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晚於
1.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解讀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解讀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工傷保險條例解釋解讀,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解讀
1、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動部1996年8月12日勞部發[1996]266號)2004年1月1日起失效。《工傷保險條例》代表了一種新的立法精神和傾向。注意兩者條文差別體現的立法傾向細節。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制定晚於《工傷保險條例》且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之後才施行。2004年5月1日後新受理的一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該解釋的規定。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再審的',不適用該解釋的規定。《解釋》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之後才施行,這一點很多人容易忽視,其實這很關鍵,關繫到法律理解和運用的協調問題。明白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立法精神。比如說如果是在法院系統審理黎案件,參考這兩個規定有沖突的地方,就應該偏向於《解釋》的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首要目的是保護勞動者利益,其次才是分散用人單位風險。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的具體步驟和實施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應當參保的用人單位是指經過工商注冊具有工商營業執照的商事主體。包括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具體的企業名稱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
第三條 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於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重點理解:
1、工傷保險費納入社會保險基金,專款專用,收支兩條線管理,由財政部門監督,審計部門對收支情況監督。
2、工傷保險費由單位全部承擔,不存在代扣代繳的問題。
3、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建立繳費記錄,繳費單位、繳費個人有權按照規定查詢繳費記錄。
4、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有關社會保險費征繳的違法行為,有權舉報。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繳費單位有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單位內公示的義務。否則會引起相應的法律責任。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倡導性提示性的規定,沒有具體的罰則。單位和職工的一般違法與職工工傷認定及工傷待遇本身並無必然聯系。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如果單位沒有及時對工傷職工進行救治將對嚴重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條 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需結合《工傷認定辦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各地的地方性規定理解。
第六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准,應當徵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順應了現代社會立法、執法的民主化趨勢,也體現了政府管理方式的不斷進步。
;2. 舍利是什麼
舍利即舍利子(佛陀涅盤火化結晶體)。
舍利是梵語ś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發、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舍利的結晶體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實驗研究方面沒有定論。依據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測則認為舍利子的形成與骨骼和其他物體共同火化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有關;另有民間流傳認為,人久離淫慾,精髓充滿,就會有堅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據緣起性空的義理,佛教認為,舍利子只是物質元素並無靈異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於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概念義釋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視與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後遺體—舍利
