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律議論文800

道德與法律議論文800

發布時間: 2022-10-08 10:02:10

1. 關於法律的作文800字

法律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權利。殊不知,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讓我們一起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

2.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論文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1

道德是一雙無形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一扇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蔚藍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這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就比如說,我又一次去坐公車,因為那輛公交車上非常的擁擠,在我上公交車時已經只剩最後一個位子了,車又開了幾站,就在這時,有一位老奶奶上車了而車上卻沒有位子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跤怎麼辦。我心裡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在爭辯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要做一個孝敬老人、尊敬長輩的好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呢?再說了,坐在位子上比站著舒服多了。」小天使說道:「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的嗎?」「讓!」「不讓!」「讓!」「不讓!」「讓!」「不讓!」「讓!」「不讓!」「讓!」……這幾個字在我的腦海中不停的爭辯。想了一會兒,我決定了,給老人讓座,因為老師經常說讓我們做一個尊敬.長輩的好孩子,小惡魔的詭計沒有得逞,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於是,我便鼓足了勇氣,對老奶奶說道:「奶奶,你坐這兒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在這時,我的心裡比吃了蜂蜜還甜呢!

道德有時是不易察覺到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說不定你就已經有了道德。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又比如說有一次,我在小區的路上騎車,我突然看到,有一枚小小的螺絲釘,「屹立」在路中間,差點扎破我的自行車輪胎,我並沒有抱怨,只是走下車去,撿起那枚螺絲釘,把它扔進了垃圾桶……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去不斷學習與更新的。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2

那天,吃完西瓜,姐姐叫我把西瓜皮扔到樓下的垃圾箱,我二話不說拎起袋子便往樓下走。

出了門口,卻發現原本與大門相對而立的垃圾桶沒了蹤影。為了方便樓道里的業主倒垃圾,小區物管特意在每個樓道口設置了一隻高大的塑料桶,還每天不定時地由專門的清潔工來清理垃圾。我料想是小區的清潔工此時正在清理那隻垃圾桶,過不了多久它便會在這兒繼續待命。習慣性地隨手把垃圾往綠地上一放便溜之大吉,誰知轉身的那一刻竟發現百米之遙的地方有兩只一模一樣的垃圾桶,怎麼辦?跑過去扔,太麻煩;不去扔,大夥會看樣,清潔工會有麻煩事。去?不去?——算了,就當做沒看見吧!我走得有些忐忑不安。

進了門,站在陽台上往下望,瞥見自己丟的那袋垃圾旁邊居然又多了一顆「黑色炸彈」,我心裡很不是滋味,該來的總會來的,誰讓我開創了歷史新紀錄呢?一想到那臭氣熏天的垃圾,那發霉、發酸的氣味,我的內心就多了一份自責與慚愧。平日里,父母教導的「要善良,要多為別人考慮」似乎被我拋到了腦後,老師的教誨——「方便他人,快樂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早已被我忘到了九霄雲外。我真覺得自己是個罪人。

「不,我決不做這樣缺德的人!」我疾步飛奔下樓,拎起那袋西瓜皮朝遠處的垃圾桶走去。「嘭」一聲,瓜皮穩穩地墜落到桶底,我心頭的傷口癒合了一半。接下來,該處理那袋臭臭的、霉爛的垃圾了,就當是對先前過錯的一種彌補吧!

我屏住呼吸,雙手緊緊地拽住袋口,雙腳超速地移動著,我簡直不敢想像,我還有那麼大的能耐可以做競走運動員。但是因為袋子太沉了,氣味太臭了,我屏氣的水平也太有限了,所以走到一半的時候,我實在吃不消了,垃圾被摔在了地上。這一摔可遭了秧,袋子破了,垃圾散了,臭氣真的熏天了。哎,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心裡自然不爽快,急匆匆回家拿了畚箕、掃把來清掃。

我小心翼翼地把垃圾掃進畚箕里,因為垃圾太臭了,我實在是聞不下去了,就跑到一邊深呼吸,然後像剛才那樣健步如飛,直奔垃圾桶。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四趟,才將路面上的臭垃圾清理盡了。我終於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哎,誰叫我自作自受呢!

