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立法司法行為
㈠ 民事訴訟妨害司法行為的強制措施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㈡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條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民事立法司法行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第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㈢ 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四種類型
根據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我國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可以分為四類:有效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是:
1.民事法律行為須含有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
即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沒有這種意思就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須內容表達完整
意思表示表達不完整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須將內心意思表達於外部
僅僅存在於內心的意思而未表達於外部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某一民事法律行為是要物行為和要式行為,除上述要件外,還必須具備特別要件:要物行為還必須交付實物,要式行為還必須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
三、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和生效的時間,既有相一致的情形,也有不一致的情形。有兩種不同的形式:
1、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有效處於同一個時間點,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具備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即時生效;
2、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並非同一個時間,有三種情形:
(1)法律規定民事法律行為須批准、登記生效的,成立後須經過批准、登記程序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2)當事人約定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條件的,約定的生效條件成就的,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3)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所附條件成就,或者所附期限到來時,該民事法律行為才能生效,其成立和生效也並非同一時間。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㈣ 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四種類型
根據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我國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可以分為四類:有效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是:
1.民事法律行為須含有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
即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沒有這種意思就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須內容表達完整
意思表示表達不完整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須將內心意思表達於外部
僅僅存在於內心的意思而未表達於外部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某一民事法律行為是要物行為和要式行為,除上述要件外,還必須具備特別要件:要物行為還必須交付實物,要式行為還必須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
三、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和生效的時間,既有相一致的情形,也有不一致的情形。有兩種不同的形式:
1、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有效處於同一個時間點,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具備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即時生效;
2、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並非同一個時間,有三種情形:
(1)法律規定民事法律行為須批准、登記生效的,成立後須經過批准、登記程序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2)當事人約定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條件的,約定的生效條件成就的,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3)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所附條件成就,或者所附期限到來時,該民事法律行為才能生效,其成立和生效也並非同一時間。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㈤ 民法原則有哪些,舉例說明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
5、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一、民法原則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原因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功能的基本行為准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
2、民法的基本原則既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也是裁判者法官對民事法律適用的基本依據。因此,民法的基本原則當然可以直接作為法官的判案依據。
二、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有不同的界定。
1、民法基本原則是否必須適用於全部民事領域?如,契約自由原則僅適用於約定性民事關系,不適用於非約定性即法定性民事關系。
2、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民法,有不同的基本原則。
3、民法各基本原則之間是否可以存在派生關系,即一個基本原則是否可以為另一個基本原則所派生。
三、民法的適用具體原則: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從立法的等級效力看,某一個位階高的法律的效力優於位階低的法律的效力,則前者被稱為上位法,後者被稱為下位法。
2.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根據適用領域、主體、對象的不同,民法分為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後法優於前法原則)。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對於同一民法關系,如果前後有兩部以上的法律予以調整時,原則上適用後頒布的法律即新法的規定。
4.強行法優於任意法原則。籠統地說,法律規范都有法律強制性、都有約束力,但是,具體說來,不同的法律規范的強制性程度並不相同,存在強弱之分。因此,法律規范根據其強制 性強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強行法與任意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㈥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法律分析:指導功能、約束功能、補充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司法均有指導意義。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都有約束力。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基本法中的具體規范和單行民事規范,具有約束力,即民事法律規范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沒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法律規范起補充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㈦ 我國民法的首要原則、核心原則是什麼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1.平等原則2.自願原則3.公平原則4.誠實信用原則5.公序良俗原則
其中"平等原則"是我國民法的首要原則.
㈧ 民法最核心的原則是
平等原則是民法邏輯的起點,在平等原則下才能有談論公平、意思自治、自願、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內容的空間
㈨ 民事立法、民事行為、民事司法的含義各是什麼
民事立法來是指一定的國源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民事法律和其他民事規范性法律文件及認可法律的活動。民事行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民事司法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