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劇

什麼是道德劇

發布時間: 2022-10-10 10:28:30

① 中世紀有哪些戲劇形態反應的大多是什麼題材

主要是道德劇,反應的大多是贊美神、統治者和教皇的,宣傳教義、進行道德勸誡,講究神權一體制

② 什麼是道德劇,也叫寓言劇(morality play)

Morality play

From Wikipedia

A cover of a sixteenth century Morality Play, Mundas et InfansThe morality play is a genre of Medieval and early Tudor theatrical entertainment. In their own time, these plays were known as "interludes", a broader term given to dramas with or without a moral theme.[1] Morality plays are a type of allegory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 is met by personifications of various moral attributes who try to prompt him to choose a godly life over one of evil. The plays were most popular in Europe ring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Having grown out of the religiously based mystery plays of the Middle Ages, they represented a shift towards a more secular base for European theatre.
因為看到你標題里有英文,所以先給你英文的信息。(道德劇在英國中世紀比較流行,演出的目的主要是教育大眾道德問題----這是英國文學的一部分,若要知道詳細的,我去翻翻上課筆記寫給你。)

接下來是中文版:
道德劇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向人們宣揚基督教道德規訓的戲劇形式。其表現主題、劇情結構、角色安排和演出形式均有一定的套路模式。道德劇所要表達的主導思想基本上就是「人的墮落與救贖」:劇中人物抽象而富於寓意,都是基督教神學概念的人格化再現——主人公總是泛指和代表世間所有基督徒的「人」,他不斷地受到善惡兩方面勢力的爭奪;起初他會受到世俗利益、貪欲或惡念的誘惑而墮落,後來又會經過那些象徵著基

督教道德的人物的勸戒而棄惡從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善惡雙方的激烈對峙往往成為此類劇目戲劇沖突之所在。道德劇一般選擇固定的空場作為演出場地,但是並不根據聖經故事規定的場景來安排舞台,它的舞台設置仍須遵循一定的神學思想。

③ 列夫·托爾斯泰的戲劇《黑暗的勢力》又名什麼

沒有別的名字,是托爾斯泰的晚年的力作,一般認為,這部劇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即劇中所指的"黑暗勢力"對宗法制農村侵蝕的俄國"改革"後的現實.其實,該劇是一部道德劇,是反映托氏道德觀和宗教理想的道德劇.托爾斯泰在這里給人們上的"生活的一課",不是引導宗法農民去抗拒資本主義,而是勸戒人們警惕貪欲的誘惑,不要充當那被"網住爪子"的鳥兒。作家從道德角度向人類良知發出的呼喚,對腐朽落後的社會戕害人心表現。

④ 戲劇的資料

戲劇知識一、定義及其特徵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動作。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通過具體的舞台形象再現社會的斗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戲劇是由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約,要適合演出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它的一些特徵: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的沖突和斗爭。

第二,故事情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往往很集中,登場人物也有一定數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主要是通過登場人物的語言來表現。

第四,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分幕分場。

二、幾個名詞術語

戲劇的幾大要素:包括舞台說明、戲劇沖突、人物台詞等。

戲劇語言包括台詞(即人物語言)和舞台說明。

1、沖突:是矛盾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現先進與落後、進步與保守等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應比生活矛盾更強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於戲劇性。

2、台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動作性的,即人物的語言是同他的行動聯系在一起的。台詞的表現形式有:對話、獨白、旁白(登場人物離開其他人物而向觀眾說話)、內白(在後台說話)、潛台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等等。

3、幕和場:幕,即拉開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戲劇一個較完整的段落。場,即拉開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戲劇中較小的段落。

4、舞台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說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布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三、戲劇分類:

1)按表現形式分:話劇(如《雷雨》)、歌劇(如《白毛女》)、舞劇(如《絲路花雨》)、啞劇等;

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獨幕劇、多幕劇(如《雷雨》);

3)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歷史劇(如《屈原》)、現代劇(如《雷雨》);