自那以後,每當見到小區綠地上的違章垃圾,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手拎進垃圾桶,不為什麼,就當是給清潔工減負,就當是為咱們生存的環境出一份綿薄之力。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3

有一天,我們的同學鄭麗娟中午吃的不合適,下午在教室里吐了,只見鄭麗娟一臉難受的表情,就像吃了苦瓜一樣,眼角還掛著兩行眼淚。同學們有的捂著鼻子說:「好臭!好臭!」同學們有的皺起了眉頭說:「怎麼這么難聞啊!」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楊文奇毫不猶豫地拿起撮箕向操場的沙坑跑去,蹲下來裝了一撮箕沙子,三步並作兩步地趕到教室,用沙子吧鄭麗娟吐的東西蓋了起來。等沙子把水吸干,然後用撮箕把垃圾收了起來,又用拖把把地上拖干凈。

周圍的同學被他的精神感動了,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同學給她接來熱水;有的同學飛快地打開窗戶;有的同學為她捶背。鄭麗娟帶著眼淚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有的時候道德體現在同學們真誠的提醒里。

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同學在光榮榜上給自己加了一顆「星星」,我連忙跑過去對她說:「沒有經過老師的批准不可以給自己加的,快點撕下來!」他沒有理我。我緊接著說:「你不能私自給自己貼啊!想得到」星星「,必須得自己努力!」他回過頭來白了我一眼說:「我貼星怎麼啦!你管不著!」說完他就走了。我和馬麗貞找到他對她說:「你還是把你自己貼的那顆:「星星」撕下來吧!只有自己努力獲得的才是真正的榮譽!」她聽了我倆的勸告,果斷地撕掉了那顆「星星」。我和馬麗貞互相看了看,會心的笑了。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讓道德的心靈永遠美麗!永遠純潔!還要讓道德的花兒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4

這周是道德文明周,那我們也活躍一下,探討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自我對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而作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重視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不管是對個人還是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

那麼什麼是道德呢?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道德無處不在,往往通過一些小事得以確實的體現。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有的同學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道德文明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確,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對人的.道德文明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對人的道德文明要求更高了。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此外,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還必須學會做一個文明之人。那就要學會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對我們待人處世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時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道德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就時刻體現著我們的道德,那麼要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無需做作,我們只用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肯定自我價值。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高考道德800字議論文_道德800字作文5

幾年前的一個暑假,爸爸回家來接我去廣州玩,在去火車站的路上,我和爸爸乘坐了一輛計程車。

在路上,車飛快向前駛去,周圍的樹木彷彿都跟小白兔見了大老虎似的樣子,拚命地向後奔跑。我愜意地靠在座椅上,看著周圍流動的風景。後來,計程車駛進了一條人流較多的路段。突然,計程車一個急剎車,差點就把我弄了個「頭撞牆」,還好爸爸把我拉住了。

這次急剎車是因為車在轉彎時遇上了前方駛過來的一輛大卡車。不一會兒,車又緩緩停下了。我朝前方一看,立刻嚇呆了。爸爸用手遮住了我的眼睛,但我還是從爸爸的手指縫里看見了這一幕,一輛電動車橫倒在地上,一個血肉模糊的人躺在地上,不遠處一輛大卡車停在那裡,車上的人跑了。周圍圍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就在我想這些的時候,一個人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來,掏出手機,撥打了120,並且打了110報警。那個人找到了地上受傷的人的手機,並撥通了他家人的號碼。不一會兒,警察和救護車還有傷者的家人都趕到了。120急忙把受傷的人抬走,他的家人傷心欲絕。後來,似乎想到了什麼,發瘋似的沖到那個人的面前,沖那人吼道:「你不會開車嗎?這么寬的路你都撞上人了,不會開車就不要開嘛!而且還是這樣的大卡車。」那人也沒有說什麼,只是任由傷者家人咒罵。似乎只有這樣,傷者家人才能解恨。後來,那個人看見傷者被抬走了,自己也走了。

這時,我也忍不住了。沖上去問他:「叔叔,你真是好人。如果這件事重來,你還會這樣做嗎?」「會呀,當然會。」說完,叔叔笑了。

3. 我對道德與法律的認識500到800字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開始關注法律,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幼稚而天真的小孩。可是不知怎麼,看到裡面的法制故事,我就情不自禁關注起了這個那時令我似懂非懂的名詞―「法律」。那時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是少兒頻道的動畫片,而我是個例外,偏偏喜歡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我幾乎每天都會收看這個節目,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中午,節目一開始,我便一手捧著飯碗,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者屏幕,生怕會錯過每一個鏡頭。就這樣,時光飛逝,轉眼間法律已經陪伴我度過了四個春夏秋冬,這時的我已經是一個中學生了,但是收看《今日說法》依舊是我每天的家常便飯,是我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近幾年的法律事故頻頻出現,老師對我們的法律教育漸漸增多,中學生們不得不對法律重視和關注起來。觀看《今日說法》,不但可以了解這十年來祖國法制社會的變遷,而且可以增加許多法律知識。看了這么多年的《今日說法》,我也應該是它的忠實觀眾了吧,有許多法制故事令我記憶猶新,其中兩個我記憶深刻:

一個女孩,父母離異後,與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繼母一直虐待她,最後將女孩的胳膊打殘了,繼母因此而被判刑。這個法律事件引起我們的深思,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就因為繼母不懂法,不知道打孩子也是違法的行為,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這件事啟示我們:不學法就很容易觸犯法律。我曾經在《今日說法》看到過這樣悲慘的一幕:廣西田東縣一位司機駕駛大貨車行至國道323線,將橫穿馬路的一名6歲男童碾壓致死,一名僅6歲的兒童就這樣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起交通事故只因男童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不可翻躍防護設施」是交通規則中明確規定的,可是,人們總是這樣想:沒事我心裡有譜,絕對不會發生事故,再說了,這樣不就可以少走幾步路了么。他們就是因為這種僥幸心理,而送了性命,幾步路難道還不如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生命么?這種走捷徑丟性命的事故數不勝數。這難道還喚不醒人們遵守交通法規的心嗎?

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成了一個法治社會,所謂依法治國,各種憲法:《未成年保護法》、《婦女兒童保護法》、《勞動法》……。相繼出台,現在我們老百姓更應該知法懂法。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要有堅定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信念;樹立遠大理想,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勤學苦練,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黨的方針路線指引自己,用優秀思想文化影響自己,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護法的水平,讓法律一直隨著我們成長

4. 求一篇論文 800-1000字左右`有關道德和法律的!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體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5. 論法與道德的關系論文範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道德與法律思修論文,供各位閱讀與借鑒。

第1章 引言

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們是考察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在社會治理中,根本上來說法律與道德要相輔相成,相互適應。但是由於現實社會的復雜性,在實踐中,法律和道德的結合往往不能達到人們期望的狀態,正確認識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對於在社會中更好的發揮二者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因此,本文力圖通過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分析研究,針對我國社會現狀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法與道德關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促進我國法與道德關系協調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以達到雙方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

第2章 法律與道德的概述

2.1法律的概念和特徵

2.1.1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它起到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作用,正義是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其實施。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減少社會矛盾。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經濟基礎決定法律,法律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從而為其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手段[1]。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它隨著階級斗爭之間的產生、發展而出現,法律將隨著階級斗爭之間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2.1.2法律的特徵

(1)具有規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規范是一種一般的、抽象的行為規則,不針對具體的人或具體的事,而是為人們規定一種行為模式或行為准則,在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反復適用。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規范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對全體社會成員有效,每個人都必須遵守。

(2)具有嚴格的結構和層次。

每個法律規范在邏輯上都由假定模式、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組成;不同法律規范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法律制度和不同法律部門構成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法律有法定的創制方法和表現形式,不同等級的規範文件之間有嚴格的效力和從屬關系。

2.2道德的概念和特徵

2.2.1道德的概念

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看,道德是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講:“大多數的道德論總的來說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誕生物。而對於社會來說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不斷運動發展的。所以道德永遠是階級社會的道德[2]。”這就突出了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基礎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改變;對於以不同的物質生活基礎存在的不同社會團體,他們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具有階級性質。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略的總結為:道德是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們關於善良與惡毒、榮耀與羞恥、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愛、霸道與謙卑等觀念、規范以及原則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大綜合的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體系。

2.2.2道德的特徵

(1)道德是以善惡為判斷標準的社會准則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自己和他人行為做一些簡單的判斷,每一個判斷,都是依據一定的標准做出的。有時候道德是根據自身的內在感受做出來的;有時候是依據法律做出來的;有時候是依據善惡的不同標准來判斷做出的。道德是人們行為的判斷准則,同時還是人們思想意識領域的判斷准則之一[3]。人們有的時候對自己的某一個內心想法會作出否定的答案,認為這樣的想法是不道德的,或者有時候通過人的談吐行為來作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慈悲的,這些都是以道德的作為判斷准則。

(2)道德是以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來維系的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的兩大行為准則,如果哪個人違反了法律規定,就會有司法機關強制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處罰,但如果有人違反了道德准則,但不會有哪個具體的人或機關強制其來承擔相應的責任,但他內心的不安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會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很多相應的代價。

(3)道德的內容因時代的不同會有所變化

在歷史不相同的時代,人們的道德觀念是不一樣的。過去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現代人的道德觀念是不相同的,社會中的幾代人和幾代人之間的道德觀念也會有所不一樣[4]。思想文化的背景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一些是其他文化的傳播進入,使固有的本土的道德文化和人們的道德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認為不對的事,現在也認為是正確的了,也可能發生質的改變;另一些是因為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隨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3章 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

東方倫理法與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為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求。

