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初四

法治初四

發布時間: 2022-10-23 02:27:21

1. 初中各科滿分是多少

一般地區: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各100分。總分760。

廣州地區:語150,數150,英135+15(那15分是口語分),政100,物100,化100,體育60,總分 810。

成都地區:語數外各150,共450; 物理 A卷100/2 + B卷20 =70; 化學100/2=50 (物化都要摺合分數,這當中還包括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給10分,再摺合到總分中)。

體育50(坐位體前屈15+ 立定跳遠20+ 長跑15); 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各20分(100分卷考上80就是20了,往後就只有16,12,8三個分數段),共計:700

江西地區:語文、數學、英語120;物理、化學100;政治70、歷史50(一堂考試),體育30(9分是平時表現,其他是當時的考試成績)。

(1)法治初四擴展閱讀:

初中的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其中物理初二開始學、化學初三開始學。

初一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

初二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

初三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思想品德、體育、信息技術。

2. 關於春節的諺語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吊酉、三十的夜裡鬧一宿。

解釋:二十三放糖瓜給灶王爺甜嘴,二十四大掃除,二十五粘窗花,二十六燉肉,二十七殺雞,二十八發面,二十九准備酒,三十的夜裡全家團聚守歲過年,說的是年前一周的准備,多指古時人家過年的方式。

2、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面團,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竄湯丸,正月十五元霄圓。

解釋:從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食,指的是過年時候的生活內容。

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解釋:勸告小孩子不要急著吃好東西,過了臘八,年就快要到了。

4、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解釋:過了小寒大寒兩年節氣,就要准備殺豬過新年了。

5、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

解釋:三十兒前是一歲,過了三十這一夜又是一歲,三更這一個時間段,連著兩年。

6、有錢人過年,無錢人過關。

解釋:富裕的人可以買喜歡的東西,高興的過年;貧窮的人想買卻有心無力,過年是一道難關。

7、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

解釋:小孩子盼望過年有新衣美食,成年人盼望的是種田豐富有收入能養家。

8、有錢沒錢,團聚過年。

解釋:無論是否富裕,團聚才是過年的根本

3. 給幾個中國諺語呀

A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B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
白米飯好吃,五穀田難種。
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飽帶飢糧,晴帶雨傘。
爆飲爆食易生病,定時定量保康寧。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來窮。
不怕事難,就怕手懶。
不怕天寒地凍,就怕手腳不動。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圖便宜不上當,貪圖便宜吃大虧。
不笑補,不笑破,只笑日子不會過。
C
槽里無食豬拱豬,分贓不均狗咬狗。
草若無心不發芽,人若無心不發達。
饞人家裡沒飯吃,懶人家裡沒柴燒。
常賭無贏家。
常罵不驚,常打不怕。
常說口裡順,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到無時想有時。
長江不拒細流,泰山不擇土石。
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
長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裡有狗好看門。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車有車道,馬有馬路。
撐痢疾,餓傷寒。
撐死膽大的人,餓死膽小的鬼。
秤能稱輕重,話能量人心。
秤砣雖小,能壓千斤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從小差一歲,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飯能養人,破衣破褲能遮寒。
粗飯養人,粗活益身。
粗絲難織細絹,粗人難做細活。
寸草鍘三刀,料少也長膘。
D
打不幹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氣。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勸一邊,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
打鐵看火候,莊稼趕時候。
打魚的不離水邊,打柴的不離山邊。
打魚靠網,打狼靠棒。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路不走草成窩,好歌不唱忘記多。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東西越用越少,學問越學越多。
冬吃蘿卜夏吃薑,醫生不老開葯方。
冬天既然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痘要結,麻要泄。
讀書不想,隔靴撓癢。
讀書須用心,一字值千金。
賭錢眾人罵,讀書眾人誇。
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後炮。
多行不義必自毖。
E
惡人心,海底針。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兒大不由爺,女大不由娘。
兒大分家,樹大分杈。
耳不聽不煩,眼不見不饞。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F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飯前一碗湯,氣死好葯方。
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
蜂多出王,人多出將。
逢惡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
G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勢走。
狗急跳牆,人急懸梁。
狗記路,貓記家。
姑娘講綉花,秀才講文章。
鼓不打不響,鍾不敲不鳴。
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
鼓要打到點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風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乖子看一眼,獃子看到晚。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官不貪財,狗不吃屎。
廣交不如擇友,投師不如訪友。
鍋不打不漏,話不說不透。
國亂思良相,家貧思賢妻。
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過頭話少說,過頭事少做。
寒從足下起,火從頭上生。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
H
好吃甜的,找賣糖的;好吃酸的,找賣醋的。
[諺語]

