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立法經驗
Ⅰ 廣州市行政規章制定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制定行政規章的程序科學化、規范化,提高政府立法效率和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及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行政規章是指廣州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依許可權和按程序制定頒布的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外事等方面實施管理的規範文件的總稱。第三條行政規章的名稱辦法、規定和實施細則。在政府行為方面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和對某一項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稱「辦法」;對政府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規定,稱「規定」;對上一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作實施性的規定,稱「實施細則」。第四條制定行政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為城市建設服務;
(二)符合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
(三)符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切實可行;
(四)貫徹民主集中制,協調各部門關系;
(五)顧全大局,部門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六)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第五條廣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局(以下簡稱市府法制局)負責組織全市行政規章的起草、協調、審核、報批工作。第二章規劃和起草第六條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政府各部門提出書面建議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平衡,由市府法制局編制行政規章規劃和年度計劃草案,報市政府審定頒布實施。第七條行政規章規劃和年度計劃,必須認真執行,確保按期完成。不能按期完成的,起草單位須向市府法制局作出說明。
對未納入立法計劃的,除迫切需要,並經市長或分管副市長批准立項外,一律暫緩辦理。第八條行政規章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起草。
涉及面廣的重要行政規章,由市政府法制局牽頭組織起草或指定一個主管部門牽頭組織起草。
重視利用和組織社會力量進行立法工作,可將行政規章交由法律工作者組織、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起草,政府主管部門應予配合。第九條行政規章起草與制定,統一由政府和部門的法制機構協調、論證、審核、報批。第十條制定行政規章的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開支。市府法制局每年提出計劃,經市政府主管領導審批後,由市財政局專項劃拔。
政府部門起草行政規章的經費由部門專項安排。第十一條起草行政規章,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體現地方特色,做到合法、可行。第十二條行政規章草案應對制定的目的、依據、適用范圍、主管部門、行為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作出明確規定。第十三條行政規章草案的內容用條文表達,每條可以分為款、項、目。款不冠數字,項和目冠數字。條文較多的可以分章。
行政規章草案其題目應貼切,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詞准確,文字簡明、規范。第十四條行政規章的起草單位應將草案徵求本系統基層單位的意見,涉及有關部門的業務應協商一致;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必須在上報行政規章草案時作出專題說明。第十五條上報行政規章草案必須附送草案說明、協調材料及有關法律依據等資料。
未經協調,或草案附送材料不齊全的,市府法制局不予受理。第三章審定和發布第十六條行政規章草案如需進一步協調、論證的,由市府法制局組織論證、修改,並向市政府提出審核報告,如有關部門對草案內容仍有重大分歧的,應作出分析和提出法律意見。第十七條涉及面廣的重要行政規章草案,應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一般性的規章,由分管副市長審批,必要時經市長或常務副市長核發。第十八條行政規章由市政府以政府令或以政府公文發布,也可經市政府批准,由市政府主管部門發布。第十九條行政規章的發布,除發規范性文件外,統一在《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報》、《廣州日報》刊登,向社會公布,所需費用由草擬單位負責。第二十條行政規章發布後,有關單位應組織學習宣傳。規章的主管部門應反饋執行情況。第二十一條行政規章發布的同時,由市府法制局報國務院和省政府法制機構備案。第四章附則第二十二條擬定市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程序,按本辦法辦理。第二十三條市政府各部門及區、縣級市政府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程序,可參照本辦法辦理。
Ⅱ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立法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效率,保證立法質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立法工作包括:
(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代起草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的工作;
(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頒布部門規章的工作;
(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參與的其他立法工作。第三條立法工作應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貫徹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緊密結合的指導思想。
立法工作應遵循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急需先立、逐步完善的原則。
立法工作應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並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第四條立法工作應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第五條法制局負責綜合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險立法工作。第二章規劃、起草和審核第六條法制司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有關業務司局報送的立法項目建議書和實際工作需要擬定部立法規劃和年度計劃,經部務會議審定後施行。
立法規劃和年度計劃應包括立法項目名稱、主要內容、起草單位、項目負責人、完成時間等內容。
各司局可根據工作需要,每年向法制司送交年度立法項目建議書。項目建議書應包括立法名稱、主要內容、負責人、完成時間及立法必要性、可行性的論證材料等。第七條立法規劃和年度計劃由法制司負責組織實施,並可根據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對規劃和計劃提出調整建議,報部務會議批准後進行調整。第八條列入立法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由法制司組織相關業務司局成立起草小組負責起草;部門規章由主管業務司局會同法制司成立起草小組負責起草,並徵求相關業務司局的意見。
起草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應聽取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意見。第九條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應包括明確的立法目的和依據,並對適用范圍、規范內容、法律責任、施行日期等作出明確規定。
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應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用語規范,文字簡明,內容完整,並對專門詞彙進行定義或說明。第十條部門規章定稿後,由起草小組主要負責人簽署,送法制司進行審核,同時應附送起草說明和有關背景材料。第十一條對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法制司應審核以下內容:
(一)立法依據是否充分;
(二)起草的法律草案是否與憲法或現行法律相抵觸;行政法規草案是否與憲法或現行法律、其他行政法規相抵觸;部門規章是否與憲法和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及其他部門規章相抵觸;
(三)內容是否完整、明確、具體、可行,與同一層次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否交叉、重復;
(四)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
(五)結構是否合理,文字表述是否准確;
(六)與其他部門主管的業務工作有關的,是否進行過協調,意見是否一致;