3.1 法律與道德關系在中西方歷史的淵源

3.1.1法律與道德關系在中國歷史的淵源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社會作用機制是道德法律一體化。在思想家們的理論論證和理想設計中,道德和法律不可分離。道德法律一體化是一種強有力的制度化力量,而在人們的行為品質領域里“孝忠”更能彰顯這種力量。道德法律一體化的運行,一方面道德法律化,即道德作為社會調節器的“軟體”被硬化或“格式化”具有了政治法律的屬性和功能,從而成為解決社會法律問題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法律道德化,即政治法律作為作為社會調節器中的“硬體”又被賦予道德的屬性和功能,成為解決道德問題的有效、有力手段。而這一點也凸現了中國道德建設的成功之處:一是劃類界定道德規范,並把其上升到“禮”(當時的“法”)的范疇,而形成“禮教”[5]。這種做法是避免道德宣教流於空談,使道德在實際上成為指導中國古代從事政治建設的“國家憲法”;二是法律的制定與執行以道德作為准繩,這樣避免了如當代西方國家法律與道德的脫離,導致犯罪分子不能有效打擊;三是強調道德修身,從我做起,實際上要求官吏帶頭從事道德修身,以己達彼,最終取得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效果。

3.1.2法律與道德關系在西方歷史的淵源

西方國家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索與討論也非常久遠。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認為,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一種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親朋好友,以惡毒對付敵人。還有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主張守法是人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責任,法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道德和善良。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法律應當是實現公平、社會美德和家庭幸福的各項基本原則。西方社會大多數有名法學家也都認為,人們對社會道德理想的嚮往也是由法治表現出來的。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全國人民都能進行公平正義和善良道德的制度。他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學派的自然法學觀念,它對羅馬法律和羅馬法學的制定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自然法學的宗旨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的和公正的規范,自然法構建了自然、和諧、公平、民主的價值觀念。18、19世紀以後,自然法學思想觀念又被大部分資產階級法學家們作為反對封建統治者專制的強力手段。自然法學派最突出主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法才是善法,才是符合效力的。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社會傳統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念,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的規定,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禽獸一樣野蠻”的名言;近代的“熱愛法律”作為“公民道德”的核心價值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公民的道德責任,慎獨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保障支持。

在西方,不同於中國。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能夠自給自足,然而西方民族眾多,彼此相鄰,各國聯系主要靠商業,西方的商品經濟是十分發達的,因此調整商品經濟領域的私法就十分發達[6]。人們更希望能夠在一個自由,平等,公平的環境下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精神的道德便推動了法律向這一方向進化。例如,美國著名法學家海默說:在不平等的競爭中,近年來由法院和立法機關所進行的一些改革,一定要在道德感的增強和提升中起到作用,以及由此而發生的一系列思維觀念,即市場經濟社會必須依靠比道德譴責更為有效的保護方法才能排斥一些應受指責的缺少道德的經營行為。此外,在欺詐性廣告領域范圍內也有了一些突出的發展。他認為,一些商業道德是應該賦予法律強製作用的。一個最基本的民商法原則,將一種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因此,從西方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看,西方的法律進化發展是成功的,至今為許多東方國家所借鑒,並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3.2 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7]。

3.2.1社會主義的法律與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

人對活著意義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標,對正確錯誤、美德良善、善惡美醜的價值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動物界是不會存在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不同的時代、每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同樣,社會主義社會也應是具有相同的評價善惡美醜、正確錯誤價值標準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所制定的法律和所追求的道德准則都要體現這種價值標准和價值追求,兩者體現了具有一定意義的相同價值導向。

3.2.2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與道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有文明與落後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同一個相同標准去要求所有社會成員,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對於基本道德於不顧的自私自利主義者。為了保護廣大老百姓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制力保障實施,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震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會主義道德起著補充、深化和保護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要想保持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國家強的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國家的發言權將會受到威脅。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為基礎。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准則,體現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核心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念。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廣大老百姓的承認,而且也會破壞經濟基礎,阻礙社會的長久平衡穩定發展。

3.2.3法律與道德並舉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

法律和道德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二者在功能上是相輔相成的,最早的法律就是由道德演化而來,是將積極的道德標准規定為法律應遵循的准則,公正嚴明的法律可以促進道德教化作用,而加強道德建設也可促進公民遵紀守法,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隨著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不斷推進,公眾的法制意識普遍增強,訴訟已經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重要選擇,司法對社會的規製作用無可替代,社會對司法的期望值也日益增加。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我們法制建設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在一些方面也很大的局限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在嚴格公正執法、發揮法律規製作用的同時,要更加註重發揮道德強大的引導作用。

