,跟父母過去生中有恩德,自己也修福。「轉增安樂,及與壽命」,你能夠這樣教導他、幫助他,他福報就更大,壽命就更長
為胎兒誦地藏經的好處--聖一老法師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此乃代嬰兒修福之文。復以滅現罪之次。『普廣,若未來世,閻浮提洲內,剎帝利種也可、婆羅門種也可、長者居士也可,一切人等,乃至異姓種族也可,其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也可。未生以前最初懷孕時,即為子作福,增長善根。如何作呢?最初懷孕第一個七,就開始讀誦此不思議神力經典,更念地藏聖號,不論多少,務令念念真實,可滿萬遍,則所孕之兒,萬罪消盡,萬福駢臻。』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此乃脫殃增壽之文。妙哉兒子,未生就能令其滅殃增福。『將讀經功德,念名功德,迴向所孕之兒,仗菩薩神力消其宿殃,增其福基,安樂易養,更增壽算。以增福故,懷孕期間,香風來吹,吹其兒體,柔軟端正,相好庄嚴。未生以前,可以改造相貌端正,生了以後,則無能為力耳。若是來投胎的兒子,自已有福——承福來生者,父母為其讀經、念聖號,則轉增其善根,福上加福、壽上加壽,萬般如意。』我們無輕此文,曾見有人證驗啊!
印光大師《求子疏》
誦(普門品)或(地藏經)求子的師兄可以念這樣迴向
南無十方三世三寶:弟子某某某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或(普門品),迴向給我尚未出生的孩子,代他懺悔過去所造之業,祈盼他宿障早除、善根增長、諸根皆具、乘興起修、在世時能得自度度人利益大眾,壽終之時能得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從現在起直到盡未來際永遠,遠離一切諸苦及諸苦因永遠安立於解脫之道--同時將此功德一並迴向給我所有的家人皆得如是,並迴向我未來孩子及家人的一應怨債和一切尚在惡道受苦眾生,早日出苦,早生善道,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

『柒』 如何悟道啊

老子微言大義,凡人很難悟入。
佛經8萬4千法門,可以選。

1、凈空法師談禪宗、教下、凈土宗、密宗的各自特點

很多初學佛法的同修一定有和我一樣的疑問:初學佛法學什麼?從哪裡學起?熱心的同修們常會介紹我們不同的佛經去閱讀,介紹不同的經文去誦讀。而且佛法法門多,到底是學一個法門還是學幾個??真是眼花繚亂,一時不知從哪裡下手?

這種情形在世界各地都相當普遍。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佛教弘法人才太少了,所謂是供不應求。在外國這個現象就更多,只要是來一個法師、來一個活佛、來一個喇嘛從這里經過,立刻去請他來講經說法、請他來灌頂,學佛的同修學得很多、學得很雜,最後真的不曉得修什麼方法好。每一個法師、活佛、喇嘛都說他的法好,每一個法都好,到最後不曉得修哪個法門,這個現象非常普遍。 古來大德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你要曉得,佛法修的是什麼?你在三皈依的時候已經傳授給你,就是「佛法僧」三寶。六祖惠能在《壇經》給我們做最明確的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佛法僧就是覺、正、凈。我們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正知正見,有沒有清凈心?這三樁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得到正覺,他的知見一定純正,他的心一定清凈。如果你得到清凈心,你一定覺悟,你不會迷惑,你一定是正知正見。

佛教法門雖多,有顯、密,有宗門、教下,但是把它歸納到最後只有三門,就是「覺、正、凈」三門,這三門無論從哪一門進都可以。好像我們這個講堂有三個門,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在外面是覺正凈三門三門,在裡面門就沒有了,進來都一樣。過去在中國,禪宗、性宗是走覺門,教下是走正門,密宗跟凈土是走凈門,你能把這個原則掌握到,你就不會走錯路。

我們今天修凈土,修凈土,凈門是清凈心。 我們凈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是從「凈門」入,從清凈心入。「覺、正、凈」三門,我們從「凈門」入,這個要知道,這是我們選擇的門路不相同。為什麼?覺門太高了,我們沒有辦法覺悟,那個真的要上上根人才走那個門。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的(「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他度眾生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根以下的人都不是他的對象,也就是說,這個門你進不來。那怎麼辦?走正門,正門依靠經典,中、上根性的人都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選這個門?時間太長、太啰嗦了。好像念書一樣,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上幾十年才能畢得了業,時間長,經論太多、太麻煩了。算了,我們也不走這個門了;喜歡走這個門的不少,但是我們不選這個門,我們走凈門。 凈門的確比其他兩門方便,為什麼?經典少,時間很短。進來之後都是一樣的;你進得來,我也進得來,進來就統統都得了。我們今天選的是凈門,因為時間短,經典少,最容易修學。我們今天就是依「五經一論」,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覺、正、凈」統統證得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禪」好不好?好,但我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天賦。「教」好不好?好,但我沒有時間、沒有精神去念這么多書。所以,以我們的根性,只好走凈門。

