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優生學與道德

優生學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10-16 11:50:58

1. 優生學的歷史起源

優生學一詞由英國博物學家F.高爾頓於1883年首創,源出希臘文eugenes,本意「生好的」,即「研究在社會控制下能改善或削弱後代種族(遺傳)素質的動因。這種遺傳素質既包括體格也包括智力」。後來,人們習慣於將優生學區分為消極優生學和積極優生學。美國遺傳學家C.斯特恩則建議稱為預防性優生學和進取性優生學,前者研究降低產生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頻率的途徑,後者研究增加或維持產生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頻率的途徑。由於基因不能脫離特定的遺傳背景而產生有利或不利的結果,因此優生學也包括消除不利的和增加有利的等位基因組合。優生學的這兩個方面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因為降低不利的遺傳結構也就意味著增加有利的結構,反之亦然。
優生學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來即已存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曾指出擇偶和生育年齡對後代健康的影響。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更增加了妊期衛生一項。古斯巴達人甚至實行過嚴格的選擇後代的措施。我國古籍《左傳》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記載,已經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後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這些都反映了有關優生學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紀中葉C.R.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學說後,人們很快就意識到人類本身作為生物之一,也同樣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步進化成現代人。考慮到現代人類文明(包括科學、技術、法律、宗教、倫理、道德等)對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作用,於是產生了兩種形似對立而實則互為補充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人類文明可能會創造這樣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不僅最適者能生存繁殖,就連本來不能存活或繁育的個體也能生存和繁殖後代,這就會導致不良的遺傳結構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種意見認為人類社會可以運用他的知識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進其後代的遺傳素質。F.高爾頓首先認識到這兩種可能性。
優生學就是專門研究人類遺傳,改進人種的一門科學。
優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質量,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積極的優生學;二是消極的優生學。積極的優生學是促進體力和智力上優秀的個體優生。即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分子學的研究,修飾、改造遺傳的物質,控制個體發育,使後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變革人類自身的目的。

2. 納粹德國的種族優生論是什麼

種族優生(Racial hygiene),是一種由政府挑選出公認最強健、聰明和有道德的人來培育下一代的制度,與公共衛生和優生學有密切關聯。過去為達成目的曾用的手段包括放逐、隔離、強制絕育,或甚至滅絕各種不同的精神障礙、人種、身體殘疾、犯罪記錄和宗教信仰的人或團體。

種族優生一詞最初是由德國優生學家阿爾非德·普洛茲(Alfred Ploetz)在1895年提出,此概念原是關於德國初生率低落,和公共機構精神病和殘障人士的增加(以及花費),之後「猶太問題」和「去北歐化」變成此概念在德國的主流,並從1920年代持續到二戰。
種族優生其中一個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的地方是,「種族」可能是指「人類種族」、「德國種族」和「亞利安種族」,三者意思相當不同,在優生學家恩斯特·魯丁(Ernst Rüdin)的背書下,納粹採用的是後者的概念,這是後來納粹種族屠殺的主要依據,也因此批評者將之稱為「科學的種族歧視」(scientific racism)。
種族優生是納粹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們統治期間,這個領域變成德國醫療界的首要哲學,納粹在一體化期間(Gleichschaltung)將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醫療專業變成由納粹指派領導的僵硬階級組織。
種族優生者是大屠殺,清洗歐洲猶太人、共產黨員、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政治異議者、智障和精障者的關鍵角色。戰後,這些行為普遍被痛斥為殘酷、暴虐,且其背後的種族優越理念是非科學和偽科學。

