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主法治自由

民主法治自由

發布時間: 2022-10-17 17:19:31

『壹』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自由是法治來產生和發自展的前提和基礎。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盡管自由是法律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追求,但法律本身並不是自由,它是保障自由的社會形式。柏拉圖言:「法律是自由的保姆。」在民主的社會中,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護和擴大人們的自由,使大多數人擺脫不合理的奴役和壓迫,能夠獨立、自主地從事一定的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

法律對國家權力的調整和限制,是法律保障和維護自由的重要方面。然而,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

(1)民主法治自由擴展閱讀

自由的行使必須體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統一,應當有利於或至少無害於社會、集體和國家。例如,我國現行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在法律與自由關系問題上,孟德斯鳩為我們做了一個經典性的總結:「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貳』 為什麼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這種文章就是寫套話,只是為了應付作業的話多找幾篇從中一些就好了,先給你兩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法治有兩項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所謂「良好的法律」,就是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所謂「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的實現。現代法治既是公平正義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公平正義的重要機制。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度重視、科學分析、正確解決這些問題,對於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減少社會風險和動盪,至關重要。解決公正問題要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持依法、及時、合理解決的原則,採用教育、協商、調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逐步建立並從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發展的機會。社會主義立法要體現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和願望,使正義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實現正義的途徑程序化、公開化。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由於我國封建傳統的影響,人們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實體公正、輕程序公正的觀念,特別是在執法環節,一些執法人員片面追求事實真相,重口供、輕證據,違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提倡和強調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的、全面的公正觀念。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人權是人之作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對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確認。人權來源於人的理性、尊嚴和價值。基本人權則是當代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切人所應當共同具備的權利。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確認為權利,不僅是因為它們經常面臨著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險,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而且是因為人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和動力。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正是人權體現了現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權保障奠定了現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礎。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為了爭取和實現人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開放的時代,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突破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重點從調整對立的階級關系轉移到承認和保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繫上來,轉變重政權輕民權的觀念,提高人權保障意識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當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一些執法人員還存在著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觀念,習慣於有罪推定,忽視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倡打擊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增強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意識。
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會的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都要求有一定的權威,而法治社會的政府權威是置於法律權威之下的權威。憲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權威則是一個國家是否實現法治的關鍵。在現代法治國家,有的宣布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的宣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實現法治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立法建立具有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隨時隨需而改,因人因地而異,那就根本沒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執法、司法和守法保證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違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組織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實質內涵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我國憲法第五條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確的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當前,樹立法律權威的觀念,要特別強調維護法制統一、反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反對把個人或組織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義。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法治的意義就在於,既能充分地利用國家權力促進和保障公民權利,又能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腐敗,保證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正確行使權力,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社會主義法治防止權力濫用和保證權力正確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實行法治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其監督。我們還要努力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監督、黨組織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最重要的是保證各個監督系統的整體協調和依法進行,必須實現監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監督法制。要樹立權力接受監督制約的觀念,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反對重配合、輕制約的做法,反對排斥監督的司法專橫主義。
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下獲得解放,人的內在尺度與客體的外在尺度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進步狀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創造實現和保障人類自由的社會前提。社會主義法治就是創造和保障這種不斷發展著的自由的社會控制系統。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才能保證人的尊嚴、價值和主體性得到尊重,保證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於,普通公民沒有成為法治的主體,法治只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國」演變為「依法治民」,難以跳出人治的范疇。現代法治的優勢和成功之處在於,國家不僅要依靠法律的強制力、規定性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來限制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權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權利,使普通公民成為法治的主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們必須把公民權利(個人自由的法律表達)作為構成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權利的平等保護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優越性的體現,而且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近二十多年來,每一項重大制度的改革實質上都可以歸結為重新認識和調整權利義務關系、加大平等保護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力度。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法治發展的進程就是公民權利要求和權利意識不斷增長的過程,是公民權利平等保護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應當樹立權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增強平等地保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意識,擺正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反對官本位和長官意志。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但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才使人類的社會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論證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了社會結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表述,指出了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順應了人類歷史潮流,是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與中國實際結合,逐步將其變成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具體措施,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的6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既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發展與穩定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6個方面的要求既闡明了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又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途徑和原則,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促進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主義運動在蘇東國家遭受的嚴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是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樣板。但如此強大的國家卻出人意料地迅速解體,蘇聯共產黨也喪失了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蘇聯共產黨在改革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社會成員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沒有把社會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應有的重要位置。蘇共的許多黨員和廣大工人、農民對其感到絕望,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黨的十二大明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黨的十五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從而使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拓展為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和諧社會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也表明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只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強調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強調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貫穿於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實現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在此基礎上,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概括形成「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並將其作為黨需要加強的五大執政能力之一。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和諧狀態,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標志著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鞏固黨執政的基礎、實現黨執政的任務,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由於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於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於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遇到新的挑戰;由於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部署,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進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凝聚起來,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物質力量,可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只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廣泛的世界意義。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努力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叄』 法治與民主自由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民主自由不得逾越法治的架構,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法治是民主自由的保障,能夠推動民主自由的規范和發展,法治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任何國家都是一樣,有什麼樣的法治,就有什麼樣的民主自由,民主自由逾越了法治,就是無政府狀太下的持續動盪和混亂。而國家是法治和民主自由之間的鏈接橋梁。