諺語
好處著手,壞處著想。
好狗不跳,好貓不叫。
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好鼓一打就響,好燈一撥就亮。
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
好漢死在戰場,懶漢死在炕上。
好花開不敗,好事說不壞。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好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好客的朋友多,好說的廢話多。
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
好鐵要經三回爐,好書要經百回讀。
好種出好苗,好樹結好桃。
和尚不說鬼,袋裡沒有米。
河長多灘,路長多彎。
河有兩岸,事有兩面。
虎不怕山高,魚不怕水深。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難防。
虎到中堂,家敗人亡。
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
虎死不變形,狼死不變性。
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話不要說死,路不要走絕。
話多了不甜,膠多了不粘。
會打會算,錢糧不斷。
會怪怪自己,不會怪怪別人。
會過不會過,少養張口貨。
會說的惹人笑,不會說的惹人跳。
會說的說一句,不會說的說十句。
會笑的人笑到最後。
會寫的坐著,會唱的站著。
火大無濕柴,功到事不難。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火燒一大片,水流一條線。
火要空心,人要虛心。
火越燒越旺,人越干越壯。
貨買三家不吃虧,路走三遭不陌生。
J
積善三年人不知,作惡一日遠近聞。
積少成多,積惡成禍。
擠瘡不留膿,免受二回痛。
家常飯好吃,常調官難做。
家合萬事興。
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有一老,猶如一寶。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見強不怕,遇弱不欺。
薑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交人交心,澆樹澆根。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於無知。
腳長沾露水,嘴長惹是非。
教人教心,澆花澆根。
解鈴還須系鈴人。
戒酒戒頭一盅,戒煙戒頭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涼水。
近河莫枉費水,近山莫枉燒柴。
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盡信書不如無書。
經常用的鑰匙總是閃光的。
井掏三遍吃甜水,人走三省見識廣。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
靜時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酒杯雖小淹死人。
救人救到底,擺渡到岸邊。
決心要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
K
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開頭飯好吃,開頭話難說。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
炕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賭。
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捶。
懶漢下地事多,懶驢上套屎多。
懶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懶人用長線,拙人用彎針。
L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
浪子回頭金不換。
勞動出智慧,實踐出真知。
老貓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冷粥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
禮多人不怪,油多不壞菜。
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行如風。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量大福大,心寬屋寬。
鄰舍好,無價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龍無雲不行,魚無水不生。
路不平,眾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濕早脫鞋,遇事早安排。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路有千條,理只一條。
驢騎後,馬騎前,騾子騎在腰中間。
M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進屋要偷雞。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罵人罵臟口,打人打傷手。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買瓜看皮,扎針看孔。
買雞看爪,買鴨看嘴。
買鑼要打,買傘要撐。
買賣不成仁義在。
買賣不懂行,瞎子撞南牆。
買時得買,賣時得賣。
賣瓜不說瓜苦,賣鹽不說鹽淡。
賣主怪腳,買主怪鞋。
滿招損,謙受益。
慢病在養,急病在治。
貓跟飯碗,狗跟主人。
貓怕過冬,狗怕過夏。
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垮家當。
沒錢時挨餓,有錢時擺闊。
沒有不上鉤的魚,沒有不上竿的猴。
沒有大糞臭,哪來五穀香。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蜜多不甜,油多不香。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說假話。
磨刀不誤砍柴功。
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
莫饞人富,莫嫌人窮。
莫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
莫看強盜吃肉,要看強盜受罰。
莫學燈籠千隻眼,要學蠟燭一條心。
謀官如鼠,得官如虎。
母大兒肥,種好苗壯。
N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年紀不饒人,節令不饒天。
念書不用功,等於白搭工。
娘家的飯香,婆家的飯長。
鳥貴有翼,人貴有志。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
鳥無翅不飛,魚無水不游。
寧吃半餐,不吃斷餐。
寧吃飛禽四倆,不吃走獸半斤。
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寧叫頓頓稀,不叫一頓飢。
寧叫嘴受窮,不叫病纏身。
寧可鍋里放壞,不可肚裡硬塞。
寧可認錯,不可說謊。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寧可種上丟,莫望不種收。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寧苦幹,不苦熬。
寧舍一錠金,不舍一年春。
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寧在鍋里爭,不在碗里爭。
寧走封江一指,不走開江一尺。
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
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牛能拉犁,狗能看家。
牛要腳圓,豬要腳粗。
P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朋友千個少,冤家一個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品行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平路跌死馬,淺水溺死人。
Q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千補萬補,不如飯補。
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千里不捎針,萬里沒輕擔。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謙虛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
強扭的瓜果不甜。
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細說。
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秦嶺山脈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補拙。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清官難斷家務事。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情人眼裡出西施。
窮家難舍,熟地難離。
全是生薑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R
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虧地皮,地不虧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糧。
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韓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謀廣,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請教不為低。
人急投親,鳥急投林。
人家誇,一朵花;自己誇,人笑話。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鷹老爪鈍。
人怕餓,地怕荒。
人怕話多,活怕人做。
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人怕信心齊,虎怕成群。
人強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懶,人懶病就勤。
人勤地長苗,人懶地長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實的好,薑是老的辣。
人是鐵,飯是鋼,地里缺肥莊稼荒。
人是鐵,飯是鋼,三日不吃餓得慌。
人瘦臉皮黃,地瘦少打糧。
人投人,鳥投林。
若要好,大讓小。
若要好,問三老。
若要健,天天練。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脫衣。
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S
撒網要撒迎頭網,開船要開頂風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三分吃葯,七分調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三分種,七分管。
三里不同鄉,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裡樣樣有。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三人四靠,倒了鍋灶。
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濕不了船,火大燒不了鍋。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滿自流,人滿自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蟲,人閑百日生病。
水漲船高,風大樹搖。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睡著的人好喊,裝睡的人難喊。
順的好吃,橫的難咽。
順藤摸瓜,順水求源。
順著雞毛找雞,順著蒜皮找蒜。
說歸說,笑歸笑,動手動腳沒家教。
說人別說短,打人別打臉。
說書的嘴快,演戲的腿快。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貪別人個花,誤自己個家。
貪得一時嘴,受了一身累。
貪小失大,惜指失掌。
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
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天不嚴寒地不凍,人不傷心淚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天才和懶惰結伴,等於一事無成。
天冷不凍織女手,荒年不餓勤耕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經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條條道路通羅馬。
鐵冷了打不得,話冷了說不得。
聽話聽音,看人看心。
聽人勸,吃飽飯;識人教,武藝高。
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
團結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W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玩物喪志。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
未飽先止,已飢方食。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馬得騎。
文官動動嘴,武官跑斷腿。
文戲靠嘴,武戲靠腿。
屋裡不燒火,屋外不冒煙。
無風不起浪,無魚水不深。
無巧不成書。
無事田中走,穀米長幾斗。
無事嫌夜長,有事嫌日短。
無梭難織布,無針難綉花。
無油無鹽,吃死不甜。
武官會殺,文官會刮。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X
吸不張口,呼不閉口。
細水長流,吃穿不愁。
細水長流成河,粒米積蓄成籮。
夏吃大蒜冬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釘樁子後系驢,先撒窩子後釣魚。
先胖不會胖,後胖壓塌床。
先睡心,後睡眼。
閑人叫冷,忙人叫熱。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小洞不補,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剛,小鼠斷大繩。
小人記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聲大。
小傷風三日,大傷風七天。
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長,走路莫走忙。
瀉葯輕煎,補葯濃熬。
心要常操,身要長勞。
信了肚,賣了屋。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行船趁順風,打鐵趁火紅。
行船靠舵,趕車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鄰。
秀才餓死不賣書,壯士窮途不賣劍。
秀才謀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虛心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Y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聾。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掩飾一個缺點,又暴露了另一個缺點。
眼不見,差一半。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眼是孬漢,手是好漢。
楊柳發青,百病皆生。
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誇。
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葯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
要捕魚,先織網;要搭橋,先打樁。
要打當面鼓,不敲背後鑼。
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要想長壽,先戒煙酒。
要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須問過來人。
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
夜夜防賊,年年防歉。
一飽為足,十飽傷人。
一筆畫不成龍,一鍬挖不出井。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頓吃傷,十頓吃湯。
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朋友一條路,一個冤家一堵牆。
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彼此有商量;
一壺難裝兩樣酒,一樹難開兩樣花。
一回經蛇咬,三年怕草繩。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一家養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一馬不配兩鞍,一腳難踏兩船。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
一日三笑,不用吃葯。
一天省下一兩糧,十年要用倉來裝。
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
一天一根線,十年積成緞。
一問三不知,神仙沒法治。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葉遮目,不見泰山。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窮百窮。
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
一針不補,十針難縫。
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服不洗要臟,種田不犁要荒。
藝高人膽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有菜半年糧,無菜半年荒。
有柴有米是夫妻,無柴無米各東西。
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
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
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
有飯休嫌淡,有車休嫌慢。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有糧當思無糧難,莫到無糧思有糧。
有錢難買老來瘦。
有錢三十為宰相,無錢八十做長工。
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進路必有出路。
有時省一口,缺時當一斗。
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
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有一興必有一敗,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有志漂洋過海,無志寸步難行。
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意。
遇著綿羊是好漢,遇著好漢是綿羊。
欲速則不達。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圓木平不穩,方木頭不滾。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遠水不解近渴,遠親不如近鄰。
越吃越饞,越困越懶。
越坐人越懶,越吃口越饞。
鑰匙不能劈柴,斧子不能開鎖。
雲彩經不起風吹,朝露經不起日曬。
Z
在朝都是官,在席都是客。
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有病不避大夫。
在家不理人,出外沒人理。
在家千日易,出門一時難。
早起動動腰,一天少疲勞。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真金不怕火燒。
針不離線,線不離針。
針沒有線長,醬沒有鹽咸。
爭著不夠吃,讓著吃不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為科學。
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只愁母老,不愁孩小。
只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
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只要肯勞動,一世不會窮。
只要苦幹,事成一半。
由著肚子,穿不上褲子。
只有扯皮的人,沒有扯皮的事。
只有人臟水,沒有水臟人。
只有上不去的天,沒有過不去的山。
只中不管,打破金碗。
智養千口,力養一人。
治病要早,除禍要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早不荒,起早不忙。
重復是學習之母。
眾人拾柴火焰高。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貯水防旱,積谷防荒。
抓魚要下水,伐木要如林
莊稼不讓時,船家不讓風。
莊稼怕旱,幹活怕站。
莊稼怕天旱,做事怕蠻干。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捉姦捉雙,捉賊捉臟。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自己的東西是寶,別人的東西是草。
自滿是進步的退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走路不怕上高山,撐船不怕過限灘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早下手為強。
早秀不如晚成。
早上見霞,晚上漚麻。
早早睡,早早起,有眼睛鼻子都歡喜。
棗樹發芽種芝麻。
棗到幾季節自然紅。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站如豬狗,行如醉漢。
其他
越吃越饞,越玩越懶。
人勤出金山,人懶敗家產。
一隻碗不響,兩只碗叮當。
吃食不搶到老不長。
勤是搖錢樹,撿是聚金盆。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一書,增一智。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已。
穀雨種甘蔗,立夏栽棉花。
小麥種遲沒頭,油菜種遲沒油。

