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依據對照表

立法依據對照表

發布時間: 2022-10-20 16:11:36

Ⅰ 葫蘆島市政府規章制定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市政府規章行為,保證規章制定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市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制定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

(二)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省政府規章等上位法的規定;

(三)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原則,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五)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六)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市實際,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制定涉及本市重大事項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市委。第六條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市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市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七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市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八條鼓勵公眾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經市政府同意確定為基層立法聯系點,聽取意見和建議。第九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十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一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 項第十二條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擬定市政府年度立法計劃。

縣(市)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市司法行政部門的要求及時申報立法計劃項目。第十三條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立法項目建議。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及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等實際工作需要,直接提出立法項目或交由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意見。第十五條市政府工作部門或者縣(市)區政府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於每年9月30日前向市司法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採取的主要行政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Ⅱ 山西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備案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保障憲法、法律、法規的實施,維護國家法治統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等法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人大常委會)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規范性文件,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具有普遍約束力,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反復適用、公開發布的文件。
國家機關內部的工作制度、機構編制、工作分工、任務分解、人事任免、獎懲、請示、報告等文件,不屬於本條例所稱的規范性文件。第四條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堅持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原則。第五條省、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縣(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承擔備案審查工作的機構(以下統稱備案審查工作機構),負責規范性文件的審查研究、意見匯總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其他工作機構(以下統稱相關委員會),按照職責分工承擔相關領域規范性文件的審查研究工作。
縣級以上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室)負責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的接收、登記、存檔等工作,並將報備的規范性文件分送備案審查工作機構和相關委員會進行審查。第六條備案審查工作機構通過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加強與同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有關工作機構的聯系和協作。第七條省人大常委會應當建立健全備案審查信息平台運行機制,設區的市、縣(市、區)人大常委會應當做好備案審查信息平台的使用管理工作。第八條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二章備案第九條下列規范性文件,應當報送本級人大常委會備案:
(一)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以及人民政府辦公廳(室)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三)各級監察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四)各級人民法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五)各級人民檢察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六)其他應當依法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在報送本級人大常委會備案的同時,還應當報送省人大常委會備案。第十條下列規范性文件,應當報送上一級人大常委會備案:
(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決議、決定;
(二)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對其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作出的解釋;
(三)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作出的決議、決定;
(四)其他應當依法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第十一條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應當確定規范性文件的報送機構,負責規范性文件的報送備案以及與備案審查工作機構的溝通協調。第十二條制定機關應當自規范性文件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送備案。
報送備案的材料包括備案報告、文本、說明,同時通過備案審查信息平台報送電子材料。報送規章備案的,還應當提供立法依據對照表。
紙質材料應當按照公文格式裝訂成冊,一式五份;電子材料應當符合備案審查信息平台的格式標准和要求。
制定機關在每年1月31日前,將上一年度制定、修改和廢止的規范性文件目錄報送負責備案審查的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室)應當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對符合法定范圍和程序、備案材料齊全、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的,予以接收;對不符合法定范圍和程序、備案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的,以電子指令形式予以退回並說明理由。
因備案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標准和要求被退回的,制定機關應當自收到電子指令之日起十日內按照要求重新報送備案。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室)對制定機關的報送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將遲報、漏報等情況予以通報。第三章審查第十五條對規范性文件採取依職權審查、依申請審查、移送審查等方式進行審查。第十六條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發現可能存在違背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等合憲性問題的,由省人大常委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查請求。