4)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悲劇(如《屈原》)、喜劇(如《威尼斯商人》)、正劇(如《白毛女》)

5)按演出場合分: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戲劇文學有關知識

戲劇文學指各種具體樣式的劇本。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創作劇本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供閱讀,而是為了演出。像關漢卿、莎士比亞,這樣偉大的戲劇家,用畢生的精力寫的幾十部劇本,莫不如此。因此寫作劇本的規律,必須受舞台藝術規律的制約。戲劇文學的特點是:第一,要凝練地反映生活,以強烈的戲劇沖突,把人物、時間、場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間和時間內,使舞台的小天地,盡量地容納下人間的大天地,將錯綜復雜的現實生活,經過濃縮,以較短的篇幅,較少的人物,較省的場景,較單純的事件,藝術地再現於舞台之上。第二,劇本中的語言,主要是人物語言(台詞),必須是個性化的,有一定性格的人物,發自於心,吐之於口的語言。讓觀眾通過對話見出人物間性格的交鋒,產生動作感,從而展示出劇情。第三,要有集中的沖突。只有沖突才能推動劇情的發展,沒有集中的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文學不是小說那樣的敘述體,而是代言體,只能讓人物出場以自己的方式去說話,人物的性格對立和沖突才能形成,才有「戲」。第四,劇本的結構布局要巧妙安排,要使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十分巧妙,甚至引人入勝,令人莫測,增強戲劇效果。戲劇文學的分類法是多樣的。從內容性質分類,有悲劇、喜劇和正劇(悲喜劇);從表現手法分類,有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詩劇;從結構形式上分類,有獨幕劇和多幕劇;從題材上分類,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

話劇、歌劇、舞劇 戲劇文學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類,有話劇、歌劇、舞劇。話劇的特點是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對話必須是規范化的文學語言,要通俗易懂,便於觀眾接受,適於反映生活。歌劇是一種聲樂和器樂綜合而成的戲劇形式,所以也稱歌劇為樂劇。有的歌劇只有歌唱,沒有獨白和對話,有的則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劇的唱詞和音樂十分重要,歌詞的語言應是詩的語言。舞劇是把舞蹈、音樂和戲劇結合在一起的戲劇藝術。它的特點是:劇情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員的舞蹈動作(還有音樂語言)來表現的。劇中的舞蹈分情節舞和表演舞兩種:情節舞用來表現戲劇情節,表演舞用來描繪劇情發生的時代和環境的特徵

獨幕劇、多幕劇 根據戲劇的結構形式,容量的大小,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獨幕劇是獨成一幕的短劇。由於展示劇情受到嚴格的時間、場景等限制,要求結構緊湊,矛盾沖突的展開比較迅速,而情節的基本部分——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卻均應表現出來。多幕劇是大型的戲劇。容量大,故事情節復雜。由於它分幕分場,用能換幕表現時間的間隔和空間的轉移,就可以把不便於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轉移到幕後,處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件,反映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此兩種戲劇文學樣式各有所長,無可代替;也各有眾多的傳世之作。多幕劇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等。獨幕劇如契訶夫的《結婚》、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等。

