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頌讀後感

道德頌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10-23 10:45:41

1. 《道德經》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分析的范圍側重於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聖人。集體分析是側重於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生這種差異內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道德經裡面的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託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裡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麼樣,人不能怎麼樣,怎麼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其實是基於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准。聖人的存在就是維持聖人的標准。

其實道德經是什麼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麼會有道德經呢?上面已經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道德經》讀後感2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受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並非是一部講為人處世等禮節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為准則可以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范,理應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說是有前車之鑒,是對西周時期的統治思想的一種發展,一種延續。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於儒家來說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庄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律,(規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為合於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自己行為之結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准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容之先後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一曰:德道經。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徵兆。故可產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後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後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偽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為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聖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鑒之處,恐日後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道德經》讀後感4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5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裡有水,哪裡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閑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盪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盪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台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7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不為聖人,則為禽獸。」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被尊為聖人。自古讀書人最欽佩最嚮往的就是成為聖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聖人呢?聖人之師老子在《道德經》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無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認為聖人是無病的,即沒有錯誤,之所以能沒有錯誤,是因為聖人把自己的錯誤當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想辦法改正,於是錯誤就化為烏有了。後來孔子也說過相似的話便是婦孺皆知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這樣要求聖人究竟對不對呢?先舉幾個例子。上古時期三皇堯舜禹當政時,官府前都設有一面鼓,供百姓擊鼓後當面對他們指出時政的弊病。朝野里諫臣成群,暢所欲言,執政者的過失因及時改正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現在還被尊為治政的大聖人。也聽說春秋時期的衛大夫賢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錯誤,並記錄下來,警戒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以至於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過錯都被糾正,他憑著五十年的堅持硬是把自己鑄成完美無缺的聖人,也把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安諸侯,內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對他贊賞不已。接著就是在論語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不過他本人還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語》里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曾子被父親打了一頓,被打時他不但不勸父親住手,反而叫父親盡力打,還自以為是孝。後來孔子指出他的行為是愚孝,差點陷自己的父親於不義之中。曾子聽後恍然大悟,立刻承認自己「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這個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為盡孝,用老子的話說就是「不知知「,是「病」;後來他在孔子的點破後能意識到錯誤是「病病」,最後他改正錯誤乃是「不病。」

從幾個例子看來,不論誰想成為聖人,都得重復三個過程,一是普通人難免要犯錯誤;二是及時發現錯誤;三是改正錯誤;只有不斷地重復這三個過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華,從一條平庸的毛毛蟲羽化成靚麗的蝴蝶!

《道德經》讀後感8

《道德經》的名字耳熟能詳,它是一部國學經典,然而晦澀難懂,從來沒有勇氣去翻閱。有幸在劉老師的引領下學習了這部經典,感受了它的深奧,它的魅力。老子寫的這部《道德經》不僅是自然經,治國經,做人經,也是哲學經,心理經。寥寥五千字卻能夠涵蓋人世間的各個層面,真是太神奇了!初學略有淺薄的感悟。

「挫其銳,解其紛」,遇到爭執時,去掉銳氣,跳出紛爭。這句話讓我體會到老子是一位心理學家。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方法叫「抽離」,當一個人處中處在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時,可以讓自己從情緒狀態里跳出來。用第三人的眼光看著自己的情緒,看著自己情緒的由來。這時,自己可能就會恍然大悟,而不被情緒所左右。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看清情緒時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當遇到困難、問題、紛爭時能夠控制沖動站在這件事的外部看待這件事情,內心定是坦然、淡定、沉著的,這樣就會離「道」更近了吧。

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國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也會出現雞飛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們只「以德報怨」用德行影響孩子,只是一方面,還要制定規則。《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堅定」,對孩子的行為要用和善的態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規則,這個規則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時,我們應本著「有德司契」的態度,而不是指責、催促。要用堅定的信任的態度和執行力與孩子相處。這樣親子關系會更和諧吧。

《道德經》還為我解開了一些困惑,我一直不解,為什麼我國外交部用的最多的詞是「譴責,強烈譴責、憤慨」等。而不是直接動用武器,以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發一下威也未嘗不可。在國際關系中,我國給人的感覺是「唯唯諾諾」的,但學習了《道德經》我突然明白了,我國是本著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來解決國際問題的。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為了保證我國的穩定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我們國家韜光養晦,避其鋒芒,正所謂「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每句話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對我的生活、工作、學習有了很多的啟示,有很多內容還要不斷地思考和領悟。

《道德經》讀後感9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朴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麼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麼,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麼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麼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於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麼,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並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於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讀後感10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聖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准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准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2. 【急】800字 讀後感

讀後感800字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裡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

只因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比如說,《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藉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為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為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凶,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為行凶殺人。

只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淺讀《史記》有感
在浩瀚如煙的中華古典名著中,歷史著作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歷史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正因為如此才給我們留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息,發展的清晰脈絡,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著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歷史典籍。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被列為「二十四史的開篇之作。我在假期學習之餘,通覽了《史記》收獲不少,讀了它彷彿自己置身其中,從夏開始到漢朝,歷史事件人物都歷歷在目。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真奇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銷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著令人心曠神怡《史記》,有的看著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著令人無可奈何……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由於它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的反映歷史面貌,人們一直譽之為「實錄」,稱贊作者「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作者在歷史的寫作中寄託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他對於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強烈的愛憎,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一系列歷史人物,使之成為科學歷史著作和優美傳記文學的巧妙結合,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史記》這一特點。描寫緊張斗爭的場面,讓人物在具體矛盾斗爭的沖突中,各自表現他們的優點和弱點,這是司馬遷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在《項羽本紀》中,作者連續寫了項羽殺宋義救趙、鴻門宴、垓下之戰等一系列緊張斗爭的場面,使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特別是垓下之戰,寫項羽在漢軍數重包圍之中,慷慨別姬,潰圍、斬將、刈旗、□目叱漢將、以頭贈故人,雖然形勢危殆,仍然那樣豪邁而從容。這些激烈場面的描寫,成功地展現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壯形象,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使酒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描寫,也是運用緊張場面表現人物性格的很好的例子。其中項羽是我最愛的之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上面這個小故事說明的好學和目光的遠大,雖然是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我覺的《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後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他因為李陵辯解被劉徹定為死罪,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羽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麼只剩最後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後,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要高,可卻是宦官擔任的啊!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史記》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司馬遷的博學、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今天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平凡的世界》名著讀後感
勞動著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 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亘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盪氣回腸。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遙。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說多是農村題材,擔又不局限於農村生活的描寫和城市「交叉地帶」發生的人和事。特別是著重表現年輕人的生活,通過他們愛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發生地點在廣袤的黃土高坡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說是寫雙水村的變化和雙水村的人。在這個十年裡,中國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雙水村及雙水村的人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縮影。在那段年代裡,文化革命結束了,鄧小平上台執政帶來了改革開放。 裡麵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遙是想用一種現實主義的筆法細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在裡面各個階層不論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路遙的精湛的小說功底,極其嚴肅的寫作態度,使這部小說具備了作為那一段歷史最好的輔助教材。 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教育意義則是一種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農民的想法。農曾經過的日子,農民現在和未來他們也不會關心。但是間接知識也能夠貸給我們啟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

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讀完這些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這些書的現實意義在於中國的現狀,在於歷史的延續,在於未來的展望和我們年輕人自身的提高:對人性的理解,對中國的理解,對構成中國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陸地的人們的理解。 另外一個方面,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

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丑與惡。在他的世界裡,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哪怕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然而,就如薩迦格言所說的,「火把雖然下垂,火舌卻一直向上燃燒」一樣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應為其所生活的世界奮斗!