舍利是印度語,梵文śarīra,或譯室利羅、設利羅;義「骨身」、「體」、「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本意卻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2]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詞語,完全是從其形狀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後的遺體,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屬的、石質的、陶質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稱為塔,塔是高顯的意思,相當於中國的墳。藏舍利的容器,無論是金屬的石質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裡,也稱為塔。這種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國寶塔的來源。因此,舍利與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為尊敬的對象。而中國對於祖先的遺體,墳墓便成為尊敬對象。[3]
依於尊敬遺體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發、剪下的爪、牙齒、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發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發塔、爪塔、牙塔等。
堅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
2形成原因
佛教論釋
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赴香港供奉[4]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菩薩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難得可貴而受到尊重的。[5-6]近代印光大師也說,舍利子是修行人由於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和丹家所說的精氣神沒有關系。[7]
佛教強調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關,同時依據佛教義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無常」物質性。印順法師認為,舍利子只不過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結的,是物質元素而並無靈異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於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8-9]
原理推測
在實驗研究上,對結晶體舍利子的形成目前沒有定論。大多解釋只是根據現有科學原理來推測。
1.飲食習慣
有認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於僧人長期素食,攝入了大量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反對的說法是,世界上有不計其數的素食者,但是並無舍利子出現。
2.人體骨骼殘余
人體骨骼在燒灼時可能會出現各種形狀的重結晶現象。人體有很多細小骨骼(如指骨、趾骨或耳道內的微小骨骼),少量骨骼經燃燒後因重結晶而產生結晶外觀的「舍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據台灣某佛教網站信息:1998年他們與台灣中科院合作分析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子,發現主要為人骨的成分。而別的科學研究也側面證明了骨骼說。)此外,牙齒也是死者攜帶的隨葬品。牙齒的成分也包括很多無機鹽,其中牙骨質部分與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測牙齒是舍利子的來源。
3.人體結石
有人將舍利子解釋為結石。人體的結石中,膽結石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有機物(膽固醇、膽紅素)和少量碳酸鈣;腎結石和膀胱結石的主要成分是鈣鹽(草酸鈣、磷酸鈣)和別的礦物鹽、尿酸等。其中,後者與骨骼的無機成分(含鈣和磷酸根的無機鹽)有相似之處。但是,作為結石主要成分的鈣質和少量金屬鹽沉澱,在高溫下會變成粉末狀氧化物;其次,反對的觀點認為人體內結石數量極少,並且會導致難以忍受的劇烈絞痛,患者不可能長期忍受痛苦而不延醫求治;再者,不少結石症患者死後火化無一例有結晶體存在,況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幾乎都是身體健康、安詳自在的長壽老人。
4.隨身物
舍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也各不相同;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和水晶;有的透明,而有的像鑽石一樣光彩照人,這樣的形態並非自然生成物。而高僧在火化的時候,有的會佩戴有生前的隨身物品,此外還有一些信徒的供奉物,這些伴隨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許多珍貴的寶石,寶石主要組成成分就是二氧化硅。 這些東西都會隨著高僧的遺體一起進入火化爐。 在火化爐的高溫條件下,這些二氧化硅會被溶解,並與人體骨骼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類似於骨瓷、琉璃、陶瓷之類的物品,舍利子有可能是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的。
5.溫度控制
有說法認為,相對低溫的火化才會形成舍利子,比如古代用木柴做燃料,東南亞國家使用的傳統火化爐則可以產生大量舍利花。專業人士分析過坑面式火化機與爐條式火化機焚化效果的區別,也指出還有存在礦爐渣。而近年來,許多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大德,其實是用現代化的殯儀館用程式控制火化爐焚化的。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認為和火化的溫度控制存在關系。