悲劇、喜劇、正劇 悲劇最初在古希臘,是春天播種時為謝神而表演的山羊之歌,所以悲劇在希臘文中是「山羊之歌」的意思。最早的悲劇,主人公在命運支配下是無可逃脫的,常以失敗和滅亡而告終。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悲劇的概念有了根本的改變。如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則表現出理想與願望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是不可調合的。恩格斯認為,「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構成了悲劇性的沖突。魯迅在論及悲劇社會性沖突時則指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說明悲劇的戲劇沖突常常是正面人物為某種正義的斗爭而犧牲,引起人們的同情並給人積極有力的啟示乃至激勵。我國古典悲劇,常常有一種浪漫主義的理想結局,具有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作用。社會主義時期的悲劇與歷史上的悲劇有質的區別。主人公的暫時失敗和個別人犧牲,只是前進中的一個曲折罷了。喜劇在古希臘,最初是秋季收獲葡萄時為謝神而表演的狂歡歌舞,所以喜劇在希臘文中是「狂歡之歌」的意思。舉行狂歡歌舞之時,領隊者常要說些諧謔之詞,引人發笑。所以喜劇的特點多以滑稽的形式來嘲笑、諷刺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點和弱點。魯迅說,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一般地說,喜劇的結局總是愉快的,圓滿的。正劇則是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的類型。在戲劇文學中,正劇是大量的。社會生活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單純呈現為悲劇性的,或喜劇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織。它常常反映兩種勢力的自覺斗爭,混合著悲喜成分,代表正義的一方最終取得勝利,結局是快樂的,人們就稱之為正劇,或稱為悲喜劇。正劇的主人翁在斗爭中,有時也會失敗,甚至於犧牲生命。如《劉胡蘭》中的劉胡蘭,她並不是在沖突中必然遭到毀滅的悲劇人物。她的壯烈犧牲,顯示出由於革命者堅貞不屈的斗爭,預示革命事業的必勝。因此,正劇中洋溢的情緒,振奮多於憂懣,歡欣多於悲傷,即使其中的悲劇因素,基調也是悲壯的,而非慘痛的。

⑤ 倫理劇是什麼意思/

倫理劇是一種以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為其主要內容的通俗劇,它構成了通俗劇創作的主要形態;或者說,以反映社會道德、倫理為內容的電視劇,主要採用的是通俗劇的形式.倫理劇,主要以家庭倫理道德為其中心內容,因而具有較強的世俗性和大眾性.倫理道德幾乎是人人都會遇到的課題,因此,由它們構成的故事,最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認同.(由此可見,倫理劇與倫理型文化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是血肉相連.……

