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滿嘴仁義道德魯迅

滿嘴仁義道德魯迅

發布時間: 2022-10-23 13:49:11

⑴ 「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出自何處

這句話是一句古代諺語。被很多人引用過。

郭德綱的小品引用過這句話,原句:郭:剛專才那個我徒弟欒屬雲平,小欒不錯,跟我學的,滿嘴的仁義道德。 於:滿肚子男盜女娼? 郭:什麼話這叫。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口頭上講得有條有理,堂而皇之;心坎卻奸詐醜陋,卑劣無恥。諷刺那些表裡不一、言行不一致的人,表面上給人的印象是正人君子般,實際背後是心懷叵測的卑鄙小人。

(1)滿嘴仁義道德魯迅擴展閱讀:

與這句話相似的: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

意為: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脅肩餡笑,病於夏畦。」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意為:曾子說:「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

⑵ 魯迅的為人怎麼樣

但凡是人,就沒有單一人格,單一性格,都是如雞尾酒一般,有的多點,有的少點。所以在談到為人的問題時,也不能說某人為人好,某人為人壞。

評論魯迅的為人,也是一樣。

魯迅這個人吧,大節上肯定是不虧的,無論是提倡新文學,剖析國民性,還是以筆為刀,針砭時弊,都體現出一個正直、有擔當的自由知識分子的風采。

他個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就是不願妥協,但凡是與他內心信仰難以相容的人或事,他都不願為此而低頭、屈就和適應。 比如他誓死不願維持與朱安名存實亡的婚姻,再比如他動輒對人挑起筆戰,頻繁樹敵的勁頭一時無二。

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個性,也造成了他性格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有點兒刻薄,對人對事有欠寬容,說白了就是小家子氣。 經常是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尤其是對於那些生活作派比較優雅閑散的人,像邵洵美、林語堂等人,更是不屑一顧,甚至冷言冷語。

而這種小家子氣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過日子特別細致,對錢也計較得特別厲害。他每天都要在日記里記賬,每一筆支出和收入,都記錄得特別詳細。有時會有出版社由於某些特殊原因拖欠了他的稿費,他都要一筆筆地算,跟人家死纏爛打,甚至對簿公堂。

不過魯迅對待青年和晚輩還是很親切的,很寬和的,不僅不擺架子,還和他們打成一片,能提攜的還盡力提攜,很有大家之風。

作為魯迅先生的鐵桿粉絲,我不得不說,魯迅為人不咋滴。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為人處事,確實不大好。

如此評價魯迅先生,並不是說先生人品不好。魯迅的人品總體上看,稱得上正人君子。他一生只有三件事有爭議。

一是關於《中國小說史略》是否抄襲日本文學評論家鹽谷溫的公案。魯迅自己承認有參考,但沒有抄襲。後來鹽谷溫的作品出了中譯本,真相大白,還了魯迅清白。胡適先生也為魯迅叫屈,並稱贊他的小說史略是一等的學術成果。

二是魯迅有沒有調戲羽太信子。這大概是魯迅一生中最無奈的一件事。但是當事人都沒有具體細說,所以至今成為一個謎,恐怕永遠都是謎。不過按照魯迅以往的做派,他獨居紹興會館,身為月薪二百多大洋的金領,從不涉足風月場所。要知道,當年胡適、陳獨秀、徐志摩等名人都有過這等風流韻事。所以,說魯迅偷看弟媳洗澡,實在讓人不能相信。羽太又不是什麼大美人。當然,有人抬杠,硬說魯迅變態,那也沒辦法。但是,疑罪從無,沒有證據的事,不能瞎說。

三是關於他的婚姻。有批評者認為,魯迅不接受包辦婚姻無可厚非,但沒有與原配朱安離婚,與許廣平同居,既對不起朱安,也虧欠許廣平。個人認為,這種批評有點脫離當年的 社會 實際。在那個時代,如果魯迅與朱安離婚,朱安將無家可歸。朱安不是張幼儀,離婚後可以出洋留學,創出自己的事業。朱安一個文盲小腳女人,被「休」的結局將非常悲慘。魯迅不離婚,供養她到自己去世,也算無奈之下的補償。

