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

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

發布時間: 2022-10-09 07:01:44

Ⅰ 簡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有以下六條:

第一,依法治國是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專利於加強和改善黨屬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1)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Ⅱ 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

依法治國的必要性來和重要性主要體現源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3、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2)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法律法規要完善,做到解決問題能有法可循,是後三者的基本前提和基礎。

2、有法必依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即指一切國家機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和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即指執行的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法律的規定實施法律,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保障。即指任何公民只要是違反了法律,必須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Ⅲ 如何正確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系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制度健全與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它的法治體系是否健全。法治體系既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制度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支撐。古人講:「法者,國家所以公布大信於天下。」法治健全,國家就有信譽,政府就有威信,社會就有秩序,人民就有信心。人民對現實安心,對未來有信心,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促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法治興衰同國家治亂息息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厲行法治而強盛的。我國歷來有「有家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和患不安」的思想,就是要告誡治國者必須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制度來確保社會公正和人民安居樂業。應該說,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 確立並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發展、實踐發展的視角來看,從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緊迫。我們要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打牢制度基礎,增強指導供給,強化制度保障。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和挑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決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註重運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更加註重運用法治的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Ⅳ 談一談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管理和社會事務管理,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能依法進行,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它反映了社會從人治向法治轉變的歷史進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秩序之中,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生活在封建秩序之下,那時已經有了許多的法律條文,但它們大多都是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所有的大權都在君主的手中,君主容易憑一時的好惡來決斷國策,隨意按自己的意志制定與修改法律,造成政策上的反復法律成為統治階級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而造成了社會混亂,乃至崩潰。這一點從我國封建社會不斷的更換便可以看出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個人的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利控製法律。而統治階級的行為得不到約束。即使是出現一時的"明君"什麼的,也只是一時的現象,因為利用統治者自己約束是不現實的,在我國建國初期,雖然制定了憲法,卻並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制約領導人的權力,在文革時期甚至出現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權威思想,領導人的權威大於法的權威,林彪,四人幫正是利用人治的政治運作機制,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歷史的進步總是建立在災難上,文革證實了人治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78年,社會主義法制的確立,使中國慢慢開始了法制的建設,1997年黨中央又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政策,依法治國與依法制國有什麼區別呢?法治不是簡單的執行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更重要的是其法律的運行方式,程度和過程。它包括了法律的至上權威性,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等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以法律來約束統治者,對權力的限制。只有在法治的條件下,才能對權力的執行者實行著有效的監督及懲罰手段。法制是法治的基本條件,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法制的卻不足以表達法治的實質。法制的焦點是秩序,而法治的重點則在有效的制約和合理的運用權力,也就是說法制是用來規定國家的秩序的而法治通過對權力的制約與合理利用使法律真正能夠得到應用與發揮。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的建設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來規范和保證,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來規范市場經濟活動,引導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實現 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與管理,並確保社會公正,沒有法制市場經濟是難以運轉與發展的,但有了法制並不代表市場經濟能夠建立與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法治,法治並不單純的強調市場經濟,而且還調整各種市場行為使其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確立了合法的原則,法在市場經濟中有著最高的權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依法治國的主體便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這表明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緊密相連的,回望歷史文革便是由於沒有將黨內民主以及國家社會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黨內的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滋長,也就使黨難以防止與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與發展。因此發展民主的時候還要注意法在其中的作用,通過法治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加強的同時法律也會有了穩定性,不會因領導人看法與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民主又可以保正法治的行之久遠。
2.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體系的完整與否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健全與否的前提,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立法時要做到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社會主義法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法的生命力與優越性之所在。要經由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制定,這是保障法律科學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礎。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有助於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立法,廣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單純受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驅使,或者完全依領導人個人的意志而立法。要講究立法技術,注意借鑒歷史上的和國外的立法經驗,更要注意總結自己的立法經驗。
健全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要切實做到: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權力的配置,包括中央與地方、領導者個人和領導集體、執政黨和國家機構、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關系,都要充分體現民主原則。人民應能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當家作主,進行重大決策,管理國家大事。司法與執法體制和程序的各個環節,也都要貫徹民主原則,保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民主制度相連的是監督制度。我國當前應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包括輿論監督)。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就難以保證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完全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也很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要繼續加強嚴格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公正的司法制度。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法定程序實施,嚴格依法行政;行政權力不得濫用,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濫用行政權力造成的損害必須經過法定程序予以救濟。同時,還應建立對行政違法責任人的追究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對受到侵害的人民權利給予補救的關鍵一環,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關。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機關依法享有的地位應當得到保障;要有公正的審判制度,保證案件的審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嚴明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要繼續培養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我們必須建設一支數量足、素養高的執法隊伍,包括公務員隊伍、行政執法隊伍、法官隊伍、檢察官隊伍。同時,還要建立從事高質量法律服務律師、公證員隊伍。所謂素養高,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要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和具有以身殉法的精神;二是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避免一些庸才濫竽充數;三是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不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做出更大的努力,從而朝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目標前進。。。