⑥ 誰知道戲劇的歷史文化

在世界范圍內,戲劇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部分,它的發展總是與其他文化成分的發展相伴隨,並受到諸如政治、經濟、哲學、心理學以及文學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國家、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戲劇作為這一傳統的組成部分,其發展進程又往往呈現出特殊的軌跡。因此,所謂「戲劇的歷史」也必然不是一統的。面對世界戲劇發展的錯綜紛雜的狀態,我們至少必須對西方戲劇與東方戲劇分別進行考察。
古希臘戲劇在兩千多年以前從祭祀性歌舞逐步發展形成以後,它的漫長的歷史進程已經匯入人類文化歷史的長河,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戲劇的歷史可以分為:古希臘羅馬戲劇、中世紀戲劇、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古典主義時期戲劇、啟蒙運動時期戲劇、19世紀戲劇、現代戲劇和當代戲劇。
古希臘戲劇是人類戲劇的童年時期,也是它的第一個繁榮期,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悲劇和喜劇作品。著名悲劇作家有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約前496~前406)、歐里庇得斯(約前485~前406)。著名喜劇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約前446~前385)、米南德(約前342~前291)。在古代羅馬,戲劇創作和演出很繁榮,主要劇作家有普勞圖斯(約前254~前184)、泰倫提烏斯(約前190~前159)。
歐洲的中世紀大致指5~15世紀之間 1000年左右的漫長歷程,它是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時期。在這期間,戲劇創作和演出以宣傳宗教觀念和道德說教為基本內容。其中,「宗教劇」是從教會儀式中的唱詩發展起來的,多以宣傳宣講教義為目的。宗教劇的一個變種是奇跡劇,在各種傳奇性的情節中滲透著宗教和道德的宣傳。主要取材於耶蘇和聖徒傳奇故事的神秘劇,也可以看作宗教劇的變種。道德劇的主旨是從抽象的道德說教轉向對於社會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國度甚廣,時間也很長。在中世紀流行的笑劇則以表現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會諷刺為特徵。愚人劇也以諷刺著稱,它是從民間戲劇發展而來的,後又流入城市。這一時期留下的傳世之作極少。
歐洲14~16世紀,為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發源於義大利的強大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運動,很快席捲歐洲各國。作為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從反對封建專制、教會權威和禁慾主義的歷史要求出發,肯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和個性自由。人文主義運動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也在戲劇史上形成了第二個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歐洲戲劇以英國和西班牙為主流,主要劇作家有英國的C.馬洛(1563~1593)、W.莎士比亞 (1564~1616)、 B.瓊森(1572?~1637),西班牙的L.de魯埃達(1505~1565)、L.F.de維加•伊•卡爾皮奧(1562~1635)等。其中莎士比亞的大量劇作成為世界戲劇寶庫中的珍品,屬於它們以後所有的世紀。
到17世紀,歐洲戲劇進入了古典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既是戲劇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又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標志。在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戲劇並沒有充分發展,但是,到了這一時期,它卻成為古典主義的旗幟。當時,法國是統一的等級君主制的典型國家,高度的中央集權要求文學藝術服從它的權威,為它的利益服務。首相不僅直接干預文學藝術,而且通過御用工具法蘭西學院制定各種方針政策和創作規則嚴格約束作家和藝術家。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就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同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對這一時期的法國劇作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古典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流派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理性,強調人物表現人類的本質;悲劇與喜劇界限分明,不能混雜;提出「三一律」作為戲劇創作的金科玉律;強調結構嚴謹與語言的質朴典雅。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劇作家有P.高乃依(1606~1684)、J.拉辛(1639~1699)、莫里哀(1622~1673)等。
18世紀是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向封建意識形態發起全面批判的強大運動,在宗教、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史學、美學等各個領域進行思想啟蒙,這就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啟蒙時代。這一時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全面發展,成果輝煌的新紀元,戲劇藝術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法國,啟蒙戲劇是在與古典主義的艱苦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啟蒙運動的主將狄德羅(1713~1784)根據歷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戲劇、嚴肅喜劇的綱領,並親自參加創作實踐。