4. 武則天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武則天年譜

1歲,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父,武土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後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後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後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後的舅父看出皇後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後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後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後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2 武則天年譜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後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毫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3 武則天年譜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庄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准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66歲,載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後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二月十四日,武太後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後,文水陵為章德陵,咸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後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王(華)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後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並始用周正(周歷),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67歲,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布政於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瞾」為己名。改詔書為制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後策試貢生於洛城殿,數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制獄於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九日,武太後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68歲,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殺丘神績。二十八日,殺史務滋。二月,開始懲治酷吏,殺周興、索元禮。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藝下獄死。鳳閣舍人張嘉福讓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女皇不許。王慶之多次請立,女皇怒,令賜杖。風閹侍郎李昭德杖殺王慶之,並勸女皇立親子為皇太子。
69歲,長壽元年(692年)一月初一,女皇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黨項部落萬餘人歸順,分設10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八月,女皇令嚴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餘人,羅織之風開始平息。十月,狄仁傑請放棄安西四鎮,女皇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滋,發兵戍守。
70歲,長壽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於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女皇命來俊臣審問其隨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女皇親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女皇第一次在人前承認錯誤。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女皇在萬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
71歲,延載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女皇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令搞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傑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餘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十六日,女皇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功業。女皇令於端門外鑄天樞。
72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女皇去「慈氏越古」之號。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夭樞」,群臣賦詩稱贊。七月,吐蕃犯臨洮,女皇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傑討伐。九月初九,女皇合祭天地於南郊,加號為「天冊金輪大聖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冊萬歲,大赦天下。
73歲,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臘月初一,女皇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模小於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女皇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大赦天下。五月,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舉兵反叛,攻陷營州。女皇令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節等28將討伐。七月,女皇令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契丹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萬。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女皇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虜李盡忠妻子。女皇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不久,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其眾,軍復振,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74歲,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五月,女皇令婁師德率兵20萬討伐孫萬榮。六月初三,女皇下《暴來俊臣罪狀制》,殺來俊臣。三十日,孫萬榮敗死,余部降於突厥。
75歲,聖歷元年(698年)正月初一,女皇祭通天宮,改元聖歷。本月,女皇下《條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女皇託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女皇令武重規、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女皇批准,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女皇親自送行。
76歲,聖歷二年(699年)臘月二十五日,女皇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女皇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於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女皇為防止身後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於通天宮,銘之鐵卷,藏入史館。七月,吐谷渾1400帳歸順。本年,改昊陵為攀龍台,順陵為望鳳台。
77歲,久視元年(700年)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守碎葉。三月初六,女皇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並為入蕃,以外為絕域。四月二十九日,女皇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女皇服長生葯病癒,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冊金輪大聖」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余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松,被唐休璟打敗。十月初十,下詔復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長安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恆上表請女皇還政,抑武興唐。十月,女皇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二月,女皇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昊陵。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女皇首設武舉選將才。六月,女皇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
80歲,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女皇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
81歲,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女皇病卧長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龍。女皇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等迎太子李顯,殺張宗昌、張易之,進至女皇寢宮,逼女皇讓位。二十三日,女皇令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女皇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女皇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女皇,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為守內史,敬暉、桓彥范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並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女皇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到永淳以前的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於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廟社稷於東都,封張柬之等5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崩於上陽宮仙居殿,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女皇於乾陵。謚曰:「則天大聖皇後」。
景雲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後」。
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聖天後」。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後」。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5. 「法治中國」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與歐美、澳洲相比,亞洲憲政和法治相對滯後,但近年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歷大年初四,新加坡國立大學組織召開了「亞洲憲政的變化版圖」研討會。除新加坡本地學者和代表中國大陸的筆者之外,還有來自香港和台灣地區、韓國、印度、印尼等地的學者提交論文並發言。雖然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們來說或許不算起眼,但制度改革很有起色。在談論法治和憲政時,都有相當豐富的司法判例作為研究的基礎。「老牌」民主國家印度自不必說,不僅因長期作為英國殖民地而深受普通法傳統熏陶,而且1950年獨立並立憲後一直實行司法審查,最高法院的判例幾乎涉及所有領域的憲法問題,為印度基本人權保障立下了汗馬功勞。韓國和台灣地區則是在1987年幾乎同時轉型後,步入憲政和法治軌道,目前也已產生了相當豐富的憲法判例;從羈押陳水扁或彈劾盧武鉉總統這些引起國際關注的政治性案件中,足以看出司法介入國家生活的端倪。印度尼西亞則是隨著政治轉型到2003年前後才建立司法審查制度,不過從學者論文提供的判例看,印尼以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法院已經產出了不少憲法判例,甚至對解決政教分離、族群和諧等憲法敏感問題有所作為。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等相對「落後」的國家也有值得探討的憲法判例,甚至連新加坡都有些許算得上憲法性案例的判決。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是亞洲最大及經濟發展最快的,卻至今連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憲法案例都沒有;2001年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針對齊玉苓案(見下注)的批復,但是不僅「後無來者」,而且2008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還以「已停止適用」的理由廢止了該案的批復。這樣,憲法進入不了人民的實際生活,難以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律文本和現實差距越來越大,法學研究自然也就失去了基本素材。別人都在討論案例,我們除了孫志剛案、鄧玉嬌案、唐福珍案等個人悲劇或群體性沖突產生的社會事件之外,還能談論什麼呢?這些事件中有的確實就是法律訴訟,但司法判決卻沒有為解決問題提供值得探討的方案--相反,某些判決不僅沒有適當解決問題,反而是造成問題的根源,鄧玉嬌案、李庄案都是例子。因此,我們缺乏通過制度本身解決的成功事例,而至多隻能討論一些推動制度改良的社會事件;而這些事件本身就是由制度造成的,它們的存在正印證了制度實施的失敗。坐在憲政和法治都不那麼成熟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中間,筆者仍不免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 制度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筆者一直認為,除了新加坡這樣的個例外,威權主義國家不要說施行憲政,就連法治也很難實現,前蘇聯和東歐即為例證。因為無論政體性質如何,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對政府都存在一些基本道德約束,譬如都要求政府「以民為本」,或用我們過去的話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民本主義是所有政府的合法性基礎,而民主和專制的區別不在於政府的目的,而在於實現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對政府組成結構和權力行使方式的制度設計。威權國家因為缺乏程序意義上的民主正當性,因而尤其強調實質性「政績」以彌補合法性缺失。除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這些可見的「政績」之外,一個主要標志就是立法成就。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看上去都相當漂亮,憲法規定一大堆的公民權利,看起來比美國憲法「先進」得多。但這些憲法和法律的承諾是不可能兌現的,因為一旦要「動真格的」,掌握國家權力的既得利益者就不幹了。 雖然憲政與法治可能對整個掌權集團來說長期有利,但是具體掌權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尤其是現代威權國家結合了民主形式和專制形式最糟糕的方面。對於古代世襲統治者,孟老夫子還能用「王者無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套說教開導梁惠王之類的庸君;但在任期有限的現代國家,這一套就不管用了。憲法和法律在某些人手裡只不過是好看的門面,是不可能指望得到真正實施的。由此可見,所謂「潛規則」不只是中國現象,幾乎所有威權國家都有。而無論在前蘇聯或東歐還是在韓國或台灣地區,這種現象也都是在政治民主化轉型之後才有所遏止。所有上述國家和地區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轉型之後才建立司法審查制度,台灣地區的大法官會議也是在轉型之後才開始真正發揮效用。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如果政府不通過周期性選舉等民主機制對人民負責,那麼即便政府主動推行的法治也可能是空中樓閣。 如果憲法和法律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制度內維權就成了一條死路。我在新加坡會議上提交的論文探討了中國近年來憲政發展的兩條路徑: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路徑」,一是自下而上的「民間路徑」,但目前看來官方路徑已被堵死,民間路徑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活路」。首先不可否認,體制內不乏銳意改革的開明人士,企求主動採取改良措施造福於民,或至少為自己的執政基礎增添合法性。這類自上而下的改革猶如「天上掉下的餡餅」,成本低而效率高,但不可靠。這也並不奇怪:既然上面施與的權利不是人民自己爭取來的,那麼上面收回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前面提到的齊玉苓案就是這么一塊「餡餅」,當時誰都沒有預期最高法院會下達這么一個瑕不掩瑜的批復,為司法審查制度的建構提供這么好的機會,也為法學界帶來了不小的驚喜、震動和樂觀,但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事實上,比齊玉苓案早兩年並為此案鋪路的司法職業化改革也基本上失敗了,而司法改革也是當時的最高法院自上而下推動的結果。當然,當時法學界有改革的呼聲,現在也還是有改革的呼聲,但由於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法學精英的力量並不足以推動制度進步,司法改革終於停滯不前了。 官方路徑不通,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制度無所進步。事實上,齊玉苓案兩年之後的孫志剛事件另闢蹊徑,那就是通過民間自下而上改革某些剝奪民生、激發民憤的不合理制度。從2003年孫志剛事件到2009年底的唐福珍事件,中國制度改良基本上都是沿著這條民間路徑:某個由來已久的制度(譬如收容遣送條例或城市拆遷條例)激勵官員濫用權力,長期濫用權力最終造成某起嚴重剝奪人權的惡性事件,經過媒體或互聯網報道產生了廣泛而激烈的社會反應,最終震動中央並促使其採取糾錯措施。媒體評出2009年中國的「十大案例」大都涉及公民「身體維權」,通過「開胸驗肺」、斷指甚至自焚等劇烈方式震撼社會良心,最終推動制度的有限進步,而公民之所以不得不採取代價高昂的「身體維權」,正是因為政府主動實施的制度維權之路走不通。 在制度環境未能改善的情況下,民間路徑是一條目前可行的維權之路,但是沒有政府主動參與,民間維權註定帶有根本局限性。一是維權成本極高,有時只有出了人命才可能吸引大眾眼球。二是結果高度不確定,目前維權成功的事例都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孫志剛並不是收容遣送致死的第一人,唐福珍也絕不是因城市拆遷而自焚的第一人。在他們之前,早已有人因為這些制度而死,卻沒有得到媒體和社會的充分關注。更為根本的是,民間路徑其實不只是一條自下而上的單行線,而是一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復雜結合,因為要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維權,就必須得到政府配合,由此產生社會-媒體-中央-地方的諸多環節,而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將造成制度改良無功而返。即便悲劇發生,也得通過媒體或互聯網自由報道才能產生影響,但如果言論自由受到控制,中央就無法知道悲劇發生和全國人民的呼聲;即便悲劇得到報道並產生反響,如果中央猶豫不決,改革措施還是無法出台;即便中央下達了改革舉措,如果地方陽奉陰違,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游戲,人民仍難以得到中央利民政策的實惠……最後,雖然透過一些案例,我們一路見證了中國公民法治意識的成長,但是公民意識本身並未完全成熟,例如李庄案即顯示相當部分的網民法治意識薄弱。民間路徑完全是靠公民推動的,但若公民自己的維權和法治意識不強,中國制度進步就失去了原動力。 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理應至少在亞洲發揮「榜樣模範」作用,但是比較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制度現實,筆者不得不說中國未來的法治進步仍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作者簡介】 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6. 魯教版初四政治提綱