3. 康德義務論在現實中的應用或者對我們當代社會有什麼現實指導意義

當代生命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它帶來的問題沖擊著人們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給現實的生命科技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等無不證明人類在科學理性的引導下的力量空前,但技術本身無法判斷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對與錯,也無法論證它的價值合理性。一切科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為了人和人類的幸福,人的尊嚴、權利應該得到重視;科技加速進步的今天,人類的道德卻沒有與之同步發展,由於人類科技道德的缺失,在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其影響本身;現代生命道德不僅包含傳統醫學道德對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要求,還更加強調責任、義務和價值的統一。全球化的趨勢勢必帶來生命科技研究之間的全球化,科研人員就必須樹立起全球性的責任意識,去構建一種能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全球生命倫理的新範式。 生命倫理研究在關注或解答這些倫理問題時,一再地涉及道德哲學、生命哲學領域,並從人的本質、最基本的價值觀等終極思索中尋求啟示與引導。 本文從康德義務論哲學的基本觀點出發,試圖努力由當代生命倫理實踐與理論的「實然」通過「適然」到達康德義務論觀點中所蘊含的「應然」。康德義務論觀點「人是目的」、「普遍立法」、「意志自律」表徵的是康德倫理學的合理內核,即一種普遍的理性主義和對人的平等、尊嚴以及自律的堅持。 用康德義務論之「人是目的」的精神來指導當代的生命倫理實踐與理論,應該重視人的尊嚴、人的基本權利的研究。論文簡單地梳理了「人是目的」的理論淵源;反思了歷史中「優生學」的悲劇和「二戰」中對人的尊嚴的無視;直視了當今醫療和生命研究中對生命權和知情同意權的冷漠;最終提出生命倫理實踐中要倡導人的尊嚴和人的基本權利。即在任何時候要把人當成是目的看待,不傷害人、重視醫療及生命研究中人的自主權和知情同意權、重視人的隱私權等。最後,把對人的生命的尊重看成是「人是目的」的最高表現,突顯人的生命權的重要性以及在醫學和生命科學中要敬畏生命、發揚人道主義傳統。 用康德義務論之「普遍立法」來謀劃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種全球生命倫理的新範式。用康德的「普遍立法」作為指導,然而卻拋棄了他的「純粹先驗形式」。論述了當今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要以理性為基礎、需要一種普遍倫理的必要性;又特別說明了康德的「普遍理性主義」傳達的是正一種普世倫理價值觀;然後回到當今生命科技發展過程中談構建全球生命倫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球化趨勢是全球生命倫理成為可能的外因,價值觀趨同是全球生命倫理成為可能的內因,和而不同是全球生命倫理存在的形式);最後,從遵守生命倫理研究中的底線原則和加強生命科技研究中的對話和交流兩方面來談全球生命倫理的構建。 用康德義務論之「意志自律」來指導當代生命科技研究中的醫學科研人員的科技道德,培養科研人員的道德自律性。從傳統的醫學人道主義觀點出發,簡要分析了當代醫學科研人員的道德缺失;對康德的「意志自律」進行了解讀,並談它對當代道德生活的意義;最後,從「意志自律」所蘊含的責任、自由、崇高三個維度來論培養醫學科研人員所應具有的獨特的自律性、自我的強制性、崇高的理想性。
轉載~

4. 與「孟德爾定律」相違背的克隆人講述了什麼

克隆人一旦出現,即意味著遺傳法則的歧化、異化或雜化,至少在生殖生物學領域,著名的「孟德爾定律」面對克隆人將處於尷尬的境地。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正常人」和「克隆人」的產生過程來加以說明:

「正常人」產生過程(符合孟德爾定律):

精子+卵子-遺傳物質結合-受精卵胚胎-嬰兒

「克隆人」產生過程(不符合孟德爾定律):

體細胞遺傳物質-胚胎-嬰兒

美國科學家E·卡爾松認為,採用這種「胚胎選擇」的方法,人類能夠「改善健康,發展智力,並且提高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推動道德的進步。美國當代科學界知名人士E·戴維斯認為,通過人的無性繁殖方式,「可以使我們的社會增加很多有才能的人,可以大力發展我們的精神文明。」

