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院箴言

法學院箴言

發布時間: 2022-10-08 06:25:36

① 收集名人名言關於時間,勤學,理想,毅力各一則以及用名人事例證明此名言。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曾國藩)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曾國藩)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名人名言關於勤學------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問。——鄭燮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 魯迅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荀子

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 愛因斯坦

攀登科學高峰,就象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 陳景潤

==============================================
==============================================

名人事例

××××××
時間

有的人整天懷抱著自己的所謂的夢想,等待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樣的想法誰都知道是多麼不切實際。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人終日沉湎於幻想之中,不作任何努力,整天做著春秋大夢,認為成功就像餡餅一樣,有一天也會從天而降落在自己的頭上。這樣的人不會成功,永遠不會。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里。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

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他們認為,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傻人說夢話?

他們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途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功,他一連空等了十七年,還是失望。

他決定不再等下去,於是啟程去見皇後伊莎貝拉,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

皇後贊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

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去,於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找到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

一方面他又請求皇後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如果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恢復自由。

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航行。

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他們又在幾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

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

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

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手,總算說服了船員。

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前進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

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於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有陸地。

哥倫布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可以想像,如果哥倫布不去行動,而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會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頭」。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可能改換他人了,成功的桂冠永遠不會屬於他了。哥倫布最終成了英雄,從美洲帶回了大量黃金珠寶,並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以新大陸的發現者名垂千古,這一切都是堅忍努力的結果。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你有了人生的夢想之後,就應該馬上為之努力,當然有些時候需要必要的等待,但如果一味地等待下去,就只能空度一生了。

××××××
毅力

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八次競選八次落敗,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然而面對這些,他並沒有放棄,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以下是林肯進駐白宮前的簡歷:

1831年,經商失敗。

1832年,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

1832年,工作也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進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錢經商,但年底就破產了,後花了16年才把債還清。

1835年,再次競選州議員——贏了!

1835年,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卻死了,因此他的精神完全崩潰,卧病在床六個月。

1840年,爭取成為選舉人——失敗了!

1843年,參加國會大選——落選了!

1848年,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被拒絕了!

1854年,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了!

1858年,再度競選美國參議員——再度落敗。

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感悟1:失敗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失敗越多,離成功也就越近;那些永遠不敢嘗試、害怕失敗的人永遠不能獲得成功。

2:偶爾的失敗千萬不能自暴自棄自卑自賤,一旦你放手你將什麼也沒有,但你繼續斗爭下去,總會有轉機出現。

××××××
理想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勤學

在中國現代數學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戰士死在沙場幸甚」的開拓者,他就是華羅庚。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論、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個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也是我國進入世界著名數學行列最傑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運算元」、「華氏不等式」等。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被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經典著作之列。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工藝問題的數學方法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和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他是美國科學院歷史上第一個當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他還當選為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的名字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宋尼博物館,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88個數學偉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他喜淚沾裳。為了重建自己的家園。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職務,丟下了優厚的薪俸、汽車和洋房,懷著一腔熱誠,攜全家,登上一艘輪船於1950年春,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後,他在戶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欄中填上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對華羅庚來說是個難忘的字眼,而對別人來說又是個費解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是讓我們來看著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開了一個小雜貨店,慘淡經營,艱難謀生。華羅庚15歲那年,畢業於金壇縣初中,後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書。由於家庭貧寒,交不起飯費,只念了1年,就離開學校,失學了。

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念初中時,在數學課上就表現出了特殊的才華。一天王維克老師給全班出了一道數學題,這是一道出自《孫子算經》的題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王老師在讀這道題時,讀得很慢,聲音抑揚頓挫。讀完題目後,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一張張緊張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盡在王老師的視野之內。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物品是23個。」這是個熟悉的聲音,這聲音把同學們從思索和疑惑中喚醒過來。大家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這個最先說出答案的同學就是少年華羅庚。華羅庚在解這道題時是這樣想的:從「七七數之剩二」開始,就是說,七數餘二,那麼七的倍數再加二定是這個數,不防設這個數是7×3+2=23。再對23進行檢驗:23被3除,餘2;23被5除餘3,因此,23符合題目條件。正是由於華羅庚從小勤奮好學,王維克老師加倍看重他的聰明與才華。華羅庚在學校時給王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華羅庚18歲那年,王維克老師當上了金壇縣中學的校長。王校長愛惜人才,把華羅庚請到學校當會計兼做事務工作。從此,華羅庚更忙起來了。他回憶這段時間的經歷時說:「除了學校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母親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鑽研數學,常常到深夜。」這就是說,即使在繁忙的事務之後,華羅庚也不忘學習數學,因此,他的數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華羅庚19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借了一本雜志,名叫《學藝》,在這本雜志的第7卷10號上刊登了一篇由蘇家駒教授撰寫的文章《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華羅庚的濃厚興趣。通過閱讀與思考,華羅庚發現文章中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於是他問王校長,「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文章中的錯誤?」華羅庚的提問得到了王校長的肯定回答:「當然可以,就是聖人,也有錯誤,有什麼不能批評的!」王校長是義大利詩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譯者。他的一席話給華羅庚以很大的鼓勵。於是華羅庚寫了一篇邏輯嚴謹、說理充分的文章,經王校長過目與修改後,寄給了上海的《科學》雜志。文章於1930年發表了。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當時不少人的重視。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文章。而且得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僅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金壇縣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驚。他看出了華羅庚的才華,馬上寫信到金壇中學,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華羅庚接到信後,再三考慮: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長讓他在金壇縣初中教補習班,由於有人向上告狀說王校長任用一個不合格的教員(一個初中畢業生怎麼能有資格教初中),王校長不得不辭去校長職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書;另一方面,由於自己家境貧寒,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有困難,於是回信婉言謝絕了熊教授的邀請。熊教授接到華羅庚的回信後,這位求賢若渴的「伯樂」又寫信去催。信中說:如果你不來,我將親自去金壇拜訪你。華羅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來信,從中得知其邀請的真切與誠意,覺得自己實在不能辜負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親出面借了路費,應邀到了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華羅庚當上了一名助理員。主要職務是管理數學系的圖書、收發公文、代領文具、繪制圖表等。這樣,他可以利用工作之餘讀書、聽課。由於熊教授的安排與指導,華羅庚學業進步很快,學習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學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時間就修完了大學課程,用4個月的時間自學了英語,並能達到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另外,他還自修了德文,特別是他聽了研究生課程後,數學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不斷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寫的3篇論文,先後在國外數學雜志上發表,清華大學的教師對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華大學的教授會議上決定讓他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任清華大學的教師。可見,華羅庚的成才主要是由於他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華羅庚在給中學生談學習數學時說過:「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他還說:「我不輕視容易的問題,今天練習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較難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難的問題,我時刻准備著在必要時把一個問題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勞動,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華羅庚就是這樣刻苦學習,才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青年,自學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的。