魯迅為人最令人詬病的是,待人過於苛刻。與政敵罵戰尚屬情有可原,比如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起因是梁實秋含沙射影魯迅拿盧布,私通外國,所以怨不得魯迅。但是連多年好友、有恩於他的林語堂都翻臉,那就太過分了。

還有胡適先生,一生沒對魯迅出過惡語,但魯迅卻常夾槍帶棒諷刺他。但胡適從不針鋒相對,反而在不同場合,包括魯迅去世後,為他說了不少好話。

魯迅先生去世前,同輩朋友幾乎都已斷交,只剩下一些企圖利用他的左翼人士以及崇拜他的年輕人。反而在遙遠的西北,有一個知音。

魯迅是用來崇拜的,不是用來交朋友的。

談魯迅的人品,其實潛台詞有二:

一是與兄弟和弟媳鬧翻的事情。知道內情的人差不多已經死光了,即便有人留下什麼說法,基本不會為世人所信。其中曲折恐怕不得而知了。他們二兄弟都是近代大家,若說他們在私德上有多麼不堪,恐怕不會有人信的。即便如此,就私德來說,周氏兄弟在與他們同時代的那些人中,還是可靠的。況且,魯迅當時能把一大家子人安排到一個院子里生活,實力與氣量都是實在的。否則,他也不會自己搬出自己的房子吧?

放在當時的語境下,他們的一幫朋友幫著彌合,但並不認為這與他們個人品德有什麼影響的。哪個大家庭沒有一堆濫事?

第二潛台詞就是他與當時文人的對罵。從現在來看,恐怕罵他的人比他罵的人要多。如果從中國文人的傳統看,魯迅的罵確實是可惡了點,但從他痛打落水狗的態度上看,還算是溫和的。

很多魯迅罵的人,還曾經是他的朋友,其中語言潑辣了點,也還沒有人身攻擊。與楊蔭榆陳源等人的罵戰,頗有人身攻擊之嫌,但其中的危險與對立,是與那些和朋友們的戰斗所不同的,也只能算是微瑕吧。

個人以為,分析評價 歷史 ,不能先做一個框架,然後把 歷史 刪削裝點一翻,完美的放進這個框架,而是要充分研究 歷史 的方方面面,從當時情況下進行分析,給出事實。至於評價,仁者見仁而已。

魯迅先生,為人怎麼樣?看看咱們官方認可的當代文學大師的排名,魯、郭、茅、巴、老、曹,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總有人說,現在如何如何神話魯迅,其實他就是一個人,還有,他的作品晦澀難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聽的言論。

筆者覺得,魯迅先生,就是一個人,他也從來沒有要求別人神話他,現在也沒有人會去神話一位文學作家,這些事情,都是出於眾口,與先生何干?

現在,對先生所謂人品的非議,大致有三點:

一是,對待日本的態度。

二是,與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國人劣根性,卻似乎不夠實際。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確大多數,是描寫國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無能,很少痛罵日英法俄,這些欺負咱們的國家,特別是日本。

但是,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先生曾經在日本留學,他的思想啟蒙老師,藤野先生,給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對於魯迅來說,並非是魔鬼,而是最為普通的人。 第二,如今,我們也曾經歷過被人家欺負到家門口的事情,我們也一個勁兒的罵人家,咒罵他們怎麼這么的不符合什麼原則。 有用嗎?自己不發奮圖強,你那就是精神勝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響到任何人了嗎?而且,大多數道聽途說,好,筆者把自己道聽的版本,簡單叨咕一下: 先生花了一大筆錢,把自己三兄弟都接進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賺錢都交給兄弟媳婦,之後,弟媳不願與先生同住,周作人寫了一封信給魯迅,先生便只帶了自己的書,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記里這樣寫著:他們又動起手來……不言自明。

其三,這第三點,是源於最近這些年,似乎都對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 探索 頗有微詞。似乎,那意思是,胡適先生這些文人,盡管曾經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碼算是 探索 了,就該支持該表揚。

其實,這種觀點最為需要警惕。不可否認,那個時代,有識之士,的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為中國的未來, 探索 道路,有的走出陰霾,有的墜入深淵。

可是,需要明確一點。 不要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符號:魯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別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舉個例子——各位知道嗎?魯迅先生曾經一直與「光復會」、「同盟會」關系密切,而且像光復會名單這樣的機密文件,經常交給魯迅保管。 列位覺得,先生是什麼事情也不參與嗎?