政治

第一課 責任與角色同在

1、責任的含義
包含兩層含義:責任是一個人應當做的事情;責任是不應該做某些事情。
2、責任的來源:責任產生於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
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他人的承諾、分配的任務、上級的任命、職業的要求、法律規定、傳統習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則等。
3、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子女,學生,朋友,陌生人,普通公民,社會成員。。。。。
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而每種角色往往都意味著一種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應盡到自己的責任。
4、自己對自己負責
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守時,守信,誠實,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時糾正自己的過失,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義:「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資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
5、自己不對自己負責任的後果
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整體,我對他人負責,他人也對我負責;我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就是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6、正確對待承擔責任的回報與代價回報
承擔責任,伴隨著獲得回報的權利,同時也是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回報:更重要的是無形的財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覺、他人的贊許、獲得新的知識或技能、能積累寶貴的人生經驗等。
代價:當我們承擔責任時,會感受到責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意味著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有時因堅持原則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績下降。
對於人的成長來說,承擔責任,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
7、如何理解「我承擔,我無悔」?
有些該做的事情,並不是我們自願選擇的,但我們仍然要為它們承擔責任,如果採取抱怨、懈怠等消極態度,同樣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只要我們把他們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同樣能夠把事情做得出色。

第二課復習
1、集體和個體的關系
① 集體的存在離不開個體
②個體只有緊緊地依靠集體,才能有無窮的力量
2、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個人利益是集體的責任,而集體利益是集體中每個成員努力的結果。因此,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積極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
3、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4、如何關愛集體?
關愛集體的表現:
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體的安排,積極主動地為集體建設貢獻力量。
②發揚集體的好作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
⑶在集體中能求大同存小異,善於團結他人,讓集體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1、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作為公民,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
(1)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2)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
(3)我國青少年肩負著鑄造民族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2、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三、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1)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
(2)承認錯誤並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後果
2、自覺承擔責任
自覺承擔責任,就是我要承擔責任、我願意承擔責任、我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要我承擔責任、被迫被動地承擔責任。自覺承擔責任就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