魯濱遜漂流記

當一個人獨立生活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人總不能被困難嚇倒,而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魯濱遜乘坐的飛機在無人島上墜毀.這是什麼地方?熾熱燦爛的陽光,一望無垠的大海在魯濱遜眼前展開的是一幅浪漫,孤獨,刺激和冒險的畫卷. 然而,如果真的獨自留在無人島上會怎麼樣呢?這里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煤氣爐,打不通手機,也沒法叫外賣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裡的動植物以外,無人島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為了讓人類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親自去找,一個火苗都要親手點燃.在這樣的狀況下,你還會感到浪漫嗎? 魯濱遜並不是天才,但是他有著更強的好奇心.他歷盡了限險,九死一生.他經歷了沒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獨一人生存的恐懼,熬過了無人島上漫長的梅雨期,戰勝了自己精神的絕望,最後終於乘坐英國海輪,駛向希望的故鄉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小說《魯濱遜漂失事

朝花夕拾讀後感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讀《愛的教育》有感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高老頭》讀後感《高老頭》,這部小說出自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評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理所當然的,這部小說也屬於批評現實小說的范疇。故事起於巴黎的一個名叫伏蓋的公寓里。我們故事的悲劇人物高里奧老頭就生活在這座簡陋廉價的包伙公寓里。和其他一些不同性格的人。惟一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不是生活奢華的上流人士。雖然本書以「高老頭」為題。但主線卻是圍繞著一位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輕人。畢竟,這樣的悲劇是需要一個見證人。高老頭本來是一位麵粉商,在退休時還是一位富裕的老人。但是又因為什麼原因使他從伏蓋公寓中的最高等房間住進最低等的房間,什麼原因使他絞了他深切懷念的妻子的遺物,又是什麼使他的身體日漸瘦弱?所有的謎團都隨著拉斯蒂涅克想方設法逐漸擠近上流社會而解開。高老頭有兩個嫁入豪門的女兒,雷斯托夫人和紐沁根夫人。當拉斯蒂涅克成為紐沁根夫人的情人,終於在上流社會嶄露頭角時,故事也接近了尾聲。這兩個自私的女兒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將他們的父親榨乾,直至父親臨終時,也遲遲不肯來看望自己的父親。直到她們的生活也接近絕望時才來。可是這位無私的父親早已氣絕了。而她們淌出的淚水仍是虛假的。就算她們表現的如何真實。可是旁人仍是清楚的探清其中的虛假。高老頭離開人世了。拉斯蒂涅克這位年輕人也完成了巴黎社會的啟蒙教育,大徹大悟,然後向這個邪惡的社會發起挑戰。故事結束。起於這個簡陋的公寓,終於這個簡陋的公寓。文字里的歲月是短暫的。卻濃縮了時代色彩。極力表現了一個奢靡浮華的社會。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他們虛偽,狡詐,虛榮……巴爾扎克用他文字的藝術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活動的,喧鬧的,真實的社會。是當時資產階級真實的寫照。人們只為金錢而活的殘酷。親情,愛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在當時遠遠比不金錢,遠遠比不上上流的地位。人們之間的維系僅僅只有金錢。多麼令人悲傷,多麼讓人痛斥,這個殘酷而虛偽的社會。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我們悲劇的中心,高里奧老頭。這個擁有崇高父愛的老頭。他值得人贊美,他無私的為他的女兒奉獻自己的一切。從一個富裕的麵粉商變成孤獨逝去的老人。而心安理得受著他給予一切的兩個女兒給了他的父親什麼。是逐漸被敗光的家產,還是在他臨死前認清事實的絕望。我為這位可敬又可憐的老人感到痛心,悲哀,不值。可是這無私的父親還是毫無怨言,只求他的女兒也能夠愛的。這樣簡單的需求,他的女兒們卻做不到。愛人究竟有這么難么,還是世人已經給利益蒙蔽了雙眼。但同時,悲劇導致的原因也有高老頭的錯誤。他太過溺愛他的女兒。沒有約束,沒有責罵,盡由著他的女兒們任性。因此,她的女兒才會變得如此熱愛物質享受,卻永遠也不能體味到她們父親深切的愛,和無私的偉大。這種無私的溺愛,究竟是種悲哀。得不到回報也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也鑄成了悲劇。但是釀就這悲劇到底還是那個彌漫奢靡之氣的浮華巴黎。那個殘酷冷漠的巴黎社會。心中沒有美好的情感,離開這人世時,是還能感到擁有金錢那樣的的貪婪的滿足,還是空空如也的悲慘心境呢,答案是理所當然的。

3. 尊師頌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尊師頌》一文,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文中寫道:父母生我,給我色身;老師教我,長我慧命。是啊,父母生育我們,給了我們肉體的生命;老師教育我們,給了我們知識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尊敬老師。
老師「使我由蒙昧見到光明,使我由無知獲得知識,使我由低能變成才能。」不錯的,正是因為老師的教誨,我們生命的白紙被畫成了五彩斑斕的畫卷;正因為老師的教誨,我們從不懂事的兒童,成為了知識豐富的陽光少年。於是,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她溫柔、美麗、知識豐富,經常用親切的語言幫我們解答疑問,帶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隨著我們知識的增長,我也越來越尊敬我的老師,她豐富的知識、寬闊的視野,對我們的教導,都讓我不得不尊敬她。
書中寫道:老鼠只會永遠在地上打洞,因為它們沒有老師;小鳥只會永遠在樹上做窩,因為它們沒有老師。所以我們是多麼地幸福啊!我們有老師教育我們,給我們以啟迪,給我們以知識,給我們以做人的道理。才讓我們變得懂事而聰明,所以我們要感謝老師為我們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文章的最後寫道:因為有老師,人類文化才有進展;因為有老師,人性尊嚴才能建立;因為有老師,人性光明才能以發揚。從這句可以看出老師對社會的發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啊!再偉大的領袖,再有能力的人,哪個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哪個不需要老師的教育?

4. 道德頌怎麼樣

首先,不好意思,借用了恩斯特·卡西爾《人論》這部著作的題目…… 盛可以是我很欣賞的一位女作家。從《火宅》、《水乳》到現在的《道德頌》,我一一拜讀過。記得大學時候我還曾以她為研究對象,寫過一門選修課(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作品欣賞)的論文,題目是《狂野的文字背後——孤獨憂傷的盛可以》(用詞不準確讓大家見笑了~)。 而今時隔三年,從當當購得《道德頌》,這是我第一本自己買盛可以的書(之前都從圖書館借的)。花了一個月的臨睡時間,終於在昨天那個汗如雨下、風扇報修的悶熱夜晚,我靜靜躺在熱氣騰騰的床上將它看完。 從《誰侵佔了我》的堅硬文字到《水乳》的耐心描寫,以及後來《火宅》的柔軟筆鋒,盛可以的改變不禁讓人驚嘆。而這一次的脫胎換骨,又讓我措手不及。 許是年齡和經歷所限,剛開始,我對這個30歲的女子與已婚教授之間的感情糾葛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一度後悔自己買了這本小說。然而女主角旨邑這個外表理性堅強內心柔軟善良、偶爾狹隘偶爾寬容的女子,其孤獨的結局讓我唏噓不已。盛可以越發強大了,這是我一邊讀一邊感嘆的。她對人物的內心刻畫,手法越發嫻熟自然;她對故事情節的敘述,越發游刃有餘;她對現實的態度與看法,越發深刻直接。 個人覺得本書後半部分比較精彩。只不過秦半兩的形象有點前後脫節的感覺,個人更喜歡前半部分的秦半兩,青春活力又不失可愛。而謝不周似乎到最後的緊要關頭才忽然形象高大起來,雖然就故事而言我還是要感謝他的不離不棄和無私奉獻。稻笫這個只愛女人的假小子,旨邑在哈爾濱與其相遇那段,盛可以的描寫算是成功。而那個歷史教授水荊秋,出軌也要假裝浪漫假裝偉大,惡心啊!我對他的憎惡直接超出了我客觀評價的前提。。。 小說給讀者的忠告:千萬別招惹已婚人士;千萬別被愛蒙蔽雙眼;千萬別忽略身邊的有心人。 盛可以的這么多作品裡,我總覺得這一部有她自己的影子(純屬瞎猜)。因為我聞到了自戀的氣息。而之前盛可以的作品,被人稱贊最多的就是她沒有許多女性作家的自戀與做作,她總是將自己抽離,以俯視的態度冷靜地描寫筆下諸多生動而真實的人物。然而這次例外。我分明看到盛可以化作旨邑,在故事裡掙扎著自嘲,自嘲著掙扎,反復再反復。或許這只是我的錯覺。但願。 讀後感:愛,道德,人性,怎樣才能說清。 總結:這是一部研究人的論文。 p.s.讀完我覺得自己蒼老了好多~~~=_=||| <http://zlyng.cn/?p=69>

