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組委會

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組委會

發布時間: 2022-10-20 00:29:20

①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重要

重大意義抄: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內和改善黨的領導;容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② 法治委員會是干什麼的

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組建於2018年。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版改革權方案》。方案稱: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為加強黨中央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更好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負責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2)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組委會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

③ 從依法治國和文化強國的角度,談談我國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你好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版法治文化建
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是建設權社會主義文
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④ 什麼是法治中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貌似只是說說而已

⑤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實施方案

大賽主辦、指導、承辦與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指導單位: 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協同創新與數字治理研究基地
《人民法治》雜志社
承辦單位: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華東政法大學法與社會研究中心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
協辦單位: 從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大賽工作機構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由大賽組織委員會(下文簡稱組委會)統籌安排和指導,組委會下設大賽工作委員會與專業評審委員會。
組委會負責大賽的統籌安排和總體指導,確定大賽規則、目標和程序。由主辦單位、承辦單位與協辦單位共同組成。
工作委員會負責大賽的組織、管理與協調,由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共同組成。下設會務、宣傳、財務三個分委員會以及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華東政法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
專業評審委員會負責確定有關規范及賽題、制訂賽事評審規則和實施細則、評審參賽作品等工作,由法律實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
四、大賽主題
圍繞法治中國建設,2021年大賽包括以下主題(也可自主選題):
1. 如何解決基層司法所在公共法律服務中的缺位問題
2. 人民調解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調解員職業化)
3. 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實際運作及其影響因素
4. 公共法律服務標准化、規范化、精準化
5. 大數據與市域社會治理中的矛盾排查和風險研判
6. 基層軟法治理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7.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與優化營商環境語境下的執法公信力研究
8. 律師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9. 公證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10. 司法鑒定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11. 法治宣傳效能評估模型
五、參賽對象和參賽作品
(一) 參賽對象
關注中國法治進步並對法律實證研究有一定興趣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個人或團隊為單位(原則上每支團隊人數不超過8人)。團隊調查報告的著作權屬於第一作者所在單位。考慮到賽事的公平性,分為本科生組和碩士研究生組,兩組獨立評審、分別設置入圍名單和最終獎項。鼓勵本科生以團隊形式報名參賽。
(二) 參賽作品要求
1. 參賽作品為調查報告,利用現有資料庫(如CGSS等)撰寫報告的不能參賽
2. 選題新穎,並具有理論與應用價值
3. 研究方法運用恰當,包括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4. 格式規范,以《社會學研究》格式為准
5. 正文部分不超過20000字,其他支撐材料可以放在附錄
6. 提交作品為近三年原創作品(即調研時間自2019年起),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已經發表過的作品不得參加本次調研大賽。一經發現,取消參賽資格。
六、賽程賽制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每年舉辦一屆。
本次大賽分為初審、復審、決賽展示三個階段。
(一)初審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6個單位的專家進行評審打分,評審標准包括選題、資料收集與分析、結果呈現、學術規范等,每一參賽作品由多位評委進行評分後,取平均分為該作品最終成績。最終推薦排名本科生組第1-12名、碩士研究生組第1-12名進入復審。
(二)復審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6個單位的專家進行評審打分。評分結構:選題意義20%,內容結構50%,學術規范性30%。每一參賽作品由多位評委進行評分後,取平均分為該作品最終成績。兩組評分第1-6名的作品,共12個參賽作品進入決賽展示環節,第7-12名的作品獲優秀獎。
(三)決賽展示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8個單位的專家進行現場評審打分。參賽選手通過PPT、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現場答辯。每一參賽作品的現場打分取平均分為該作品的最終成績。最終分別評選出本科生組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碩士研究生組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
七、賽事流程
本次大賽採取網上報名方式,參賽選手在截止日期(2021年9月15日24點)前,將報名表(附件1)與參賽作品電子版(統一封面格式見附件1)以郵件形式發送到[email protected]。郵件標題統一格式:「從法杯」大賽+姓名+就讀學校院系。

⑥ 厲行法治的要求

要求:

加強憲法實施,維護憲法尊嚴。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注重和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意味著黨和國家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領域的戰略目標,意味著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全面法治化。在理念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通過國家頂層設計,全面厲行法治,從治理理論、治理目標、治理模式、治理制度等全方位推進。

在內容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推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領域覆蓋的制度安排。

