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視頻鄧斌

道德經視頻鄧斌

發布時間: 2022-10-24 17:25:38

Ⅰ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三章(德篇第八章)

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原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解】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雄強,代表陽性的、看得見的、吸引眼球的;雌,雌柔,代表陰性的、別人看不見、不被關注的。溪,指低窪之地,代表著需求。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2、常德不離:永恆的德行就不會離失。

3、復歸於嬰兒:回歸至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4、式:楷模,關鍵點。

5、忒:過失、差錯。

6、復歸於無極:意為掌握了天機,即太極的兩種力量都被把握。

7、谷:深谷、峽谷。比喻胸懷廣闊。

8、復歸於朴:朴,樸素,指純朴的原始狀態。

9、器:大器之材。關鍵時刻顯示出器的面向。

10、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1、大制不割:割,割捨。完美的制度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適用於所有人,用每個人或物所長,讓凡人活出聖人的狀態,讓凡人具備聖人的能力。用大制、用大器創造一個自動化的系統把問題解決,無需再改造人。

【釋義】

知其雄,守其雌,指做事前的第一要義:一不做。為何不做?雄者,有人做了我們要做的,我們不做。我們做什麼?做雌,做天下溪,讓天下替我們做。就像嬰兒一般,啥也不做但他做了雌,他人圍繞其做。這一不做,就是常德不離。知其白,守其黑,指做事中,要做他人不重視、不屑做或難做、做不好的,眾人不願、不能之事,反而決定了整件事情的關鍵點。把握了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掌握了天機(太極兩種力量都被把握)。知其榮,守其辱,講的是事情成了之後,不求其名,聖人享受過程,注重實質(把握自主權),寧願世人不知其名(因為內在有力量),做個平凡普通之人,這種人內在的德性具足。這些有德之人就灑落在世間各地,只有聖人才能認出他們。當他們才能展現出來,每個人都可以獨領一方。萬事萬物皆有長,皆有為聖人所用,故大制不割。

【釋意】

德做事有三種狀態:

第一,做事之前,常德不離。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溪為天下需)。有德之人關注集體意識需要什麼,就去做什麼。集體意識不需要的,有人做且做得很好的都不做,沒有人做而你可以做的,有人做但做得一般的,你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做得更好。做天想做的事情,一切輕松顯化;若因緣不具足,就不做。

第二,做事之中,常德不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眾人關注如何顯化,有道之人關注DNA如何創造完整,並處於把握之中。黑是雪中送炭,白是錦上添花。知白守黑,黑是其中的關鍵點,做黑,就是執其柄,把握了成敗的關鍵。做黑,天下莫與之爭。

三、做事之後,常德乃足。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辱,藏的意思。這個詞為中性,有你的狀態來決定,你是金子,辱是保護;你是垃圾,辱揭開則是自取其辱。榮,名利歸屬。做事的結果只要「知其榮」的人認可即可。正所謂,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經新譯》第五十二章(德篇第七章)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原第79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解】

1、和大怨,必有餘怨;對於巨大的怨恨,即使和好,日後也會浮現裂痕。

2、左契:債權人所執的券契。

3、責:索取。

4、徹:苛吏用的白條。

5、天道無親:天地沒有偏親偏愛,而是公正、公平。

6、與:給予、幫助。

【釋義】

當和人產生「怨」,即使化解了,也留下心結,這怎麼能算得上得道者的行為呢?聖人即使拿著有理有法的證據,也不會責求欠款人。有德行的人有契約而不恃,無德的人用白條而責求於人。但天道是公平公正的,經常照顧那些順應道之人。

【釋意】

有德之人的第一個境界是做到無敵,利益天下,無害則無敵。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會從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句話開始,不製造大怨。宇宙法則是給出什麼,收回什麼。人這一生中其實都是在跟自己打交道,都在與自己的內在品質互動,我們給出去的,道都會還回來。