5. 美德少年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美德少年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德少年讀後感1

美德,是當今社會最需要也最缺少的,有一群人就擁有這高尚的美德——美德少年。

《美德少年》這本書講述了二十位美德少年的真實故事,其中給我影響最深刻的要數王思源。

王思源有個與他人截然不同的業余愛好——撿拾廢瓶子。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甚至外出旅行時,王思源都會隨身帶一個塑料袋,把人們丟棄的飲料瓶、易拉罐,一個一個撿起來,裝進塑料袋,帶回家去。為此,還有同學戲稱王思源為「拾荒佬」,可王思源照例撿拾廢瓶子。幾年下來,王思源靠撿廢瓶子攢了幾百元,並在汶川地震後將錢捐了出去。甚至連班上的同學也被王思源感染,紛紛開始撿廢瓶子。

讀了他的事例後,我不禁感慨萬千。王思源的年紀比我還小,但他卻會早早地自己賺錢,並一直堅持,不怕別人的嘲笑。若是我的話,可能早就因為不好意思而放棄,或者因為沒有恆心而放棄。

「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不僅要有這種品德意識,更重要的是要付之於行動上面。

美德體現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當我們走過馬路的時候,多扶一下身邊的老人;當我們付計程車費的時候,多說一聲謝謝;當我們聽完演出的時候,多給一點掌聲……

美德是自身的修養,它就如同一棵小樹,只要你注重它,從點點滴滴的事去表現它,它就會在你的心中紮根,成長。雖微不足道,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

美德是甘霖,滋潤乾涸的大地;美德是燈塔,照亮黑暗的道路;美德是花朵;裝點善良的心靈。美德需要弘揚,需要肯定,更需要傳承。

美德是文化,是修養,讓我們傳承美德,做美德少年。

美德少年讀後感2

我讀了濟川中學初一(25)班同學程可馨的事跡後,我覺得她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她班上的同學生病了,她會幫他(她)做課堂筆記、抄作業,還給同學講解題目。有不會就先去問老師,怕把同學教錯了。

程可馨對於她朝夕相處的同學,她會盡力去幫助他們,做老師的小助手,是同學的好榜樣。

在家裡,她經常幫媽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媽媽做事的時候,她會站在一旁看,並試著做一下,所以她很小就會自己做飯了。

在20xx年,程可馨榮獲「襟江小學十佳少先隊員」的稱號,20xx年12月24日,在《少年日報》上刊登了她的故事。

讀了她的故事,我覺得她在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在慈善方面受媽媽的影響,她給得白血病的同學捐款,做得非常難得。程可馨在動手方面也挺強的,還發明過兩樣小東西呢,分別是「三通皮條「和電熱鞋墊」,還榮獲了二、三等獎!我要向程可欣學習,在不足的方面要好好改正,爭得第一!

美德少年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很多美德少年的事跡,他們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好少年--劉洪帆。

他是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他的美好品德經常得到老師的一致好評。有一次他在公共汽車上,他讓座給別人。還有一次他撿拾垃圾。這使我非常的感動。

我們也應該去幫助別人。休息日,我和奶奶去玩,過馬路的時侯看見一位老奶奶右手拄著拐杖,左手帶著她的孫子往回家的方向慢慢走去。斑白色的頭發顯得非常蒼老,她的頭上已經滲出了汗珠。仔細一看,好像是一個半盲的老奶奶。我跑了過去幫助她。那會兒,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有一次我去看電影,我上車後發現只有很少的人,我坐了下來,過了一會人越來越多,這時一個老奶奶上了車,發現沒人讓座,這時我站了起來,讓座給她。

每個人都得養成美德少年的好習慣。

美德少年讀後感4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籍人心的寬容,融會成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都」、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美德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有一次,我們家來了許多客人,而我卻沒有向那些叔叔阿姨們問好,對他們不理不睬,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媽媽一看我這個樣子,趕忙對我說:「快向叔叔阿姨問好呀!」我含含糊糊地叫了一聲「叔叔阿姨好」便回到了陽台,繼續干我自己的事情。媽媽見我不甘情願,就過來數落我。我一開始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所以還和媽媽頂了幾句嘴,不過沒一會兒便落了下風。我被媽媽訓得有些委屈淚珠在眼眶裡打著轉,彷彿一眨眼,眼淚就掉了下來,所以我趕緊出去招待他們。從這件事當中,我明白了:要講文明,懂禮貌,見到客人要問好。同時也知道了:文明就在我們身邊,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我認為,謙讓是最大的美德。謙讓這個詞語對人們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們的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學會謙讓,隨著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的記憶里謙讓這個詞已漸漸淡忘了有些人認為只是表面上談談「紙上談兵」,實際也不用去做的,但他們錯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卻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你都能做。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美德少年讀後感5

最近,我從網頁上看到了許多關於美德少年先進事跡的介紹。他們中間有小學生,有初中生。看了他們的先進事跡,讓我感動萬分,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他們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彭釗的十三歲男孩,他是初一班的班長,他把「為集體盡職,為夥伴服務」作為他的工作宗旨,在學習上他總是勤學善思,喜歡博覽群書。在生活中,他樂於助人、活潑開朗。上課時總能專心聽講,充分利用課堂四十分鍾,對老師所講內容及時理解、消化和吸收。下課當別的同學玩耍時,他就默默地伏案閱讀,獨立地完成作業,幫助同學解決疑難雜症。他平時還喜歡多帶些學慣用品,借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同學。當鄰居家的小女孩生病時,他都能積極參與捐款,幫助她人渡過難關。放學回到家裡主動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照顧生病的媽媽。

讀了他的先進事跡,從彭釗的身上我看到了當代少年兒童應具備的美德,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過去我一直以為只要自己學習成績好就行了,其他並不重要。記得有一次,我的同桌向我借橡皮,我還十分不情願。還有平時媽媽勞累了一天讓我幫她做些家務事,我還要根據自己的心情好壞,才決定到底做是不做。

今天,通過閱讀他們的先進事跡,我終於明白自己以前太過自私,在家中不懂得去感恩父母,想到這里我感到十分慚愧。但我堅信,我以後一定會以彭釗為榜樣,在學校和同學們和睦相處,處處關心集體,幫助他人,認真學習。回到家裡,多幫助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減輕媽媽的勞累,做一名新時代的美德少年,請相信我吧!

美德少年讀後感6

讀了許多美德少年的事跡,包括我們的書本上也學過一些,有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有願做人們螺絲釘雷鋒,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劉洪帆。

我知道他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隊員。他的品德修養深受老師、同學和周圍人的一致好評。教師的掃把壞了,他便拿自己攢的零花錢買了一個掃把,同學的鋼筆沒有了,他拿自己的錢買了幾瓶墨水放在教師里,方便同學們使用。

在公共汽車上,他都是搶著讓座,學校里的活動,他都是很積極的參加活動每逢節假日,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經常能看到他撿拾垃圾的身影。低保老人的庭院門前,擦窗掃地更是習以為常。這讓我十分的感動。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德少年,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現實生活中媽媽也常對我說樂於助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媽媽是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她經常教育我要尊老愛幼,懂事聽話,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我都謹記著媽媽的教導。

休息日,我和媽媽去菜場買菜。過馬路的時候,看見對面有一位老奶奶右手拄著拐杖,左手拎著許多菜在往回家的路上慢慢地走著。

美德少年讀後感7

輕輕翻過一頁頁,腦海中一個個少年的頓時身形鮮活起來,他們或開朗,或寬容,或勤奮,或樂於助人,又或孝敬長輩……他們是美德的孩子,書中的文字清晰而又生動的記錄了他們的種種事跡,當最後一頁悄然翻過,才發覺心靈受到的震撼如此之深,少年們用他們純潔美好的心靈,給了這個已然缺乏「真情」的社會重又增添了一股生動的活力,讓我們明白,原來美德就在我們身邊!