所以,沒有什麼神話不神話的事情。可是,一個被全中國都熟悉、愛戴的文人,必定有其優秀的地方,有應該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品德。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就魯迅為人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他是一個不怎麼樣的人。

理由:一是娶妻後就離開,一直到死都不相見,但妻子照顧他媽媽。二是搞師生戀,還不敢公開。三是反對政府,一邊大罵,一邊領著高額的薪水。四是在單位與領導作對,用諷刺挖苦的文字來評論。

魯迅是反政府的勇士,當政府垮掉後,新政府當然是欣賞他的。他罵的梁實秋這個人在文學上是很好的,沒有他說的那樣。

可能魯迅與現在的李敖有相似的地方。

魯迅為人,這要從公與私來說。

公,目前文學史這樣排名: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

黨和政府評價: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

魯迅一生只做一件事:不遺餘力批判國民劣根性,吶喊國人從彷徨中尋地上沒有的希望的路。

私:魯迅與兩兄弟關系復雜。二弟作人死不原諒。三弟建人享受他的光環/。不曾非議他,但評價他用的是官話@

娶朱安一直視為陌人。也一直寄錢養她。與許廣平師生戀,終於沒婚書。

關懷扶助肖紅肖軍胡也頻等文學青年。與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友情頗深。懷念日本老師藤野。懷念乳母阿長。與共產黨人瞿秋白等交往密切。

魯迅先生對那些道貌岸然、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掛羊頭賣狗肉的偽君子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無情的鞭撻,把他們丑惡的嘴臉、骯臟的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們無地自容,於是就惱羞成怒,對先生實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欲除之而後快。可是他們忘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最後正義必然會戰勝邪惡,風雨過後一定是百花爭艷的春天!

1.魯迅先生勇敢、不虛偽。

從初中學的《一件小事》到後來的《范愛農》、《藤野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等都能體現出先生是敢於直面慘淡的現實、腳踏實地、勇於奮戰、嚴以律己的人,有逢善不欺,逢惡不怕的個性,而且言行一致,不做作不掩飾!「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先生真實人格的寫照!

2.魯迅先生是情深義重的人。

先生早年東渡日本留學,認識了自己的思想啟蒙老師藤野先生,後來對他有 深切懷念之情,回國後還寫文章熱情贊頌了藤野先生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作風,謳歌了他對中國人民誠摯的友誼;同時藤野先生的謙遜、 務實、認真的作風讓魯迅受益一生,所以,對於普通的日本民眾,魯迅一直抱持友好的態度!

3.先生是個忠厚的人。

盡管與自己的兄弟關系常成後人詬病,但先生是有風度與氣魄的! 紹興老屋出賣後,母親、朱安和周建人一家要北上,這時周作人一家也來到北京,先生購買了北京西直門內八道灣11號這一處院子,全家都搬了進去,建立了一個大家庭。 每月光洋發下來後先生都悉數交給兄弟媳婦(日本人),之後弟媳翻臉,在兄弟間挑撥離間,並提出不願與先生同住一個屋檐下,無奈的先生只帶了自己的書,搬出了大宅子!這舉動沒有包容的雅量、寬廣的胸懷是做不出來的!

4.先生是負責任的人。

眾所周知,與朱安結婚是魯迅母親處心積慮運作的結果,二人並無感情,雙方都痛苦,如果先生休掉朱安;當時的 社會 背景下,朱安會受到蔑視、嘲諷與鄙夷!所以,先生一直供養著不識字的小腳女人朱安,包括聚了許廣平後依然讓其衣食無憂,真正地做到了仁至義盡,朱安至死老說「大先生」是好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大先生」的恩情,提出要與先生葬在一起。

先生是一個被中國人尊重、愛戴、了解的文學大家,身上有諸多優良品格,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列舉了!