道德是公民精神的自律和主體意識的自覺。道德是提升公民素質、保障法律實施、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們要將這種力量相互遞送、廣泛傳播,讓道德的涓涓細流凝聚成浩瀚大海,使其與法律共同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推動力量。這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第4章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1 正確認識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及他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下,我們所認可的法治,就是以黨為領導核心,從而使國家權力機構、行政機構、 司法機構和社會中的人民團體,實施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的方略,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通過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作用,增強全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作用、政治作用、文化作用、社會生活法制協調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正義強有力的保障體系;我們所認可的德治,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核心指導地位,樹立 “堅持以熱愛我們的祖國為光榮、以危害我們的祖國為恥辱,以服務廣大人民為光榮、以背離廣大人民為恥辱,以崇尚科學技術為光榮、以愚昧迷信無知為恥辱,以辛勤熱愛勞動為光榮、以好逸惡勞懶惰為恥辱,以團結互相幫助為光榮、以損人利己自私為恥辱,以誠實守信為光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辱,以遵紀守法為光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辱,以艱苦奮斗精神為光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辱。”為主要標準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領域形成知道榮辱、講究正氣、促進和諧的新道德風尚,形成廣大的男女平等、尊重老人,愛護幼兒、輔助貧困地區、禮貌待人的人際和諧關系[8]。可以這樣說,法治是德治的進一步升華出來的,德治思維是法治思維的思想前提和基礎,二者都是社會主義社會民主制度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律治國解決的是民主制度中“硬體標准”方面的問題,它使民主有法律可以依靠,它具有優秀的對違反民主法制行為的規避作用和有效地制止這些行為的社會強制力的保障作用。道德治國解決的是民主制度 “軟體標准”這一方面的問題,它通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和民主權利意識來保障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良性循環運轉。法治約束力非常強,但有明顯的“治標”特點和落後的滯後性,德治約束力比較軟弱,但是紮根於“治本性”並具有超前的特點。二者既相互區別,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正確了解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發展。一般而言,凡是法律禁止的行為, 通常也是道德所不提倡的,但並不是說所有道德不提倡的法律一概都是禁止的。因為道德是依據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日積月累、約定俗成而形成的一定的思維模式,它根據個人和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規范來判斷善惡好壞,並且在調整社會關系過程中,要求人們自覺地做出放棄自己的某些權利和一定的自我犧牲。而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時, 則側重於在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證私權利的不受侵犯。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要把二者區分開來,既不能說要把道德問題當作法律問題來操作,也不能將法律問題當作道德問題來應對,劃清二者的行為與目的責任,科學的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突出的矛盾問題及其產生的背景,積極主動地去面對矛盾、避免擴大緊張的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既充分調動了社會群體的生命力,又確保了社會安定有序的良性循環發展。

第二、有利於發揮法與道德的雙重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對於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穩定,對於一個國家能否能夠長治久安,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應該看到道德作用是調整社會關系、 劃定人們行為的基本准則,是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和人們相處關系的重要保證。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相同的道德規范,一旦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為准則,就無法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更有效地提升,無法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相關系,自然也就無法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了:“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條件,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正平等的基本保證。”深刻領會並准確把握《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在非常有力的法治基礎之上,還必須用法律制度來幫助實現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就是在完善法律制度基礎上、保障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的進程中始終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先鋒作用;為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法律強有力的保障;把堅持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完善法律制度的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據此,充分發揮法與道德的共同優勢, 才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服務和強有力的保障[9]。

第三、有利於促進人們之間關系和諧與人的心理健康,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所具有的道德觀念、道德理念和犯罪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和諧社會離不開文明道德的規范和保護。而人們之間關系和諧與人的心理健康是文明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因此,建立和遵守道德規范,著眼於形成廣大的男女平等、尊重老人,愛護幼兒、輔助貧困地區、禮貌待人的人際和諧關系;著眼於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名譽和利益,對於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有著十分重要的保證作用[10]。沒有濃郁的文明道德氛圍和強有力的道德譴責,單純地依靠法律單方面的治理是難以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的。因此,必須堅持把加強人民群眾道德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不斷的加強全體社會成員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質,從而防範和避免違法犯罪行為的大量發生。

第四、有利於在法制建設中培育良好的文明道德風尚“法律制度調整各種社會基礎關系,一定要講求平衡的。”據此,在法律制定過程中, 應對道德的一些重要原則加以維護和保障,如對家庭成員的侮辱、毆打行為,如果後果非常惡劣就不僅僅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應按照侮辱罪、故意傷害罪進行刑事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的立法要體現道德的基本原則,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本質的要求。司法機構適用法律規范的行為,就是懲惡揚善、褒是抑非的行為, 同時也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的行為,其影響不只涉及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有當事人自身,而且會在整個社會中產生一種震懾力。因此,要有效地利用法律強制手段, 促進社會的公德、職業的道德、家庭的美德在人民群眾中逐步形成優良的傳統和一定習慣作用[11]。