1936年熊慶來教授又推薦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8年華羅庚回到日本鐵蹄下災難深重的祖國,由熊慶來教授推薦當上了昆明西南聯大教授,當時的他年僅28歲。在西南聯大期間,華羅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們一家住在昆明郊區的一個小村子中的兩間小廂樓里,廂樓下是豬欄、牛圈,衛生環境可想而知。華羅庚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晚上一燈如豆。所謂燈,乃是一個破香煙罐,放上一個油盞,摘些破棉花做燈芯。為了節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癢,擦得地動山搖,危樓欲倒!」華羅庚雖然居住在這樣的廂樓中,過著艱難的生活,但他還是勤奮努力,不斷地耕耘,用3年時間寫出了一部數學手稿,名為《堆壘素數論》,華羅庚寫完《堆壘素數論》後,自然打算出版成書。於是他又把中文稿譯成英文稿,並把中文稿寄到當時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給予出版,還把手稿弄丟了。這對華羅庚是一個莫大的打擊,3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怎麼不使他心疼呢!後來,華羅庚把手頭的一份《堆壘素數論》英文稿寄到當時蘇聯的維諾格拉托夫院士那裡,終於由蘇聯把英文稿譯成俄文稿出版了。這本書出版後,引起了世界數學界的震動。新中國成立後《堆壘素數論》(俄文版)又被譯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國出版了。像《堆壘素數論》先在別國出版,後在國內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屬於罕見的現象。

華羅庚一共上過9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卻成了蜚聲中外傑出的數學家。華羅庚的一生是勤奮好學的一生,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的格言「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披露了這一成功的秘訣。他提出的「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後人永誌不忘的。這位開拓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遺願竟是「甚盼屍體能對革命有用,俟牆可作人梯,跨溝可作人橋。」追問要事例能證明這個名人說的話,這個名人做的事證明他說的話。關於時間,勤學,理想,毅力,事例證明!再拜託了! 回答×××××

毅力
成功是屢遭失敗而熱情不減.——林肯

事例在上面

××××××

勤學
我不輕視容易的問題,今天練習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較難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難的問題,我時刻准備著在必要時把一個問題算到底。我相信,只要勤奮,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華羅庚

事例在上面

××××××

理想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事例在上面

×××××

時間
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 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魯迅

http://..com/question/298820663.html?an=0&si=1

② 江西財經大學教授與大學生談怎樣做人

謝新力教授首先用八個字歸結出講座的精髓——「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之後,他圍繞「與大學生朋友談談怎樣做人」的主題展開精彩演講。謝新力教授通過多個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出成功的秘訣首先是做人。謝新力教授主要從三方面來闡述大學生為什麼要學會做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學會做人處理好幾個關系。第一部分,謝新力教授圍繞人的兩重性、社會規范、時代形勢三方面展開詳細分析。第二部分,謝新力教授提出了「八項要求」和「六個原則」,層層遞進,引人深思。針對第三部分,謝新力教授通過身邊的實例,談到個人與社會、當前與長遠、理想與現實等重要的關系,深入淺出的講解,給在場學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謝教授嚴謹的作風、清晰的思路和充滿激情的言談贏得在場學子的陣陣掌聲。此外,校「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秘書長章嘉樹老師向也在講座中向大家傳授了「喝水不忘挖井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35字做人箴言。
此次講座響應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號召,促進老教授與新同學之間的交流,為更好地培養下一代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使得法學院新生對做人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有利於同學們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可謂是受益匪淺。

③ 新視野3讀寫3U1SA1-2TextA的never ever give up的中文翻譯請問有人有嗎

永不言棄!

1 英國的偉大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爵士,小時候在哈羅公學上學。當時他可不是個好學生,要不是出身名門,他可能早就因為違反紀律被開除了。謝天謝地,他總算從哈羅畢業了,在那裡犯下的錯誤並沒影響到他上大學。後來,他憑著軍旅生涯中的傑出表現當選為英國首相。他的才思、智慧、公民責任感以及在二戰痛苦而黑暗的時期拒絕投降的無畏勇氣,為他贏得了美名。他非凡的決心,不僅激勵了整個民族,還鼓舞了全世界。

2 在他首相任期即將結束時,他應邀前往母校哈羅公學,為滿懷報國之志的同學們作演講。校長說:「年輕的先生們,當代最偉大的演說家過幾天就會來為你們演講,他提出的任何中肯的建議,你們都要聽從。」那個激動人心的日子終於到了。溫斯頓爵士站了起來——他只有5英尺5英寸高,體重卻有107公斤。他作了言簡意賅的講話:「年輕人,要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3 個人經歷、教育機會、個人困境,這些都不能阻擋一個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任務再苦,准備再長,難度再大,都不能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就以本時代最有學問的兩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托馬斯·愛迪生為例,他們都曾面臨巨大的障礙和極端的批評,都曾被說成「不開竅」,被老師當成笨蛋而放棄。托馬斯·愛迪生還曾逃學,因為老師嫌他問的問題太多而經常鞭打他。愛因斯坦一直到將近9歲才能流利地說話,學習成績太差,有些人認為他都已經學不好了。然而,這兩個男孩的父母都相信他們。他們堅持不懈地每天和兒子一起努力,孩子們也了解到,要想成功,就絕不要怕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努力。最終,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擺脫了童年的困擾,進而作出了造福當今全世界的偉大發現。

4 再如亞伯拉罕·林肯這個英雄的典範,他一生面臨了無數艱辛、失敗和接二連三的不幸。他的出身和經歷真是一點也算不上光鮮。他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長大,只受過一年正規教育。經商兩度失敗,初戀愛人的突然離世也使他精神崩潰,還在八次政治選舉中落馬。此後,他的四個孩子有三個不幸去世,令他悲痛欲絕。然而,堅強的意志鞭策著他,推動他前進,使他更加樂觀、投入、堅毅。這讓他得以全力以赴,一次次戰勝生命中的巨大困難和挫折。一百年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贊頌亞伯拉罕·林肯,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總統。