著名劇作家P.de博馬舍(1732~1799)則為這種新興戲劇提供了實踐的範例。在德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的哲學和美學,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戲劇創作方面,G.E.萊辛(1729~1781)成為德國民族戲劇的創始人。到70年代,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推出了偉大的劇作家J.W.von歌德 (1749~1832)與J.C.F.席勒(1749~1805)。英國啟蒙戲劇的成就遠不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輝煌,道德的批判和宣傳,使大量劇作帶有說教的色彩。喜劇作家H.菲爾丁(1707~1754)、O.哥爾德斯密斯(1730~1774)和R.B.謝里丹(1751~1816)可以作為代表。在義大利,長期流行的即興喜劇的傳統,造就出著名的啟蒙劇作家C.哥爾多尼(1707~1793),他的喜劇作品甚豐,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
在19世紀,歐洲戲劇分為兩大流派:浪漫主義戲劇與現實主義戲劇。
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戲劇流派,是與古典主義相對抗的。法國大革命的沖擊、啟蒙思想的影響、古典哲學的理論准備,是浪漫主義戲劇的歷史條件和思想基礎。浪漫主義戲劇的主要特徵是:①偏重主觀的內心生活表現。正如黑格爾所說,它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它強調的是對內心情感的抒發,偏重對理想的追求。表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它往往賦予主人公以某種品格並把它理想化,通過曲折離奇的情節和對照的手法,造成強烈的效果。②反對創作上的種種規則,強調創作自由。歐洲浪漫主義戲劇的開創者是法國的V.雨果(1802~1885),他的劇作《愛爾那尼》被稱為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作。此外法國的維尼(1797~1863)、A.de繆塞(1810~1857)、大仲馬(1802~1870),德國的H.von克萊斯特(1777~1811),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和雪萊(1792~1822)也寫過一些劇本。俄國А.С.普希金(1799~1837)的浪漫主義詩劇則是俄國戲劇史上的精品。浪漫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流派,其存在的時間是短暫的,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卻影響到20世紀的某些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戲劇流派,有兩種不同的界定。有人認為它源遠流長,可以涵蓋古希臘戲劇、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啟蒙時代戲劇、19世紀現實主義戲劇;有人則把它界定為19世紀30年代以後取代浪漫主義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戲劇流派。盡管前一種說法所提到的不同時期的戲劇作品也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徵,但作為一個流派,則應取第二種含義。這個流派在很多方面是與浪漫主義相對立的。比如,它更重視客觀性,強調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本來面貌再現現實;它更重視細節的真實,強調再現完整的人,重視人的個性特徵,以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為顯著標志。從19世紀30~40年代起,資本主義已經在歐洲很多國家取代了封建主義,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在這一時期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現實主義戲劇,具有冷靜的洞察社會生活和明顯的社會批判性質,因而也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在歐洲,現實主義劇作家有挪威的H.易卜生(1828~1906),法國的小仲馬(1824~1895),英國的蕭伯納(1856~1950)、J.高爾斯華綏(1867~1933)等。在俄國,現實主義戲劇從30年代以後出現了繁榮的局面,著名劇作家有Н.В.果戈理(1809~1852)、А.Н.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Л.Н.托爾斯泰(1828~1910)、А.П.契訶夫(1860~1904)、М.高爾基(1868~1936)等,他們的作品在戲劇史上享有特殊的聲譽。
19世紀後半葉,在歐洲實證主義哲學和實驗心理學的影響下,出現了另一個戲劇流派——自然主義戲劇。這個流派在強調客觀地、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方面,與現實主義戲劇有共同性,但是,它卻更強調用實驗的方法去研究與表現人的精神生活,強調從生理與病理的角度去發掘人的本能。法國的┵.左拉(1840~1902)是自然主義小說和戲劇的倡導者和代表性作家,德國的G.豪普特曼(1862~1946)、瑞典的J.A.斯特林堡(1849~1912)等,也一度受其影響。
19世紀末以後,世界戲劇進入了現代和當代階段,這兩個時期的分界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標志,但是,也可以把這個將近一個世紀的戲劇,統稱為現代戲劇。概括地說,這一時期呈現多種流派交錯紛呈、相互競爭又相互吸收的復雜局面。一方面,19世紀的現實主義戲劇在新的歷史時期被廣泛繼承和發展著,它本身並存著多種風格;另一方面,諸如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等等流派先後出現,這些新流派的誕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又受到現代哲學、現代心理學的深重影響。它們作為一種美學思潮的產物,既有某種共同的特徵,又各有其特殊性。這些新的流派,大都是以現實主義的對立形象出現的,但卻又給予現實主義很大影響,而屬於這些流派的某些戲劇家又自稱為「真正的現實主義」。這一時期,還有一個值得提到的現象,美國戲劇在19世紀以前一直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在這一時期卻有後來居上之勢,出現了一些舉世聞名的劇作家。屬於現實主義的劇作家有美國的C.奧德茲(1906~1963)、L.