談起魯迅先生的為人,自是不必說,先生的為人必然是受人尊重的。今天便從三個角度來談論一下先生的為人,即魯迅筆下的自己,青年眼中的魯迅,世人眼中的魯迅。

魯迅先生筆下的自己,是他小說人物的全部,狂人是他,迅哥兒是他,《祝福》中的「我」亦是他。魯迅先生在《孤獨者》中所塑造的魏連殳是獨醒的悲哀的世人,從一開始的奮起反抗到之後的良心的完全喪失,雖與魯迅先生的形象大相徑庭,但是在我看來,魏連殳是魯迅先生 情感 傾注而成的形象,在他的身上體現了魯迅先生的心境,但魯迅先生卻選擇了一條同魏截然相反的路,他從未屈服,一直都以一個戰士的姿態生活,創作。

青年眼中的魯迅,魯迅對青年是極為熱心的,他慷慨解囊,不吝嗇給予幫助,《語絲》的創建,文學研究會的成立都有魯迅的努力在其中。當蕭紅,蕭軍從東北逃難來到魯迅面前時,他大方地幫助著這兩個年輕人,為蕭紅《生死場》寫序言,將其出版。他被譽為「青年導師」,他愛才若渴,對於青年總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以至誠至正對待追隨他的青年們,「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影響了眾多青年,巴金曾說魯迅是他的導師,瞿秋白曾經受過魯迅的指導,孤島文學的唐弢等著的魯迅風的散文,到當代的莫言都收到了魯迅的影響,這不是對魯迅的神話,而是因為魯迅他以自己獨特的魅力——不屈服,始終戰斗的精神,影響了後世的青年。

世人眼中的魯迅,魯迅被人們稱為 歷史 的中間物,民族魂,在世人看來魯迅先生是崇高的,偉大的,是中國精神的代表。的確如此,從一開始的「鐵屋子意象」,到後來的辛辣的諷刺,犀利的筆法,人們又將其稱為「直插入敵人心臟的匕首」。在人們眼裡魯迅是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作家,他博學,通古今,思想犀利,激進,有著超前的思想,敢於批判封建舊制度,為 社會 大眾發聲,他喜用悲喜交織的筆法來寫文章,用悲慘遭遇反襯出不合理的質疑與個人的抗爭。同時他在能夠清晰的審視 社會 ,別人之際,可以清醒地審視自己。先生之風永遠長存。

文/紅雨說 歷史

不怎麼喜歡這個人,盡管他是什麼文豪。

首先說他的文章,個人感覺過於偏激,說教味兒太濃,文學性不敢恭維。

其次說女人,他是一生欠安啊。在對待朱安這個問題,他縱有千萬理由,我還是鄙視他!

再說朋友吧,他幾乎沒什麼朋友,自視清高,言語刻薄,罵遍同時代的文人墨客。

最後說兄弟,都知道他和周作人反目為仇!

這就是我眼中的魯迅。

⑶ 滿口的仁義道德,只不過是人吃人罷了,原文

原文節選:

凡事總來須研究,才源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3)滿嘴仁義道德魯迅擴展閱讀

出處: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⑷ 滿嘴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
仁義道德
發音 rén yì dào dé
釋義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回:仁愛和正義答。現在多用於貶義。
成語典故
出處 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魯迅《狂人日記》3:"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這里指吃人的封建禮教)
示例 你說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⑸ 魯迅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出自哪部小說

然而愚民究竟來也有聰明的,源早已看穿了這鬼把戲,所以又有俗諺,說:「口上仁義禮智,心裡男盜女娼!」他們是很明白的。——出自雜文集《墳》中一篇:論「他媽的」。
此外網上說韓非子《說難》中有這句「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⑹ 滿口仁義道德,後面句是什麼

後半句是「一肚子男盜女娼。」該句出自韓非子的《說難》,原句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意思是:表面看上去是大好人,但是內心邪惡,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常用來形容虛偽的人。跟披著羊皮的狼意思差不多。