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拾荒佬」—王思源的故事,與別的小學生不同,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撿廢瓶子,為此他沒少遭到其他同學的戲弄,但是他依舊「我行我素」繼續撿瓶子,王思源的家境不差,為何還要撿瓶子呢?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的老師由其他一位同學嘴裡得知,王思源撿瓶子是為了攢錢幫助希望小學同學和家境不好的同學。其實這一習慣在王思源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養成了,在平時,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他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塑料袋,把人們丟棄的飲料罐,塑料瓶一個一個收集起來,帶回家中。於是,人們常常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彎腰撿著瓶子。王思源還是一個特別有毅力的孩子,哪怕夏天皮膚曬得炭黑,冬天手制動的通紅,他的咬牙堅持了下來,如此年復一年如復一日,到了小學畢業,已經足足有八百多元,王思源也沒有忘記他的承諾,在學校組織「愛心捐助」他從事毫不猶豫的30、50地捐,四川地震時,他也他又拿出所有剩下的錢匯給了中國紅十字會……

王思源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很多,倘若換做是我,會用自己辛辛苦苦撿瓶子換的錢無私的捐給平生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嗎?可是讀到這篇故事後,才讓我知道人間有真情,不論貧窮,不論富貴,我們都要充滿愛心,為別人盡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

像王思源這樣的故事或許還不止一個,只要你願意,用你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善良的心靈,你就會發現美德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美德少年讀後感8

今天我看了《美德少年伴我成長》這本書,其中有一篇深深地感動了我。

這篇是――天堂里,你還是老師,20xx年5月12日,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李佳萍老師立刻把門拉開,指揮學生逃生,就這樣,她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的寶貴的生命。可就在這時,教室坍塌了,李老師和六個學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的世界,她的頭上流了很多血,但他們在黑暗中堅持了整整30個小時,李老師的聲音也越來越弱,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她仍艱難地、一字一句地叮囑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最後,五個學生獲救5個,而李老師和一個可愛的學生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了。李佳萍老師用她的生命講完了她的最後一課。

看完了這篇,我眼睛濕潤了,在生死關頭,李老師用用勇敢和無私的心救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築起了一座愛的豐碑,而自己卻犧牲了,雖然她走了,但我相信在天堂里她還是老師。

美德少年讀後感9

明星,對我們來說肯定是望塵莫及。而美德明星,只要有一顆願意去行動的心,我相信每人都能做到。

看完這篇報道,我愣住了。一個個「小明星」把我的眼睛都閃花了。他們的事跡不算大,都是小事,可偉大的事跡,都是從小事開始的,我真的自愧不如。雖然我做過一些小事,但比起他們,差遠了!張一凡、王露雨、夏倩倩……他們有的關心父母,非常孝順他們;有的關心班級體,熱心服務;還有的見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他們做到了自己分內的事,還時刻想著幫助其他人。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從小事做起,慢慢地養成好習慣,漸漸做出更大的好事,也成為一個美德明星。其實美德很簡單,你只要行動起來,見老師打招呼、見人遇到困難就幫助,這就是美德。

只要我們努力起來,行動起來,我們也能像報道中的明星一樣,成為一個美德新星。

美德少年讀後感10

我讀了《美德少年故事》之後,讓我很感動。有樂於助人的趙予倩、王思源和華靈等。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天堂里多了一個小天使》這篇文章。

文章里講的是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單一鳴和她的爸爸。雖然生活很貧窮,但是她對生活充滿了快樂。每天上學,她和爸爸一邊踩著三輪車,一邊唱著歌,小女孩每次都自豪的唱著:「我有一個好爸爸,打起屁股叭叭叭…」雖然我很想知道還有幾句是什麼,但是上面沒有寫。

單一鳴的家裡除了她和爸爸以外,還有爺爺奶奶和一個媽媽。不幸的是,在單一鳴幼小的時候,母親因為父親身體有了殘疾,便離開了他們。但單一鳴很堅強,很懂事,從來不向爸爸問媽媽去了哪裡,俗話說:在逆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堅強,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看到這兒,我和媽媽的'眼中閃爍著淚花。我的媽媽從小也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她哭的比我更厲害。

在二零一一年的早晨,不幸的事在次降臨到她的身上,這天早晨上學的路上,她整個人都無精打采,病懨懨的樣子,爸爸問她是不是哪裡不舒服,而她卻笑著說沒事,讓爸爸不要擔心。可是,要到中午的時候,老師打電話給單一鳴的爸爸,說單一鳴不舒服。爸爸到學校的時候,發現單一鳴已經臉頰通紅,還發著燒,整個人軟綿綿的。而她還是努力的笑著說沒事,沒事,沒事。而單一鳴的爸爸卻哭了。而我和媽媽,也是滿臉的淚水。

單一鳴的爸爸帶著她看了一個又一個醫院,可每個醫生都搖頭,而單一鳴的爸爸仍帶著她去了另一個大醫院——揚州蘇北醫院,而醫生仍是搖著頭說:「她得了白血病,治病至少要四五十萬,而且不一定能徹底治好。」單一鳴卻仍是笑著對爸爸說:「爸爸,我們回家吧,我沒事。」而她的爸爸卻淚流滿面。

最後,單一鳴走了,永遠的走了。人間少了一位陽光女孩,天堂里多了一位可愛的小天使。我想:單一鳴這種堅強、懂事的精神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也一定會發揚光大。

美德少年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美德少年故事》這本書,一個個真實的美德少年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通過這些事跡讓我對這些美德少年充滿了敬佩。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我想和你做同桌》這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叫徐夢詩的女孩三年如一日地關心和幫助班裡一位患有先天疾病的同學,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在放學後,她都真誠無私地鼓勵和照顧這位同學。

看完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這學期班主任老師安排我們班級里的調皮大王和我同桌,希望我能在學習上幫助他。起初我心裡暗暗叫苦,他會不會影響我的學習呀?我該用什麼方法能讓他聽我的話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漸漸地了解了我的這位新同桌,在學習上經常幫助他,給他加油鼓勁。同桌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上,班級紀律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真是為他感到高興,同時,我自己也感到充實快樂,感到自己長大了許多,懂得了更多! 幫助別人,一天一月不算什麼,徐夢詩長年累月地幫助同學才是不容易的,我一定要向她學習,發揚我們中華民族樂於助人的傳統美德,做一個美德好少年!

美德少年讀後感12

美德,在生活中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怎樣才能認識美德,並擁有它?這個問題不簡單,《美德少年》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美德少年》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去培養美德,書總共分1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個主題。內容有「我有好習慣」、「我們愛學習」、「尊重每一個人」、「微笑面對每一天」等。這本書從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等方面,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美德,怎樣才算擁有美德。

讀了這本書,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德的重要性。一個人,不論是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他擁有美德,他就不會失敗,美德會幫助他。別人願意跟有美德的人交朋友,也願意幫助他。而且美德會感染人。美德能幫助你取得成功,能讓你得到別人的喜歡,美德會感染身邊的人。

在生活中,好習慣就是美德,有了美德,才有好朋友;有朋友幫忙,你一定成功。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從小養成好習慣,長大派上用場。

漫長的路,好的美德就是一盞指路明燈,燈光亮一些,黑暗就少一些,有了這盞燈,你就不再害怕旅途中的黑暗。

美德少年讀後感13

暑假裡,我讀了很多關於美德少年事跡的文章。在這些文章里,主人公大多數都是家境貧寒或父母身體不好的學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深深打動了我。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今年剛滿10歲的李春玲。

李春玲住在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百步梯村裡。雖然今年已經10歲,但體重僅僅20公斤,身高才12厘米。每天清晨6點整,李春玲就起床了。這個時候,其他孩子還在溫暖的被窩里呢!燒好飯,端上桌,便開始喂雞、喂鵝。做完這些事情,李春玲便翻山越嶺,走幾公里山路,徒步上學。下課鈴聲一響,她就早早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如今,10歲的李春玲已經承擔起了家庭的擔子,不僅要上學,還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奶奶。

多麼感人啊!