海爾曼(1905~ )、A.米勒(1915~ )、T.威廉斯(1914~ )、W.英奇,被譽為美國現代戲劇之父的E.奧尼爾也寫過大量現實主義的劇作;愛爾蘭的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德國的F.沃爾夫(1888~1953)、B.布萊希特(1898~1956),義大利的L.皮蘭德婁(1867~1936),瑞士的F.迪倫馬特(1921~ )等,也可以列入現實主義劇作家的行列。象徵主義是從詩歌擴展到戲劇的,它強調憑借藝術家的直覺創造的象徵形象表現世界和人自身,因而,內容本身的神秘性和象徵性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象徵手法就成為這種戲劇作品的基本特徵。這種戲劇流派以比利時的M.梅特林克(1862~1949)為代表,愛爾蘭的J.辛格也屬於這一流派。表現主義作為文學藝術的流派,於20年代初至30年代之間盛行於歐美諸國,它源於繪畫,是對印象主義的反撥。表現主義戲劇強調「剝掉人的外皮,以便看到他們深藏內部的靈魂」。在人的潛意識的心靈中發掘原始性的本質。這派戲劇的顯著特點是:對人的潛意識的發掘並通過多種方式把它戲劇化。表現主義戲劇有影響的劇作家是德國的G.凱澤(1878~1945)、E.托勒爾(1893~1939),捷克斯洛伐克的K.恰佩克(1890~1938)。像奧尼爾、布萊希特等,也曾傾心這個流派或受到它的影響。未來主義戲劇以義大利為發源地,F.T.馬里內蒂(1876~1944)是其倡導者和主將,這個流派徹底否定傳統,強調表現現代社會中「一種鋼鐵的、狂熱的、驕傲的、疾馳的生活」,主張在舞台上表現速度、力量、競爭和戰爭,面向未來,探索未知,在大部分作品中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情調。這派劇作數量不少,但價值不大。超現實主義戲劇的誕生地是法國,其名稱起於1917年阿波利奈爾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這個流派把創作看成是一個「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作品的內容主要是表現超自然現象、幻覺以及它引起的混亂,諸如詩、血、恐懼、各種形式的逃避現實、鬼怪、夢的解說、荒謬悖理的事情等等。主要劇作家有阿波利奈爾(1880~1918) 、J.科克托(1889~1963)。存在主義戲劇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法國,它同存在主義哲學的關系極為密切。這個流派的劇作家J.-P.薩特(1905~1980)、A.加繆(1913~1960)都是存在主義哲學家。這個流派根據存在先於本質、人在情境中自由選擇等等哲學觀念,特別強調「情境」的價值,甚至把自己的戲劇稱為「情境劇」,作品的主要內容也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藉以傳達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把它戲劇化。荒誕派戲劇在50和60年代盛行於歐美各國,對東方戲劇也有深重影響。1961年,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出《荒誕派戲劇》一書,為這一流派定名。這個戲劇流派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的藝術吸收,它意味著「不合道理和常規,不調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邏輯的」,「荒謬可笑」的,因而,這派戲劇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內容的荒誕性,它們常常把人在荒謬世界中的尷尬處境作為主題,把人與人之間不能溝通作為人類的普遍處境予以表現。「人的非人化」則是這派劇作家共有的人的本體觀。與內容相適應的是荒誕的形式:語無倫次的台詞,零散、破碎的舞台形象,用道具構成的「場面的直喻」等等。這派劇作家主要有出生於愛爾蘭的S.貝克特(1906~ ),法國的E.尤內斯庫(1912~ ),美國的E.阿爾比(1928~ ),英國的H.品特(1930~ )等。
東方各國的民族戲劇很難納入以上的歷史分期,而對西方戲劇形式的引入,則是近代的事情,這樣,就形成了更為復雜的發展過程。
在民族戲劇方面,諸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樂、歌舞伎、狂言,朝鮮的唱劇, 越南的嘲劇 �劇、改良戲,印度的梵劇等,都對世界戲劇寶庫做出過重大貢獻。但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各民族戲劇多呈現出衰敗景象。就歷史與影響而言,以中國、印度、日本的民族戲劇歷史最為悠久,影響也最為廣泛。在現代話劇方面則以日本、中國更為成熟。
在日本,起源於6世紀左右的猿樂,乃是包括歌舞、伎能和滑稽表演的舞台藝術。14世紀發展形成的能樂,實際上是歌舞劇,劇本稱為「謠曲」。大致同時形成的狂言,則是以動作和對話為主的喜劇小品。到17世紀發展成熟的「歌舞伎」,乃是日本民族戲劇最完整的形式,它在長期發展中造就出眾多著名的劇作家和演員。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作為一次重大的社會改革,把日本引入了近代文化的新時期,日本戲劇也進入了近代時期。明治初期的戲劇改革是從改良歌舞伎開始的,與古典歌舞伎相對應,把改革後的戲劇樣式叫做「新派」,它的內容多是表現現實社會的問題。到20世紀初,隨著大量翻譯出版莎士比亞、易卜生、契訶夫等人的劇作,坪內逍遙於1906年組成文藝協會,把歐洲戲劇的演出形式引進日本,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新劇(即話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為日本現代戲劇的繁榮期,西方現代戲劇的一些流派曾影響到日本劇壇,但主潮仍然是對現實主義的追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存在主義、荒誕派等流派對日本戲劇的影響更為深重,但現實主義戲劇仍為其主要流派。到80年代,日本劇壇仍然是「新劇」與民族戲劇(歌舞伎等)並存共榮。
印度戲劇以公元前後到12世紀為古典梵劇時期,主要劇作家有迦梨陀娑、首陀羅迦、毗舍佉達多等。之後,在幾個世紀內,戲劇沒有得到發展。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印度戲劇進入近代時期,D.米特拉(1829~1873)成為近代孟加拉語戲劇的創始人,民族戲劇作家還有R.泰戈爾(1861~1941)等。1919年以後,印度戲劇進入現代時期,曾出現V.沃爾馬(1889~1969)的歷史劇,有些作家的劇本曾在街頭、農村演出,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印度戲劇的當代時期,像著名作家辛格爾•維納吉也寫過劇本。