《說難》,作者韓非子認為,游說的真正困難在於所要游說的對象(即主君)的主觀好惡,即「知所說之心」。

其指出為了游說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對於宣傳游說的種種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愛憎厚薄,三是斷不可攖人主的「逆鱗」。

(6)滿嘴仁義道德魯迅擴展閱讀

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2、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3、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⑺ 滿嘴仁義道德後邊是怎麼說的來的

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是一句諺語,魯迅說過,當然郭德綱的相聲里也有)

⑻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1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孔乙己讓我的印象最是深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孔乙己是誰?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嗎?不,他不是,我們身邊也存在著不少孔乙已。而讓我們仔細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過看客。有人說過,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相比,中國人是一條龍,日本人是一條蟲。而當一群人中國人和一群日本人相比時,中國人是一條蟲,日本人是一條龍。這句話的出現,就是因為中國存在太多太多的看客。

魯迅先生十二歲時在魯鎮的一家酒館里管酒。孔乙己是店裡的常客,為人很逗。因沒有進學,為人抄抄書,可他好吃懶做,不到幾天便將別人的書紙筆硯帶走了。吃酒的人只當他是笑柄。

可他卻從不拖欠酒錢,在一月內一定還清。在中秋前幾天老闆忽然說:「孔乙己已經很久沒來了,他還欠我十九個錢呢。」後來吃酒的人說他偷了丁舉人的東西打了大半夜,把腳打折了。

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來了,要碗酒吃。吃完酒又在眾人的譏笑中走在手上走了。此後在沒見過他。

魯迅先生所關注的不僅是孔乙己遭到的迫害和不幸,他更重視的是人們對孔乙己的不幸的態度與反應。這里的人扮演的便是「看客」,把孔乙己的遭遇當作場「戲」。孔乙己不在了,想他也只能是「看客」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一笑而過,可有可無。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2

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感覺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盪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以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眾不同的「姿態」。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己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魯鎮的酒店裡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3

我最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孔乙己》。這一篇小說講了一個四五十歲的「童生」身上發生的事。

小說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孔乙己首次出現時的情形。第一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描寫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會地位。「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是個沒什麼錢的人,與小說開頭所說的喝酒主顧中的「短衣幫」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長衫」的,這又說明了他是「讀書人」,雖窮可又不願放下臭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教育之毒很深,不願與「短衣幫」為伍。因而,成為「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這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顧中的上層人和下層人都不一樣。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我們乍一看孔乙己的故事,可能會哈哈一笑,笑孔乙己那臭架子以及他那性格。但是,當我們仔細去品讀這篇小說,會感到一種心酸。孔乙己這個當時的弱者,被封建文化和迂腐的科舉制度所迫害,成了別人眼中一個不折不扣的傻子。見到了他,誰都忍不住笑話他,開他的玩笑。孔乙己一面是悲慘的遭遇,一面是別人的冷嘲熱諷。以樂寫哀,更令人體會到封建文化那「吃人」的面目和孔乙己的悲哀。

孔乙己這個人,和范進有幾分相像。他們都是窮苦讀書人,除了所謂的「舞文弄墨」以外什麼都不會,還放不下心中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條。只不過范進最後中了舉人和進士,當了官罷了。從根上說,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意思和吳敬梓是一樣的。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4

孔乙己一篇,長短不過兩千餘字,寫的是魯鎮酒館狹小空間里立著喝酒的長衫書生孔乙己,兩千字的短小篇幅,不夠寫完孔乙己的倉皇一生,難以盡述孔乙己的體貌性徵,卻將一個酸腐窮懶的失意書生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初看孔乙己,覺得可笑而譏諷,再看孔乙己,只感蒼涼和悲傷。

少不經事時唯記得孔乙己到店的鮮活氣氛,所有人都在調笑於他:那幫著短衫的、同孔乙己一般窮苦的底層工人,喝酒時苛於酒中是否摻水,點不起葷菜下酒,亦常常拖欠酒賬……便是這樣的一幫人,肆意地嘲諷一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那時的我竟覺得好笑,樂於見孔乙己紅著臉同人爭辯的場景,他確實偷書無疑,同他們爭辯起,難以否認,又只能說:「竊……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突然有一天,當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角度有所偏頗時,或而已是二十歲以後的事了。