在方式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黨依法執政、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對國家和社會實施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的治國理政方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2、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首先,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只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全領域全方位以法治的手段推進一體化建設,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其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公平正義構成了衡量和評價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基本價值尺度,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

人類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法治發展對於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再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無法外特權」的重要保障。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約束,任何情況下均不能存在法外特權,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特徵,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

3、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推進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提供中國方案。法治與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人類文明進程中現代化與法治化密不可分,隨著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實現法治現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

全面依法治國方略堅持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把握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在規律,體現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擔當和使命,為世界文明社會法治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

⑦ 中國自建國後,法治建設進程共計經歷了哪些階段

1、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勸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

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3、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4、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7)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組委會擴展閱讀

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時,通過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增強立法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關系公眾切身利益或者涉及需要設立普遍的公民義務的法律、法規草案,還要在新聞媒體上全文公布,徵求全體人民的意見。法律、法規通過後,及時在各級人大及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公眾媒體上公開刊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分別將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物業管理條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向社會公布,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就修改文物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等,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

⑧ 中國法治文化宣傳是哪個單位

摘要 法制宣傳中心:政府法制辦公室下屬的事業單位。

⑨ 有沒有中央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辦公室

在我國是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是為了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而成立的領導小組。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調研起草過程中,徵求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的意見,很多地方和部門都提出,建議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因此,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十分必要。

(9)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組委會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為一項涉及面十分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涉及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這么大一個范圍,這么寬的面,需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小組的成立,將以更高的站位克服各種阻力,協調各種組織。

⑩ 淺析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

建設法治化國家,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試談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
摘 要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改革已深入我國各個領域,法治建設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規,創造更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主要論述法治建設在中國的形成歷史與發展,以及它的現實意義。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政治 報告 ,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中央領導人把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此後我國開始走上了法治建設的道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當中,法治建設始終走在最前沿,有了法治的保駕護航才能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 文化 建設提供穩定的環境保障。中國近代的法治建設之路可以說是在曲折中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法治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法治是一種社會狀態,是使個人權利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國家權利能夠得到有效制約的一種平衡狀態。我們在理解法治的時候要把個人權利的保障和控制國家權力結合起來,而不能一分為二。各國的法治總是由各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並與之相適應的。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法治建設它是一種國家制度,是確立一國階級統治關系的基本制度。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成果。中國的法治建設是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法治建設保障的主體是人民的各項合法權利,通過立法、司法、執法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

法治建設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歷史車輪的邁進,從封建社會的人治,到如今改革開放的依法治國,法治國家的建設已經日趨完善。法治說到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象徵,是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重要條件。它的根本目標就在於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公平正義恰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一個進步的社會,它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公平正義,就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文明。

法治建設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法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保障社會各項事務都能在安定有序的環境下運行,是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定團結需要法治的維護。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縱觀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輕視法治建設對治國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值得我們反省的例子比如蘇聯的肅反文化,而在我國輕視法治也曾經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是我國忽視法治建設的典型。這兩次重大錯誤的發生,都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

新社會我國的法治建設又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報告論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明確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並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同時報告還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維”。“法治思維”要求我們對工作方式思想思維進行轉變,宣揚法律精神,捍衛法律原則,將依法行事貫徹實施。可以說這對司法體制改革和司法機關獨立司法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這是培根的 名言 ,相信我們並不陌生。我們要追求公平公正善於運用法治建設國家,運用法律維護社會秩序,在人的能動力作用下將法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同時將法治建設進行到底,用法律進行社會管理,調節社會關系,用法律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回顧我國的法治建設之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是前途卻是光明的。從過去的人治到現如今的法治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國,開創了一片嶄新的局面,在中央集體領導人的帶領下,相信我國的法治建設將會走上更加輝煌的道路。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論文:《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及其建設》
【內容提要】 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及特徵出發,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法治文化 建設途徑

法治作為迄今為止最好的治國理政方式,它不僅是有形的制度,同時也是無形的文化。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實處、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於社會進步與社會和諧,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為支撐。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法治文化是以平等、公正、自由、誠信和人權等為主要 思維方式 和行為方式的文化,本身具有權利和義務一致的規范性。因此,弘揚法治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及特徵