為何好運、霉運來了都是接二連三?主要取決於人在那時進入了何種頻率,是高頻還是低頻。要時刻處於轉化的狀態,用高的意識頻率來面對低頻事物,如寬恕、慈悲。將自己調至高頻,高頻的事情就會到來。你的狀態決定著什麼結果會回來。如何給予?在自己把握范圍內幫助對方,不影響自己的那份快樂與喜悅,就是在給予到未來版本的自己。這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Ⅱ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三包」、三個「復歸」分別是什麼

三寶:

1、慈(茲),是指「演變」;

2、儉(斂),是指「結果」;

3、不敢為天下先,是指「唯一」。

「復歸」:

此篇的三個「復歸」,皆是「兌現承諾」的意思。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更多內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原成」系列視頻。

Ⅲ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章中心在於闡明修真養性的要旨。「營魄」指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屬陽,輕清易飛而上行,元精屬陰,重濁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補。先天元神本為清靜,因後天慾念所擾而散亂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慾,則神自清靜,元精也會自安。「載」是元神元精同載於一車(喻搏入爐鼎之內),含有抱一不離,互為運轉之意。

道教丹經《悟真篇》第一首詩雲:「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這也是說煉養時必須首先在體內安爐立鼎,「鍛煉精華」,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結成丹。此可謂「清靜真一,不二法門」。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是指專一之意。常人因私慾妄念所擾,心神散亂不能專一,在無意之中導致其氣粗暴、神氣不合、母子失守、陰陽不交、坎離分居、先天與後天脫離關系。因此,人在煉養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由粗淺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是灑掃清除之意。「玄覽」是洞觀無礙之意。 「疵」是弊病。欲修真養性,必須清除心界一切雜念,使先天圓明的體性重現。《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說:「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皆強調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靜神心。還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觀無礙。

Ⅳ 經常在小視頻中看到講道德經的老者是誰

曾仕強。
講《道德經》最好的,當屬曾仕強教授了,各大短視頻平台上對《道德經》的解讀內容幾乎全部來自曾老的。曾仕強(1935年10月20日-2018年11月11日),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

Ⅳ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寶藏。他的「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謙下貴柔」、「以百姓心為心」的學說,25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1938年5月,侵華日軍包圍了中原一座古城,見城中有一高聳建築物,疑為重要指揮部門。攻城開始了,日軍向這座建築物連連發炮,令日軍驚詫的是,在城裡一片硝煙中,那座建築物卻巍然不動,發出的13發炮彈,竟然沒有一顆爆炸。這座高台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打到這里的炮彈都沒有爆炸?這座古城,又是哪裡呢?

2012年8月31日,《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曾仕強先生,帶領我們走進: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以下是曾仕強教授在老子故里明道宮景區老君台前,現場講解《道德經與人生》視頻。 在線觀看請點擊:

同年9月,曾仕強教授錄制了共21集的《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視頻講座。視頻涵蓋了曾仕強教授在鹿邑的現場講座《道德經與人生》《道德經的奧秘專題片》《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講座,可謂對老子文化內涵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和弘揚。

以下是分集介紹,另附有每集的視頻鏈接: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k5NjI4.html?f=18607071

1938年5月,侵華日軍包圍了中原一座古城,見城中有一高聳建築物,疑為重要指揮部門。攻城開始了,日軍向這座建築物連連發炮,令日軍驚詫的是,在城裡一片硝煙中,那座建築物卻巍然不動,發出的13發炮彈,竟然沒有一顆爆炸。這座高台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打到這里的炮彈都沒有爆炸?這座古城,又是哪裡呢?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曾仕強先生,帶領我們走進: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道德經》與人生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gxNjMy.html?f=18607071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這片廣袤美麗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但是,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大多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書,熟讀《論語》的人,比了解《道德經》的人多之又多,那麼老子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呢?

《道德經》第六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為虛,方能生出萬物,神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為中國人相信天人相應、天人合一,那麼「穀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麼意思?人難道可以不死嗎?