3舍利的分類
全身和碎身之分
南華寺六祖惠能真身舍利
古印度的吠陀時代,有埋葬和火葬兩種葬法,埋葬保留全身即為全身舍利,火葬即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菩薩處胎經等也有所提及。《法華經》中提到有以佛的全身舍利造塔供養;[10]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即供奉有六祖惠能的全身舍利。
於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法苑珠林》認為:骨舍利為白色,發舍利為黑色,肉舍利為赤色。[11]《釋氏要覽》則提到佛舍利有五色並且不能被損壞。[12]
色身和法身之分
《浴佛功德經》提到,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頌舍利兩種。[13]佛涅槃後,不僅色身遺骨留下舍利,還留下了佛法,並以佛經為載體流傳世間,佛的遺教即為法身舍利(法頌舍利)。
法頌舍利即法身理體的表現,佛法猶如金剛石一般,堅固而不可摧毀,法身是金剛不壞且不生不滅的。將佛法的金剛不壞引申到色身舍利,於是便認為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打不碎的。《法苑珠林》說:「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 」。這里的椎打不碎,便是由法身金剛不壞的思想而來,實則佛的色身照例也要示現無常敗壞。
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常做同等的看待,佛的遺骨被視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如《大般涅槃經》說:「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又說:「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14]
4流傳歷史
佛陀入滅
佛入滅時的情景描繪
佛陀時代的古印度有四種葬法:火葬(荼毗)、水葬、土葬、林葬(棄之森林)。佛把火葬列為諸種葬法之首,[15]佛門一直延續至今。佛入滅前,囑咐弟子收集舍利並且造立塔廟,使得後人在見到佛塔時能思慕如來的造化。[16]佛入滅後,弟子們依照囑托,架起香木焚化佛陀遺體。荼毗後,佛弟子從灰燼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17]
根據現存佛舍利和佛典記載,可以得知佛舍利大致有二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現僅存兩顆)、一截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骨及幾根頭發等;另外一種,是《釋氏要覽》中所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堅固的珠狀舍利子。
八國爭分舍利
《長阿含經》載,佛入滅後,當時的八國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屍那城爭奪佛舍利。起初,當地的末羅人不肯分給,八國派兵並且企圖以武力搶奪。[18]後來徒盧那從中調解,[19]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戰爭,此議被八國所接受。各國分到舍利之後,都帶回國修建寶塔安奉。徒盧那將原來裝過舍利的空瓶也帶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寶塔安置供奉。遲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將佛毗荼之後所遺留的灰炭帶回建塔供養。
因此佛舍利被分葬在十處:摩揭陀國(阿闔世王),毗舍離國(戾車毗族),迦毗羅國(釋迦族),阿勒伽波(跋離族),羅摩邑(拘利耶族),毗塔底波邑(婆羅門),波婆邑(末羅族),拘屍那羅市(末羅族),蓽芭莉邑(孔雀族),香姓婆羅門(徒盧那)。《佛所行贊》對此說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20]
阿育王造塔
現存的位於毗舍離的阿育王石柱[21]
弘佛:佛滅後約二百年,孔雀王朝統治印度,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用極度血腥的戰爭統一了除印度半島南部的所有國土。[22]後來阿育王在沙門感召下懺悔罪行並皈依佛教。為弘揚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立法敕宣示皈依(一些法敕仍保留於世);二是結集經典;[23]三是廣建佛塔供養舍利;四是派僧人到國外傳教。阿育王還親自到佛陀故鄉朝拜,並立石柱記載。
掘塔:阿育王下令發掘八王所建的舍利塔,並在各地重建新塔安奉。《佛國記》等載,有二座塔結構牢固,阿育王未能開掘,傳說因地下有龍王保護。現考古證實,阿育王未發掘的是藍莫塔(位於今印度中部巴斯提縣),法顯、玄奘都曾在印度禮拜過此塔。當時藍莫國使者未能得到舍利,只得帶著灰炭回國。
傳教造塔:阿育王派遣僧團到各地傳教,涉足之處竟拓展到中亞和西亞,最遠到達埃及和希臘。僧團為取得當地人的崇信,便展示佛舍利並建塔供養。對此,《佛祖統紀》神奇的說,阿育王遣使鬼神,一夜之間在各國造了八萬四千塔。[24]
制多崇拜
阿育王派遣到印度南部案達羅國傳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專門以佛舍利為崇拜對象。制多也稱支提,樣式類似塔。有舍利的叫塔,無舍利的叫制多。制多部活動中心在印度東南部的馱那磔迦。這里的佛塔通常被稱「阿摩羅縛提塔」,塔身刻「大制多」銘文,一直保存到公元1895年。
制多有積聚義,意思是佛陀的福德積聚於此,故崇拜制多就是崇拜佛陀。制多一般刻有佛經「法舍利」。從這個角度說,制多崇拜也可看作佛舍利崇拜。大概傳教需要大量舍利,而大天所帶不多,所以想出這個辦法,這也契合佛遺言「以法為師」。
制多崇拜影響較為久長。玄奘記述了一位名叫勝軍的僧人用香泥造塔供養。[25]後來,中國古代寺院建塔,若無佛舍利,則通常將經卷裝入塔中,或在塔身刻寫佛經。這一做法可算作印度制多崇拜的遺緒。
桑奇大塔