除了日本、印度之外,還有一些東方民族也都有著自己的民族戲劇和從西方引進的話劇。話劇的形式是相近的,而民族戲劇則各有特色。在朝鮮,有唱劇,在印度尼西亞,有魯特鹿戲、格多拍拉戲;在泰國,有「孔」劇;在越南,有嘲劇、�劇、改良戲;等等。這些民族戲劇,歷史上都有過興旺發達的時期,對世界戲劇寶庫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到近代,隨著東方民族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各種民族戲劇也大都呈現衰敗的景象。東方民族戲劇和東方各國的話劇藝術如何進一步發展提高,是一個重大問題。
中國戲曲藝術有著800年以上的歷史,由南宋戲文、金元雜劇、明清傳奇、近代地方小戲直到現代新戲曲,不斷地曼延發展,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高則誠、湯顯祖、孔尚任、洪升、李玉等偉大劇作家,並且創造了豐富的、在世界戲劇中自成體系的舞台藝術,對世界戲劇寶庫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在話劇發展的進程中,戲曲藝術也在發展。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浪潮推動了文化變革的步子。一批有進步思想的戲曲藝術家,對京劇的內容和演出形式進行改革,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曾經流行一時的時裝新戲,乃是對中國戲曲進行改革的嘗試。在舊劇改革和西方戲劇的雙重影響下,20世紀初出現了學校演劇活動。1907年在東京由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陽社、1909年天津南開學校劇團等所演的「新劇」,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發端的標志。春陽社於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傳》,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次成型的話劇演出。1910年以後新劇被稱為「文明戲」,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劇情大綱,由演員即興編演。在這前後,這種戲劇形式還有「愛美劇」、「白話劇」等名稱。1928年,戲劇家洪深提議把它定名為「話劇」,意在使之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啞劇等相區別。
中國話劇只有約八、九十年的歷史,它形成於20世紀初,在「五四」運動前後已臻成熟。此後,一般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分為現代當代兩個時期。
中國現代戲劇以廣泛吸收西方現代戲劇的眾多流派為起點,在社會運動和革命斗爭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五四」作為中華民族一次強大的思想文化運動,使廣泛介紹西方文化(包括文學、戲劇)成為歷史的要求。由於社會改革的需要,中國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紹的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以翻譯出版易卜生的劇作為前導,在20年代曾創作一批社會問題劇,從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現實的社會問題。在20年代,西方現代派戲劇也被介紹到中國,並對不少作家產生深重的影響,出現多種流派廣泛探索的局面。宋春舫曾介紹過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未來主義的劇作和理論。田漢曾傾心於西方的新浪漫主義,他的早期作品有濃重的象徵主義色彩。郭沫若曾特別推崇德國的表現主義劇作,他早期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的劇作,也具有表現主義的特點。
從20年代末起,中國現代話劇的主潮是左翼戲劇運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中國話劇同中國現實革命斗爭的聯系更為自覺,更為緊密。由這時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中國話劇經歷了左翼戲劇、國防戲劇、抗戰戲劇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戲劇等階段;其中包括國民黨統治區和「孤島」、淪陷區的戲劇活動,30年代蘇區和工農紅軍的戲劇活動,以及由此發展為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戲劇活動。在此20年上下,中國話劇運動波瀾壯闊、斗爭尖銳。繼20年代崛起的田漢、郭沫若、洪深、陽翰笙、歐陽予倩、熊佛西、丁西林等第一代劇作家之後,又先後出現曹禺、夏衍、阿英、於伶、陳白塵、宋之的、石凌鶴、吳祖光、楊村彬、沈浮、王震之、胡可、李伯釗、杜烽、傅鐸等優秀劇作家。他們的代表性作品構成了中國戲劇畫廊的長卷,顯示了現實主義主流的確立和成熟。他們的作品,以及外國優秀劇作的上演,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導演、演員和舞台美術家,促進了中國話劇舞台藝術的繁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當代話劇的開始,此後,中國話劇又經歷了約40年的極為曲折的歷程。
1949~1966年這17年間,社會的解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定的局面,為中國話劇的順利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使其取得了歷史上空前的普及和巨大發展。在此期間,曾涌現出一大批新的劇作家、導演、演員和舞台美術家,全國新創作和演出的劇目總數有數千之多,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風貌。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使中國話劇走入了從未有過的衰敗期。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話劇很快復興,並出現了以「社會問題劇」為主潮的繁榮局面。80年代以後,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擊文學藝術領域,中國話劇創作演出中開始了多方位的探索。有些劇作家更著力於對戲劇內在意義的深化。有些劇作家則更著力於對戲劇外在形式的更新。1986年以後,多方位探索已出現分股合流的趨勢。與藝術實踐中的探索相並行,戲劇理論研究與戲劇批評也出現空前活躍的局面,這是中國話劇在新時期發展的必然趨向,也是中國話劇將會出現新繁榮和發展的預示。