《道德經》與人生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OTI0.html?f=18607071

道可道非常道」,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話,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現在中國人受西方人的影響,處處講究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對此,老子又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警示,以使我們避免陷入人生的痛苦之中呢?

鄉願一詞,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願,德之賊也。意思是說,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爛好人。孔子認為,應該以直報怨,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中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難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嗎?

《道德經》與人生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NjEy.html?f=18607071

我從哪裡來?死後到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始終困擾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老子能解答這個哲學上的三個終極追問嗎?我們都希望擁有完美的人生,但為什麼常常總是事與願違呢?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但是《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卻說: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少思寡慾」是說人生要減少思慮和慾望,這一點尚可以認同,而「絕學無憂」是說,不學習知識,就可以少很多憂慮,難道老子主張不要學習知識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E3ODQw.html?f=18607071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老子與《道德經》,都曾被遺棄,曾被誤讀。但是,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為什麼開始重新關注老子與《道德經》了呢?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奧秘呢?

我們常常認為,世上的任何東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卻通過《道德經》告訴我們,這世上的許多東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說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對的,怎麼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2MTA0.html?f=18607071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為,對於這六個字有著眾多的解釋。因為古代文字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只要把標點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曾仕強教授認為,這六個字,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讀法,從而產生三種不同的意義。那麼這三種讀法是什麼?這六個字又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呢?

七千多年前,伏曦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根據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這八種現象,創造出了伏曦八卦圖,這就是天人之學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是給高等智慧的人來解讀《易經》的,那麼,老子觀察到的天象,又是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4MTM2.html?f=18607071

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每一個人都是赤裸而來,空手而去,那麼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就是為自己活著的,而曾仕強教授認為,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那麼「人不為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古人又為什麼說「人在衙門好修行」呢?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活得有價值,但是人生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行道,那麼道在哪裡呢?老子說「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老子為什麼不直接說自然,而要說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3NTQw.html?f=18607071

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道」無處不在,卻即沒有形狀,也沒有聲音,看不見 摸不著,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不能用五官來了解。那麼,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它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響,人類社會為什麼一定要「依道而行」?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了解道,認知道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這樣一種東西,它先於天地而生,不僅創造了萬物,同時又存在於萬物之中,我不知道這種東西叫什麼名字,就暫且稱它為「道」吧。在這里,老子似乎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道」,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感到很困惑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2MzA0.html?f=18607071

被人們認為玄而又玄的「道」,其實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還是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無論是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還是盛極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往復之中。那麼,認知這種自然規律,對於我們有什麼重要作用嗎?而《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又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反」字有三個含義,但無論是返回原點、物極必反,還是相反相成,其實都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表明,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無盡地循環往復。但是「反」和「道」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1ODI4.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其意是,想要他合上,必須使他先張開,想要奪取他,必須先給予他。有人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說,這完全是一種陰謀詭計。為什麼同一部經典,不同的人會讀出完全不同的感覺?智慧與陰謀的根本區別在哪裡?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由於人們的望文生義,不求甚解,經常會在有意或無意間,錯誤地解讀經典,導致了現代人不僅對老子,甚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讀。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其真實的含意,究竟是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gxODU2.html?f=18607071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似乎都是強者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對此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道德經》中說,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訴我們:弱可勝強,柔能勝剛。那麼,弱,為什麼可以勝強?柔,是靠什麼勝剛的呢?在這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之中,又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呢?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憑借感官,去區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而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真善美,厭棄假惡丑。但是老子為什麼說,人有了真假、美醜之分反而不好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cwNjcy.html?f=18607071

人們常把《道德經》所說的「無為」理解成為什麼都不做,把「無不為」理解成什麼都做,因此「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爭議,到底是應該什麼都不做,還是應該什麼都做?老子說話為什麼總是相互矛盾呢?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著怎樣重要的警示呢?