迦膩色迦王造塔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與成熟,佛舍利崇拜也向廣度與深度發展。處於小乘向大乘過渡時期的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又一次大規模建塔供養佛舍利。他在乾羅城所建的雀離塔,非常高大奢華,壯麗無比。[26-27]貴霜王朝修建的佛塔壯麗宏偉,最引人注目。留存至今的桑奇大塔始建於阿育王時期。公元一世紀,貴霜王朝以原塔基為核心將其擴大兩倍,又於塔身周圍增設欄桿、石門並飾以雕刻精美的菩提樹、佛足等圖案。此塔為覆缽式,內藏佛骨,頂立傘蓋,塔身周圍浮雕華麗優美。由此可見,貴霜王朝建塔供養佛舍利之規模遠遠超過了阿育王時代。
印度半島的佛舍利崇拜
舍利崇拜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建塔供養;二是圍繞塔舉行盛大法事活動。法顯、玄奘、義凈等都留下了大量有關印度佛舍利信仰方面的資料。他們逗留印度的時間分別是五世紀和七世紀中葉、末葉。法顯在《佛國記》中記載了那竭國頂骨舍利的朝拜盛況。[28]關於此佛頂骨,法顯、道榮、惠生、玄奘等先後都曾瞻禮過。晚於法顯二百年的玄奘、義凈也瞻禮了大量佛舍利。[29]這說明,至七世紀,佛舍利供養仍然屬印度佛教經常性的法事活動。
巡禮印度半島的佛教遺存,參照現存史籍,可以看出,佛舍利崇拜在印度佛教之中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其影響至今仍然不絕如縷。流行於印度佛教的這一崇拜形式,隨著佛教東傳中國的步伐,也被中國僧俗很快接受和發揚。
佛舍利的流布
古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的斗爭異常尖銳。公元前18
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釋迦牟尼佛頭骨舍利
5年,古印度中部與迦王朝補砂密多羅國王以婆羅門為國師,施行全面的殘酷打擊和摧毀佛教的政策,史稱「中印度法難」。此法難迫使一些僧尼從佛塔中搶出佛舍利逃往各地。為了在逃亡中保護佛舍利不被搶去,有的僧人甚至割開皮肉,將舍利藏入,再縫合起來逃出國境。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佛舍利逐漸流散至國外。其中一部分向東傳入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佛教國家;一部分向西傳入了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等佛教國家。
公元三七一年,古印度迦迦國遭到鄰國攻打,國王哥哈塞瓦恐佛牙被敵人搶去,便命女兒赫曼麗將佛牙送往獅子國,交與獅子國的國王吉特剎利彌文供養。這便是現今供奉在斯里蘭卡康堤佛寺的那顆佛牙舍利。另一顆佛牙舍利流散到烏萇國一帶,這就是後來被法獻從於闐請回,現供奉在北京八大處靈光寺內的那顆佛牙舍利。1896年至1898年,英國人柏佩在印度境內發掘出一個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裡面正是佛葬在迦毗羅衛國的舍利。這些舍利送給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佛教國家泰國,後又分出一部分給了日本。
佛舍利東漸
兩漢之際,天竺僧人頻繁來華傳教,佛舍利大量流入中國。習慣直觀感性思維的中國人,難以理解極具理性思辨的佛教義理,而重視祖先崇拜與鬼神祭祀。佛教急速妥協中國固有的信仰傳統,傳教者大肆渲染佛祖神跡,佛舍利無形中被神化為無所不能的靈物。如三國時,康僧會至建業,孫權初不信佛,康僧會為其打制舍利,具觀神奇,孫權大為磋服,於是建寺號建初寺。又《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載,傳教者利用佛舍利的神奇來取信魏明帝,作為傳法開道具。[30]舍利作為傳法信物與崇拜主體,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興教之後,有不可勝計的佛舍利流入中國。
少量舍利亦從中國流傳至新羅和日本等國。僧法獻在於闐國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佛牙今供奉於北京廣濟寺。梁大同五年(539)扶南國遣使獻生犀,梁武帝聽說扶南國有佛發舍利,便派寶雲前往迎取,[31]於是佛發成為兩國通好的信禮。《海東高僧傳》載新羅僧覺德於公元549年入梁迎舍利而還,舍利經中國流入朝鮮而具有了世界影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佛舍利崇拜是佛教中的普遍現象。隋文帝曾廣建寺塔,供奉佛舍利,共修塔113座。即使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前不久的會昌元年二月,京都長安還大肆崇奉佛舍利。[32]又唐代佛教四大靈境,均以佛骨著名。[33]由此可見,唐代時期,安置供奉佛牙、佛骨的佛寺就有數處。其他類型的佛舍利則數不勝數。
3. 中國合同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廢除了「三法」鼎立的局面。合同法統一的原因: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現代經建設的不斷發展,這三部有關合同的法律在實施中暴露出一些問題:第一,國內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技術合同分別適用不同的合同法律,有些共性問題不統一,某些規定較為原則,有的規定不盡一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一部統一的合同法。第二,近年來,在市場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詐,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情況較為突出。在防範合同欺詐,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方面,需作出補充的規定。第三,調整的范圍已不能完全適應,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融資租賃等新的合同種類,委託、行紀合同也日益增多,客觀也需要作也相應規定。縱觀新中國合同法的歷史發展,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在我國承認並發展商品經濟的時期,合同立法就發達,反之,合同立法就停滯,甚至被取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迎來了合同法的春天,與此同時,合同法為市場經濟和微觀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必將更加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4. 歷史變革: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商鞅變法運動壯大了秦國國力,為秦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它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背景
