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道德範式
㈠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起讀書,成為好朋友,他們學成歸家後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再次相聚。兩年後的中秋,張劭殺雞備飯,家人們都說,都這么久了,他不會來的。張劭不以為意,到了中秋節,範式果然千里迢迢趕來,兩人把酒言歡。
在中國古代,傳頌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們,都會心裡一暖。
㈡ 古代忠孝思想的作用啊
「忠」:
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
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原文為 《新周刊》上的
【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還剩下幾許?】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孔融為什麼讓梨?"還有何為任俠?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為什麼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卻不如從前15歲的書生那般"經"通於心……如何來解釋這些質疑,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
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豪壯、造世界、「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麼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而不僅僅是《少年全球化》?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
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
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
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里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㈢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
一、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
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
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范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范,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重要的法律原則。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
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
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
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的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許多現代文學藝術大家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
6、其他影響。
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系。
二、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1、對社會的影響。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2、對為人處世的影響。
儒家思想告訴人們,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3、對知識態度的影響。
儒家思想告誡人們要對知識形成尊重,要保持堅毅的精神。「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4、對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自覺的影響。
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
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中國傳統的道德範式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均對中國人產生了在文化、政治、外交、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但是影響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儒家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進行禮樂文化的重建過程中,儒家思想為鑄造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習慣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側重點在文化、社交、與人為善方面。
而道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獨領風騷兩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哲學、科技、藝術、養生、宗教、法治等方面。
㈣ 中國傳統的道德範式總結為八個字是哪八個字
地形特徵可以歸結為哪8個字可以歸結為山河相間,種類分布。
㈤ 中國傳統的道德範式總結為八個字是哪八個字
忠孝禮義廉恥
㈥ 舉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精華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
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
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