(七)其他應當審核的內容。第十二條審核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法制司應組織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全國總工會、地方勞動保障部門、企業及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並邀請專家學者參加論證修改。第十三條經審核符合要求的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應及時提請部務會議審議,並附送審文本、起草說明和審核說明。第十四條經審核不符合要求的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由法制司向起草小組提出修改意見,經起草小組修改後再提交部務會議審議。第十五條經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由部長簽署後報送國務院。
對報送國務院的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由法制司統一負責與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聯系。第三章公布、備案和解釋第十六條經國務院批准,授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行政法規和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部門規章,由部長簽發部令予以頒布。第十七條對授權頒布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應向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備案。第十八條對有權解釋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進行全面解釋,按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程序進行;進行部分條款解釋,由有關業務司局起草解釋草案,經法制司審核後送辦公廳報部領導簽發,以部或部辦公廳文件的形式發布。
Ⅲ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行政立法程序規定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我局行政立法程序,保證行政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結合我局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行政立法工作是指:
(一)編制本局年度立法計劃和中長期立法計劃;
(二)根據全國人大、國務院委託或者授權,起草、上報葯品監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規草案;
(三)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我局職責,起草、審議和發布葯品監督管理行政規章;
(四)提出葯品監督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制定和修改建議;
(五)修訂、廢止規章;
(六)對相關法律、法規提出修改意見;
(七)其它立法工作。第三條 行政立法工作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立法內容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條 我局行政立法工作應當在局長領導下,由政策法規司統一歸口管理,各司室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一)各司室按照職責,負責業務范圍內的立法工作,包括立法項目申請、參與立法計劃的編制、提出立法草案並徵求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起草送審稿和制定說明和准備相關的送審材料,發布稿的印製等。
(二)政策法規司負責組織、協調立法工作,包括年度立法計劃和中長期立法計劃的編制、送審稿的審核,以及發布稿上報備案等。第二章 立項第五條 各司室應當在每年12月中旬向政策法規司提出下年度制定、修訂的立法項目申請表(附表一),內容包括立法項目名稱、立法項目的必要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等,並註明項目負責人及進度安排。起草行政法規的應當附草案。第六條 政策法規司在每年12月底前根據全局工作安排,按照突出重點工作、統籌兼顧、保證立法質量的原則,對立法項目申請進行審查並召集有關司室對立項申請進行研究,擬訂全局年度行政立法計劃,立法計劃應當在每年1月中旬報送局務會審議批准。
行政立法的年度計劃應當包括行政立法的名稱、起草單位、項目負責人、時間進度安排等內容。第七條 局務會審議通過的立法計劃,由政策法規司印發各司室,並抄送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監督管理局。
法律、行政法規的年度立法計劃,由政策法規司以局發文形式報送國務院審批。第八條 政策法規司應當及時掌握立法項目的情況,並於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向局務會報告年度立法計劃執行進展情況。第九條 對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的項目,承擔起草工作的司室應當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各司室根據工作進展,認為需要調整立法項目的,送政策法規司審查後報請局務會決定。第三章 起草第十條 立法項目起草過程中應當總結實踐經驗,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需要與相關部委協調或者徵求意見的,應當徵得相關部門的意見。徵求意見可以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召開有關論證會、座談會和聽證會。
起草單位在上報審核前召集徵求意見會議時應當通知政策法規司聽取意見。第十一條 立法草案內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起草單位應當在起草過程中向社會公布,或者以舉行聽證會的形式徵求意見。第十二條 立法草案涉及兩個以上司室職責的,由一個司室為主起草,有關司室配合共同提出立法草案。
系統內有關單位對立法草案有不同意見的,由負責起草的司室進行協商,必要時由分管局領導決定;系統外有關部門對立法草案有不同意見的,由負責起草的司室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立法草案報送審核時說明有關情況和理由。第十三條 起草單位應當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後,對立法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規章送審稿和對送審稿的說明。
送審稿經起草單位司務會研究討論後,由司長簽署意見(見附表二)後將送審稿、起草說明和有關背景材料送政策法規司審核。
起草說明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等情況作出說明。
有關背景材料主要包括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第四章 審查第十四條 送審稿由政策法規司負責審查。政策法規司審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否符合立法法的原則,是否符合憲法、法律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二)是否符合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
(三)是否與其他相關規章內容相協調;
(四)是否符合本行政機關的職能規定,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
(五)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是否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或者與有關部門充分協商,是否還存在重大分歧意見;
(六)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七)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
Ⅳ 民政部立法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民政部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工作科學化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民政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民政部代行起草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制定、修改和廢止部門規章,適用本規定。
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和部門規章草案在本規定中統稱為法規草案。第三條民政部立法工作應當符合國家立法制度,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堅持從實際出發,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體現人民意願,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第四條部政策法規司依照本規定組織、協調民政部立法工作,負責編制並督促實施立法規劃和計劃,組織立法協調,審查法規草案並提請部務會議討論審議,辦理其他立法工作。
部其他司(局)依照本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的立法工作。第二章立法規劃與計劃第五條民政部根據民政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編制立法規劃,通過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逐步實施。
編制立法規劃,應當依據全國人大、國務院立法工作安排和部工作部署,由政策法規司對各司(局)提出的立法建議匯總後研究擬定,提請部務會議審議。
制定年度立法計劃,應當結合上一年度部立法計劃完成情況,由政策法規司對司(局)提出的立法建議匯總後研究擬定,提請部長辦公會議審議。第六條編制立法規劃和制定年度立法計劃,應當遵循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立、改、廢並舉。