⑦ 什麼是道德劇,也叫寓言劇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寓言。所謂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
所以,道德劇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傳達一種與道德相關的道理。一般是諷刺一種道德現象。

⑧ 中世紀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戲劇形式是什麼

  • 道德劇


  • 道德劇

    道德劇產生於14世紀下半葉,從教堂的佈道儀式演變而來,也是一種宗教劇,以宣傳教義、進行道德勸誡為目的。它採用中世紀常用的寓意手段,把各種道德品質擬人化。現存最早的一部是《牢不可破的城堡》(約1440),此劇寫「人類」從青年到老年的生活,描繪了「人類」靈魂中善與惡的斗爭,這一主題是以後的道德劇中經常出現的。最著名的《人人》出現於約1495年,劇中「死亡」奉上帝之命召喚「人人」赴死,「人人」求助於他的世俗朋友,如「美麗」、「友誼」、「知識」、「力量」等,但最後只有「善行」陪著他,並挽救了他的靈魂。其他著名的道德劇還有《安全的搖籃》、《人類》等。


歡迎指正~

⑨ 戲劇的分類

其時共有 360多種!以下的48種是最常見的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熱點內容
關於法律援助工作站規范化建設 發布:2024-11-20 22:31:22 瀏覽:203
濟南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專業 發布:2024-11-20 22:22:11 瀏覽:92
賓陽縣司法 發布:2024-11-20 22:04:55 瀏覽:399
在職法律碩士jm 發布:2024-11-20 21:27:33 瀏覽:471
2014年勞動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4-11-20 21:17:10 瀏覽:924
合同法屬於程序法 發布:2024-11-20 21:17:06 瀏覽:520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