孔乙己的具體年齡,魯迅先生沒有提及,但以常識判斷,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總該寒窗十載,再欲謀求功名,而我們恰恰也讀了十多年的書,也經歷著苛刻的高考,謀求自己的功名。從前無人敢說讀書無用,畢竟乾坤未定之時,任何人,都有可能一躍龍門魚化神龍,任何人,都有可能飛黃騰達功成名就。

可偏偏現實殘忍,一如孔乙己一般,落榜之時一落千丈,從高貴的讀書人淪為乞兒般的存在。

從前的我會覺得,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盡源於自己的懶惰,窮苦和落魄皆因他不願靠雙手做些什麼謀生,可我從未想過,十年心血盡付東流是一種怎樣的打擊。

一如曾經的舉人范進,十年考考十年,考白了須發累彎了脊樑,忽然有一天成功的桂冠從天而降,卻活活將正常的人砸得昏沉,濃烈的喜悅沖斷了神經,最後竟落得個失心瘋的下場。

所謂科舉,所謂寒門登天路,真可謂如履薄冰,險象環生。

而那些不敢做夢的人呢?一個一個的魯鎮勞工,一個一個的中年閏土,他們自身活在疾苦之中,喝著最便宜的酒惶惶度日,他們嘲笑一個努力了十年的人,僅僅是因為他的失敗,他們以無知為殊榮,以平庸為驁傲,他們看不起讀書人,又或許,只是看不起失敗的讀書人。

再看魯鎮的另一個讀書人,丁舉人。

丁舉人,舉人舉人,自然是成功的讀書人,可他又哪有讀書人的謙恭和儒雅,他飛揚跋扈,在魯鎮可謂隻手遮天,僅因為孔乙己去他家偷書便動用私刑活活打斷了孔乙己的一條腿,魯鎮的人敬畏著他,每每談起,可謂是談虎色變。

兩個讀書人天差地別的境遇,也許足以說明封建科考制度確能成就人,可能有所成就的終究是鳳毛麟角,更多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只能成為科考制度的犧牲者。

孔乙己十年染墨,心中自有經綸滿腹,可在魯鎮的天地里,他躊躇滿志,孑然孤苦,就連說話都沒人能聽懂。

人們不記得他說過的那些之乎者也,最多記得他每每到店排出的九文大錢,掌櫃的不記得他基本不拖欠酒賬的品行,心心念念著孔乙己尚欠十九文錢,人們總是嘲笑著孔乙己,可沒有孔乙己他們照樣活得不錯。

這樣的酒館里有何種人情味可言,又或者那個世界那個時代總是這般的冷漠?

眾生皆苦,無人圖變革。

孔乙己讀再多的書也一樣,他恃才傲物,連謀生的活計也不屑,養活自己且艱難,又如何以天下為己任?

沒讀過書的人也一樣,喝著劣酒終日迷醉,沉溺在短促的美好和享受中,不願進取不願奮進,國家危亡時他們只是逃,刀俎下的魚肉,炮火下的螻蟻。

而我從小以為,士人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觀茫茫滄海,做到的又有幾人?

孔乙己打破了我曾經美好的幻夢,我驚懼難安。

我體恤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害怕自己成為他。

孔乙己非大惡之人,他也曾善良地同孩童分食茴香豆,也曾熱切地想教酒館的小伙計識字寫字,可哪怕會寫四種「茴」字的孔乙己,也只是世人唾棄的失敗者。

而人生,又是否只有成功和失敗兩條路?