看了那麼多人的事跡,我有許許多多的感想:不管怎樣的家庭,我們的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把我們養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我們可以以很多方式報答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碗、洗衣、端飯、洗曬收衣服……聽父母的話,做懂事的孩子,不管怎麼樣,一定不要讓父母太操心。

最後,我要對李春玲說:「李春玲,你真棒!10歲就撐起一個家!你是我學習的榜樣!」

美德少年讀後感14

《美德少年伴我成長》這本書,其中有一篇深深地感動了我。

這篇是的名字叫做:天堂里,你還是老師。

20xx年5月12日,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李佳萍老師立刻把門拉開,指揮學生逃生,就這樣,她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的寶貴的生命。可就在這時,教室坍塌了,李老師和六個學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的世界,她的頭上流了很多血,但他們在黑暗中堅持了整整30個小時,李老師的聲音也越來越弱,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她仍艱難地、一字一句地叮囑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最後,五個學生獲救5個,而李老師和一個可愛的學生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了。李佳萍老師用她的生命講完了她的最後一課。

看完了這篇,我眼睛濕潤了,在生死關頭,李老師用用勇敢和無私的心救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築起了一座愛的豐碑,而自己卻犧牲了,雖然她走了,但我相信在天堂里她還是老師。

美德少年讀後感15

《美德少年》這本書,讓我真正感到了美德的重要性,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他有美德,就等於他有了一切。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品學兼優,樂於助人,擁有好習慣的美德少年。一進校門她就通風開窗,課前總是預習好功課,上課認真聽講,課間總會圍著教室轉一圈,看有沒有垃圾,下課喜歡和同學交流,幫助同學削鉛筆,整理鉛筆盒,這些事跡都感染者周圍的人,不但能讓大家受益還讓同學們很喜歡她。同時,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她愛好廣泛,舞蹈、琴、書法、繪畫她都會,每次參加活動都能獲獎,她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學生心中的好同學。

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我們應該像主人公一樣,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樂與助人,應該記住,每個人都應有一個好習慣,好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美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一個擁有像《美德少年》一樣的人,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一個故事就講了一個道理,美德就像看書,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6. 讀後感作文500字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1

《大拇指湯姆》選自《英國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農夫與妻子因多年前款待了一位素不相識的乞丐,最終得到了兒子----湯姆,也得到了幸福。故事內容比較長,但是所選的事例卻較清晰,學生通過閱讀和教師的引導後,一起總結出了本課所寫的幾個小故事標題:差點被補鍋匠吃了;差點被奶牛吃了;差點被烏鴉吃了;差點被大魚吃了。同時他們也深刻感到了童話中的每個人物、每個角色都是善良的,他們的心都存在善良誠實的一面,所以我在課文教學總結的時候說:「同學們,通過湯姆的神奇經歷,告訴我們給予他人幫助,也就是為自己創造幸福,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善良誠實的人始終佔大多數,所以我們記住,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整體反思本節課,由於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教小學了,學生與教師之間適應的不太好,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比較拘謹,不能放開,學生不敢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問題也是比較淺顯,聲音也不夠洪亮。所以整堂課學生參與較少,大部分是我一個人在講,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堂課上得都很死板,課堂氣氛不活躍,沒有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由於時間的原因,本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幫助了哪些認?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些都沒有得到很好地拓展,今後教學還應當盡量地予以拓展。

本節課也有亮點,首先,我能緊緊抓住本文的語言,讓學生反復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逐步體會到農民夫婦的善良,給自己帶來了幸福。其次,在這節課上,學生的聽、說、寫、讀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最後,我盡量發現學生的優點,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大部分學生都能融入課堂。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2

剛拿到這本嶄新的《古典幽夢》時,我就被這散發著藝術氣息的四個黑體字所深深地吸引,一個個壯觀的場面就在腦海中閃現,喚起我沉睡已久的好奇心。

《古典幽夢》中有太多的句子使我感慨,使我震撼。作者朱以撒先生以朴實而又優美的筆斛重現了當年歷史的原貌。在作者筆下,我嗅著淡淡的墨香,驀然沉醉於懷古情思中。我尋夢一回,開始了行古典之旅。

沉心觀望,我彷彿身處鄉間田園,赤足行走在松軟的泥土上。我不禁想起作者的一言佳句:「稻穗的鋒芒不停地摩擦著我的腿腳,那奇癢處我知道是蚊蟲乘機對我裸露的部位進行了襲擊。」朱以撒先生沒有用呆板的語言,更沒有用華麗的語言,只是用真情實感的流露,就描繪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具有鄉村風味的卷帙,可謂是妙筆生花。

側耳傾聽,我彷彿置身琳琅滿目的古物前。尾隨作者一起洗耳傾聽唐朝大詩人杜牧的心聲,見證他借古諷今,懷才不遇的言論,以及作者的真情敘說:「只有中意它那粗糙古厚,那種愣頭愣腦的氣度。我想沐浴過秦時明月漢時風雨,才有這等模樣。」確實如此,古樹、古橋、古宅、瓦當、古船……雖已破敗不堪,斑駁陳舊,但只有它們見證了歲月流逝,歷經了歷史滄桑,看透了興盛衰敗。也只有它們,唯有它們能引領我們的懷古思情。

不忘古典,追尋幽夢。牢記歷史,緬懷歷史!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3

近日,我又重讀了一遍《巴黎聖母院》,感觸頗深。

這部小說是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的作品,雨果又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浪漫為主,但不缺激情,想像,誇張和渲染。

雨果寫的作品很多源於生活,充滿著向非正義宣戰的浪漫主義感情。雨果的一生可謂是起伏不定,起初他的作品是保守的,而後轉向浪漫主義,這是由於生活發生了改變,從一開始他從事政治活動到後來19年的流浪生活等。

《巴黎聖母院》的創作是雨果早期的`文學作品,這部小說中有三個主人公,美麗而善良的愛斯梅絲,英俊且卑鄙的弗比斯,長像醜陋但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

因為弗比斯長的英俊,所以愛斯梅斯愛上了他,當愛斯梅斯被當做女巫被抓了起來,弗比斯不但拋棄了她而且有了新歡。從這里可以看出弗比斯風流劣性,而後弗比斯帶領箭隊去追捕她,更看出他是多麼的卑鄙無恥!

愛斯梅絲在得知甘果瓦將被處死時,不在乎名譽的幫助這個素不相識的人,這看出她她是多麼善良的一個人。

卡莫西多在認清了弗羅洛的陰謀後,在聖母院的頂樓看到愛斯梅拉達被吊上絞架,弗羅洛發出得意的狂笑後把他從鍾樓頂上推下摔死,這體現了他嫉惡如仇,有恩必報。

這部小說對我感悟很深,弗羅洛的人格分裂使我深思,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是人性的悲哀,他就像個笑面虎在我心中。愛斯梅拉達有著包容萬物的博大胸襟,而且還有一種感人肺腑的美好心靈。卡西莫多則與當今社會很多人何其相同,外表醜陋而心地善良,而多少人都是道貌岸然。

心靈美才是真的美!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4

說到林微因,想必大家一定會想到徐志摩,記得高一的時候老師講過一篇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當時就覺得這首詩很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老師給我講詩的含義的同時,也給我們介紹了徐志摩,徐志摩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傾注了所有去愛林微因。他不滿家庭操辦的婚姻,追求自己的自由,置妻子於不顧。而林微因是才女,又有著仙子的美貌,在徐志摩的心裡就是那純潔的白蓮花。徐志摩要來聽林微因的講課,但是卻在飛機上出了意外。大家都為他的離去而嘆息。

林微因講丈夫梁思成帶回的飛機碎片掛在床邊,來紀念自己的摯友徐志摩。林微因是個獨立有主見的女子,她說也許是自己不夠愛徐志摩,或者是不想傷害他的妻子,在林微因生病的時候,她和徐志摩曾經的妻子見了一面,林微因原本瘦弱,加上病痛的折磨使她更加孱弱,而徐志摩討厭的妻子,離開了徐志摩以後,卻發展的很好,保養的也很年輕。我們不知道她們談了什麼,也許是徐志摩吧。

林微因一生最重要的三個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都如此的愛她,欣賞她的才華,仰慕她的美貌,而林微因說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場絢爛的詩事。"你是愛,是溫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5

