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面依法治國教案

全面依法治國教案

發布時間: 2022-10-21 23:33:23

❶ 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背景下,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素養際

法律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關注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對依法治國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教育就是要培育各種各類專門人才,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素質中的核心和靈魂,它決定了一個人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怎樣才能擁有一個現代公民所具備的獨立精神和法律素質。法律素質是當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律的軌道。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在行為上做到嚴格依法辦事。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普遍地提升在今天不論那個層次上,也不論對於個人、人群、社會、國家和民族都顯得格外的重要,格外迫切。法律素質的高低有賴於法制教育,特別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更為迫切,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於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法律素質的培植已成為社會和學校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雖然我們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的得到完善,但由於長期「人治」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影響,一直以來,普遍存在對法制教育的認識不足,普法教育形式化、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消極影響和正面宣傳不到位,法制教育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的步伐。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也得不到真正的重視,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膚淺,或者對法律一無所知,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也就再所難免。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強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重要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總體呈現穩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取向是積極、進取、務實的,大多數的大學生能夠遵紀守法。但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價值取向多元化,大學生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在校大學生們處在一個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觀正在確立的過程,造成了大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大學生的心態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特點:第一、社會上及校園里各種不正之風、違法亂紀、腐敗現象對他們的直接侵蝕,道德滑坡,個人主義思想膨賬。第二、近年來一些學生在自我價值的選擇上忽略了奉獻性、趨向功利性,過分強調個人的利益,拜金主義較為嚴重。第三、嚴峻的就業形勢使不少學生心理負擔加重,導致他們看法偏激,對前途憂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軟弱無力,法治在某些層面的缺位,有的學生不懂法,法律意識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我們既要肯定大學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當代大學生,又要看到他們矛盾的一面。針對以上種種情況,學校的法制教育不應削弱,而更應該要得到加強。法制教育的價值在於倡導法治精神,它以確認法律的權威性和至上性、確認社會運行主要靠法律制度來規范與調節、培植法律信仰為核心,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來滿足法治社會的需要。法制教育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強化學生主體的法律意識,引導大學生尊敬和崇尚法律,引導他們對有關的法律問題進行思考。作為社會的主人應該熱愛生活,積極思考,勇於探索,關注社會的發展。在社會走向法治的過程中,,每個大學生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質,提高自我維權的能力,也是提高整個民族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制教育必須貫徹「法律的國家意志性」、「法律的極大權威性」等法律思想,引導學生進入「法律評價」的空間,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公平」、「公正」、「正義」,追求公平、公正、正義是人類的理想,正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夠公平、公正、正義,我們才更應努力去追求這種人類的理想。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思考,由道德教育引導入門,通過法律認識、法律評價兩個環節,了解法律、學習法律,既能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又能把學法與育人有機統一起來。
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觀念,與時俱進、與人俱進。
面對當代大學生,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教育觀念滯後、內容僵化、方法簡單等問題,不能及時適應形式發展的需要。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會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體、客體、內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創新,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類型增多,教育的形式不斷多樣化,以上種種新變化都對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作為法制教育工作者是法制教育活動的主體,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其對學生的影響具有關鍵意義,他們必須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堅定政治信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為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1)必須在觀念上創新,不能以舊觀念看新問題,應隨著法治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為社會培育大批具備法律素質的普通公民;(2)必須在教學內容上創新,法律是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地制定、頒布,法律制度在不斷地完善,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反映這種發展和變化;(3)必須在教學手段、方式上創新,呆板的、強制性的灌輸已不能奏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主動性;(4)必須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精神、引導學生對法律價值的關懷為主要任務,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一切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為准繩,使這種思想深入人心,並內化為其行為的標准。
法制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我們要實實在在地讓法律知識進入學生的頭腦,就要改變以下的做法,把課本的一些內容簡單向學生介紹一下,把案例當故事講一下,把一些法律條文讀一下,最後對學生考一下,把分數記一下。
當然,法律精神的養成不是僅僅靠大學的幾年學習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一個人長時間的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通過學習各種法律知識,以及在一個人人都自覺遵守法律和各種規則、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而不斷養成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法制教育需要校園法治文化的支持,還要善於利用社會環境的力量。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仍然是培養他們的法律精神和依法辦事能力的重要一環。
三、以《法律基礎》課教學為主要渠道,灌輸法律的有關知識。
必須要充分利用高校所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法律基礎》,《法律基礎》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實質上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本課程的教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精神和規定。圍繞著「法」為核心,做到學法、知法,使大學生形成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評價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守法行為習慣,真正懂得以法律規范來規范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達到預防違法犯罪、減少違法犯罪、甚至杜絕違法犯罪的效果。
要在極少的教學學時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面臨的困難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形式、手段與學生實際及需要產生背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學時少與繁多的教學內容形成極大的矛盾,教師在授課時受時間的限制,難以面面俱到。要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突出重點內容,優化組合不同章節的內容,可以採用專題的形式並穿插典型案例來講述,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介紹較多的內容,具體的可分為以下幾個專題:
1、法學基礎理論專題:著重介紹法的產生、本質和特點,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依法治國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2、憲法專題:著重介紹憲法作為國家根本**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明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3、部門法專題:給學生簡要介紹我國的行政法刑法民法(包括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4、程序法專題:讓學生了解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一些具體的訴訟制度,如「兩審終審制」、「公開審判制」、「合議制」、「迴避制」、等,樹立正確的司法獨立和訴訟公正的觀念。
在形式上可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學生討論,利用幻燈片、電視、多媒體等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圖文並貌地向學生介紹更多的法律內容。還可舉辦法制講座、旁聽法庭的庭審,分析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案例中學習法律。通過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這比用單一的灌輸手段效果更為理想。
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 它是一項艱苦的系統工程,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各個環節緊密配合,只有全社會都提高了認識,都重視法制教育,大學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