Ⅳ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是歷史的必然

從哲學角度來說: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說到底都是改造自然、爭取更優異更適合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歷史.當歷史進步,這種生存條件越來越優異之時,生存在這個環境之內的人會越來越多、彼此間的接觸也會越來越多.
此時,為了讓所有人融洽地生存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不做出破壞生存壞境的行為,所有人都必須要有自己的道德標准,用以約束人類的生活行為.
而不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無容置喙的一點就是,人的道德標準是絕對不一樣的.
為此,隨著歷史的進步、社會的進步,生存環境要求所有人類之間必然擁有一個統一形式的規則,對內這個規則表現為道德標准,對外則表現為法律.
既然有了法律,就必然存在掌管、修訂、執行法律的機構存在,所以人類有國家,有政府,用以掌控法律,治理我們生存的環境.
所以說依法治國是人類的需求,是人類歷史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

Ⅵ 4.怎樣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學內涵

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性。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的必然選擇,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縱觀世界各國,法治形態存在多樣性,這是因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國情特點、制度形式,所以,法治並沒有統一的建構模式、實現機制和評價標准。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科學內涵。

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消息背景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描繪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向,即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鮮明的標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為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具備兩點基本屬性,即原則性和現代性。

Ⅶ 為什麼法治是中國現代社會的必然選擇

當有人用法治實現了社會公平後,他就會成為一個標桿,成了一個管理水平的衡量點,一直找借口不願實現的人群不得不掂量掂量。

Ⅷ 談談依法治國的必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如何完成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理解,依法治國最重要的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我們要從必要性和艱巨性這兩方面來加深理解。了解必要性以增強自覺性,要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條必由之路,除此別無他途;了解艱巨性以增強堅定性,要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進行不懈奮斗、付出艱辛努力。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作出的必然選擇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條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首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歷史使命發生重大變化的必由之路。我們黨對自己歷史使命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新中國的建立,應當是我們黨從領導人民鬧革命的革命黨,轉變成為領導人民搞建設的執政黨的轉折點。1954
年憲法的頒布實施,為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法律基礎。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建立,是黨領導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新起點,黨的八大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遺憾的是,八大提出的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主張,沒有一以貫之地得到貫徹。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提出,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我們黨開始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真正轉變的偉大歷程,先後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戰略方針。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二是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就從指導方針和理論上完成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利益結構的多樣化,國家與集體、個人,政府與社會、市場關系的深刻調整,客觀上要求執政黨堅持依法辦事,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善於通過國家機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國家和社會,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可以說,黨的歷史使命發生重大變化,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其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從根本上說,執政黨的任務就是治國理政,通過總結實踐經驗、集中人民智慧,提出黨的主張,解決國家工作中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問題。而法律是實踐證明的正確的、成熟的方針政策的制度化、定型化,正是解決現實生活中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的。因此,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決定,黨必須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領導人民遵守、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己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全國上下一體遵循憲法和法律,有利於保證黨執政興國,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有利於持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領域的建設與發展。

再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各個領域,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在根本上要依靠法治來保障,通過法治來推動。現在距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也就七八年,時間十分緊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戰略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增多,人民群眾對保障自身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民主法治建設的期盼越來越高,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

最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推進各領域改革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和「瓶頸期」,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環境、資源、收入分配、城鄉統籌等不少領域牽涉的利益格局十分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的辦法,越來越需要從制度上進行系統謀劃、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也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還是凝聚改革共識、分擔改革風險、推動改革深化的最佳途徑。從我國歷史看,很多重大改革都是從變法開始的;從國外情況看,法國推行養老制度改革,美國推行醫療制度改革,都是通過法治的途徑。因此,改革越是深入,越要強調法治,讓政府和人民共享法治紅利,以法治來引領改革方向、推動改革進程、保障改革成果。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務艱巨繁重