《承教小記》一文是此書的點題作品,敘述了作者在接觸唐君毅老師之前自閉悲痛的心情,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接觸了唐老師的《人生之體驗》——對她絕對重要的書,並使她步入了生命另一里程碑。

本文直接明確地道出唐老師對她有深遠的影響,尤其在思想上的教育、理想目標、價值取向,更堅定了她的教學信念。執教初年,滿懷自信,以為單憑一顆真誠而熱切的愛心,便能扭轉乾坤。可惜事與願違,自信心更大大受到打擊,令到她一時意志消沉。其後求助於唐老師,最後決定出外留學。在留學期間再次使她相信,只要有一粒種籽,便可成林成樹,使她於教育上重拾自信。

作者為了使更多未接觸過唐老師的人,能夠認識及實踐他的精神思想,所以便寫了此文,更帶出小思對「承教」的堅定意志。在文中,我能理解到小思為著目標,不斷努力和拼勁的精神,以及她對於唐老師的敬畏之情,更時時刻刻也不忘老師生前對她語重深長的教誨。這種尊師重道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小思筆下的散文情理兼備,她在寫景寫情的背後能帶出生活的感受和人生道理。從這本書中,我能明白到小思獨愛對每樣事物都觀察入微,大至天下國事,小至一隻飛蛾、蝸牛,她也能對所有事物有所深思、有所動情。雖然她從事多項文學研究工作及參與各種文學活動已有多年,但每當閑時,她便會放下手上的所有工作,靜心留意身邊的事物,關心一切早已被人遺忘的人和事,盡情地抒發她內心的情思。閱畢此書後,確實使我獲益不少,得到很多課外知識。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6

自從讀了這本書以後,令我感受到宇宙的奧妙所在,大自然是多麼神奇,我這才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那麼渺小,那樣的不起眼。原來大自然是那麼神奇,有許許多多令人像不到的事情,即使科學家們無論怎麼考證,探索,但是在大自然中仍然有許多無法想像的事實。

比如說世界上是否有野人的存在。現在討論的沸沸揚揚,有的人說他曾經見過野人,有的人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野人,但科學家經多年探尋,只發現了野人留下的生活用品,他們身上的毛,但從未發現他們的真身和樣貌,到底這個世界上也沒有野人這一說,始終是一個謎團。這個世界除了有沒有野人這一謎點,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值得去探尋的神秘事情,這一類事情令人白思不得其解,科學家們探尋了多年也並無音訊,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但是還有許多的事情很難探討下去。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發現了許多奇妙的事情,也解開了許多謎團,我們要堅持不懈地發揚這種精神,一如既往地探求下去,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在大自然中有許多不了解的東西,我們要繼續下去,探求未知。

世界上還存在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有許多未解的謎團,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懷著美好的心態去探索下去,使大自然對我們不再那麼陌生,那麼神秘。俗話說的好:「世間沒有破不了的案」也是說世間沒有解不開的迷,只要我們的知識不斷的加深,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揭開大自然那神秘的面紗,給人們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

現代的科技發達了,有助於人們解開未解之謎,雖然這樣,但是我們也不可以不探求下去,勝利的大門正在向我們揮手,我們要堅持下去!加油!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7

剛放假這幾天,我看了一本十分關於無私的母愛的書《瘋羊血頂兒》。

這本書主要講了血頂兒剛出生就看見母親被黑母狼咬死,而別的公羊則四處逃逸,母親為了救它,把本人的血噴到了它的頭頂。它為了替母親報仇所以每天都把角插在雷電擊開的石頭中,不時練習身手,最終它把角磨成了兩個尖利筆直的尖角。它開端替母親報仇,它用它的尖角痛死了黑母狼的小狼崽,還捅傷了母狼,母狼憤恨了,傷好了後它想方設法的報仇,最終趁血頂兒睡覺,咬斷了它的脖子。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寧靜。我被母羊猴戲對血頂兒的愛震動了。自古以來,母親對兒女的愛無微不至:給你夾菜,給你送雨傘,幫你蓋被子固然這些只是小事,但卻譜寫了出了母愛的要義。

我突然想起了一本我以前看過的書:汶川大地震過後,救援人員趕到了現場,救出了許多的倖存者。聽,有哭聲!一名救援人員喊,其別人聞聲找到一處似乎是居民區的中央,在一片廢墟里,他們找到兩個人,一個死去多時的女人和一個嬰兒。這位可敬的母親彎著背幫本人的孩子擋住了掉下的水泥板,她身邊的手機里有一條未發的簡訊:孩子,你要剛強的活下去!看到這,我不由淚流滿面。是啊,母親是無私的;母愛是崇高巨大的;母愛是浩瀚如海的,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會為了本人的孩子盡本人最大的努力,哪怕是龍潭虎穴也會為了本人的孩子往前沖!

但是有些孩子卻身在福中不知福,跟媽媽頂嘴吵架難道你沒發現媽媽的頭發不知在何時添上了幾根銀絲;媽媽眼角不知何時爬上了皺紋

在媽媽為你夾菜的時分說聲謝謝吧!在媽媽下班後幫她捶捶背吧!為媽媽多做一些本人能做的事吧!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8

我讀了《巾幗熱血沃中華》從中體會到了舊社會的不公平。文中趙一曼她非常喜歡看書,但是大哥不讓她看,也不讓她讀書。但是趙一曼並沒有因為大哥不讓看就退縮。大哥不在時她就偷著看。有一次,趁趙一曼不在家時,她的大哥到她房間里把許多小報搜出來,一把火燒了。趙一曼看見了連忙把火撲滅,從煤裡面搶救回了幾張燒了一半的小報。那時的趙一曼又是心疼,又是氣憤,當場吐血了。

她向她三姐訴說,她三姐來信安慰趙一曼,並且送了很多的書給她。後來,趙一曼被激起了鬥志,決定去讀書。趙一曼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她大哥請求讓她去讀書,但都被拒絕了。趙一曼大聲地說:「你有錢去賭,為什麼沒錢給我去讀書?」大哥就火了,大罵了她,連大姨也幫著罵。就這樣,趙一曼氣得又吐了一次血。

趙一曼決定離家出走,大姐和二姐就飛車支持。一天,趁大哥和大姨都不在家時,趙一曼帶著簡單的行李出走了。趙一曼日夜兼程,不管疲勞地向大姐家走去。在大姐家住了二三天,趙一曼又踏上了去二姐家的路。趙一曼走了一天,但是離二姐家還有一座大山,趙一曼只好休息一下在走。到了二姐家,她參加了共產黨……我覺得趙一曼她真是一位不怕苦,有恆心有毅力的人。

在那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很嚴重,有很多家長都不讓女孩讀書,普通老百姓沒錢,也不能讀書。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讀書的機會。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9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叫《羊脂球》,它的作者是莫泊桑,它深深地打動了我。

這本書之所以會出名,離不開莫泊桑與眾不同、獨具慧眼的寫法。貴族向來都是有素質,有修養,道德高尚的人上人,但莫泊桑卻選取了一個社會最底層,受人歧視的妓女作為正面人物,與那些所謂的「貴族」作對比,而那些「貴族」,不但在人格和禮儀方面不如羊脂球,就連最基本的愛國心都沒有。他們不但貪婪地吃光了羊脂球的食物,甚至還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羊脂球,讓她飽受屈辱。當初,他們犧牲了她,以後又把她當作一件骯臟的廢物似的扔掉。他們自私貪婪的本性只允許他們用金錢去衡量一切。書本的學識未能給他們帶來善心。

而相比之下,雖為妓女的羊脂球卻善良無比,不僅把自己的食物分給那些思想骯臟的人,而且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寧願犧牲自己,去陪德國軍官過夜。但最讓人感動的是她的愛國心。她從不屈服於入侵者,總是把國家放在第一位,這種高尚的品質在戰亂的年代裡顯得尤其可貴,值得我們學習。

令人諷刺的是,這樣一個最值得同情和救濟的人卻去同情和救濟他人,而那些應該同情和救濟他人的「貴族」不但不幫助羊脂球,還不斷地打擊羊脂球。作者生動地揭露了資產階級人物自私自利和幸災樂禍的心理,體現作者對羊脂球這類品德高尚的人的崇敬。

這篇文章確實是經典,我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10

「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如五味雜陳,有悲痛,有憐憫,有敬佩,有惋惜……這是楊老師前不久給我們上的《船長》這一課的內容。我深深地被船長那種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精神所打動。

小說的主人公哈爾威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一次航海中,哈爾威所在的諾曼底號輪船被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巨輪撞上了,船長沉著鎮定地帶領大家有條不紊地離開諾曼底號,但在最後,他選擇與諾曼底號共存亡,這是多麼悲壯的事,又是多麼值得我們歌頌的事啊!