❷ 舉例說明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法律程序很重要,在英美法系國家表現的尤為突出,西方一些法學家甚至認為程序法是實體法的基礎,其實很有道理,你可以仔細想一想,在我們國家,不缺實體法,缺的就是程序法,只有程序法完善了,實體法才能得到真正的遵守

❸ (2011版)思想品德課程標准修訂的工作原則是什麼

本課程標準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一系列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精神的重要渠道,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起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與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初中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性 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性 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以認識自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與初中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緊密聯系,是對學生在這些領域中的體驗、認識和遇到的問題所進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煉。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課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熱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對社會、國家、世界有見識和負責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社會要求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更好地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本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類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 珍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約。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
●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於創新。
● 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
● 熱愛集體,敢於競爭,善於合作,有奉獻精神。
● 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二)能力
● 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適、自我控制。
● 掌握愛護環境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 逐步掌握交往與溝通的技能,學習並運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能夠積極適應信息化社會。
● 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能夠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 領會法律的意義,初步學會運用法律自我保護、維護合法權益。
(三)知識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徵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認識個體成長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 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道德規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 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國策以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初步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狀況。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認識自我
(一)成長中的我
目標:
——正確認識自我的生理與心理變化,體驗青春期的美好與煩惱。
——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客觀地評價自己,積極接納自己,逐步養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協調生理與心理的和諧發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體會青春期的美好,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
1.3 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
1.4 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
1.5 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
1.6 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能夠客觀地認知自我,積極接納自我,形成比較清晰的自我整體形象。
分組討論當自己情緒沖動或低落時的表現並和老師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傾訴、轉移、換位、自我寬慰等方法,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洩。
搜集「戰勝困難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事例,討論人應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開展「青春日記」活動,記錄心路的歷程和對成長的思考。

(二)自尊自強
目標:
——體會生命的可貴,熱愛生活。
——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
——能夠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學習基本的自救自護常識,懂得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
2.2 知恥、自尊,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2.3 體驗行為和後果的聯系,懂得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4 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
2.5 體會生命的價值,知道實現人生意義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2.6 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以「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夥伴」為主題,作一次本地區的植物動物物種及其生存狀況的調查,觀察每個物種及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體會生命世界的神奇。
通過觀看紀錄片、圖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學習一些自護、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識。
列舉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圍繞自己和同學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義」開展一次主題討論。
開展一次「行為後果體驗」活動,以增強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三)學法知法
目標:
——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體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義。
——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法律意識。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一定製裁。
3.3 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掌握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3.4 懂得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運用法律武器,依靠執法、司法機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搜集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典型案例,討論和說明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意義。
列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表現,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查閱有關法規,了解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和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在承擔刑事責任上的不同規定,討論這樣規定的依據。
結合本地實際,以生活中的案例,討論和說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我與他人和集體
(一)交往與溝通
目標:
——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
——善於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1.2 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現象及危害,積極與同學、朋友和成人交往,養成誠實、熱情、開朗的性格。
1.3 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技巧,調試「逆反」心理。
1.4 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把握尺度與原則,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同齡人交往。
1.5 了解教師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1.6 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合作與競爭,養成尊重他人、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品質。
1.7 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校活動,並發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領會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以及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輕聲細語的不同感受,體會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回憶自己和父母當時的表現、感受,交流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采訪老師,內容包括該老師對其所教學科的認識、對班級的評價和期望、生活中的煩惱和歡樂等,根據采訪寫出報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學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跡,體會同學友誼的珍貴。
開展多樣化的班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體會溫暖與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
目標:
——知道孝敬父母和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做一個誠實的人。
——學會感恩、關心、尊重、寬容、理解他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代際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2.2 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正確認識、體會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努力做誠實的人。
2.3 尊重、幫助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與人為善。
2.4 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
2.5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公共秩序。
2.6 懂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平等的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舉辦搜集「父母說得最多的十句話」活動,嘗試理解父母「源於愛」的初衷,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
以誠信為題展開一次課堂討論。
用小組內交流的方式討論在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或其他方式來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問題做一次課堂討論,理解平等主要表現在人格與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現在經濟地位上。
分組搜集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的獨特文化,認識各地文化的多樣性,體驗文化的豐富性。