1997
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來,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依法治國作為國家基本方略載入憲法,成為全社會共識和當前最大公約數;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進,立法質量不斷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逐步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所提高,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其中突出的一項成就是,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部門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實現有法可依。作為一個大國、一個大黨,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據自己的國情,扎實推進立法工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立法路子,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法律體系,使我們站在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從歷史原因來看,中國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傳統,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可見,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封建專制傳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經濟社會發展又不平衡的國家推進依法治國,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面對比其他國家更多復雜的問題。

從現實情況來看,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有法不依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有法可依的問題基本解決,有法不依的「短板」效應愈發明顯。有的同志不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割裂開來,把法律制度視為障礙、絆腳石,甚至撇開法律另搞一套,形成法律規定與權力行使「兩張皮」。特別是少數領導幹部人治思維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習慣於拍腦袋發號施令,甚至侵犯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損害黨的威信和法律權威,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因此,堅持有法必依,確保憲法法律得到有效實施,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和攻堅環節。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不僅可能成為依法治國的「瓶頸」和阻力,而且會影響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的成就受到削弱、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受到影響。二是,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比較突出。有法不依更多的是亂作為,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更多是不作為。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權力、金錢、人情、關系等因素屢屢影響法律的有效實施,經常出現「明規則」干不過「潛規則」的情況。究其原因,與一些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對憲法和法律缺少敬畏,不習慣在法治軌道上用權有密切的關系。比如,有的徇私枉法,對違法行為視而不見,在執法上不作為,講人情,不講原則,造成「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象比較普遍,結果是老實人吃虧,既放縱了違法行為,又打擊了守法的積極性。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只看眼前、忽視長遠,重經濟建設、輕法治建設,只顧政績、不顧群眾。這既損害了法律權威,又難免造成新的社會熱點問題。三是,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還不夠強。當前,全社會「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法律權威還沒有從根本上樹立起來。「法不責眾」的心理比較普遍,一些人只想享受權利和利益,而不願承擔責任和義務;一些人信「訪」不信「法」,不習慣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熱衷於「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不理性、非法治效果。

總之,按照黨的十八大的要求,到2020
年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時間十分緊迫,任務艱巨繁重,需要我們以更強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高的智慧謀劃推進依法治國。

Ⅸ 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1. 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全一致。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和各種法律,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實現黨的主張、國家法律與人民意志的統一。這樣就把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方式的重大發展,也是黨更加成熟的表現。

2. 實行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制將人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來,並確保其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受破壞和損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實現,保證全國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實行依法治國,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有利於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有序進行。

3. 實現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體系的維系,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與國之間約定的法則和國際慣例辦事。實行依法治國,就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

4. 實現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從封建專制國家,到資產階級民主法制國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實現依法治國,是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5. 實現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人民安定團結是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需要幾代人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的偉大事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前進的道路上也必然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就必須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各種破壞、犯罪活動能受到有力打擊和有效控制,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能得到正確有效地處理。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最靠得住的辦法就是實行依法治國。

Ⅹ 為什麼要實行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10)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設新成就:

第一,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黨的法治理論和法治綱領提升到新高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開創了治國理政新篇章。

第二,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光榮任務,大手筆勾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願景。

第三,強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創新立法體制機制,實現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

第四,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經濟社會建設堅持民生優先、以人民為中心,形成並持續優化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依法行政穩步展開,探索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實基礎。

第六,司法改革不斷深化,在推進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司法職業制度和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防止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維護司法權威、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有重要舉措。

第七,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推進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擴大法治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隊伍。

第八,將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另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科學系統地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工作布局和重點任務,這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面依法治國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17 21:16:34 瀏覽:361
杏花嶺區法院 發布:2025-01-17 20:20:07 瀏覽:881
銅仁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18:27:24 瀏覽:131
特工殺法官 發布:2025-01-17 18:10:34 瀏覽:469
深圳沙井律師 發布:2025-01-17 17:02:14 瀏覽:438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7 16:40:52 瀏覽:607
魔法學院游戲下載 發布:2025-01-17 16:19:20 瀏覽: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後保險公司 發布:2025-01-17 15:51:32 瀏覽: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