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演算法治理謠言

演算法治理謠言

發布時間: 2022-10-24 11:07:47

Ⅰ 多部門宣布不得利用演算法推薦服務從事違法活動,具體有何應對措施

在購物或者說是旅行的時候,總是會有平台根據演算法推薦出自己可能喜歡的東西,人們也就因此產生了消費行為。不過多部門宣布不得利用演算法推薦服務從事違法活動,具體的應對措施就是制定了和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條,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4個部門發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而且這個規定在3月1日就開始實施了。並且依據這個規定,會對違法行為進行相應的打擊,並且防範和抵制傳播不良信息

總結

法律法規的制定是逐步完善而且與時俱進的,所以說這個法規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夠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普通人如果在互聯網世界被人辦理的話,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Ⅱ 演算法綜合治理劍指「大數據殺熟」

4月8日,中央網信辦網站披露,中央網信辦牽頭開展「清朗·2022年演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深入排查整改互聯網企業平台演算法安全問題,評估演算法安全能力,重點檢查具有較強輿論屬性或 社會 動員能力的大型網站、平台及產品,推動演算法綜合治理工作常態化和規范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監管行動的陸續開展,演算法推薦服務將得到 健康 發展。

開展演算法綜合治理

此次專項行動開展時間為即日起至2022年12月初,主要圍繞組織自查自糾、開展現場檢查、督促演算法備案、壓實主體責任、限期問題整改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組織自查自糾方面,中央網信辦指導互聯網企業對照管理規定有關要求,全面梳理演算法應用情況,深入開展演算法安全能力評估,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整改演算法應用問題,消除演算法安全隱患,維護網民合法權益。

開展現場檢查層面,中央網信辦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網信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對部分互聯網企業開展現場檢查。各地網信部門可結合當地實際自行對屬地其他企業開展檢查,重點檢查企業演算法合規情況和演算法安全能力。

中央網信辦強調,對檢查中發現的措施不健全、執行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向企業及時反饋並督促限期整改,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將依據管理規定嚴肅問責處罰、責令改正。

3月17日,國新辦就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指出十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演算法綜合治理便是其中的一項。

規范演算法推薦服務

演算法推薦技術快速發展,但也隱藏諸多風險隱患。

近年來,演算法應用在給政治、經濟、 社會 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同時,演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等演算法不合理應用導致的問題也深刻影響著正常的傳播秩序、市場秩序和 社會 秩序。在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出台具有針對性的演算法推薦規章制度,是防範化解安全風險的需要,也是促進演算法推薦服務 健康 發展、提升監管能力水平的需要。

對於這一問題,相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2021年12月3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該管理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規定》明確了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的用戶權益保護要求,包括保障演算法知情權,要求告知用戶其提供演算法推薦服務的情況,並公示服務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圖和主要運行機制等;保障演算法選擇權,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或者便捷地關閉演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監管機構諸多舉措從不同角度推動互聯網環境的 健康 有序發展,更好地保護互聯網用戶的使用權益。

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企業積極配合《規定》要求,陸續允許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

對於演算法推薦監管對互聯網平台的影響,根據國海證券研報,「整體看並非否定演算法推薦,重點是引導演算法推薦宣揚正能量、避免利用演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等。」針對市場擔憂的對短視頻平台影響,該研報認為,演算法和內容層面的監管不會對短視頻用戶規模和時長造成較大影響。短視頻平台內容豐富,過去幾年主流平台根據相關要求建立了較為嚴格的內容審核制度,對相關內容進行嚴格把關。

Ⅲ 演算法黑箱為何難治理

演算法黑箱半月談。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正在進入演算法經濟時代,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在互聯網信息傳播,數字經濟發展。

信息產業服務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溢出性極強的經濟效益監管信任危機的根源在於企業在數據和演算法上的非對稱優勢,當前,基礎數據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平台企業。

簡介:

這些企業全程操縱演算法設計,運行,測試和分析,由此占據著優勢地位,監管部門在演算法社會中已經呈現出被邊緣化的趨勢,極易失去對關鍵數據和關鍵演算法的監督權和控制權,這意味著,演算法黑箱的存在勢必導致私人利益主觀上俘獲公共利益。

以及資本主觀上規避公權力約束等風險的產生,同時,演算法黑箱客觀上隱藏了演算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並可能觸發安全風險,讓監管機構難以審查演算法信息,監管機構規制演算法的內容與手段均受到限制,難以及時針對演算法問題進行問責和糾偏。