(三) 權利與義務
目標: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掌握與個體成長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法律知識,做到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懂得要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3.4 知道法律能夠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搜集因侵犯人身權利而受到法律嚴厲懲處的案例,說明公民的人身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並討論維護人身權利的途徑和方法。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維護受教育權利的途徑。
搜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討論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三、我與國家和社會
(一)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目標:
——認識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關心祖國的發展和命運。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正確認識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1.2 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克服厭學情緒和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成就動機,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准備。
1.3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1.4 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媒介,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態度。
1.5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
選取一個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或現象,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與同學交流。
回憶童年的游戲活動,討論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之間相互矛盾與相互促進並存的關系,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和游戲觀。
聯系「追星」現象和「小團體」現象,討論在生活中如何正確把握從眾心理。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網路的利與弊」課堂辯論會,形成對網路的正確認識。
舉行「祖國發展我成長」的主題班會,認識祖國發展的大好形勢,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承擔社會責任
目標:
——認識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
——懂得公平需要正義,激發社會正義感。
——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有時候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後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2.2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
2.3 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逐步樹立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2.4 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於社會穩定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矛盾,理解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系。
2.5 懂得正義要求每一個人都遵守社會規則,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有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考察社區內殘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難,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善的建議。組織一次志願者活動,在社區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公益服務。
搜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活動案例,體認志願者活動是個人參與社會事務,履行公民義務、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

(三)法律與秩序
目標:
——知道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增強法律意識。
——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組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樹立憲法意識。
3.2 知道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處罰。
3.3 了解建立健全監督和制約機制是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加強公民權利意識,學會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3.4 知道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3.5 懂得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結合具體案例,討論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憲法在我心中」的主題活動。
搜集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受到法律處罰的案例,說明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開展「我是中國公民」主題活動,討論群眾舉報和輿論監督對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的作用。
以「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為主題,設計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保護環境的主題活動,並進行相應的實踐。
結合本地實際,以「維護國家各民族的團結」為主題,開展一次主題活動。

(四)認識國情,愛我中華
目標:
——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了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增強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使命感與自信心。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4.1 感受身邊的變化,知道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了解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2 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主要任務和意義。知道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4.3 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知道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要求。
4.4 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4.5 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4.6 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4.7 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與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的意識。
4.8 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
4.9 認識樹立全球觀念的重要性,體會時代精神的對年輕一代的要求,有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意願和意識。
搜集反映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中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討論變化的原因,感受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領導核心。
以「我的理想和選擇」為題,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探討為實現理想應該如何努力。
查閱歷史資料,知道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深刻含義。利用相關知識設計知識問答等活動。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資源短缺問題,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討論共同設計一個珍惜資源的宣傳標語。
以世界地圖為依託,開展「我在地圖上旅行」的演講活動,收集不同國家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素材,積極感受「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教材編寫建議
教材要以遵循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課程標准為依據,以現實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所面臨的各種現象和實際問題為基礎,創造性地編寫教材。
(一)准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堅持正確的導向
教材編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創造性地體現和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本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導向作用。
(二)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與生活的聯系
以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水平為基礎,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問題、實際事例作為主要素材進行提煉,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負面影響和空洞說教。
(三)體現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突出思想品德學習特性
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呈現要依據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學生能夠接受、樂於參與以及有效促使學生思維的方式組織和表述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教學內容,從而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
(四)倡導以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興趣
以生活主題為編寫方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統籌設計教材結構,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從初中生的特點和需要出發,通過生活實例和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體現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設計開放性的、形式多樣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練習題,以激發學生自學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應充分考慮和體現不同地區的特點
在保證達到課程標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編寫在內容和呈現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適應不同地區及城鄉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建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並優化校內外各種資源,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豐富教材內容,有效落實課程目標。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把參與的過程視為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要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使學生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課程資源,體現教育性。
2.綜合性原則——盡量組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因地制宜原則——要從當地和學校實際出發,重視對本土資源尤其是農村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地取材,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價值。
4.實效性原則——根據資源的不同特點,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三)主要的課程資源
文本資源:圖書(包括教材)、報紙、雜志、照片、地圖、圖表等。
音像資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育軟體等。
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
網路資源:利用視聽教室和電腦、多媒體所提供的資源。
此外,學生、家長、教師、鄰居、其他社會人士以及社區都可作為資源來開發。