戰國時期形勢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奴隸主的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興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並,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軍事上戰爭頻繁,春秋時期以爭霸戰爭為主,戰國時期以兼並為主,各諸侯國都爭相增強國力以贏得戰爭。富國強兵、贏得戰爭成為變法改革的內在動力。
思想上儒、道、墨、法等學派百家爭鳴,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目的
根本目的:為了富國強兵,在兼並戰爭中取得優勢。
主要目的: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地主階級統治,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准備。
經過
醞釀變法
轅門立木獲人心,商鞅變法壯秦魂!商鞅對於老秦國到底意味著什麼
舌戰群儒
商鞅舌戰群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
立木為信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
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
施展變法
頒布墾草令
主條目: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范。
結果
商鞅變法:是一次王國時代向帝國時代轉型的變法,影響極為深遠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成功的因素
順應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這一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就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商鞅變法得統治者的支持,並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
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行之有效。
商鞅態度堅決,不懼權貴,執法如山,而且取信於民
建立郡縣制,且強調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順利地貫徹執行。
秦國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2]
特點
全面性: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徹底性: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
長期性:先後兩次改革,持續18年。
推行力度大:在商鞅變法過程中,採取嚴厲手段,嚴厲打擊舊貴族,加強思想控制,保證新法得以推行。
成效顯著: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專權,壯大了秦國的國力,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影響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評價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進步之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局限之處
但是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還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5. 教育法的制定晚於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有如何能基於教育法制定
第一,憲法是本法的立法依據。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法律的立法依據和基礎。憲法中有很多涉及義務教育的條款,如第19條規定了國家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第46條規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等。憲法中有關義務教育的條款是制定義務教育法最重要的立法依據。
第二,教育法是本法的立法依據。教育法規體系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是國家制定的以教育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法律法規總和。教育法在教育法規體系中處於第一層次,是以憲法為基礎制定的基本教育法律,主要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性質、任務、教育方針、教育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等。義務教育法是部門教育法,在教育法規體系中處於第二層次,只規定義務教育方面的內容。教育法是教育法規體系中的「母法」,其第18條關於義務教育制度等規定是義務教育法的直接立法依據。由於教育法後於義務教育法制定,因此在本次修訂中,增加規定了「根據教育法制定義務教育法」。