我國著名法學家龔瑞祥教授指出:“所謂‘法治’,不僅僅是指‘以法治國’,還包含著用於法治的法律必須遵循的原則,如‘公正原則’、‘平等原則’、‘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等。也就是說,法律是確定的、公認的理想,而非我們通常所稱的‘長官意志’。法治高於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用以檢驗法律能否生效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體系是一種以“正義”為價值取向的、以西 方法 治文化為範式的、以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顯型結構層面上表現為:制定良好的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組織和法律設施;嚴格的執法和司法程序。在隱型結構層面上主要表現為社會主體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較強的民主意識、正義觀念和權利觀念;法律的權威至上觀念、依法辦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種內容結構和諧統一的法治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是這一法治文化體系的本質所在。而圍繞這一本質展開的各項條件、 措施 和效果,即以法治為特徵的物質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則是這一法治文化體系的具體要求和現實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生成屬於一種“後發混合式”的模式。從其生成的動力來講既有外在動力也有內在動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賴於中國社會的內在力量,這些內在力量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民主政治、法律(良法)、道德、 教育 和社會主體需求的轉向等社會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來法治文化的刺激,特別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這種刺激表現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其獨特性。

1. 民族性。中國傳統法治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積淀的產物,經世代相傳而取得了穩固的地位,形成一種“超穩定形態”,即使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它也會堅守自己的陣地,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法律觀念、法律情感以及行為模式,並已內化為中華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識和行為模式的選擇。

2. 現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現代性表現在它能與當代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伴相生,是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市場經濟呼喚法治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之相適應,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治經濟;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對法治文化也產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法治文化以市場經濟為根據,進行理論創新,以一種新的形式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3. 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開放性表現在它從不固步自封,善於吸收人類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別表現在對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論的移植和借鑒上。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法律趨同化現象的出現,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將互相融合並存,整個人類社會都將向“大同法治世界”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時代性。建設法治文化,不僅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防止權力異化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切權力為人民”的重要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以人民當家作主為邏輯起點,強調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求權力服從於憲法和法律,並使權力始終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軌道上運行。同時,法治文化在為監督與制約國家權力提供思想保障的同時,也通過合理借鑒國外的先進制度並結合中國實踐進行制度創新,從而為權力的有效監督與制約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的歷史時期,僅僅注重對權力進行制約是不夠的。因此,構建法治文化同時還要保障權力的有效行使。權力具有客觀性,只要將權力運用好,就能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但怎樣用好權,從而使權力既有限、又有效地得到行使,必須有賴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引導。法治文化要求國家機關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權力,不越權、不濫權、不惜權,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定職責。同時,法治文化還要求國家機關必須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力。程序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包括維護程序法的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按程序行使權力,從而不僅實現正義,而且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正義,同時提高權力運行的效率,更有效地為人民謀利益。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任何社會建設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也離不開必要的文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之一,可以在多重意義上滿足和諧社會的內在需要。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必須調動整個社會的積極性,使整個社會的成員充滿活力。整個社會成員要充滿活力,要求每個成員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以及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都需要法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也就通過它的這些作用,為社會的和諧提供最生動、最富有生機的力量。和諧社會要謀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有序,都是在規則的基礎上,無規則便無秩序。而在所有的秩序中,法律的秩序規則是最明確、最具有外在強制性的,因此,法律在維護社會安定有序上有著它不同於道德、傳統、習慣的獨特作用。和諧社會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法治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諧社會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沒有法治文化作為基礎是斷不可能的。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報告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中國現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細密的文字法規加一套嚴格的司法體系,而是與億萬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心態以及行為相聯系的”。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制定,更需要人去遵守,如果沒有人的道德信仰、價值理念相配合,再好的制度也會被侵蝕得面目全非。只有當億萬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心態以及行為中,有關法治的價值理念佔有了穩固之地並漸成一種法治文化,並進而成為中國文化傳統內容的一部分時,我國的法治才有了真正堅實的社會人文心理基礎。因此,目前只有努力培養我國民眾的法治理念,建設法治文化,改良、培育中國法治的“土壤”,才可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徑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在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背後,必然存在著一種精神的力量,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一定與該事業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努力。

1. 培育公民對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法治文化的培育旨在為法治國家奠定尊崇法治的社會文化意識基礎。一個社會能否建立起法治,先決條件之一就是這個社會有無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養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治文化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為前提。社會主體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會的靈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仰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法律自身的正義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法律必然體現為一種社會正義。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真誠信仰來自於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和對人類的關愛精神,社會主體正是基於這種信仰而對法律自覺遵守。二是法律實施的正義性。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真誠信仰在於因法律實施的正義而對法律的神聖產生高度認同感,在於法治歷程中對法律強烈的自覺意識。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普法教育,不僅是普及現代 法律知識 ,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逐步實現全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喚起個人的權利意識,才有可能真正樹立起現代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另外,還應該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等良性法律實踐的教育活動,增進公民對訴訟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心理。