❹ 新形勢下班主任怎樣開展法制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法制教育網路體系
學校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作,涉及范圍廣泛,需要社會的支持,家庭的配合,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建立一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網路體系,從而形成合力,共同承擔法制教育責任。
建立法制教育網路,首先,學校要組織有關教師和兼職輔導員或法制副校長等法制工作者結合我國普法要求和本校實際,研究分析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狀況,共同研製法制教育大綱,編訂貼近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做到學生有教材,教學有依據,由此形成一支法制教育的骨幹隊伍;根據本地實際挖掘並引用社會教育資源,建立校外法制教育活動基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 其次,學校成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共同挑起法制教育的擔子,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加強與家長溝通交流,引導他們關注子女的健康成長,充分認識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家裡能言傳身教,做出表率,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使之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從而通過家庭支持、家長配合,使之形成家校合力。
再次,學校還要協同社會力量,聯系居委會、村委會等社區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區活動,了解社區存在的有關法制方面的問題,並邀請兼職輔導員或兼職法制副校長作社會法制形勢報告和專題講座,讓廣大學生在社區活動中了解社會法制動態,更好在接受教育。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形成一張密切配合的法制教育網,良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風尚才能形成,學校的校風才能進一步純化,全民族的素質才能提高。
二、健全有力的學校法制教育有序管理體系
在國家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日益成為社會風尚,新形勢下,許多學校適時提出了依法治校的新理念,這將進一步促進法制教育良好環境的形成。但要有效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學校仍須將法制教育納入每年或每學期的德育工作計劃中,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計劃,努力做到活動有計劃、課時有保證,(可使用班會課,團隊活動課等)、課堂有教師,(最好是班主任或政治課教師),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把法制教育落實到日常具體的工作中,努力形成有序管理體系,如:在保護學生信件往來和自由權利方面,班主任不扣留、私拆學生的信件;在批評教育學生時,老師要合理合法地處罰學生,不得體罰學生,不得侵犯學生受法律保護的人格尊嚴,名譽等權利;在保護學生隱私權方面,對學生分數排位特別是後進生要嚴加保密,盡量做到不公開排隊、不分檔;在收費方面,學校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標准,不得擅自更改或變項提高標准。學校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的落實,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和法制,嚴格按章、按法辦事,自覺維護校紀校規和國法的良好氛圍,使置身於其中的全體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於用法、勇於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這樣,才能形成學校法制教育的有序管理體系,才能實現學校法制教育的培養目標。
三、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在學校,讓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是課堂,開展法制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仍應是課堂。有效開展法制教育活動需要有一定的課時保證和科學的計劃安
排,需要有穩定的師資隊伍,班主任和政治課教師理應成為學校法制教育課的主要承擔者,政教處(德育處)、學生會、團隊等行政領導成為法制教育的組織者,也可作為承擔者。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克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和空洞泛味的說教,要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克服教學中的框框條條的過度理論化。在教學形式上,要視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採取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方式。如,請法律工作者來講授與走出去考察結合起來,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與熱點典型案例的分析結合起來,課堂教師的教學與課外聘任的專職輔導員的輔導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積極採用講解與討論相結合,質疑與解答相結合,交流與考查相結合等方法,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通過上述措施的落實,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擴展學生的法制視野,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四、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第二課堂
法治社會,法律的作用無處不在,在現實生活中,每人每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法打交道。因此,學生接受法制教育光靠課堂的有限時間和有限空間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積極廣泛開展靈活多樣的法制教育第二課堂,進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如,利用每周團隊活動、班會等活動課舉行法制徵文比賽、模擬法庭、學生行為自律仲裁庭、案例分析會、放映法制影片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利用黑板報、校廣播台、校電視台、牆報畫廊等宣傳陣地,進行法制教育宣傳活動;利用法制教育基地,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收看電視等活動。通過上述活動載體寓教育於活動中,既增強了學校法制教育實效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法制知識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校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必須堅持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既要克服教育中缺乏實際內容的形式主義,又要克服教育中機械僵化的教條主義,持之以恆,長抓不懈,學校法制教育終將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結出豐碩之果。