立法項目需要提請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或者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的,由政策法規司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第七條司(局)提出立法建議,應當包括立法項目名稱、制定必要性、制定依據、擬確立的主要制度、報送時間和起草司(局)等內容。第八條年度立法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調整年度立法計劃,相關司(局)應當提出書面建議,由政策法規司組織論證,經分管業務工作和法制工作的部領導審核後報部長批准實施。第三章起 草第九條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的立法項目由計劃明確分工的司(局)負責起草。有兩個以上司(局)的,排在首位的為主辦司(局),其他為會辦司(局)。
根據工作需要,法規草案也可以由政策法規司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第十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成立起草工作小組,制定工作方案,確定一名司(局)負責同志為負責人,落實起草人員、起草任務、完成時間、保障措施等。
起草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政策法規司應當派員參加起草工作小組。第十一條起草法規草案,可以邀請部屬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也可以委託部屬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其他機構起草。第十二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借鑒國內外立法實踐經驗,充分聽取各級民政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第十三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職責、職權的事項,同相關部門充分溝通協商。經溝通協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報送法規草案時對有關情況作出說明。第十四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對現行相關法規進行清理。對同一事項,如果需要作出與現行法規不一致的規定,應當在草案中作出廢止或者如何適用現行法規的規定,並在報送法規草案時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五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廣泛聽取社會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召開會議、網上征詢、書面徵求意見等多種形式進行。
擬確立涉及公眾權益、社會關注度高的制度,應當進行社會風險評估。擬設定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規定的,應當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第十六條法規草案起草完成後,起草司(局)應當將法規草案文本及說明材料報送政策法規司審查。
說明材料應當重點說明立法的必要性,草案所規范領域的實際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確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及處理情況,國外立法實踐等內容。
報送審查的法規草案文本及說明材料,應當由起草司(局)主要負責人簽署;司(局)共同起草的,應當由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第四章審查第十七條政策法規司主要從以下方面對法規草案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二)是否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
(三)是否與有關法規相協調、銜接;
(四)是否妥善處理和協調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法規草案的意見;
(五)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六)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
Ⅳ 提高立法質量應當採取哪些措施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科學安排立法項目
立什麼法、確定哪些立法項目,都要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實踐經驗,把握立法規律的基礎上,做到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在確定立法項目時,需要明確:法必須要能解決問題,但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想像的;必須是反復出現的,而不是偶然發生的;必須是普遍的,而不是個別的。對需要立法的事項,也有一個立法時機的把握問題,要根據立法需求的輕重緩急、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等因素,「當時而立法」;要處理好立法及時「跟進」社會實踐和適當「超前」立法的關系,將立新法同修改現行法一並考慮。
立法必須堅持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牢固樹立「五個統籌」的協調發展觀,在加強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立法的同時,高度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制度建設,力爭使政府立法進程同我省改革、發展的進程相適應,自覺服從並服務於全省的工作大局。具體講就是要堅持地方立法與經濟特區立法、實施性立法與創制性立法的有機統一,按照「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緊緊圍繞培育我省產業、體制、環境三大特色做好政府規章的立、改、廢工作,為我省改革與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是要抓住入世機遇,推動改革,完善體制,擴大開放。要加緊制定和完善有關市場准入和運作規則、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支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鼓勵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強信用建設、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使市場規則在更廣的領域和更深的程度上與國際慣例銜接。
二是要促進我省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要以立法擴大產業開放、鼓勵利用省內外、境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加大投資,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培育熱帶農業、現代化工業、旅遊業、海洋產業、信息產業等優勢產業和生態省建設。
三是要進一步做好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Ⅵ 如何完善立法體制
(一)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人大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決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人大常委會在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時,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通過立法推動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立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評估,對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進行通盤考慮、總體設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積極督促、推動有關方面落實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二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起草機制。《決定》指出,對涉及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機關主導,有關部門參加,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工作機制,有利於使各方面的意見和關切得到充分表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防止部門利益,也有利於加快立法進度、提高立法質量。同時,由有關部門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還可以探索委託有關專業單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隊伍。《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包括立法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項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是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等方面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積極推進幹部交流,為優秀立法工作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決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這是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組織舉措,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還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這也是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增強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國人大組織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任命了若干專門委員會的顧問,對專門委員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還要增加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次數,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職能,要創新和完善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一是,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參與政府立法機制。