第二單元復習
第三課 認清基本國情
1、當前,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如何?
1)當今世界,中國是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國家之一;
2)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中國形象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公認。
2、為什麼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初步顯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
2)、我國的社會主義仍處於初級階段(基本國情)
①原因或表現: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
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3、初級階段的含義及起始時間
① 含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不發達。
②初級階段起始時間: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起,到本世紀中期(需一百年左右的時間)
4、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個,它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5、國家的根本任務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個代表的含義:
A、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三峽工程,西部大開發…)
B、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文化藝術的發展,文化的世界交流…)
C、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送溫暖活動,為農民工立法討要工資,…)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A、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具體表現。
B、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C、是我們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和必然要求。
7、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課本37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黨制定基本路線的依據及出發點:
依據: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任務
出發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內容: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意義:它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是經過我國革命實踐證明的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戰的共同政治基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證。
(3)、堅持改革:
.原因:我國現階段存在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
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性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內容: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的改革。
(4)、堅持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3)中國已加入了WTO,我們必須抓住機遇;
4)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要求。
5)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動力。
(5)、為什麼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的總結;
2.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實現社會主義事業最可靠的保證
(6)、「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
1.它們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
2.經濟建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
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互相促進的;
3.兩個基本點是為了更好地解放、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7)、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
1)改革、發展、穩定三者是相互促進,緊密聯系的。
2)其中,發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改革是動力,穩定是保證、是前提。
3)在現代化建設中,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只有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下,才能集中精力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三項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兩項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4、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5、我國憲法賦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權利
6、為什麼說維護民族團結,既是國家的事,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我國憲法賦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權利。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2)維護民族團結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自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生活中和少數民族同學和睦相處。主動幫助少數民族同學。

7、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1)一個國家: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2)兩種制度: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3)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後的穩定繁榮和發展證明:一國兩制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8、兩岸關系
(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2)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
(3)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第四課 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
一、為什麼要對外開放?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世界一天一天變的更加開放,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堅持引進去和走出來相結合。總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1、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2、正確認識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
1)對外開放有利於現代化建設,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
2)要正確理解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含義,對外開放並不等於一切依靠外援,甚至依賴外國實現現代化;獨立自主也決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
3)對外開放可以增強我國獨立自主的能力。
3、對外開放中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東西
1)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2)敞開國門的同時要維護自身安全:既要借鑒吸收一切先進的東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東西。
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一、我國的人口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國情之一
人口特點:
1、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
2、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等
人口問題就是發展問題

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1、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2、具體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3、意義: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深刻影響著生產力各要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2、生產力三要:生產工具、勞動者、勞動對象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 技在人類歷史進步中的作用:科技發展推動經濟變革和社會進步
(2)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
4、「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根本區別在哪裡?(自主創新)
應如何提高「中國創造」的能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培養創新人才。)

5、我國為什麼要重視科技進步與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創新是力量之源,發展之基;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難以擺脫技術落後局面。
6、我們該如何做?
1)認真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
2)積極宣傳科學技術,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提高創新意識。
3)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B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C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和終身受益的財富,甚至決定其一生的命運。
(2)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我國的資源現狀
①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我國資源國情)②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科學,浪費 、損失嚴重。
2、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要求含義: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應盡的責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就是要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相互協調中促使經濟持續發展3、樹立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4、循環經濟模式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一、燦爛的中華文化
1、如何認識中華文化?(1)、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2)、中華文明為什麼能源遠流長?
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華文化的構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道德倫理
(4)、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
①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遠影響。
②對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作用。
2、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什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時期: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4.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第六課 參與政治生活
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1、人民怎樣行使權力? 人民 — 選舉代表 —— (組成)人民代表大會 —— (產生)其他國家機關( 行政、 審判、檢察等機關 —— 管理國家、 維護社會秩序( 從左至右)
2、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位最高,權力最大。
②其他中央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並接受它監督。
③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要向它報告工作。
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對國務院及其各部門提出質詢案等。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最高、權力最大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
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立法權;任免權,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等的選舉或任命;重大事項的決定權、監督權。
依法治國
1、依法治國的性質: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cn>

7. 有關誠信的作文,要全啊!初四學生水平700—800字

近年來,人們對誠信的呼籲聲越來越大,這也許並不是中國古人的誠信記錄比現在好得多,而是現在人們的誠信意識在緩慢地蘇醒。這恰如分蛋糕一樣,早些時候,我們的面前其實沒有蛋糕,所以大家一團和氣,沒有什麼可以爭執的東西。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大概是有了一個蛋糕可供眾人分配,但蛋糕不夠大,不能保證每一個人可分得到心滿意足的一塊,況且又沒有特別清晰可信的分蛋糕的規則,結果眾生你爭我奪甚至爾虞我詐,無非是想讓自己的那一塊又大又好,這自然使得別人的蛋糕分得就少了,這個時期,人們對誠信的呼喚最為迫切。隨著社會的逐漸富足,蛋糕做大了,分蛋糕的規則也明確了,社會誠信就會好得多。因此,中國人現在如此迫切地呼喚誠信,並非倒退,而是我們正在爬坡。
古時候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時,他作為寒士之一是有切膚之痛的;而白居易吟唱「地不知寒人要暖,少把人衣作地衣」時,我相信他盡管位高爵厚,但也是出自真誠的。因為我們曾經太貧苦,所以誠信可能總是一種在夢中浮現的奢侈品。
現在中國漸漸地走向富裕了,因此誠信問題一下子就凸現出來,我們身邊幾乎充斥了各種不誠信的企業和個人,各種極其富有想像力的欺騙,例如給饅頭里放點洗衣粉;給豬喂點瘦肉精或多多注水;給甲魚鱔魚喂點避孕葯等等,讓人嘆為觀止。各種企業的虛假廣告、產品和利潤,更是層出不窮,以至於有人發起尋找中國股市中令人尊敬的上市公司這樣的事。為什麼誠信突然缺失而我們如此迫切地呼喚誠信?
現時人們對誠信的渴望,實際上具有某種預言的性質。如果我們仍然一無所有或者要鬥私批修,那麼我們自身尊重生命、財產和自由的意識就仍然沉睡未醒,恰恰是改革開放30年,喚醒了人們內心沉睡的意識,而在醒來時我們又處於蛋糕尚不夠大的年代,所以就有了各種不誠信的紛爭,其實背後,不過是個利字也!但這依然是一種進步而不是倒退。我們常常說美國等過國民誠信到比較傻的程度,但百年前美國人也並非現在這樣有誠信,以前美國的汽車旅館中,手紙、茶杯乃至毛巾的不翼而飛,幾乎是家常便飯,在物質財富很豐裕後,這樣盜竊細小財物的行為就少得多了。中國許多地方也是一樣,像福建晉江、浙江溫州等等,其地方產品都曾經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但現在地方經濟和法治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自己就起來要講究誠信,並且已經和當年之吳下阿蒙有了天壤之別。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倉廩實然後知禮節的意思吧!
如何呼喚誠信回歸?有兩手政策,一手當然是做大蛋糕,讓每個國民至少有能維持溫飽的一份,這大約就是「發展才是硬道理」吧!另一手是要確立分蛋糕的規則,否則朝令夕改,個人和企業就難以有講誠信的基礎。一個蛋糕如何才能分得公平?這需要權力的制衡機制,例如一個人擁有先切蛋糕的權力時另一個人相應地應擁有先挑蛋糕的權力,這樣一塊蛋糕才能分割得均勻。沒有制衡的權力,我們就不能期望權力擁有者會卑微謹慎地使用權力,而多半會以權謀私。這樣分蛋糕過程中,如果立規矩者沒有規矩,那麼社會誠信的基石就非常不穩固,並且最終影響到國民們努力做大蛋糕的辛苦勞作。
所以,中國呼喚誠信,就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沒有誠信規則,社會就會蛻變為水泊梁山的狀態,即使是君子,也只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否則其他人就要對其實施「君子可欺之以方」;有了誠信規則,大家才能無論內心願意或不願意,至少行為上要可信。兩手硬就是說發展經濟要硬,完善市場經濟框架也要硬,政府誠信的蝕空或缺失,始終是一個社會現代化和文明化的致命軟肋。所以,堅守誠信,讓廉潔誠信之風吹遍祖國大地!