❺ 什麼是錯誤的思想

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屬於理性認識。一般也稱「觀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沒有絕對錯誤,只有相對錯誤。如果兩個人的思想觀念相悖甚至對立,那麼他們的思想觀念就互為錯誤。

❻ 人防教育的目的與意義教案

人防法治宣傳教育,主要是指由各級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組織,對各級機關、行政執法人員和廣大社會群眾開展的人民防空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開展人防法治宣傳教育,目的就是要讓全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了解、掌握和遵守人民防空法律法規,增強國防觀念和民防意識,自覺履行人民防空義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也是要使各級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人防機關的同志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防法治宣傳教育是人民防空宣傳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七五」普法規劃和「誰執法、誰普法」原則,加強人防法治宣傳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和法治人防一體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提高社會公眾人防法律意識的重要措施,是建設能打仗、打勝仗的現代人民防空的迫切需要,是人防機關的重要工作任務。

❼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進行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師「既注重教書,更注重育人」的一項常規。中學思想品德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塑造的重要實現方式,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加強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功能性需要,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義不容辭的職責。那麼,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提高教師法制意識,率先垂範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法制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師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識、掌握了豐富的法律知識,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融會貫通,使思想品德教學更加生動風趣、游刃有餘,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

其次,教師要遵紀守法、率先垂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工作不只是傳授知識,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喚醒情感,教師的巨大力量在於做出榜樣、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身教勝於言教,必須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只有身正為范、遵紀守法為先,對學生進行的法制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才會點石成金。

二、結合教材內容,強化法制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知識內容選擇一些法律當中典型的案例來引發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要充分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討論、辯論,讓學生從中去理解法律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起到引導和總結作用。

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識,如教材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有關保護隱私、保護受教育權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內容等。課本內容緊貼學生實際和時代特點,選材豐富多彩,並且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來編寫的,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接受。如《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內容,涉及到七、八、九三個年級的學生,這就為我們切實利用思想品德課教學對學生進行進行知識鏈接式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精神和規定提供了便利。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和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只有將法制教育融入到品德學科教學中,才能避免把法律當標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怪相,才能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注重課堂體驗,落實法制教育

「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將法制教育融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豐富學生們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法制教育活動,在教育中育人。如參加法制講座和模擬法庭、法制圖片展、觀看法制教育光碟、法律知識競賽、失足青少年現身說法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體驗法律的作用,並引導學生養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維權的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觸發學生對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別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案例和材料,並把這些案例、材料製成電腦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以案說法。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興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調動學生學法的積極性,遵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發展規律,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體驗來理解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法制教學和教育,能更加有效地處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發生的突發事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尊重他人隱私,在體驗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覺悟。可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讓法治意識深深地紮根到每個同學的心田裡。

四、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與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滲透法制教育

教育無小事,要想減少青少年犯罪首先就要從預防入手,讓他們懂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制意識,自覺地遠離罪惡。在學生日常管理實踐中,要善於抓住發生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小事,適時地利用板報、牆報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收集整理法律知識和案例資料,讓他們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提高法律意識。如針對學生上課遲到、上課不注意聽講、不完成作業、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等現象,幫助學生分析這些問題的危害性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認清「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等錯誤認識的危害性——「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墮落為落後的差生或走上犯罪的道路」,促使其時刻記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五、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關注社會熱點,弘揚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簡單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弘揚法制思想。除了課堂上下功夫外,還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弘揚法制思想。教學實踐中,特別要求學生關注新聞上連續報道的坍塌、爆炸、車災、打架斗毆事件,以及近期央視「今日說法」、「法制頻道」、「與法同行」、「焦點訪談」等內容,通過合理引導,組織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們心靈上震撼;可開展「法制知識競賽」、「法制教育作文競賽」、「法制教育手抄報競賽」,使他們認識到「法盲」會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才不會讓法盲的悲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還可以促使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總之,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合和滲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結合學科進行有機滲透更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這樣,學生們才能從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圍里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❽ 請問: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麼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這個總目標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8)全面依法治國教案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我們黨清醒認識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深刻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提出來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當今世界,由於各國歷史、文化和發展道路的不同,存在著不同的法律制度模式和法治體系。提出這個總目標,就是要明確宣示,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堅定不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堅持我國法治的社會主義性質,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

明確這一根本性問題,有利於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和歷史任務,有利於統一思想、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識,排除和澄清各種模糊認識,保障依法治國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