行政法規、規章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方面。我國立法法對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和程序作了原則性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要按照《決定》要求,不斷完善有關程序。要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一般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涉及重大意見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積極探索開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實施情況後評估工作。二是,建立由專門的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決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起草過程中,應當把握和處理好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的權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責任,防止部門爭權推責,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地方保護法律化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起草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進行,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下一步,還要通過立法法的修改。進一步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國務院部門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不得擴大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還要完善授權立法制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完善立法協調溝通機制
立法涉及權利利益關系的調整,立法過程也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過程,不同部門、行業、群體都會以不同方式參與和影響立法。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協調溝通,理順各部門、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項、起草和審議的各環節,起草單位和立法機關要廣泛聽取並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對於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部門間分歧意見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牽頭起草單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努力取得共識;必要時,由決策機關邀請有關專家或者委託社會機構對有關問題進行第三方評估,也可以對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及時作出決定,不能為部門之間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決。
(五)加強法律解釋工作
《決定》要求,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也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法律,是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釋具有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便於操作的特點,可以根據改革要求和法律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對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予以明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例如,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情況和改革的需要,通過了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法律解釋出台後,各方面普遍給予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對立法許可權進行劃分,明確立法權力邊界,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立法事項的范圍及不同歸屬,明確各立法主體在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各自製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規定,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具體包括: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國家專屬立法權之外的事項,在法律、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對地方立法的相關設定權也作了規定。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對此,要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總的精神是,要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地方立法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七)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隨著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設區的市在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客觀需求。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一些設區的市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要求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除了立法法規定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己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還有233個其他設區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通過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這項工作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積極穩妥推進。可以考慮在界定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加強立法監督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施。具體步驟和時間可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根據所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其立法工作機構能力等因素確定。
Ⅶ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二)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