另有一些科學家則不同意這種觀點。美國微生物學羅伯茨在她的《科學家的良心——論現代生物學與人道主義》一書中認為:優生學沒有任何愛情和美德的信息。它關於創造「最優人種」的希望是實現不了的。當代美國科學界著名人士、紐約大學教授馬丁·戈爾丁在《生物工程的倫理問題》中也認為,優生學家想要增加具有利他主義、團結精神和責任感等高貴品質的人數,但目前還沒有試驗證明這些品質是否可以遺傳。

的確,我們至今還難以回答這個問題:人的品質到底是否可以遺傳?人的品性究竟是否可被克隆?也許只有真的出現了克隆人,才能找到答案。

5. 小學班主任對學優生的教育策略

小學班主任對學優生的教育策略有:

1、創造教育環境,引導優生學積極參與。

2、了解學生的興趣、學習偏好、學習速度、學習准備和學習動機。這些材料是教師制定活動和計劃的依據,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3、一個好學生比其他學生花更少的時間學習新知識。他不經過大量實踐就能理解新知識。因此,他很少練習。讓學生做已經理解的問題,很難讓他們體驗到智力活動的樂趣。相反,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對智力生活的敏感度。

教師應該掌握不同程度的同一主題的信息,給學生分配小組作業,從各種項目和活動中選擇符合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的項目,並分配給他們完成。

4、解決優秀生的心理問題:綜觀優秀生在心理上的狀態,容易產生傲慢自大、居高臨下、聽人指指點點的批評,心理脆弱。在價值取向方面,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傾向和價值取向,而不把其他學生的感受、好惡和需求放在一定的位置上。

在行為方式上,因為總是把自己放在學習優生學的時候,和一般學生不一樣,束縛了自己,不想參加娛樂活動,怕集體勞動吃苦。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中應該注意:學生學習成績優秀,而不是「以貌取人掩蓋百丑」。

在鼓勵學生學習中的競爭態度和競爭態度的同時,要創造條件和環境,錘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規范學生的行為意識。

5、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拓展優生學視野。學習優生學,在基本知識已經掌握的情況下,可以為他們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如解決有趣的數學問題,閱讀關於數學的課外閱讀,寫數學研究論文。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數學講座或數學家報告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優生學培訓機會。

6、鼓勵優秀生做小教師,在幫助貧困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維和能力。

(5)優生學與道德擴展閱讀:

小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從道德行為習慣入手,是發展小學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徑。少年兒童時期養成的不良品質和習慣日後很難矯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隨人的一生。

而養成的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則終生受益。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對少年兒童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時期的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

6. 大學生學習優生學的意義

優生,顧名思義,就是如何才能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後代,盡可能地降低「缺陷兒」的誕生。優生學就是研究怎樣使出生的孩子既聰明又健康的一門學問,也就是研究改進人種的一門科學。近年來,也被稱為民族健康學,它是由遺傳學、醫學、心理學、人口學、社會科學等相互滲透、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及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是以遺傳為基礎,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學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自身也應該不斷改進,不能只滿足於長得白白胖胖沒有病,而應該是健康、聰明、漂亮,從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狀況三個方面全面提高素質。開展優生學的研究,提倡優生,對個人,家庭,民族及整個人類都有著現實和深遠的影響。 優生直接關繫到人口素質的提高乃至民族的前途。智力是優生學最關注的 問題之一,人才是世界上所有資本中最寶貴的資本,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 人才的競爭。新技術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對勞動者的文化 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沒有優秀素質的民族就將落伍於時代,人們要改造客觀世 界,要研究太空,同時也應該改造自己,研究自身,要重視生命的生產,即生 育。許多人都「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出類拔萃 的人才,所以應把優生、優育、優形、優教、優境等系列知識變為群眾自身的 需要,圍繞遺傳、環境、教育三個方面,開發培育人才。