5 與丘吉爾和林肯一樣,只有那些「執著地追求成功」的人,那些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意志的人,才會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許多藝術家、政治家、作家和發明家都有同樣的經歷。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強烈的意願,不懈地准備、奮斗,並保持對成功的激情。他們取得了成功,並不是因為成功很容易,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克服重重障礙的意志,為了追求目標而勤奮努力。

6 桑德拉·戴·奧康納成長於既沒自來水也沒電的養牛場,她努力學習以使自己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她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始終名列前茅,一路奮斗終於進入了斯坦福大學法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從法學院畢業。盡管奧康納勤奮刻苦,但在20世紀50年代,她仍然受到女人身份的制約。即使斯坦福大學的學位有良好的聲譽,她仍被整個法律界拒之門外,因為事務所寧願聘請才幹稍遜的男性,也不願冒險破例僱傭一位女律師。然而,桑德拉·戴·奧康納並未放棄夢想。她執著地堅持下去,終於得到提名並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位女性最高法院法官。她任職期間,對很多問題,例如墮胎和婦女權利,都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7 很多人只是嘴上說他們想要什麼東西,但並不真正地付出大量努力去實現。很多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全心嘗試。而成功的秘訣在於內心燃燒的慾望——一種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專注力——從而激發行動的決心,即使疲憊,即使失敗,也會繼續准備,繼續前進。正如一句箴言所說:「你摔倒了多少次並不要緊;你能多少次重新站起來對成功才至關重要!」

8 專注於汲取更多的知識,爭取持之以恆地漸進,保持永不言退的堅強意志——即使在你疲憊想要鬆懈的時候,或者困難重重之時。「執著地追求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刻苦努力,意志堅決,專心投入,准備充分,你就能跨越一切障礙,完成所有壯舉,取得成功!

④ 什麼叫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行政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006年10月(總第期)

孫 建

摘要: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是行政法領域的一項基本原則,其起源於英國的自然正義的理念,並在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與光大,在我國的許多行政立法中也貫徹了這一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行政法領域要求作到程序的中立,程序的參與及程序的公開。其對防止行政權力濫用,保證行政實體公正的實現,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落實民主精神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行政法;法律原則;正當法律程序

一、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基本涵義和歷史淵源
正當法律程序是指「要求一切權力的行使在剝奪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 [1]在《布萊克法律辭典》中,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中心含義是指:「任何其權益受到判決影響的當事人,都享有被告知和陳述自己意見並獲得聽審的權利。」 [2]在1996年通過的《行政處罰法》中,對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有著比較明顯的體現。這部法律首次將作為現代行政程序核心內容的聽證程序引進了行政處罰領域。此外,《行政處罰法》還規定了行政處罰的公開制度、告知制度、說明理由制度等。此後,《價格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等也規定了相關的聽證制度。這表明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中國已開始落地生根。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起源於英國法中的「自然正義」(Nature Justice),光大於美國法所繼承的「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到了20世紀,包括世界多數國家紛紛進行行政程序立法,通過立法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確立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在英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制定的《自由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凡自由民,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放逐或被加以任何其他方式侵害,我們不得違反這些規定而為之。」《自由大憲章》中關於正當法律程序的規定主要涉及到刑事訴訟領域。而在1354年英國國會通過的第二十八條法令——《自由令》第三章中規定:「未經法律的正當法律程序進行答辯,對任何財產和身份擁有者一律不得剝奪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監禁,不得剝奪其繼承權和生命。」這個法律文件首次以法令形式明確提到並解釋了「正當法律程序」這一詞語,並擴大了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適用范圍。
考察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英國的制度生成,則應當溯及英國普通法傳統中的自然正義原則。可以說, 正當法律程序是一個與「自然正義」一脈相承的概念。在普通法的傳統中,自然正義是關於公正行使權力的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自然正義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兩方面的要求:第一是任何人不得在自己的案件中擔任法官;第二是應聽取雙方之詞,任何一方之詞未被聽取不得對其裁判。[3]
美國內戰前期,漢密爾頓在1787年的紐約州批准憲法會議上提出了「正當法律程序」一詞,該會議予以採納並提出《人權法案》。該法案規定:除非依照「正當的法律程序」,否則,任何人都應得到保證,不被剝奪特定的權利。這是最早用「法律的正當法律程序」取代最初來自英國大憲章「國家的法律」措詞的美國法規,並且構成了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和後來的第14條修正案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的起源。179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規定:「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和財產。」186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規定:「凡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管轄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法律;不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對於其管轄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絕給予平等的法律保護。」「從《權利法案》提出正當法律程序一詞,到憲法第5條、第14條修正案對正當法律程序的明確規定,正當法律程序從程序性正當法律程序發展到了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廣泛應用於司法審查領域,體現了美國對正當法律程序的重視。正當法律程序體現了正義的基本要求,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是美國憲法、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美國甚至將程序正義視為『看得見的正義』。」 [4]
二、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具體要求
關於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具體要求,有學者認為應當包括四項,即:角色分化、有意識的阻隔、直觀的公正、意見交涉;[5]亦有學者認為這些要求包括:正當過程、中立性、條件優勢、合理化。[6]結合其他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具體要求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程序是中立的而不是偏私的。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在參與者各方當事人間保持一種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和位置。這要求行政主體作到:首先,不能存有利益牽連。即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與其所處理的事件及事件各方的當事人沒有個人利益上的聯系。其次,不能存有偏見。即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給予各方當事人同等的機會,對各方當事人都平等的對待,不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帶任何偏見。「中立不偏」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權力時實際上作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在外表上也不能讓人們有理由懷疑有不中立的可能性的存在。這就需要包括迴避制度、禁止單方面接觸制度、職能分離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具體的制度來加以配合和保證。一種程序只有作到了是中立的、不偏私的,才能防止權力的「尋租」,才能保證權力「為人民服務」的性質,才是正當的程序。中立是判別一種程序是否是正當的最低要求。
第二,程序是參與性的而不是恣意的。這是指在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相關的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有權利通過陳述、討論、辯駁和說服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發揮對權力運行及相關結果產生的影響作用,同時行政主體也負有「傾聽」的義務,從而達到公眾對權力運行的參與。在現代,體現程序的參與性的一項重要的、普遍的制度即是聽證。所謂聽證即「聽取意見」。它要求行政主體在作出對相對人及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時,必須直接與相對人及利害關系人進行「對話」,聽取相關當事人的意見和辯駁,不能單方面認定事實,作出處理,剝奪對方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程序參與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實現集思廣益,能夠實現「兼聽則明」,從而確保行政權力在行使時,能夠作出符合客觀的、符合情理的良性抉擇。
第三,程序是公開的而不是暗箱的。這是指行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都要以一定的方式進行公開,使相對人及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知情。英國有一句古老的箴言:「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公開的益處概括起來講就在於,它使行政運行的全過程暴露於「眾目睽睽」之下,有利於加強對行政權力行使的監督,防止行政權力的不當使用。現代民主與法治要求保證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因此,公開的內容應當是全過程與全方位的,不僅行政的整個運行過程要公開,而且行政主體自身的有關情況也要公開。行政運行過程要公開的內容包括:事前依據公開、事中過程公開和事後結果公開。行政主體自身情況的公開內容一般包括:行政機關的名稱、負責人、機構設置、職責許可權等。但公開的信息的范圍也是有限制的,如果信息的內容涉及到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這樣的信息就是不能任意公開的。具體公開的方式可根據公開的對象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對特定的相對人及利害關系人的公開方式一般有:查閱案卷、表明身份、告知、送達、說明理由等。對社會公眾的公開方式主要有:新聞發布會,互聯網公布、會議旁聽、媒體報道、查閱、公榜等形式。
三、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行政法功能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作為一項基本的、重要的法律原則被各國行政法加以普遍的遵守和貫徹,其原因之一即在於其功能顯著,意義重大。筆者認為,該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濫用,保障實體公正的實現。人類法治實踐的歷程表明,程序是對權力進行控制的最佳工具。一套組織嚴密,設計合理,充分體現各方面「聲音」的程序設計,無疑是使行政權力得以正確行使,相對人權利得以合法保障的最有效措施。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使命正在於此。它要求行政主體不偏不倚;它給予當事人要求進行聽證,參與權力行使的機會;規定了行政主體的表明身份,告知理由,說明依據等公開義務,從而使保證了行政權力得以公正、公平、公開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保證了實體公正的實現。
其次,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體現了對人權的保障。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基礎上,作為程序的參與人可以依據正當法律程序性條款直接享有和行使程序性權利,如被告知理由,要求進行聽證等,這可以規制國家權力的正當運行,是「以權利制約權力」的具體體現,從而保障人權的有效實現,防止國家權力可能給人權造成的不法侵害。
再者,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是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民主的本質就是由人民當家作主,凡屬於人民自己的事,由人民做主。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要求下,行政機關的一切行為,包括立法、執法、司法、監督等,都必須讓當事人或社會公眾廣泛地參與,這無疑是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
[2]H.C.Black,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1979.p.1083。
[3] [4]胡建淼主編.論公法原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22頁,第438頁。
[5]孫笑俠、夏立安主編.法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8-230頁。
[6]參見季衛東著.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作者簡介:孫建(1983- ),男,蒙族,內蒙古突泉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2005級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⑤ IN DUBIO PRO REO是什麼意思主要是法律系的.