4.2 努力探索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具體途徑

首先,要認真領會、 深刻理解黨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思想內涵,規避認識上的局限性。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法律制度建設與道德制度建設之間的密切聯系,一定要成為治國過程中的重要方略。因為法律是在懲罰已經是違法的犯罪人,而道德則重在勸告教育的作用,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使他們不會去犯罪,法律是治療已經“發病”的人,道德是治療沒有“發病”的人。因此,從一定作用上來說,刑罰是治標的,而道德建設才是治本的[12]。只有通過大力加強道德教育,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才能使法制建設和法治得到經久不衰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保障社會有序發展。

其次,要運用制定法律、執行法律、法律宣傳活動等多種手段,促進法治與德治的相互交流。一要通過公正執法和懲治一些不道德敗類行為,增強公民社會公德意識、職業道德意識和家庭美德意識。在對違反最低限度道德義務的行為依法予以制止的情況下,對先進道德模範行為,依法給予各種物質和精神的獎勵,積極引導人們向先進模範榜樣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道德品質。二要通過立法,直接把社會主義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轉化為法律標准,使之取得全社會整體遵守法律的強制力。要探索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運行手段,把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導向作用體現在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當中。社會主義道德靠群眾個人的良知和社會威懾來保障實施。然而,在利益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良知和輿論的作用尚不足以防止違反道德行為的發生[13]。在道德觀念體系中,有一些道德義務是最低限度的義務。它們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著社會和諧秩序能否繼續存在,因此,必須利用法律手段使之上升為法律義務,以法律作用為保障加以強制執行[14]。這樣就會大大增強道德義務的約束作用,使之從“軟約束力”變為“硬約束力”,從這種作用上來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三要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向廣大人民群眾法律宣傳的活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導向性體現在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過程中,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貫穿於各行各業制定的工作制度、行業學習、鄉政府規定村民約定中和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過程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強制與外在強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行政部門、社會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協會,要逐步建立健全運行有效的道德自律機制、監督保障機制和獎勵懲罰機制[15]。

再次,要發動人民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並通過法律法規對這種活動給予支持。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又是基層民主建設、實行基層組織自治的重要內容。要發揮人民群眾主人翁的精神態度,堅持依法治國這個以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最廣泛地發動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各項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來,更好保障人民群眾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因此,要積極探索出一條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全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多種活動,並同法制教育相結合起來。在創建文明的社區服務站、文明單位團體、文明家庭生活,創建文明城市社會、文明行業發展、文明村鎮建設,做人民滿意的公務人員等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當中,始終貫穿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多種內容,使廣大幹部群眾在大量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受到熏染,逐步在全社會形成宣講道德、實踐道德、知行合一的良好社會風氣。

最後,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紀守法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黨員作風正派則幹部群眾和睦相處,幹部群眾和睦則社會就會穩定。社會穩定老百姓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一定要把思想道德監督作為黨員作風監督、社會群眾監督和行政機關監督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努力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發揮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和行政部門監察監督機關在道德層次方面的監督檢查作用。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這一黨領導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關鍵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快速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系列問題,做好新形勢下新階段群眾工作。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系群眾的優質服務制度。堅持做到問政於老百姓、問需於老百姓、問計於老百姓,從人民偉大實踐中吸收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幹才能使老百姓富裕、實幹才能使國家興旺發達,敢於開拓創新,勇於擔當各種責任,多干一些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優良傳統,一定要下決心改進所謂的文風會風,著力整治部分黨員庸懶散奢的不良作風,堅決克服一些形象工程、官僚霸道,以優良黨員作風凝聚各種社會力量、帶動政府風氣人民風氣。支持社會工會組織、共青團組織、婦聯組織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黨和群眾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一定要堅持認真貫徹執行黨員作風和廉政建設責任制度,鞏固和發展全黨狠抓黨風廉政建設的新局面,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從而帶動民風建設,營造出黨員群眾和諧的友好穩定關系。

“社會和諧能夠凝聚廣大群眾的力量,社會和諧能夠成就國家的光輝偉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從我國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認真思考全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法治和德治實踐做出的經驗,開闊胸懷的吸收和參考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必然會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制度和模式,從而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第5章 結論

6. 我想寫一篇「法制與道德」的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7. 大學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1500字

撰寫論文注意事項:

1、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諱把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不要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詮釋論文內容。

2、盡量採用文字敘述,不要將文中的數據羅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簡潔,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應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不要列舉例證,不介紹研究過程;

3、摘要的內容必須完整,不能把論文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遺漏,應寫成一篇可以獨立使用的短文。