7. 優生學的歷史起源

西方早期的優生學者出於偏見和缺乏遺傳學知識,曾經使優生學走上歧途。20世紀初德國的優生學者提出了種族衛生學,宣傳北歐人是優秀人種,防止優秀的雅利安人血統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張,後來發展到與納粹的排猶種族主義同流合污,實際上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而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提供了輿論准備和理論根據。一些早期優生學者也曾無限擴大遺傳的作用,不但認為人的軀體和精神性狀全由遺傳決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為和漂泊習性等也都納入孟德爾遺傳范疇。這類觀點曾對公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助長了種族歧視,並曾反映到某些國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
蘇聯在20年代曾建立優生學研究機構和優生學會,出版優生學雜志。20年代末即被禁止,有關學者都轉向動植物研究領域。30年代醫學遺傳學研究所也被解散,人類遺傳學和優生學被宣布為納粹的科學。40年代以後優生學的研究一直處於窒息狀態。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醫學遺傳學研究所,近年來也開始在刊物上號召採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質,減少或消除不良遺傳因素的影響。日本早期的優生運動受德國和英、美的影響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6月議會通過以法律形式推行預防性優生措施。現在的高級中學教科書《高等保健教育》(1978)也包含有遺傳學基礎知識和優生法的內容,使國民在中學時代就懂得實行優生是國民應盡的義務。這些做法對於改善日本國民的遺傳素質起了積極的作用。
20年代初優生學開始傳入中國,當時譯為「善種學」。後來中國學者潘光旦去美國專攻優生學,回國後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學內講授優生學,並譯有《優生原理》等專著若干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蘇聯影響下優生學遭到批判。1979年學術界倡議開放這一禁區,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醫學遺傳學廣泛開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眾和有關方面的重視。