嘿嘿同道來的.是,簡單來說就是叫做無罪推定,或者也有叫做疑罪唯輕,解釋來說的話,就是在一個審判團或者是法官本人來判決的時候,如果在程序中有發現疑點,而這懷疑點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時候,就有可能說這被告在犯案(或許)的過程中有種種跡象可能表明不是真凶或者不只主犯,(在推定的范圍內)這個是古代羅馬法可貴的地方,就是寧可放過,不可殺錯.為了盡量避免發生冤判錯判等令人遺憾的事情,這個就被寫成一個箴言,是每一個學法,有志於法的人必須知道的第一步.

⑥ 我是山東的一名考生,想考廈門大學

分數不重要,重要的分差和排名。
下載廈門大學歷年對山東文科類招生的分數,然後用這個分數減去當年的文科一本線就得到分差,一般來說某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可能會有變化,但是分差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看完分差之後看排名,主要是取當年的錄取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分數排名在本省的招生局網站上有,然後對照找出專業的最低分和最高分相對應的最低和最高排名,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數估計自己的排名,如果排名落在歷年的排名區間之內,報考被錄取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另外,廈門大學是文科類的大學,文科類最好的應該是法學院,法學院最好的專業或者說方向是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原創箴言(規諫勸誡之言)三條以上、、、急~~~

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盧梭)(燈片3)

這個論點最初由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燈片4)

蘇格拉底嘲笑把知識灌輸到靈魂里猶如將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裡去一樣,是徒勞無用的。因此,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教育不是灌輸,而應是引領;教師不是佈道者,而應是引路人。

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燈片5)

「灌輸」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它不顧受教育者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是一種「填鴨式」的應試教育,真正的教育應是一種熏陶、感染,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滋養。譬如德育,不是灌輸規范,不是簡單地強令禁止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陶校長《四塊糖的故事》就是真教育,陶校長不是靠灌輸,更不是靠訓斥,而是真正走進小男孩的內心,和風細雨地通過獎賞四塊糖,讓男孩自己認識並改正錯誤,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種春風化雨般的不著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最長效的,小男孩的行為規范、為人處事、天性心理等都得到了健康的生長,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柳宗元寫的《種樹郭橐駝傳》,郭橐駝,他沒有過度地關注果樹的生長,既不揠苗助長,也不棄之不顧,他拋棄了一切功利的念頭,不期望樹木能長得又高又大,果子能結得又早又多,只是順應樹木生長的自然規律,使它能按照自己的習性生長,結果他的果樹長得最好。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育人如育樹,特別反對急功近利,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然而事實上,我們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總要給生長設定一定的外部目的,比如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等等,彷彿不朝著這類目標努力,生長就沒有任何價值。在《讀者》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華裔男孩畢業於免費公立中學後考上了牛津大學法學院,為此其家長甚有面子,周圍華人也嘖嘖稱贊做父母的總算心血沒有白費,將來兒子成為開業律師年薪15萬英鎊,父母多享福,並以此作為督促子女發奮的活樣板。而洋鄰居有個同齡的男孩,自小學至高中每年皆花費數萬英鎊接受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高中畢業後小夥子居然決定不去上大學,頭半年先是到西亞、東亞和喜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過草地吃了不少苦,總算撿了條性命回來已是萬幸,接著又奔了非洲,留在烏干達當了義務鄉村教師。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種種艱難與當地土著人溝通,及如何與艱苦的物質條件搏鬥的生存日記。洋青年的父母每每欣喜地舉著兒子的來信向外人展示,他們認為孩子喜歡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這一點是金不換的。聽了這個故事,讓我們來評判一下,用我們平常的眼光來看,用我們的人才觀去評判,無疑這個華裔男孩是成功的,而這個洋青年是失敗的。因為我們認為生長都應該有目的,我們的心中都有個功利的目標,而且是根深蒂固,不易改變的,所以我們大都無法接受洋青年那樣的舉動那樣的生活方式。其實,這就是在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所以,究竟怎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幸福,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燈片6)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准備。(燈片7)