法律案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權的機關或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的關於制定、修改、廢止某項法律的議案。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其中,法律草案文本是法律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它以條文的形式體現立法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工作的基礎性環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五年立法規劃經反復討論、徵求意見後報中央批准實施。如果沒有列入規劃和計劃,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認為需要制定法律的,也可以作出立法決策,組織起草。在作出立法決策時,應當初步明確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立法目的,立法應當把握的主要原則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二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三是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四是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五是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法律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基本可行,有時還要在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和進行論證,並報起草機關的領導審定,以確保起草工作建立在良好的基礎上。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試擬稿」經起草部門或單位初步討論同意,有的報送有關主管機關批准同意後,形成為「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發各方面徵求意見。對於起草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復雜和敏感的問題,起草班子還要及時向上級請示報告,以作出正確決策和判斷。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比如,由國務院部門起草的法律案,在送審稿形成之後、國務院決定提出議案之前,先交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經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決定。軍隊各總部起草的法律案,報中央軍委決定前,交中央軍委法制局審查修改。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提出的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如修改現行法律的議案,一般附有修改前後的條文對照表。
(三)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實質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國人大審議法律案,一般經過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委會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委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審議決定。這種情況,實踐中曾發生過幾次。比如,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審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後,由於代表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等重大問題有較大不同意見,會議決定原則通過該草案,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關於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規定,參照大會審議中代表提出的意見,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審議修改後予以頒布試行。據此,1987年11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對草案進行審議修改後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會會議舉行的7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以便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由提案人委託的人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內容作出說明;三是常委會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必要時可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關於三審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般實行三審制,即一個法律案一般應當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才能交付表決。實踐證明,實行三審制,對於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法律案進行深入審議,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立法法又規定了三種例外情況:一是,如果各方面對法律案的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二是,對屬於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如果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三是,如果法律案經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根據立法法規定和實踐做法,三次審議之間的主要分工是:
一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草案進行初步審議。一審著重審議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法律的框架結構是否合理等問題。
二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二次審議稿」)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議。二審重點審議法律草案二次審議稿對若干主要問題的規定是否合適、可行。
三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新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三次審議稿」)再次進行深入的審議。三審的審議重點是,各方面提出的對法律草案中若干主要問題的意見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對沒有採納的意見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解釋和說明。根據常委會的分組審議意見,法律委員會在當次會議中再次召開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必要的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交分組會議作最後的審議。如果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建議表決稿沒有大的不同意見,則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以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
4.關於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在立法過程中,除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參加審議討論、提出意見外,還要廣泛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我國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基本經驗。立法法總結實踐經驗,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主要包括: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幾種制度。
書面徵求意見和座談會簡便易行,可以根據法律草案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書面徵求意見和參加座談會的機關、組織和專家,便於對有關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因此是我國立法實踐中最經常運用的兩種方式。
論證會,是就法律草案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問題,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從科學性、可行性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論證意見。論證會制度主要是解決立法的科學性問題,論證意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對立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保證論證意見的客觀、公正,舉辦單位在邀請論證會參加人員時.應當使持各種不同意見的專家都有代表參加,發表意見。論證結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由同意論證結論的人員簽署,並附少數人的不同意見及其理由,以供立法機關作出全面判斷。
聽證會,是面向社會公開舉行聽取意見會的一種方式。聽證會的主要特點:一是公開、透明。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內容一般事先向社會公布,如果公民有意願出席聽證會發表意見,可以報名參加。聽證會一般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但如果公開舉行會損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不公開舉行。二是充分、客觀。聽證會的組織者應當在報名參加聽證會的公民中選擇各種不同意見的代表參加聽證會,以使各種不同意見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和表達。三是程序性強。聽證會參加人員往往比較多,為了使參加人員都有平等的機會發表意見,也為了提高聽證會效率,聽證會一般都要制定聽證規則,對聽證會的發言順序、發言時間、會場紀律等作出規定,以保證聽證會有秩序地進行。聽證會結束後,應當將聽證記錄整理成聽證報告書,提交常委會作為參閱資料。