8. 有關明朝開國之後法治情況的書籍有哪些

朱元璋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最奇之處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一個遊方僧成為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徹頭徹尾出身底層的皇帝。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樣開創了一個延續277年的大明王朝?為什麼朱元璋建國號要叫「大明」呢?

朱元璋創造了歷史,時勢造就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那麼,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大明」?這個「明」字究竟從何而來?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教授,將與我們一同開始一段新的歷史之旅,撥開大明的歷史迷霧,尋找事實真相。《百家講壇》4月14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國號之謎,敬請關注!

(全文)

今天我們講明朝的國號之迷。大家知道明朝,當然國號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這個「明」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講四個問題,來解釋明朝的國號。

第一, 小明王的這個「明」,從何而來?

第二, 紅巾軍為什麼要奉小明王為主?

第三, 明朝人為什麼普遍接受用「明」這個字來作為國號?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這個大明國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國?我們就講四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小明王的明是怎麼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最後就有劉福通、韓山童、韓林兒的造反。韓林兒被稱為宋徽宗的八世孫,說他重新出來主天下。但是他們用什麼來號召老百姓呢?他們宣傳的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來以後,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過上好日子了,這個「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熱當中,希望過上好生活。所以,宣傳明王出世,實際上是對人民起義的一種號召,那麼,這個明王是哪裡來的?這個明王來自於明教。明教也稱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的時候,一個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這個摩尼教什麼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是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延載年間。當時唐朝為了籠絡回鶻,回鶻是個少數民族,回鶻相信明教,為了籠絡回鶻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於承認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後來唐朝就滅了回鶻以後,這個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視了。因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經常會打著宗教的旗號,打著「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這樣的口號來反對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夠正常地活動。在宋朝的時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認。但是由於這種宗教反叛的性質,朝廷還是不允許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轉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時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離開了中國傳統的儒家的正統,所以對宗教比較開放,一度摩尼教成為比較能夠自由傳播的一種宗教。但是後來這個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來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這個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們要為了保護自己,就拚命地跟佛教拉上關系,它就用佛教的凈土宗的白蓮社跟自己掛起鉤來。這就是到了元朝的時候,很多人是用白蓮社來聚眾,實際上他們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蓮社混合的這樣一種宗教。他們宣傳什麼呢?宣傳是「彌勒下生,明王出世」。我們在前兩講講過,當時劉福通,說「十人一隻眼,跳動黃河天下反」,說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號召老百姓起來反抗朝廷,爭取幸福的生活,這時候他們就抬出了自己的口號,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號,所以小明王的這個「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這個明就是從這兒來的。

第二個問題,我們說紅巾軍為什麼要奉小明王為主呢?現在我們看看小明王的口號,當時的口號叫做「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這兩句的口號什麼意思?「山河奄有中華地」,就是元朝的統治,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它把人分成幾等,實行民族壓迫,他們打出「山河奄有中華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貴族趕走,重新由中原地區的人來統治。「日月重開大宋天」,他們只有把自己說成了大宋王朝的繼承人,才能夠更加有號召力。這日、月兩個字,就暗含一個「明」字,用明教來號召百姓。

號召百姓達到兩個目的:

一個是反抗階級壓迫,重新恢復以漢族為主體的統治,不再受民族壓迫。

第二個要過好生活,歡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朱元璋為了使自己的隊伍更加有權威性,更加有號召力,他也奉小明王為主,在很長時期內,他就用小明王的國號稱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號,用的是大宋龍鳳年號,他奉的國主是大宋,是小明王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這個封號,他曾經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副元帥,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吳國公,後來又封到王,叫「吳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這個「明」結下了不解之緣。那麼大家會問一個問題,既然朱元璋已經做了皇帝,為什麼不另外再要一個國號,還要小明王這個明字呢?

我想,這里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很多參加起義的人,很多當年反抗元朝統治的人,還都相信明王出世這說法,他們投入到起義軍這個隊伍來,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滿足這一批人的願望,不能扔掉這個口號。扔掉這個口號,就失去這一部分的人心。誰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誰還想做明王呢,沒有位置了,他把位置佔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隊伍畢竟經過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他們和原來通過白蓮教燒香聚眾,這樣的起義隊伍是越走越遠。所以,朱元璋後來就曾經在討伐張士誠的檄文當中就說過這樣的話:

他說因為元朝的統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變生活狀況,因此,就誤中了妖術。他指的妖術就是白蓮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倡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他們根本不理解這種說法,這個咒語,都是胡說的,他們特別相信彌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為什麼呢?說「冀其治世,以蘇其苦」。希望他來治理國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這些人聚到一塊怎麼著呢?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穎,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盪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就是朱元璋雖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號和國號來起義,但是起義成功以後,他回過來批評這個白蓮社,批評明教,說他們「無端萬狀」。所以這也可以看出來,從思想觀念上,朱元璋已經和明教的信仰分開了,和原來大部分參加農民起義起義者當中所信奉的白蓮教,這樣的想法分開了。

他已經受到的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這個明還是被接受了?有這么多的知識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們說的朱升、陶安、劉基、李善長他們都是讀書人,他們都相信儒者之說,他們接受大明,實際上他們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釋。說中國古代的祭祀典禮當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這跟中國古代的祭禮連起來,跟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聯系起來。他們還提出一種說法,說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還說呢,說「朱」這個字,這個姓氏是祝融之後,祝融是什麼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給老百姓帶來光明。朱元璋繼承了這個火德,起於南方,必定戰勝北方的水德,因此這個明和火是連在一起的。

為什麼朱元璋在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傳說,都跟火有關系呢?說他所住的寺廟,別人認為一片紅光,是不是著火了,很多人說一看沒有。出生的時候,一看他們家是不是著火了,再一看還是沒有。這個火實際上就預示著、暗示著他是火德,將來他坐天下,就和「大明」這兩個字聯系起來。就是過去的皇家史臣,他們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更加合法,要用這些神道設教來愚弄百姓,要加強自己的權威性,宣傳皇權神授,所以他預先設了很多伏筆,最後說朱元璋得天下是正當的。

儒家知識分子認為,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他以火德立國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當然,要統治全國。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經拋棄了當年白蓮社所提出來的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這樣一些觀念,但還是保留了大明的國號。還有一點,上一回我們留了一個小問題,就是誰要是當王,都說是大王,大王,怎麼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誰立年號,從古至今都是兩個字的年號,都沒有一個字的年號,為什麼明朝在立國之前,朱元璋做吳王的時候有一個年號,叫吳元年?一個字,什麼意思?