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而無不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告訴我們:道,是順從自然,任由自然萬物自己生長變化的。人是自然之子,作為一個人,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Y2MTY4.html?f=18607071

《道德經》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說,學習的知識越多,反而會離「道」越遠。但是現代社會,非常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人們普遍認為,知識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知識和知道是什麼關系,知道的這個道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而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知識呢?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各種知識都得以傳播,但是,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醒我們,如果你不加選擇地去學習的話,學得越多,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損害越大。除此之外,對於修身行道,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NTY4.html?f=18607071

宇宙萬物是怎麼產生的,有人說是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也有人說萬物是在逐漸演化中產生的。而老子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常說,無中有生。但是「無」和 「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無」中怎麼能生出「有」來呢?老子所說的「無」,是一種什麼狀態,而「有」又是什麼含義呢?

人指責天地不仁,任萬物自生自滅,天指責聖人不仁,任百姓自生自滅,人和老天的這段對話,就像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老子通過這段對話,是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2NDcy.html?f=18607071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對於現代人來說,「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因為中國社會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上追求高消費,互相攀比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這些現象,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禍患?老子所說「不敢為天下先」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

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那麼,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究竟還要不要堅持節儉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ODUy.html?f=18607071

《道德經》講的是「道」和「德」。對於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凝聚中國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那麼,道和德究竟是什麼關系?如果說,「道」存在於天地之間,就是大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那麼德是什麼?又存在於哪裡?《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道德一詞,常常是我們用來評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好壞的標准。比如說,某個人道德高尚,某個人道德敗壞,或者說,哪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底線崩潰。然而我們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麼?老子所講的道德,和我們所說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jY4.html?f=18607071

無論是「小國寡民」,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都體現了老子的治國理念。老子認為,無論是治理小國還是大國,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讓百姓感覺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魚離不開水,但又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樣,這就是「以德治國」。但是,老子幾千年以前的治國理念,現在還能行嗎?現在各國都強調以法治國,「德治」和「法治」之間有什麼關系嗎?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幹涉民眾的意志,採取求同存異的方法,讓一切自然孕育。國家有武器,但不需要使用,這就意味著太平,老百姓自然不願意離開這樣的國家。除此之外,老子的小國寡民還有哪些特點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Tky.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欲」,常常被解讀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古聖先賢老子,怎麼會主張人們不學無術呢?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欲,究竟該如何解讀?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時代,無知無欲,又會給我們什麼警示呢?

「無知無欲」如果從字面上解讀,通常被理解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難道慾望是知識帶來的嗎?既然老子不是一個禁慾主義者,為什麼要提倡無知無欲?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jAw.html?f=18607071

老子認為,人從道中來,終回道中去。而明道之人在身體的生命終結之後,可以坦然地回到道中去;不明道的人,則會後悔自己這一生白白地度過了。正因為人的生命是短暫有限的,每一個人都不甘心,自己就活這么幾十年,生命就永遠地消失了。但是明道之人,真的能沒身不殆嗎?而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明道之人呢?

道學,在中國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去求道、修道,甚至連農民起都會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幟。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道究竟是什麼?又應該如何明道、修道,以至行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DM2.html?f=18607071

老子說「上善若水」,是因為水有七種善,這七種善合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紛爭不斷。為了爭資源、爭地盤,甚至發動戰爭;為了爭名利,爭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們為什麼總喜歡「爭」?怎樣才能做到不爭?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義呢?

老子說水有七善,這七善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反觀我們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個字:爭。大到國與國之間,為爭資源發動戰爭,小到人與人之間,為爭名利勾心鬥角。那麼,在這個紛爭不斷的社會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爭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Tky.html?f=18607071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但是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人們,為什麼並沒有感覺更幸福?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這一切不禁使我們反思,科技對於人類,究竟是福還是禍?而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科技的發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啟示呢?

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一定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這一思想,在世界科學界能夠得到承認嗎?科技違背自然的發展,又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災難呢?