我也很喜歡船長哈爾威的一句話:「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這是船長對奧克勒大副說的話。事實上,在那樣危險的時刻,船長他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船長不僅保持了清醒的頭腦,而且還考慮到女士優先,讓女士先走,這種人性之美,有多美好。記得有一次,我們去秋遊,大家一窩蜂地往車門擠去。我看著那混亂的樣子,就大聲地喊,請大家有序上車,有些人不服氣,你憑什麼?你又不是班長,我聽了,大聲說:「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要遵守規則。」同學們似乎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不再擁擠了,大家都安靜有序地上車。老師看到我的表現,還表揚了我,我心裡樂滋滋的。現在想來,自己也能哈爾威一樣,遇到混亂的情況能保持鎮定,時刻遵守規定,心中不覺樂了。

我也很喜歡哈爾威這個人,哈爾威在危險面前顯得那麼鎮定、臨危不懼,他把船上61個人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考慮自己。他這種一心為他人著想、捨生忘死的精神,怎能不令我折服?

哈爾威是優秀的,我也要像哈爾威一樣,不管在何時何地,履行做人之道,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7. 國學經典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讀後感1

「國學」是中華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國學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

《弟子規》作為國學經典,對世人的影響自是不必多言,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弟子規雖淺顯卻極富哲理,能夠給人以生活上的指點、學習上的教導,成長中的導航……它教會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它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社交禮儀,這也是我們父母長輩的行為准則,因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國學激勵著我們,當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應樂觀積極,努力爭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指導自己的人生。

古人所言:「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記載:「周朝閔損因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全,便再取了後母,而後母卻虐待子騫。在寒冷的冬天只給他穿單衣,父親知道子騫受後母虐待後,便要休了她,子騫便為後母求情,最終一家人生活和諧美滿――單衣順母。想想我們呢?身為人子,我們對父母卻知之甚少,關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們往往忽略了父母對我們的關心,還天真地說著他們不理解我們的話語。真的覺得自己不懂事。

細細體會,其中包含著尊重師長、孝敬長輩、誠實守信等可貴的品質,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華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國人民代代相傳的傳世之寶。

讓我們一起了解國學,一起走進知識的海洋;跟我們共同走進《弟子規》,體會國學的經典;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國學,品味精彩人生;讓我們一起倡導經典國學,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2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名著,可謂是國之瑰寶。而我們學校為了引導我們從國學經典中領悟國學精髓,就安排了我們去讀《大學》這本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當物質極度豐富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轉",越來越關注物質的重要性。技術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對於儒家孔孟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先賢明見,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的確有重新認識、深思的必要。

古語說,"知人先知己",就是說人應該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麼的,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該前則前,該後則後,前後不能顛倒。安份守己,按層次、級別盡職盡責,不越軌,不越級,不犯上作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工作、生活當中,就會安定團結,興旺發達。

智中出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做到克己復禮,誠於中,形於外。禮中出義(勇),義中生仁。仁、義、禮、智總歸一信(五德)。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提高,敢於攀登。一生無怨無悔,不半途而費,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聖。

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為本。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學》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義氣,對長輩要盡孝,對身邊的人仁慈。還了解了許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飽眼福。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令我終身難忘!

國學經典讀後感3

最近,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中華誦·國學經典》。老師說,這本書很有閱讀價值,特別是我們炎黃子孫都應當精讀的。書中主要收集編排了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燦爛篇章。它飛揚的文采綻放出中華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和標志。老師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我讀了起來。

這本書上面都有注音我們沒有閱讀障礙,書中有一小部分古詩我們曾經學習過,讀起來很親切也更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雖然很多沒有讀過的古今賢文和古詩我們也能結合注釋和賞析較好的理解內容,更能讓我們在閱讀中體會什麼是「經典」。那真是一個蘊含著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這經典是我們民族的印記。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人不通古今,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詩的意思是:積蓄很多黃金不如多買些書留給後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種,倉庫就會空虛,有書不去讀,子孫就會愚笨。倉庫空虛生活就沒有了保障。與博學之人暢談一次,受益勝過讀書。一個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誰能稱得上真正的男子漢呢?釀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錢財是為了購買書筆。

同學們,你們看,這些經典詩句多麼深刻啊,讀了這首詩我們誰都明白,留給子孫的最好財富是書,告訴我們最簡單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學習。這一句句經典話語讓我們感受著我們中華民族昨天的文明,想像著這我們的未來。我們是未來的主人,讓我們鑒往知來,傳承我們的中華文明!創造文明的新中華!

國學經典讀後感4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這本書里就融匯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每首古詩都有注釋,文章還配有插圖,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鑒。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老師說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己,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改變了我的學習態度,經常謙虛地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著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國學經典讀後感6

「讀書不覺已早春,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中學生,學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時間也就成了我們學習的強有力的保障。我們青春正茂、朝氣蓬勃,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就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要造成「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放會讀書遲」的遺憾。

節 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應從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總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是我們黨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法寶。經過歷史的積淀,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徵。

國學經典讀後感7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國學經典讀後感8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書,今天我就來說說禮儀方面的《三字經》吧,禮儀三字經讀後感。《三字經》,這本書雖然不長,但對我來說可是意味深長啊!

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性情就會產生差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芝麻綠粒大的壞習慣,只是這種壞習慣在有些人眼裡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比如亂扔垃圾,有些父母看見了並沒有嚴肅地進行批評,而是隨手拿走了,這樣下去這個孩子哪裡還有什麼衛生意識啊!而有些父母看見孩子隨手亂扔垃圾之後會很嚴厲地進行批評,不僅要他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而且還會進行小小的懲罰,比如我媽媽就會罰我負責一周的垃圾清理,受罰當然不是好事情,但是我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還有兩句話我也挺喜歡的:「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它是講漢代人孔融四歲就能讓梨,這種謙讓尊重他人的禮儀,每個人都該先知道。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千百年來的這種傳統美德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我每一次拿到新玩具都要給弟弟先玩,或者每次有好東西都要讓大人先品嘗。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禮儀。古人說:「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我喜歡《三字經》這本書。

國學經典讀後感9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范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范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國學經典讀後感10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現在就請你跟著我們一起進入這詩歌的世界吧!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讓我在這很美好的春天裡感受別一樣的情懷。古代的詩人們也寫了不少贊美春天的詩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說《詠柳》、《早春》等等。《詠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於春天的贊美之情,借柳樹來抒發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是把二月的春風比作了剪刀,多恰當的`比喻啊!

我不僅了解了春天的詩歌,而且也學到了不少夏天的詩歌呢!就說《小荷》吧,詩人把初夏到來的時候寫的惟妙惟肖。荷花剛開始的時候在詩人筆下變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剛剛開的時候樣子。

夜晚來臨,月亮也隨之出來。讓我們來看看詩人中的月亮是怎樣的吧。《中秋月》、《關山月》這些都是描寫月亮的詩歌。讓人感覺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麗。

總之,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識絢麗的奇葩,他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長久而深入的探究。

國學經典讀後感11

誦讀經典能夠讓我們積累名言名句,還能教我們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學校也要求我們誦讀經典,增長知識,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思想境界,做一個有用的人。

讀了這么久的經典,我最喜歡的是孔子的弟子司馬牛及子夏之間的一段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乎?」意思是說,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生死有命運主宰,富貴在於天意。君子只要認真謹慎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有兄弟?」

如果你表現很謙虛,恭敬,非常有禮貌,大家肯定都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表現出一副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的樣子的話,那就沒人會理睬你,更沒人會喜歡你。記得有一次,我在數學考試中考了全班第一,我便在班級里不停地炫耀,還對他們說:「看,我厲害吧!」結果所有的同學都不理我了。我真是自討沒趣,只好灰頭土臉地回到了座位。我默默地想,以後不能驕傲自大了,要謙虛待人。

朋友之間也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能在朋友有難之時坐視不管,甚至嘲笑別人。記得有一次,我在樓梯邊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破了,還流出了血。我的同學看見了,立刻走過來,把我扶了起來,又扶我進教室,再拿出干凈的紙巾,小心地幫我擦拭傷口。我的內心不由地湧起一股暖流,傷痛彷彿也減輕了許多。

自從讀了經典後,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只要我們誠心對待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只要我們經常幫助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學們,讓我們讀更多的經典吧,讓我們變得更充實,更聰明,更有用。

國學經典讀後感12

最近在班級內掀起了閱讀《國學經典》的情節,學生們讀得津津樂道,我也是樂此不疲。每每端起這本書,就會開啟我一天的好心情。打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歷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這里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里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鑒》;這里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國學經典》中給我感觸的是《論語》。但是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隨後,我又讀了於丹教授的精闢講解,她的講解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後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獲!