Ⅳ 最懂你的「演算法」,如何不淪為「算計」

來源 摘編自《平台治理2.0:共同富裕時代數字經濟治理轉型》,電子工業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文 於鳳霞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處長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等的發展日新月異,平台經濟的崛起使得追求物美價廉、方便快捷的消費者與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之間的距離只是點擊幾下滑鼠而已。網路世界、新興技術正在使我們更加便利、舒適,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平台經濟繁榮發展帶來的福利。大數據和演算法等技術功不可沒。

克里斯托弗·斯坦納在其著作《演算法帝國》里對演算法推崇備至,認為構建演算法模仿、超越並最終取代人類,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未來屬於演算法及其創造者。 科技 哲學家凱文·凱利在其著作《失控》中提到:「人們在將自然邏輯輸入機器的同時,也把技術邏輯帶到了生命之中……機器人、經濟體、計算機程序等人造物也越來越具有生命屬性。」

隨著平台經濟在人類經濟 社會 各領域的快速滲透,我們的生活已經悄悄地被演算法和數據控制,演算法與數據接管了整個 社會 。演算法為人類行為賦能,但受所輸入數據的質量及演算法模型本身的限制,內在地嵌入了人類正面或負面的價值觀,並能動地製造著各種風險。

阿里爾·扎拉奇在其《演算法的陷阱:超級平台、演算法壟斷與場景欺騙》一書中寫道,精妙的演算法與數據運算改變了市場競爭的本質,復雜多變的市場現實已在悄無聲息中將權力移交到少數人的手中,因此,必須由監管機構及時採取可行的方法和政策,有效化解演算法帶來的各種風險,促使創新能夠真正為 社會 帶來正面意義。

經過長期的數據沉澱和演算法優化,你的手機、你的常用App在某些方面確實會比你的家人、好友甚至你本人更了解你。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在利用演算法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成了被演算法計算的對象。

「大數據殺熟」意指同樣的產品或者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倒比新客戶所看到的更高。而且還存在同一用戶信息在不同網路平台之間被共享的問題,許多用戶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在一個網站瀏覽或搜索的內容很快會被另一個網站進行推薦或成為其廣告客戶。

在傳統銷售模式下,通常是老客戶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優惠,這些優惠往往通過會員卡、積分制等不同形式來實現,也廣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通過網路平台開展的許多銷售活動,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隨著用戶在某個平台上消費次數的增加、消費金額的不斷提高,其最開始能夠享受到的各種優惠卻會逐漸消失,甚至變成老用戶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價錢獲得服務,而新用戶則能夠享受到各類優惠。

這種問題在美國早就引起過熱議,2000年亞馬遜曾對68款碟片進行類似的定價機制。新顧客購買價格為22.74美元,老顧客卻需要26.24美元。在引起消費者廣泛質疑後,亞馬遜CEO貝佐斯回應這只是隨機價格的一種測試,並向高價客戶退還差價,這次風波才得以平息。2012年《華爾街日報》又爆料一家名為Staples的文具店的「差別定價」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殺熟」屬於大數據營銷,部分平台在有了大數據這個強大的用戶畫像工具後,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定價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資料進行細分,根據用戶習慣建立用戶畫像,然後通過畫像給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與服務,並且進行差異化定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不得對具有同等交易條件的其他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由於該法未針對「同等交易條件」進行詳細解釋,嚴格說來,網路平台依據大數據分析所做的「差別定價」並不能完全和「價格歧視」畫等號。

人們之所以會對「大數據殺熟」產生懷疑甚至憤怒,根本上是因為平台定價機制和供需匹配規則不透明。

基於用戶注冊及個人信息、地理位置、消費記錄、搜索習慣等行為數據,平台能夠針對不同的用戶形成獨特的用戶畫像。這一畫像有助於平台為用戶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但也埋下了「大數據殺熟」的潛在風險。

針對新老用戶或不同消費習慣的用戶,一些平台提供的同一產品或服務,存在較為嚴重的價格歧視現象,引發廣泛爭議。平台定價機制和供需匹配規則的不透明,還使得消費者在權益遭到損害時陷入舉證難、維權難的境地。