五千真言《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

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有著密切關系。老子寫作《道德經》,就在為高等智慧的人解釋《易經》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就是《易經》中所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背後的規律。道德是最高信仰並不遙遠,也絕非玄之又玄,它是我們現代生活的源泉。

曾仕強(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

曾教授研究中國管理哲學近三十年,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易經在管理上的應用、中西思想比較、人際關系與溝通、中國人的民族性、人倫關系等。所開創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對華人企管培訓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名動政、商、學各界。以其大智若愚、厚積薄發、化腐朽為神奇的演講風格屹立業界十餘年,是少數可稱為大師級演講者之一,當之無愧的培訓界風雲人物,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電視台10套《百家講壇》欄目邀請,先後參加了《記憶中國——文化遺產博覽月》大型電視行動《我讀經典》系列的錄制、並主講了《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道德經的玄妙》等系列講座。

其著作有《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易經的智慧》《曾仕強剖析胡雪岩商道》《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孝就是道》《為官之道 》《易經中的管理智慧》等。

Ⅵ 道德經全文或道德經全文視頻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監,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復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疆或銼;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戰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銛龐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知主;則恆無名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右邊是一個頁字,左上邊一個業字下面是一個系字);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懵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
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盜竽非盜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恆於幾成而敗之。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中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恆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恆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恆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之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損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Ⅶ 《道德經》國內哪位先生講的好一些

你可以參看道一書院近期陸續推出的道德經研修班系列視頻講座,有些新意,這是第一講的土豆網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v71KX7iXyo/

Ⅷ 哪位好心人有關於講《道德經》的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9&rsp=10&word=%B5%D4%BA%E8%9F%F6%B5%C0%B5%C2%BE%AD%BD%B2%D7%F9&fbl=1024
希望有用!

如果是土豆網先下這個http://www.tudou.com/my/soft/itudou.php?from=clip注冊後就可以下載了
如果是優酷網先下在這個http://c.youku.com/iku/注冊後下載
以後下東西也很方便了

Ⅸ 《道德經》哪位大師解說得最好

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老子》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連內載狀態。
90後酷說老子容。
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儒學、基督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
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
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時候感覺痛快淋漓,豁然開朗。
有一篇是:為什麼「吃肉」「殺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們對佛家和道家的誤會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讀了以後,也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Ⅹ 參加老經的感想感悟

參加老經會有何感想感悟呢?下面是關於參加老經的感想感悟。

道德經感想【1】

聽名師講堂《道德經》有感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

論述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很感謝鋼城一小的老師們利用家長學校這個活動請來了名師---鄧斌。

給家長們講述了關於道德經的精髓,讓我們受益匪淺。

這位鄧斌老先生是軍人出身,現任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

對《道德經》頗有研究。

其實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

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

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

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時刻用道德經的智慧讓我們的素質得到

提高,如「美言可以至尊,美行可以為人」,生活中我們要經常說「對不起,我錯了,請原諒」,把大矛盾化為小矛盾,小矛盾化為笑臉,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對有困難的親戚、朋友及需要幫助的人.鄧會長引用道德經中「無私已成其私,上善若水」,即現在人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想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世界將是如何的美好!鄧會長還講到道德經中「慈故生勇」引用了穿山jia媽媽的故事,確實振憾了我們。

我會通過道德經中的感悟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誠實有禮貌,也

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孩子禮貌待人,遵守各種行為規范。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應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說臟話,不輕易發火,發脾氣。

社會實踐感想【2】

大學的第二個暑假到來了,應學校的提議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我參加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這又一次的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下面就我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心得做一總結。

每天,灌陽濱江大道和體育場都比較熱鬧,還有多個類似的大小晨練點遍布城區一些公共場所,如教育局廣場、濱江公園等,都是晨練者較多較熱鬧的地方。

近幾年,隨著建設加快,公共活動場所逐漸增多,健身設施日趨完善,逐漸改變了老年人的生活習慣。

特別是早晨,人們越來越愛戶外活動。

這次社會實踐的就是關於老年人晨練情況的調查。

每天早晨我都在濱江大道或者體育場里,與那些老年人一起晨練,融入他們,和他們交談詢問他們,了解他們對晨練的認識,獲取自己所需信息,完成了這次的社會實踐。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懂得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暑期社會實踐,是我們大學生充分利用暑期的時間,以各種方式深入社會之中展開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