總的來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覺正凈入門,沒有例外的,走到最後就是三門。我們知道禪宗、禪宗走覺門,覺而不迷,這是什麼人?上上根人,這不是普通人。第二種那佔大多數,這是中等人,學教大開圓解,這正門,正知正見,從這個門成佛的。

第三個就是修凈;換句話說,你不是上上根學教也有困難,教的經典太多,像讀書上學一樣,你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很長的時間。

第三個修清凈心,這個門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專修清凈心的這兩個宗派,是密宗跟凈土宗,這兩宗都是修清凈心的。

但是密比凈高,凈為什麼?凈它離一切染污,避開得清凈心,是用這個方法; 密不必,不必避開,在不清凈的環境裡面修清凈心,這個高!所以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密裡面有淺深不一樣,那是甚深的密法。 所以密宗里頭有修雙身的,在淫慾裡面斷淫慾,你有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墮地獄,有這個本事成佛道。 所以密宗的清凈它沒有當中的,就是一個最高的,一個就是墮地獄。它不像凈土,凈土是染污的我避開,我修清凈的,這個對於中下根性有大利益。

我的老師是密宗的上師,跟藏密是一家,章嘉大師。我跟大師三年,我認識他跟他學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他是六十八歲過世的。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這是個真正善知識。他告訴我我才曉得,密法在佛法裡面就像學校裡面的博士班一樣,他是最高的博士班。那麼你就曉得,博士班要什麼人才能修?要碩士才能學博士。你要不是碩士,你是隨便一個人學密,哪有這個道理!好象我什麼基礎都沒有,我一下念博士班,這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會不墮地獄? 所以先要學顯教十年。他們定的是十年,十年顯教,經過考試及格,及格他有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的學位才能夠學密,這個是藏傳密教的學習的次第,不是什麼人都能學的。

2、三藏十二部佛經,作為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只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

佛祖對眾生開示8萬4千法門,眾生絕大多數大多不能此生就出離六道輪回,更別說成佛了,故釋迦佛說無量劫前,阿彌陀佛以其大悲願力,開示了一個特別法門----凈土法門,【三根普被】。這是任何法門都辦不到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庄嚴,其中第一無比殊勝的庄嚴,就是「十念必生,不退成佛」,這是他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

除凈土法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回,只有這個法門不必。

大乘佛教從中國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起,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凈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願行,根本在信,是全靠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有人只是在臨終時才遇善知識開導,信阿彌陀佛救度,就往生極樂,不再輪回六道;而其他各宗各派認為靠自力修行必須要以戒定慧三學斷除貪瞋痴煩惱,貪瞋痴煩惱斷除干凈才可以了生脫死。這就是橫超與豎出的區別。

用竹節比喻說明:橫超與豎出的區別。

「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古人打比喻:就像一根竹子,裡面有一條蟲子,往上爬,就是豎出,一節一節地咬,從上面出去。橫超就是在旁邊打一個孔就出去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是靠佛力,信願念佛,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像鋸子一樣,「刺刺」截通了,你就出去了,當下橫超出三界。結果他用來靠自己慢慢修,達到什麼程度,「我有清凈心了,我伏煩惱了……」,一層一層地往上走,最終出三界,這叫橫超法作豎出用。

有的人擔心妄念很多,怕不能往生,所以說「不慮妄念」,即使妄念紛飛──這個是凡夫的習性,我們凡夫本來如此,我們主要學了源信大師的「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知此念佛即蒙來迎」,大師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善導大師說:雖然我們內心有貪瞋痴的煩惱,但是「不顧貪瞋」──不畏水火二河,念念無疑,稱彼名號,決定往生。所以,「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急救室喻:彌陀急救苦惱眾生

比如說大一點的醫院都有急救室,這個急救室,你得了個小傷風感冒是進不去的,對不對?你說:「我傷風了,要進急救室。」「哎,不給你進。」哪個病很重,要打急救針,特別嚴重,特別危急,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進急救室。

阿彌陀佛急救我們,我們越是感到苦惱,越是覺得修行乏力,越是覺得說「哎呀,像我這樣子的,恐怕很渺茫吧?」沒有辦法,內心在苦惱、在擔心,苦啊!
苦,你就有得救的希望了,所以是急救罪業眾生,急救苦惱眾生。

佛在經中也很懇切地呼喚我們說:
輪回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輪回六道的眾生啊,你要快快地回到我的凈土,享受我凈土的清凈法樂。」又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運運不息,要救拔一切有情眾生,不過,首先講到的是地獄的眾生,「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最苦惱的──佛心就是如此。

《涅槃經》里講: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於其病者,特加憐愍。如來亦爾。於罪苦者,猶加憐愛。佛最疼愛,最關心的就是那個病最重的兒子!