Ⅲ 四平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政府規章制定程序,保證政府規章質量,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評估、修改、廢止和解釋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規章制定工作,研究和解決規章制定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負責規章制定的具體工作。
起草單位負責規章的起草、論證,並協助法制部門做好規章制定的相關工作。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及其他有關單位,應當配合做好規章制定的調研、論證等相關工作。第四條規章制定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第二章立項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應當每年向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徵集下一年度規章制定項目,並向社會發布徵集下一年度規章制定建議公告。第六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認為下一年度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規章制定立項申請。
立項申請應當包括制定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依據、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信函、電子郵件等方式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規章制定建議。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可以根據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提出規章制定項目。第九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應當對申報的規章制定項目組織立項論證。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規章制定建議,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認為有必要進行立項論證的,送交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論證,或者自行組織論證。
對起草難度大、涉及多個部門職責以及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的規章制定項目,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立項論證。
未經立項論證的項目,不得列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根據立項論證情況,對規章制定立項申請和規章制定建議進行審查,並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和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詢專家召開論證會,擬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草案,報請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發布實施。
市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一經批准,不得隨意調整,確需調整或者追加規章制定項目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意見,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起草第十一條規章的起草由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中確定的單位承擔。
起草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按照規定的時限完成起草工作。不能按時完成的,應當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作出書面說明。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應當加強對規章起草工作的指導。必要時,可以參與規章的起草工作。第十三條擬制定的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一)涉及政府共同管理行為的;
(二)涉及綜合性管理事務的;
(三)涉及重大應急事項的;
(四)涉及多個部門或者主管部門不明確的;
(五)其他需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的情形。第十四條起草單位起草規章可以邀請有關組織、專家參加,也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專家起草。第十五條起草單位起草規章應當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有關部門、基層組織、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詢專家以及相關公民代表的意見,借鑒省內外立法經驗。
對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規章,起草單位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對涉及重大法律問題或者特殊專業技術問題的規章,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方面的專家或者其他專業人員的意見。第十六條起草的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舉行聽證會:
(一)對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
(二)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
(三)需要聽證的其他情形。第十七條起草的規章內容涉及其他部門職責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起草單位應當認真聽取其他部門的意見,意見合理的,應當予以採納;有爭議的,應當進行協調。經協調仍不能達成一致的,起草單位應當在送審報告中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八條起草單位完成起草工作後,應當將送審報告、規章送審稿、起草說明、立法依據對照表及其電子文本等報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審查。
送審報告主要包括送審規章的名稱、有關部門分歧意見的協調情況和送審建議等。送審報告應當由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有關部門共同起草的,應當由該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
規章送審稿應當經起草單位法制機構審核,由起草單位集體討論決定,並加蓋起草單位公章。
起草說明應當包括制定規章的必要性、起草過程和法律依據、擬確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等。
立法依據對照表應當包括規章送審稿條文及其上位法依據和相關參考資料。

Ⅳ 遼寧省政府規章制定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省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
(二)本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規章的;
(三)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規章的。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科學合理規范權利和義務、行政職權與責任;
(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省政府法制部門(以下簡稱法制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省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法制部門,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七條建立專家咨詢論證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法制部門應當遴選不同領域的專家,經省政府同意聘任為立法咨詢專家,並設置立法咨詢專家庫;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經省政府同意確定為立法基層聯系點。第八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九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法制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規章立法項目建議,並向省政府工作部門印發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書面信函,向法制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第十二條法制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三條省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向法制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決公共管理突出問題的主要制度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對上一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預備項目申請下一年度立項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項目論證報告和修改後的規章初稿。論證報告應當說明論證修改工作情況。第十四條法制部門應當對申請立項的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審查評估、匯總研究,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實精當和立、改、廢並舉的原則,擬定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

Ⅳ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工作程序的規定

第一條為了規范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工作程序,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應當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第三條省人大常委會應當將民族自治地方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列入年度工作要點。第四條省人大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應當及時介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基礎性工作,對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進行審議,形成審議意見後向常委會會議報告。第五條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應當加強與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工作聯系,指導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制訂立法計劃,做好立法項目的論證工作。第六條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在提前介入民族自治地方起草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時,應當及時了解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徵求省人民政府及各有關部門意見的情況;

(二)自治縣起草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徵求上一級人大常委會、人民政府意見的情況;

(三)對法律和行政法規作出變通規定的,與各有關方面協調情況和徵求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意見的情況。第七條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應當將民族自治地方起草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草稿分送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其他有關單位徵求意見;自治縣起草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草稿,還應當徵求其上一級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的意見,並及時將各方面的修改意見與建議向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反饋。第八條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後,由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報請批準的報告,並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文本、說明以及立法依據對照表和其他參考資料。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該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必要性、立法依據、主要內容以及需要特別說明的問題;如有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變通的條款,應當說明情況及理由。第九條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在提請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前,由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徵求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其他有關單位的意見,召開委員會會議對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進行審議,並向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匯報審議情況。

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審議時,可以邀請法制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以及報請批準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人員列席會議。第十條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由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

主任會議認為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建議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提出撤回報告,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

(一)違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

(二)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違背法律、行政法規基本原則的;