國學經典讀後感13

最近學校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叫《國學經典》。我雖然才讀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淺。

《千里送鵝毛》這個故事是《國學經典》里的第二個故事,它說得是在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緬伯高在過沔陽河時,他想給天鵝洗個澡,從籠子放出來時,天鵝展翅飛向天空。緬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幾根鵝毛。禮物飛走了,緬伯高想了一個辦法,將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敬獻給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讓我明白了,做人應該誠實守信,象緬伯高那樣,天鵝飛走了,只剩下鵝毛,就誠實的將鵝毛敬獻給了唐太宗,送給別人的禮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禮物本身。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的去對待別人。你怎麼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如此待你。就如莊子在《莊子。漁父》中寫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14

最近,我書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國學經典讀本,雖然它個很小,頂多就A4的2/3那麼大,可講述的道理卻非常適用。

比如,什麼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它卻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經過一番對話之後,季文子把這一件事告訴了仲孫它對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聽了很生氣,於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七在,最後勤工作仲孫它受到了教育,並以季文子為榜樣,季文子便說:「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啊!」不久,仲孫它被升為大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要愛虛榮,或是炫耀自己還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點他的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薦,就是說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可只選了十九人,這時毛遂走了出來,他告訴平原君,他也願意去,而平原群認為沒有人稱贊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自己就會在口袋裡發現錐子一樣快,而毛遂卻認為平原君不有將他放進口袋裡,於是平原君很是驚奇,便帶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於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這本書講的雖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們告訴我們的卻是大道理,我不僅會讀書避的故事,還會試著去理解文言文,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文,因為古人真的很聰明!

國學經典讀後感15

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你瞧,晉朝的周處,天性並不壞,但是從小父母雙亡,沒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風氣的影響,長大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暴、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周圍的人見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後來他良心發現,善良的天性彰顯出來,從此一路上進,當了很大的官,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同學們,「善」就是讓我們擁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話說漢朝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有上床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溫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在我們的書本中,還有許多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對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誠。比如: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不計前嫌,與他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見他待人誠懇,心中有志,輔助他建立了蜀漢王朝;管仲和鮑叔牙互相幫助,真誠相待,後人常用「管鮑之交」來稱贊他倆的友誼。

在頌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感動著我,給予了我許許多多的鼓勵與啟發,鞭策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去努力發現真善美、學習真善美,踐行真善美,讓真善美伴隨我成長,一路前行!

8. 二十四孝故事優秀讀後感

【篇一: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大家都說「百善孝為先」,這么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卧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借著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里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盡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系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我們懷著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篇二: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捨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篇三: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篇四:《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為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葯,為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葯,像庾黔婁那樣為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為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篇五: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著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為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說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篇六: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二十四孝的簡單分析,從中有許多觀點都不太認同,於是特意查關於二十四孝的故事。今天便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因為只是針對她的文章異議所以只把不認同的地方寫出來,我把作者的原文發出來在括弧里的話便是我所想。

一、孝感動天。

有個孝子被後母等多次謀害,沒有被害死,兒子知道了,還是一樣孝順後母,於是感動了上天。這等於是鼓勵那樣惡劣的父母,不可取。(一個後母謀害孩子的.事似乎有很多,但這個兒子卻依然孝順後母怕是沒有太多人能做到,作者說這樣的行為是鼓勵惡劣的父母,我是贊同的,但是兒子的行為卻未必完全不可取,因為既然她成為了後母那就是父親的伴侶,我們該尊重她,對於一個後輩來說孝順長輩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這做後母的也該善待孩子,我認為兒子孝順母親的舉動該提倡,而後母的錯我想兒子也不該縱容,在適當的時候反抗和勸說是有必要的。)

二、蘆衣順母。

後母虐待孩子,冬天讓孩子穿蘆絮衣服,被父親發現後,父親要休掉後母,孩子為後母求情。後母孩子父親三者採取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不可取。(我認為,後母錯在虐待孩子,而父親錯在沒有勸解和對後母進行忠告,而孩子沒有錯。理由和上一條一樣。)

三、鹿乳奉親。

有個人披著鹿皮混進鹿群里擠鹿奶回家供養母親。有獵人要射鹿,他跑出來勸阻他,以免他以後無法擠鹿奶供奉母親。這是對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不可取。(為什麼不可取呢?難道只因為對他人的要求不合理嗎?來看看,對獵人來說的確是不合理,但是對母親難道不行嗎,都說孩子要孝順父母,難道你能眼看這母親餓死而不敢去做嗎?再者說獵人什麼做我們都無法阻止,但做為子女最起碼要為了父母著想不是嗎?所以他是沒有錯的,我們不能阻止別人什麼做,但至少自己要做到問心無愧,為了母親他做到了,所以我認為可取!)

四、戲綵娛親。

有個七十歲的老人,穿上戲裝小小孩耍戲,討父母歡心。和父母開開玩笑,給父母多點快樂,無可非議,但這樣的方式不值得提倡。(對這句我有個疑問,作者是說穿戲裝學小孩不可提倡呢還是惹父母開心不可提倡呢,難道作者你知道那個時代的生活嗎?那時候不是和現代一樣,可以讓父母去旅遊,也沒有這么豐富的生活。這古人的意思主要說我們孝順父母,而不是非得學那個老人一樣,我認為作者在這方面未免就太死板了)

五、賣身葬父。

父親死了,將自己賣身為奴來安葬父親。這是對人格尊嚴的褻瀆,也反映了社會的殘酷。不可取。(敢問作者,如果你深處於那個社會該什麼做呢?在古代,人死後的禮節是很重要的,就是現在的火葬也是因為環境和土地原因,中國人向來就是注重葬禮,這也是對長輩的一種敬意。雖然我我不懂什麼是社會的殘酷,但是關於人格的褻瀆我就不太認同了,子女孝順父母難到是褻瀆?)

六、聞雷泣墓。

有個人的母親生前很怕雷,去世後,每當聽打雷,兒子就去母親的墓前哭泣,並安慰母親收,不要害怕,你的兒子在這里。這一套純粹是欺世盜名,因為母親是聽不到的,所以他是作秀給眾人看,以表孝順。(先不說故事的真假,當一個人離去後,留下來的人總是會思念,那個人因為母親生前怕雷,所以一到打雷的時候就去母親墓前難道還不是親情?為什麼要去想這個人是作秀呢?就再者說,古人為什麼要把它列入二十四孝中?是為了後人學校他們對長輩的孝順,而不是其他,所以我認為作者想歪了)

在看了二十四孝故事後,能發現很多其實都是古人為了說明孝而假編的故事,就如泉勇躍魚、卧冰求鯉、哭竹生筍。想來古人為了後輩們學會孝順到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啊,或許其實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學里頭的思想?成為某種類似於宗教般的教徒?嘿嘿,對此就不再探討了。

9. 作文四維八德讀後感1000字

「四維八德」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制的道德規范;「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標准;「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此寥寥二十四個字,道盡四維的重要性。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四維-禮義廉恥,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濟世弘道、勵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國頌》文中,更直截了當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維」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