按照現在的分析,朱元璋稱「大明」,必不能讓小明王稱「大明」。他必須讓這個「明王」成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傳在小明王上面,這種材料。所以,韓林兒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雖然他用了他這個「明」字,但是他讓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國號加大字,起源於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後來稱的。元朝叫大元,這個元朝的國號怎麼來的呢?是用《易經》的一句話,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繼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說這個吳元年,為什麼人家都用的是兩個字的年號,到了吳王這兒出了一個字的年號?實際上這是史臣在修史的時候,不小心就露了馬腳,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年他用的是龍鳳年號,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應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時候,把船沉了,這個小明王沒有了,這個龍鳳年號不能用了。可是這一年又不是一個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個建立新年號的年,那麼記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還能用龍鳳年嗎,不用龍鳳年又沒有別的年可用,就用「吳」吧,就是「吳元年」,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吳元年。這個吳元年恰恰可以讓我們知道當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國的前一年,還在奉小明王的龍鳳年號。但是史臣們在寫的時候,是不能這樣寫了。前面我們講的三個問題,就講了朱元璋這個大明,這個「明」是怎麼來的,它來源與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後被普遍接受。

下邊我們講朱元璋,說自己建立的大明國,他要讓全天下人看,確實是明王出世了,彌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過好生活了,你們跟著朱元璋沒有錯,那麼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國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當中有這么幾句話,一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驅逐韃虜」,就是趕走蒙古貴族,恢復中華,恢復以漢人為主體的,沒有民族壓迫的在中原的統治。當然,朱元璋後來曾經說過,這是我們補充一句,朱元璋並不是說,要壓迫蒙古人,他說蒙古人,也是大家都應該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應該是一律平等的。他說恢復中華,並不是要壓迫蒙古人,也不是說不允許蒙古人在內地待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推翻蒙古貴族的統治。「陳綱立紀」,「陳綱立紀」什麼意思?就是建立社會秩序,建立制度,整頓秩序,「陳綱立紀」。還有一句話,叫做「拯生民於塗炭」。元朝,特別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熱,我要「拯生民於水火」。那麼,這幾句話,我認為就包含著朱元璋的治國的理想,這理想有這么幾個內容。我認為有三條:

第一,就是要趕走蒙古貴族的統治,這點他實現了。

第二,要重整社會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放出來,解救出來。第一條,實現了,第二條他正在著手,第一條和第二條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從水生火熱當中解放出來。他怎麼樣做到這一點呢,他怎麼樣達成他的目的呢?過去有一個說法,叫做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背叛了農民革命,背叛了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的敵人了。後來,是不是呢?在傳統的宗法社會當中,在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下,誰也逃不出這個規律。他當了統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對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經在社會最底層生活,他的考慮,他的出發點和別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國不久,說過一句話,他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天下剛剛穩定,老百姓財力都很困難,因為打仗嘛,損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爾等當深念之。」就是說小鳥要飛的時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樹剛栽下,你不能亂搖晃它,你不能動它的根。靠什麼來做到這一點呢?靠廉潔,靠禁止貪暴,要愛惜百姓,讓他們能夠休養生息。他有一次和劉基討論說,怎麼樣來發展生產,怎麼樣能夠讓老百姓安養生息呢?劉基說寬仁而已,待老百姓寬仁,劉基說對老百姓要實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說光寬仁可不行,怎麼說呢,這句話?他說「不能施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

什麼意思呢?你光說寬仁不行,他們沒有財富,經濟沒發展,行嗎?說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項目,老百姓很疲勞,行嗎,不行。說你教育搞得不好,禮儀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說寬仁行嗎,他說你不禁那些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還是受欺壓、受剝削。光講寬仁是不行,如果你這些事情都辦不好,你要只講寬仁的話,老百姓也得不到好處。這幾句話,包含著朱元璋的治國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國的理念,我把他歸結成五條:

第一,就是要發展生產,阜民之財。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節約開支,節省民財,節省民力。

朱元璋當年沒有土地,他體會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苦,他不允許別人隨便浪費物力財力,他說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點一滴的勞動所得,都是他們的血汗。朱元璋本人當了皇帝以後,吃穿這方面都非常儉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爐子,非常熱,他到各個衙門去看事的時候,那也是汗流浹背,旁邊有人給他拿著衣裳,這個濕瞭然後換一件,旁邊的官員看他所換下來的衣裳一件一件沒有一件新的,他什麼沒有啊,他說我富有四海,什麼不能有,但是我必須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經過過貧苦生活,他體會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說「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節儉足以養性。崇尚侈糜必至喪德」。什麼意思呢?他說當了皇帝以後,他要喜歡什麼,下邊就有什麼風氣。說要崇尚節儉,就能夠養性,能夠養我們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喪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宮里頭,看見幾個宮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縷絲線,他就把這個宮女叫回來,說這是誰扔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罰不饒,在宮里頭不敢,看見兩個宦官穿著新鞋,下著雨就趕淌,就敢踩泥水,你們怎麼這樣不愛護老百姓給你們提供的衣服、鞋子,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夠讓你們隨便糟蹋,就說他在宮里頭,在他自身都提倡節儉,這跟他出身有關,也跟他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愛惜民力,要保護民生這樣一個理念有關系,不僅僅因他出生窮,出身窮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嗎?

所以,他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讓大家安養生息,要讓百姓的財力能得到節儉,不浪費他們的民力和錢財。

第三,少上工程項目,不給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

朱元璋還獎勵農桑,他規定一家種多少樹,種多少桑樹,種多少棗樹。他說如果遇見飢荒,這些棗樹也可以救命。他過過艱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細。他說,我以前讀《尚書》讀到「敬愛人」的時候,他說我有很多感受,什麼感受呢?說以前當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這些人,並不是經常會考慮老百姓的問題,說我們不能夠不考慮老百姓的利益。為什麼?就是因為只有我們考慮老百姓的利益,我們才能夠長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夠關心百姓,並不僅僅說是為了百姓而關心百姓,他也考慮他的統治,我想這是在當時,在家就是國,國就是家,這樣的一個政治格局下,這是必然的。這句話叫做什麼呢?叫做「凡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說過,「水可以載舟,水也可以覆舟」。他這個話說,「凡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意思也是一樣的。剛才我們講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國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大明國,他自己宣傳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麼他暗含著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這個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進行道德法制教育。這話太現代化了,這詞,這個詞。實際上就是這樣,進行道德法制教育,辦學校,提倡教育,讓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視百姓的教化,教化一個重要的途徑呢,是辦學校,他很重視,這點我們不詳細說。他還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鄉間基層。比如說他立了一個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幾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為非,不要偷盜,要孝順老人,團結鄉里。教民榜文就在四處張貼。各個村子裡頭要設一個木鐸,什麼叫木鐸,鐸就是鈴鐺,木鐸是什麼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裡頭走,敲著這梆子,孝敬父母,不許偷盜,熱愛勞動,就說這些。讓這些道德建設在民間就這樣推行,這是一個。

再有一個就是明朝實行了一種古禮,這個古禮是什麼?叫「鄉飲酒禮」,「鄉」就是鄉村的「鄉」,飲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實行,什麼意思呢?就是逢年過節,特別是過年的時候,要由村裡德高望重的這些老人來主持這個鄉飲酒禮,要總結這一年當中這個村裡發生的事,評判一年當中的村民的表現,誰要是表現得好,坐下來喝酒,表現得不好,站著喝,再表現得不好,沒有酒喝,一邊站著,提出懲罰,給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設一直深入到基層。

還有,關於法律。我們也還會說到,他編的關於法律的書叫做《大誥》,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個縣學都要有,學生都要學,《大誥》要家家戶戶都要有,《大誥》是什麼?以後我們還會詳細說一說。《大誥》里邊,記載的懲治貪官污吏,懲治為非作歹的各種條例。他編了《大誥》,讓家家戶戶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將來你犯了事,說是被判刑了,罪減一等,說我們家有《大誥》,你看看吧,減一等。說你要是有事情觸犯法律了,家裡有沒有《大誥》,沒有,加一等。這個成為明朝後來遵守的一個習慣,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說被判了什麼事了,有沒有《大誥》,說有,那就減一等吧,實際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從傳統上遺留下來,就是朱元璋留下來的。

第五,最後一條打擊貪官污吏,整頓吏治,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

朱元璋因為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對貪官污吏,對富民的欺壓非常痛恨。他有切身體會,他說我以前我見到州、縣官,他們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稅,就知道貪贓,他說我就要求官員廉潔,如果你官員廉潔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麼走怎麼都好,如果你不廉潔了,你就走在荊棘叢中,怎麼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嚴酷的手段,來實現他的目的。