我不得而知。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5

曾有人問魯迅:「魯迅先生,您認為您的作品中,最令您滿意的是哪篇?」魯迅先生既沒有回答《狂人日記》,也沒有回答《葯》,而是回答了《孔乙己》,這篇在當時大多數看來,絕對不是最好作品的《孔乙己》。

我相信在所有人在初中時都學過這篇文章,當時讀後的感受,不過是看客的麻木不仁,封建制度的黑暗而已,可在我看來魯迅先生想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出的感情絕不僅是這些。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黃酒從壇子里舀出。」文章開頭,這看似敘事的幾段,其實早已暗中將文章中的人物劃分成了三個類別。櫃台外的短衫主顧代表的工人們,櫃台內的掌櫃與小伙計象徵著商人們,店內的長衫主顧象徵著有權利,有文化的人。工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收入,來酒館往往只是為了休息休息喝一杯酒,他們往往只花九分錢買一杯酒,買一碟茴香豆,他們和掌櫃進行交易,相互依賴,卻又不斷進行著斗爭,雖互相理解,但又互相不信任,因此,主顧們往往要看著黃酒從酒桶里舀出。可盡管這樣,他們卻又都敬畏那些穿長衫的人,因為長衫代表著文化,權利和地位,這三者摻雜在一起,當然值得敬畏,可他們敬畏的到底是什麼呢?是文化,還是權利金錢。孔乙己給出了答案。

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長衫站著吃酒的人,他和舉人們一樣穿著長衫,可舉人們的長衫代表的是文化,金錢與權力;孔乙己的的長衫卻僅僅代表著文化,文化沒有了金錢和權力這層外殼,便如此的不堪入目,不值得人信任。可見當時人們的敬畏,人們所說的對文化的敬畏,不過是對權力和金錢的敬畏罷了,「孔乙己開口說話,講的總是之乎者也之類的東西,叫人半懂不懂。」那麼我們不妨想一想那些舉人說話又是什麼樣的呢,不過和孔乙己差不多罷了,可為什麼他們能被人尊敬,而孔乙己卻只能被人唾棄?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是否我也是這樣的人呢?是否我也對金錢看得太重了,是否我也會為一次成績而氣餒,為一次失敗而止步不前?我想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本,都該牢記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己的精神品德,絕不是那一張張的試卷和一個個的分數。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6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個飽受封建教育迫害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第演繹成了一個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學時,讀這篇文章感覺孔乙己為了生計或者學習而變成「偷書賊」,為了面子而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為了賣弄學問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等行為確實有不少可笑之處。今天閑來無事重讀這篇文章,突然感覺孔乙己身上的一些優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中對孔乙己在酒店的賒賬有這樣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句話就足能反應出孔乙己的為人誠信,正是他的誠信才讓酒店老闆對他的賒賬問題足夠的放心。但是,現在社會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樣的誠信,大家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時,忘記了對朋友、對家人和對社會的誠信,造就了很多的「狼來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對社會進行的坑蒙欺騙。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贊許下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嗎?

孔乙己主動教給酒店小伙計茴香豆的「茴」字四種寫法,給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觀我們這個科技已經得到突飛猛進了的社會,人們步入了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幫助陌生人身上,更沒有人願意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大家分享。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背影。假如孔乙己來到我們的社會,他能適應我們這樣的節奏嗎?

對比於孔乙己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是不是少了一點呢?如果我們把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和樂於助人的精神發揚起來,我相信社會更穩定、朋友更真誠。

魯迅《孔乙己》讀書筆記7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

⑼ 如何看待魯迅批判儒家滿嘴仁義道德 知乎

儒學的核心是仁,抄但儒學並襲不是一個講仁義道德的學說,善是儒學的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我看來,儒學是包括三個層面的學問:
1、於個人是安身立命,終身學習、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於族群是君子垂範,以身正天下,是文明的進步;
3、於家國是道德教化、禮樂之用的追求大同。

⑽ 有一句話是關於魯迅的,什麼 滿紙 仁義道德 卻看出「吃人」什麼的。求完整的

完整的是:「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出自魯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10)滿嘴仁義道德魯迅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的創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熱點內容
中國司法部官網查詢 發布:2024-11-20 18:25:33 瀏覽:819
司法部熊選國仕途 發布:2024-11-20 18:22:38 瀏覽:36
合同法146條 發布:2024-11-20 18:03:36 瀏覽:909
知名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好 發布:2024-11-20 17:51:29 瀏覽:374
林奕含法院 發布:2024-11-20 17:42:14 瀏覽:333
天津法官套改 發布:2024-11-20 17:29:29 瀏覽:655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