演算法引發的第二個問題可以被稱為「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

「信息繭房」可能帶來的後果是,長期被禁錮在其中的個人,其思維甚至是生活可能呈現出一種定式化、程序化的狀態,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另外,還可能加劇人與人的差異性、分化,甚至很有可能帶來一大批 社會 極端分子,從而帶來安全威脅,影響 社會 的穩定。

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恩斯認為,人們容易從觀點相似的人那裡獲取信息,從而減少信息成本。網路虛擬社群一方面使愛好相似的人們聚集到一起,但高度同質化的聚集也減少了他們接受多元化聲音的可能,從而形成封閉的「回聲室」。

演算法給用戶推薦的信息內容,如新聞標題、內容、圖片、評論等,都會影響用戶的情緒,甚至改變用戶的思想和觀點。在這些場景中,演算法本身只是從優化業務的角度出發進行推薦和內容分發,這些演算法的長期高頻率使用,在客觀上深刻地影響著用戶的思想和行為,甚至影響整個 社會 的價值傳播。

因此,演算法作為一種技術工具,或許是中立的無所謂正向或負向價值觀,但如果演算法技術與商業利益密切聯系,或者被應用於與人和 社會 相關的場景時,必然會引發一系列 社會 問題,不容迴避。

演算法引發的第三個主要問題是流量造假和流量劫持。

一些平台或商家通過人為或機器操作手段提高關鍵詞搜索量、平台用戶數、廣告點擊量、視頻播放量、產品購買量、服務評論數等,還有部分平台通過強制跳轉、妨礙破壞等技術手段,或者使用定向引流、廣告混淆等非技術手段劫持本應屬於競爭對手的流量,誘導用戶使用己方的產品或服務。

在直播電商領域中,2020年新華社曾報道,山東臨沂電商從業者孫玲玲,在某電商平台經營一家銷售糖果類產品的店鋪,一個月內,孫玲玲找了多位帶貨主播,這些主播粉絲數量都超過百萬,但幾乎每場帶貨都以賠錢收場,流量造假問題也相當突出。

當前關於規范惡意流量競爭的制度尚不健全。一是法律規定較為模糊,尤其是對於流量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構成要件與法律責任缺乏明確界定;二是平台企業流量競爭手段越來越隱蔽和復雜,導致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舉證、認定及對損害和賠償額度的確定都存在較大難度。

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與平台經濟的發展,如何規制流量惡意競爭等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成為亟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此外,還有操縱榜單和控制熱搜等問題。「熱搜」原本反映的是當前輿論最關切的熱點問題,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其後台演算法有可能被濫用,出現操縱榜單、控制熱搜、人為製造輿論熱點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民眾對熱搜的信任。

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對機器操控產業工人的諷刺,以及馬克思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機器工業化時代人類「異化」的警示,無不提醒我們,就像機器流水線有可能凌駕於勞動工人之上一樣,當今無處不在的演算法若應用不當,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凌駕於人之上的力量,為人和 社會 的發展帶來新的風險。

為此,有效加強演算法監管,積極應對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讓人類更好地享受新技術發展的福利,是順應平台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針對演算法應用這一全新的治理課題,我國正在不斷加強相關領域的制度建設和規范。如早在2018年,我國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就提出要避免智能演算法的順周期性風險,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根據不同產品投資策略,研發對應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或者程序化交易,避免演算法同質化加劇投資行為的順周期性,並針對由此可能引發的市場波動風險制訂應對預案。

此外,新規提出,因演算法同質化、編程設計錯誤、對數據利用深度不夠等人工智慧演算法模型缺陷或者系統異常,導致「羊群效應」、影響金融市場穩定運行的,金融機構應當及時採取人工干預措施,強制調整或者終止人工智慧業務。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 社會 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制定完善對網路直播、自媒體、知識社區問答等新媒體業態和演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范管理辦法;加強對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研發應用的規范引導。

尤其是2021年出台的系列制度,從反壟斷等不正當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不同角度和側重點,對演算法應用引發的「大數據殺熟」行為提出了規范要求。

2021年2月,《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規定,基於大數據和演算法,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對新老交易相對人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實行差異性標准、規則、演算法;實行差異性付款條件和交易方式等,都可能被認定為「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2021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禁止網路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公開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指出,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演算法等技術手段,通過收集、分析交易相對方的交易信息、瀏覽內容及次數、交易時使用的終端設備的品牌及價值等方式,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方不合理地提供不同的交易信息,侵害交易相對方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擾亂市場公平交易秩序。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大數據殺熟」行為的規制的最大特點在於,企業並不需要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無論平台企業的市場地位如何,經營者利用技術手段,實施「二選一」行為,或者利用數據、演算法等技術手段,侵害交易相對方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擾亂市場公平交易秩序,實施「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均會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限制。