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是立法發揚民主的又一重要方式。對於一些重要的法律案,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案,除採取以上幾種方式徵求意見外,還採取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的方式,公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向社會公布了憲法修改草案、民法通則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婚姻法修改草案等十多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各方面的意見,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法律案的表決
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所謂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指實有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是指代表名額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也不是指到會的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所謂過半數,是指贊成票超過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半數,贊成票剛好是半數,不是過半數。
(五)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Ⅷ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決策機制公眾參與度
為穩步推進民主立法,建議進一步完善公開立法程序:
一、明確公眾參與立法的范圍、程序和方式,通過具體制度安排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通過立法規定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使公眾參與立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進一步公開立法信息,提高公眾對立法的知情度。公開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公開立法信息的內容要全面,不僅公開法律草案,還應盡可能地公開草案的說明、草案的主要問題以及各方面對爭議問題的不同意見等。
三、建立公眾意見的反饋制度。對於通過各種方式徵求來的公眾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立法機關應當分門別類整理加工,根據公眾參與方式的不同,將對這些意見、建議的處理情況給予適當回復。在參與活動結束後,有關部門還應當將對各種意見的採納與不予採納的情況及其理由,向社會公布。
四、總結地方人大在推進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經驗。在經驗成熟時及時將有效的制度創新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推進民主立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協委員在開展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應當及時將政協委員參與立法協商的制度創新,通過必要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加以推動與完善。
Ⅸ 中山市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廣東省地方立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選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修改、廢止等活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起草,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是指市人民政府制定並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公布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中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包括制定、修改、廢止的草案。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
市法制局具體負責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和政府規章制定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綜合協調,並負責審查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送審稿,組織起草或者直接起草重要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主要承擔下列工作:
(一)起草市人民政府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和政府規章年度制定計劃草案;
(二)組織實施市人大常委會地方性法規年度立法計劃中確定由市人民政府負責起草的項目、市政府規章年度制定計劃;
(三)起草規范政府共同行政行為以及市人民政府交辦的或者其他重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
(四)審查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送審稿,並提請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
(五)承辦規章的解釋、備案和匯編等工作;
(六)組織翻譯、審定、編輯規章英文版本;
(七)督促、指導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起草工作;
(八)承辦與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有關的其他工作。
市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和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以下統稱政府部門),以及火炬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翠亨新區管理委員會、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以下統稱鎮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承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的具體工作,並積極配合市法制局做好政府立法的其他有關工作。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就下列事項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政府規章: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規定或者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其他事項。第六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符合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廣東省地方立法條例》規定的立法原則;
(二)立足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備實施的環境和條件;
(三)堅持改革創新,堅持與改革決策相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四)堅持公開公正,提高立法質量,增強可操作性;
(五)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科學、合理規范社會關系。第七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一般稱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等;政府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實施細則、實施辦法等,不得稱「條例」。第八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的要求,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簡潔,條文內容具體明確。
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九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第二章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和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統籌安排、急需先立、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和「立、改、廢」並重的原則,提出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和政府規章年度制定計劃。
擬定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草案和政府規章年度制定計劃應當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和立法建議,具體工作由市法制局負責。第十一條市法制局應當於每年6月前向政府部門、鎮區徵集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並向社會發布徵集下一年度政府規章制定建議項目的公告。
涉及規范政府共同行政行為方面的立法項目,可以由市法制局直接提出。
Ⅹ 住建局對生態環保立法的必要性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