2. 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既體現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符合法治文化的一般特徵,又富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因此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和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然而,民族精神在某種意義上說,與法治存在著密切聯系。我們應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納入中華文化體系之中,樹立並維護憲法和法律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融入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體現權利保障和權力制約理念,使法治文化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旦如此,就能進一步發揮憲法和法律的文化功能。使分處各階層的社會成員,能從憲法和法律的實施中獲得切實利益、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並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標志。使之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新載體。

3. 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發展

改革創新是我們時代精神的核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堅持理論創新,推動法治文化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論創新,科學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沒的重大理論問題,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論體系。堅持制度創新,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化政治體製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奠定製度基礎。

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中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環節之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改變原先不合理、不科學的體制.樹立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相應的制度依託。堅持實踐創新,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實踐素材。法治文化是廣大人民的事業,人民群眾的實踐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學昌.試論法治文化的培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7,(7).

[2] 張波.論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多樣性及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J].南京社會科學,2001,(11).

[3] 齊艷苓.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J].理論月刊,2007,(6).

[4] 孫曉媛.論構建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3,(4).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論文:《淺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摘 要】法治建設是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部分、環節都有一個如何科學發展的問題,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法制系統之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需要內在元素自身的協調,應當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只有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依法各個部分或者環節的發展才是協調的、可持續的,也才具有強大的活力。從法律運行來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法律體系來看,各個法律部門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以構建和完善;從法律價值來看,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我國法律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所以,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理論指針。

法治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手段。法治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指國家在多種社會控制手段面前選擇以法律為主的手段進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國”;法治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即“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社會主義法治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優秀成果,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思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內涵十分豐富,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以個人的意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權威的標准。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發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方針,我國的依法治國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30年的法治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4年,這是從人治到法制的轉變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新時期法制建設的開始。但那時法制的主要理念是把法治當作專政的工具,法制對於社會生活、經濟活動、國家制度文明進展的制度價值幾乎沒有。

第二個階段是從1994年到2004年,是政策之治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政策有一定的程序性、權威性和公開性,並以文件、規范、規章等合法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十年裡非常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用政策、文件來治國。政策之治是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法律本身應有的一些基本特徵,而法制要求規范,要求它的規則性具有可預期性以及有相應的司法機構來支持,這些都是政策之治不具備的。

第三個階段從2004年至今,是從政策之治向法治的轉型。這一階段的立法,大多數涉及我國改革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最深層的矛盾、最重大的利益沖突。2004年修憲,第一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私有財產及其權利寫進憲法。其後《物權法》、《 勞動合同 法》的制定,《 公司法 》、《證券法》的修改等都是涉及人們利益的法律。

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要性及問題

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方式、程序必須由法律規定並予以保障。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最可能通過法治的方式表現出來,而社會主義法治也必須從民主中獲得自己政治的和道德的合法性。沒有民主,法治就缺少了其重要的基石。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是法律規則的統治,規則的制定是實行法治的前提。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法律制定的民主程序把人民的意志反映在法律當中,因此,法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

三、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途徑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走依法治國之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勇於創新,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道路。當前,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步伐,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局面。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只有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方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地推進,才能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二)把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的目標。改革開放近二十年以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立法數量急劇增長,初步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三)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改革。經過幾十年特別是近20年的探索,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從總體上講,行政執法工作和司法工作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法律文化,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以繼承、發揚人類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符合人民意願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為其思想基礎與文化資源。我們在普法教育中,要以領導幹部的民主法制教育為重點。只有廣大幹部群眾真正懂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重要意義,才能真正認真地執法、守法、監督法律的實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要在繼承歷史上和國外合理的進步的法律文化基礎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精神,努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參考文獻

[1] 武育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J].理論建設,2006(1):45-48.

[2] 謝鵬程.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J].中國社會科學, 2007(1):79-80.

猜你喜歡:

1.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2.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心得體會

3. 學習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4.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5. 淺析法治社會思修論文

6. 論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
女法官電視劇 發布:2024-11-20 18:43:58 瀏覽:865
侵權法的社會功能 發布:2024-11-20 18:30:50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