《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據佛教經典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等記載:到「佛教末法時期」時—— 「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 「不能修行證果」,這是佛經中這么明確的話。佛祖說話絕不「妄語」的。「妄語」是佛教的根本大戒。

《占察善惡業報經》:末法時期,人們「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少,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為什麼?聖道門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場上看待問題,主張依靠人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實際上成佛的人沒幾個;而凈土門本是站在罪惡凡夫的立場上看問題的,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來思考,參考無數佛國眾生情況,才想出一個持名念佛的方法,作為眾生與他交流的一種密碼信號,裡面暗藏了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認為太簡單)。靠信願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極樂,不退成佛。

有人強辯:宗門教下都有凈土法門,不是只有你凈土宗有!別忘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容易,並且證果最快,到他方世界度化眾生沒有隔陰之迷,不受惡報。

惜此法門,為佛所嘆: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老子也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難者,難「信」也,非難行也。信此法者,無量劫來,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實者,就是沒有我見甚深而致聞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簡,至易。而眾生累生多劫以來,性習繁雜,心慣馳外,不喜簡易!

君不見,愛因斯坦當年,發明E=mc^2 ,總示宇宙微觀之相,而時人皆以為謬。

所以,善導大師勸末法凡夫徹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出離六道輪回的心,近代以來,高僧大德皆認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見了,更無論四禪八定,阿羅漢菩薩了。

原因很簡單。比如禪宗目的在明心見性,然而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住菩薩才明心見性,不說近代,那麼現在地球上還會有幾個靠自力而修成的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呢?楞嚴經說坐禪不能突破50種陰魔,就淪為魔子魔孫,終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當年悟道後,說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說有絲毫執著就不能突破50陰魔了,試問,自慧能大師後,還有多少個高僧大德證果的呢?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的(「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他度眾生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根以下的人都不是他的對象,也就是說,這個門你進不來。

因為禪宗「頓悟正因」,這講開悟,悟了並不就成佛,「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理明白了,煩惱習氣不是一下就斷得了,還得慢慢去斷,它斷得比別人快一點就是了,比別人順利一點,這是真的。但是他也不能在一生當中就斷干凈,那個很困難!所以他要「生生不退」。禪宗徹悟之後,「生生不退」不容易。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大徹大悟的人,來生退轉的就太多了!禪宗裡面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三生石」,這是講的圓澤法師,很了不起,他能知道過去未來,還是免不了來生去投胎。這一投胎他很難得,他沒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可是還要輪回。來生作人也是輪回,從老再換一個小孩的身體,繼續再修。換一個身體,他也沒有機會跟等覺菩薩在一起,也不能圓證三不退。禪宗大師到第二生,因為他前生修持有福有慧,所以到第二生享福,大富大貴,聰明才智外泄的非常之多,他死之後再一投胎,愈投就愈迷,每況愈下,逐漸退轉了。要保持不退,談何容易!這就是佛所說的,要三個阿僧祇劫,要無量劫才能成就。所以它跟凈宗帶業往生不可同日語,不能為比!

世間之人,坐禪坐到精神錯亂,瘋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稱為「走火入魔」。禪宗歷史上有過很多高僧大德,開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還能知道自己幾世後的事。但該輪回還要輪回。印光大師說: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

然而世上不自量力的人太多,不估量自己的根性,就動輒笑其他修行法門「著相」,境界太低,而自己又做不到。正如慧能大師所說:「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故印光大師雲: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繫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凈盡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印光大師論禪律密凈里說:A:禪律密凈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凈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真實益。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

B: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

C:密宗雖雲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E:但能通達經論,悟明心性,而煩惑未斷,依舊輪回!

G:「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凈土,皆屬狂妄」!

F:【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反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罕得其實。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衰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凈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若欲即生了辦,舍此未由。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禪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唯凈土法門,方可依怙!

G: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H:凈土法門,決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

I: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沉,可見自力佛力難易!