(三)有關方面對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有較大意見分歧需要進一步協調研究的。第十一條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由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向常委會會議提出審議意見的報告。第十二條常委會對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不違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不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第十三條常委會會議審議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時,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和報請批準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人員應當列席會議,聽取意見,回答詢問。第十四條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經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後,由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搜集整理審議意見,與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後,形成審議修改情況的匯報,向主任會議匯報。第十五條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根據主任會議意見,代常委會起草批准決定草案,交付常委會會議審議,並派人到分組會議作審議修改情況的匯報。第十六條常委會對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一般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第十七條常委會辦公廳應當在常委會表決報請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後十日內,將表決結果告知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

常委會批準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由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代常委會辦公廳起草批復。批復、條例標准文本和批准決定由常委會辦公廳發送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

Ⅵ 遼寧省政府規章制定辦法(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省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
(二)本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規章的;
(三)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規章的。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科學合理規范權利和義務、行政職權與責任;
(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省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省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法制部門,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七條建立專家咨詢論證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遴選不同領域的專家,經省政府同意聘任為立法咨詢專家,並設置立法咨詢專家庫;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經省政府同意確定為立法基層聯系點。第八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九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規章立法項目建議,並向省政府工作部門印發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書面信函,向省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第十二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三條省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向省司法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決公共管理突出問題的主要制度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對上一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預備項目申請下一年度立項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項目論證報告和修改後的規章初稿。論證報告應當說明論證修改工作情況。第十四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申請立項的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審查評估、匯總研究,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實精當和立、改、廢並舉的原則,擬定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

Ⅶ 2019年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7月28日施行

《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4月29日大連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5月25日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批准,自7月28日起施行。

我市處於我國東部最活躍的郯廬地震帶上,地質構造復雜,多年被國家列為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制定一部具體規范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對於依法推進我市防震減災事業全面發展,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和水平,減少地震災害可能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條例》分為總則、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監督檢查與法律責任、附則等六章,共三十條。《條例》規定的內容十分豐富,有許多引人矚目之處:進一步加強海域地震活動監測預測能力。第九條規定:「市及區(市)縣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海域地震活動的監測預測工作,推進海島地震監測台站建設,提高海域地震活動監測預測能力。」

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工作機制。第十二條規定:「市及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加大對群測群防所需設備和人員培訓的投入,提高群測群防水平。」「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防震減災助理員,負責地震宏觀異常觀測、地震災情速報、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學校、社區和企業事業單位防震減災聯絡員,負責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工作聯絡。」

進一步規范抗震設防要求。第十四條規定:「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重大建設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按照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確定抗震設防要求;(二)一般建設工程按照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或者地震小區劃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三)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第十五條規定,「市及區(市)縣人民政府負責項目審批的部門應當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建設項目管理內容。對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項目申請報告中未包含抗震設防要求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

進一步做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第十九條規定:「市及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利用城市廣場、體育場館、綠地、公園、學校操場等室內外公共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電、排污、物資儲備等設備設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應當設置明顯的指示標識,並向社會公布。」「鼓勵全社會參與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

同時,《條例》還就進一步明確防震減災工作的管理體制、落實抗震性能普查與加固管理、細化地震應急措施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鏈接:《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立法工作方案

《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被批准列為大連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項目,由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提請審議,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作為立法主體,會同市地震局作為草案起草牽頭單位。為確保《條例》起草工作順利進行、按時完成任務,根據《大連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立法法》《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學習借鑒兄弟省市防震減災立法工作的經驗,認真總結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以及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集思廣義,博採眾長,全面推動防震減災依法行政,使該項立法在促進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組織領導

為使《條例》立法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並確保高質量地按時完成立法任務,市人大成立《條例》起草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組。立法工作由《條例》起草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督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由付文茂同志擔任,負責開展具體工作。各成員單位明確職責,協同配合,保證立法工作按時完成。

1、成立《條例》起草領導小組

組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海冰

副組長:市地震局局長王忠國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金明

成員:市地震局副局長李新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巡視員付文茂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科技處處長李一磊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

市地震局震害防禦處處長顧煥良

2、成立專家咨詢組

組長:孫福梁中國地震震害防禦司司長

副組長:唐景見中國地震局法規司副司長

臧偉遼寧省地震局副局長

貴立義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或東財法學院項目負責人)