蒙台梭利和杜威都持這種觀點。這就告訴我們,要尊重兒童,要平等對待兒童,既要把兒童當兒童看,有時又該把兒童當成人來看待,享有與成人同樣的權利(當然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除外)與尊嚴。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燈片7)

而我們似乎又在做一件背道而馳的事情:我們包括我們的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快樂童年為代價,把我們的一些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把他們早早地驅趕到功利戰場上去拼搏,分數、排名、各種各樣的競爭,剝奪了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權利。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小學教師肩頭的責任就更為重大,因為,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一個有意義的童年。寒假中布置了學生一篇徵文《我和爸爸媽媽比童年》,學生的作文中大都寫到現如今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物質生活條件比爸爸媽媽那會兒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有學生在聽了爸爸媽媽的講述後,還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羨慕之意,羨慕爸爸媽媽的童年生活,羨慕他們能逮知了、捉螞蚱,能在夏天暢快地在小河中游泳……我們難道能簡單地斥責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嗎?他們只是童言無忌,真情流露。的確,我們的孩子在享受著優越的物質生活,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極其貧乏。他們除了看電視、玩電腦游戲,幾乎不會創造性地玩其他游戲。難怪我們感嘆,現在的孩子韭菜、麥苗分不清,茉莉、海棠更不懂,如何引導他們過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生活?像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樣,帶著孩子走向郊野,走向自然,去體驗農民怎樣種田,去開展令孩子們喜歡、激動的郊外活動,這些當然是令人嚮往的。但是,也許受安全因素等各種原因的牽制,這種理想化的設想往往只能束之高閣,很少能付諸實施。那麼,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有心人,留心觀察大自然,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最主要的還應引領學生走進書海,暢游書海,學會閱讀進而享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讓學生的童年因為閱讀而豐富多彩、回味無窮,並為終身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前幾天看到教育在線網上芷眉老師帶領學生開展的「在農歷的天空下」的古典詩詞學習課程,從2007年12月22開始到2008年12月21日,圍繞農歷的時令、節氣,開展了整整一年的奇妙的詩詞之旅,師生共同吟誦,共同收獲,共同成長,學生的童年生活因此而充實、幸福又有意義。

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西塞羅)(燈片8)

西塞羅,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

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燈片9)

我們現在的學習往往正是為了適應外界,比如中小學生的學習是為了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是為了以後找個好的工作,比如我們在職的學習,是為了拿文憑、評職稱等。當然人在社會上生活,就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不可能完全隱遁到世外桃源去,但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應是適應現實,而應是豐富自我世界。記得我讀師范時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不記得是誰說的,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它端端正正地抄寫下來,平平整整地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時時勉勵自己,大意是這樣的——(燈片9)「你要心平氣和地充實自己,不是為了要壓倒別人,也不是為了要取得別人的好感,而是為了使自己真正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的確,只有當一個人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去適應外界,拋開了種種的現實的束縛功利的目的,而主要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靈世界,這時的學習才是身心愉悅的學習,才是心無旁騖的享受,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燈片10)

這聽起來簡直就是駭人聽聞的謬論。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要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那麼盧梭何出此言呢?因為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要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這與第一條箴言——盧梭提出的「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是相一致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重提這句話呢?我以為,這里的「不要愛惜時間,而要浪費時間」不是真的指要大家無所事事,無聊地打發時間,這主要是針對當前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學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而提出的。現在的老師、家長(尤其是城市的)唯恐孩子虛度光陰,於是,布置了一大堆的作業,學生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還得做家長布置的作業,而且家長還要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孩子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於是,喜歡科技製作的孩子沒有時間搞自己喜歡的小發明小製作,喜歡生物的孩子也不能長時間地觀察自己喜歡的動植物,否則就會被斥責為「不務正業」、「玩物喪志」。而我們農村的家長呢,則可能還有另一種情形,放任自流,不懂正確引導,甚至把有益的課外書視作無用的「閑書」,不允許孩子看課外書,認為這是浪費時間。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盧梭 (燈片11)

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餚,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蕭伯納 (燈片11)

說教科書「毫無營養」也許有點偏激,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教科書是他們學習的憑借、範例,藉助了教科書,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才能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形成學習的能力,但光讀教科書肯定是營養單一、營養不全的。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要將課內的學習延伸至課外的閱讀,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有益的課外書,要做好家長一頭的宣傳工作,要讓學生嘗到各色的「美味佳餚」,這樣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燈片12)

這句話出現在愛因斯坦的一篇文章中,也許脫胎於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懷特海的一段論述。

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懷特海。(燈片13)

教育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愛因斯坦 (燈片13)

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葯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方可承認他是受過大學教育。——周國平(燈片14)

細細品味上面的這幾段話,是不是很有道理呢?就拿語文來說吧,所謂的筆記(課堂摘錄的課文要點及關鍵詞句的意思等),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一過,也就忘了。只要回憶一下我們自己,小學、中學、師范、甚至自學考試,背了那麼多的句子含義、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等等,這些為考試而背的細節在考試後又有多少存留了下來呢?幾乎沒有。或許,一些經典的詩詞原文記住了一些,但絕大部分的已無從記起。但是,總有一些要留下來的,那就是預習復習、邊讀邊想、寫批註寫筆記的習慣和方法等。這些閱讀的習慣、方法、能力是在一次次的課堂學習之後,在忘記了聽課筆記之後所剩下的,對學生終身有用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也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習慣、方法、能力等的培養、提高是比掌握知識更為重要的,所以說重要的不是「吃進多少知識」,而是「如何吃進知識」。也就是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麼,從事基礎教育的我們就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取得了多少分數。

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燈片15)

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羅素) (燈片16)