J:以禪為凈,以凈為禪。俾念佛者不致力於信願,而致力於參究,縱有所悟,由無信願,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未斷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

K:古德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也。【凈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又難矣!】

L: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若不先將凈土法門之所以,徹底明了,其於種善根,明教理,則或有之,於即生了生脫死,或恐無有希望。】以注重讀誦研究,以期開悟而自證。不復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業,欲仗自力,於現生中了生脫死,甚難甚於登天!

M:末世眾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決難如願。【至於各宗法門,俱應研究。而智識淺鮮,世務紛繁之人,何能兼顧。欲學余宗,必須凈土已得大通,了無疑惑,方可。】若凈宗不通,一學余宗,稍有所得,便將凈土置之度外。將來所得之益,只可作將來得度之因,決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今之學佛者,多半皆屬好高務勝,欲於大眾前作大通家,並非為了生死而學佛也。】

百丈懷海禪師雖然建立叢林,他也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萬修萬人去。

凈土宗六祖 、也是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永明禪師雲: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徹悟禪師雲: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葯,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大安法師:所以從一開始就得在這不可思議的層面接納不可思議的念佛一法,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如果發起「真為生死」心,要在今生了斷生死輪回,就必定要注重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一法。【在這個末法時代,離開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一法,想在當生了生脫死的,沒有一個人。】

蓮池大師當年說,禪宗凈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凈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於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凈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凈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一個念佛人,當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時,可以預知時至。這時,有的人就能隨時往生,想何時走就何時走,何等自在!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還有高僧倒立著往生的。

往生者有的沒什麼佛教學問,甚至是普通老太太,也有能預知時至的,還有的能隨意挑選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這就足以證明凈土宗法門的偉大和阿彌陀佛無窮的神力。

這輩子的利益:《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

舍利弗!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
於現在身,

受無比樂:
或轉貧賤,獲得富貴,
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

或轉短命,得壽延長,
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

凈空法師:念佛人不但天地鬼神恭敬你,十方諸佛贊嘆,一切菩薩都敬重!

【故1、印光大師(復周志誠居士書一)說:至於修持法門,固無高下,禪律密凈,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凈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其實益。以故禪宗百丈禪師,謂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從知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

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是為前鑒。(五祖,寺名。戒,即師戒,人名。師戒曾作五祖寺住持,故稱五祖戒,乃雲門法孫大覺璉國師法祖,見地高超,門庭高峻,學者多畏懼不敢親近,死後做蘇東坡,大有證據。草堂,寺名。清,人名。曾魯公名公亮,乃草堂清後身,五十七拜相,封魯國公,亦大有證據)觀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

禪宗每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凈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凈盡者乎。

密宗現身成佛,或雲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無知之人,每每錯認,其失大矣。

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實念佛為本。居士信佛有年,想修持定有把握矣。切勿以凈土法門,看作等閑。並祈轉令貴地信佛男女努力修持,一心念佛。則為最合時機也。

(譯文: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是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還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話,縱然聽起來,是如此動人,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功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成佛也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忘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
譬如一個小孩子,剃下頭發,人人就叫他和尚,或是受了三壇大戒的比丘也叫他為和尚,或是在叢林里頭做方丈的也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強也可說得,如果是當做真的和尚也是不對的。就事實來講,是要有道德學問,能夠有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和尚的。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只有釋迦牟尼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釋迦牟尼滅後,彌勒未來的中間要再覓個即身成佛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得的,即使釋迦牟尼尊重來世應,也無示現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間,西藏的活佛到臨終的時候,能曉得死後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們到時去接他。且在出胎時候,也能說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雖有這樣本事,也還不是即身成佛。
何以知道呢?因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能說各種方言,一音說法,也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會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國的語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證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況後來的活佛,死時也無遺言,生時也無表示,都是有人安排,拈鬮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說了。
而且修密宗的功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專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還有遭遇魔事的危險,還不如念佛來得穩當。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也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她來。
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
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
我便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下劣了。」
她又說:「我要即身成佛。」
我又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高尚了,為什麼那個清凈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也非你我可以做得到的事。」
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17 21:16:34 瀏覽:361
杏花嶺區法院 發布:2025-01-17 20:20:07 瀏覽:881
銅仁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18:27:24 瀏覽:131
特工殺法官 發布:2025-01-17 18:10:34 瀏覽:469
深圳沙井律師 發布:2025-01-17 17:02:14 瀏覽:438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7 16:40:52 瀏覽:607
魔法學院游戲下載 發布:2025-01-17 16:19:20 瀏覽: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後保險公司 發布:2025-01-17 15:51:32 瀏覽: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