『肆』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民主與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容。民主與法治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又存在本質區別甚至相互制約。正確認識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有助於正確把握並深入貫徹落實「民主法治15條」的精神實質。

民主與法治也非絕對的天然盟友。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淪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成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於缺欠憲法與法律制約,往往借「民主」之名,實施多數人暴政,人權無法得到保障,難免走向另外一種極端。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並藉助民主來完善法治。

『伍』 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且舉出例子

富強 國家的強大是一種自信,一種驕傲,一種幸福感。
民主 通過進一步加大版改革創新,讓權老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得到關注和落實。
文明 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促進社會的進步。
和諧 和諧的社會關系,更容易讓人感覺到幸福與溫暖。
自由 最大限度的彰顯個性,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是人們的一種期待。
平等 沒有平等,就無法實現社會的進步。
公正 沒有公正,自然而然就會有矛盾產生。
法治 加強法制,增加對壞人威懾力,保證社會穩定。

『陸』 淺析經濟基礎與民主,法治,自由等的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實踐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不斷被人們深入認識,強調法制是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視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這些認識基本上都是立足於法制來看待民主與法制的關系。那麼,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下,民主與法治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民主是法治原則確立的前提。法治並不簡單地是指法律制度本身,它更重要的是指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它要求國家權力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源於法律並依法行使,即法治原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治是一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不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的一項原則和制度。這樣一種法治原則從歷史上來看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民主革命的結晶。法律成為規范國家權力的根據,其前提是社會產生了制約國家權力的力量和觀念。直至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力量的出現和主權在民觀念的確立,權力制約的原則才開始在人們的觀念和國家結構中紮下根來,法治原則的建立和推行才有了堅實的基礎。西方國家的法治以多元民主為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國家在人類歷史上以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民主和主權在民原則,同時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法治原則。社會主義的法治也只能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在這一點上,不同性質的社會分享著共同的經驗。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先進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容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法治。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是法治缺陷的深層原因。建國以來,由於對法制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導致法制建設相對落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制建設快速發展,法律體系逐漸完善,並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法制建設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憂心的問題:法律制度的過程化嚴重不足。如果將法治看成是法律規范制度及其機構的建立(制度化)與這些制度規范在實際過程的有效運作(過程化)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那麼相對於「制度化」而言,法制的「過程化」顯得匱乏,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實際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權代(壓)法、以錢代法、執法犯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執法問題已成為我國法制建設中急需改進的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為何我國的法制會出現這種缺陷?法律「制度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法律體系不完善,立法質量不高,法律缺乏統一性、穩定性和可作性等原因會影響法律的「過程化」不足。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法制建設上的缺陷不僅僅只是一個法律問題,在深層次上,它是一個民主問題,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設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結構。然而,由於初級階段的局限性,我國民主政治生活具體環節上的缺陷使得民主機制的運轉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局面,沒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在實踐中這些問題主要以破壞法制的形式表現出來。文革時期我國法制建設破壞殆盡,根本原因是民主政治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治改革是法治原則完善的保證。法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於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性,因此,解決問題的手段就要同時加強法制建設和民主建設,其中,民主政治建設尤為重要和優先,民主政治建設是完善法治原則的前提保證。並且,法制建設的許多內容其實就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題中之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所取得的每一進步,都是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為後盾的。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健全法制,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柒』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法治若不以民主為實質和靈魂,若不是對人民群眾的全部社會權利與責任予以落實和保障,就難免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難免淪落為人治主義的強力工具。民主若不以法治為根本形式。

法治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創造可操作的、穩定的運行和發展空間,為民主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以民主機制形成的法律制度,更能體現公共利益的導向,使法治為保障人權、自由及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服務。


『捌』 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是不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

那可不是。原始部落是徹底的公有制,也是徹底的民主。

『玖』 民主法治是什麼

民主(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人民;;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許多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聲稱擁有民主,例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明顯的將政治權力給予統治階層的共產黨成員,稱之為民主集中制。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民主應是由無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即「無產階級專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

在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稱呼代議民主制的其中一種形式—自由民主制,在自由民主制里被選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數人的民意在行使決策權力時必須受到法治的限制,通常是用一套憲法加以管制,以強調對於個人和少數派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這種形式的政府在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目前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自由民主制政權之下

相反的,非自由民主制則用以形容那些「有民主」、卻沒有保障自由的制度。這在許多後蘇聯的國家相當常見,不過這種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的。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由人民制定,統治者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形式上統治者只對法律負責,統治者通過對法律負責來間接對人民負責。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拾』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熱點內容
價值分析方法法學 發布:2025-01-17 07:38:27 瀏覽:768
會計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模擬試題 發布:2025-01-17 07:34:42 瀏覽:775
新婚姻法24條共同債務 發布:2025-01-17 07:31:52 瀏覽:378
二級建造師法規復習資料 發布:2025-01-17 07:30:23 瀏覽:976
長沙婚姻律師 發布:2025-01-17 06:52:34 瀏覽:479
新三板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7 06:52:32 瀏覽:881
經濟法考試中級會計師 發布:2025-01-17 06:29:14 瀏覽:861
刑事訴訟法是國家安全刑事法 發布:2025-01-17 06:22:46 瀏覽:123
2015經濟法教材下載百度雲 發布:2025-01-17 06:19:42 瀏覽:163
開江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17 05:51:57 瀏覽: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