最後這兩條箴言主要是針對大學來說的,與大學聯系更為緊密,所以這里不再展開。

⑧ 對孩子來說,什麼樣的懲罰是無效的

人類的——經常出錯但總體上很有用——心理傾向相當多,而且相當不同。大量的心理傾向的自然結果就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原理:認知往往取決於場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會引起不同的結論,哪怕是同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
查理·芒格將之前做過的三次心理學講座的講稿內容合並起來,寫成了這篇從未發布過的邏輯性更強、篇幅也更長的「講稿」。
他簡單地列出那些雖然總體上很有用但經常誤導人的心裡傾向,然後詳細討論每種傾向引發的錯誤,同時描述如何防止犯這樣的錯誤,並進行一些總體的討論。
查理說:「我愛上了我這種編排心理學知識的方法,因為它一直以來對我很有用。所以呢,在去世之前,我想給世人留點東西。」
我最先討論這個傾向,是因為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完全明白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在改變認知和行為方面有多麼重要。但其實往往不是這樣子的。例如,我覺得自我成年以來,在理解激勵機制的威力方面,我比95%的同齡人要好,然而我總是低估那種威力。每年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促使我對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有更深的體會。
說到激勵機制的威力,在所有案例中,我最欣賞的是聯邦快遞的案例。聯邦快遞系統的核心和靈魂是保證貨物按時送達,它必須在三更半夜讓所有的飛機集中到一個地方,然後把貨物快速轉發到各架飛機上。如果哪個環節出現了延誤,聯邦快遞就無法把貨物及時地送到客戶手裡。
曾經有一段時間,聯邦快遞的夜班工人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他們對工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就是沒效果。最後有個人終於想通了:公司並不希望職員工作的時間越長越好,而是希望他們快速地、無差錯地完成某項任務,所以按照小時來支付夜班薪水的做法是很傻的。也許,這個人想,如果他們按照班次來支付薪水,並允許夜班工人在把所有貨物裝上飛機之後提前回家,那麼這個系統會運轉得更好。你瞧,這種方法果然奏效了。
施樂公司(Xerox Corporation)早期的時候,喬·威爾遜(註:喬·威爾遜,1909—1971,美國施樂公司創辦人、慈善家)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他那時已離開公司進入政府部門,但不得不辭職又回到施樂公司,因為他無法理解為什麼施樂的新機器總是賣得不如那些性能低下的舊機器好。回到施樂之後,他發現根據公司和銷售員簽署的銷售提成協議,把舊機器賣給客戶,銷售員能得到很高的提成;在這種變態激勵機制的推動下,劣等的舊機器當然賣得更好。
然後還有馬克·吐溫那隻貓的案例。那隻貓被熱火爐燙過之後,再也不願意坐在火爐上了,不管火爐是熱的還是冷的。
我們還應該聽取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建議。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鑒》中說過:「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這句睿智的箴言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掌握一個重要而簡單的道理:當你該考慮動用激勵機制的威力時,千萬千萬別考慮其他的。
我認識一個非常聰明的法律顧問,他在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任職,從來沒犯錯,卻丟失了工作,因為他忽略了富蘭克林這句箴言中蘊含的教訓。這位顧問沒能成功地說服其客戶。這位顧問對客戶說,你有道德責任去做某件事,在這一點上,顧問是正確的。可是他沒有告訴客戶的是,如果不按照他的建議去做,客戶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結果,這位顧問和他的客戶都丟掉了工作。
我們還應該記得蘇聯共產黨得到的下場。蘇聯共產黨對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完全無知,結果造成什麼情況呢?有個蘇聯工人這么說:「他們假裝給薪水,我們假裝在工作。」也許最重要的管理原則就是,「制定正確的激勵機制。」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B.F. 斯金納就因為過度強調激勵機制而鬧了笑話。斯金納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學教授。他能夠取得這種如日中天的地位,部分原因在於,他早年別出心裁地利用老鼠和鴿子做實驗,得出了令人意外的重要結果。
和其他方法相比,他利用的激勵法能夠引發更多的行為變化,也能夠更有成效地讓他的老鼠和鴿子養成條件反射。他揭示,獎勵兒童或者員工已經厭倦的行為是極其愚蠢的。利用食物作獎勵,他甚至如願以償地讓他的鴿子養成了強烈的迷信。他再三證明自然界存在一種重復出現的、普遍的偉大行為演算法:「重復有效的行為」。他還證明即時的回報在改變和延續行為方面遠遠比延後的回報有效。
他的老鼠和鴿子在食物獎勵的作用下養成條件反射之後,他發現了那種能夠使反射行為保持最長時間的獎勵撤銷模式:隨機分布模式。得到這個研究結果的斯金納認為他已經完全能夠解釋人類明知道十賭九輸卻還是忍不住要賭博的原因了。
但是,正如我們在後面討論其他導致濫賭行為的心理傾向時將會發現的,斯金納只說對了一部分。斯金納的個人聲譽後來江河日下,是因為一來,他過度地強調了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乃至認為利用激勵機制就能夠創建出一個人間烏托邦;二來,他幾乎沒有認識到心理學其他部分的威力。
因而他就像雅各布·維納的尋菇犬,只會用激勵效應來解釋一切。但話又說回來,斯金納的主要觀點是正確的:激勵機制是超級有用的。他那些基本實驗的結果將會在實驗科學的史冊上流芳千古。在他死後數十年裡,他那種完全依賴獎勵的方法在治療兒童自閉症方面比其他任何療法都有效。
當我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念書的時候,教授們有時會談起耶魯大學法學院某個像斯金納那麼死心眼的教授。他們常常說:「埃迪·布蘭夏德這老兄真可憐,他還認為宣告式判決能夠治療癌症呢。」嗯,極其強調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的斯金納跟這位耶魯法學院的教授差不多。
我總是把這種降低了斯金納聲譽的思維習慣稱為「鐵錘人傾向」,因為有句諺語說:「在只有鐵錘的人看來,所有問題都特別像釘子。」「鐵錘人傾向」並沒有放過布蘭夏德和斯金納這么聰明的人。如果你們不注意的話,它也不會放過你們。在這篇講稿中,我將會好幾次提到「鐵錘人傾向」,因為正好有一些辦法能夠有效地減少這種令斯金納教授聲名掃地的心理傾向所造成的破壞。
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所造成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我所說的「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有的人因為受過教育而變得道德高尚,然而在激勵機制的驅動之下,他可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以便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且他還會為自己的糟糕行為尋找借口,就像施樂公司那些為了得到最高提成而不惜損害顧客利益的銷售員。
我很早就學到這個道理。故事發生在我祖父的故鄉,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當地有個外科醫生,他年復一年地將大量的正常膽囊送到該市最好的醫院的病理學實驗室。眾所周知,社區醫院的管理體系很糟糕,所以這位醫生如此亂來了許多年才被革除職務。
那位負責開除這個人的醫生是我們家的世交,我問他:「難道這名外科醫生心裡想,『這么做能夠展示我的醫術很高明?』——這傢伙手術做得非常好——『而且每年通過把正常膽囊切掉來謀害幾個病人能讓我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我的朋友說:「不是這樣子的啦,查理。他認為膽囊是所有疾病的禍根,而且如果你真的愛護病人,就應該盡快把這個器官切除掉。」
這個例子很極端,但每個專業人士和每個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名外科醫生的認知傾向。它能引發極其可怕的行為。就拿那些推銷商業地產和企業的經紀人來說吧。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哪怕稍稍客觀的經紀人。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我遇到過的管理顧問沒有不在他們的報告結束時寫上這個相同的建議的:「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管理顧問服務。」
由於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非常普遍,所以人們往往必須懷疑或者有保留地接受其專業顧問的建議,哪怕這個顧問是一名工程師。一般的對策如下:
(1)如果顧問提出的專業建議對他本身特別有利,你就應該特別害怕這些建議;
(2)在和顧問打交道時,學習和使用你的顧問所在行業的基本知識;
(3)復核、質疑或者更換你得到的建議,除非經過客觀考慮之後這些建議看起來是合適的。
激勵機制能夠導致人們在做壞事的時候覺得自己是正當的,國防部的采購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從前國防部采購時簽署的都是成本保利合同(以成本再加一個比例的利潤作價),而產生了許多貪污受賄的事情,這促使美國政府作出決定,國防部負責采購的官員簽署這樣的合同是違法的,而且犯的不是輕罪,是重罪。
順便說一聲,雖然政府部門簽署成本保利合同已經被正確地定為重罪,但其他地方,包括許多律師事務所和大量的企業,依然採用了一種成本保利的獎勵系統。在這種普遍的激勵模式之下,有些人受到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的驅使,做出了許多極其可怕的事情。而這些行為不軌的人當中有許多原本正派得足讓你們會很樂意和他們成為親家。
人類大腦就是以這種方式運轉的,這裡面蘊含著幾個大道理。比如,收款機的發明能夠使不誠實的行為難以得逞,所以它對文明社會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正如斯金納十分清楚地知道的,得到獎勵的壞行為特別容易形成習慣。所以收款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工具。順便說一下,收款機的發明者帕特森(JohnHenry Patterson)對此深有體會。他曾經擁有一家小商店,店裡的員工經常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錢,所以他從來沒賺到什麼錢。