成員:湯泉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研究員

吳衛國遼寧憲義律師事務所主任

趙安生大連市地震監測中心高工

王桂萱大連大學教授

趙振東大連大學教授

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市地質構造復雜,處在中國東部最活躍的郯廬地震帶上,有九條大的斷裂帶從中穿過,位於7度、8度地震烈度區,歷史上曾發生5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被國家列為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更加密集,經濟資源更加集中。一旦遭遇破壞性地震,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社會影響都將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加嚴重。面對大連市嚴峻的震情形勢,《防震減災條例》將有效規范防震減災活動,對於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中國地震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遼寧省防震減災條例》、《遼寧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相繼出台,制定我市的與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配套法規,對於填補我市防震減災立法空白,克服依法管理防震減災薄弱環節,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法制國家,做好大連市防震減災領域依法行政工作,十分必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

立法主要解決《防震減災法》授權不到位,管理空白,規范過於原則、宏觀、缺少可操作性。另外,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抗震設防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加大防震減災公益宣傳、地震預警體系建設、如何完善和應對新時期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等。

四、立法依據

《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中國地震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遼寧省防震減災條例》、《遼寧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

四、法規主要制度設計擬規范的主要內容

制定大連市防震減災條例落實上位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大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主要對以下防震減災事項做出明確具體規范:

(一)關於地震監測

一是對地震監測台網規劃的編制原則和內容做出進一步明確。

二是對專用地震台網和強震動監測設施做出規定,確定監測信息的報送制度。

三是在地震預測工作方面,就地震監測信息管理、社會地震預測意見受理登記制度和應對地震謠言誤傳事件等做出具體規定。

四是對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建設和管理做出規定。

五是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有關規定。

六是地震預警體系建設問題。

(二)地震災害預防

一是落實上位法和國務院要求規定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在項目可行性論證、土地出讓等行政審批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把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建設項目管理程序。

二是未採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設防措施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應當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和加固。

三是抗震設防要求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採取措施確保重大建設項目抗震能力。

四是防震減災公益宣傳是各級宣傳部門的法定職責,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五是規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原則標准,並向社會公布。

六是加強地震安全社區、地震安全工程、防震減災示範學校建設問題。

七是賦予大連地震主管部門對大連轄區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確認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八是對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加強管理。

(三)地震應急救援

一是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建設。

二是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與緊急調用機制。

(四)地震災害恢復重建

一是過渡性安置點建設。

二是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調查評估。

三是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

(五)防震減災監督

違反本條例規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五、《條例》需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一是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公益宣傳體制機制,形成防震減災宣傳的常態化。各級宣傳主管部門要把防震減災宣傳作為公益宣傳的重要內容,納入全市宣傳規劃。

二是針對地震系統管理體制障礙和弊端,《防震減災法》對社會資源沒有給市縣進行科學合理的進行第一次分配,授權不到位,不利於市縣地震工作開展。黨的十八大關於簡政放權和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新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前題核心。要賦予大連計劃單列市抗震設防要求確認權,從而更好地管理防震減災社會事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簡政放權,部分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由大連市自行確定,徹底扭轉目前的抗震設防省以上地震部門確認,時限由現在的平均兩個月甚至半年,壓縮為10天以內。徹底改變目前的抗震設防要求確認行政審批體制,嚴重影響和制約甚至阻礙生產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狀況。為大大方便使用單位用於規劃設計,及時開展施工建設,真正發揮地震部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有作用。通過立法,賦予計劃單列市、縣審批許可權,使我國地震審批事項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管理體制。

三是如何發揮政府在防震減災工作方面的組織協調、齊抓共管作用,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防震減災事業新局面問題。建設、土地、能源、水務、交通等項目審批部門,要把抗震設防作為項目審批的一項前置要件來抓,與各級地震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提升城鄉綜合防震減災能力。

四是如何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和應用問題。制定相應建設規范和鼓勵政策,調動社會積極性,參與地震安全社會建設。

五是建立健全大連防震減災財政經費投入機制問題。

六是建立地震技術工作成果有償使用、有償服務制度。政府通過有償服務方式,逐步收回財政經費前期投入,做到權利義務對等。

七是建立健全地震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全社會聯動、高效應急管理體制。

八是國際交流合作,國家應急救援等事務的開展。

九是獎勵和罰則以及其他需要規范的事項。

六、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

(一)前期准備和起草《條例(草案)》階段(11月)

擬定立法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組,收集相關資料。根據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實際,市地震局分別邀請了國家地震局2位專家起草、擬定《條例(草案)》初稿。目前,初稿的起草工作已經完成。

(二)立法論證階段(12月)

召開《條例》草案立法論證工作會議,就立法必要性及對《條例(草案)》初稿的條款進行論證,形成《條例(草案)》第二稿。

(三)考察調研階段(1月—3月)