4、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條列式書寫法。陳述要客觀,對研究過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

例文: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

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哲學上將道德劃入上層建築,是維護本階級經濟基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以習慣風俗和道德去調整全部的社會關系已不可能,社會需要更有力,更廣泛的標准和規范去調整,法律便應運產生。法律的出現,並不是意味著社會關系的調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調整方式,調整范圍上也有著局限性,道德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

法律與道德彼此都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法律與道德屬於不同的上層建築,不能將法律完全等同於道德,當然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如果把所有的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原則,那麼法典便成了道德法典,這恰恰不利於人類的進步,因此法律與道德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歷史與方式不同,從產生的歷史過程看,法律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而道德風俗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任何社會都有的行為准則,另外,道德隨民族,種族,宗教,習俗的不同而不同,而法律在一國或一定區域內。

法律是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和廢止的,只有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才能將本階級的意志轉化為具有國家強制性,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而道德則是由人民長期的生活習慣轉化而來,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會輿論和人民內心的信念良知來遵守。

第二、法律與道德適用的范圍不同,法律是劃分罪與非罪,合法與違法的標准,道德則主要是劃分善與惡的界限,這兩種界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互相重疊,也可以互相獨立,有多種情況:

1、道德所否定的法律也是禁止的。如殺人,放火,投毒等一系列犯罪行為。

2、某些道德規范不否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過失犯罪。

3、道德規范所肯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在封建社會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或是反抗統治階級的惡法。

4、道德上不提倡,法律卻許可,如:離婚,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家庭暴力迫害而提出離婚,現代法律和道德都是支持的。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所調整和適用的范圍,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相互矛盾的部分,單就與道德相關的法律而言,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這些法律規定,是道德的起碼義務,但是法律不幹預或是無法干預道德可以干預。

如個人操守品質或是人際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適用的范圍比法律廣。那些與道德無關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調整,只能由法律調整。如新崛起的經濟法律,行政法律,環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規定,與道德關系較少,或是沒有關系。

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樣僅憑道德就可以判斷,因此,從這方面看,法律所調整的范圍比道德廣。

8.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600字論文,急需!!!

淺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及沖突

浙江大學法學院法學系 郭芳

作為治國方略的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歷來就是一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如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當前人們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道德是調節人們之間關系的善惡價值取向和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規定。因此,這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點:

第一,形式性與實質性。作為可量化操作的形式規范,法律所能規范的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以行為的效果,並要求行為必須結合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來實現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第三,事後性與事前性。法律是懲惡於已然的,因此,它具有事後性,而道德則不同,它是防患於未然的,具有事前性。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更多地側重於事後調節,而道德作為社會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它是人們事前的評價准則。

第三,懲惡性與揚善性。法治以性惡論為基礎,側重於站在壞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德治是側重於站在好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的。

第四,清晰明確性與抽象模糊性。法律是具體明確的行為規范,並伴有相應的制裁措施,有客觀普遍的明確的標准。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它的內容存在於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中,並通過人們的行為和言論表現出來。

第五,他律性與自律性。法律的實施是靠國家和強制力(

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作為後盾的,以保證人倫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道德只是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人們的內心信念等精神力量來維持,靠社會成員的自覺性來發揮作用。

第六,系統性與分散性。法律是統一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一個由不同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效力位階有機組成的邏輯嚴謹的體系。道德則不具有這種特徵,它可能來自於不同的階級、階層,不同的民族和種族,並形成不同的體系,每個體系中的道德規范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和效力等級劃分。

既然法律和道德自有個性,那麼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內在聯系呢?

第一,法律與道德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互相依賴,互為支持。只講法律,廢除道德,往往會造成嚴刑峻罰,最終造成社會的混亂,同時不講法律,只講所謂道德,則使人的行為沒有畏懼,不知收斂,最終也會造成社會混亂。

第二,法律是手段,道德是目的。法律的最高目標並不是打擊了多少罪犯,調處了多少糾紛,而是通過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引導人們依法辦事。法律的目的,就是達到道德的效果,而道德的效果也有賴於法律來實現。

第三,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只有提高了全民道德水準,以先進的道德觀念引導人、教育人,才能使人人遵紀守法,法治才有可能實現。同樣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作保障,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嚴厲處罰,沒有對各種矛盾的最終調處標准,就會使人們的行為失去准則,道德也就成為一場空。

二、解決法律與道德沖突的途徑

(一)立法途徑:

這是指法律確認或吸收的道義標准,使之成為法定標准以直接促進道德建設。

第一,對能夠成為法律規范的道德規范的要求

1、確保道德規范的進步性。作為道德規范,其形成就是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變化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道德規范相對於社會經濟、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將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道德法律化,勢必造成惡劣影響,起到反作用。