2021年1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一次在法律文本中定義了「自動化決策」一詞的含義,即「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分析、評估個人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或者經濟、 健康 、信用狀況等,並進行決策的活動」。對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做了針對性的規范,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保證自動化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的公平、公正,不得通過自動化決策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並在事前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影響評估。個人認為自動化決策對其權益造成重大影響的,有權拒絕個人信息處理者僅通過自動化決策的方式做出決定。

可以說,這里的規定,更加強調對用戶人格權益的保護,旨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演算法規制的第二個重點是,演算法在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的應用。

2021年8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所謂的演算法推薦技術,是指應用生成合成類、個性化推送類、排序精選類、檢索過濾類、調度決策類等演算法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內容。

這意味著,各類信息流平台、用戶生成內容(UGC)平台都在被監管范圍內。甚至在朋友圈內常見的信息流廣告,亦是推薦演算法的結果,也應該遵守相關規定。

徵求意見稿第一次區分了生成合成類、個性化推送類、排序精選類、檢索過濾類、調度決策類五類向用戶提供信息內容的演算法技術,並就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和義務、演算法推薦服務公告和演算法備案等制度、演算法推薦未成年人模式做出了詳細規定。

在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演算法推薦服務機制,積極傳播正能量,促進演算法應用向上向善。

強調要「建立完善人工干預和用戶自主選擇機制」,也就是說,不能依賴演算法進行內容推薦,要增加人工識別及篩選的過程,在首頁首屏、熱搜、精選、榜單類、彈窗等重點環節積極呈現符合主流價值導向的信息內容。

這意味著,在壓實互聯網信息服務平台主體責任方面,除了要求對謠言及其他不法信息進行治理,演算法決策的合規化也是一個重要抓手。

在平台演算法推薦服務過程中,依據何種演算法和邏輯使用數據,將成為平台演算法規制的重要內容。徵求意見稿對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在演算法規則及公示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2021年9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關於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治理機制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演算法生態規范的演算法安全綜合治理格局。

在健全演算法安全治理機制方面,《意見》提出要致力於打造形成政府監管、企業履責、行業自律、 社會 監督的演算法安全多元共治局面。尤其是要強化平台企業主體責任,明確提出,企業應強化責任意識,對演算法應用產生的結果負主體責任,並建立演算法安全責任制度和 科技 倫理審查制度。

在促進演算法生態規范發展方面,《意見》則提出要推動演算法公開透明,督促企業及時、合理、有效地公開演算法基本原理、優化目標、決策標准等信息,做好演算法結果解釋,暢通投訴通道。

《平台治理2.0》,於鳳霞 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近年來數字經濟增加值在我國GDP中的佔比不斷提升,但相對經濟總量而言還是偏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在推動和規范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重構治理體系,進一步突出競爭政策基礎地位,並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治理體系。本書圍繞平台治理,分析我國在數字治理、反壟斷等方面的 探索 ,平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和可能的應對之策。

Ⅳ 廣州商學院真實評價

教學設備和環境不錯,師資還可以。在廣東的2B學院里排名還可以,近期學校還配置了出入境自助辦證機。交通方面,學校門口就有地鐵站公交站和如約爆閃燈。飲食方面,學校配有6個食堂,其中有一個食堂是雙層食堂,其中網紅食堂後樂園在廣州亞洲美食節上以43000多票的最高票在全省60多家參賽高校中脫穎而出,獲評「我最喜愛的校園餐廳」稱號。
廣州商學院是廣州第一批民辦大學,學校始終把質量和信譽放在第一位,曾依託華南師范大學優厚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社會聲譽辦學,教育教學質量在廣東省內外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被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評為全國6所「中國-流民辦大學」之一,被艾瑞深中國校友會評為「廣東最佳民辦大學」,曾獲「全國品牌影響力民辦高校」、「全國先進獨立學院」、「中國條碼推進工程示範高校」等眾多榮譽,網路網友為您解答。