根據立法工作需要,赴市內有關單位和外地進行立法調研,准確把握立法應注意的問題,學習相關立法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借鑒部分省市的經驗和做法。

(四)修改《條例(草案)》階段(4月)

通過市內外實際調研、考察,經反復研究修改,形成《條例(草案)》第三稿。

(五)徵求意見階段(5月)

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個別走訪、座談討論等形式,廣泛徵求市政府相關部門、市人大代表、有關法律專家及調整對象代表(單位或公民)對《條例(草案)》(第三稿)的意見和建議。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牽頭,市地震局具體落實,廣泛徵求政府相關部門意見和建議,完成《條例(草案)》會簽工作。

(六)修改及准備相關材料階段(6月)

結合徵求到的意見和建議對《條例(草案)》(第三稿)進行集中修改,形成送審稿。准備《條例(草案)》正式文本、關於提請審議《條例(草案)》的說明、立法依據對照表、參閱材料及對各方面意見吸納情況的報告等相關材料。

(七)提交審議階段(7月—8月)

7月提交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會議審議,8月提交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初審。

七、幾點要求

(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充分認識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切實做好立法的各項准備、論證、調研、修改工作。

(二)要深入調研,博採眾長。廣泛了解和掌握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聽取和吸納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起草出既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又符合大連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促進我市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三)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此項立法工作任務重、時間緊、涉及范圍廣,要切實做好同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做好對法律專家的咨詢論證工作。工作小組成員要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積極投入到條例起草、論證、調研、修改工作中,確保立法工作順利進行。

(四)要嚴格程序,一絲不苟。立法工作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在開展各項工作中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程序,對調研論證中出現的問題、情況認真對待。

Ⅷ 北海市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條為了規範本市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制定程序,提高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解釋、修改、廢止、清理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市人民政府可以就全市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規章。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依據法律、法規,符合本市實際需要,突出本市特色。第五條市人民政府對規章制定工作實行統一領導。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負責規章制定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
縣(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承擔規章草案的具體起草工作,並配合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做好規章制定的其他工作。第六條規章制定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編制年度規章制定計劃,加強對規章制定工作的統籌安排。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每年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立項建議。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的規章立項建議應當包括規章名稱、制定目的、制定依據以及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設立的主要制度等內容。第九條縣(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在每年9月30日前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立項申請。立項申請徑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
立項申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規章名稱;
(二)制定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有關的法律依據;
(四)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五)擬採取的主要措施、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六)起草單位認為需要說明的其他事項。
縣(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提出立項申請的,應當附著規章初稿。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對立項建議和立項申請匯總研究,提出下一年度市政府規章制定計劃,在每年12月31日前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執行。
規章制定計劃應當明確規章名稱、起草單位、報送審查時間等。
規章制定計劃分為審議類項目和調研類項目。審議類項目應當在當年完成,調研類項目已完成調研的可以優先列入次年的審議類項目。第十一條列入市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的項目,起草單位應當按照計劃組織實施。因特殊情況不能完成的,起草單位應當及時向市人民政府提交書面報告,說明有關情況。第十二條在市政府規章制定計劃之外增加規章制定項目的,應當在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申請,經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審核、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列入規章制定計劃。第十三條規章由申請立項的單位或者主要實施單位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規章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等起草。第十四條起草規章草案應當結合本市實際,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廣泛聽取意見:
(一)規章草案內容涉及其他單位職責的,起草單位應當徵求有關單位意見;
(二)規章草案內容涉及專業技術問題的,起草單位應當組織論證;
(三)規章草案內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起草單位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通過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
(四)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意見。第十五條起草單位應當在規章制定計劃規定的報送審查時間內將下列材料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審查:
(一)報送審查的報告;
(二)規章草案送審稿;
(三)規章草案送審稿起草說明;
(四)徵求意見情況的材料,召開聽證會的應當附有聽證會報告,進行專家論證的應當附有論證會報告;
(五)法律法規依據對照表;
(六)外地立法參考資料等有關材料。第十六條起草單位報送的材料不符合本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可以要求起草單位在15個工作日內補充完善相關材料。起草單位未按要求補充完善的,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將有關材料退回起草單位。第十七條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門負責審查規章草案送審稿,審查內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規章制定原則;
(二)是否與法律法規相符合或者與有關規章相銜接;
(三)是否正確處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四)是否符合立法的技術要求;
(五)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