2、是較低層次的道德規范。一般認為,道德包含著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反映義務要求的道德,這是維護社會秩序所必須的,屬於低層次的道德;二是反映人們願望追求的道德,這屬於高層次的道德。對於低層次的道德可以通過立法用強制力量使之得以實現。而高層次的道德主要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一種嚮往,是不可能法律化的。

3、該道德規范應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具體情況的要求。新加坡在1996年確立了一條法律,在自己家中裸體,也屬違法。其立法理由是,現代城市的建築高度密集,可視度很強,如果一個人不拉窗簾,在自己家中裸體,便可被鄰近樓群的人看見,有傷社會風化,這條法律與另外一些國家存在著的「裸泳海灘」合法化形成鮮明的強烈對比。因此,在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規范時,要考慮其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的具體情況。

第二,道德如何入法

將道德規范收入法律規范可以有以下三種方式:

1、盡可能將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明確化、具體化、規則化,並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法律規范。比如說將婚姻家庭領域中的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夫妻之間的相互忠誠義務等道德規范具體化、規則化,並明確規定違反者的法律責任,使之具操作性。

2、將難以具體化、明確化的道德原則直接引入法典,使之具有法律效力。由於法律規則永遠是有限的,而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道德問題卻是無限的,所以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常常因缺乏明確的規則或者法律條文而無法解決。而由於道德規則的概括性、抽象性、適用范圍的廣泛性,這樣,上升為法律規范的道德原則就可以成為法庭審判的依據,從而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

3、通過立法規定準用性的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如在立法中肯定習慣或道德規范在法律實踐中作為認定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

(二)執法、司法途徑

由於現實的法治和理想的法治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法」與「德」的矛盾。

首先,一般情況下,法官應依照法律的「普遍性」、「一致性」的要求,對各種行為,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不論該行為是否違反道德。因此,假如法官在個案的審判中經常地置法律規定於不顧,而追求社會道德目標,那麼法律就會形同虛設。

其次,在特殊情況下,道德在執法、司法領域也應具有相應的作用。道德對法律實施的保障體現在「從政道德」和「司法道德」的作用上。法律必須由一大批行政管理人員的司法人員來加以執行和適用,如果握有執法權和司法權的國家官員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品質,以權代法,以權廢法就會隨時出現。這就對執法、司法主體自身的職業道德因素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首先,文明、嚴格是執法者的基本道德。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的簡單粗暴、恣意放任,就損害了法律、法治應有的權威。其次,客觀、公正是司法者的基本道德。司法腐敗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司法職業道德的滑坡和司法者不能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因此,加強司法者的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就尤為重要。而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需要司法獨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視正義為司法首要價值的司法者的大量涌現。

(三)加強在守法中的道德引導

撇開守法主體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具體差別,我們可以把守法主體大致分為法律職業群體與普遍社會公眾全體。兩大群體因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等存在差異,守法時的道德遵從度往往有層次差別。

法律職業群體,特指從事法律服務與法學教育工作的人。對於該類群體,所設立的標准應比普通公眾的道德標准高。首先要求其在復雜的多變的社會中有效、持久的進行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導該類群體理性地對法律進行道德評價。對實在法進行道德評價是法律工作者必備的素質,而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修正實在法的動力。而對於普遍的社會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第一,要強化守法道德宣傳,強調其行為方式的合法性。許多普遍公眾平素對司法腐敗深惡痛絕,但當自身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時,卻又千方百計地想打通關系以便使案件結果對自己有利,這樣就形成了民眾還普遍存在對法治的渴求心理與行動的非法律範式的錯位。第二,要樹立普通社會公眾為權利而斗爭光榮的信念。不管是國民的權利,還是個人的權利,大凡一切權利的前提就在於時刻准備著去主張權利。我國民眾權利意識淡薄,致使政治上經濟上的強者恃強凌弱,法律規定的權利很多成了紙上宣言的情形時常可見。因此,應加強對普通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

9. 一篇《道德與法》800字的議論文

法律與道德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電子商務資料庫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與道德 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電子商務資料庫:57:;4%2!!;*;)"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

熱點內容
運用公共法律服務網的情況匯報 發布:2024-11-21 01:16:51 瀏覽:772
道德講堂誠信ppt 發布:2024-11-21 01:10:45 瀏覽:212
電梯處罰條例 發布:2024-11-21 00:48:25 瀏覽:569
京東白條打電話說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1 00:47:34 瀏覽:185
打官司要賄賂法官嗎 發布:2024-11-20 23:33:21 瀏覽:60
本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20 23:28:10 瀏覽:560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