另外,鑒於任何立法都必須理論結合實際,都必須有現實依據。同時,現實情況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立法依據,立法依據中的「法」不僅是指本法,還有一層意思是指法律依據。因此,在修訂過程中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刪去。
6. 最早進行政府道德立法的國家是美國嗎
美國於1978年開始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當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政府道德法案》,1989年又修訂為《政府道德改革法案》。這一法律是美國財產申報制度的藍本,核心是第一篇「聯邦政府官員財務申報公示規定」;經多次修繕並新添配套法規之後,終於演進為一套在形式上較為完善細致的財產申報制度。
申報主體
從規制演進歷程看,美國普通公務員一般不被要求進行財產申報。道德法案規定,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聯邦法官以及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政府機構的所有官員,必須分別於任職前在本系統內申報其本人、配偶及受撫養子女的財產狀況,並按規定程序提交財產狀況的書面報告,上任後還須按月申報。依照美國《政府道德法案》中的涉及申報人員范圍可以概括為三大類:
行政部門需要公開財產申報的有:總統,副總統,政府行政部門行政15級及以上的官員,不在行政級別序列、但是基本工資等於或高於行政15級最低工資120%的官員。上述未能涵蓋,但與制定政策有關的非公開招聘官員、由總統任命的委員會成員、軍職人員工資等於或高於0~7級者、政府各部門任命的法律顧問、郵政總局局長、副局長及郵政系統基本工資等於或高於行政15級最低工資120%的官員,以及其他經政府道德辦公室主任認定的高級官員,政府道德辦公室主任以及政府各部門道德辦公室的主管官員等,也需申報。
立法部門需要公開財產申報的有:所有國會議員,國會雇員中所需申報者為基本工資等於或高於行政15級最低工資120%者,如果某位議員的下屬工作人員中無人的基本工資等於或高於行政15級最低工資120%,則至少要有一位主要助理人員申報和公示其財產。
司法部門需要公開財產申報的有: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大法官,上訴法院法官,地區法院包括海外領地、貿易、稅務、軍事上訴等法院及其他國會立法設立的法院法官,以上法院的雇員其基本工資等於或高於行政15級最低工資120%者。
在美國大約有2.5萬名高級公職人員和政府雇員要申報並公示其財產,加之由各單位內部掌握的秘密申報適用人員,大約30餘萬聯邦政府官員需要進行財產申報。
《政府道德法案》進一步規定,無官職但有意參加競選公職的公民也必須公開其財產和收入。
申報內容
在實際操作中,聯邦政府道德辦公室制定了統一的申報書,把要求申報的財產事項分類列在申報書的表格中。美國公務人員申報財產的范圍較為廣泛,凡憲法容許的和國會明確規定的事項都要申報,依據財產申報書的四張表格的內容,主要分為「勞務所得和投資收益」、「買賣交易」、「贈與和賠償費」、「債務」等內容。申報人的配偶、無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以及在其中有所有權或合夥權利的各種經濟或商業組織的交易,也必須申報。
申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從聯邦政府之外的任何來源得到的超過200美元的紅利、租金、利息、資本利得以及它們的來源、種類和數量或價值,從非親屬收受的累積價值超過250美元的所有禮品,包括來源和禮品說明,價值超過1000美元的貿易或業務投資所得,任一時間對任何債權人負債超過10000美元的債務,本人主要住所除外,超過1000美元的房地產購置、出售或交換,超過1000美元的股票、債券、期權或其他證券的買賣或交換。
當公共行政人員的財產和其擔任的職責相沖突時,美國做出四項規定解決利益沖突:迴避、免除責任、財產處理、合格的盲目與多樣性信託。其中財產處理是指變賣財產;合格的盲目與多樣性信託則指不論採取哪種方法來處理財產,都必須事前詳細申報財產,合格的盲目信託的財產及收益不必申報,凡是不屬於合格的都需要按照投資收益的申報規定進行申報。
申報方式
聯邦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系統所有申報適用對象,包括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和最高法院大法官都必須在就職的30天內向相應部門申報。總統提名、需要由參議院審議批准任命的官員,在總統向參議院提名的5天之內需要全面申報財務狀況。在不遲於第一次提名聽證會舉行的當天,須提交更新報
告,包括收入、年度累積超過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獲得的酬金向慈善機構捐款等。總統或當選總統只要在公開場合宣布打算任命某人擔任某項要職,該人可以在該項宣布後的任何時間提交財務報告,但是不得晚於總統正式向參議院提名後5天。按照聯邦選舉法的規定取得總統、副總統或國會議員候選人資格的30天之內,或者不遲於該選舉年的5月15日,但是最晚不得晚於選舉日的30天之前,上述候選人必須提交財務報告。在一個日歷年內擔任申報適用職務超過60天的官員,須在次年5月15日之前提交包括收入、年度累積超過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獲得的酬金向慈善機構捐款等財務申報。擔任申報適用職務的官員在終止擔任該項職務後的30天內,須提交包括收入、年度累積超過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獲得的酬金向慈善機構捐款等財務申報。
申報受理機構