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進我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結合,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升華思想的有效途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群眾,了解社會,增長才幹,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道路,是青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發揮聰明才智,積極為社會作貢獻的重要途徑。

暑期社會實踐則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我的絢麗舞台。

利用假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社會實踐中檢驗自我。

在實踐中積累社會經驗,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將為我們以後走出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年輕,是我們值得驕傲的資本,這個時代註定要我們去開拓!我們年輕而勇敢,我們都想成為在天空展翅翱翔的雄鷹,去搏擊浩渺的藍天;我們都想成為在草原自由馳騁的奔馬,來一個驚天動地的嘶鳴;我們都想成為在史冊著名的偉人,在人生的畫圖上留下光彩的一筆!我們好想好想,用自己的行動開拓一片完全屬於自己的天宇,成為瞬間飛逝的流星,把短暫的生命定格為永恆。

而這一切的一切,需要我們用行動把空想變為現實,用實際行動證明!

感謝學校給我們這次把自己推向社會的機會,也感謝在實踐中那些給予我無私幫助的人。

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

生死學感想【3】

我出生在農村,在我小時候老是可以聽到一些靈異事件,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但是這些事情在村民口中傳得很真,很多人都相信了,那時的我自然也相信,畢竟在一種「三人成虎」的氛圍下,不相信也是很難的。

其中有幾件事情我聽了這後記憶挺大的。

剛好我現在學了《生死學》。

所以我打算試著用現在的思維分析以前的事,看能不能分析個所以然來。

其中一件事:在農村,什麼東西都比較落後,所以對待任何東西都不太講究,對於墳墓不像城市一樣都是集中處理,在農村都是挑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然後就把死者埋在那,所以整個村裡墳墓都是零零星星的。

有時候一個村民在鬆土,可能挖出一些白骨也是有可能的。

好像有一個人在深夜行走在小徑上,他一個人走,是背著月光走,所以影子倒在他前面,走著走著,他就看見了他的兩旁多了兩個影子,一個長一個短,一開始他沒在意以為只是樹影之類的東西,但是慢慢的,那兩個影子超過了他的影子,向前方走去。

一開始他說出來這件事的時候沒多少人信,畢竟在深夜眼花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一段時間里,另外的一些人也經歷了類似的事情。

慢慢的,很多謠言都傳出來了,有的人說是死者要找替死鬼投胎,有些人說是鬼經過那個地方而已。

什麼樣的謠言都有,但是其中有一種說話挺多人,那就是一些死者還有些不甘心的事未完成,特地來完成心願。

那時我相信了這種說法。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這樣么?人死了,到底是只剩下骨灰,還是還有另一個未來,我挺相信後者的,人死了最有可能有另個未來,那個未來到底是投胎,還是「成仙」或者「成鬼」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相信人死了之後,也許有一個緩沖期,就是瀕臨「生」與「死」之間。

這里所說的「死」是完全的忘記前身,已經投身到「未來」的一種狀態。

在這個期間人已經沒有了肉體,也許只剩下精神,通俗一點講,也許只剩下靈魂。

靈魂可以日行千里,可以穿牆透鐵,它可以看見我們現實中的人,而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是看不見他們的。

當然在一些特殊情況我們還是可以看見它們一些徵兆的。

而那個村名看到的人影會不會就是所謂的「靈魂」呢,雖然靈魂類似於精神一樣的存在,但是誰又能肯定它沒有其他的特徵了呢?比如它可以使用特殊方式向世人表現它的存在。

至於為什麼要這么做,

也許有不得認知的秘密吧。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