後來有人賣給他兩台收款機,他的商店馬上開始盈利。他很快把商店關掉,進入了收款機行業。他創辦的公司就是那家在當時叱吒風雲的國民收款機公司。帕特森把「重復有效的行為」作為行為指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帕特森的道德也很高尚。他脾氣很古怪,但熱衷於做善事(不過他對競爭對手冷酷無情,他把所有競爭對手都看做是潛在的專利盜竊者)。帕特森的口頭禪是「壽衣沒有口袋」,
他和卡內基一樣,在離開人世之前,把大量的財產都捐作善款了。帕特森的收款機對文明的貢獻非常巨大,他在改善和推廣收款機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非常有效,所以他很可能配得起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自撰的墓誌銘:「我並沒有徹底地死去。」
由於職員存在這種為了獲取回報而給糟糕的行為尋找正當理由的強烈傾向,所以除了帕特森發明的控制現金的手段之外,企業還需要其他許多對策。也許最重要的對策是採用合理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
西屋電器(Westinghouse)的案例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西屋電器屬下有一家信貸公司,這家子公司放出了許多和西屋電氣其他業務毫無關聯的貸款。西屋電器的管理人員也許是因為妒忌通用電氣,所以想要從對外貸款中獲取更多利潤。西屋電器的會計實踐是這樣的,它主要根據從前為下屬子公司提供貸款的經驗來為這些對外貸款提取未來的貸款壞賬准備金,而它原來貸款給子公司則不太可能出現巨額的貸款損失。
有兩類特殊的貸款理所當然地會給借款人造成大麻煩。第一類是面向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額為建設費用的95%的貸款,第二類是面向酒店的建築貸款。正常來講呢,如果有人願意按照酒店實際建築成本的95%貸款給開發商,那麼貸款利率應該比一般利率高很多,因為貸款損失的風險比一般貸款高出很多。
所以按照合理的會計方法,在發放大量佔到實際建築成本95%的貸款給酒店開發商時,西屋電器應該在財務報表中將所有這些貸款記為零利潤,甚至記為損失,直到許多年後把貸款收回來為止。
但是西屋電器並沒有這么做,而是把大量發放給酒店開發商的貸款等同於以前那些很少產生損失的貸款,把賬做得很漂亮。這讓負責放貸的管理人員顯得很優秀,因為財務報表顯示出那些對外貸款帶來了極高的收入。國際和外部的會計師認可了西屋電器這種糟糕的做賬方法,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像那首老歌所唱的:「誰給我麵包吃,我就給誰唱歌。」
結果西屋電器損失了數十億美元。這該怪誰呢?怪那個從電冰箱部門調到公司高層並突然決定貸款給酒店開發商的傢伙嗎?還是怪那些會計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他們對一種幾乎肯定會使信貸管理人員產生偏激行為的激勵機制坐視不管。)我認為最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些創造出這種會計系統的會計人員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這些人的所作所為無異於運鈔公司突然決定不用武裝車輛押運現金,而改讓手無寸鐵的侏儒用敞開的籃子提著現金走過貧民窟。
我希望我能夠告訴你們,這種事情以後再也不會發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西屋電器東窗事發之後,通用電氣旗下的投資銀行基德爾·皮博迪(Kidder Peabody)採用了一種愚蠢的電腦程序,致使債券交易員能夠利用這種程序虛構出巨額利潤。從此以後,許多公司的會計工作變得更加糟糕了,也許最糟糕的例子就是安然(Enron)。
所以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有很重要的對策),比如說收款機和合理的會計系統。但是當我在幾年前翻閱心理學教科書的時候,我發現那些教科書雖然有1000頁那麼厚,卻很少談到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對帕特森或者合理的會計系統更是隻字不提。
反正不知道怎麼回事,心理學的概論課程完全沒有提到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及其對策,盡管世界各地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早就出色地描繪了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盡管企業界早就有了應付這種偏見的對策。到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有的事情在生活中極為明顯,但很難通過容易做的、可重復的學術實驗得到證明,那些心理學的尋菇犬就會忽略它。
有時候,其他學科對各種心理傾向表現出的興趣,至少比心理學教科書中體現的要濃厚。例如,那些站在僱主的立場考慮問題的經濟學家早就為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所產生的後果取了一個名字:「代理成本」。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經濟學家知道,就像稻穀總是被老鼠吃掉一樣,僱主的利益總是因為雇員不正當地把他們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受損。
僱主可以採用的對策包括制定嚴格的內部審計制度,對敗露的不軌行為進行嚴厲的公開懲處,使用防止鑽營的規章制度和收款機等機器。而站在雇員的立場來看,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自然會促使僱主對他們進行壓迫:血汗工廠、危險的工作場所等等。
若要解決職員遇到的這些糟糕問題,不但工會要給僱主施加壓力,政府也要採取行動,包括制定關於工資和工作時間的法律、工作場所安全規章制度,採取一些便於工人組織工會的措施,還有完善工人的薪酬系統。考慮到勞資雙方由於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而相互對峙,我們就不會奇怪中國人為什麼會提出陰陽對立的理論了。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無所不在,這造成了一些普遍而巨大的後果。例如,與有底薪的銷售員相比,單純靠提成過日子的銷售員更難保證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從另一方面來說,無底薪的銷售員的工作績效會更加突出。因此,企業在制定銷售員的薪酬制度時往往會面臨兩難的選擇。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這種經濟體系取得極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防止了許多由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造成的不良影響。在自由市場經濟活動的巨網中,絕大多數能夠在殘酷競爭中倖存下來的資本家均非等閑之輩,他們會防止企業中出現任何浪費的行為,因為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畢竟,他們要靠競爭性價格和他們的總體成本之間的利差來過日子,如果總體成本超過了銷售額,他們就難逃滅亡的厄運。如果用那些從政府支取薪水的職員來取代這些資本家,那麼市場經濟的總體效率將會大大降低,因為每個取代資本家的職員在考慮為領取他的薪水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屈服於其他不希望自己表現得更好的同事的壓力時會受到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的影響。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的另外一個常見後果是,人們傾向於鑽各種制度的空子,他們往往在損人利己方面表現得極有創意。因此,幾乎所有制度設計都必須具備防止鑽空子的重要屬性。制度設計還需要遵守如下的原則:盡量避免獎勵容易作假的事情。
然而我們的議員和法官,通常包括許多在優秀大學受過教育的律師,往往會忽略這個原則。社會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道德風氣敗壞,效率下降,出現的不公平的成本轉嫁和財富轉移。如果高等學府提高教育質量,傳授更多的心理學知識,而學生也能吸收更多心理學知識,那麼我們的立法機構和法院將會設計出更好的制度。
當然,現在驅使人們行動的主要獎勵是金錢。只要一個毫無實質價值的籌碼能夠固定換到一根香蕉,那麼人們就可以對猴子進行訓練,讓它為了籌碼而工作,彷彿籌碼就是香蕉一樣。同樣道理,人類也會為了錢而工作——而且會為了錢而更加賣命地工作,因為人類的金錢除了可以換到食物之外,還能換到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擁有或花掉金錢通常也會讓人顯得有身份。
此外,富人往往會出於習慣,更加努力地為金錢而工作,盡管他們早就不需要更多的錢。總的來說,金錢是現代文明的主要驅動力,這在非人類動物的行為中是沒有先例的。金錢獎勵也跟其他形式的獎勵混合在一起。例如,有些人花錢買身份,有些人靠身份撈錢,而有些人同時做這兩件事。
雖然在各種獎勵中金錢是最主要的,但它並非是惟一有效的獎勵。人們也會為了性、友誼、伴侶、更高的地位和其他非金錢因素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和認知。
「祖母的規矩」也證實了獎勵是非常有用的。它的效果特別突出,所以我在這里必須提到它。你可以用這個規矩來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哪怕你使用的獎勵品是你已經擁有的!實際上,許多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的顧問經常要求商業組織教會管理人員用「祖母的規矩」來管理他們自己的日常行為,藉此改善它們的獎勵系統。
具體來說,祖母的規矩就是要求孩子在吃甜點之前先把他們的胡蘿卜吃掉。把它應用到商界,就是要求管理人員每天強迫他們自己先完成他們不喜歡然而必要的任務,再獎勵他們自己去處理那些他們喜歡的任務。考慮到獎勵的超級威力,這種做法是明智而合理的。此外,這個規矩也可以被用於生活中非商業的部分。那些顧問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採用這種做法並不是無意的。根據斯金納的教導,他們知道即時的獎勵是最有效的。
當然,懲罰也強烈地影響到行為和認知,盡管它的彈性和效果不像獎勵那麼好。例如,法操縱物價的行為以前在美國很常見,因為遇到這種行為,政府往往是罰款了事。後來有幾個重要的企業高管被革職還被送往聯邦監獄服刑。此後,操縱價格的行為就大大減少了。
陸軍和海軍部隊在利用懲罰來改變行為方面做得很極端,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需要士兵的絕對服從。大約在愷撒的年代,歐洲有個部落,每當集結號角吹響時,最後一個到達的士兵就會被殺死,於是沒有人願意跟這個部落打仗。喬治·華盛頓則把那些當逃兵的農場少年弔死在40英尺高的地方,以此來警示其他那些可能想要逃跑的士兵。