一般而言,申報適用官員向自己所在部門或將要工作部門的道德官員申報。總統、副總統、獨立檢察官以及獨立檢察官任命的工作人員直接向聯邦道德辦公室主任申報。其他直接向聯邦道德辦公室主任申報的有:郵政總局局長、副局長及郵政系統其他申報適用官員。其他負責接受與發布官員財務申報的機構及其管轄對象是:司法會議——負責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和大法官,上訴法院和地區法院包括海外領地等法院以及其他國會立法設立的法院法官,以及上述法院雇員的申報;各軍兵種部長——負責軍職人員的申報;聯邦選舉委員會——負責總統或副總統候選人的申報;眾議院書記——負責眾議員、眾議員候選人及眾議院管轄機構(如國會圖書館)雇員的申報;參議院秘書——負責參議員、參議員候選人及參議院管轄機構(如政府問責辦公室)雇員的申報。
如果申報者尚未上任,或正在等待有關部門審議批准,或者是民選官員候選人,則接受申報的部門需要將申報材料副本提交相應的機構。而聯邦選舉委員會也必須定期向參、眾兩院的書記或秘書通報候選人登記的進展情況。民眾或民間團體可以到相應的機構去查找自己關注的官員或候選人的財務情況,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或者在競選過程中挑戰該候選人的資格。
申報內容的核實和公開
考慮到公務員人數眾多,因其崗位不同而產生的貪污腐敗的系數大小有別,以及尋求公務員的隱私權與財產申報的平衡等諸多因素,美國最終採取了公開申報與秘密申報兩種類型。依據《政府道德法案》的規定,凡擔負重要決策權和指揮權的官員、高級科技人員、咨詢顧問人員等,必須公開申報本人及其配偶和撫養子女的財產狀況。秘密申報的人員,適用於中、下級官員和雇員,一般由各單位自行確定,一般包括文職GS~15級、軍人0~6級及其以下的官員或雇員,主要指那些從事工程合同、物資采購、執照發放、獎金管理、企業監管、行政執法以及對非聯邦實體產生經濟影響的人員。
申報內容的公示層面,落實公眾監督權。除在國家安全部門工作或其他不宜暴露身份的官員外,屬於公開申報的人員應當遵循公開申報的程序,各受理申報的機關均須向社會公開個人財產報告,任何公民均可查閱或復印;申報結束的15日內,申報資料應向公眾公開,此後6年內,除出於非法目的查閱或公開申報資料將危害國家利益等情形外,任何公眾經申請均可查閱。
申報監察與責任追究
據透明國際清廉指數2012年最新排名,美國得分73,世界清廉排名依然與往年一樣位列十九,在美洲則排名第三,屬於較為清廉的國家。盡管如此,美國本土學者有許多對於美國自身的制度持有批判態度,認為美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鮮明特點也許也正成為其發揮應有功能的內生性桎梏,其不配合較健全的公序良俗、社保法律、法治信念等更無法單挑大樑。
根據《政府道德法案》設立的聯邦政府道德辦公室是美國政府中的實權機構,它由總統直接領導,向總統和國會匯報工作;主要職責是管理政府各級官員的財產申報事務和監督政府官員的道德行為。聯邦政府道德辦公室負責審閱和監察官員財產申報登記表格;一旦發現誰有違法收入,聯邦政府道德辦公室立即處理。
美國財產申報制度要求官員必須按照規定,如實填寫財產申報表格,公開的部分要隨時接受公眾查詢和監督。政府規定了嚴厲的違規處罰措施。如果各部門的道德辦公室或接受申報的機構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某位官員偽造申報信息,或者明知規定但是故意不按時間申報,須將案情通報聯邦司法部長。司法部長將通過地區法院對該名官員提起民事訴訟。偽造申報信息者最高罰金5萬美元,或一年有期徒刑,或二者並罰。明知規定但是故意不按時間申報的最高罰金為5萬美元。一般的逾期申報也會面臨處罰,如果逾期超過30天,包括特殊情況下例如在戰區服務的軍人或在戰區因傷病住院,已經給了寬限但是還逾期30天以上,將被罰款200美元。司法部門可以依據通貨膨脹狀況,對罰款金額作四年一次的法定調整。
7. 合憲性審查制度是一種什麼
憲法監督制度。
合憲性審查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制度,它是一種憲法監督制度。合憲性審查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依據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對憲法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處理的制度。從理論上說,合憲性審查制度是與具有根本法意義的憲法同時產生的,但在實踐中,這一制度的形成要晚於憲法的出現。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決定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
2014年11月4日,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專家提出,法律體系構成部分中有違憲法精神的都應當修改或廢止。同時,要強化違憲糾錯機制,禁止地方制定帶有立法性質的紅頭文件。
8. 離職證明公司應該離職後多久出具
離職證明需要根據各個公司的辦事流程來確定,一般是當天就可以開出來的,最遲不晚於勞動者離職後十五天。在勞動者提出辭職以後,離職手續辦理完畢前,用人單位必須根據《勞動合同法》為勞動者開具離職證明,最晚不得超過十五日。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離職證明的立法本意是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一項附隨義務:不屬於合同內容,但法律規定合同當事人必須履行。
對公司而言:離職證明是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終結勞動關系的明確證據,是對其他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公示。
對離職員工而言:離職證明是轉移社保和申領失業保險金的證明和必要材料。若因公司未開具離職證明,造成離職員工損失的,勞動者有權要求公司賠償。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
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現在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提供上一份工作的離職證明,從而來求證員工的上一份工作是否真實。同時也是為了確定求職者和其上一家公司不存在勞務關系或者是勞務糾紛的證明,如果這時候員工拿不出來離職證明的話,難免會讓自己處於求職的被動一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