Ⅵ 網路謠言的治理措施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們的信息溝通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但與此同時,許多無中生有、肆意惡搞的網路謠言亦頻頻出現,不僅嚴重污染了網路環境,擾亂了公共秩序,也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聲譽。對於網民而言,如果不慎成為網路謠言的受眾,就會逐漸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和辨別力,長此以往,就會對這種網路情境產生依賴。
因此,治理網路謠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應堅持標本兼治。首先,這有賴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網路謠言的性質、責任認定、損害賠償以及管理的主體、程序、監督等都需要給予明確的界定。其次,要靠廣大網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網,不信謠,不傳謠。對受到網路謠言蒙蔽的人來說,相關部門應善於在第一時間積極回應,披露真相,曝曬「造謠者」的用心,讓其臭名遠揚。再次,對網站而言,應加強自律、嚴把關口,強化信息發布管理,不給網路謠言提供傳播渠道。同時,網上治謠要想真正取得長效,更要依法管理,追究造謠者責任,鼓勵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言以蔽之,要徹底鏟除網路謠言滋生的土壤,不僅有賴於法律的約束力和震懾力,更有賴於社會透明度的增強和廣大網民素養的提升。

Ⅶ 從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為遏制網路謠言提出幾條建議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遏制網路謠言,需要各級人大代表,發揮自身作用,履行職責,為遏制網路謠言,建言獻策。
各級人大,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加強網路謠言治理的立法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各個國家機構,各司其職,依法治理網路謠言。

Ⅷ 網路謠言的應對措施

加強主流文化建設。網路謠言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本質是腐朽的、低級的、破壞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眾的、良性的文化。有學者認為,謠言與語言同時誕生。從這個意義上看,謠言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當主流文化比較占據優勢的時候,謠言就會自生自滅;當主流文化處於不均衡的狀態時,謠言就會泛濫。加強主流文化建設,要倡導政府誠信行政,誠信開展公共服務;要求政府官員說實話,說真話。用正氣壓倒邪氣,用實實在在的言行粉碎一個個的謠言。時間長了,造謠者沒有市場,謠言也就沒人相信。另一方面,加強公民對網路的鑒別能力,理性看待,冷靜分析,在傳播途徑中進行網路謠言的辨別和抵制。
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時發布政府及公共事務、突發事件信息,用正確的信息抵制謠言。當前,各地各部門在加強網站建設上動作很大,但是在維護網站上跟進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網路管理為平台,整合政府職能資源,形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履行職能解決問題、及時回復問題的機制很不夠。有的職能部門甚至對焦點問題、熱點問題、敏感問題順其自然,不處理不回復,漠視網民關懷,導致官方無聲,謠言橫流。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務活動中,制度性的及時發布政務信息,及時回復網民問題,是防控謠言的重要手段。
完善公民網路行為法律制度。網路的虛擬性及相關法律創立的滯後性,刺激了一些網路謠言的製造者、傳播者的僥幸心理。網路謠言的製造者、傳播者穿上馬甲,就如入無人之境,肆意製造謊言,混淆視聽,誤導網民,禍害網路。因此,在網路謠言被發展到網路「核武器」的時代,以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前提下,釐清言論自由與造謠中傷的界限、言論自由與侵犯他人隱私的界限、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法律責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對網路謠言民事、行政、刑事等配套的規范,非常必要,非常緊迫。
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管理創新。網路的虛擬性增加了網路謠言防控的難度,也是防控、治理網路謠言的瓶頸所在。互聯網技術領域要加快開發創新力度,建立網路謠言監測形成機制、篩選確認制度、破壞評估制度、整合相關職能機構調查處理制度、處理後反饋制度,形成及時發現網路謠言、及時處置網路謠言、及時辟謠機制,對網路謠言內容本身及時正本清源,對網路謠言的發布者、傳播者的處理及時公布於眾,接受社會監督。要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創新,完善網站行業自律制度,提高網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提高網站識別、管理、懲戒網路謠言的能力和水平,在網民中開展誠信發言、抵制謠言等互動活動。
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在社會轉軌時期,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素養,強化公民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自律意識,尤為重要。凈化官風、淳樸民風,從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從根本上抵制、防控網路謠言的泛濫。

Ⅸ vivo這個新的系統鎖屏界面的那個底下的固定框怎麼取消,有步數,originplayer,相機啥的

進入設置--桌面、鎖屏與壁紙--鎖屏設置--鎖屏樣式,將鎖屏樣式切換為「輕尚」即可將OringinOS鎖屏去掉。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