⑨ 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個人做事情,要始終保持當初的信念,那麼最後一定能成功。古人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為不恬靜寡慾則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的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在這個世界中,有著一顆熱忱的心很難,但守住這一顆熱忱的心更難。為了順利抵達夢想的彼岸,不忘初心是最好的模樣。

⑩ 怎樣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呢


別人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人生的大道上一路走過來,驀然回首或許就會發現這是一條真真正正的箴言,人的一生因為有了一個奮斗目標便有了一個完整的靈魂,可是卻因為不能堅守住這個奮斗目標,自己搖擺不定,患得患失,那麼生活豈不像行屍走肉般毫無意義,方得始終說的是結果,如果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會有這么一個不錯的結果,而此事做好的前提便是不忘初心,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堅守住初心,我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人生不易,有一個自己想要的奮斗目標也很不易,想要為了這個奮斗目標不忘初心更是難上加難,可是相信作為人的你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私心與浮躁的心理的,加油,不忘初心!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17 21:16:34 瀏覽:361
杏花嶺區法院 發布:2025-01-17 20:20:07 瀏覽:881
銅仁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18:27:24 瀏覽:131
特工殺法官 發布:2025-01-17 18:10:34 瀏覽:469
深圳沙井律師 發布:2025-01-17 17:02:14 瀏覽:438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7 16:40:52 瀏覽:607
魔法學院游戲下載 發布:2025-01-17 16:19:20 瀏覽: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後保險公司 發布:2025-01-17 15:51:32 瀏覽: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