8. 優生學的發展歷史

優生學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來即已存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曾指出擇偶和生育年齡對後代健康的影響。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更增加了妊期衛生一項。古斯巴達人甚至實行過嚴格的選擇後代的措施。我國古籍《左傳》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記載,已經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後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這些都反映了有關優生學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紀中葉C.R.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學說後,人們很快就意識到人類本身作為生物之一,也同樣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步進化成現代人。考慮到現代人類文明(包括科學、技術、法律、宗教、倫理、道德等)對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作用,於是產生了兩種形似對立而實則互為補充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人類文明可能會創造這樣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不僅最適者能生存繁殖,就連本來不能存活或繁育的個體也能生存和繁殖後代,這就會導致不良的遺傳結構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種意見認為人類社會可以運用他的知識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進其後代的遺傳素質。F.高爾頓首先認識到這兩種可能性。
從F.高爾頓起幾乎所有的優生學者都特別關心人類的智力天賦。因為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主要之點是人類依靠豐富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主要通過語言文字傳授)去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沒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則既不能接受這份寶貴的財富,更談不上使之向前發展。然而有關人類智力遺傳的研究雖然已經進行了100多年,卻仍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其主要困難在於人類社會的復雜性使研究者不易獲得能明確反映遺傳或環境因素的客觀數據。根據迄今累積起來的人類遺傳學和醫學遺傳學資料,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嚴重的先天性智力缺陷大都由單個基因的缺陷或某種染色體畸變所引起(見人類遺傳性疾病、染色體病、先天性代謝缺陷),運用現代的生物化學和形態學手段可以查出使大腦神經細胞中毒的異常代謝產物或腦組織的形態結構異常。從大多數低於中等智力水平的愚人直到超過常人的天才人物的智力變異卻多半是許多對基因和環境的復雜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們至今缺乏有效的手段對之進行具體的分析。其次在判定智力高低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難。目前普遍採用的智商測驗本來是法國學者A.比奈於1907年為幫助巴黎學童分班而設計的,雖然後來經過不斷改進,也還不能全面反映被測者的智力水平。學校里成績平平而在工作中卻取得輝煌成就,或在許多方面被認為平庸而在某一特定領域卻顯示卓越才能者都不罕見。智力天賦雖以遺傳決定的大腦結構為依據,但大腦能否正常或充分發育和表達其功能,卻有賴於孕婦和嬰幼兒的合理營養和對後者的教養和環境。最後,人類文明是由互相依存的各行各業的無數勞動者和具有各種不同天賦的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出來的,人類能夠經受住各種嚴酷的選擇壓力(包括氣候變化、疫病流行、戰爭等)而繁衍進化,正是由於人群的高度多態性和人類基因庫的豐富多采,因此在採取任何旨在降低或增加某些特定基因頻率的措施之前必須十分慎重考慮其對人類前途的遠期後果。 西方早期的優生學者出於偏見和缺乏遺傳學知識,曾經使優生學走上歧途。20世紀初德國的優生學者提出了種族衛生學,宣傳北歐人是優秀人種,防止優秀的雅利安人血統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張,後來發展到與納粹的排猶種族主義同流合污,實際上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終解決」「猶太人問題」而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提供了輿論准備和理論根據。一些早期優生學者也曾無限擴大遺傳的作用,不但認為人的軀體和精神性狀全由遺傳決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為和漂泊習性等也都納入孟德爾遺傳范疇。這類觀點曾對公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助長了種族歧視,並曾反映到某些國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
蘇聯在20年代曾建立優生學研究機構和優生學會,出版優生學雜志。20年代末被禁止,有關學者都轉向動植物研究領域。30年代醫學遺傳學研究所也被解散,人類遺傳學和優生學被宣布為納粹的科學。40年代以後優生學的研究一直處於窒息狀態。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醫學遺傳學研究所,近年來也開始在刊物上號召採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質,減少或消除不良遺傳因素的影響。日本早期的優生運動受德國和英、美的影響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6月議會通過以法律形式推行預防性優生措施。現在的高級中學教科書《高等保健教育》 (1978)也包含有遺傳學基礎知識和優生法的內容,使國民在中學時代就懂得實行優生是國民應盡的義務。這些做法對於改善日本國民的遺傳素質起了積極的作用。 20年代初優生學開始傳入中國,當時譯為「善種學」。後來中國學者潘光旦去美國專攻優生學,回國後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學內講授優生學,並譯有《優生原理》等專著若干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蘇聯影響下優生學遭到批判。1979年學術界倡議開放這一禁區,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醫學遺傳學廣泛開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眾和有關方面的重視。
優生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前科學階段。從遠古到1880年代。在這一歷史時期,優生學作為學科尚未提出,然而無論就整個人類社會,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優生實踐,並不斷地涌現出優生思想。例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時,就出現有嚴重殘疾的嬰兒被遺棄和處死的現象,這就是一種不自覺的優生措施。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典籍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已經認識到近親結婚對後代的不良影響。這些都是古代的優生實踐和優生思想,對近代優生學的形成,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個時期代表作有《皇帝內經》,意識到環境對胎兒的作用;(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婦產」;(唐)咎殷《經效產寶》中提到了優生中的不利因素。②半科學階段。從1880年代到1940年代。1883年英國科學家F.高爾頓首次使用他所合成的一個新詞「優生學」。這是優生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出現的公認標志。優生學的科學基礎為進化論和遺傳學。但在當時又受到種族主義謬論的影響,這使優生學中參入了偽科學的成分,因而處於半科學階段。③科學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時期的標志事件有:1.種族主義偽科學的清除;2.現代遺傳學與新優生學。新優生學把遺傳咨詢、產前診斷和選擇性流產結合,目標是減少劣生。這段時期主要清除了種族主義偽科學的成分,又結合了遺傳學出現的一系列重大進展,這使優生目標不僅可以通過社會措施在社會群體水平上實現,而且可以通過醫療措施,在每對夫婦個體生育水平上實現。
目前預防性優生學比較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而進取性優生學則無論在研究和實踐方面都還存在若干困難。當前美國醫學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方面之一是所謂「出生缺陷」,它涉及人體細胞遺傳學、生化遺傳學、圍產期醫學、產前診斷學、人體發生遺傳學、畸胎學等眾多學科,它的目的與預防性優生學完全一致。

熱點內容
想請求法院 發布:2025-01-17 14:35:46 瀏覽:687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
上海的工廠勞動法 發布:2025-01-17 11:35:08 瀏覽:382
馬慧娟律師 發布:2025-01-17 10:29:58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