剛才我們講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國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大明國,他自己宣傳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麼他暗含著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佔住了這個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國,他就希望有一個有秩序的,和諧的社會,有廉潔的政府,能夠發展生產的政府,讓老百姓過上比較好的生活,這樣一個大明國。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國理想。但是,我們說朱元璋畢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麼,他是不是能夠把這些工作做到非常徹底呢,他的想法能夠貫徹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說,跟著他南征北戰的這些功勛大臣,還有他這些親王、公主,怎麼辦呢?他們當了大官,當了公,當了侯,當了王,當了駙馬,怎麼辦呢?他要大量地賞賜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嗎,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會成長起來,他們還會走上老路,還會走到老百姓的對立面上去。但是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過這個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觀歷史發展又是一回事。。

9. 元朝貴族為什麼反對建都北京

元朝建都史

在北京的建都史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屬元、明、清三代。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建都開平,史稱上都。公元1272年,遷都大都,上都則成為每年夏秋季節避暑的行宮。忽必烈之所以遷都大都,有其深刻之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試分析如下:

1.早在1251年忽必烈兄長蒙哥登上蒙古汗位,忽必烈即奉汗兄之命總領漠南軍國重事。自此,忽必烈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思大有為於天下。史書雲:「世祖皇帝始居潛邸,招集天下英俊,訪問治道,一時賢士大夫雲合輻輳,亡金諸儒學士及一時豪傑知經術者爭進講聞。」總領漠南事後,忽必烈在其周圍形成一號稱「金蓮川幕府」(此系忽必烈總領漠南事後的駐牧開府地點)的謀臣侍從集團,其中儒生文學之流,多出身漢族,如劉秉忠、姚樞、許衡等皆精於孔孟之道、經濟之學,此一漢族文化集團對忽必烈以後締造元帝國的人生歷程影響至深,故忽必烈對漢民族及漢文化的感情較其他蒙古王侯要深厚得多,這也使忽必烈執掌天下後在定都的問題上有接近北方漢文化地區的情感傾向。

2.縱觀忽必烈登帝位之前,政治經歷與所建功業一直都在漠南漢族地區。總領漠南事後第二年,忽必烈南平大理;與此同時,任用中原士大夫,以漢法成功治理邢州、河南和關中三地;並在1258年統兵南下伐宋,攻打鄂州,直到為群臣所戴,開平稱汗,與阿里不哥天下逐鹿,鏖戰秦隴,親征昔土木,最終收降阿里不哥,無一不是以北方漢族地區力量為依託。考其實,忽必烈在政治上,順應被征服地區統治政策急待調整的需要,主動搜羅漢地士大夫和吸收漢文化,在嘗試以漢法治漢地,「中土諸侯民庶翕然歸心」,一如當時謀士廉希憲所言:「殿下收召賢傑,悉從人望,子育黎民,率土歸心。今殿下位親望重,功德兼隆,天意人心,灼然可見。」故可以認為,忽必烈在漢族地區樹立良好之政治基礎。相反,阿里不哥「以眾則寡,以地則偏,兵食不足,素無人望」。且在經濟上,自總領漠南事後,忽必烈控制了漠南廣闊的農耕區域,「奄有中夏,挾輔遼右、玄兔、樂浪、穢貊、朝鮮、面左燕、雲、常、代,控引西夏、秦隴、吐蕃、雲南」,「倍半於金源,五倍於契丹」。在與阿里不哥的做戰中,從中原漢地征調軍需,「經畫饋運,相繼不絕」。而阿里不哥,「地窮陰寒,草薄土瘠,大抵皆沙石也」。兩相較,忽必烈在經濟上佔有明顯的優勢。僅經濟上的優劣勢權衡,忽必烈要有效統治中國,都應選都在接近中原經濟腹地。

3.1260年忽必烈北上擊敗在漠北稱汗的阿里不哥,並佔領漠北的蒙古京都和林,君臨天下。但其時各方面的形勢或原因,致使忽必烈不願意也不可能繼續以和林為都城鞏固帝業。

自窩闊台汗建都和林以來,和林城內居民的糧食,主要依賴漢地,多用大車自南向北轉運,忽必烈在位三十餘年,朝廷經常運送糧食賑濟和林的居民,如繼續以和林為都,勢必面臨糧食等物資運輸的更大負擔與壓力。另外,和林雖為忽必烈佔領,但其離開漠北多年,在漠北的政治、軍事基礎不強,如以和林為都,勢必受到阿里不哥等反對派的軍事威脅,勢必需要大量軍隊留駐漠北,一旦發生戰事,軍隊的調集、部署,糧草的轉運都過於困難。更重要的是,忽必烈總領漠南多年,即汗位又在開平,其統治基礎已在漠南和中原奠定,以和林為都,只能延續草原游牧帝國的舊路,不利對中原漢地的管理與控制。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開平為上都。

忽必烈即汗位之初四、五年,中書省設在開平,燕京僅設行中書省,但隨著忽必烈治理漢地事務日漸繁劇,作為中書省組成部分的燕京行省,日益受到忽必烈的重視。由於政務的需要,忽必烈頻繁召燕京行中書省官員赴開平奏事,忽必烈本人也常在冬季駐於燕京郊外。蒙漢事務及政治經濟的對比,必然要求忽必烈長期駐留在燕京。1263年,忽必烈改開平為上都,八月又改燕京為中都(後易名大都),於此,兩都制正式確立,營建大都也隨之開始。

4.大都前身為遼南京和金中都(又稱燕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北方名城之一。蒙古滅金之後,燕京又因燕京等處蒙古斷事官所在地而成為蒙廷控制漢地的樞紐。忽必烈總領漠南事之際,蒙古貴族霸突魯就建議將駐驛設在幽燕之地,這項建議對忽必烈定燕京為第二都城,影響頗大。《元史·木華黎列傳》雲:「世祖在潛邸,從容語霸突魯曰:『今天下稍定,我欲與主上駐驛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對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驛之所,非燕不可。』世祖憮然曰:『非卿言,我幾失之。』即位,還定都於燕。嘗曰:『朕居此以臨天下,霸突魯之力也。』」

此外,在幫忽必烈取得天下的謀士中有一批精通陰陽術數的儒士,如劉秉忠、王恂、張文謙等,其中劉秉忠尤為忽必烈倚重。史稱其「通曉音律,精算數,善推步,仰觀占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皇級邵氏之書,靡不周知」。忽必烈賞識「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忽必烈曾對劉秉忠問及新都之事,劉秉忠答道:「上都國祚短,民風淳,大都國祚長,民風淫。當然大都更宜為都。」陰陽風水家對燕京的推崇,也對忽必烈建都北京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高寒地區的民族怕熱不怕冷,對中原氣候很不適應。耶律德光(遼太宗)全勝班師時就說過「沛州炎熱,水土難居」的話。蒙古人抗熱的能力恐怕比契丹人更不如,為此他們才會在每年四到八月不辭車馬勞頓到上都去避暑。北京不算太熱,而且離上都也較近,不失為理想的定都之所。[7]

綜上分析,忽必烈之所以定都北京,其背後有其深刻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這些影響因素,是統治者們在面臨都城選擇時不能不反復權衡的問題。後來的明成祖遷都北平、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也都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

10. 歷史上長孫無忌是個怎樣的人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自縊而死。有詩三首。

熱點內容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
服務員工上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7 01:36:38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